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高学习计划

职高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高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高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平台测试;问卷调查;评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应用技术型”转换为“实用高技能型”,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化的水平。现以《会计信息化》里的“普通采购业务”内容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普通采购业务是从财务模块到供应链管理的衔接阶段,课程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突破供应链模块的教学瓶颈,为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提供借鉴;采购管理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提高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计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账务处理技能,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岗位流程和角色分工不够熟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节课知识目标为:明确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操作流程及岗位角色分工。技能目标为:掌握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1];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和自豪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会计职业精神等。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基础,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教学难点是:掌握普通采购业务操作流程。

(四)教学资源

为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拓展相关知识,增进师生交流。教师整合了“网络平台”、“微课”、“公众平台”三大类教学资源。

二、教学策略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策略如下:(一)课前教师上传资料、任务,学生初识任务;(二)课中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讲授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课后制作试题进行效果检测和拓展提升。为化解重难点,我们充分利用以下信息化手段:1、课前学生进行漫画微课预习;2、课堂教师用动画视频进行完整流程梳理以及学生登陆“考教平台”实时检测教学效果;3、课后用“问卷星”进行互动调查和意见反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2]。

三、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准备一,教师在班级QQ群里上传相关招聘启事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原始凭证,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岗位需求,激发学习动力,增加专业自豪感。准备二,在微信公众平台漫画微课视频供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对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迫切希望在机房软件上进行实际操练。

(二)课堂实施

1、教师演示(25分钟):教师利用红蜘蛛软件控屏进行讲授演示,通过案例导入、情境模拟等方法实现一对一辅导和差异化教学。2、学生实训(25分钟):学生引入教材光盘里的账套自主练习,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适时维持课堂纪律和辅导答疑。3、动画梳理(10分钟):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训后,学生对于普通采购业务的复杂流程还是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在投影上播放流程的完整动画视频,带学生一起回顾、梳理和巩固采购处理流程。4、平台测试(30分钟):利用“财务综合实践信息化竞赛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按采购员、仓库管理员、会计、出纳等角色登录系统操作,系统自动计时评分并给出错题解析,生成成绩矩形图,教师在投影仪上进行点评,提醒集中出错点,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扬。课后及时对本次实训成绩予以登记,完成本次教学的实践过程考核。

(三)巩固拓展

1、针对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教师利用“问卷星”进行理论知识检测和师生互动交流。教师理论选择题形成二维码,学生扫二维码答题后成绩自动传到教师手机,同时学生利用问卷星反馈“教学质量考核表”便于教师调查改进。2、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制作综合案例题,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QQ群展示,至此,完成了以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的理论、实践和综合三元成绩的评定。3、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高、中、低不同版本的“普通采购业务”的教学视频链接,帮助学生学习同类软件操作,触类旁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教学反思

(一)效果与评价

该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后,学生上课出勤率、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效都得以显著提升,多年在省级会计技能大赛中喜获佳绩,企业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教学总结

1、不足之处:希望学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进一加强,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得到开发和应用,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学徒制为指引,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对接,进一步打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2、特色创新:利用考教平台让学生互按角色进行小组实训,提升交流协作能力,达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目的;利用动画视频完整梳理操作流程,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化解教学重难点;利用“问卷星”进行学生理论水平检测和师生交流反馈。总结本教学设计,利用了红蜘蛛软件、微课动画、竞赛平台、问卷星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榕生.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之我见[J].商业会计,2015,(10):123-124.

职高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一、巧提问

利用提问题来展开教学,这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普遍使用的方法,但许多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未必会认真思考、回答你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你的问题脱离了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选择的问题一定要“巧妙”。――问题要简洁、要“时代”,特别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上来提出。使他们感觉到读不读书还是小事,而要生活就非得解决这些问题不可。

笔者在上七年级第一课的“跨越陌生”时,是这样提问的:请大家说说,到新学校都二、三天了,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假如你还没有认识新的朋友,你打算怎样去结识与你经常碰面的新同学呢?在路上遇到老师比如我,你们会怎么办呢?你们觉得老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与你们交朋友吗?值得和你们一起讨论问题吗?------。观察发现,从整体看来,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回答的积极性都比以往的学生高多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以前笔者不是这样提问题的,那时多半寸步不离课本,总是如此提问:中学生应该怎样适应中学生活?中学生如何与同学交往?或是,中学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其工作有何特点?等等。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前一组问题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正是这几天里他们直接面对、须要马上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它,他就能很快的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解决不了,他的生活、学习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无所适从。这就难怪它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产生积极效果了!

