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改革方向

高考改革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改革方向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1篇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浙江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浙江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浙江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19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1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9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浙江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浙江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浙江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浙江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浙江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 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浙江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9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浙江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浙江省从2019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浙江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浙江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化高考招生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次改革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四、试点方案是怎样产生的?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教育部就高考招生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浙江省2019年7月正式启动研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底形成了试点方案初稿。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分赴11个设区市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征求了市县教育局长,本专科高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专家,招考机构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高中学校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讨论。

每次听取意见后都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试点方案制订历时一年多,前后数十易其稿。

五、试点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9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再在3年内展开至17类。2019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六、为什么把学考纳入高考招生选拔体系?

这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而且学考实行平时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学业水平,又用于高考招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

七、高考录取会不会主要取决于语数外成绩?

浙江省方案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试点方案考生成绩总分与现行高考3+综合相同,语数外分值未变,占比未变。选考科目分值所占比例为高考总成绩的40%,且每科均设有加试题,并将等级细化赋分,提升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

选考科目分值比例的确定,既与这些学科的高中教学时间比例大体相当;又与扩大选择性、体现学生专长、弱化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必考3门是普遍性要求,而选考3门是学生自身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八、哪些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

考生升入高校的通道有了选择。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四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模式。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考生参加考试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及外语、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时间。在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次数和时间,还可选择是否参加英语考试。

考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也有了选择。选考科目、外语科目、职业技能的2次考试成绩中,考生可自主选用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在统一高考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可以自主选报专业。

九、哪些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

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

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

在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十、哪些方面减轻了考生负担?

高考招生改革减轻考生负担,主要是通过增加考生对考试和招生的选择性和增加机会来实现的。

一是选择增加了。按照试点方案,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发展通道;在统一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确定考试科目、时间、次数并选择其中1次成绩记入总成绩。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选报多所高校,最终确认选择1所录取高校。选择多了,压力就相对减轻了。在教育中,考试负担可分为脑力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考生花时间最多就是负担最重,而是他没有兴趣学的东西负担最重。在高考改革中推行选考,让考生选自己想学且自己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相比较心理负担就会减轻。

二是机会多了。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2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尽管与高考挂钩,但与现行集中高考相比,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有2次机会,1次考试的重要性将降低,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第1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2次,第2次考试时,第1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考生的负担减轻了,家长负担就会减轻,继而全社会动员组织的负担也会减轻。

十一、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怎样计算?

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推两年的时间来计算的,以方便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修习学业和考试的时间。

十二、选考科目什么时候选定?为什么?

每一门选考科目,可由考生自己在考前选择,具体在实际报考该科目时确定。在这个时候来选定,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就能按个人兴趣特长合理规划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如果在考后再来选定,那么很多人会选择把多个科目甚至全部7个科目都作为选考科目参加考试,这势必不利于引导学生专长的养成,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

十三、怎样选报选考科目?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每科至多参加2次考试。

十四、选考科目为什么要考必考题又考加试题?

作为高中学考,该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了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设置加试题,主要是为了利于学生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基础;同时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

十五、选考科目为什么采用等级赋分?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选考科目不使用卷面得分,主要因为:

1.不同科目的卷面得分缺乏可比性。选考科目由考生自主选择,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会不同,把不同科目考试卷面得分机械相加合成总成绩给考生排序显然不够合理。

2.不同科目实行等级分相对可比。等级分,是根据事先确定并公布的各科相同的比例,先按考生的卷面得分划定相应等级,再按等级赋分,相同的等级分数相同,进而使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

3.实行等级分在浙江已有实践基础。浙江省在三位一体和高职提前招生中使用等级分都已多年。

还需要补充的是,考生考什么科目、什么时候考试,使用哪次考试成绩都由自己决定,对于实行等级分来说,考生选择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

十六、选考科目等级起点赋分为什么设置为40分?

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体现高考与学考相结合,体现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学科基础。

选考科目的学考部分为必考题,必考题满分70分,按占比60%左右的分数作为考试合格标准,对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时,设置高中学考成绩合格赋分40分,相对比较合理。

十七、高校什么时候公布招生要求?

高校应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科目数至多不超过3门。而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要求,高校可在当年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十八、考生的选考科目需要全部符合高校要求吗?为什么?

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

这样做,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

十九、高校无选考科目要求时考生怎样报考?

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那就表示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

但考生要注意:由于你的总分是由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构成的,所以你仍需参加选考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二十、怎样填报志愿?

在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至少需有1门一致方可报考。其中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三位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填报相关高校志愿。

二十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选拔中起什么作用?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方案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二十二、什么是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将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结合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方法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在考生综合成绩中的各自权重,以及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及方法,并具体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试。考生自主选择报考高校,经初次遴选通过后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根据事先公布的章程,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注重对学生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及与进入高校专业学习发展相对应的专业性向、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

二十三、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怎样计算?

