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平衡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生态平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本课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失衡的危害性,以及开展模拟生态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本课教学内容延续了本单元第一课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上一课的食物关系,围绕生态平衡这个主题,从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探讨生态平衡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2、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平衡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整合多媒体手段提供适量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比较分析、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及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选择了PPT软件为载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构思新颖,画面和谐,操作简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教学适宜在有多媒体设备的专用科学教室进行,这样既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又有利于多媒体展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2、知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3、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
4、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会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3、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4、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初步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难点: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制作生态瓶的材料(可封闭的鱼缸、池塘水、小鱼、水草、沙子,带盖的瓶子、湿润的土壤、小草。)
六、教学安排
拟用1课时完成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狼和鹿的图片,提问: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在一片森林里生活这两种动物,你们希望怎样?
设计意图:入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现温顺可爱的鹿,和凶狠残暴的狼,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述: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例,结果森林遭到破坏,鹿群的大量病死。
设计意图:展现生态失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生态平衡的问题,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做好铺垫。
3、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鹿群的灾难?
4、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二、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
1、PPT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内容和森林、草原的图片。讲解:我们把自然界里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里的生物和空气、阳光、水等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草原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PPT出示“生态平衡”的概念的内容。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的内容,初步对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态平衡,环环相扣,逐步递进。
三、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板书:破坏)
2、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1)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由于白尾鹿数量过大又带来了哪些问题?
(2)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说你的理由。
3、分别出示美丽的草原和荒漠化的草原图片,提问:为什么原本美丽的草原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小结: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改变生物种类、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等。
设计目标:认识食物链断裂会造成生态灾难。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深入领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探讨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利用PPT出示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谈话: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5、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让学生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多样的植物,这样的美从视觉上震撼学生的心灵,由衷的想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资源,也为生在这样美丽的国度而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祖国的情操!
五、巩固应用
1、提问:你想制作一个不需要外界提供食物就可以正常生存的生物条件吗?
2、指导制作鱼缸养鱼和小草的生态瓶。
(1)谈话:读一读第37页到38页的内容,学习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2)指导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3)学生制作生态瓶。比一比谁的小草存活的时间最长。(课堂有时间就组装一种,没有时间就做为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课外观察记录。)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生态瓶并做好记录。
(2)多关注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试着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关键词]生态系统;科技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Z)05—0014-04
一、科技文化的实质与当代内涵
科技文化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而真正意义上具有科技内涵的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却是与人类形成分工加协作的系统化和社会化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系统化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促发了近现代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反之,科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提高和扩大了系统化社会化生产方式的程度和力度,彼此构成互为因果的辩证系统关系。所以,广义的科技文化就是现代科学和技术与系统化社会化物质生产过程的差异统一。而狭义的科技文化则是属于人的思维活动领域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工程乃至于产品设计过程的差异统一。然而,不论是广义的科技文化,还是狭义的科技文化及其发展都没有达到从根本上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状态下解放出来的目标。反倒是使得劳动的强度和长度不断地加大,本来应该轻松愉快的现代生活却变得压力重重,显得比传统社会生活更加沉重。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现代机械本应该为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受人们的意愿所支配,而实际的情况却相反,形式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具有了现代生活的特征,受人们意愿的“支配”,本质上却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这些现代机械的压迫、奴役和排挤,这也正好验证了某些科学家“机器人将统治世界”的预言。而这一现象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不论是一般的机械还是智能的机械都是如此。呈现的是本末倒置的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现代机械的运转已经脱离天然理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调控,反之也严重伤害了天然理性(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权威,也就是伤害了自然的生态平衡,进而也严重地伤害到人类自身(全球气候不利于人类生活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实证),这样的后果是与人类创造和发展科技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在从认识自然和模仿自然的生存过程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转型的生活过程之中,在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互为因果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关于自然的科技文化。而人要有超越自然物的生存,首先就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把握自然,实现对自然从片面到全面、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这样才会形成现当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即科技文化。也就是说,人的社会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是与科技文化直接相连的。