二、通过真实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对待问题

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关系看起来不是很密切的,如何使“遥远”的知识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必须解决的想法呢?可以通过讲真实故事的方法,把学生引进“真情实景中”,促使他们设身处地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笔者在上“孝敬父母”一课时,挑选了上年度“感动中国十大孝心人物”中的一位,将他的事迹生动的告诉学生,在学生的吹嘘声中提出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如此设身处地的情景体验,就能更好地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了。在教学“远离危险 拒绝侵害”一课时,笔者讲了一个被传销集团控制了人身自由的人的真实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那个被控制住的人,请说说你是如何堕落传销陷阱的?你有什么办法摆脱他们的控制?到了“求教和自救”一章,笔者则是投影“地震”、“水灾”、“火灾”等的真实画面,然后对学生说,你现在就处在“地震”或“水灾”或“火灾”的现场,请你分别说出,为了逃生,你会自己对自己说些什么?同时,你怎么求教?怎样自救?面对那些震憾的画面以及如此“贴近”的问题,学生几乎就当自己真的是遇到灾情了,一改以往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认真看书、激烈讨论、千方百计的寻求脱险的方法。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亲临现场

身在现场的感染力比故事的感染力自然要大许多,如果有条件,教师应创造些机会让学生实地体会,这样更容易实现“须要”的转化。

比如,教室里常有学生乱扔纸屑,这是很令大多数同学反感的行为,也是令不少班主任头痛的事情。在学习到八年级下册“做大自然的朋友”一课时,笔者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现成的现场。笔者先让全体同学仔细观察了教室的地面,而后引导学生对此展开讨论:这是不是值日生之错?它令不令人讨厌呢?有什么危害呢?要杜绝这种现象须要每一个同学怎样做呢?它跟国家、社会又有什么联系吗?课本上讲述的往往都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典型事实,尽管许多事实触目惊心,但部分学生还是会感觉似乎那些现象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甚至仿佛与已无关,因此,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今教师从这样的“现场 ”入手,效果就会好上了许多倍,因为情况是大家直接面对的、须要马上解决的。这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导入,也是很好的转化,它能让学生体会到大环境由小环境组成,“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就在身边,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这种“须要”的转化是主要的,它让学生面对现实的须要,在亲身的体会中,从根本上提高了认识。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班里的老大难问题也很可能就此得以解决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一般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理,除了上述例子外,与课本内容关系密切的“好”现场还有很多,如“关注弱势群体”与敬老院、残疾人;“挫折”与残疾人;“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的工厂;“规则与秩序”与排队打饭打水的场景等。方便利用的话,教师自应多搞些“现场办公”。

四、从学生的缺点入手,引导学生转化

初中学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明显的缺点、毛病,教师可在不伤其自尊的前提下,找一找他们的毛病、刺一刺他们的痛处,――让他们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找出自身的毛病,然后结合课本知识找到克服缺点去除毛病的办法。

职高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交际能力 重要性 途径

随着我国的入世,我国国际交往也愈来愈频繁,英语及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英语教学也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讲授,根据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我们要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英语教学也应该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语用能力。大学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把跨文化交际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敏感度,使其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涵义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在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如何培养学生在目的语文化情境中适宜地使用目的语的知识。因此,从这方面讲,文化的导入就是目的语文化因素及谈话规则和适宜性的知识的导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本身的技能,具备很好的英语交际基础,但是他们往往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不够,很多表达法都是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hinglish。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运用目标语文化,那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败。我们平常感触最深的可能是上课前与学生打招呼,学生很习惯于用teacher来称呼教师,而teacher只不过是身份的表达方式,在称呼上一般都用Mr,Mrs或Miss来表示。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及时改正,学生还会把此错误延伸于书面上,如卡片或书信,导致对其使用错误的进一步加深。再如在让学生做涉外商务对话模拟中,其中接机部分,到达酒店时扮演接待人员的学生往往会说:Now we arrive at the hotel,please get off the car.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可能认为这样的表达法没有大问题,但对方可能会误认为是命令其下车,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为英语在其使用中强调平等性,所以我们在英语表达中很少使用祈使句,常常用Would you like to...? Do you mind...?等表达方式。可见在交际中使用过多祈使句,忽略对方文化也会导致交际失败。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

