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制品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Veterinary biological products industry is animal Health products pillar industry,which has high input,high technology,high threshold,high risk and high benefit. In recent years,large of funds accumulate in veterinary biological product industry. New company,new workshop increase intensively. Production capacity enlarges continously. With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some problems show out. In the paper,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rai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veterinary biological produt industry;problem;countermeasure
兽用生物制品是一类特殊动物保健品,是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保障动物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武器之一。近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我国全面强制实施兽药GMP以来,我国的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行业生产经营环境逐步规范,兽用生物制品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产销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为我国动物疫病的防控,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伴随着行业整体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依然存在[1-2]。该文笔者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供需不平衡,产能过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由于兽用生物制品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动物保健品支柱行业,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特别是前几年)。因此,近年来行业内外均有大量资金向兽用生物制品行业聚集,生产企业与车间激增,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过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通过兽药GMP认证的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就有70多家,且还有新企业在不断增加,一些老企业也还在不断的进行改扩建项目建设。目前全国这70多家生产企业总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 000亿~5 000亿羽(头)份(mL),而根据市场估算,当前国内市场总容量约1 800亿~2 000亿羽(头)份(mL),可见企业的生产能力已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出现。特别是在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后,我国的养殖行业持续低迷,至今未见明显回暖趋势,而为其服务的兽用生物制品行业也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除生产国家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定点生产企业和近几年引进新产品、研发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外,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问题,甚至一些企业、车间在GMP验收后就处于半停产状态。此外,企业的生产量虽然不断扩大,但批次较多、批量偏小,造成生产及检验成本偏高及批次间的质量差异较大。
2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间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
我国兽用品种类别较为齐全,国家批准的新品种不断增加,品种覆盖禽类、猪类,还有部分牛羊及宠物、鱼类等。我国目前已有兽用生物制品达400多种,还有些新生物制品在研制或报批中。但在有市场前景的品种中,各企业间品种重复性高,一些常规产品全国有几十家企业都在生产,企业生产利润较低,但不生产又会失去市场,造成企业处于两难境地。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的不断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服务与价格战,而一些企业往往会选择价格战,诸如优惠的政策、大幅的返利、花哨的包装等等,结果造成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较低。
3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今已进入兽药GMP后时代,对兽用生产企业来讲,已经不再是如何通过兽药GMP的问题,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把握兽药GMP的实质进行生产经营的问题。自国家强制实施兽药GMP以来,各生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在动态实施兽药GMP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加强。一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未经有效验证即更改工艺、擅自更改硬件设施、质量检验项目不全、未经批签发提前销售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部分企业已经进入GMP 5年复验阶段,现行兽药GMP验收标准又有了进一步的细化与提高,企业自身的GMP管理水平还同国家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何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GMP管理水平,正确把握兽药GMP实质,切实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是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逐步引入CGMP(Current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s)理念,提高GMP运行的水平与质量。
4产品研发水平不高,研发速度跟不上疫病流行趋势
