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消费概念

可持续消费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消费概念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可持续性设计;可持续性营销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传统的环境支配型经济格局逐渐向构建协调自然环境的环保型经济转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变化中,企业与消费者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进而随着全球各地积极开展的一系列环境改善活动,更使人们意识到“可持续性”已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具有着在全球化趋势中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而作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的“可持续性设计”,即通过对环保、社会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而构成的未来指向性设计,将成为未来所有产业领域中的设计发展方向。

一、可持续性设计的概念

可持续性的概念,是在1950年代,通过受主张地球资源保护的学者及环境保护论者的影响的Fuller、Pananek等设计师们对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平等的议论中登场的。之后1972年《人类环境联合会议(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中对环境问题和经济开发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并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性(sustainable)这一用语。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生态学者将可持续性定义为以恢复力及经济成长为基础,合理性保存及使用天然环境的过程,可持续性也被称为可持续性发展。1987年,通过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报告书《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扩大为在不损害未来时代满足人类需求的条件下充分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发展。而现在,可持续性由初期的环保性,经过多种解释的进化过程,以树立多种价值和作用为目标,将其广义的概念扩大为为改善现在及未来人类的生活品质,能够包容社会性意识和人类本质的全能性及责任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产业设计领域,设计师Papanek(1971)强调了设计师的伦理认识及生态学界的责任认识及追求公益的设计的重要性,之后1974年,国际设计中心在以“产品与环境”为主题的活动中对构成协调环境或者使用可回收材料进行创作的获奖设计进行了选定。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到现在为止,环保型设计、绿色设计等可持续性设计层出不穷,随着可持续性概念和范围的扩大,可持续性设计的价值和范畴也在随之扩充。现在的可持续性设计在过去企业研究的设计基础上加入了时代要求的社会性、环境性要素,正向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公共性协调等方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二、时尚服饰产业与可持续性设计

服饰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以环境、社会、经济价值为基础,包含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从其产品生命的侧面来看,是将目的、产品、消费、资源等投入的过程分解开展的方法。从对可持续性设计的用途追求层面上,服饰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是以费用节俭、环保技术市场的进入、营销利益、生产者的作用、法律的遵循、对顾客要求的满足、产品的差别化等为基准而具有连接性的开展的设计。而其产品开发的主要课题,则是对品质、健康、材料、资源、运输等其他设计方法的调查研究。

总体来说,时尚服饰的可持续性设计是在社会性、环境性、经济性范畴下形成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性而进行的实践。与可持续性设计一样,可持续性时尚设计也是由多个用语混合而成,是具有环保服装、绿色时尚、伦理性时尚等可持续性的环境性及社会性价值的设计概念,可定义为在整个服饰产品生命中,通过产品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研究而进行的设计。

三、可持续性设计的开展方法

为产业发展而进行的可持续性设计,其开展方法,主要是根据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层面进行的产品开发来制定。

1、可持续设计的环保性

传统意义的环保性设计,通常被描绘成与自然同化并能够表现自然的设计,但是从可持续性设计层面上来看,环保性意味着能够给人类带来健康与幸福的设计,并可分为产品的环保性设计及实用性设计。产品的环保,是指为进行积极分解而活用智能原料,或为使分解及将再活用处理简单化,而在产品废弃处理时对其进行微生物分解的做法。实用性设计是在考虑到对人类与环境的尊重,及整体语言与教育的差异之后,进行的易使用的产品设计。即以消费者使用为中心的可持续性设计是通过与消费者沟通后为达到实现可持续性目的而进行的设计。

2、可持续设计的社会性

与只重视收益的企业相比,现在的消费者更加喜欢正直、环保,与地区社会共同发展的具有更高价值的品牌企业。所谓可持续设计的社会性,包含了社会意识及地区发展。社会意识,是指企业对环境保护及为营造优质生活,通过理解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改善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意识。这里的社会,是比共同体或地区社会概念更广的以精神、文化为基础媒介,人与人之间通过世界网络来进行感情态度交流从而形成的团体力量。全球各地都在为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进行着各种规划,这些规划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性的成长,而同时在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而努力。另一方面,地区发展是指城市或国家之类的共同体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