1. 在英语知识的传授中贯穿文化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也决定着该民族的语言的差异性。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使用它,我们须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该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Foodenough)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依不可分割。教师在文化知识的导入中需要遵循由简到难,由表入深的原则。就如我们平常之间最常用的打招呼:Where are you from?或是Where are you going to?可是当我们把这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就有可能引起冲突。西方文化相当重视个人隐私,年龄、体重、工资、婚姻状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都被视为个人隐私,是不可以询问的。又如我们中国人一般偏爱偶数,成双成对,但假如一位美国朋友给你发的短信最后有73 2u,我们也要能理解其意思为Best wishes to you。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7并不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但是73在《圣经》里是“太初之言”(word of God)。可见“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在讲课中,我们可以从教材出发,对于英语初学者讲解相关的风俗习惯知识;针对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的学生,我们又可以立足风俗习惯,挖掘相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找出文化根源。只有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有吸引力。

2.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为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提供更多的平台。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偏向时效性好,与国际接轨的教材,这往往会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也有便于教师的展开。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加强建设现有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真正得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锻炼,如加强商务英语的一些实训课程,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在实践模拟中学习知识。在学好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我们还要精心为学生策划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方面有关的隐形课程,如各类外国风土人情专题讲座、涉外礼仪大赛等等,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真正的实践环节是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缺少跨文化交际环境,所以多媒体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直接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展示形象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西方文化、风俗人情、地理概貌等知识,丰富教学信息,这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如英语教学片《走遍美国》,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发生在美国一般家庭的日常对话,通过那些对话,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日常用语的基本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美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及伦理观等。通过观看这个片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了解到美国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组织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课堂活动,可以在上课前10分钟让学生展示。譬如根据外贸英语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处理相关外贸业务的能力,我们可以把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成一次完整的商务活动,然后根据教学计划细化成具体的情景商务活动,如邀请参观考察、接机、谈判等,在课堂知识的讲授后可以要求学生模拟实际场景,在具体的模拟中应用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这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也很容易培养自身对于文化差异的思考和运用。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及文化差异,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需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的障碍,熟练掌握语言技巧,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元.外语教学与文化因素导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职高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6.22.229

1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改善

1.1 现实意义

实践教学是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其综合素质影响极大。所以,在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有必要及时地采取改进措施,以保证会计信息化教学实效。关于改善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可从下述几点进行分析。

1.1.1 改善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教育体系上来说,高职教育与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存在很大差别,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方向与目标均是不同的。提升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侧重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与鲜明特色,其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于实现型教育,教学中也必须以此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改善实践教学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培养职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来讲,实践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效率。

1.1.2 改善实践教学有助于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来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无法阻挡的大趋势,但由于专业人才缺口大,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当前阶段应注意做好人才培养。为了满足人才需求,企业往往会采取在职培训等方式来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而对于新员工,企业在招聘时大多会侧重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所以,只有高职教育中切实重视实践教学,才能够保证市场人才供给,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人力保障。

1.1.3 改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在国家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也逐渐开始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学成效中更多的开始关注操作能力,而作为与学生操作能力紧密相关的实践教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改革重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来讲,要想使学生顺利就业,就必须确保其实际能力与市场期望相符。所以,出于帮助学生就业的考虑,高职教育中必须重视以实践教学的改善来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

1.2 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也普遍开始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采取了相关的改进措施。就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要想有效改善实践教学的成效,就必须正视以下问题。

1.2.1 课程设置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实践教学并未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大多将关注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上。在此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会计信息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于基础课程,致使实践课程课时明显不足。再加上课程设置上并没有突出核心课程,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全面但不深入,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1.2.2 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会计是一项关系到企业财务安全的重要工作,相关的信息也都需要保密,因此,学生的实习是一项突出的难题。不少企业都明确表示不接受实习生,造成实践机会有限;还有的企业即使同意学生实习,也经常会有意识的避免其接触到重要信息,学生依旧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应对方法一般是借助模拟实验室来弥补,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往往滞后于国家政策的新要求等,导致实训无法同步于现实要求。另外,实践教学还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的问题。在“重学科”思想地位依旧稳固的当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并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能力,教师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所以,资源相对不足也是限制实践教学成效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对策建议

