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 商品结构 原因 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出口商品的数量和类别迅速扩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扩大。涉案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钢铁、纺织品。而这些商品恰恰也是中国对美国出口所占比重最大的几类产品。针对此,本文将在认清中美贸易摩擦现状的前提下,分析近年来中美商品出口结构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产生该影响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中美出口商品结构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表1 2007-2011年中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国别数据。

从产品上来说,贸易摩擦已经从个别产品逐步向多行业贸易发展。如表1所示,虽然中美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扩大,但近几年的贸易结构变化很小,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前五位近5年来一直保持不变。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上,已经形成以机电产品为主体,以纺织制品、钢铁制品、家具玩具等产品为辅的格局。以机电类产品为代表的技术产品自1994 年取代纺织品成为中国输美第一大产品后, 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攀升,这也直接导致了机电产品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从领域上来说,中美贸易摩擦所涉及的行业逐步的扩展。入世之前,中美贸易摩擦局限于纺织服装行业,入世后中美贸易摩擦的重点也逐渐扩展到机电、钢管、轮胎领域,近几年,摩擦又向新的领域发展。2007年6月,美国暂停对中国鲶鱼、虾、鲮鱼等几种水产品的进口,标志着食品领域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2010年10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就中国政府是否对国内清洁能源行业提供非法补贴进行调查,这些调查将对我国风能、太阳能、高效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动态表明,中美贸易摩擦的领域还在不断的扩展之中。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反倾销,反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

在反倾销方面,中国正在成为美国反倾销的最大目标。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美国针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43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102起,约占调查总数的1/4。同期,美国针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301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87起,占反倾销措施总数的比例超过1/5。自上世纪80年代,对华反倾销涉及的产品有46大类,8大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世纪90年代,涉及产品扩大到150大类;自入世以来,反倾销涉及的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展,出口商品从最初的纺织,服装领域扩大到机电、家电、化工等领域。随之而来的,中美之间反倾销涉及的领域也从最初单一的纺织行业到如今的机电、化工等制造业,涉案金额也呈扩大趋势。如图1所示,化工、钢铁领域是美国反倾销的重点调查对象。

图1 2001-2010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中涉及产品按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商务部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相关网站资料整理

在反补贴方面, 2006年11月, 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自1991年以来对中国发起的首例反补贴诉讼。实际上,自2006年的铜版纸调查起,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经常采用“双反”(反补贴,反倾销)并用,截至2012年4月,美方共对中方产品发起了32 起“双反”调查,涉及的领域包括纺织行业、化工行业、钢铁行业、以及机电行业。如图2所示,以涉案行业来看钢铁行业和化工行业是美方“双反”调查的重点行业。

图2 2006-2012(1-4月)年美方对中方出口商品“双反”调查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商务部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相关网站资料整理

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1986年1月至2010年11月,美国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达到了109起。后五年的总数(56起)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53起)。仅2010年,在美国总共发起的56起337调查中,涉及中国企业的就高达到19起,占比达33.9%。在入世之前,美国涉及中国的产品的337调查主要是纺织服装产品,但在入世之后,主要调查产品为机电、化工及医药等,最多的是机电产品,过去十年间基本维持在2/3左右,2010年机电产品的涉案比例高达95%。

三、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1、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134-03

1 技术性壁垒发展的新特征

(1)WTO/TBT―SPS通报成员中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

2004年TBT通报居前十位的WTO成员中,发展中成员占了5个(表1),而在2004年1―8月的SPS通报中,前12位成员有6个是发展中国家(表2):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TBT通报前十位中的5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TBT通报173件,占前十个成员总通报量的55.5%,另外一些发展中成员也正在积极履行成员的义务,赞比亚、中非共和国、德国和牙买加都在今年第一次提交了TBT通报。SPS通报的前6个发展中成员共发出SPS通报128件,占前12个成员通报总量的25.4%,与去年同期的76件增长了70%。可见,未来WTO/TBT―SPS通报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和数量将会不断上升。

