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环境;英语学习态度;听说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20-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者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人们对学习成败的解释从过去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心理因素,逐渐转向对习得整体背景的思考上。在此背景下,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入手,构建理想的课堂环境模式就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课堂环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Lewin(1936)和Murray(1938)的相关研究拉开了课堂环境研究的序幕。此后课堂环境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Lewin)、结构分析(Moos,1979)、量表编制(Fraser,1996.Levy,1993)及中小学语言课堂环境的实证研究上(Ryan,Patrick,2001,Baek,2002),很少有学者集中研究大学语言认知的课堂环境。对英语课堂环境的研究,国内学者多数集中在理论的探讨上,如田慧生(1995),范春林(2005)等。对英语课堂环境展开实证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孙云梅,2009)。那么,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改变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呢?也就是说,课堂环境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研究者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市某高校同一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究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与学生英语学习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将这种因果关系界定为发生在课堂内的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产生影响的心理、社会、教学环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的基本假定条件是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的改善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表现的积极变化。自变量是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因变量是学生的英语测验成绩、英语学习态度、学习英语的观念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另外,为了充分了解每个班级的特点、课堂环境变化等情况,研究者对实验班进行了课堂观察,并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多次访谈。

研究对象是陕西省咸阳市某高校的两个班级。W教师和L教师是实验教师,两位老师分别从事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研究者也对两位老师所带的未进行实验的其他两个班级学生的课堂环境和学习表现进行了测试。

研究工具主要是研究者在参考了Fraser等人的研究后编制了《大学英语课堂环境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课堂环境的愉悦度、教师的投入、学生的声音、师生关系、学生协作等维度,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检验。

研究过程如下:评价实验班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以及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将实验班的测验结果及课堂观察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并与教师讨论实验班课堂环境的改进方案;在实验进行的一年中,不断进行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不断改善课堂环境,并及时调整课堂环境改善中出现的问题;一年中,先后进行了六次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态度和观念的测评,并进行了分析。

二、大学英语课堂环境改善策略

因为每个班级的课堂环境会有不同,文理科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有差异,故研究者没有直接给出课堂环境的改善计划,而是根据每个班级的前测结果和观察结果来制定适合该班的课堂环境改善策略。

从前测结果来看,学文科的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表现,所以学生对“学生声音”期望和感知较小,而对“教师的投入”及知识性的期望值较大。课堂观察的结果也显示出该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很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学生之间协作不够。

相比而言,学理科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大喜欢表现,所以学生对“学生声音”的期望和感知较强,但对知识性的期望值较小。课堂观察的结果也显示出该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

研究者将测试和观察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堂环境改善建议。针对文科班学生,教师着重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比如办一次主题展览,召开一次主题辩论赛,进行小组情景剧表演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理科班学生,教师要着重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于此,研究者向教师建议,可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多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多组织学生进行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结果

我们对实验班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前后测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后测的课堂环境感知要显著得高于前测的感知,如在课堂快乐感、教师的投入、师生关系、学生协作等测试内容上的t值分别是-5.21,-6.07,-6.70,-6.45。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验班所实施的课堂环境改善策略是有效的。

具体来说,通过课堂环境改善实验,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比如学生认为英语要多听,多说,多练,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都有所增强,而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更喜欢学英语,英语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外语的恐惧心理也有了较大的缓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通过课堂环境改善策略的实施,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同实验前相比有了更多积极的变化,同未进行实验的学生相比,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结论与讨论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业情绪 音乐学习 学业成就

一、学业情绪的概念界定及其与音乐学习的关系

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的概念于200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Pekrun等最先提出。①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这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②

学业情绪与音乐学习的学业成就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其对于音乐学习和训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动机;其次,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业情绪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中介变量;再次,学业情绪影响音乐学习策略;最后,学业情绪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学业成就。

