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安全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运用;病毒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Computer Teaching&Virus Prevention
Li Xiaofang
(Hangzhou University,Hangzhou310010,China)
Abstract:Computer teaching is focused on personnel puter training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 work of professionals1.
Keywords:Computer education;Application;Virus
IT人才一直是人才招聘市场上的一块“香馍馍”,很多大型及中外合资企业都对计算机人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应该积极重视计算机教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市场就业观,积极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
一、学科教育,广泛开展
当前计算机教学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教育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1]。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需从不同的角度优化自己的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教师准确地安排教学计划。教师需根据自身的教学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给自己定下实际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广泛开展学科教育。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结合理论、实践双方面展开学科教育。
(二)挖掘创新潜质。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潜质,一旦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学生的个人价值将全面展现出来。教师的计算机教学在课程安排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不足的要引导其改善,而对于学生自身独特的优势,教师应深入指导,挖掘其内在潜质。
(三)更新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而当前很多高校只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是很不妥当的。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若只针对书本理论知识教学犹如纸上谈兵,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实践机会,如:实验、实训等。
二、媒体技术,结合教学
(一)提高课堂气氛。从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表现出的情况看,教师仅仅凭借口头讲述使得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疲倦状态。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大大改变这一现状,其富有创意的画面、丰富的影视资料,带个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新享受,让课堂气氛显得格外活跃。
(二)丰富理论知识。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符号、文字、声音等不同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给学生感受到了无穷的学习乐趣[2]。在学生积极参与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这很显然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改善教学质量。教师常常制定了多套教学方案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质量却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后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方便,以电子板书代替了传统的手写板书;让学生单调的课堂笔记变得多种多样。这些都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且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三、转变观念,就业为主
学习的目的在于积累知识,而积累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学以致用”,使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就业”,只有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体现出学习价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深刻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坚持“教学服务于就业”的观念。
(一)关注就业,转变教学
学习的根本是为了顺利就业,计算机教学也要不断与社会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展开教学才能培养出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理论实践教学和就业方向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
(二)注重能力,有效训练
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很多企业在招聘计算机人才是常常注重的是技术运用,诸如:软件开发、计算机故障处理等技术。学校在课程安排中应合理融入技能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
(三)刻苦耐劳,面向就业
学生应该发扬刻苦耐劳的传统,不断研究计算机知识,肯动脑筋、敢于创新、提高技能等等。教师则要不断引导鼓励学生在计算机研究方面大胆尝试,研究出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四、病毒防治,安全使用
由于计算机具有感染性、隐蔽性、破坏性、触发性等特征,若不能及时做好病毒处理将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坏,影响了计算机正常的使用性能。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病毒防治方面的知识,将会在学生的使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安装杀毒软件。杀毒软件是目前十分常用的计算机防毒措施,其主要是通过病毒检测的方式来对计算机内部系统进行检查,发现病毒后可立刻清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各种杀毒软件有所了解。并及时在计算机中安全杀毒软件,维护计算机安全。
(二)浏览绿色网页。在上网过程中需及时开启实时监控,防治受到病毒感染。而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文件、链接、图案不要轻易点击,这些常常都是诱发病毒感染的导火索。此外,每个一段时间对网络浏览器进行升级更新,也是确保安全上网的有效措施。
(三)修补系统漏洞。系统式计算机的核心,也是病毒经常侵略的地方。在使用计算机时需要定期检测系统情况,若系统存在漏洞应立刻修补。通常情况1周检测1次。在检查系统过程中也可同时进行垃圾清理等处理,以保证计算机内部的安全运行。
结论:
随着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深入反思,从学生的学习、就业等方面考虑,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病毒防治措施,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黑龙江省新编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单元名称为《走进网络世界》,整体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了解网络和因特网的概念以及相关术语,体会网络在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大作用。全面认识因特网的主要功能并加以理解,能够应用网络的信息服务、信息传输及共享资源等功能为学习和生活服务。掌握查找信息、下载保存、E-mail、博客、即时通信、论坛等常见的网络操作,能够利用因特网进行交流,自我探索和实践,了解因特网的新兴应用。了解计算机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和特点,初步掌握保障计算机安全的途径和方法。用正确的道德法制观念去评价各种网络行为,理解“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的意义,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和上网行为规范。
