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社区化职业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共生发展的载体,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从办学路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三个方面阐释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实践,分析其办学理念与目标、办学主体与功能、办学管理与运行的三个方面特点。
关键词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个案;特点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3]赵庆典.关于高校办学模式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
一、国外社区教育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陆续出现和不断向前推进的,它孕育于北欧,拓展于北美,广泛发展于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各具特点,下面我们着重研究北欧、美国和日本的社区教育的特点。
1. 北欧社区教育的特点(以丹麦为代表)。北欧地区包括冰岛、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五国,是最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之一,下面主要以丹麦为代表来研究北欧的社区教育。在丹麦及整个北欧地区,社区教育被称为“民众教育”,“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是其民众教育的一大特点。丹麦民众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要归功于其创始人、著名的民众教育家柯隆威,他强调用教育的力量来激发民族精神,唤起民族自强,用人文主义的精神来弥补人民受教育匮乏的缺陷,希望以此来提高人民的智慧、改善人民的生活。1844年,柯隆威在丹麦的罗亭乡村正式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针对成人的教育机构——民众中学,并得到广泛建立。随着民众教育的不断发展,丹麦及整个北欧地区的社区教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1)人本主义的办学特色。由于丹麦的民众教育是在教育水平低下、众多民众无法享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学习知识和获得发展的权利,并最终实现教育平等。柯隆威在设立民众高校之初就提出了“失之于外,须自求补偿于内”的口号,并强调要将民众教育的重点放在关注人的发展上,崇尚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强调先唤醒,后启蒙,发挥人的创造潜力,实行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战略,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作用。人本主义的办学理念是北欧社区教育的独特之处。
(2)民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在丹麦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并不直接介入社区教育的管理,也不干预民众教育活动的组织,只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等方式来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虽然政府设立了管理民众教育的机构——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但此机构只是负责向民众教育组织(民众中学和研究协会)拨付经费以及对其所开展的教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达到间接管理的目的。民众中学享有最大程度的办学自,每一所民众中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式,开设多样的课程,并能够运用各种适合社区居民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种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民众教育“民主、自由、自愿”的特点,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多途径地参与到社区教育的管理工作中。
(3)高度普及性和大众化。虽然北欧社区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民众学校,但各地均建有不同形式的社区教育机构,使得社区民众教育活动覆盖了整个北欧地区。在丹麦,社区图书馆遍布各个居民区,为民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的读书氛围。另外,还有比如农业和渔业协会、家庭主妇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社区教育机构。北欧社区教育向社区广泛渗透,由于其高度普及性和大众化,参与社区教育的学员非常多,所占比例大,覆盖面广。据调查,在北欧地区,每年平均有20%~25%的成年人参与社区民众教育活动;50%~60%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参与过一项社区教育活动;每年在大约50个社区教学团体中,大约有170~180万成年人学员。
2. 美国社区教育的特点。社区教育虽然起源于北欧,但却在美国得到广泛拓展,对美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社区教育源于20世纪初叶,初始的社区学院被确认为是中学后教育的一种形式。随着工业时代社会发展对培养具备多种专门技能人才的需求,社区教育开辟了职业教育的领域。美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其独有的特点,其实施组织——社区学院也已经遍布全国的各个学区,成为融“大学转学教育、补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
(1)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二百多年历史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实用主义的理念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实用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贯穿于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美国社区教育在建立之初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当地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秉行实用主义的理念。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社区学院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是实用主义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美国的社区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美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现实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非常明显,社区教育的进步也源于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教育需求。与现实相结合是美国社区教育的显著特点;针对具体的现实需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制胜法宝之一。
(2)宏微观相结合的多元管理模式。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主要是由社区自下而上推动的,其组织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并不对全国的社区学院进行直接统一的领导和管理,而只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对社区学院进行宏观管理。比如,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1944 年的《退伍军人法》,20 世纪 60年代颁布的《民权法》、《高等教育法》、《经济机会法》以及 1972 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等。
在美国,各州对社区学院进行直接管理。由于各州的独立性很高,不同的州设立的负责统一领导并管理社区学院的机构也不尽相同。但美国各州一般都设置社区学院学区,由当地学区选举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社区学院的工作,为社区学院制定符合当地需要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因此,美国社区学院实行的是联邦政府的宏观管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和学校微观管理相协调的多元管理体制,并且具有很大的自治性。社区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以及微观管理主要受“市场”调节,由社区教育的各实施主体决定。
(3)多功能性和灵活适应性。教育的多功能性和灵活适应性也是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其中多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实施组织——社区学院提供了包括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服务教育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其具备了多种功能性。第二,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能满足各种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需要。第三,社区学院还开设了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课程,比如烹调、美术和家政等,有的甚至还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教育内容,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活。
而其灵活适应性则主要表现在社区学院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对其课程设置、管理手段、授课方式等都能做出及时的调整。比如在课程设置上,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几乎无所不包,多达几百种,分属于汽车、计算机、会计、保健、地理、历史、体育等几十个科类。美国社区学院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比如在线学习、服务学习、定向指导学习、实习和现场学习(临床)等都是美国社区学院广泛采用的课程学习方式,而其中影响力最突出的是在线学习和服务学习。多功能性和灵活适应性使得美国的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满了活力。
3. 日本社区教育的特点。在日本,社区教育是指除学校、家庭和企业之外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公民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及电影院等所开展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以及广播电视中的教育节目。日本的社区教育起步虽然晚于欧美等国,但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二战后,日本已逐步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区教育模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对于振兴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社区教育更加受到重视,也形成了不同于欧美等国的独特之处。
(1)民众教化理念。日本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振奋国民精神、培养国民性格,因此,其社区教育的主要指导理念是民众教化理念。在教育内容上,日本的社区教育侧重于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注重发挥“教化”和“教养”功能,同时也强调国家对社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改变,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满足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一直是日本社区教育的重心所在,民众教化理念也一直是其中心理念,指导着日本的社区教育顺利发展。
(2)政府和社区混合管理的模式。日本的社区教育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其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和社区分别进行管理的混合型管理制度。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相应的分管社区教育的部门。其中,国家主要设立了终身教育局来主管社会教育,而体育局、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分管社会教育的部分管理工作,指导并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此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一般也都设立了社会教育行政部门来具体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