3、可持续设计的经济性

可持续性设计不仅是理想的社会运动,而且是体现经济价值的设计,具有包括设计师及相关的所有实践主义的特征。其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消费者节约使用、产品再活用及再活用产品的再次使用。经济型侧面中也可将这三个阶段广义地分为消费的减少性设计与新产品的创造性设计。消费的减少性设计是以考虑产品适当使用之后抑制其废弃物的产生及节约能源使用为初衷,通过反复使用来终止产品一次性使用产生的资源消耗而进行的设计。新产品的创造也是再活用的方法,即通过低消耗型的能源再活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为宗旨来开展的方法。

四、时尚服饰产业可持续性设计的事例分析

1、欢腾(Hang ten)

从美国加州诞生的休闲服饰品牌欢腾,在全世界73个国家及地区展开了销售流通。欢腾于2009年开始开展环保营销战略,到现在为止,欢腾的环保运动在服饰业界中得到极大的关注。“Save the earth”作为欢腾环保运动的标语,向人们传达了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的信息。另外,欢腾不仅将T恤销售收益的一部分捐赠给环境团体,还通过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消费者将其称为是“善良的企业,帅气的品牌”。

欢腾的可持续性设计,主要从社会意识的层面展开,其产品的开发得到消费者认证的同时,为构造企业形象而活用了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得到了环境及服饰业界极高的评价。

2、李维斯(Levi Strauss& Co.)

世界著名牛仔裤品牌美国的李维斯在很早就觉察到市场的变化并积极开展了可持续性设计市场营销活动。作为通过环保认证的企业之一的李维斯,严格管理农药及类似的环境污染物质的使用与排放,并通过栽培的有机棉的使用及卡纸板再活用制作的商标来向消费者转达了其环保的品牌形象。李维斯不仅通过环保商标展现了其环保管理方法,并且在牛仔裤的制作中,革新性地减少用水需求量,开发了节约用水加工法,进行了一系列节约用水活动。另外,李维斯对反对雇佣童工的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地域团体进行了慈善捐赠支援,并对艾滋教育、人种差别废除、贫困层经济活动能力支援等进行了公益性支援。同时,李维斯对旧牛仔裤进行了回收利用,并给予捐赠旧牛仔裤的顾客打折优惠。除此之外,李维斯的专卖店通过使用高效的照明系统,追求其经济性价值。李维斯基于对环保性、社会性、经济性层面均衡的考虑而进行的可持续性设计,在全球受到了广泛的称赞。

3、H&M

作为全世界第二大服装连锁企业的H&M,因其快穿快扔的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廉价原料的使用、低雇佣金的外包生产对环境和劳动者产生了否定性影响,受到了消费者的指责。H&M意识到其生存危机,并为改变其企业形象,在SPA品牌中最先展开了可持续性服饰营销战略。特别是2012年,其通过以环境和可持续性设计为主题举办时装展示会,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同时开始追求考虑环境、原料及工人权益的伦理性可持续性时尚设计。H&M可持续性营销的内容包括减少褶纹的设计、环保性洗涤方法的宣传、与有责任感企业的合作、服装捐赠、对女性雇佣的扩大、对第三世界国家劳动者人权的保护、产品包装的改善、废弃物的最小化及再次利用、专卖店内HID照明灯泡的使用、对天然资源具有责任感的使用等,向全球展示了其在环保性、社会性、经济性各层面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为其将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对我国服饰企业的启示

现代消费者逐渐开始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家逐渐开始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我国国内服饰企业发展可持续性设计成为服饰营销的必要条件。开展服饰企业的可持续性,对企业形象有着极大的影响,是实现企业长期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另外,对企业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已成为世界性的要求,通过对企业弥补不足及把握可持续性经营均衡的过程进行的可持续性评价,成为了企业可持续性设计的实践基准。希望中国服饰企业能够借鉴国外发展可持续性设计的品牌的成功事例,对准国内外环境,进行可持续性设计的开发,树立可持续性营销战略,争取早日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刘洪植:服饰产业中的伦理性――以可持续性时尚实践事例为中心[A].韩国时尚设计学会集[C].2012.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品整体概念;营销哲学;营销功能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22-02

产品概念的不断演变是企业对产品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正确认识产品概念及其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针对产品概念的不同部分开展各种营销活动,延伸营销功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其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

1 产品概念的演化过程

产品始终伴随着企业的成长,是企业各种信息的载体。从历史上来看,人们对其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物品到商品,从单一商品到服务商品、战略商品,其中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而形成了产品整体概念。

