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塑料污染来源

微塑料污染来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塑料污染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塑料污染来源

微塑料污染来源范文第1篇

食盐在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这“微塑料”从何而来?怎么会进入食盐之中?吃了这样的食盐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微塑料”顾名思义,是指微小的塑料颗粒,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塑料微型颗粒均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制品。这些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以至于成为“微塑料”,最终有可能十分缓慢地降解为无害的自然元素。

那些细小的微塑料,很容易被海洋中的各种浮游生物以及鱼类吞下,然后进入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进入各种鱼虾以至于巨型鲸鱼体内。2015年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上展示了一条双带鱼,在它的体内找到了17颗“微塑料”。如果人类吃了这些鱼虾,那些没有完全降解的“微塑料”就会进入人体之中。

人们曾经关注“微塑料”可能对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而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则为我们敲响了另一个警钟:微塑料颗粒可能随着食盐直接被人们吃进体内。无论国家发达与不发达,这已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微塑料”这个概念,2004年才被英国的理查德・汤姆森教授提出。“微塑料”在自然界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循环、以什么样的途径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没有答案,用汤姆森教授的话说,“问题多于答案”。2014年,美国环保署邀请相关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开会研讨这个问题,依然是提出了许多问题,却无法给出答案。专家认为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今后需要更多地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面对食盐里含有“微塑料”的问题,中国盐业协会权威人士已经出面表示,中国食盐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如果环境受到污染,在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最大程度地把污染物剔除去掉了。尽管回答不那么具体,没有具体指标数字如何,但也足以安定人心。

盐业协会权威人士称,目前还不清楚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是用何种方法检测出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粒径范围是多少,还需要了解相关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看看检测方法、标准是否与国际接轨。但从近些年食盐的历史来看,还没有关于塑料微粒引发疾病以及威胁健康的报告。

微塑料污染来源范文第2篇

国家高级中式烹调师李文冬表示,由于蛋黄的比重小于蛋白,选择将鸡蛋的大头向上,小头朝下,直立存放,即使蛋白变稀,也不会很快发生靠黄和贴皮现象。这样既可防止微生物侵入蛋黄,也有利于保证蛋品的质量。

2、注意隔离

新鲜的鸡蛋是有生命的,它需要不停地通过蛋壳上的气孔进行呼吸,因此具有吸收异味的功能。如果在储存过程中与大蒜、韭菜等有不良气味的食物混放,那么鸡蛋就会出现异味,影响食用效果。

3、不要密封存放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员王楠认为,有些人觉得鸡蛋脏,将其放在塑料盒里密封“隔离”,这样不对。因为存放过程中鸡蛋也需要“呼吸”,向外蒸发水分,用塑料盒保存,盒内不透气,里面的环境潮湿,会使蛋壳外的保护膜溶解失去保护作用,加速鸡蛋变质,要注意。

4、存放前不用水洗

鸡蛋也不能用水洗,蛋壳外的保护膜是水溶性的,水洗会破坏保护膜。平时可买干净的清洁蛋,或者买普通鸡蛋在冷藏室里隔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5、夏日常温保存10天左右

微塑料污染来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 邻苯二甲酸酯 前处理技术 检测 进展

1.邻苯二甲酸酯的危害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简称PAEs)是一类能起到软化作用的化学品,常见的有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PAEs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得到广泛应用,除了作为增塑剂被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的生产外,还可作为添加剂用于农药、清洁剂、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的生产[1]。

2011年6月台湾的“起云剂”风波及2012年内地的白酒“塑化剂”事件,PAEs再一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食品中PAEs的来源途径比较广泛,主要包括食品塑料包装迁移、环境体系的污染、人为添加等。Arnold Schecter研究小组对市售的饮料、乳制品、肉类等食品进行了九种不同PAEs检测,研究发现,在所有检测的72种食品中都存在PAEs,使得公众对于累积暴露的关注增加[2]。大量的研究表明,PAEs对人类的健康危害巨大,具有生殖毒性 [3-4]。其具有雌激素的特征及抗雄激素生物效应,可通过饮水、进食、皮肤接触和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内,干扰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对男性而言,主要是使男子量和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形态异常,严重的会导致癌[5];对女性而言,可能会导致提早发育,缩短妊娠等[6-7]。而其在体内长期积累还会导致畸形、癌变和突变[8]。因此,各个国家对于产品中PAEs含量做了严格规定。2011年6月,卫生部将PAEs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9]。