(2)TBT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与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TBT协议所覆盖的产品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所有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现对2004年的TBT通报进行初步归类,如表3:

2004年WTO成员共发出TBT通报727件,其中食品类通报107件,居通报之首,占全部TBT通报的14.7%;其次就是轻工(77件)和机电(76件),分别占全部TBT通报的10.6%和10.5%。湖南省2004年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纺织品服装(主要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2.3亿美元、4.11亿美元和6.06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总额的7.4%、13.3%和19.6%,是湖南省主要出口产品。据统计,在湖南省出口产品因技术性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这三类产品最为严重,这与通报中居前三位的产品类别基本吻合。

(3)农药残限量成为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贸易的重点竞争领域。

农药残限量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

2.1 提高了湖南省产品出口的成本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湖南省出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产品的出口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环境保护、安全的投入都直接增加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成本;二是企业需要获取相关认证的费用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三是缺乏先进的检验设备,进口国高昂的检验费用也相应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

2.2 降低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性壁垒往往会通过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进而形成对商品价格的控制作用,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降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性壁垒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控制

假定存在规模经济,则单位成本曲线AC 如图所示,若在未设置技术性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量为Q,价格为P,单位产品的利润为MN。当设置技术性壁垒后,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费用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从而使单位成本曲线上移至AC,此时若产量仍为Q,则销售价格至少需要提高到P 才不至于亏损。而价格的提高,无疑降低了该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商品的竞争力。湖南省的出口产品大部分以资源密集型为主,其竞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成本、价格较低,提高价格则恰好失去其最大优势,严重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3 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出口贸易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我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出口总额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见表4。

由表4分析可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4―1999)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很不稳定,起伏较大,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到2000年开始才有所好转,但仍低于全国增长速度,与1994年相比,2003年我国出口总额增长了262.1%,但同期湖南省出口额的增幅只有49.8%。我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1994年占我国出口额的1.18%,到2003年下降为0.49%,下降了6.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湖南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对国外层出不穷的各项技术标准疲于应付,从而使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丧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渐失去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导致出口贸易损失惨重。

2.4 引起了湖南省出口市场的变化

美国、日本、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每年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几年来,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对美,日,欧盟(其中7国)的出口贸易额比重却有所变化(表5):

整体来讲,对美、日、欧盟的出口额虽有所增加,但相对比重都有所下降。1999年对美国出口比重为14.92%,到2003年下降为13.80%,下降了1.12个百分点;同期对欧盟的出口额比重下降了2.9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相比1999年,2003年对日本的出口额比重虽略有上升,但前几年一直不太稳定,且呈下降趋势。这与发达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完善其技术壁垒体系,对湖南省出口产品设置重重障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影响更加明显。而对亚洲、非洲等主要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额比重迅速增加,2003年对亚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3.22%,同比上年增长23.74%;对非洲的出口额比重为5.01%,同比上年增长42.79%,是湖南省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两个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中地区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农兽残限量、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而使我省的出口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种种迹象表明,湖南省的出口市场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5 改变了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结构

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业大省的出口资源上,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有相当大的优势。随着技术性壁垒的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为了湖南省出口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表6)。

1988年湖南省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2.32亿美元,占湖南省出口的36.36%,2003年初级产品出口2.18亿美元,仅占湖全省出口的10.16%,下降了26.2%。这说明在技术性壁垒的影响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出口贸易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省的产品结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技术性壁垒在阻碍湖南声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对我省出口产品结构与方向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3 湖南省出口贸易突破技术性壁垒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湖南省出口贸易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

从技术性壁垒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技术性壁垒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全面,对出口产品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苛刻,因此,要及时了解WTO各成员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细节,针对性地研究湖南省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技术性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性壁垒状况,研究其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湖南省出口贸易的特点,建立每种出口产品的技术性壁垒预警机制。湖南省的出口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方面,而这又恰好是国外技术性壁垒最严格,技术标准最多的几个行业,随着农兽残限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不断被关注,以及纺织品行业“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农产品,纺织品等领域的贸易战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及早建立湖南省相关产品的预警系统,提早对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将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有效的方法。