目前,我国兽用生物制品总体研究水平较低,创新能力弱[3]。研究开发的新制品多为仿制品或工艺改进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很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批准的兽用新生物制品中,常规产品占多数,疫苗种类不齐全,经济动物用生物制品基本为空白。常规产品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产品滞销。另外,由于兽用生物制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新产品的研发往往跟不上疫病的流行趋势。
随着抗原浓缩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应用,新产品中一针防多病的多联高效灭活疫苗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但不断提高的浓缩倍数也造成了产品成本的攀升,而价格的提升空间又极其有限,提高质量还是利润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因此,笔者认为在发展浓缩技术的前提下,如何努力提高单位体积的抗原含量是更值得研究的问题。
灵敏、快速、特异、操作简便的商品化诊断试剂严重缺乏。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急需开发诊断制品类产品,但在研发的新品种当中,报批的诊断制剂相对较少。笔者认为主要是该类产品市场需求量相对较低,但生产要求和技术含量却更高,且在应用中往往还需要配套较昂贵的检测设备等原因造成的。如果我国兽医诊疗水平(特别是基层兽医站的实验室诊疗水平)能够提高,此类产品也会像预防类制品一样得到较快的发展。
现今研发的预防类新产品当中,灭活疫苗占大多数,针对新疫病或老疫病的新型弱毒株疫苗相对较少。像猪瘟兔化弱毒这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弱毒疫苗基本没有。一直被专家看好的基因工程类新型疫苗进入市场的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还在实验阶段,甚至有些已经成为“烂尾楼”工程。
此外,新型佐剂、免疫增强剂、活疫苗耐热保护剂等的研究开发也比较薄弱,这也是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与国外产品存在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国产产品在进口产品面前仅有价格优势而无质量优势。对于活疫苗的耐热保护剂类新品种,国家也批准了几个耐热保护剂新品种,但由于一些生产原料的非国产化而不具备价格优势,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5原辅材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然是影响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的严重问题之一
目前活疫苗的外源因子污染、灭活疫苗的内毒素、传代细胞类产品的支原体污染是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通病。
按照国际标准,所有禽用活疫苗及其种毒制备、检验所用的鸡、鸡胚必须符合SPF级标准。用SPF鸡胚生产的疫苗不会携带特定的外源因子,避免了外源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的干扰,疫苗的纯净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能够达到有效控制禽类疫病的目的[4]。据统计,我国2006年的SPF鸡胚的生产能力约为1 200万个,而禽用活疫苗全部使用SPF胚制造。保守估计每年需要SPF鸡胚2 200万个(估计现今活疫苗生产用鸡胚约需要3 000万个,甚至更多),之间缺口显而易见。因此,全国生产的SPF鸡胚只能满足禽用疫苗种毒的制备和部分禽用活疫苗的生产与检验,相当一部分禽用活疫苗仍然采用非SPF鸡胚来制备。SPF疫苗的生产面临原材料不足的瓶颈问题,且由于受到我国实验动物水平的限制,现有SPF鸡群的质量也值得商榷。由于SPF鸡胚的不足,国内市场上的禽用活疫苗就只能是SPF疫苗和非SPF疫苗同时存在。生产企业都在宣传自己生产的疫苗是SPF胚生产疫苗,而真正的SPF疫苗在非SPF疫苗的价格优势面前显得非常无奈,这也是一些种鸡场不愿意用国产活疫苗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家正在通过加强外源病毒、支原体等的检测力度等方式加强此方面的监管,估计未来的几年内会有较大幅度的好转。
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还须用血清、胰酶及牛血清白蛋白等,这些原材料具有生物活性,其生物安全较难控制。对于牛源血清、细胞,不应被牛腹泻黏膜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细小病毒等外源病毒污染。
此外,非生物源材料中的注射用白油和乳化剂是生产灭活疫苗的主要原材料。国产白油价格相对较低,但其稠环芳烃、易碳化物及杂质等含量较高,配制的灭活疫苗(油包水)往往粘稠度较大,造成注射困难,产品稳定性差、毒副反应较强(过敏),引起注射部位红肿、化脓等现象,甚至影响到食品安全。国产白油即使满足《兽药典》标准,也很难满足生产高品质产品的需要。进口白油质量较好,但价格昂贵,且即使进口白油,不同公司及批号产品有时也存在较大质量差异。
6国家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对生产与流通的管理
自我国实施强制兽药GMP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生产企业通过加强抽样检测、驻厂监督等多种形式加强监管,保障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需要。这些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定点生产企业也因为珍惜生产资质基本能做到严格按照兽药GMP及相关国家法规组织生产和经营。但限于人力等原因,国家对非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的监管稍嫌薄弱。个别企业违反GMP及国家法规要求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个别企业和非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存在制假售假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出现了公司化运作的经销企业,采取租借生产证号、文号,挂靠正轨生产企业等形式,甚至采用假生产文号等形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正规企业利益,扰乱了行业秩序。
随着《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及经营权的放开,鱼龙混杂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很难说清我国到底有多少企业和个人在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无视国家法规,进行制假贩假活动。有些假疫苗的包装相当精良,即使生产企业人员不经过仔细甄别也难以区分,这些都给正规守法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不法分子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加之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严重,企业打假困难重重,国家相关部门打假力量不足,净化和整顿流通领域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7参考文献
[1] 宋桂才,赵保华,赵阳.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兽用市场指南,2009(3):5-6.
[2] 赵金旺.兽药后GMP时代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J].中国禽业导刊,2008(7):28-30.