然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所内含的社会利益关系,有感性自然自发意义上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与理性自觉和创造意义上所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区别。前者是顺其自然的以自然性为主导的社会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沿袭弱肉强食和以强凌弱的自然法则。但是,由于人所独具的思维能力和相应的判断力,弱肉强食和以强凌弱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就难以畅行无阻。因此,人类自从顺其自然地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为争取平等和自由与民主的矛盾斗争至今也没有终止。而产生于人的物质生活领域的社会利益关系,正是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科技文化的发展所造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系统化、现代化和社会化,与自然自发形成的传统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非现代化、非社会化和非系统化之间的不匹配和根本的不适合,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类社会内部利益流动关系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的不平等,正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所揭示、批判和理性改造社会的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遵循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理性即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以具有科学性且符合自然理性(生态平衡规律)的社会科学理论为依据,在社会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对非社会化且失衡流动的利益关系进行根本的改造,进而形成关于社会的科技文化并与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的科技文化相匹配,使现代科技文化实现完整的形态,这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某些人在狭隘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有意无意的伤害,并努力避免违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所进行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正所谓,什么样的社会利益流动关系就造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只有理性而科学地构建起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平衡流动的社会利益关系。才能够为普遍形成正确而完整的社会价值观念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才能够自觉地遵循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并为全面性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运用提供可靠的动力保证。
现代自然科学已经揭示了自然从微观到宏观的自然规律,既有对人的社会发展有利的规律也有不利的规律。而根据科学真理全面性的要求,相应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也应是全面的。借鉴有利的规律发明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利有用的技术,借鉴不利的规律发明预防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技术,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为现实。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理性建构的平衡利益流动关系的支撑。而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事物之间平衡的利益流动所呈现的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与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社会利益平衡流动所呈现的和谐统一规律,本质上是同一规律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不论是改造自然的技术还是改造社会(化解、缓和、解决和避免社会矛盾)的技术,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更愉快和轻松自由的生活,这就是现当代科技文化需要全面发展的实质。而正确地反映和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发明和运用科学基础上全面性的技术,使改造自然的技术与改造社会的技术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可能建构起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和谐的利益流动关系,并真正建成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的美好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马克思说过,自然科学与人的(社会)科学将是同一门科学,这就是现当代科技文化应有的内涵所在。
二、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差异和统一
没有差异就没有世界,没有差异就不会有自然生态,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自然生态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自然生物在差异统一基础上的存在状态。因此,人的社会生态不可能根本脱离自然生态而存在和发展,没有差异统一的自然生态,就不会有人的社会生态存在的根据和前提。
然而,自然生态仅有生物即植物和动物的存在,并不构成具体而现实的自然生态,而只是抽象的自然生态。而现实的自然生态还必须具有非生物的存在作为前提和基础,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就不可能有自然生物的存在和不断进化。换一个角度看,正是非生物的物质在差异前提下的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才形成了现实的自然生态,进而又经历了不断的演化,才呈现出自然界的精灵即具有能够思考的人的大脑和以此为前提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智慧的展现。所以,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间呈现差异的根据,就在于人类特有的能思考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活动和由其产生的智慧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人类超越了自然生物属自然的本能限度,在脑力和体力的相互配合下形成了超自然的属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在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取得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和应有的主体地位,也就是“社会生态”的生成。然而,确证社会生态得以真正确立(在人的智慧支撑下)的人工自然,却是在日益伤害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下而得以扩展和壮大的。尤其是到了当代,更呈现出自然生态环境对人工自然及其人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伤害。而伴随这种伤害的持续和加剧,社会生态存在的意义将会越来越小。
在自然界,各种非生物和生物以及各种动物和植物(人类社会暂除外),在差异的基础上共同构成了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的社会相联系而言)和自然生态环境中千差万别的自然生物的共存。是什么原因和力量造成了这样共存的状态即自然生态,而且是按照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力量大小的排序)形成的生物链条,也就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而共存的前提是包容而非排斥,那么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下,为什么能够形成差异基础上各种自然物的共存,并在彼此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自然的生态平衡规律?仔细考察和深思后就不难发现,自然生态所以能够出现平衡的存在状态,是因为不同的生物之间贯穿着一条平衡流动的利益关系。在弱肉强食的前提下为什么会导致自然的生态平衡,而在人类社会内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还在被有意无意地运用,可为什么不仅没有带来社会生态的平衡而是相反呢?