1.1 产品整体概念的当代诠释

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产品整体概念由三个层次构成: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它既包括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有形商品,也包括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无形服务,即“产品应该被看成一束能够解决问题的属性集合或者一个能够让消费者感知到的利益包裹”。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针对的都是现有产品,满足的是消费者现实需求。但当今日益竞争的环境,许多企业不得不具有超前意识,以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目标。于是,产品整体概念中的期望产品层次应运而生。期望产品赋予产品以战略和文化内涵,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形象、产品标识、产品定位等。

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在丰富消费者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废气、废水的排放,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同时,废旧产品和包装也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产品未来的发展必然走绿色化之路。绿色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和社会的绿色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它为产品整体概念中增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所以,产品整体概念将被扩展为五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期望产品和绿色产品。

1.2 产品整体概念的未来诠释

从核心产品到绿色产品,是人们对产品整体概念认识的加深。反过来,从绿色产品到核心产品,则是产品整体概念的绿色化过程。该过程生成的是整体绿色产品。整体绿色产品是企业将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目标融入企业产品整体概念之中,并通过有效的绿色产品管理来达到企业产品营销目标的手段集合。其主要内容包括整体绿色产品管理、绿色产品组合策略、绿色产品包装策略和绿色产品商标策略等。它是从产品的价值整体出发,以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为目的,在企业中树立绿色产品整体营销观念,推行整体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

(1)绿色核心产品。绿色核心产品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必须具有绿色使用价值,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它体现的是消费者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在整体绿色产品中处于核心地位。

(2)绿色形式产品。绿色形式产品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实体必须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经过绿色生产,且产品使用后还应易于绿色处理。

(3)绿色附加产品。绿色附加产品要求企业提供的除产品之外的附加服务也要绿色化,通常包括: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购买方式,如允许消费者免用产品包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

(4)绿色期望产品。绿色期望产品是企业的绿色文化在产品上的映射,赋予了产品特殊的内涵。当今的许多消费者往往很在意产品的特殊内涵,如产品包含的特定价值和利益属性——这也正是企业想和消费者分享的核心价值和利益。

产品整体概念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哲学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而演变,不断拓展企业的市场营销功能。

2 营销哲学的演变与企业营销功能延伸

营销哲学作为指导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改变,不断扩展其内涵,促进企业营销功能的延伸。从历史上看,营销哲学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阶段。在市场发展初期,生产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扩大生产和提高效率。产品观念是从“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出发,一味追求产品的高质量,而不顾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变化,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精心设计和改进产品。当供给略大于需求时,销售观念成为市场的“主角”,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积极促销,即“销售其能够生产的东西,而不是生产能够出售的新产品”。当市场上绝大多数产品都供过于求时,营销观念开始出现,它打破了“以产定销”模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是企业的责任。此时,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市场调查和激发潜在需求。为了减缓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兼顾消费者和社会需求,平衡和评判公司利润、消费者需要满足和公共利益三者的关系,企业提出了社会营销观念,企业的营销功能表现为产品的绿色化。

企业的营销功能从扩大生产、精心设计产品、积极促销、激发潜在需求到产品绿色化,体现了企业经营重心的转变: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服务。无形服务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消费服务和社会服务。消费服务的增多使企业从获取消费者转向挽留消费者,企业逐渐融入到消费者之中,实现与消费者互动,深化客户关系。消费服务强调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及需求的不断变化,然后尽可能根据这些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持续地激励消费者专注于从特定企业购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社会服务是指企业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应负的责任。

3 产品整体概念与企业营销功能的契合

产品概念的演变赋予了市场营销活动新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功能,两者的契合之处在于:

(1)扩大生产核心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核心产品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主要体现在技术和能力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核心产品是为了解决其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提供的服务,是消费者最需要得到的利益。它作为产品整体的基本产品化形态,是产品整体的立足点,包含了应用新技术的新产品概念,支持产品整体的技术要素和借以赢得基础市场的核心顾客价值。所以,企业应该通过提高技术开发水平扩大核心产品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现实和潜在利益要求。

(2)精心设计形式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只有产品的有形部分即形式产品对消费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消费者才有可能去购买它,从而实现其利益。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往往跟消费者的个性有关,很多消费者都喜欢与自己的个性相适合的产品。所以,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差异对市场进行细分,精心设计不同的产品,在成功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地满足不同个性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利益。