关键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但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雇员过度工作、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在此背景下,社会责任问题应运而生,社会不仅要求公司履行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自美国学者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争议不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责任观点。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本文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定义为:上市公司在创造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承担所应的责任。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沪市三个行业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本上市公司2010年度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情况。
1、样本分布。本文选择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行业、医药生物制品行业、造纸印刷业。它们的样本数分别为32、52、16。选择这三个行业作为样本的原因是:三个行业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而医药生物制品和食品饮料行业又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责任的履行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
2、信息来源。基于年度报告披露的完整和可信度较高,本文选取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作为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来源。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二是单独社会责任报告。在样本中,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数量及在年报中分散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数量如表1所示。(表1)可知,绝大多数公司能对某项或全部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造纸印刷业上市公司都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食品饮料业有2家公司没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而医药生物制品有8家公司没有披露。在进行披露的公司中,74%的公司采取在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形式,说明采用年度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当前上市公司采取的主流模式。
三、年度报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参照张萍(2008)按披露的充分程度对各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评分以了解披露现状的方法,对年报中披露的各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分项评分。报告未对某项信息进行披露的该项信息得分为0,对某项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得分为1,披露较充分的得分为2。如果某项信息较详细地列示了具体的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措施,则视为披露较充分。如果只是笼统地进行描述而没有具体措施,视为披露不充分。表2统计了年报中的各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情况。(表2)从表2统计的年报中各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情况可以发现:
1、社区信息在三个行业都是披露比例最高的,但披露充分的公司却不多。63%的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社区类信息,其中只有6%的公司的披露较为充分。因为公司一般只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营业外支出”项下简单披露慈善捐赠总额,并没有详细的说明。
2、员工信息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信息披露较少,只有11%的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员工信息,披露水平较低。这些公司对员工信息的披露大多仅涉及对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并没有披露保护员工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信息。年报中其他利益相关者信息的披露比例仅为9%,且大多数公司披露不充分。这些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指出公司将努力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描述详细的措施,根本不能说明公司对供应商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3、环境和产品类信息的披露程度视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对这两类信息的披露大多是文字性的描述,公司一般在“董事会报告”中对报告期内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情况进行描述,也有少数公司披露货币信息,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排污费、在建工程中的在建环保设备价值等。产品信息披露并不理想,即使是与人们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饮料业和医药生物制品业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披露也较少。三个行业中24%的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产品信息,但只有8%的公司披露较充分。
比较不同行业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情况,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造纸印刷业43%的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环境类信息,高于食品饮料业和医药生物制品业的披露比例。这是因为造纸印刷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受到了公众、政府及环保组织等相关利益团体更多的关注,承担更大的压力,因此会在年报中披露更多的环境类信息。食品饮料行业作为在消费者中关注度很高的行业,其较低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说明我国目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医药生物制品业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努力节约能源、降低并治理污染是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目前的披露水平并不能令人满意;(2)医药生物制品业和食品饮料业分别有29%和25%的公司披露了产品信息,而造纸印刷业的披露比例只有6%。因为医药生物制品业、食品饮料业的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息的需求使公司披露相关的产品信息;(3)食品饮料业72%的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社区类信息高于医药生物制品业和造纸印刷业的披露比例。
四、结论
随着社会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情况逐年好转。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较低,披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沪市三个行业100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绝大多数样本公司都对某项或全部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披露。其中,又有很多公司采取在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形式,由于缺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导致信息披露的内容很不全面。
2、在年报中分散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中,社区信息是披露最多的,但披露内容简单,不能令人满意。员工信息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信息披露较少。环境和产品类的信息披露水平与行业特性相关。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造纸印刷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较多,食品饮料业和医药生物制品业的产品信息披露较多。
3、大多数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是对其有利的信息。公司是否隐瞒了对其不利的信息我们无从考证,但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有用性来讲,公司应该披露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各种信息。
(作者单位: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2.驻马店市白云纸业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敏.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新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中国乡镇公司会计,2009.5.