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是由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其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二十四、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单独考试招生吗?

不可以。与其他三种考试招生模式不同的是,单独考试招生是为适应中职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成长需要专门设计的,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只有中职学校(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可报考单独考试招生。

二十五、哪些考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怎样报考?

考生若报考单独考试等有职业技能考试要求的高校,以及报考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需按要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

浙江省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每年1次。职业技能考试共分17个大类,考生可以自主选报1-2个类别;各类别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体现在其中,成绩满分300分;同一大类考生可参加2次考试,成绩2年有效。

二十六、高中学考怎样安排?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安排考试。首次考试在2019年10月进行,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另行公布。

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有利于避免学校过于偏科教学和学生过于偏科学习现象的发生。

二十七、往届生、社会人员及异地生怎样报考?

往届生、社会人员以及外省籍在浙江省异地高考考生,如参加2019年及以后的高考招生录取,需按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和高中学考实施办法参加各项考试。

二十八、怎样保证高中学考的公信力?

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19年开始,浙江高考英语听力、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2019年浙江省高中学考也开始提供多次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目前,浙江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

二十九、高考改革怎样确保公平公正?

以制度保障公平。做到政策制订倾听民意,政策形成广而告之,政策实施规范透明;实行刚性计划管理;考试全部实行全面监控、全程录像。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严格实施考生与考场、考官随机匹配、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和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

以公开促进公平。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程序、投档分数线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政策加分考生、特殊类型招生考生名单实行多级审核、多级公示。

以监督维护公平。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监督和制约之下。纪检部门进驻命题、录取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现场,全程监督;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体系。

三十、高考改革对高中段教育有哪些影响?

正面影响,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促进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改革 高职院校 方向对策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地点,是满足社会对技术人员需求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迅猛发展,再加上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化技术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进行革新,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就成为了必然之举。

一、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

为了更好地思考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向,笔者对某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数据如附表1: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大职高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数量少之又少,而学生的满意率也不到四分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差

所谓的硬件条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进行实验教学的设备设施比较落后,很多院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一些教育教学水平比较差的院校甚至没有物理实验室,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

现如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传统的高职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许多院校沿用的教材内容老套,跟不上发展的新形势。另外,一些高职学校的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教学模式僵硬、教学设备缺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出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符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高职院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我们应当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认识水平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者要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坚持引进新设备,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实验室,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作用,积极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为有效教学打下基础。另外,学校各部门和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桥梁,从而了解学生的内在诉求,保证因材施教。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是教育教学能够保持生命力的基石。在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要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创新,改变以往的枯燥教学模式,从各个细节着手改变。第一,创新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材中与社会实际不相符的内容,并完善教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二,创新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学方式大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积极进行革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第三,创新教学手段。传统的高职实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新时代下的实验教学要拥有现代化设施,将计算机、液晶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并完善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物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首先,高职物理教师要灵活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并且能够进行有效教学,保证学生听讲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能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次,教师要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学习,认真研读教材,找到教育教学的重点;最后,学校也要坚持人才的培养,做好岗前培训和宣传工作,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即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讲学,并派遣有能力的人员对外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它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不断改变教学对策,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霞.浅谈高职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8).

[2]文小毛.浅谈高职院校工科类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型物理实验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12).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方式改革 动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外部推动力

1.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促进课程考试方式不断改进

国家、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改革的外部动力。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代环境,不仅对传统社会生活得改变巨大,而且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也是深刻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迎接全球化、网络化浪潮下,既吸收外国优秀文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防止和消除西方精神文化垃圾腐蚀,抵御“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来说,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适应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持续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式改革奠定科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如学科由分散到整合、由弱小到盛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合理的学科结构;完成了覆盖面广的学科点布局,建构起了完整的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的学术队伍;同时,学科建设成果又有力地支持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注意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与理论,公开发表或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专著,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思想政理论课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并促使课程考试不变改革,以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发生的内在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动力源不仅来自于外在动力,更是内在动力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内部矛盾运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是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推动考试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程中各要素的内在矛盾主要有:

1.学习主体与管理主体对考试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如何满足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特殊要求的同时,又与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基本动力。

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暂时还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思想政治发展需求,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一般而言,大学生都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其要求也具有多样性。正事由于这种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性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求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管理主体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考试过程中更为关注大学生的政治倾向性,而就大学生从个体而言,则更多关心自己的能力发展,他们虽然也关心政治,但更多是具体的政治现象和事件。由此可见,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要求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政治发展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以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求,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管理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对考试不同需求的矛盾