此外,不同的学业情绪对音乐学习的影响模式是不同的。积极的学业情绪对音乐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处于愉快等积极情绪状态的时候,会对音乐学习的注意、记忆、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起促进作用,有利于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而紧张和害怕等消极的学业情绪则会对音乐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其阻碍元认知活动的进行,并进一步削弱自我调节学习的效率。③这不仅会干扰其音乐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生理上的紧张症状,甚至诱发应激反应。而根据脑科学的理论,产生应激反应时个体的生理和精神过程的高度唤起状态。身体对于高度或长期应激的反应是肾上腺释放激素皮质醇,抑制免疫系统,肌肉紧张并影响学习。最终高皮质醇水平会导致绝望或被击溃,而更有害的是长期释放皮质醇会杀死与学习有关的海马神经元,这时学习者的音乐学习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将大大降低。

二、学业情绪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

音乐学习不可能在纯粹理性、脱离情绪的环境中进行。因此,了解情绪与音乐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神经基础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情绪因素是影响到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情绪既可以是信息加工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状态。④这提示广大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情绪与认知二者的统一。但是,以往在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领域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并不多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业情绪重视也不够,一些教师甚至在无形之中还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只有当脑获得适宜的挑战时,它才能以最优的方式学习。而当觉察到威胁时,脑则会变得功能低下。⑤因此,音乐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健康的、远离威胁的情绪环境。同时,音乐教育者还应鼓励学生主动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

对音乐教师而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无视情绪因素对音乐学习效果的影响,了解情绪与音乐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神经基础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演奏技能,建立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具有探究的音乐学习能力和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且通过音乐的手段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发展其积极情绪,预防和排解消极情绪。

三、为音乐学习提供适宜的学业情绪环境的策略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音乐教师的授课行为与管理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绪

第一,音乐教师应该把情绪研究用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即除了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师还应该懂得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种发展规律来决定音乐学习的方法,让音乐学习在安全的、充满成功希望的情感氛围之中进行。

第二,音乐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绪类型特点对其进行音乐教学。不同情绪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同时,要尊重、理解、鼓励、欣赏和体谅学生,允许学生的情绪表达,并加强对学生的情绪辅导,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音乐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音乐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及课堂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2.音乐教师自身的情绪表现感染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积极情绪的发出者,能使接收者意识到对方的情绪状态是积极的、友好的,这样接收者也会产生积极情绪,并对对方产生一种好感。即一方的积极情绪可以在另一方身上引发积极情绪,而接收者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会扩大到最初的发出者身上,而增强其最初的积极情绪。⑥而这种关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的情绪对音乐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除教师知识结构等内部因素以外的影响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观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的情况下。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体验中进行的,音乐教师激发自己相应情绪,以自己的热情、饱满和振作、愉悦的主导情绪状态,去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进而通过师生情绪互感达到良好的情绪气氛,并有意识地运用自身快乐的、饱满的和振奋的主导情绪状态去感染、改变学生的情绪,以产生情绪共鸣,取得以情施教的效果。⑦而这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和亲切感,并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

(二)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以鼓励、耐心、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当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尽量采取最小值的、非惩罚性干预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如果最小值的干预没有发生作用或者效果不理想,再逐步增加干预值,如采取剥夺奖励的方式等,以减少其错误行为的出现,促使其自我克服、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如果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味地采用严厉的批评、轻蔑、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其音乐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问题的发生。

(三)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要适度

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可能发展的看法和态度。⑧研究证实,学业情绪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存在显著的偏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大时,学生的学业情绪反而会降低。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些音乐教师对学生施以过高或过严的期望和要求,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和作业或者安排各种形式的竞争性比赛或考试,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趋向回避、退缩,产生学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焦虑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其在音乐课上表现得过度警惕、恐惧或不能专心学习。教师只有把学生的焦虑水平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音乐学习。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注意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既要能引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使他们经过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思想负担。

结语

总之,有关情绪与音乐学习关系的研究表明,情绪不仅对音乐学习起着明显的动机激发的作用,而且起着组织的作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情绪活动对音乐学习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音乐教师们要重视情绪在音乐学习中重要作用,科学地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护学生的情感健康,以促进其音乐学习成功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注:本研究得到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音乐能力与语言材料类型对第二语言记忆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B087)、教育部第44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教育的革新》、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创新》(项目编号:11ZS46)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与国民素质的提升》的资助。)

注释:

①R.Pekrun, T.Gortz, W.Titz, P.P.Raymond.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37(2),91~105.