日本的社区教育也有一定的自主性。社区的教育活动可由居民自主策划和实施,而且,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形成具有自主性质的团体,并独立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
在这种混合型的管理体制下,日本的社区教育表现出上下沟通的特征。国家和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甚至居民已经参与到社区教育部分领域的管理工作中,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居民的利益,使社区教育得到了有效实施。
(3)法制性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日本社区教育的最显著特征。《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统称为日本的“社会教育三法”,是日本开展社区教育的法律依据。其中《社会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指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有责任和义务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日本有关社区教育的法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使社区教育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日本国会相继颁布了一些新的有关社会教育的法令法规,对“社会教育三法”加以充实。比如1990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措施的推进体制的法律》等,就是对“社会教育三法”的充实与完善。相关的立法使日本国民懂得发展社会教育是社区必须履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应尽的义务,这是日本社区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最根本的保证。
二、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
社区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道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创建社区教育,建立终身学习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我国的社区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相比,我们仍存在很大差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途径。通过以上对丹麦、美国和日本社区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 逐步完善并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理念。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因地制宜地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努力体现中国特色。我们应该摒弃社区教育中狭隘的观念,保持积极正确的理念,逐步完善并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理念。
首先,社区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社区教育是一种非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的、普及化的教育,它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其次,社区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多种办学主体共同作用,而非单独依靠政府独撑天下。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这样社区教育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居民的参与热情也会得到一定的激发,社区教育才会更好地发展。第三,必须破除社区教育的学历主义观念。社区教育是一种非传统学制、学术化教育,它的参与者——居民在起点、基础、要求、能力、职业、爱好、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套用传统的学制框架和纯专业化、纯学术化教育模式,而应该建立适合社区教育的教育模式。
2.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社区教育。从对北欧、美国和日本的社区教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对于树立社区教育思想和地位,促进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对社区教育才是一种实质的推动,特别是对社区教育的政策法律和财政投入的支持上。
一方面,为使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得以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对社区教育进行政策和法律上的保证。也由于只有社区教育的地位得到明确的定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对个人、对社区、对社会的重要功能。我国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对社区教育的立法,及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对社区教育的相关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形成全国自上而下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政策文件或法规。这样,社区教育有了一定的法律保证,实施起来会更加顺利。另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政府应该积极投入资金支持社区教育。而且从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来看,社区教育的良好运转和迅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投资为国外社区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可能。因此,政府要保证并加大对社区教育持续的资金投入。大力兴建社区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多形式的社区教育资源中心,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教育服务。
在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中,社区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并且也是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又是学习者满足自身需求以及学习社区特点的重要方案。因此,本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及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社区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从而提出了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分析
1社区教育的含义
社区教育,主要是指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增强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建设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社区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就个人而言,社区教育是除了学习教育以外的另一种实现自我以及终身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社区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是时展过程中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中的重要产物。社区教育发达与否,决定了国家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水平。
2社区教育课程的特征
一般而言的教育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各类学科以及课程的安排与进程等,它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的学习指导方案。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及计划性,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开展的方式方法等。而作为社区居民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课程是开展各项社区活动的重要依据。与一般的教育课程相比,社区教育课程除了要满足社会发展的一般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社区发展的特定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既要贴近社区,又要贴近时代,并且还要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有密切的关联。社区教育课程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除了一般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特定性,这样才能适应社区所在地区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特点,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第二,与时俱进,要将某一知识或技能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及时反映出来,要让居民们顺应时展,掌握最新技能,从而提升其应变能力。第三,具有普遍适应性,即能够适应居民们的普遍需求,促使居民们获得良好的发展。第四,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建设和发展当地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等。
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3.1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来加以体现,课程目标能对社区教育课程的方向和过程起到一个良好的统领作用。课程目标能够对社区居民的情感、知识、艺能、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与社区文明进行有机互动。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且在制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三个维度即“方法与过程”、“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以及“知识与技能”等来规定目标,同时制定出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清晰,这样才能通过目标将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转变成实际意义上的教育需求。
3.2加强建设网络课程
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建设网络课程。即通过信息网络以及视听媒体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开放式、交互式以及自主性的远程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并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从而达到居民们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要求。建设好网络课程以后,需要利用社区、街道以及社区内的网站,向社区居民及时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方式以及地点等,这样居民们就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课程,并提前做好学习的准备,这样一来,社区教育课程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3.3加强建设教师队伍
在社区教育课程的资源中,主要包括物质和人才两种教育资源。而其中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就是人才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按照办学的要求建立一支多形式、多层次,能够对社区教育的规律以及特点有准确把握的师资队伍,并组织它们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同时,还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社区教育的水平。
3.4加强和科学管理课程