虽然教育者在考试这一实践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教育者要通过课程考试这一手段去考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具体学习情况,但是其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需求的领悟,也有一个不断学习、理解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教育主体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是否能以承担整个考试活动会使考试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教育者是否充分把握管理主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要求,并在考试过程中严格执行。现阶段“在考核的具体组织和设计过程中偏重于对知识点的强记和对理论体系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政治思想实际状况和品行的考察。”只有当教育者以一种积极地态度不断对考试具体效果进行反思改良与管理主体对课程考试要求达到一致时,才能进一步推动考试方式改革的发展。

3.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对考试不同需求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对教学主体在满足管理主体的要求,所实行的具体考试方式的是否接受。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通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高低和行为选择来评价的,但根本的检验离不开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主体接受考试的愿望和要求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考试产的效果,如果对考试产生反感情绪,则使考试本身相应的激励作用在他们那里难以生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中,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矛盾性质和发展程度,决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基本效果。一般来说,两者同一程度愈高,效果就愈好,考试目标的实现就愈顺利;当两者处于尖锐对立状态时,就必然影响考试效果。但是差异和对立只能在过程中才能逐步淡化或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改革的过程,正是要在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通过双向矛盾运动来逐步消除矛盾,以达到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不断地向前发展,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内部的矛盾斗争,外在的推动力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当内在矛盾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不断改革的时候,外部推动力又可以加快或者延缓这个过程。而这些最终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方式的不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2]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高校招生方式 高考就业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03

Where is the Way to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BAI Lili, DENG Xin, ZHANG Jie

(Fuyuan No.1 Middle School, Jiamusi, Heilongjiang 1565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education has been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ome high-tech products require imported from abroad, much of China's education stifle the creativity of students, and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major reforms. To make the reform will not "wear new shoes to take the old road," a mere formality. I think we should make deep discussion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ubjects set, college enrollment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the way th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direction.

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college enrollment; employ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要因材施教,才会最大化的优化人才。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太过于关注“学术型”人才。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都是只要学习好就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导致很多孩子高分低能。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而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挥棒的高考改革更是首当其冲,那么,高考改革,路在何方。

中国的教育关键是高考,高考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重“学术”轻“能力”的高考模式。从根本上让老百姓认识到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更重要,但是要使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真正了解接受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观念上的更新,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向学生,向老师征集对教育改革意见,博取众人的意见,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从2014年开始提出高考改革,但如何改,怎么改大家都很茫然。今年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经陆续出台,基本情况情况是: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出来后,大多数学生家长探讨的话题还是怎样学才能使孩子得高分,以考分定输赢,这样就失去了高考改革的意义。老师们也探讨这样的高考改革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老师们探讨后感觉这样改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学生高一时语文数学课根本没人听,重点冲击理、化、生、史、地、政必修教材;高二疯狂的学习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以及开始冲击英语考级考试;高三开始每天就是数学课语文课交替,这一年冲击高考语文、数学争取获得高分。看似疯狂的推理,但仔细想一下这种情况不无可能,只要高考仍然是选拔优秀大学生的主要途径,公立学校、老师仍会以优异的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这样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考试。因此,要想改革的效果好,不仅要国家的教育机构制定改革方案,还要对一线教师、校领导进行专项的培训,改变他们的观念,只有教育的实施部门即学校真正的改革,教育改革才会有成效。另外,要想使教育从根本上改革,其关键是解决职业技能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家长要孩子好好学习无非是想孩子找份体面的工作,有高品质的生活,如果让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工资提高了,家长就不会带有色眼镜看技工了,才会培养孩子按他的兴趣发展。单纯的提倡“重能力”的教育改革,只能算是“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应在高考考试资格和考试科目设置、高等学校招生方式和高考改革对学生择业方向的指导等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实现改革的真正目的。

1 高考考试资格和考试科目设置改革

现在的高考方式主要是“3+小综合”和“3+大综合”这两种模式。“3+小综合”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以及理科考生考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满分750分,文科考生考文科综合(历史、政治、地理)。“3+大综合”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再加上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物理、政治、这六科的综合。目前大多数省份考试是“3+小综合”这种考试体制。对于目前将要实施的改革方案大家热议的主要是:(1)外语考试实行一年多考,学生参加社会性考试,退出统一考试。增加了学生考试次数的机会,不再一考定输赢。这样的改革学生和家长比较认可。(2)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这点学生和老师们都比较茫然,作为老师我们也有深深的困惑,这样的改革会不会出现学生学习不系统,比如,学生只选化学,不选物理,那遇到化学物理综合性知识时,这个问题可能会因为缺乏物理知识而难以解决。知识的衔接出现问题,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能力。因此,要避免学生追求高分,有目的性的学习,要加大学生毕业考试的规范度,也要像高考一样严格,不要让学生轻松的混过考试,高考录取也要参考会考成绩。如果这位学生选了化学,历史,生物,那么就要参考他物理,政治,地理的成绩,也就是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