【关键词】生物医药 新兴产业 必要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贫富,其政府对医药行业在严格监管的同时都采取了积极扶植的政策。
生老病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在医药市场上,需求是刚性的,其发展较少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危机中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医药行业受到的影响远远小于金融业和其它制造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医药主流市场从传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快速转移,加之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药品市场增长速度已排在世界前列,这也使得中国的医药市场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医药市场是我国最早全面开放的市场之一,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知名的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市场,2009年以来,跨国公司又掀起的第二次进军中国热潮,给中国的医药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社会对医疗、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加之全球化带来的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必然迎来结构性的调整。内外部竞争形势迫切要求中国医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以具备与跨国公司巨头同台竞技的能力。
国务院2010年10月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医药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把发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工作。张德江副总理在2011年12月19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中央企业“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头作用”,强调“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医改政策以预防为主、高度重视生物疫苗产业发展的思路。《规划》中明确了国家疫苗供应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一是培育重要急需新产品,尽快完成手足口病疫苗等6种新疫苗的研制及产业化,加快研制和研发一批新的疫苗品种;二是建设关键研发设施,重点支持新型疫苗国家研究中心等能力建设;三是扩增急需产能和实物储备;四是提高疫苗行业装备水平;五是建立疫苗质量检验体系。
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着跨国生物医药生产巨头通过投资设厂、兼并收购民营生产企业等方式加快进军中国。2007年11月,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宣布投资9400万美元在深圳修建流感疫苗生产基地;2009年10月,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宣布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并拥有合资企业65%股权;2009年11月,瑞士诺华公司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杭州天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85%的股权。跨国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业,使中国医药企业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但是,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年缩小。目前已有15种基因工程药物和若干种疫苗批准上市,另有十几种基因工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验证,还在研制中的约有数十种。国产基因工程药物的不断开发生产和上市,打破了国外生物制品长期垄断中国临床用药的局面。目前,国产干扰素α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因此,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特别是疫苗产业的投入,并以此作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突破口,有助于促使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
国家药监局2011年2月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新版gmp)已经于当年3月1日正式实施。去年3月,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who的评估,这意味着中国的生物疫苗产业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水平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生物疫苗产业有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污染排量低的特点。中国疫苗销售占药品比例不到1%,远低于全球2.7%的水平,产业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保障国家防控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及特种储备所需的生物制品供应;在重大新药项目研发方面取得突成果,在重大工艺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加快
发展抗体和诊断试剂产业;努力开拓动物疫苗、生物治疗等健康保健领域等。“十二五”时期生物医药产业有两大任务:一是产业升级,包括产品标准升级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升级;二是占领生物医药制高点,顺应世界医药发展趋势,追踪前沿技术,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和疫苗。建议市场个体通过生物制品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生物制品关键技术的开发、新生产基地的建设等作为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特别是:
1.关键技术平台建设项目
建立“国家疫苗工程中心”、“国家生物疫苗重点试验室”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关键技术平台,研究开发创新疫苗产品,为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支撑。包括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关键技术;多联多价联合疫苗与更新换代疫苗技术;高效表达系统基因工程技术;大规模培养/发酵技术平台等关键技术;并依托于上述技术平台体系,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临床急需的重大疾病,研制新的预防性疫苗,包括:ev71病毒灭活疫苗、多价轮状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4价流脑结合疫苗、甲型副伤寒杆菌疫苗、mmrv联合疫苗、麻疹乙型脑炎联合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hib联合疫苗、人瘤病毒(hpv)疫苗、戊肝病毒疫苗、增强型重组卡介苗和前s乙肝疫苗等。
2.符合who预认证标准的疫苗生产基地