(3)积极拓展附加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附加产品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售后服务方面,它涵盖了能使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满意度最大化的方方面面。附加产品与消费者的便利性紧密相连。便利性是消费者消费动机的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了达到便利性目的,所有的技术和服务都应全力改进,以求达到现有科技所能给予的最大方便。所以,售后服务不仅要灵活调整,而且还要经常进行拓展,因为消费者在产品正常运转的生命周期内对于产品售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精细。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部分,给消费者以惊喜,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一方面消费者会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依赖,形成消费者忠诚,另一方面消费者会对该产品进行口头的免费宣传,为企业的经营赢得主动权。

(4)努力开发期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品牌化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部分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内在判断、要求和期望,是消费者购买时对产品核心利益、有形部分、延伸部分内在的衡量标准。一方面,它与消费者的自身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它又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经验、亲朋好友的建议以及企业、竞争者的承诺等。在对产品满意的消费者中,只有感到惊喜的消费者才更有可能成为忠诚顾客。所以,期望产品理念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在回报高额利润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增强品牌的美誉度。消费者只有购买和使用了满意的期望产品,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真正认知并认可品牌。

(5)不断创新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可持续需求。可持续消费包括三大方面: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消费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所以可持续需求的对象是绿色产品。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强化促使绿色产品市场量会更大,尽管会有更多的绿色产品不断涌现在市场上,但也存在着由于绿色产品发展规模一直很有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与发展规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所以产品的绿色化是企业营销功能延伸的当务之急。

4 结 论

产品概念的演变与企业营销功能的延伸之间不仅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还相互融合,成为一体。产品整体概念演变的目的是为了延伸企业营销功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和消费需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创新绿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可持续需求,是当前企业营销功能延伸的新趋势。绿色产品所体现的可持续消费,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外,作为全新的消费模式,它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科学消费、和谐消费,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有益于维持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 理念 三大原则

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发表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的报告,在报告中对可持续消费进行了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本文也认同这一定义,实现消费的“发展”与“可持续性”双赢,应是可持续消费的内涵所在。

一、可持续消费应遵循的原则

在一个时段之内,自然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从联合国环境署给出的可持续消费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人类的消费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因此,人类要实现可持续消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度消费原则

可持续消费要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恢复。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

2 公平公正原则

可持续消费强调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因此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不能因为任何一个团体的超前技术,就可对自然取得超额的支配权,也不能因为要快速发展,而不顾子孙后代,即所谓的“吃子孙饭,断子孙路”。公正公平消费,应该体现在提倡面向全体公民的消费模式,不鼓励或限制少数人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挥霍消费及畸形消费。

3 不断发展原则

随着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对自然的破坏也在不断减少,可持续消费,要遵循不断发展的原则,要让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二、可持续消费在我国实行的现实难题

可持续消费不是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的一种折中调和,它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它反对因节俭而导致的消费停滞,也反对因膏侈而导致的消费浪费。它提倡人类的消费效率,以满足人的正常需求为目的。在现阶段,我国实行这种消费理念,还存在三大难题。

1 与传统的消费理念不一致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群体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体现在消费理念上,一方面,出现了极度奢侈消费的炫富心理;另一方面,与这种消费观形成另一个极端是:极度节俭。奢侈消费与极度节俭的消费习惯,都与可持续消费观念有一定的距离,都没有把人的正常需求放在第一位。

2 人类欲望与资源的矛盾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人类的资源是限的,现在的商家促销,把的人的欲望充分激活,然后实施消费,其实这种消费与正常消费背道而驰,这种促进消费的手段,完全不符合可持续消费的原则,形成浪费。

3 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矛盾

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发展GDP,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惜对当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使一些地方经过一二代人后,这个地方就无法再生存人。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典型。这些城市周边的资源被开发殆尽后,相关的制造业、服务业没有发展起来,形成整个地--区经济的快速衰退,由富返贫,形成了前代人开采,后代人挨饿的局面。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在我同现阶段,提出实施可持续消费政策,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它可以遏制为GDP而GDP的政策模式,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上来,同时它也可以对高消费、畸形消费以抑制,给自虐性的极度节俭的生活方式松绑。对于如何在实施可持续消费解决以上三方而的问题,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设计一系列制度保证可持续消费实施

要想让可持续消费理念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形成国人的生活习惯,为政者必须围绕可持续消费理念设计H{一套套制度,用制度来保证理念的贯彻。