3.2 开展技术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湖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其出口的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提高湖南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是将高新技术与我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面,对原有产品企业进行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密集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公关,增加科研投入,除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外,还同时研究相应的配套技术,改进出口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包装,搞好管理,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所以,坚持科技开发以市场为向导,不断调整湖南省产品的出口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湖南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

3.3 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美、日、欧盟一直是湖南省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每年湖南省有40%以上的产品销往这大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世界上贸易技术壁垒最全面、最系统的国家,其范围几乎涉及出口贸易的所有方面,绝大多数技术壁垒都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在湖南省出口贸易近年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却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这与湖南省出口贸易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实施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为湖南省口产品提供新的机遇,寻找新的出口,也是应对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

3.4 转变经营观念,树立科学的外贸发展观

近几年来,每年WTO/TBT―SPS的通报数量逐年增加,并且以人类与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SPS通报在数量上已逐渐超过了TBT通报,这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安全卫生条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的保护等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因此,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SPS措施将会是湖南省今后面对的主要技术壁垒。树立绿色经营观念,重视环保和消费者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湖南省出口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在生产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走技术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沙林.2004年WTO/TBT通报评述:号准技术性壁垒的脉[J].WTO经济导刊,2005,(3).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印贸易;现状及问题;发展趋势

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印两国的贸易往来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对此,中印两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稳定性。在政策的影响下,虽然两国贸易有所回暖,但印度对中国仍然存在着贸易逆差的问题。近年来,中印贸易的涨势越来越缓慢,虽然与全球经济不景气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中印贸易发展已经到达瓶颈。对此,分析中印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更好的贸易往来。

一、中印贸易的发展现状

1.互补性

随着中印贸易的迅速发展,基于两国地理位置的相邻性优势,中国已经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商品贸易,逐渐发展为相互投资、工程承包、技术贸易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形式。在中印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其中,两国之间不同的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第一产业方面,印度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中国的第二产业十分发达,远远领先于印度。就第三产业来说,中印两国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有着比较大的发展潜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也是衡量中印贸易互补性的一大因素,通过比较优势的分析,能够得出两国在不同领域中的各有优势,因此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除此之外,贸易互补性也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进出口贸易,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领域产品的优劣势,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从而不断发展和扩大贸易额。

2.竞争性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纺织产品、机电产品等方面,存在着重叠的情况。但是在中印贸易当中,这些产品之间的贸易竞争却不是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与两国的出口结构有关。印度目前还是以一些初级产品为主,例如矿产品等。同时出口额较中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中国的出口结构当中,初级产品的出口量占比已经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钢材、服装、农产品等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比也都有所下降。对此,印度方面也应当加大力度对高科技产品进行出口,逐渐降低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从而是贸易出口结构得以优化。此外,印度在贸易发展战略中,不应当将中国当作贸易竞争对手,而采取反倾销策略限制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和投资,应当积极寻求与中国的贸易合作,维持两国贸易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中印贸易的共同发展。

3.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的作用是对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程度进行衡量。相比较,中印两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中国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明显更高。从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资料来看,中国对印度的贸易依赖程度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而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却在逐渐下降,着就体现出了贸易结合度中的非对称性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印贸易发展当中,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但是印度却没有大幅增加出口总额。这样,在印度总出口额当中,对中国的出口额有所下滑。同时,由于中国的进口额占比没有发生显著的提升,因此,印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方面来分析,与印度市场之间,中国的货物贸易始终联系紧密,因此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定不变。由此可以得知,在中国贸易的发展当中,印度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国的巨大市场来说,印度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得本国的贸易事业发展缓慢。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印贸易的发挥和进步产生了阻碍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印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机电和化工产品