客观地说,自然生物之间正是在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下展示了彼此的依存关系。表面看,弱肉强食展示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矛盾对立即排斥和离异的状态,但实际上,这样的状态却是短暂和有限度的。因此,可以肯定地判断,正是这种短暂和有限的弱肉强食,而不是无限的赶尽杀绝式的弱肉强食,才换来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展现。因为这是自然生物之间唯一的利益流动方式,也是自然生物共存的客观依据。而自然生态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存在。生态尤其是自然生态,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就是必须有平衡利益关系的流动,也就是必须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否则,就只有自然的死亡态,一种无差异的死寂的世界。
人的“社会生态”以自然生态为依据,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生物链条的最高环节,因为自然生态的长期演化使人脑具有了能够思维的功能,并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形成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意识,进而也形成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意识。而科学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根本区别开来的标志,如果说近现代自然科学家开启了人类科学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新时代,那么,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科学家,则开启了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新时代,也就是开启了社会科学及其技术与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相互配合,使人类社会由片面走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而科学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就是要在认识自然生态不同事物的个别规律、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在普遍规律许可的范围内,运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利的个别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而建构起科学改造自然的可操作的实践观念,并付诸实际的实践活动和现实地改造自然,使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益流动,也就是彼此利益的平衡流动,这样,社会与自然才可能真正形成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和谐的自然生态大系统。但是,这样的大生态系统并没有形成,原因何在?“社会生态系统”要得以确立并持续地存在,对外就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实现利益的平衡流动,对内就必须实现个体与群体与社会(或国家)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流动。这双重的利益平衡流动,才是社会生态系统得以确立和实现的根本依据所在。没有人类社会内部利益平衡的流动,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生态系统,没有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利益平衡流动,就不会有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真正和谐统一,即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美好社会生活。所以,如何建构现代性的科学合理且平衡流动的利益关系,是摆在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理论和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理论面前的重大课题,两者的如何配合与协调将成为人类社会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依据之所在。
三、科技文化基础上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科技文化,系统地加以理解,应是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有机统一。已有的历史经验表明,仅局限于现代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科技文化,并没有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更加轻松愉快的社会生活。进而自然科学真理的全面性要求,在狭隘社会价值观的束缚下,相应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走上了片面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严重违背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生产性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往往大于或高于生产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这样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方式,严重伤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由此设问,没有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的协调配合,自然科学及其技术要获得对人类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利的),可能吗?
没有差异。就不会有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就不会有交换与交流过程的展现。然而,相互作用性质的不同则又决定了交换与交流的是否有效、是否顺畅和是否互利。同样也决定了自然生态的是否平衡与社会生态的是否和谐统一。这就说明,自然生态的平衡依赖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协同(利益的平衡流动),而不是相反。自然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的统一,只有差异协同所呈现的和谐统一。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就是自然的理性即天理,违背了这一天然的理性就将受到惩罚。所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展现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利益流动的平衡本质,实实在在地贯穿到人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实际行为过程的始终。
社会生态文明根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符合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理性化,人的实践行为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最终是人的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和系统化。而这一切都要归结到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和道德化,这是社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生态由具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三大领域构成,其中文化生活全面的科技化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文明化的精神支撑和根本保证。所以,文化生活领域的文明建设就是实现全面科技化基础上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没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就难以产生创新尤其是社会价值观的更新,社会生态的文明建设就只能是空想。