本节课的实施,应注意课节之间的衔接和承上启下,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注重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理解每节课栏目设置的意义,合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成长,联系实际,探索合理、有效、积极的学生评价体系。
二、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电脑装备条件以及学生本身水平的差异,大部分学生也曾经多多少少接触过因特网,因此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本节内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三、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
了解因特网及其描述性定义;掌握因特网中域名与IP地址的组成,了解域名与IP地址之间的关系和常见域名;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了解因特网为接入用户提供的服务。
2.技能目标
会使用课件自学,会浏览网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规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
四、教学重点
了解因特网、域名和IP地址;因特网为接入用户提供的服务与应用。
五、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因特网的定义;IP地址与域名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导言
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架起了连接世界的桥梁。我们从本节课启程,踏上信息高速公路,走进因特网的世界。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因特网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因特网的网络协议和基本服务;理解什么是域名和IP地址。
2.讨论
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网络带给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它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3.读文,了解因特网的一些基本知识
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因特网的一些基础知识(三分钟),然后教师根据事先发到学生机的PPT课件指导学生调阅,再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些知识是否增进了一些了解,教师再集中进行一下演示和讲解。着重在因特网、IP地址、域名、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等概念的内涵和现实生活例子来让学生了解其知识。教师可演示一些直观的应用,比如在讲解域名利用PING命令来PING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网址,来直观感受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再介绍一些常见的域名缩写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增加进一步的理解。这个步骤还可穿插“博弈舞台”进行训练,让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IP地址与域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将数字型的域名转换为字符型的IP地址?除了本课所介绍的域名缩写,你还知道哪些国家或组织的域名缩写?同学间交流一下。
4.课堂延伸阅读
指导学生分组阅读讨论“资源视窗”,了解因特网的历史,同学间探讨。也可以登录课本中的网易学院因特网教程等网站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将事先准备的因特网相关知识、历史介绍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或放在学生机中供学生观看。
5.写下收获
在“成长基石”文件夹的“学习表单.doc”文件内,写下学生在这节课里的收获。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任务驱动和基于Internet资源型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的一次尝试,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针对学生水平差异大这一特征,把学生分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分组的时候对于各个学生的水平应该有一定的了解,避免把同等弱水平的学生分成
一、现状分析:中小学在信技教学方面脱节原因
在应试教育现象仍然严重的今天,由于信技课程是术课或是小学科,在部分学校管理中得不到重视;学生从小由于缺乏正确、健康的引导,学生上网目的比较盲目;由于游戏的吸引,学生又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造成许多家长禁止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电脑;有时在小学时各学校或班级之间的教学进度也不相同,加上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小学信技课程上不到位的话,到了初中后现在的教材已经不是零起点了,但有时还存在零起点的学生,造成进入初中后第一学期使得教师开头的课觉得非常难上。
二、换位思考:初中信技术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问卷和座谈调研表明,初中信技教师对小学生信技基础的期望,总体上排在第一的是“文字输入的基本功”,其次是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才是信技的基础性操作知识。就“文字输入”来说,虽然单纯的学习文字输入是比较枯燥,但它在学生学习信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不管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flash或网络知识部分都要用到文字的输入,在小学学习中如果不打好基础的话,到了初中还要进行底层次的重复,这样很容易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只是在上、下册各安排了1节课,可以在三年级上半学期增加时间重点安排练习,学生在1-2年级刚刚重点学习了拼音,这个阶段是学生练习的最好阶段,既可以练习汉字的输入又可以让学生复习拼音和词语,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整体分析:中小学信技教学内容的衔接
从小学到中学,信技学科教材(苏教版)已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在开始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教学大纲就是整体考虑的。
下面以(苏教版)中小学信技学科教材教学内容为例:
相同模块: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信息的获取与管理、计算机安全与网络文明、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制作编辑幻灯片;
不同模块:数据统计与分析、图片和获取与加工、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电子邮件与博客、动画制作、网站设计、制作与。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注重信技与课程整合的体现;信技课程在小学学习时重基础技能,而到了初中的重点有点都在应用上。
四、教学反思:把握“衔接”,着眼改进教学
目前,已经不存在中小学信技教材不衔接的问题,不衔接的是信技课程的教学,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我校近几年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以本校信技为例,谈谈如何做好课程教学的“衔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树立目标,正确引导
进入初中后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信技的前提。在上信技课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信技教育,让学生明白信技是21世纪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以信技能力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的最起码的素养。尽管在当前学校里,信技课不列入考试科目,但为未来作准备,必须学好信技。
(二)了解基础,规划教学