首先,应该出台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证理念实施的可行性。其次,政府应设计一些保证可持续消费的制度,对认真执行可持续消费的个体或群团给予表彰奖励,对过度消费、浪费资源的现象予以严惩。其三,在整个社会形成可持续消费的氛围,让环境来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形成既不奢侈浪费、又不悭吝自虐的风气,以个人的正常需求作为人的消费极限,提高消费效率。

2 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精神消费水平

现阶段,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初步小康的水平。在推行可持续消费理念中,应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精神消费的比例,适当降低物质消费的比例,提升人的道德与精神。

精神消费包括教育消费、科技消费、人文消费等等,通过多种类型的文化消费,让人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精神得到不断的升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统筹发展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第4篇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定义剖析

    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最早提出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对生态旅游做出如下定义:“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将生态旅游归属为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基础的专项自然旅游,强调旅游的“原生态”,如小规模组团去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者体验异域民俗文化,等等。而我国旅游行业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比较通俗,也易于被公众接受和理解,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主要依靠自然和生态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达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也有学者从旅游者角度给生态旅游定义,认为生态旅游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品位高雅,强调休闲、保健、求知和环保理念,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旅游者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各不相同,或者各有侧重,但这些从不同角度的定义却都有两个共同点:①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②其主题都强调为保护自然做贡献。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涉及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熏陶乃至人类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低碳旅游”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9年5月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题为“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将低碳旅游定义为一种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是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的绿色旅游方式,它要求将出行观光、度假休闲等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响应,它倡导在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住宿、交通、游憩、购物、娱乐等环节中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减少碳足迹,用行动来实现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具体的定义———“减少碳排放”的旅游,也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内在契合性分析

    在旅游行业,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都是很时髦的词,虽然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但概念提出的背景却是相同的,即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都是环保观念在旅游业的自然反映,也可以说都是“环境危机倒逼人类反思和改革”的产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初衷也相同的,即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意识,注意到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注重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应该说,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旅游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基础上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乡村旅游“对大自然的体验”,生态旅游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生态效益。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可以说,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引入“低碳”的概念,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推行“环保与节约”,能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是两种不同的范畴。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定为自然景观,当然国内也有些专家认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民俗景观也可归属为生态旅游的对象。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旅游只能算是一种针对特定的旅游对象(自然景观)的旅游活动,属于自然旅游的一部分,通常是一种小规模的专项自然旅游,它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而低碳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方式,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少碳足迹的绿色旅行方式。低碳旅游对旅游资源、游客类型、旅游规模等都不作限制,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可以通过旅游环境、设施、旅游消费等方面实现低碳化而成为低碳旅游,因此,虽然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二者不属同一范畴,但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就是在原有旅游方式基础上限定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更小的旅游“碳足迹”来承担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业责任,其涵盖范围比生态旅游涵盖的范围要更大。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借鉴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强调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吸收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态旅游在陶醉于大自然的享受时,注重保护和修复旅游景区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低碳旅游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作为旅游市场供应方的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作为旅游市场消费方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行为。生态旅游是由于大众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调整而催生出的一个新型的旅游市场,它属于自然旅游,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低碳旅游着眼于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强调旅游市场供方的“低碳生产技术”和旅游市场需方的“低碳消费方式”,要求通过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更侧重理念的宣传,倡导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更侧重从实践角度说明实现旅游低碳化的具体行为要求;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更象是一种空泛的理念口号,而低碳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对减排的量化)的旅游,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更强。

    4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理念的实践与深化

可持续消费概念范文第5篇

1 可持续发展研究争论的原因

由于可持续发展本来概念的模糊、现实问题的繁杂而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又那么强烈,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学术界众多的质疑、争论和不断的修正。围绕生态限制与保护、经济效率与财富分配、社会民主与公正等等议题,包括自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内的众多学者都试图利用这个“公共的广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正是这些争论的声音使它逐渐“成熟”起来,让我们通过它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复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

1.1 现实的复杂

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组织都无时不刻地在改变着这个星球,而现今,人类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力量。地球上已经没有绝对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而且其中许多生态系统已经完全受控于人类活动。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以各种社会经济方式深刻地改变着地球表层,形成了完全服务于人类的各种人造景观。事实上,这个星球表层已经是一个由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构成的复合系统了。在这个典型的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间以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这些复杂的内部作用使系统具有了自适应和自组织的系统动力学特征,推动系统以非线性方式演进。在这个生态经济复合巨系统中,人类以其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成为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最大的驱动力。这个复合系统的未来演进无疑主要取决于人类自身对它的认识和行动。然而我们对它的认识到底有多少,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指导我们的行动呢。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引发的讨论似乎有助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1.2 概念的模糊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尽管该定义的总体意旨似乎非常清楚,但要成为一个广泛的政策目标,该定义在一系列重要方面却是模糊的。发展的定义应该包含这一过程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而这个概念对于要持续什么,代际间的公平如何实现,当代与后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以发展来实现对所有人需求的满足,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些目标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实现的程度等等问题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