在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中,还需要加强和科学管理社区教育课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并颁布一些管理课程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强制实施,社区也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是增强社区居民的自觉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参与到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提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
4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适应性,从而促进社区居民能够得到个性化的终身发展。
作者:周舜 单位:宜兴市万石化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明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乔维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实证调查——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2,(2):60-65.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01-04[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继续教育研究团队”课题项目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中华(1973―),男,江西吉水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本文所说的“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如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相较而言,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贫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当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农村,以提升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振兴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社区教育的核心和载体是社区教育课程,它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课程不仅是社区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和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1]因此,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效,实现预期的目标,加强课程开发便是应有之义、必然之举。
一、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指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的需求为主,注重实用性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所以课程开发首先应以满足农民提升文化和提高技能的需求为主,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课程还要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上,也要考虑农民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无需以严格的学科形式呈现,而是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农民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取向。
(二)立足本地,体现地域特色
社区教育课程是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而设置的,不同的社区其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也不同。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的选择与设置上也要体现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民族农村地区,其民族性、区域性、贫困性等特点表现突出,这就要求民族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要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条件、民族文化资源、地理物产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用技术类、技能型课程,以满足农民脱贫致富和文化娱乐的现实需要。总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
(三)突出实践性,注重可操作水平
社区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是相对于理论性而言的。就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来说,它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现学科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课程就要按照学科理论来建构。相反,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首要的目的是提升当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因此,实践性才是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要使课程的理论性知识融于实践性当中,采取基于农民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学习方式,使课程学习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农民学以致用。
(四)重视动态生成,内容开放多元
重视课程开发的动态生成,是指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在课程开发中,内容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根据农民的发展需要、社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使课程的开发与当地农民的需求、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相统一。
农民的层次、需求、兴趣存在多样性,这使得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领域宽泛、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开放多元,要随着当地农民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五)挖掘民族特色,多元文化共融
民族农村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场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地区文化等与国家主流文化――汉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借鉴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进理念,紧跟时代的潮流,在重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和保存民族传统;同时,还应注重多元文化共融,保持文化的多元共存。
二、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课程开发缺乏基础支撑
由于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方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政府面临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较多;而且当地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更多更集中地投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和能力非常有限。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这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1.经费投入长期不足。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薄弱,当地政府往往无暇过多关注农村社区教育,拨付给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政府的“供血”一直不足,而农村社区自身的“造血”能力又非常有限,这必然导致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因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而难以展开。2.管理力度不够。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缺位,加上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很难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议题,这自然导致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3.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严重滞后,缺乏相应、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课程开发尚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1.课程开发理论欠缺
从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而其中专门论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更是缺乏,仅有的少量研究基本是从一般的课程开发理论出发,演绎出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理论。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必然导致民族地区农村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理论引导。其中内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二是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中,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基础决定,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近些年才逐渐得到各方重视。
2.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对象差异性较大、学习需求多样性等特点,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广泛、体系复杂,涉及领域较多。这就对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民族农村地区还无法配备专业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员,在课程的开设上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和上级的要求而定,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科学性。
(三)课程开发欠规范
一个完整而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前期对当地课程资源、社区存在问题、居民的文化技能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发展和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并进行评价工作。[3]课程开发需要课程专家、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社区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充分的交流,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简言之,一个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体现“全员参与”和“全程控制”的特点。与之相反,在民族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过程不完整,前期缺乏对“社情”的充分调研,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缺乏对开发出来课程的科学组织和综合评价;二是部分课程开发主体缺位,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根据上级行政的指导,由当地的教师和社区教育管理者完成,缺乏课程专家和广大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四)缺乏课程研发意识,研发缺位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具有民族性和农村性的双重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交汇的地域,具有复杂性。所以,在课程的开发中要善于注重统一性,把握多元性。所谓注重统一性,就是国家对农村社区教育要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要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提升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注重多元性,是指在具体的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要求课程开发者要有较高的研发意识,善于理清课程的复杂性,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实际上,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呈现趋同化倾向,缺少独特性。这有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不够的原因――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尚缺乏社会广泛支持的土壤,也有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的原因――他们尚未能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对农村发展和民族和谐的重要意义。