搞好信技衔接的基础工作,这是首要工作。初中信技老师可以前往小学部了解信技的学习情况,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还可以整合中小学信技教研组,便于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教师先摸清学生的学习实际,然后以此来规划初中新学期的教学计划,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小学部分一些必要知识初中教师可以适当抽出时间作个复习性的巩固学习,为继续学习初中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通过小学几年的信技学习,学生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教师要先摸清实际,随后分小组进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由于小学每课学习知识点比较少,教学进度慢,学生刚进入初中教师也要先适当放慢脚步,让学生慢慢适应。等学生适应了之后再加快脚步也未尝不可。学生之间可培养“帮带式”的教学方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习惯,受益终身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信息技术课中从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计算科学主要讲述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它的发展主线、学科分支、还有计算科学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
引言: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和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计算科学导论》正如此书的名字,此书很好的诠释了计算科学这一学科,并且指导了我们应如何去学好这一学科。使得我们收获颇多。并且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学生活。正如赵老师书中所讲的:“计算科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一旦你选择了计算科学作为你为之奋斗的专业类领域,就等于你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一个有志于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与开发的学生,必须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将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或在计算机产品的开发和快速更新换代中有所作为。
<一>什么是计算科学和它的来历
计算科学主要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研究。全部计算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能(有效的)自动运行,什么不能(有效的)自动运行。本科学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
随着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诞生,人类使用自动计算装置代替人的人工计算和手工劳动的梦想成为现实。计算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也取得大量成果,计算科学这一学科也也应运而生。
<二>计算科学的发展
a、首先先介绍图灵机
图灵机的发明打开了现代计算机的大门和发展之路。图灵机通过一条两端可无限延长的袋子,一个读写头和一组控制读写头的(控制器)组成它有一个状态集和符号集,而此符号集一般只使用0和1两个符号。而就是这个简洁的结构和运行原理隐含了存储程序的原始思想,深刻的揭示了现代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用的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而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是建立在图灵机的基础之上。他的二进制思想使计算机的制作的简化成只需两个稳定态的元器件。这在今后的计算机制作上无论是二极管或集成电路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b、计算机带动的计算学科
1946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的诞生。掀起了社会快速发展的崭新一页。计算机工作和运行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1、计算机语言
我们要用计算机求解一个问题,必须事先编好程序。因此就出现了最早的机器指令和汇编语言。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实用化的阶段。然而,在最初的应用中,人们普遍感到使用机器指令编制程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别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软件维护,复杂程序查找错误尤其困难,因此,软件开发急需一种高级的类似于自然语言那样的程序设计语言。1952年,第一个程序设计语言ShortCode出现。两年后,Fortran问世。作为一种面向科学计算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的最大功绩在于牢固地树立了高级语言的地位,并使之成为世界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的诞生是计算机语言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志。该语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概念,如变量的类型说明和作用域规则、过程的递归性及参数传递机制等。而且,它是第一个用严格的语法规则——巴科斯范式(BNF)定义语言文法的高级语言。还有用于支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PASCAL语言,适合于军队各方面应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设计语言ADA,支持并发程序设计的MODULA-2,支持逻辑程序设计的PROLOG语言,支持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LISP语言,支持面积对象程序变换的SMALLTALK、C等。
2、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了而也包括了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各种各样的软件使得计算机的用途大大增强。而软件开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软件开发的理论基础即是计算模型。随着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和多媒体的发展。在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增加并发机构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设计,在语言中通过扩展绘图子程序以支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已非常的流行。之后,在模数/数模转换等接口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扩展高级语言的程序库又实现了多媒体程序设计的构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并行计算机和分布式大规模异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又将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操作系统、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试行软件的开发的关键技术依然与高级语言和计算模型密切相关,如各种并行、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进程代数,PETRI网等,它们正是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阶段软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支持这些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
3、计算机图形学
在计算机的硬件的迅速发展中。随着它的存储容量的增大,也掀起了计算机的巨大改革。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促使图形化界面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学是使用计算机辅助产生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处理的科学。并由此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测试(CAT)等方向的发展。图形化界面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在一个黑色的DOS窗口前敲代码输入控制命令的时代。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公司Microsoft。