经过几年的实践,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园区招商引资所形成的产业资源,产业基地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定位:即国家级生物医药、兽药技术检测中心;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和技术贸易平台;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现代医疗器械及新型化学药制剂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效完备的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建成园区企业服务及注册中心,全程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建设所需的各项手续;协助企业办理药品品种注册、药品生产、流通等专项审批手续,并提供GSP/GMP/GLP等医药行业专有的认证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不断加强和完善生物医药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随着仪器分析检测中心、信息情报中心、中试车间、试剂采购中心等支撑平台的逐步建成,将为入区企业提供完备的专业化服务。
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了海内外投资者的目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吸引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天坛生物、同仁堂、康必得制药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机构入驻园区,投资总额达11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9.52亿元,同比增长94.0%;工业总产值完成18.61亿元,同比增长135.9%;利润总额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390.6%;上缴税金1.28亿元,同比增长287.3%;实现区级财政6269万元,同比增长65.8%;外贸出口总额实现3.23亿元,同比增长23%。
2008年1-7月技工贸总收入完成13.71亿元,同比增长73.1%;工业总产值完成13.33亿元,同比增长64.5%;利润总额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462.5%;上缴税金1.16亿元,同比增长198.4%。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逐步完善创新、检测、监管、制造、流通、服务六大功能,立志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总部基地的聚集区。
“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2005年总理在视察园区时提出科技园区在新的阶段要承担起“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四位一体新的历史使命。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做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成员,同时做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专业化园区,如何承载这一历史使命,一直是园区发展过程中所考虑的核心问题。产业基地成立三年多以来,以“依托首都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目标定位”的思路,逐步把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优秀的产业发展平台。
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国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贯重视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在整合资源、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项综合指标平稳攀升,在全国的排名不断提高,并且空间布局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2002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北京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组织资源优势都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北京药品市场销售占全国市场的9%,名列全国第一。北京拥有众多的全国著名的大型综合医院和门类齐全的专科医院,从业卫生技术人员近11万人,医疗服务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地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有55家,占全国的14.7%,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6个,占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3,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政策制定监督与管理中心全部集中在北京,具有独特的监管与审批中心地位优势,产业发展组织资源高度密集。针对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各项优势,结合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园区逐步确立了特色的目标定位。
一是建立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中心。产业基地依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评审中心。中检所、兽医微生物中心分别是国内人用药物、兽用药物的最高监督检验机构,也是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评审检定机构,是生物制品、药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的法定监管机构。其中中检所整体搬迁项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监管中心,三十年不落后。为使首都资源真正落到实处,产业基地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药监局等监管机构积极沟通,共同搭建园区企业创新申报平台,并多次开展现场办公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创新、新药报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得到正式批复,迁址到产业基地内,实现与园区企业的“零距离”。
二是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关于技术贸易、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北京完善的技术服务市场以及国家级的科研院所、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加快培育园区技术交易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建设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基地依托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以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建立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由北京天坛生物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国家CDC病毒所共同组建,目前已开始筹划建设工作。中心将具备我国新型疫苗重大成果及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设计、技术与经济分析、信息平台建设、专业咨询、专业评估的能力,成为该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新型疫苗研究开发基地。拥有国家新型疫苗工程中心控股权的天坛生物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部分主导产品占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民海科技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了独立实验室,目前已拥有九项专有技术,经过产业化后,这些产品将陆续投放市场。天坛生物和民海科技分别是疫苗行业中国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其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代表着国内生物制品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对提升园区创新水平起到了强大的示范性作用。
