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 本科生 就业前景

The research about the firs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titude of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Zhang Ying

【Abstract】Through the employed psychological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to the first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major worry about data results of employment prospects, and mak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Health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prospects

1.调查对象:2009年12月对我校首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做了就业心理与就业形势的调查。参与调查共26人,2人缺席。其中男生10人,女生16人。

2.调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对自己当前所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时,调查结果如下(见表1)。

3.调查分析:从我校首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态度的数据中,看到我校该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当前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认为较弱,选择“较弱”和“完全没有前途”态度的,男生占其男生总人数90%,女生占其女生总人数56.25%,单看此数据对于就业前景态度,总体并不乐观,而男生普遍比女生消极。产生这些数据的原因非常复杂,虽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可以反应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作为我校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从宏观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

3.1 新专业的迷惑。

3.1.1 学校方面: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新专业,在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学校和专业教师有很长的路要走来完善新专业的建设。在这样的环境下,校方和学生一起是在走探索之路,这方面会给学生带来就业前景的迷惑。

3.1.2 学生方面:在校方教育过程中,更多是注重专业教育,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就业指导并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如果学生在专业就业前景上没有自己的思考,就会对就业前景感到无力。

3.1.3 专业方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的分支,管理学科是属于软科学。对于大多数人对软科学的学科认识来说,认为实用性很难把握,其实软科学学科属于思想的技术,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但学习好了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而软科学学习的好与坏是需要学生在日后实践中来检验的,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中很难理解这样的专业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具体的前景。

3.2 生源的参差不齐。我校该新专业学生来源参差不齐现象较严重。这里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主要是指学生报考学校及其专业内心自愿程度的差异。内心自愿程度差,学习该专业积极性较低;相反,内心自愿程度高,学习该专业积极性较高。如果生源调剂占到专业人数绝大部分,这些学生对专业认知和前景预测需要重新调整。而我校该专业学生就存在调剂生较多,内心学习该新专业自愿程度较差,对就业前景担忧是可想而知的。

3.3 就业形势的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普遍现象对该专业学生在看待自己未来就业前景上担忧是不无例外的。社会对该专业人才招收并没有严格的硬性技术界定,加之该专业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在挑选符合组织人才的工作中,该专业部分大学生无形中又会形成偏面的就业思想,把就业不成功归结为社会因素,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不看好就业前景。

3.4 就业心理的迷茫。正确就业价值观和实际就业情况的矛盾造成学生就业迷茫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不敢轻易承担大学教育大众化的结果,上了几年大学后不甘心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甘心下基层,不甘心从低层做起等等就业思想,而大城市好单位收容大学生的数量有限,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不看好就业前景的原因之一。

4.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学校新专业建设。完善新专业教学体系,加强专业教师培养,不断在培养专业学生中加强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该体系要形成我校自己在该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培养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培养形式和培养方法,走专业培养自主创新之路,从而增强学生对其就业前景的信心。

4.2 在新专业建设发展中突出专业优势吸引优秀生源。完善学生培养制度,加强学生专业培养,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加强新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其成功就业,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加入到我校新专业的学习中,这样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后,可以适当解除学生的就业迷惑。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就业 生物专业毕业生 就业压力 调查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研究型大学的构建,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复杂社会形势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现在全国已经有两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社会对这个专业是有需求的,都很重视,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但是,具体到个人的就业情况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所以了解和探究生物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对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内容包含学生基本就业信息、就业压力的问题、毕业后从事的行业问题、初次就业所要求的薪资待遇问题,以及学生的就业选择区域和对于就业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反映出生物专业类的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前景的心态和期望。问卷发放采取随机按校部分抽样法,分别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生物专业毕业生中进行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成功收回问卷490份,有效回复率达到98%。并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进行分析。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

现阶段,就业压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都非常注重外环境的变化,让自己的就业前瞻跟随社会和家庭的改变而去适应它,这样虽然扩大了自己的就业选择面,但是也会让自控性变得薄弱,从而对就业前景感到茫然,造成了心理压力。其中有32.07%的学生觉得社会因素是造成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占的比例最大,其次则是家庭因素,占调查人群的25.95%,而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各占18.08%、13.12%、10.79%,对学生的就业影响要小一些。

2.薪酬对于毕业生就业影响

就业中,薪酬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大,由于现实生存问题,在就业时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薪资问题,学生在初次就业薪资的要求上,超过半数的人选择3000~5000这个节点,对于薪资的要求有较为切实的考虑,也有7.58%的学生觉得,首次就业就应该有一个较为丰厚的报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有足够的信心,想通过第一次就业,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区域差异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