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现状来讲,本文认为实践教学的改善需要从克服眼前困难入手,针对教育改革的难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逐步推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3.1 优化会计信息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大实训课比例

实训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必要课程,对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训课时过少等问题,本文建议高职院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出以下调整,以保证实训效果。

(1)根据专业教学要求,调整基础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为学生学习信息化课程提供时间保障。考虑到会计信息化属于近年来的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思路,摆正对实训环节的认识。从内容构成上来说,信息化课程包括基础原理、软件使用、系统管理等几个部分,所以,高职教学中至少需设置三门课程来保证教学时间;同时,考虑到实训对学生能力的巨大影响,其所占比例应至少达到30%。

(2)结合实训需要,适当增加科目。在手工会计模式下,人才培养中只需关注基础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业务的实训,但是,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却不止于此。所以,高职院校应注意对实训科目进行调整,将信息化模拟实训作为重点,加强训练强度。

(3)立足市场现实,对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与完善,形成健全的内容体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际的教学中包括软件使用、数据库编程等内容,确保学生有机会学会常用软件的应用方法。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中还必须涉及如何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4)结合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选用适合的教材。教材对于实践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照作用,但现实中可以用于高职教育中的教材并不多。所以,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现实要求进行筛选,必要时可自编。对于这类教材,一般性要求是质量高、实用性强,但这项要求并不容易满足,还需要结合国家政策与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知识,实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应以成套教材为优先。

1.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校企合作

教师的本职是授业解惑,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保障,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若教师不具备“解惑”的能力,那么学生要想进步就会非常困难。所以,高职院校在调整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或组织学习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素质。负责实训课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认真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安排、把握好教学过程,正确看待实训教学的必要性,认真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引入合适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践教学中可尝试情景模拟或者案例分析法,具体操作时,教师可视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

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实习机会不足等问题,学校还有必要通过增进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保证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锻炼。校企合作是一项双方互利的行为,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学校出面做好相关工作。通过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增进校企合作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缺憾,对于实践教学成效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结 语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讲,实践教学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理应占据主体地位,属于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现实中由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不同学校的实训教学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立足现状,针对实践教学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考虑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本文认为学校可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来逐步改善实践教学成效,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但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措施还需要学校自行决定。

参考文献:

职高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九年级化学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最晚开设的一门学科,是化学的入门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和科学素养,从而建立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命题意图:

1、主要测试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点均为初中化学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本试卷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有仪器装置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催化剂、仪器的组装、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等。

2、体现学科内综合,处处体现新课程理念和中考改革的要求。第一题将初中阶段的两大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对反应原理的认识,集实验、化学用语、反应类型等考核于一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3、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化学观和价值观,考查化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关注科学研究经历的思维过程。第二题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杂质的处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阅卷分析:

化学部分满分为30分,总平均分为17.5分;就各单位情况来看,平均分最高为23.2分,最低分为10.3分,相差13分;学生最高分为30分,最低分为2分。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典型错误主要有:

1、基础知识有缺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较多,存在不配平、化学式错误、漏掉气体符号、没有反应条件等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等等。

2、部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弱,思维的严密性、完整性有欠缺,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经常出现。如一个集气瓶中一长一短两个导管装置的用途,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从密度的角度去思考。

3、规范答题能力和化学计算能力较差。计算题设未知数时带单位、计算过程不带单位、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计算不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

4、不重视教材的运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侧重综合能力训练和相关资料的使用,不注重回扣课本,如计算题为课本题的简单变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分在2分以下。

几点建议:

1、展示化学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身边事物,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有趣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关注薄弱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教学中要以学生学会没学会设定目标,要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不要只是关注个别“尖子”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做到分层辅导,对教师来说要搞“题海”训练,对尖子生要加强“题型”训练,对中等生要做好 “题量”训练,对薄弱学生强化 “必考题”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