2.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关于食品中PAEs的检测标准有: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10],适用于食品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SN/T 3147-2012《出口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11],适用于食品中23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SN/T 2037-2007《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成型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2],本标准适用于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容器及包装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特定迁移量的测定;而在2011年卫生部签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13],规定DEHP、DINP、DBP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9.0和0.3mg/kg。2013年香港食品安全中心订烈酒中邻苯二甲酸酯成分的行动水平为DEHP含量5mg/kg。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规定DEHP的每日耐受量为摄入不超过0.025mg/kg/day,而美国环保署(EPA)提出DBP、DEP、BBzP、DEHP经口摄入参考剂量(RfD)分别为0.1、0.8、0.2、0.02mg/kg/day。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规定DBP、DEHP、DiNP和DiDP耐受量为摄入分别不超过0.01,0.05,0.15和0.15 mg/kg/day。

3.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析方法

食品中PAEs的分析检测包括了样品的准备、提取、净化、分离和检测。而样品的提取和净化,即样品的前处理是食品中PAEs分析中最具挑战的部分,同时也是决定方法检测低限的关键部分。

3.1前处理技术

食品基质复杂,干扰众多,且目标物含量低,因此样品前处理成为决定分析结果好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溶剂法和液液萃取法是食品,特别是含油脂的食品样品中PAEs提取最常用的方法。很多溶剂,如丙酮-正己烷[14],正庚烷[15],乙腈[16] ,乙腈-正己烷[17]等,被用于最初的样品提取。但是此法需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且费时,对于痕量分析还需使用高纯度的溶剂,分析成本高,而且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又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及增加处理废水的操作和成本。

而对于含油脂的样品以及复杂基质的样品,通常需要对提取液进行更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而样品的提取净化方法除了液液萃取外,还有超声提取(UAE)[18-20]、微波辅助溶剂提取(MAE)[21],固相萃取(SPE)[14,16,22-25]、凝胶色谱(GPC)[20]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萃取与净化技术,固相微萃取(SPME)[26-28]和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29-30]。固相萃取法采用高效、高选择性的固定相,对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富集,溶剂用量少,且分析时间少,易于自动化。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在固相萃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萃取分离技术,它不需有机溶剂,样品用量少,易于自动化。

PAEs在环境中存在的广泛性使得测定基质具有复杂多样性,这给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实验的过程中,待测样品可能会被所用的实验试剂和器皿所带的PAEs污染,导致样品的背景值高,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使用玻璃器皿而非塑料制品,所用玻璃器皿需经过清洁剂清洗,再用水洗、溶剂洗,再在高温下进行烘焙。同时,还需尽可能减少实验步骤,减少溶剂、吸附剂等实验用品的用量,以降低样品中PAEs的背景值。

3.2 检测技术

目前PAEs检测方法主要采用气相色谱(GC)[14,16,22,24,25,27-29,31,34]和液相色谱(LC)[18-20,23,30,32,33]法。PAEs是具有半挥发性、弱极性或非极性、结构稳定的化合物,因此,LC法并不是PAEs分析的首选方法,较少用于PAEs分析。 近年来,随着LC-MS技术的发展,LC-MS也逐渐应用于PAEs的分析检测[19,23,32,33]。LC-MS在PAEs的测定中可通过特征离子对C6-C10同分异构体混合物进行定量,解决了GC-MS法分离同分异构体混合物时出现的分辨率较低,异构体基团间保留时间重叠的问题,但在分离单组份化合物时,GC-MS的检出限要低于LC-MS[23,35]。