文化生活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说是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是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学习,通过独立的理性思考,用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展示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利益的平衡流动性的本质理念,来改变传统非系统和非整体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最开阔的眼界,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具有最全面、最合理、最科学和最强可操作性的规划和设计。这就是人的思维活动所内含的,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识性思维和改造(价值)性思维,以及相应的认识性实践(科学实验和考察,社会调查和考古)和改造性实践(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创新或改良)。其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和整体性的社会价值观,来改造或取代传统片面自私狭隘的社会价值观,使各种社会行为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和联系他人和社会环境的价值实现和利益。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关爱和彼此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统一。其三,在系统和整体的思维视角,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相应的全面性技术,逐步成为同一门科学和相应的系统化现代技术。其四,以整体和系统性的理性精神做支撑,生产出系统化展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系统化体现真善美的道德观念逐步取代假丑恶的片面狭隘的价值观念,并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利益矛盾冲突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而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引起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射线照射:人或动物在接受一定量放射物质与放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的非特异杀菌作用减退或消失,免疫应答能力明显遭到破坏,此时易发生微生态失调。
②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用可以引起菌群失调、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能增加正常微生物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肠道正常菌群中,耐药性传递是相当频繁的。
③外科手术:包括手术、整形、插管以及一切影响宿主生理解剖结构的方法与措施,都会导致正常菌群的易位转移。
④食品加工过精。近年,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膳食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这些地区在饮食习惯上倾向于较为精致的肉类、脂肪类食物,对于植物纤维食品的摄入较少,加之食品加工越来越精细,食物中含有的大部分益生元和维生素在加工过程中流失,更加剧了人体微生态失衡的现象。
⑤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四大要素,即水、空气、食物(包括药物)、土壤和岩石的污染日趋加剧,人们呼吸空气时,同时吸入粉尘和废气:在摄入食物时,一些化学肥料残留也随之进入了体内。这些有害物质通过大气、水等渠道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体,污染了体内的生态环境,当有害物含量超过了人体的忍受限度,就会导致微生态不平衡,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
临床试验表明,人体受大环境恶化影响和药物所导致微生态失衡的过程是可逆的,通过合理的营养调整,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近十年来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发展迅猛,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属于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有三类: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
1益生菌: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我国农业部1996年公布了6种菌即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菌,DM423腊样芽孢杆菌、SA38腊样芽孢杆菌等可用于动物微生态调节剂。
2益生元:益生元是指能够选择性地刺激肠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生长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物质。常见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低聚龙胆糖、低聚木糖等。
3合生素:合生素是指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这种制品优点显著,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菌的作用更显著持久。
我国针对目前公众微生态营养失衡这一状况,将启动全民营养改善新项目――食物加OLIGO,这是继盐加碘、面粉强化、食用油强化之后我国改善国民健康的又一重要举措。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6章“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节涉及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各种生态系统都能维持生态平衡,但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生态农业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等内容。其中较深刻地阐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本节的教学不能只注意单个的知识点,而应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本节的教学与情感教育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旨在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由于学生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了解了探究的一般过程,这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各种生态系统;举例说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描述生态系统的平衡;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2.2能力目标
运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工生态系统是否平衡。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3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制作一对生态瓶(一只瓶中的小鱼多;另一只瓶中的小鱼少,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并将生态瓶放在教室中便于学生观察。要求学生对生态瓶中的水草、小鱼、水体的透明度进行观察和记录;准备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的大幅彩图。
3.1游戏激情
教师出示准备的5张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说出其名称。然后安排5位学生上台手举图片角色扮演,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并且说出成为好朋友的理由。该游戏意在对海洋、淡水、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进一步追问:地球上所有生物构成的最大生态系统是什么?生物圈各圈层生活着哪些生物呢?各种生态系统有联系吗?
3.2实验探究
教师就课前准备的一对生态瓶请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焦点问题“为什么小鱼多的都死了呢?”,以及对如何补救的措施作出探讨,引导学生提出增加水草的数量、把瓶盖打开、多照照光、增加空间等措施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些即为促进生态平衡的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随后教师话锋一转,问:“生态系统总能保持平衡吗?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结合生态瓶作进一步分析。