四是形成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产业基地依托同仁堂、以岭集团、协和制药、康必得药业等入区的医药主导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同仁堂是我国中药第一品牌,此次与香港泉昌企业合资在产业基地建设具备多种生产能力、技术先进、环保节能的新生产基地,引进了先进的丸剂生产线,实现了丸剂机制及微波干燥的流水线生产。以岭集团下设药学研究中心、药理研究中心等,建立了现代中药的提取、分离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中医理论的原始性创新和现代中药研发的有机结合。目前已拥有9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其中主打产品通心络胶囊已成为心脑血管病治疗的中药主导品牌产品,而且已经成功作为药品在韩国注册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北京协和药厂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强大新药研发力量支持下的高科技制药企业,其抗肝炎新药“百赛诺”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肝炎化学合成新药,已在美、英等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20年药品发明专利保护。康必得药业由河北恒利集团投资建设,其明星产品康必得央视上榜11年。众多的优秀企业、完整的产业格局使产业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氛围,具备强大的产品辐射力和市场影响力。
传统鱼糜制品为熟制食品,保质期短,手工制造效率低,规模小,局限于当地生产当地消费。传统鱼糜制品企业由于原料来源窄,生产规模小或者加工技术差,成品保存期短,因此通常是以销定产,当天生产当天销售。通常是前店后厂或是通过批发店、鱼丸店等传统销售终端进行销售,消费者基本是当地居民。由于销售终端和辐射范围有限,消费群体有限且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对物流基本没有要求。
鱼糜制品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品质。近年来渔场资源退化严重,传统鱼糜制品所采用的原料如鳗鱼、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少,综合利用渔业资源才能保证大规模制造鱼糜的原料要求。通过现代水产加工技术和规模化生产,鱼糜的品质得到保证,原料的利用率、取肉率等指标均得到提高。现代营销渠道特别是超市的出现及现代物流冷链的配合,使得速冻鱼糜制品达及更多终端,消费者群体更加广泛。相当多的鱼糜制品企业无法适应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型,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截至2005年10月,我国共有大大小小的鱼糜制品企业759家,只有不到十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我国鱼糜制品全行业职工人数33.51万人,全行业资产总数260.38亿元,全行业负债总数192.25亿元。全行业销售收入总数201.68亿元,全行业利税总额10.60亿元,其中利润2.57亿元[1]。资料显示,中国鱼糜制品企业呈现“一小二多三低”现象。“一小”: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全行业2005年企业数为759,其中大型企业仅有5家;“二多”: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三低”: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全国鱼糜制品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占比小,2003年13.75%,2004年11.16%。行业销售利润率低,2003年为2.03%,2004年为1.27%。2005年全行业企业个数才759个,亏损企业个数就达到134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鱼糜制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消费低迷,我国鱼糜制品企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鱼糜制品行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就是销售额和利润向盈利企业集中。我国鱼糜制品企业要想在大洗牌时代中生存并得到发展,如何整合营销资源、提高营销能力来形成竞争优势是重中之重。
2我国鱼糜制品企业营销能力现状分析
2.1鱼糜制品产品特性对营销的影响
2.1.1 渠道受限。速冻鱼糜制品作为速冻食品,需在低温(一般-18℃)中储存、运输、销售,要求全程冷链运输,这对于分销渠道中的仓储、配送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在营销渠道建设如选择经销商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2.1.2HACCP认证受到关注。“质量是企业生命”,品控管理也愈发重要。对于食品行业,最严格的品控管理体系当属HACCP体系。建立HACCP体系,单项产品认证成本至少十万元,后期成本还有每年一次的全面检查费用。由于我国鱼糜制品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食品企业,这项投资显得过于高昂,成本也较难消化,因此较少企业花这项投资来通过认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和曝光加速了鱼糜制品行业整合的进程,使得优势公司获得溢价空间,同时无形中提高了该行业进入壁垒和行业资源配置效率。
2.1.3消费习惯影响营销推广。鱼糜制品存在一定的消费场所、季节和地域局限,这是由于消费者习惯于在火锅、麻辣烫、关东煮等营业场所消费,在季节上也存在集中于秋冬季,地域上存在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消费习惯。行业内大多数企业,也往往被动接受此习惯,在传统消费场所、季节和地域进行推广活动。
2.2我国鱼糜制品企业的发展态势
2.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2.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从行业背景分析,鱼糜制品属于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食品行业是典型的防御性行业之一,其经营活动状态不受经济周期影响,需求对行业收入的影响弹性较小。近期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增速保持在10%左右,行业正处成长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居民的食品消费已进入新的消费升级阶段,新的消费需求将更加注重营养、质量、卫生和安全。而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品牌消费将成为未来食品饮料行业消费的长期趋势。对所消费食品饮料的档次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而知名品牌的食品或食品生产、销售企业是质量、营养、安全和卫生的信誉保证,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成长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收益。
食品行业发展主要威胁因素近一年表现为,CPI涨幅达到十年来的历史最高,其中食品价格上升成为最重要的拉动因素之一。受此影响,一大批在食品产业链中下游发展的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上升压力。