2 争论的几个焦点

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之初的表述不清,众多学者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而他们争论的焦点大致可以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2.1 价值

迄今为止,关于价值的定义一直都还有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辩。一般来说,生态学家不愿意使用“价值”这个词语,因为他们认为自然系统不以追求特定目标为目的。但如果人们赋予了某一事物对相关事物或系统整体特定行为一定的主观意义,就可以衡量它对后者贡献率的大小,也就是在这种情景下,人们就可以具体量化它的价值。在生物与环境相互选择与适应的进化过程中,生态学家也常常借用价值一词来表达某物种对其它物种或对整个生态系统在进化中的作用,因此,生态学家认为自然有其内在价值,“自然内在价值论”构成了生态学家所坚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在伦理基础,因而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对象应该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物种。生态学家还认为,在现今全球巨大的人口与消费压力下,人类越来越显示出他对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依赖性,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效用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可替代性”、生态系统组分的“补偿效应”、生态过程的不可逆特征和与人类协同进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价值量的估计远比其真实量要小得多。在批判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生态学家发展了基于物质与太阳能量比率的“能值理论”,并认为它是衡量物品内在价值更真实、更一般化的标准。

相比而言,经济学家对价值定义的范围要小得多。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往往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前提,衡量物品对于人类效用的大小和福利改进的程度,其实质是衡量物品对人类的“工具价值”。除使用价值外,经济学还研究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交换价值。在“边际革命”之前,古典经济学一直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存在着“钻石与水”的困惑。边际理论以物品的稀缺和效用把供给和需求联系起来,认为物品的边际效用是衡量其交换价值的内在标准,从而解决了物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基于边际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同时还认为,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中,以货币衡量的物品价格能够体现其效用和稀缺性,从而可以反映其真实价值。之所以在现阶段大部分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还没有被市场反映出来,是因为它们还不具备足够的稀缺性,因此还不具有价值。

社会学从人的心理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与经济学认为人的偏好是固定有所不同,社会学从考察人的真实心理行为出发,认为人在时间序列上的喜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人在不同时间段的价值观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无法准确预知人们在未来的偏好,所以应该更谨慎地保护自然生境以体现代际公平,这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选择价值的原因。从社会整体来看,社会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不同偏好和想法的个人和集体对未来的一致协定;由于可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所以要求它必须是一个融合所有价值观的综合概念。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开放不同思想,二是各种思想得到有效表达。

2.2 资本

价值是资本形成的基础,对价值的认识不同必然导致

各学科对资本具有不同的态度。在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种资本形式中,最具争议的是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替代性问题。根据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的可替代性以及总资本存量的变化,可持续发展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情况:①总资本存量(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存量之和)不随时间而下降,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减少。②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下降,在世代之间保持或增加自然资本存量。经济学家坚持前一个观点,他们认为不同资本形式之间可以互相替代,特别是允许人造资本可以替代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本。认为如果自然资本转化为人造资本后总资本存量不减甚至增加,那么自然资本就应该转化为人造资本以满足人类需求。生态学家一般认为不同资本对人类福利具有不同的功用,它们之间不可替代或者由于过程复杂和代价昂贵,资本的替代是不可行的。由于不同资本的补偿效应、系统的不可逆和演化的不确定性等原因,自然资本不应该被无限制地转化为人造资本,尤其是其别重要的关键自然资本更应该得到保存。由于人们未来偏好的不确定性,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学者一般赞同生态学家对自然资本的保护。除此之外,他们更重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他们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过度消费是自然资本不断转化为人造资本的根本原因。通过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和价值观的重构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社会文化,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技术的作用

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一直是争论的一个焦点。生态学家认为,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延缓危机,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制造危机,这一点可以从近代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运动对全球环境与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后果中得到证明。他们认为由于自然系统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技术进步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环境修复问题。他们更认同在充分认识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学习和依照自然生态系统高效低耗进行生产的“绿色”技术。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完善的价格体系总是能够催生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自动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他们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即使自然资源存量有限,人口增长率为正,技术进步仍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从而保证人均消费的可持续改善。站在社会学立场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是个社会命题而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既然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它就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关于科学或技术的问题。