3.3故事续编
教师娓娓道来:有位王大叔修建了一块漂亮的草坪,为了不让鸟儿吃草籽,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铁丝笼子将草坪罩起来,不让鸟接触草坪,草坪的命运会怎样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提醒他们别忘了科学性。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少学生很快会想到王大叔干了一件蠢事,草坪因为虫害的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效果是事与愿违,因为害虫失去了天敌。由此让学生发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的因素会干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问:怎样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呢?让学生结合几种生态系统类型图作出判定,并给出理由,达成共识。再借助于俗话“不吊在一棵树上,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强化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的结论。
3.4草坪设计
教师提问:“兰陵中学有一块空地将要建成草坪,如果你是校长,如何设计才能使这个人工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呢?”学生开动脑筋,献计献策,经过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草坪作为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它确实更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但成本高,系统的稳定得靠人类来维持。并且,人工生态系统不能过度扩张,自然生态系统要保持一定比例,要能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典范”……让学生从教材插图中了解,生态农业是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3.5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对于常州这座生态城市,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使它更加趋于平衡,稳定性更强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控制人口,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危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生态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6进一步探究
建议学生结合生态瓶制作的实践,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使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并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
活动背景:
茫茫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适合居住和生活的星球。几百万年来,地球上的生物圈以其优越的环境条件,养育着人类,而人类也以其勤劳和智慧,把生物圈建设成自己的繁荣家园。由于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生物圈,所以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向生物圈索取。森林的减少、荒漠的扩大、动物的濒临灭绝以及污染的加剧等,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的生物圈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已经意识到只有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保护好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活动目的:
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认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能提出自己合理的环保建议。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才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课前准备:
1. 寻找有关环保的知识问答题目,让学生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强化环保知识。
2. 在黑板上写“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并进行黑板装饰。学生用废报纸、废塑料袋、饮料瓶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物装饰班级。
3.布置学生到网上下载有关环保的图片、资料,以便上课时互相交流、传阅。
活动过程:
开场:主持人:“今天的主题班会‘保护生态平衡,从自身做起’现在开始。同学们,无论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也许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那就是地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亲爱的动物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美丽吧!(出示课件: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秋天金灿灿的水稻生态园,风景秀美的桂林山水)。曾几何时,美丽的家园变得千疮百孔、灾难重重(课件展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视频)。其实,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远远不止这些,黄河断流、沙尘暴席卷了半个中国……是谁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学生:“是我们自己。”
一、 汇报资料
主持人:“请各组同学讨论交流,说说还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并说出产生的原因。”
学生积极发言补充了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动物濒临灭绝的现象,有的学生还展示了我们周围工厂排放污水和居民区垃圾成堆的照片,纷纷谈产生的原因。(展示过程也可通过PowerPoint、即兴演讲、当场模拟噪音实验等行式进行展示。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比教师表达效果更好,在众多的事实面前,全体学生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 你演我评
主持人:“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作为地球公民的我们是袖手旁观还是积极行动起来?作为中学生,爱护环境首先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事做起。你有环境保护意识吗?下面是我们班的同学自编自演的关于环保的小情景,请同学们看看究竟谁做的对?”
播放了同学随地吐泡泡糖,在树上绑吊床、洗完手不关水龙头就走、写作业浪费纸、废电池送到指定回收处的小片段。小品《一张餐巾纸》由某人随手丢弃的一张餐巾纸引发几个人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只议论了几句便扬长而去,有的把它捡起扔进垃圾桶。用对比的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成了演员,情绪更激动了,都想发表自己的环保意见。
三、 集思广益
主持人:“大家光有环保意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行动起来,不能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关于环保对策,快提出你的想法和建议吧!”
学生总结:
1.不随地吐痰 、乱扔垃圾。
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3.用完水及时关闭水龙头。
4.提倡禁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
5.生活、学习上的用品做到物尽其用。
6.爱护一草一木,提倡绿化行动。
7.多用环保袋购物,少用塑料袋。
8.搜集废电池送到指定回收处。
9.拒绝贺年卡,提倡使用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绿色祝贺。
