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面孔吸引力 社会经济学 求职行为
中图分类号:G848 文献标识码:A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its Impact to Social Economics
Abstract Facial Attractiveness has a broad impact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we e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behavior. These results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to both enterprise managers and job hunters.
Key words facial attractiveness; social economics; job search behavior
人类面孔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比如个体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情绪等。因此,面孔在人类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孔识别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者开始关注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这一研究问题同样也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进化心理学家以及社会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入手,阐述面孔吸引性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
1 面孔吸引力的概念
面孔吸引力指个体面孔所诱发的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史新广,2007)。①对于面孔吸引力的评判没有统一的标准,先前研究发现,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表现出跨文化的一致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对吸引性面孔的注意偏好。究竟具备哪些特点的面孔才是具有吸引力的?根据面孔吸引力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者最常探讨的是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的二态性对于面孔容貌的影响。他们认为具有平均化、对称性、明显性别二态性等特征的面孔被认为是具有吸引力的(李鸥等,2010)。②
2 面孔吸引力对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
2.1 面孔吸引力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当中非常普遍及重要的现象。它是决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典型问题,它体现了博弈思维以及人们做出决策和判断的过程。尽管合作行为非常普遍,但是它又很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经典的最后通牒游戏(ultimatum game)经常用来研究人类的合作行为。在这个任务中,分配者决定怎样分配金钱,如果接收者同意分配者的分配方式,则交易成功,两人按比例都得到钱;如果接收者拒绝分配者的分配方式,那么两人都得不到钱。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可供分配的金钱总额是多少,有2/3 的分配者开价在50%左右,有超过半数的接收者对不足20%的开价予以拒绝,这种现象违背了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因此人的合作行为可能是不理性的,会受到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余荣军等,2007)。③
面孔吸引力对合作行为有着怎样的影响?信任是个体之间能否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般都会和我们所信任的人进行合作。对于缺乏信任的人,我们便会较少与之合作。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面孔还是女性面孔,人们都倾向于将积极的人格特征如热情、诚实等与具有面孔吸引性的个体联系起来;而将消极的人格特征如冷漠、不信任等与不具有面孔吸引性的个体联系起来。因此,近些年有研究表明,面孔吸引性会影响个体的合作倾向。个体更倾向与具有面孔吸引力的人进行合作。先前就有研究用囚徒困境任务来探讨面孔吸引力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在囚徒困境任务中,共有两个参与者,被试可以选择是否与他人合作,如果两人都选择合作,那么将会平分所得的利益;如果一人合作,一人背叛,则合作者则得不到利益,背叛者得到所有利益;如果两人都背叛,则都会受到惩罚,都得不到利益。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更倾向于与具有面孔吸引力的个体合作。而且,认为自己具有面孔吸引力的个体更倾向与具有面孔吸引力的个体合作。
2.2 面孔吸引力对求职行为的影响
面孔吸引力对求职行为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这些研究发现面孔吸引力会影响面试官的决策。在一项研究中,采用了180名被试,让被试假想自己为一名面试官,让被试阅读求职者的简历,每份简历都附有求职者的照片,简历分为质量高低两种。在较高质量的简历中,求职者自身各方面的技能都比较高。在较低质量的简历中,求职者自身各方面的技能都比较低。面试官通过阅读简历来决定将工作机会给予哪些求职者。结果发现,在质量较高的简历中,面孔吸引性对于面试官的决策没有影响,而在质量较低的简历中,面试官更倾向将工作机会提供给具有面孔吸引力的求职者。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面孔吸引力的优势会体现到不同性质的的工作中。例如,对于女性而言,对于需要体力的工作,没有体现出面孔吸引力的优势。可能是因为对于非面孔吸引力的女性,会被更多的认为体力更好,更能胜任体力工作。但是如果对于需要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则还是会体现出面孔吸引力的优势。相对于女性,具有面孔吸引力的男性在求职中更有优势。Scholz(2011)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面孔吸引力的个体比没有面孔吸引力的个体获得工作机会的几率高两倍。④
2.3 “美就是好”现象
大量研究发现面孔吸引力对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者们把这种现象统称为“美就是好”现象。例如,相对于没有面孔吸引力的人,面孔吸引力高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更加的幸福,随和以及成功。具有面孔吸引力的小孩被认为在学习方面具有更大的潜质,有更强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调查研究发现,售货员在进行商品销售时,顾客对那些具有面孔吸引力的售货员的态度会更好一些。具有面孔吸引力的律师在法庭辩护时更容易得到法官的认可。
尽管“美就是好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它并不是绝对的。例如Farber 和Gibbons(1996)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个体的能力以及才能就会慢慢的表现出来,这时人们就不会那么在乎个体的相貌,不会用相貌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智力等方面,而是真正地根据个体的实际能力来对其进行评判。⑤具有面孔吸引力的人虽然在开始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被认为具有更好的品质,但是一旦发现具有面孔吸引力的个体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或表现出某种不诚实的行为,那么这些个体所有好的形象都会受损,会受到更大的歧视和排斥。这些现象也被统称为“美丽惩罚”。
3 总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面孔吸引力对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具有漂亮面孔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求职机会以及得到更好的评价。尽管如此,这种“美就是好”的现象并不是绝对的,有时甚至会带来“美丽惩罚”的效果。因此,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我们应该既要看到“美就是好”的效应,也要注意“美丽惩罚”的效应。对于应聘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美丽面孔确实能给自己带来获得工作,升职加薪的机会,同时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锻炼,避免“美丽惩罚”效应。
注释
① 史新广.女性容貌吸引力及其与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② 李鸥,陈红.面孔吸引力的回顾与前瞻.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72–479.