4、计算机网络
随着用户迫切需要实现不同计算机上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就在我们的需求中诞生了。网络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使每台计算都变成了网络计算机。这也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三>计算机学科的主线及发展方向
围绕着学科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大量具体研究,形成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与学科发展主线和学科自身的知识组织结构。计算学科内容按照基础理论、基本开发技术、应用以及他们与硬件设备联系的紧密程度分成三个层面:
1、计算科学应用层
它包括人工智能应用与系统,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计算,计划可视化,科学计算机等计算机应用的各个方向。
2、计算科学的专业基础层
它是为应用层提供技术和环境的一个层面,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科学,计算机体系结构、电子计算机系统基础。
3、计算科学的基础层
它包括计算科学的数学理论,高等逻辑等内容。其中计算的数学理论涵盖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形式语言与计算机理论等。
<四>计算机的网络的发展及网络安全
(1)计算机网络与病毒
一个现代计算机被定义为包含存储器、处理器、功能部件、互联网络、汇编程序、编译程序、操作系统、外部设备、通信通道等内容的系统。
通过上面定义,我们发现互联网络也被加入到计算机当中。说明了网络的重要以及普及性。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信息科学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互联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世界的互联网Internet正在爆炸性的扩大,已经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也显得格外重要。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其他方面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其中计算机病毒更是很难根治的主要威胁之一。计算机病毒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是刻骨铭心的,譬如1999年爆发的CIH病毒以及2003年元月的蠕虫王病毒等都给广大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们想更好的让计算机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必须很好的利用它,利用网络。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防护措施,以抵抗外来信息的侵入,保护我们的信息不受攻击和破坏。
(2)计算机病毒及它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病毒是一组通过复制自身来感染其它软件的程序。当程序运行时,嵌入的病毒也随之运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带有恶意攻击性编码,但更多的病毒携带毒码,一旦被事先设定好的环境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
<一>、病毒的入侵方式
1.无线电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把病毒码发射到对方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时技术难度也最大。可能的途径有:①直接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设备发射,使接收器对其进行处理并把病毒传染到目标机上。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根据得到的或使用标准的无线电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够混在合法传输信号中,进入接收器,进而进人信息网络。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保护最差的地方进行病毒注放。通过对方未保护的数据链路,将病毒传染到被保护的链路或目标中。
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如芯片)和软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软件直接或间接交付给对方,使病毒直接传染给对方电子系统,在需要时将其激活,达到攻击目的。这种攻击方法十分隐蔽,即使芯片或组件被彻底检查,也很难保证其没有其他特殊功能。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组件依赖进口,困此,很容易受到芯片的攻击。
3.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由软件设计师或维护人发明,允许知道其存在的人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攻击后门的形式有许多种,如控制电磁脉冲可将病毒注入目标系统。计算机入侵者就常通过后门进行攻击,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这样的后门。
4.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控制链侵入成为可能。使用远程修改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二>病毒攻击的防范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
2.严把收硬件安全关。国家的机密信息系统所用设备和系列产品,应建立自己的生产企业,实现计算机的国产化、系列化;对引进的计算机系统要在进行安全性检查后才能启用,以预防和限制计算机病毒伺机入侵。
3.防止电磁辐射和电磁泄露。采取电磁屏蔽的方法,阻断电磁波辐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电磁辐射式”病毒的攻击。
4.加强计算机应急反应分队建设。应成立自动化系统安全支援分队,以解决计算机防御性的有关问题。
很多公司都有因为电脑被入侵而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惨痛经历,不少普通用户也未能避免电脑被破坏的厄运,造成如此大损失的并不一定都是技术高超的入侵者所为,小小的字符串带给我们的损失已经太多。因此,如果你是数据库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系统级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如果你是高级计算机用户、如果你是论坛管理人员......请密切注意有关字符漏洞以及其他各类漏洞的最新消息及其补丁,及时在你的程序中写入防范最新字符漏洞攻击的安全检查代码并为你的系统安装最新的补丁会让你远离字符带来的危险。经常杀毒,注意外来设备在计算机上的使用和计算机对外网的链接。也可以大大有效的避免计算机被攻击。
<五>总结
在学了计算科学导论之后,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我将来要从事的学科。计算科学导论指导着我们该怎么学习计算机。让我更清楚的知道我们信息安全专业的方向。正如计算科学这座大楼一样,在不断的成长。信息安全也必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多的被人们重视。总之学习了这门课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努力,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赵志琢著,科学出版社2004版
2、《计算机病毒分析与对抗》傅建明彭国军张焕国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版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研究设计,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笔者随机在3个县市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5所中小学的1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资料见表1。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所任教的教学有着优化作用,其中80%的认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大规模的培训使中小学教师都能意识到在所任教的学科当中教育技术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表明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能加以应用。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现状