②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 39-43.

③孙士梅.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④胡连新.正性情绪启动效应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 (22): 42-43.

⑤R.N.Caine, G.Caine.理解一种基于脑的学习与教学观点[J].高文,译.外国教育资料,1999(2):24-27.

⑥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化教学 网络自主学习 客观必然性

在美国、新加坡、欧盟、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在20世纪后期就已掀起了未来教育信息化活动。它强调教育具有模块化的结构,实用性的目标,以教法革新为特色,以学生为本位,以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特点。大学英语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产生的影响很大。近几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对多层面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若干有代表性的阶段性成果。国内的英语教学研究在前期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集中关注以下几大问题: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法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谐课程、课堂与教学的构建,教学、教材评价与测试,英语教学的跨学科发展,新的学习方式及其教学策略,等等。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地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是旨在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所谓的“探究文化”取代传统的“应试文化”。高等教育司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既方便又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学习。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的实时性和广域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等特征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条件。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网络时代,大学英语的教学和课程是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对话性的,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具有探索知识、创造知识的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突出人际交互,即通过媒体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无论是实时交互还是非实时交互,都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并在网上进行部分内容的测试。网络教学比传统教学有独特的优势,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所所长史强克教授所说:“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专家站在教室对着一群学生讲话,电脑化教学正好颠倒过来,一个学生坐在电脑前面,身后却有无数专家。”

二、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特征的需要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状、非线性的语言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英语时就可以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有关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得到广泛应用和提高。

现代外语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也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决定,即提倡“自主学习”。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许多局限,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学生人数骤增,而英语教师师资不足,班级大,课时少,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解决所有外语学习问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则可以把教室任意地变化成一个个虚拟的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语言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意义,学生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因而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三、符合培养英语合格人才的需要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而且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师充当的是配角,学生的助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自主,学习气氛轻松愉快,加上网络信息的多种呈现形式,必然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也会在愉快氛围中滋长,学生的探索意识必然进一步加强。

现代社会认为,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首先必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创新和综合实践是在学习中通过网络搜集和查找资料,并对有用的英语信息、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等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大学英语知识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

另外,有效借助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借助网络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网络环境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方式,从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满足不同学生认知风格的需要,促进学生智力与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方面得到同步发展,帮助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向更高层次递进。

因此,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潮流。这种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学环境,优化了外语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网络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有助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这种自主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极大地拓展教学的空间、时间与主体的维度,符合高校教育的特点,有其必然性。

参考文献:

[1]Butler,D.L.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2):81-92.

[2]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5):17-23.

[3]傅玲芳,杨坚定.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36-38.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背景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是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必将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该标准,专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3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部师范司领导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从这一发展形势看,由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已大大提高,从而对职前的教师教育(师范教育)也产生较大的冲击与影响——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必须根据该《标准》的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革。

2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课程大纲的修订与完善

传统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往往只强调在校大学生与在职一线教师在学习特点上的差别(职前的在校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较偏重于理论学习;在职的一线教师则有较多的教学经验,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而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比较理论化,并且严重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际。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结合师范生学习水平和认知风格,对现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修订和完善后的大纲以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为纲,既充分考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理论性与系统性;但又严格遵循《标准》所强调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把一线教师所关注的内容通过“活动”和“案例”等形式融入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中,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来“职前教学”与“职后培训”两张皮,“学”和“用”二者基本脱节的现象,使二者的内容体系既有区别,又存在有机联系,使“职前”“职后”基本打通,“学”和“用”二者较密切地结合起来。

2.2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在原有“2+2”学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种信息技术环境下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

1)基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由于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特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远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录像、电视、幻灯等视听形象手段的结合,形成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堂教学部分,9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实验室的人机教学模式。人机教学模式是指人与教学设备(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一定的交互方式为完成确定任务而进行的人机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模式。人机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协同操作,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实现教学过程信息互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教学部分,对每一个实验都指定明确的任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真实性任务为线索,把实验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在与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成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