国家《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显示,未来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肉制品方面,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积极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步伐;广泛开展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生产各种生物制品。在水产加工业方面,在巩固和提升传统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调整水产加工制品结构,重点发展鱼糜制品小包装、冷冻调理食品、即食性熟食水产食品,加大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力度。海水产品加工以海洋低值水产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风味鱼丸、鱼卷等方便食品,以及人造蟹肉、贝肉、鱼翅等合成水产食品;到2010年,水产品加工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水产品加工比例达到60%以上。
从产业政策来看,《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中提出要在2010 年实现国内农产品加工产品比例50%-60%的目标,同时要确保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水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和推广,更多的生物、食品等加工技术会应用于水产品加工产业,产品附加值会有较大提高,水产品加工业利润水平将会有一定提高。《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到,在巩固和提升传统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调整水产加工制品结构,重点发展鱼糜制品小包装、冷冻调理食品、即食性熟食水产食品,加大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力度,探索远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
行业共性问题存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1)行业区域性――我国鱼糜制品企业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福建最多。就消费需求而言,福建消费长期旺盛,上海、广东等其它沿海省份需求快速增大,重庆等内陆地区市场正在拓展。
(2)行业季节性――由于气候和我国传统民俗的影响,鱼糜制品存在着加工淡旺季节的区分,每年的3-7 月为产品的生产淡季,其他时间都为产品的生产旺季。但是,随着生产、冷藏技术的进步,节日食品存在着逐渐向日常需求食品发展的趋势,鱼糜制品生产淡季时间逐渐缩短,季节性影响逐渐减弱。
(3)原料涨价风险――受近年来国家农业生产资料通胀影响,行业面临原材料涨价风险,比如猪肉、鱼糜等近年来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提高了原材料成本;
(4)人民币升值风险――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受阻,使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停产或转向国内市场销售,一定程度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
(5)能源成本上升风险――高油价的上涨压力,使行业单位能耗成本大幅上升,使行业面临能源成本上升的威胁;
(6)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上升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的出台,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的人工成本,鱼糜制品企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
3我国鱼糜制品企业营销能力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鱼糜制品企业的营销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
3.1营销理念落后,定位不准确,营销能力不强。
我国鱼糜制品企业中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先有产品再找市场,忽略了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企业注重的是生产规模、设备购置、产品上市,产品的销售则依赖于广告的作用。企业产品投放市场时没有市场调查等前期分析过程,大多是模仿竞品,忽略了产品定位和企业的目标市场是否吻合,导致营销的盲目性,体现为: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营销手段雷同,片面强调营销业绩。
我国鱼糜制品企业常用的营销手段有广告战、价格战,概念炒作等。许多鱼糜制品企业在产品旺季来到前,常常漫无目的地投放大量广告和举行大量的买赠促销活动。当这些营销手段用过后,企业销售业绩仍然不理想,大量产品积压导致产品过期或报废时,企业一筹莫展,陷入迷茫中。由此可见,我国的鱼糜制品企业对营销理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营销能力较低。
3.2营销文化建设缺失,缺乏科学的营销战略。
现阶段,我国鱼糜制品企业均以策略营销为主,战略营销整合欠缺,亟待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企业不仅缺乏系统的营销理论指导,营销运行机制也有短板,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虽设立了营销管理部门,但尚未建立健全以营销管理为核心的业务管理体制,营销策略的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都不尽人意,现有的营销活动未经系统规划和设计,整体营销营略的实施未起到应有的效果。有些鱼糜企业即便制定了营销战略,往往也是一种形式或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如:做中国鱼糜制品企业第一品牌。也有一些企业认识到营销战略的重要,但只是凭经验和感觉做决策,企业的营销战略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各行其道,客观上使得企业的营销战略成为装点门面的噱头。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战略,许多鱼糜制品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得不被动地调整自已的发展方向,既浪费了优势资源也错失了宝贵商机。
3.3服务功能不强,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有限。
由于饮食习惯的地域性,鱼糜制品企业的地域特征十分突出。不同地域客户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如福建市场中主打的福州鱼丸是有馅的,潮汕市场所谓的鱼丸其实是无馅的鱼滑,而辽宁等东北市场则以鱼排、黄金鱼卷等无馅品种为主。不同品种的订单数量、要求到货的时间不同。此外,由于鱼糜制品消费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九月到第二年的二月为旺季,其他时间为淡季,这对生产安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旺季时,受到生产能力和仓储能力限制,鱼糜制品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而在淡季中,分销商不愿进货,企业产能不能充分发挥,资金压力沉重。开展渠道建设时由于可供选择的分销商数量有限,存在同类产品之间的排他性竞争。同时,大多数鱼糜制品企业是中小企业,营销人员属于边学边干型。由于营销人员没有系统接受过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服务客户的观念和技能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4市场覆盖面窄,物流配送能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