气相色谱是目前PAEs类物质分离最常用的方法,而质谱检测器则几乎是PAEs分析检测的首选检测器,其他检测器如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也有用于PAEs的检测[15,28]。GC-MS是目前PAEs分析检测的常规方法,其可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4,16,22,24,25, 27,29,31,36]。对于未知样品的定性分析,GC-MS通常是在扫描(SCAN)模式下预设质量范围获得整个质谱图,通过与标准谱图库的谱图进行比对而定性。GC-MS通常是在选择离子扫描(SIM)模式下进行对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灵敏度比SCAN模式的高几十到上百倍,从而获得比SCAN模式低的检出限。在SIM模式下,化合物的基峰通常被选为目标离子进行定量,而化合物中的其他两个较小的碎片离子也被选择为参考离子。表1中是近年来国内外检测分析PAEs的GC和HPLC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食品中PAEs的检测技术已比较成熟,但就当前的研究情况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1)在食品样品的检测过程中样品污染是PAEs分析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这就需要仔细清洗实验所用到的器皿,避免器皿及试剂中的PAEs污染样品,尽量使背景值降到最低;(2)PAEs在环境中存在的广泛性使得测定基质具有复杂多样性,这给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探索更为简单、快速、高效的前处理方法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3)目前我国食品中PAEs的限量缺少判定的依据,在2011年卫生部签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中也只规定3种PAEs的最大残留量,限量标准还存在很多空白。我国的检测标准还需不断完善,对现有标准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 姚卫蓉.食品包装污染物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 21(1):150-153.

[2] Arnold Schecter, Matthew Lorber, Ying Guo,et al. Phthalate concentrations and dietary exposure from food purchased in New York State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3,121(4): 473-479.

[3] Foster PMD, Cattley RC, Mylchreest E. Effects of di-n-butyl phthalate (DBP) on 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the rat: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isk assessment[J]. Food Chem Toxicol,2000,38(1): 97-99.

[4] 王立鑫,杨 旭.邻苯二甲酸酯毒性及健康效应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3): 276-281.

[5] 葛红雨,吴维光.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对间质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7 3-7 5

[6] Colón I, Caro D, Bourdony CJ,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hthalate esters in the serum of young Puerto Rican girls with premature breast development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108:895-900.

[7] Latini G, de Felice C, Presta G, et al. In utero exposure to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and duration of human pregnancy[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3,111:1783-1785.

[8] 崔学慧,李炳华,陈鸿汉,等.中国土壤与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水平及其吸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2): 472-47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公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六批)的公告.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6号. [S]

[10] 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S]

[11] SN/T 3147-2012出口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S]

[12] SN/T 2037-2007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成型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 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S]

[14] Page BD, Lacroix GM.The occurrence of phthalate ester and di-2-ethylhexyl adipate plasticizers in Canadian packaging and food sampled in 19851989: a survey[J]. Food Addit Contam, 1995, 12(1):129-151.

[15] Kozyrod RP, Ziaziaris J. A survey of plasticizer migration into foods[J]. J Food Protection, 1989, 52:578580.

[16] Tsumura Y, Ishimitsu S, Saito I, et al. Eleven phthalate esters and di(2-ethylhexyl) adipate in one-week duplicate diet samples obtained from hospitals and their estimated daily intake[J]. Food Addit Contam, 2001a, 18(5):449460.

[17] Yano K, Hirosawa N, Sakamoto Y, et al. Phthalate levels in baby milk powders sold in several countries[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 2005,74(2):373379.

[18] 黄明元,罗越文,戴娟秀,等.HPLC 法测定白酒中十六种邻苯二甲酸酯[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 13:2724-2729.

[19] 刘杰, 郁宏燕, 鲍立杰,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饮料中16 种邻苯二甲酸酯[J].食品科学, 2012, 18: 211-215.

[20] 张春雨,王辉,张晓辉,等.凝胶渗透色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脂食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J].色谱,2011, 29(12):1236-1239.

[21] 陈丽旋,曾锋,崔昆燕.微波辅助萃取与超声波萃取、索氏萃取环境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方法比较及其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1(z5):193-194.

[22] Casajuana N, Lacorte S. Presence and release of phthalic esters and other 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 in drinking water[J]. Chromatogrgraphia,2003,57:649-655.

[23] Sorensen LK.Determination of phthalates in milk and milk product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6, 20(7):1135-1143.

[24] 王亚琴,王吉祥,冯雷,等.含油脂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测定的方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34(18):66-69.

[25] 郑向华,林立毅,方恩华,等.固相萃取-气象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23种邻苯二甲酸酯[J].色谱,2012,30(1):27-32.

[26] Cao X-L. Determination of phthalates and adipate in bottled water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 J Chromatogr A, 2008,1178(1-2): 231238.

[27] Carrillo JD, Salazar C, Moreta C,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hthalates in wine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follow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ibre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J]. J Chromatogr A, 2007, 1164:248261.