3)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学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不能是一个封闭系统,现有的“2+2”教学安排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也必须延伸到学生课堂教学之外。针对现在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是解决教学内容繁多与课程学时不足矛盾的有效方式。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为学习者提供以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及其他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高相关度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它全面、详细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体系结构及相关内容。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一般相关度资源,因为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学习者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突破课程的限制,寻求更加广泛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单单依靠课程本身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必然会有效促进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2.3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

按照教学大纲,本课程设计开发配套电子教案和相关教学资源。

1)配套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开发。按照修改完善后的课程大纲,以张松副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为主要教材,设计开发配套电子教案。本套电子教案采用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得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2)相关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以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及其他网络资源。它们包含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具有内容丰、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2.4教学评价的改进和创新

原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手段,评价内容单一,重视总结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分而学习,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在保留原有笔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其他评价方式的开展。现在期末笔试成绩只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其他评价成绩占50%。改进后的课程评价中,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评价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考试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作品展示法等多种方法手段。评价的内容丰富,不仅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甚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是评价的内容;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身的进步。

实践证明,改进后的课程评价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3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总结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 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高校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学习法律的常用方法,目前已被多门学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房地产经营和环境教育等[1]-[4]。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在环境管理和规划领域,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而深刻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本文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引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是抓住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案例的“对抗性”,让学生模拟现场招标的情景,真实而全面地模拟现实,分别站在相互竞争的对立场面上,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这样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可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可见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笔者把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分为撰写教学案例、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和案件的总结三个步骤,现分述于下:

一、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其教学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力和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案例内容除了要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还必须容易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即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或与学生一起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理论知识的方式。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抓住案例的对抗性,将“模拟真实竞标现场”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相互对立的立场上,对案件进行辩论。因此,“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搜集、撰写案例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类案例才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感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因此,在“对抗性”案例选择时,我们要在丰富的案例汇编的基础上筛选出特别有价值的高水平的案例。案例一般是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必要时也可以在案例中假设某些情节,或提供多种可能性。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案例的选择可以充分考虑当地的一些规划或管理方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实用性。

2.典型性。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通过对这一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典型性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某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典型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譬如在模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针对“公路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写”。从典型性出发,我们应该选择一条路况稍微复杂一些的公路,例如可选择同时途经隧道、河流和生态脆弱区的某一公路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案例具有其典型性,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抗性。“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案例一定要具有观点冲突和对抗性,并且,这种冲突是要充分体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式。例如,对于环境规划课中“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案例,可以给出2-3个存在对抗性观点的方案,学生就可以在立足于本观点的同时,对另一方的方案进行抗辩。一个案例可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而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由于“对抗式”案例法的特殊性,案例的辩论一般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以所撰写或挑选的案例为分组依据,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辩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抗性。与一般的案例教学法不同,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辩论中,小组间的讨论并不是单纯地陈述己见,归纳总结。而是以己方观点为基石,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攻击对方观点,此辩论过程有很强的对抗性。此时,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必要时做一些说明,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辩论的对抗性过弱,学生各讲各的,整个过程没有进行交锋,这时教师就可适时点拨,调整他们的辩论方向,使他们做到“对抗性”辩论,使课堂活跃起来。

2.整体性和民主性。案例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目的是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创作平台,有利于整体推动。“对抗性”案例教学法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激烈的辩论中来,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从旁指导或引导。整场辩论都建立在完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围绕案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辩论双方互相尊重,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

3.激励性。“对抗性”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进行对抗性辩论时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为了获得一个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讨论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充分激活、展现,实现从知识再现型向知识创造型的飞跃。

三、案件的总结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展示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依据[6]。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对案件的总结和评价。在对抗发言中,学生对案件的分析是否正确、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否运用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总结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可见,“对抗式”案例教学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很有价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点冲突和激烈争辩,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抗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随后的教师的总结讲解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特点,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案例的对抗性,使学生热情陈词,纷纷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能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凌.《管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5-106.

[2]唐世龙,康健.试论案例教学在《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6,(13):245,253.

[3]田良,袁九毅.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中的案例教学.高等理科教育,2002,(1):69-72.

[4]卓菁.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广西轻工业,2006,(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