③ 余荣军,周晓林.神经经济学打开经济行为背后的黑箱.科学通报,2007.52(9):992-998.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专业,在科学定位和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在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基础上,从总量、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开设与学生就业去向不匹配问题,提出课程设计模块化建设思路,就经济学课程模块建设提出具体设想,并就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提出思路。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 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 门,比2012 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外围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
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朱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J].职业时空,2011(04).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经济危机就如影随形而且是周期性的爆发。从危机发生的时间上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前,这段时期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联动性,因此,这些危机不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另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后,从20世纪至今所爆发的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波及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危机都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而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也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信奉的是自由主义,政府对于经济的运行不进行干预;另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尤其是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之后,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宏观干预措施,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断一直让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资本主义学者也意识到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他们却一直束手无策。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历对其理论的验证,使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将凯恩斯主义正统化,采用其理论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体系几近崩溃的情况,可以说至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行还算良好。但是,当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表面下的实质时,就会发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只不过是采用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这两种新的形式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军事经济方面,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政府每年都要为现在和将来的战争及潜在的战争支付庞大的开支,若考虑乘数效应,这些军费开支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负债经济方面,凯恩斯认为由于挤兑效应,依靠借债来融资的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刺激会更有效,因此,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续增加的债务上的。为了刺激总需求,不仅提高政府的债务,而且提高消费者的负债水平。资本家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和消费者信贷有效刺激了需求,美国消费者家庭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74年就达到了93%。政府和消费者信贷消费的增加有效刺激了总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也迅速增加其负债水平。这种迅速增长的债务状况不仅出现在企业之间,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借债机构之间构成的金字塔状的债务关系,使得为支付日益增长的利息债务量必须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循环最终造成一个后果:当一个主要债务人无法分期偿还或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以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会更加容易引起经济的严重崩溃,甚至会引发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债务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潜在收入”,使其能够偿还或分期偿还债务,也成为借贷者继续进行借贷的依据。而且,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及企业汇入到一个系统里,所谓能够“避险”的金融工具只不过是将个体风险“规避”(实质上是转化)为系统风险,将本不具有同步性的各经济体协同起来使其运行具有一致性。这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以金融市场为纽带连接起来,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波动就会引发世界经济的波动。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在各经济体同步运行的过程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繁荣时加速繁荣,衰退时加速衰退。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造成,有人归咎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有人归咎于监管当局的监管疏忽,有人归咎于放贷机构的审核不严,有人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有人归咎于美国公众的消费文化,也有人归罪于美元本位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但究其根本,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消费相对不足。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其产能会借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被增长的需求无限的激发出来。借助于增加负债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供给的扩大的,而且当消费者无法借债偿还债务或分期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费者的消费由于过度负债而冻结,企业由于产品无法销售和债务拖欠而出现巨额亏损或破产,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及收入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总需求,这一循环持续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当然,经济危机爆发的表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监管层的疏忽、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等等。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本次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之大百年不遇。
二、结论
凯恩斯与马克思都认识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难以找到足够的投资机会来消化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储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垄断所导致的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无理性以及表现为资本主义特征的社会机能混乱。凯恩斯认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调节、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等方法刺激需求,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难题,改善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状况。然而,事实上凯恩斯的理论只是延缓了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无药可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生产相对过剩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难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体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统治的现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三个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个:第一,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第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四,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
资本主义;发展;长期性