10.各班得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编辑环保知识小报。
四、情感教育
主持人:“同学们都意识到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其实是人为造成的,而那些为一己私利的人肆意掠夺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威胁着可怜的动物们。请听配乐诗朗诵《哀藏羚羊》。”
血腥的风刮过原野
残忍的枪声响过后
那千年的宁静之梦
被人撕成了碎片
可可西里的安详已经飘逝
一只只藏羚羊死去了
母亲再也见不到儿女
残月照着它们破碎的梦
一个个屠夫数钱了
贪婪的笑亵渎了神的高原
那死去的羊的眼里
纯净的悲哀映着蓝天
与世无争的眼神里
写满那残忍的人类世界
西方的贵妇披上了纱巾
炫耀着荣华和珍奇
这藏羚羊毛做成的纱巾
浸透了高原的斑斑鲜血
浮华过后,在暗夜里
贵妇们是否会梦见
那藏羚羊无助哀怨的眼睛
触目惊心的图片给学生强烈的心灵撞击,朗读者有感情的朗诵配着伤感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眼圈都红了。敢于阻止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油然而生。
五、竞赛答题
主持人:“这首诗深深地把我们每一位同学感动了,那么让我们稍稍调节一下情绪,观看这位同学推荐的视频杰克逊的《Earth Song》并由他作简单介绍。”(这首歌是95年发行的,杰克逊在片中扮演一个失落的救世主形象,他为被人为破坏的环境、被无辜屠戮的野生动物和被战火摧残的世界而悲泣,各地心受创伤的人们与杰克逊一起,在焦土上以一种古老而奇特仪式呼唤神力。大地之母最终响应。在狂风怒号、闪电雷鸣中,在杰克逊近乎绝望的嘶喊中,死者复活,万物重生……这部天真而煽情的短片引起了世人的共鸣,然而这个已经充满危机的世界的真正得救之道,还在于人类自身的觉醒、即刻的行动和不懈的努力。)
主持人:“14年前,杰克逊通过这首歌表达了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可怕,警醒世人应当保护环境。其实早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每一年都有一个世界环境日主题。2009年世界主题――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接下来我们进行环保知识竞赛,一共分4组,每组5道题,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获胜组有奖励。”(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踊跃回答。)
例如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C)。
A. 12315 B. 148 C. 12369
学生分小组进行环保知识抢答,形式引人入胜。既增加知识、增添趣味,又培养同学合作与竞争意识。
六、 作品展示
主持人:“我们不仅要看到目前有许多东西对环境的污染有多么严重,而且还应该看到在所谓的‘垃圾’里面也有许多值得利用的地方,现在就有很多同学从原本丢弃的物件里找出了一些可以利用的东西,‘变废为宝’制成了漂亮的工艺品,请大家欣赏。”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七、 心灵寄语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相信我们能从自身做起将环保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最后请学生在树叶(废纸做的)上写下环境保护标语或对环保的建议,粘在宣传板上的那棵大树上。
班主任总结:“这次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畅所欲言,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类在创造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破坏了生态平衡,直至受到大自然的严酷惩罚之后,才逐步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生物圈是世界上所有物种共有的家园,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每一寸绿开始,创造一个优良、美丽的生态环境。我们还要在学校、社会上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所有人都来关爱我们的生物圈,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主持人:“ 本次主题班会结束,感谢各位同学!”
附:知识竞赛题
1.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禁止(B)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A.任何单位 B.单位和个人 C.个人
2.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A)。
A.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B.重点保护动物和次重点保护动物
C.濒危野生动物和珍贵野生动物
3.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当( C )。
A.自己带回家中收养 B.置之不理
C.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4.(C)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一系列危害,例如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大气条件恶化、导致物种绝灭。
A.垃圾清洁处理 B.植树造林 C.滥砍乱伐森林
5.世界上最小的花是(B)的花,连肉眼都看不清楚。
A.樱桃 B.无花果 C.海棠
6.森林有哪三大效益:(A)。
A.环境、社会、经济 B.环境、自然、经济
C.社会、自然、经济
7.一般将污染物分为:(A)。
A.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
污染源四类。
B.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三类。
C.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两类。
8.我国各省每年开展“爱鸟周”活动的目的是:集中宣传鸟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全民(C)的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A.爱鸟、养鸟 B.放鸟、护鸟 C.爱鸟、护鸟
9.天生的“捕鼠能手”的鸟和享有“森林医生”美称的鸟是(A)。
A.猫头鹰、啄木鸟 B.猫头鹰、喜鹊 C.老鹰、啄木鸟
10.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是(B)。
A.丹顶鹤 B.大熊猫 C.骆驼
11.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A)特有的动物。
A.青藏高原 B.新疆 C.青海
12.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C)。
A.12315 B.148 C.12369
13.广义的自然保护区包括(A)。
A.国家公园、自然公园、野生动物禁猎区等。
B.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野生动物禁猎区等。
C.自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14.我国内陆荒漠地区第一个被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是(B)。
A.阿尔金山保护区 B.新疆博格达峰保护区
C.哈纳斯保护区
15.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很多意义,不属于其意义的是(C)等。
A.环境效应 B.文化价值 C.观赏价值
16.以下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名称和时间哪项有错?( B )
A.中国植树节(3月12日);地球日(4月22日)
B.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
C.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月16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等。
17.为保护蓝天,我们在出门时,应该(C)。
A.尽量选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 B.使用私人车
C.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8.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A)。
A.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
B.乱扔塑料垃圾
C.尽量使用塑料制品
19.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环境变化是指(A)。
A.环境影响 B.环境改善 C.环境改造
20.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