[28] Holadova K, Prokupkova G, Hajslova J, et al.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of phthalic acid esters from vegetable oil employing solvent based matrix modification [J]. Anal Chim Acta,2007, 582(1):24-33.

[29] Farajzadeh M.A., Djozan D., Afshar M.R.,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hthalate esters in cow milk samples using 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followed by flame ionization and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2,35, 742-749.

[30] 马燕玲,陈令新,丁养军,等.超声辅助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样中的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J].色谱,2013,31(2):155-161

[31] 黄永辉.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食用油中22 种邻苯二甲酸酯[J].分析科学学报, 2012, 28(2): 217-221.

[32] EN J, LIU T. Determination of the phthalate esters from food contacted materials by on-line microdialysis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6, 1130(1): 28-30.

[33] 杨荣静,卫碧文,高欢,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的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J].环境化学, 2012, 31(6): 925-929.

[34] 曹小妹, 吴晓燕, 李挥,等.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J]. 食品科学, 2012, 33(10): 251-254.

[35] Lin Z-P, Michael G.I, Jing H-W,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hthalate Ester Congeners and Mixtures by LC/ESI-MS in sediments and Biota of an Urbanized Marine Inlet [J]. Environ. Sci. Technol, 2003,37(10):2100-2108.

[36] 于静,张哲,周正香,等.塑料桶装白酒中十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2:259-266.

微塑料污染来源范文第4篇

1.甲醛

1.1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来源

(1)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含有甲醛。因为甲醛具有较强的粘和性,还具有加强板材的硬度及防虫、防腐的功能,所以用来合成多种粘和剂,如脲醛树酯、三聚氰氨甲醛、氨基甲醛树脂,酚醛树脂等。目前生产人造板使用的胶粘剂是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脲醛树脂。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与反应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是形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而脲醛树脂(UF)被认为是甲醛释放量最高的粘合剂原料。

(2)含有甲醛成分并可能向外界散发的其他各类装饰建筑材料,比如用脲醛泡沫树酯作为隔热材料的预制板、贴面板、萜墙布、贴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

(3)生活用品,如液化石油气、消毒剂、清洗剂等也会是室内甲醛释放源,但比起室内家装建材而言,生活用品的甲醛释放量就微乎其微了。

1.2甲醛的化学性能及危害性

甲醛(HCHO)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甲醛可经呼吸道吸收,其水溶液“福尔马林”可经消化道吸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甲醛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当室内空气中含量为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0.5mg/m3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mg/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随着升高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当大于65 mg/m3甚至可以引起肺炎、肺水肿等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0.017mg/m3-0.068mg/m3)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等,甚至引起鼻咽癌。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甲醛会出现急性精神抑郁症。甲醛还有致畸、致癌作用,据流行病学调查,长期接触甲醛的人,可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建议将其作为可疑致癌物对待。

1.3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高低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室内温度、相对湿度。

(2)室内建材散发率指标。

(3)室内建材装载度。

(4)室内建材的源强度指标。

(5)室内换气数(即室内空气流通量)。

1.4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限值

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明确规定居室空气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08mg/m3。世界上不少国家对人造板的甲醛散发值作了严格的规定,国际标准是穿孔测试值必须小于10mg甲醛/100g板。我国在国家标准(GB/T11718-1999)中规定A级中密度纤维板的甲醛释放指标小于等于9mg甲醛/100g板;B级中密度纤维板的甲醛释放指标大于9mg甲醛/100g板且小于等于40mg甲醛/100g板。国家环保总局1999年颁布的人造木质板材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中,规定人造板材中的甲醛释放量应小于0.2mg/m3。

2.氨

2.1室内空气中氨的来源

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墙体中加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大量增加。

另外,室内空气中的氨也可来自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添加剂和增白剂。

2.2氨的化学性质及对人体的危害

氨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比重为0.5),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ppm。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人人体。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或呼吸排出体外。

2.3国家关于室内空气中氨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微塑料污染来源范文第5篇

反方观点

学者观点

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

在坚决反对使用微波炉的人看来,微波炉的罪状主要有三。其主要来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资深学者雷蒙德・弗兰西斯发表的文童:

一、微波炉会造成电磁辐射和微波泄漏。

二、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的营养价值严重流失。电磁波辐射改变和破坏了食物的分子结构。食物的分子每秒钟内被颠倒300亿到1000亿次,这严重违反了自然规律,营养也大大丧失。