根据理论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几百年,仍然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们社会发展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也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这个论断可知,资本主义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并非不会出现暂时的停滞,但是停滞状态的存在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理由。放眼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而停滞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发展的长期性和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就资本主义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到一百年,比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要短许多。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相当长的,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里也还是一个小片段。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但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些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壮年时期,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还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晚期阶段。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1.2就资本主义统治的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很有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尽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和尖锐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国家可控的范围,反而由于其自身的变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政党牢牢掌握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政党的影响并不大。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还不足于动摇或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意识在工人阶级中有所衰退,传统的工人阶级革命并没有任何出现的痕迹,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低谷中。
1.3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和拉美国家走向独立。这些经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主义政党带领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依附于发达国家,使得在世界体系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2.1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目前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巩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以来开设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2.2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将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并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这些危机无法解决时,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危机确实一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危机的影响,使危机没有造成不受控制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大大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2.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人类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资本主义为了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又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迅速向世界扩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社会主义在二战后也曾扩展到较多国家,但是自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力量被削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加强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景浩,王丙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重危机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2]沈鑫雨.刍议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
关键词:石油经济 风险 防范
一、石油的重要性
石油,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并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全球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它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同时也是很多化学工业的原料。石油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科技的发展,由此石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石油经济的风险、危机及其影响
(一)石油经济
石油经济危机是指石油经济在发展中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石油经济中的供需比、储采比和价格比严重失调,造成油价暴涨暴跌,最终失去控制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会危机石油工业的生存,还会诱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会产生破坏性和灾难性的后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石油危机共有三次,除了这三次大的石油危机外还爆发了多次石油战争和局部地区的石油危机,这些对石油经济的发展都造成很大的破坏。造成石油危机爆发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还有未来争夺资源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围绕着石油这个特殊的战略资源进行的斗争。
(二)影响石油经济安全的风险及危机因素
1.政治风险危机及影响。首先石油经济危机可能会引起战争的爆发,这是破坏力和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战争的爆发会影响石油的生产,同时还会对石油的运输、加工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油价的剧烈波动。其次会引发国际冲突。国际冲突主要包括:政治冲突、领土争端、宗教冲突、名族冲突等,这些会直接影响石油的生产,甚至还会导致利用石油作为雾气来参与国际冲突。
2.经济风险危机及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并且石油还是全球性的经济战略资源,所以石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会引发经济危机。众所周知,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经济动荡,更严重的会导致社会和政治动荡。其次是经济政策的变化。石油的开发投资大多是跨地区、国际性的,所以会受到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影响。会造成风险的经济政策有:货币政策、税收政策进出口政策等。最后也可能会产生经济冲突与摩擦。虽然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但是在经济交往中摩擦是难免的,毕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是为了竞争在竞争中获取更多优势,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对石油工业带来风险。
3.市场风险及影响。石油经济所面临的最频繁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这也是最难预测最难阻止的风险,对石油经济的冲击也是经常性的。市场风险包括市场竞争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市场需求风险等。首先,石油工业的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虽然风险大牡丹石生产升本差异很大,收益可观,且石油具有战略性资源的价值,因此许多国家会干预市场。其次市场价格风险主要是指受现货油价和期货市场油价波动的影响,这种风险更加的难以预测,风险大,受许多外在的非价格因素影响。最后是市场需求,国际石油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给石油的开发、生产带来风险,也就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以及需求量和预期需求量产生变化导致的问题。
4.技术和自然条件的风险及影响。石油属于有限能源,所以它的发展严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且对石油发展是不可抗拒的。石油资源是在不断采掘中逐渐减少的,并且,对技术条件要求特别苛刻,如果技术达不到要求,不仅会出现事故,而且可能对石油的品质产生影响。自然灾害对野外进行的采掘影响更是巨大,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地址勘探技术不成熟,只会增加开发带来的成本,而生产工程的技术不合格,飞石油的开发影响也十分严重。
(三)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油价的大起大落引起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石油是一个很奇特的资源,一般情况下某一资源或者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必然会导致产量的下降,但是石油的价格即使是在低到每桶11美元,并且这个价格持续了一年之久,生产也没有减少的太离谱,而现在每桶38美元的高油价也没有刺激到生产,相反还导致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油价暴涨会导致生产成本激增,市场混乱,很多企业都会随之倒闭,经济增长速度减慢,通货膨胀加剧。油价的暴跌会导致生产下滑,股票下跌,油井关闭,勘探开发投入减少,引发连锁反应,使很多产油国收到严重影响。石油危机还会引发战争,例如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造成局部地区不稳定,影响社会的发展稳定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三、防范措施
(一)制定安全战略,化解政治风险
最重要是制定对石油资源的保护的规定,石油资源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对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减少国际冲突和争端,当涉及到对我国资源的不合理侵占时,必须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当然也可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资源共享”这一方针。
(二)合理经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石油企业应该实行一体化、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因为石油产业的发展风险较大,一体化有助于规避风险。也可实行国际化经营,这样既可减少因国际冲突产生的摩擦,突破资源的约束,,也可以互相交流技术,实现互补和资源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当然,合理经营下必须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在好的带头者的领导下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提高技术水平,节约资源,减灾防灾
石油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投入都十分高,因此要求又高的技术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石油行业的发展严重地受自然的影响,必须大力提高勘探技术,但同时也必须节约资源,发展节能技术,开源节流。还得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加强生产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
四、总结
现在,石油经济是各国的重点,因此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规避风险和危机,提高认识,加强研究,促进石油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