2 高等学校招生方式改革

现行的招生方式主要是地方区域保护政策,当地院校的本地考生招录名额多于外省考生。因此出现高考移民现象。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应采取以下方式:

(1)全国考生按成绩择优录,新生录取,仍按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的模式进行,但录取时按全国考生成绩择优录取。对一些偏远艰苦地区的考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本地学习的可以适当降低分数线。对于音、体、美特长生,报考省内院校的可免文化课考试,只参考会考成绩。报考省外院校的参加全国统一为艺术生单独准备的试卷,与高考同步进行,试题难度不同。对于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比如,某一学科特别好,但其他学科都不好的考生,可以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由高校主管部门考核决定是否录取。同时高校逐步扩大自主录取的比例,还可以推荐、定向、破格,这样使不同才能的学生显现出来,特别是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才会吸纳更多的人才。

(2)实行分类考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高考作为高等学校招生的唯一标准:一考定终身过于以偏概全,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考试。高考在培养学术人才的同时,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选拔人才的标准多样化,才会选拔出多样化的人才。我国在新出台的《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鼓励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提高自主招生的名额。重点大学可以另加笔试、面试。

(3)尝试多次考试。自建立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考都是一年一考,这样虽然节约了考试命题的成本,但对优秀的考生来说浪费了时间,对一些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不够公平。在未来的高考改革中可以尝试一年多考,让考生多些选择的机会。

3 高考改革对学生择业方向的指导

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首选“北广上”等一线城市,这意味着大学生出现就业出现扎堆现象。那么大学生们为什么都选择一线城市呢?大学生刚刚走出象牙塔,体会不到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向往大城市,一流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流的医疗条件以及一流的教育资源,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可是他们忽视了大城市污染严重的空气,居高不下的房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要想高考改革富有成效就得转变考生及家长的对考生的职业定位。笔者认为要想考生真正的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职业,选择工作生活城市,国家就应该科学的规划指导,加强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各省市的差距以及行业差距。对高校来说,也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当的调整专业,不要光学理论,要更加注重实践,给在校生真正的实习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就业前的指导。对大学生来说,要理性的选择就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高考改革要多宣传引导高中毕业生的择业视线到中小城市,择业方向不要都报考公务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工作。

政府部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也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一些在中小城镇的基层岗位,然而政府并没有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没有得到发展。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在创建基层岗位的同时创造适合高校毕业生发展的条件,让选择到小城市发展的毕业生,感到有所得,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唯有如此,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和就业行业才会多元化、分散化。高考改革才会真正的落到实处。

总之,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选拔优秀的人才,只要是不违背这一原则,就是成功的改革。我国的现有教育制度沿袭这么多年,要想迅速的改革是不可能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思想上让老百姓认识到学习、工作是为了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而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光宗耀祖。我国的教育部门领导应多关注广大民众的心声,发挥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潜力,动员、吸纳、组织全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使考试考察真正代表广大考生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庆根.新时期高考改革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2] 刘智运.高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J].湖北招生考试,2005(1).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第5篇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以前大家对高考的形容。但高考与高招其实应该只是从一个学习阶段走向另一个学习阶段的桥梁和过渡,所以它的功效应该是更多选择、更畅通便捷。

2014年9月初,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取消文理科,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科目都是“学完即考”“一门一清”;而报考大学的时候,学生可以从这些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不分文理科,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入高考的科目成绩,这就像是给高考这座桥梁“扩容”,然后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通行者“选择通道”的更多权利。

这一次,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所介绍的高考改革方案,可以说是这座桥梁的另一种扩容――不再分一本、二本这样的批次,学生可以任意填写各校各专业的志愿顺序。配合批次淡化,还有可能实行一档多投,学生可以向多所高校多次投档,双向选择录取。

如果这些方案相继得到落实,我们就可以说高考这座曾经的“独木桥”被改造成了多通道、多层次、多出口的“立交桥”。淡化批次之后,学生首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专业,然后提出问题:学习这个专业哪家强?填报志愿的时候,即便某校不是一本,但如果那个专业是自己最想要的,学生也可以把它列为第一志愿。

把独木桥扩容成为一座立交桥,其根本的一点,就是把更多选择权交到学生和学校手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未来的学习乃至就业做出规划。对于高校而言,打破批次、鼓励竞争,就可以刺激他们办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拳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