在中印贸易发展当中,对印度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机电产品,而对于中国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是印度的化工产品。但是,在实际的贸易往来中,对于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中,在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方面,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对此,两国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这两种产品之间贸易互补性的提高,从而为两国共同带来更大的利益。

2.农产品

在农产品方面,由于印度拥有优势明显的第一产业,同时在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当中,也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因此,对于印度农产品来说,巨大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此,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趋势中,印度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此,印度应当加强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认识,更好的迎合中国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深入的了解印度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并有针对性的发展相应的农产品,使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3.制造品

在第二产业方面,中国相比于印度具有更大的有比较优势,同时,在制造品领域当中,中印两国具有较为良好的贸易互补性。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中,中国对印度的制造品出口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中国应当保持并提高制造品领域的优势,积极拓展相应的产业链,提高制造品的质量,加大出口量,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同时,应当积极研发新产品,优化生产制造工艺,控制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制造品的附加价值和增值服务。此外,还应当注重良好品牌的塑造,增加其在印度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从而提升中国的贸易出口量。

4.矿产品和燃料

在矿产品和燃料领域当中,印度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同时,在中印贸易当中,矿产品和燃料也体现出了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矿产品和燃料的贸易量不断增长。由此可看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该领域的贸易往来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此,印度方面应当保持该领域当中的优势,加大对中国的出口力度。而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应当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降低对印度矿产品和燃料的依赖程度。同时,争取在新能源领域取得大的进展,开辟新的出口领域。

5.运输服务

在中印贸易中,运输服务领域的贸易互补性很低,相互之间也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中印贸易往来中,运输服务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对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印两国应当加强对该领域的发展和投入力度,争取获得更大的贸易优势。对于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加强。同时大力拓展新的运输服务项目,提高服务的人性化特征,从而促进中印贸易的良性增长。

6.其他服务产品

目前,在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软件服务等方面,印度具有较大的贸易出口优势。不过,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当中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发展,提高各个领域的服务质量。同时,应当加大这些领域的出口宣传工作,不断规范行业中相关的制度和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贸易出口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从而取得更好的贸易发展。

三、结论

在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进出口贸易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渠道,尤其是在相邻的国家之间,相互之间的双边贸易更是对两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中印贸易的发展当中,由于受到两国国内市场发展情况和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的影响,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过,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趋势当中,这些问题终将会被一一克服,从而带动中印贸易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国安.中印双边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贵州财经学院,2013.

[2]朱艳华.中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王国旗.中印关系波动的原因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

[4]杨宏玲.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推进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

[5]常静.中印贸易发展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出口贸易

一、 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14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于利马气候大会期间在网站上挂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表明了中国碳市场的成立指日可待以及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江苏省的“十三五”规划文件也指出:江苏要在朝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作为中国的出口大省,江苏改善和优化自身出口贸易结构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江苏的贸易增长模式分析发现,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大多为能源密集型,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当今低碳经济盛行的大坏境下,江苏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寻求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经途径。

二、 江苏碳排放与出口结构现状

1. 江苏碳排放现状。本文选用的碳排放测算公式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公式为:

其中A是总碳排放量,以万吨为单位;Bi是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Ci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i是能源种类,本文将采取原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与液化石油气这八种主要能源的相关数据,如折标准煤系数、碳排放系数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作为江苏碳排放测算的依据。

本文选取2000年~2013年的测算数据,其中各主要能源消耗量为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能源消费量。此外,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剖析江苏的碳排放现状,本文还引入了碳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

根据上文的理论模型和相关数据,计算得江苏历年的能耗总量、碳排放量、碳强度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计算后我们可以看见,随着能源消耗总量的逐年增长,江苏的碳排放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6 141.6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9 699.28万吨,增长了220.75%,年平均增长率为9%。2000年~2013年江苏碳强度虽然在2004年有所回升,但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718 0万吨/亿元下降到2013年的0.333 0万吨/亿元,呈良性发展态势。