本研究的对象是分别从北京和河北两个区域挑选的大学生,一个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国家的重要工业省份,两个区域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各高校毕业生前往北京就业的占很大一部分,这说明发展越快,就业机会越多,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更受大学生的偏爱,现在社会出现大学生过剩的问题,一线城市虽然比较成熟,但同时充斥着很多就业机会,依然是大部分学生追捧的对象;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二三线城市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企业要求也不会那么高,不会有太大工作压力,所以会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就业。

三、对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为了提高生物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解决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角度,就要思考怎样根据学科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完善培养计划;建立教学、科研、企业一体化的基地,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路子,培养出更多适应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2.高校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对于有志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学生,应重视深造机会,积极学习实验技能,广泛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应该端正就业心态。从宏观看,现在的大学生并不是稀有资源,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生物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要在职业规划上融入多元性,考虑先就业,然后根据自己的发展,合理调整、完善职业规划。在选择公司时,应该看重公司的前景和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3.社会各用人单位,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善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需要。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高校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对高校生物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应立足本专业的优势,掌握生物专业知识,再依据自身的特点及发展的方向,完善各种能力,积极应对竞争。要在主动了解市场,争取成为生物技术企业真正需要人才的同时,实现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类专业人才真正“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乘.实施“五大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0):12-13.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一、 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选取大一到大四共计300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8份,回收率96%。调查对象中男生50名,占16.7%,女生250名,占83.3%。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形势认识、就业期望(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薪酬等)、影响就业因素等。

二、结果

(一)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1.对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30%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1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79.7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需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能力。

3.对生物产业发展的认识。调查显示,有52.8%的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已经深入到农业、医药医疗等多个行业,生物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二)就业期望

1.对薪金水平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2500元~3500元。在现实中,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为2000元~3000元。

2.对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有88.75%的学生首先选择到政府机构或者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不足5%。

3.对就业地区的期望。调查中,学生选择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家乡、省会等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

4.对声望地位及工作稳定感的期望。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声望地位和稳定感等各项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因素是工资福利待遇,其次是工作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

(三)个人就业目的与困扰因素

1.在关于个人就业目的的调查中,“解决生计的需要”为60.5%毕业生的选择,53.0%的学生“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30.6%的学生是为了“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

2.关于“求职中最困扰因素”的选择,42.5% 的学生选择了“信息缺失”这一因素,42.6%的学生选择“综合能力不足”等。

三、讨论

(一)就业观滞后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过渡到了大众化,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还比较陈旧滞后。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性,“铁饭碗”观念比较强,不愿接受挑战,害怕面对失败和挫折。

(二)忽视自身长远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更多地关注工作条件、薪水报酬等短期的现实利益,而对涉及长期发展的自身的职业兴趣、工作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考虑较少。许多大学生仍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基层就业意识不强

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人数占绝大部分,多数毕业生还是认为基层待遇和发展前景与发达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促使大学生产生这种就业思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基层工作待遇、基层工作环境、家庭对去基层的态度等。同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自身的唯利就业观以及就业信息宣传得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对基层就业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四、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放低心态,主动降低就业层次,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敢于从基层做起,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最佳位置。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求职技巧的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在未来几十年内,就业前景很好,能毕业就能就业,不能毕业也能画图!就形势来看,中国需要规划的乡镇太多,对规划师的需求量巨大。国家最新的政策也是接下来十年大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城镇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设计总监、景观方案设计师、助理规划师、方案设计师、设计部经理等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餐饮业、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餐饮业;

3 房地产;

4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5 教育/培训/院校;

6 互联网/电子商务;

7 广告;

8 其他行业。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乡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城乡交通、城乡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乡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乡规划、城乡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培养能力

1.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与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3.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第5篇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教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已接近10年。如今,大学生的就学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对所读专业无兴趣,甚至出现厌倦、抵制。

多年来的就业工作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这部分同学往往是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学生,或对自己过分自信,对生活充满理想化色彩。第二,自身个性与专业类型不符。部分大学生因所读专业与自己性格和兴趣爱好相去甚远,严重地影响了专业满意度。

可见,专业满意度与专业学习、就业性向及就业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开展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与实证研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专业满意与就业决策信心,重视个性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益。

二、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及其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调查对象

根据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性向理论,笔者将大学生的就业性向定义为: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社会认知以及对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判断,从而产生的对未来职业的倾向。而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它带有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隐含要求的表示。契合度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与就业性向的相关程度,是学生所学专业在各方面对其就业性向的影响力。

本次工作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了17个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上海交通大学等十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实施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92.7%。其样本的分布充分考虑了地区、专业、年级和性别等。本次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为东部高校学生占18.8%、中部高校学生占12.5%、西部高校学生占68.7%;专业分布为会计12.5%、国际贸易6.3%、法律12.5%、英(日)语6.3%、旅游管理12.5%、行政管理6.3%、材料科学与工程12.5%、电子信息工程6.3%、土木工程12.5%、临床医学12.5%;年级比例是大学二年级18.2%、大学三年级68.3%、大学四年级13.5%的本科学生;性别分布状况,女生占55.8%,男生占44.2%。