三、微波食品会产生新的有毒甚至致癌的化合物;当你吃微波食品时,身体会集中产生一定的变化。食物中的脯氨酸(氨基酸的一种)受到微波辐射后变成烃基脯氨酸,是一种致癌物质。食用微波炉食物,人体中的一些健康指标如巨噬细胞和血色素水平也被改变,因而更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攻击。这些食物容易导致癌症、荷尔蒙失调、淋巴和消化系统紊乱、血液和免疫力异常、情绪低落、永久性脑损伤,还有心脏病。

检测结果

微波炉是孕妇的头号健康杀手

日前,有关专家在一张姓孕妇家中进行了一次室内家电辐射大检测,结果显示微波炉辐射超过国家标准近一倍,成为危害孕妇健康的“头号杀手”。

据有关妇产专家的临床调查,排除遗传、用药不当等因素,家电辐射很大程度上成为损害人体生殖系统的元凶,主要表现在使孕妇发生自然流产、胎儿畸形、男子质量降低等。它还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我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儿童中,其中25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就是影响因素之一。

正方观点

微波专家

微波炉不能用是不正确的观点

专家认为,首先应明确区别两点,即微波辐射的影响同微波炉加工食品对人的影响。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大量证据证明,是确定无疑的;但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微波可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等领域,造福于人类。

而经微波炉加工的食物是否对人体有害,目前还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难以妄下断言。在严格的科学试验之前就妄言“微波食品对人体有害”显然为时过早。作为一种提示,公众使用微波炉多注意点是可以的,但笼统地得出“微波炉不能用”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职业卫生专家

人工烹调也产生有害物质

专家指出,微波加热食物的基本原理就是食物中含有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等在接受微波的照射后,上述成分中的离子会发生迁移和偶极子形成后的旋转。

这些离子的迁移、旋转及相互摩擦等快速运动伴有能量损耗,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食物被微波加热程度决定于含水量的多少,含水分多的食物容易被加热,所耗能量也相对较多。

食物添加过多的芳香、辛辣、重油或某些色素时,经过高温加热,有可能使食物变质或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但实际上,在我们通常人工烹调食品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种可能性。

营养学家

微波炉加热食物不致癌

中国预防医学会有关人士表示,微波是一种高频波,以每秒24亿次的速度变换引起水分子的高速度运动、互相摩擦产生热量,以此加热和烹饪食品是不会破坏食品营养的。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认为,和传统烹调方式相比,用微波炉不会使食物中的营养损失得更多。实际上,用微波炉热饭菜热得快,并且不用加水,食物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保留得更多。而且微波炉里的微波经过设计,使食物能尽快吸收,因而食物也不会被污染或成为辐射物。

另外,用微波炉加热并不会令食物产生致癌物质。因为微波属热能射线,将热能传送到食物身上,食物本质并不会因而受到任何影响。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并不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但是无论使用什么都不能过度,当然也不能过度依赖微波炉。

特别提示

使用微波炉讲究多

微波炉的主要用途有:食物烹调、食物解冻、食物二次加热、食物干燥、脱水、食物保鲜、灭菌消毒等,还有可以烘羊毛衫防蛀,自制干花,制作陶瓷,使食物复脆,食具消毒,炒瓜子坚果等妙用。但是,对于微波炉的使用有一些禁忌是不能忽视的,如:

忌用金属器皿:因为放入炉内的铁、铝、不锈钢、搪瓷等器皿,微波炉在加热时会与之产生电火花并反射微波,既损伤炉体又加热不熟食物。

忌用普通塑料容器:使用专门的微波炉器皿盛装食物放入微波炉中加热,一是热的食物会使塑料容器变形,二是普通塑料会放出有毒物质,污染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忌将肉类加热至半熟后再用微波炉加热:因为在半熟的食品中细菌仍会生长。第二次再用微波炉加热时,由于时间短,不可能将细菌全杀死。冰冻肉类食品须先在微波炉中解冻,然后再加热为熟食。

忌油炸食品:因高温油会发生飞溅导致火灾。如万一不慎引起炉肉起火时,切忌开门,而应先关闭电源,待火熄灭眉再开门降温。

相关期刊更多

华夏教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国外塑料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