2. 江苏出口结构现状。

近年来江苏的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出口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15.8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 246.5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年均增长20.93%。这也带来了江苏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2013年江苏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8.4%,而初级产品仅占1.6%,工业制成品已然占据主导地位并远超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从整体趋势来看,江苏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4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3 194.0亿美元,年均增长21.93%,甚至于2006年达到了占比98.8%的高峰。这表明了江苏目前的出口结构较之1985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始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分类把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其中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3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这五大类属于初级产品;而 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这五大类则属于工业制成品。

江苏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有SITC6、SITC7、SITC8三类。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向,由2000年的38.89%增长至2013年的56.77%。与之相反,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比重从19.68%跌至16.48%,杂项制品的比重从33.66%跌至19.58%,两者整体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表明,在江苏的出口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态势良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使得资本和技术积累增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能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逐步减少,江苏出口结构发展趋势良好。

三、 模型构建与数据

1. 模型选择。

(1)变量选取。本文选用出口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GDP能耗、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作为解释变量。贸易政策对于出口结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其难以量化,因此将不采取其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之一。

四、 实证检验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物进出口总额;单位根检验;ARIMA模型;白噪声检验

一、引言

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观察一个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总大小,它不仅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国家增进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货物进出口数据的重要性及对各方面的影响,经济学家们逐渐热衷于对货物进出口总额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大致把握未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发展趋势,对于指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对我国1980年-2014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进行识别、分析、估计以及短期预测。

二、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1980-2014年共35期的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年度数据。

1980-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从1980年至2000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缓慢;自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长速度迅速增加,直至2008年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从而造成我们国家货物进出口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有着显著的曲线递增趋势,长期趋势呈现非线性特征。

三、ARIMA模型的拟合与预测

ARMA模型又称B-J方法,是一种对时间序列进行短期预测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预测精度很高,所建立的模型也是一种很常见的随机时间模型,因此在时间序列分析中使用十分广泛。

因为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建立ARMA模型,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先转化为平稳的时间序列才能使用ARMA模型,因此在建立ARMA模型之前,需要对原时间数列进行整理。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长期趋势呈现明显的指数增长趋势,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将其对数化后的时间序列仍然是非平稳的,因此将对数化后的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得到DYt,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序列进行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ADF检验统计量的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序列DYt是平稳时间序列。

根据DYt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图尝试着拟合AR(1)、ARMR(1,1)、ARMA(2,2)、MA(7)四个模型,从以上四个模型中选择出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即ARMA(2,2)模型,拟合结果如表所示:

利用Eviews软件对所拟合的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纯随机性检验,可以得知残差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系数的Q统计量的P值都大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残差序列是一个纯白噪声的序列,模型拟合较好。

根据所拟合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动态预测,可以得出未来五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87970.2953、369909.0975、426983.0478、516615.8208、624739.6071亿元。

四、模型的缺陷

由我国进出口总额的趋势图中可以发现,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骤然下降,是因为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从而造成我们国家货物进出口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造成这一不寻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一扰动项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过大,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的影响部分,但是这种由特殊原因造成的异常下降并没有在所拟合的模型的预测中体现出来,这是进行模型拟合以及预测时的缺陷。

五、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慢慢的恢复并且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也渐渐的恢复并且不断增加,未来我国产品占有国际市场的份额必将继续增加,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进出口总额将会继续保持指数增长。

(一)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少,销售网络及方式也都比较滞后,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也较少;

2、由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所需资源不断增加,造成了国内资源相对短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的制约,很容易因为价格的变动遭到很大损失;

3、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一直都在引进和模仿外国的技术却没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只是一个生产的加工车间,这对我国的资源以及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二)建议

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冷静处理摩擦和问题。首先,我国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我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应加快发展服务产业的步伐,不断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其次,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此外,我国应该及时关注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贸易摩擦,趋利避害,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加快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各国共同发展、和平发展;最后,我国还应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努力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稳定协调性,跟上全球化的步伐,支持我国优势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不仅成为贸易大国,也将成为贸易强国。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5-16.

[3] 姜鸿.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