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有助人类客观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它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科学知识本身并非完全客观,它也包括了人类自身的先验认识并且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而技术的进步也许有助于提高经济生产的效率,但却无法提高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及社会公正。所以他们坚持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该超越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领域,向保证财富分配公平和民主公正的社会文化和组织制度等领域推进。

2.4 规模和尺度

生态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内生于自然生态系统,它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吸收低熵的能量和物质以维持自己的持续运转。但是由于地球系统并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只能“占据”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它具有终极的规模和尺度。经济系统并非完全受制于自然系统,它以各种物流和能流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各种反馈关系,如果它的规模越大,它破坏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遵循这一思路,生态学家发展了一系列企图计算出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规模的方法,最具代表性有基于能量计算的“能值理论”、基于土地面积的“生态足迹”方法和基于各种物质生产与消费的“承载力”计算(包括生态承载力、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基于食物的人口承载力等)。

与生态学家往往关注于社会经济系统对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尺度和规模问题不同,经济学家更专注于那些在经济生产中具有直接效用的物质资源的供给与配置。他们利用跨期生产函数和动态模型计算资源在时间序列上的开发利用,以回答是否可以实现最优配置和人均消费是否可以持续改善等问题。由于他们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这遭到了其他一些学者对其忽视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性与现实严峻性的批评。

2.5 实现的方法

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各个学科也各有侧重。生态学家往往首先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角度出发,偏重于考虑如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他们对“时间”、“空间”、“尺度”、“过程”与“机制”等概念更加敏感,注重从系统整体角度研究从区域到全球的可持续性问题。对实现的具体手段上,虽然他们不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往往更强调政府干预和制度安排在保持自然资本方面的职能。他们认为在处理自然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和产权关系的模糊,存在着市场作用不充分甚至完全失灵的情况,这就必然需要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制度的明确安排。在经济生产领域,生态学家更认同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循环经济形态,并已经在从企业到园区到整个社会的不同层面得到成功实践。

相对而言,经济学家更偏重于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他们一般将人类福利等同于物质消费,从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出发,研究如何高效配置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经济学家对“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价格”与“市场”等概念更为敏感,注重从投入产出角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他们批评生态学家只把生态保护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忽视了人类包括物质需求在内多重需要的平衡。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关键是解决由物质产品匮乏带来的贫穷,因此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解决众多不发达国家的贫穷问题,从而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布兰特报告中就曾认为世界经济在21世纪必须增长5~10倍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更认同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他们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中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才能以更高的经济效率满足人类福利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学者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他们强调人类本身和社会的组织与结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他们通过人类需求行为的精神分析得出,人类福利的改善并不仅仅等同于拥有的财富量和物质产品消费的多少,而是更多的和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安全感、婚姻、知识、教育和信仰等联系在一起。而且,由于优美而安全的自然环境比物质消费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愉悦感,所以对人类福利的改善必须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此之外,人们的幸福感还来源于不同个人之间效用的比较和更多的社会认同,而且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必然是所有人对未来的共同选择,因此财富的公平分配以及个人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社会组织与

制度的设计必须能够为社会中所有人提供民主公正的表达平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领域还包括对人自身的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能够提高人们的素质,使人们主动追求低物质化的消费行为,形成更可持续的社会消费习惯。此外,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经济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有利于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由于研究视度的差异,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资本、技术、社会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实现方法等方面各有侧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强到弱的一系列层次。习惯上,我们简单地依据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作为划分可持续发展强弱的标准,而事实上,由于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众多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研究领域包括了生态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一系列主题,所以简单的强弱之分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认识当前发展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分别来看,生态学由于长期根植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所以他们更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在生态学的文献中,“可持续性”的概念往往代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济学的社会责任一直都是以资源的高效配置来满足人类的物质消费需要,所以他们更强调以经济的快速增长消除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持续的物质贫穷,他们更侧重于发展一面,容易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研究从人的真实心理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出发,更强调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他们一方面认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终极目标,因此注重自然和经济环境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人类社会对自然和经济环境具有主动反馈,因而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民主参与的共同性。