调查显示,在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发展途径,主要是通过参加教育技术的培训而获得发展提高,其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同事交流和网络自学方式而获得发展。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的“过程”或“程序”。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等环节进行设计。但对于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设计这两个方面,只有半数的教师表示能够达到熟练程度,由此可见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提高。
调查也表明,大多数教师对于计算机安全管理、网络搜索、文件下载、文字处理等软件的操作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课件制作工具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对于PowerPoint的课件制作软件均比较熟悉,而对较复杂的Authorware,Flash等课件制作工具软件的操作则不太熟悉。在视音频素材获取和处理工具方面,大部分教师不太熟悉这些软件工具的操作。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期望
为了解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发展有何展望,本调查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调查: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的训练、加强对教学课件制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以及其他。调查表明,要想在教学中应用好教育技术,关键在于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设计,即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媒体,此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学科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发展教育技术能力中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方法与策略。
二、建议
从我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小学教师把“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其次才是“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观念”、“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等。可见大家都认为教育技术方面最薄弱的环节是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这应该在培训中进一步加强。从国外教师教育的趋势来看,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正由“训练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即增强教师的“职业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有意义学习,这也正是行动学习和群体学习所要求的发展模式。我们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时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教师任教的具体学科相结合,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向纵深层次发展,真正把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一线,真正使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作用。
1.构建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共同体
我国学者赵健认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有三个水平:学习型社会、实践共同体、实习场。为帮助教师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设实践的学习环境,我们有必要构建基于网络资源的实践共同体,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发展自己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在共同体中进行有意义的共同学习,网络则为此共同学习搭建起了一个可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人人公平分享到最好的教育资源,使教育机会平等。为使教师个体能够进行持续的学习反馈和反思,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可提供网上培训的互动栏目、邮件,QQ,MSN等交流工具,让教师相互合作与交流,这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作用。
2.实施双导师制的培训形式
在学习共同体中采用双导师制,既不放松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又强调了教师任教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培训。由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的专家在学习共同体中担任导师,可以使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接触到该学科的前沿知识,熟悉该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等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专家在共同体中也担任导师参与培训,不仅能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发展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在实践中掌握如何把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教案编写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想成功实行共同体中的双导师制,首先需要技术导师和学科导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备课。专业导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术导师则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技术使用的方法与思路,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密切跟踪,使技术密切贴合学科教学。学科导师和技术导师在培训过程中要以主导为主、各取所长、紧密配合、协调互动。
3.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发挥评价在培训中的作用,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主要是体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能力形成的特点,所以在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中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形成性评价能活跃思想,调动思维的积极性,鼓励新颖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把对受训者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该模式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建立形成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不仅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相一致,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形成性评价一方面可以为受训者提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受训者在共同体的学习过程中感知到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能力的成长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德儒.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石新茂.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2.
[5]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现代教育技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