三、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思考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课程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保证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在经费投入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4]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民族性、农村性、贫困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首先应在国家层面上给予要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倾斜,设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财政支持。此外,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领域。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积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价考核系统,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二)建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和质量
1.建立课程开发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机制
某种程度上说,课程开发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因此,应创造条件,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课程开发水平。
2.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
对影响课程质量的每个过程和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每个过程进行再分解,确定每个过程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具体的课程开发中,只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才能做到无论是对社情的调查、当地资源分析,还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
3.建立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是一个检视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达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过程。它至少应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评价什么和由谁评价。对于评价什么的问题,应是对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结构的组织、实施的效果等全面科学的评价;对于由谁评价的问题,不应只有课程专家、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评价课程,还需要有社区课程学习者的参与。只有通过对课程开发实施“全程评价”和“全员参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开展社区教育调查,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没有调查,就缺乏准确的信息,社区课程开发就会变得盲目。社区教育首先应该从社区调查入手,因为“社区教育需求的调查是设计社区教育课程的必经过程”[5]。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对当地的“社情”调查为起点,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认真而细致的调查,准确地把握农民的需求信息、当地资源情况和民族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和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开展社区教育调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社区议事等方式来展开。要善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征求意见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总结有助于课程开发的建设性指导意见。
(四)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队伍
专业化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与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待遇低、环境差、缺乏晋升平台等因素相关。要想短期之内改变这一现状还很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人才不足的状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目前在职在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和专业机构和高校加强联系,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观摩示范等形式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努力开展城乡对口支援,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适当地对在基层农村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合理设定编制规划,提供专业化职称晋升的通道。
参考文献:
[1]徐明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
[2]蒋士会,唐盈盈.多元化――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A).
[3]高志宏.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关键词】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1世纪,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正在投入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现代医学表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有密切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传统的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未能根除,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等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性病等,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及补充,与我们平常熟悉的医院临床护理有许多不同点。社区护理的特点在于。
(1) 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其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民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2) 以集体为主。 社区护理工作就是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个人群中主要的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人群、集体,甚至到对世界健康负责的全球观点 。(3)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广,到个人或家庭中访问护理往往是一个人,应具备一定的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围大、单位多;二是对象广,有各种人群;三是可利用资源多,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所以及行政支持,并具社区凝聚作用。由于这些特点,也就使社区健康教育既有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亦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发挥的空间。
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1)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通过健康教育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目的、方式、优越性、对居民的作用等。让全社区公民参考卫生保健工作中来,加强防病保健认知教育,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高素养的道德行为。(2)扭转居民的健康理念。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整体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再吃药,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用,应该优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改变现有健康理念。突出预防在健康护理中的重要性。(3)推广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大投入,大力推广和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建全健康教育档案。(4)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让人短命,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在不经意中影响人的健康,让居民深刻认识到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危害,并自觉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在社区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比如在“爱耳日”,“结核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等宣传日加大宣传力度。(5)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3 未来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的几点建议
(1)将健康教育引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教育是老百姓健康知识的最基本来源,护士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又长期与居民接触,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参与性。(2)加大护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多数社区护理人员未接受过系统指导,当前教育方式也简介,内容泛化,接受群体教育背景不尽相同,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于护理人员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抓紧教育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3)健康教育充分结合到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5)结合国情,并改善管理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更适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指导、评价及评价测量工具等,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