2.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1)用Excel的统计工具对样本的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等的初步分析

调查显示,只有12.6%的大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感到很满意,大部分认为“还可以”,有11.6%感觉不好,1%对所读专业很反感。另外,50%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男、女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和“不太乐观”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女生就业前景预测的“乐观”比男生低了10%,说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为自己做了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半数以上曾经做过,但没有清晰的规划,还有6.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做过任何规划。从专业对口职业与期望从事职业对比看,期望从事公务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别高出专业对口职业3.5%和4.5%。而工程技术类、财会、医学、法律、旅游都出现了相反的情形,期望从事职业的大学生比例都低于专业对口职业比例,尤其是工程技术类、法律和旅游都不足半数。

(2)SPSS分析

运用SPSS 13.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如下:

① 相关分析

a.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对专业兴趣与自主性(专业选择)、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教学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兴趣与专业选择自主性、专业认知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身选择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自己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都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b.个性特质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个性特质与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好友人数的相关分析,个性特质与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好朋友的个数有较大影响。

c.人生目标与就业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生涯意识和自主性、学习动力、教学水平的相关分析,大学生的生涯意识与专业选择的自主性显著正相关,生涯意识和学习动力与教学水平也是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应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甚至未来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学习时会有更充足的动力,老师的教学水平对本维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② 回归分析

分别以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性别、就业评估、自主性、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就业取向”为自变量,专业兴趣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step法)分别建立就业性向的回归模型。

三个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模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除“专业认知”低于0.25,其他皆大于0.25(或小于-0.25),所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从三个模型可以看出,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而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和生涯规划最有参考价值、最稳定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③ 路径分析

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或就业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也有一定的因果互动关系。

路径分析后得知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等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图1)可以看出,对就业评估影响的路径中,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认知都可以直接通达就业评估,组成四个直接路径。而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分别通过专业的认知程度对就业评估或预期产生影响,组成了五个间接路径。所以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以及专业认知,它们是产生就业障碍的直接影响因子。而其中个性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子,其次是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因子,最后是专业认知因子。另外,专业满意度通过专业认知对就业预期产生影响,实际就是如何抓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

从回归和路径分析中,个性特质在本研究中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变量,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评估也起到直接的作用。因为个性特质不仅决定了对专业要求的适应程度,也是未来职业要求的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个性特质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它应该为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大学生的专业的满意度对就业评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但是它在受到生涯意识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是增强其就业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实现其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即就业评估,是大学生对所学本专业的满意程度的心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所以,高校应加强专业满意度提升的各项工作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作充分准备。

由上述变量与就业评估形成的因果关系而知,协调好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的关系是消除就业障碍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从专业管理与生涯规划管理相结合的路径入手进行改善。重视个性特质、生涯意识、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知关键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创造条件对以上影响因素予以正确及时的引导、辅助规划和提升,将会大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高校的就业率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

三、建议

本次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给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带来重要启示,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1.全方位指导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提高就业性向与专业的契合度水平

学生专业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家长、教师和高校等几个方面应做好协调,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要点如下:

个性特质应与专业类型相契合;调查发现,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的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唯独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最有参考价值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校通过大类招生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已基本明晰,这时确立专业对今后的学习非常有利,更容易产生普遍较高的专业满意度。北京大学在200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新成立了“元培实验班”,入学时只分文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许多高分考生踊跃报名。高校进行此类改革值得推广。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加深专业认知程度,了解职业发展: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雏形,所有的专业选择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与专业密切相关。认识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认识专业选择的动因和发展轨迹,了解各类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结构怎样影响将来的就业结构。

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指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生涯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此类意识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大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予以实施,不断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努力完成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优化大学教学资源结构配置

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是教学资源配置效用的体现:高校应当认识到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己任。潜在人力资源的适任能力首先反映在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上,它体现为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用,这就要求高校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管理的力度深入紧密结合到专业管理中。

实施专业学习与就业指导导师制,专业教师就是职业生涯指导师:基于专业认知和专业满意与就业信心有关,所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是要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

建立大学生测评中心,使大学生专业选择有科学依据:筹划建立大学生性格、就业性向测评中心,运用专业的性格测评软件,为大学生专业选择前做科学测试,根据测评报告,使其对自身性格有清楚的认识,配合就业指导老师对社会职业的深入讲解,将专业与职业有效衔接起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更适合何种职业,并按照自己的就业性向需要,集中精力弥补自身不足,成长其职业素养,在专业与就业性向之间实现高度契合。

实施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认知的分类管理:大学生在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年级的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就业管理与专业选择时应实施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认知的分类管理,如对不同年级进行个性特质成长目标分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