2.6 小结

简单总结起来,由于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现实问题加以认识和理解并借助于可持续发展进行表达,这一概念从产生之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侧重经济可用、生态可容和社会公正三个阶段。可以想象,由于它本身的开放性和理想性,它在未来还会吸引更多学科的关注并且融合更多样化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更为综合完善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对自身行为和与外界环境关系等问题的反思,是所有人对未来长远发展的共同选择,是一个过程而非状态。只要人类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不止,它就必然会伴随我们一起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在庆幸找到这一学科间相互交流与知识集成的平台之余,我们更应该遵循它所综合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把它作为人类社会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共同规范和行为准则,指导我们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前进。

3 研究展望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协调高效的一种状态,绝对的强可持续要求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的长期协调运转。和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一样,受到现实中的诸多限制,绝对的可持续状态只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理想期望,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对这一复合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依据其所昭示的客观规律改进人们的行为、优化发展的战略和模式从而达到一个比现在更可持续的状态却是可能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对这一系统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因此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十分重要。作者试图在对本文以上部分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对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以丰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内容。

3.1 多视角研究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以物质流、能量流将各子系统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系统中的元素循环、物质流转和能量流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清楚认识系统内复杂的生物物理作用机制。除了这些客观世界不同形式的流之外,复合系统内还存在着人口的流动、价值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货币资本的流动等主观世界的多种流。主客观世界这些不同形式的流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合力驱动地球系统的演化。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某种流总是对应了相应质和量的其它形式的流,它们以单独的或组合的形式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工业革命后技术的进步使人类逐渐淡忘了各种自然流对社会发展的限制,在决策中往往更多的以各种主观世界的流作为决策依据,其中尤以对单纯资本流的考虑为最,这也正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遭遇“自然瓶颈”的原因。可持续发展要求各种形式流的良性循环以及相互之间具有合理的匹配关系,这就要求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必须把握各种流的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由于各学科对各种流信息提取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使得我们对以系统形式融合在一起的各种流的认识被分割开来。由于从任何单一角度都不能完全揭示系统的真实面目,因此,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十分必要。

3.2 系统综合

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各种流的研究还不能对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和演化特征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要求。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交织和耦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同各子系统相比,它是一个结构和功能更复杂的、更高层次的系统。它并不是其中所有子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各种形式的流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构成的有机体,是所有的生物物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遵循内在规律而形成的集合体,在功能上具有整体突现性的特征。由于人类经济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作用的程度已经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原因,从某种角度来说,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受控于人类活动,这个复合系统也越来越表现为具有自创生、自生长、自适应和自复制等自组织系统的一系列特征。人类活动作用的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内在的复杂非线性以及反馈的延时性,造成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系统未来演化的不确定性,因此除了对这一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之外,还必须对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战略需求。总之,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要求我们站在地球系统的高度,对这一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这一“人-地”复合系统的未来演化方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3.3 价值融合与公众决策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所有人对未来的一致期望,它是在保障人类福利最大的同时而又使得地球复合系统的长远可持续。人类福利的满足是人们在对整个复合系统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人类社会总体效用最大做出选择的结果。不同学科对福利的概念和来源有不同的解释,比较一致性的认识是福利和物质分配与消费、个人选择的自由度与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社会福利的增大总是和物质分配更公平、选择更自由和高效而和谐的制度安排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性和共同性,二者互为条件,而个人的平等自由和决策的民主开放是其实现的基本前提。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战

略进行公共选择的决策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个人偏好之间以及个人偏好与社会公益的矛盾。在社会选择的过程中,如何融合更多样化的价值观以体现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如何更好地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以及如何形成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产生、实施与改进的基础制度,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3.4 设计与管理

人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征。人类活动一方面受到系统环境的约束和调节,另一方面人类也以自身的价值观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地对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对地球系统设计与管理的思想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尤其是当“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启动以来,人类便开始探讨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设计生物圈可持续利用,设计世界经济秩序,保护人类共同的未来。人类由以往的对地球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以及地球生态系统变化的被动适应,已经开始走向实施有意识的控制管理。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人口膨胀与消费增长等原因,人类对地球的改造只会加剧。因此,未来研究的焦点将是如何设计与管理地球系统,以使其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活力。对地球复合系统的管理需要在深入认识理解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人类已经掌握的实践技术、相关政策和管理策略对系统的演替进程和演替方向进行动态调控,其中尤其应注重对系统动态演替的关键性作用因素进行调控管理。对地球复合系统的设计与管理并不是要求将其修复到原来的状态,而是要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的新的复合系统,以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