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媒体的演变

社交媒体的演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媒体的演变

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第1篇

这不是吹牛,而是有真实的案例。一位艺术家搭乘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并且托运了其价值3500美元的吉他。由于该航空公司行李服务部门的不当操作,致使吉他损坏。在和联合航空客服联系但最终无果后,艺术家把这一段经历写成了一首歌并放到了YouTube上。短短一个月,该歌曲的点击率超过了500万次。因为这首歌,联合航空的品牌形象受损,股票受到了重创。据《时代周刊》报道,在歌曲上线的第4天,美国联合航空的股价下跌了10%,给股东造成了高达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现在,许多公司已经在主流社交网站上开设了官方账号,以便让更多的社交用户关注其品牌和服务。这些公司希望喜欢其产品或服务的人会访问它们的社交网站以获知产品或服务信息;公司然后可以根据这些客户信息进入客户的网络社交圈。多数拥有直接面向客户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主流品牌都已经建立了社交站点。他们将社交媒体作为平面媒体、网站、电视、电影之外的另一种补充渠道。这些公司可能并不会看到明显的投资回报,但为了不被社交潮流甩在后面,它们必须这样做。

然而,在社交媒体建立官方站点就能够万事大吉了吗?联合航空的“吉他事件”为这些公司敲响了警钟。该事件说明,社交网站用户往往不会在公司的社交站点或者社交页面表达他们的观点以及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情绪。这意味着,利用社交媒体远不是仅建立社交站点这么简单。

IBM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调查者被问到“你为什么会上社交媒体或者社交网站”时,70%的用户选择了“和亲友保持联系”;只有23%选择了“和商家互动”。事实上,有超过一半(55%)的被调查用户表示他们没有通过社交媒体和商家打交道。显然,对于拥有传统客服渠道(如联络中心)的公司来说,社交媒体的加入意味着客服模式的转变,因此将社交整合到传统渠道中来也显得尤为必要。

过去,一个公司的联络中心往往会有语音、电子邮件、网聊以及Web等多种沟通渠道,客户能够和该公司取得联系并且互动,而公司能够掌握用户体验方面的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指导研发以及营销。现在,如果将社交网站作为一种补充的媒体类型纳入到传统客户沟通渠道中来,除了建立社交平台以外,公司还需要积极监控社交网站上关于其品牌以及产品的舆论动向。通过监控,该公司也成为了客户社交圈中的一分子,而不再被排除在圈子之外。如此一来,他们能够识别早期的预警信号,并且迅速采取恰当行动以阻止事件在社交网站上病毒式扩散。

公司要注意在社交媒体中有影响力的个人,必要的时候直接和他们进行互动。这种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直接互动也可以促使公司既有的联络中心解决方案基础设施的变革。然而,对于拥有传统联络中心渠道的公司而言,将社交媒体整合到客户服务中来也是颇具挑战性的。

首先,需要收集相关信息。要清晰而详细地阐述需要的信息类型,然后通过关键词或者其他检索内容可以获得目标信息;另外,还要识别信息来自哪家社交媒体。如今,供消费者讨论产品或者服务的社交网站有许多种,除了比较流行的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之外,用户社区以及论坛也是收集信息的重要平台。

其次,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过滤以及分析,使一些重要的相关信息能够从海量的社交数据中显现出来。和联络中心信息资源有限相比,社交网站的原始数据浩如烟海,企业无法配备足够的人力进行人工识别,所以过滤以及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最后,当相关信息识别出来后,要选择同相应的客户服务机构合作,因为他们在社交媒体的互动方面更为专业。根据社交信息的类型以及社交互动的重要程度,机构可以选择直接和主动发起互动的个人联系,也可以通过公司的CRM系统创建一个工作项,通过工作流程来掌控社交互动。

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第2篇

大数据因其体量之“大”而得名,然而体量并非大数据的唯一特征,甚至也不是大数据最为重要的特征。巨大的体量凸显的是技术需求。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刻意追求巨大体量的数据并不具有多少现实意义,大数据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多样化的来源和形态、持续快速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对深度分析能力的高度依赖。因此,企业对大数据的驾驭和掌控,其核心并不在于拥有多大规模的数据,而在于是否能够对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多样化信息源的涌流数据进行敏捷持续的捕捉和整合,并通过深度分析开发其商务价值。

一家中等规模的百货商场,通过视频监控记录下商场各个区域的客流人数,从而评估每天各个时段客流的在店时长,进而结合销售记录数据估算出客流中带有明确购买目标的“搜索型”顾客和无明确购买目标的“浏览型”顾客的比例,从而为之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手段和服务措施。这一实践中所涉及的数据量,从技术视角上看并不算庞大,但该商场对多源数据的整合和开发,不失为基于大数据管理的一种典型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管理视角上,大数据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应用系统,而更应该是一种立足于企业内外部数据融合以提升管理效率、开拓价值创造模式的管理思维。建立这种面向大数据的管理思维,其基础是业务流程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化,以及信息创造和传播形式的高度社会化。

所以,企业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焦点,在于业务流程信息与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全方位融合。以ERP为代表的企业系统应用推动业务流程信息资源从分割走向集成,日渐兴起的企业内外部社交媒体则推动信息的创造和传播形式从通道式/平台式走向社交式,二者的融合将成为企业大数据的核心特征。由此看来,未来的“大数据企业”,则代表着建立在这种融合基础上的新型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模式。

驾驭企业内部大数据

企业内部数据包括两个主要维度:一是与业务功能及流程紧密相关的数据,如库存信息、物料需求信息、生产计划信息、采购信息等,可统称为业务流程信息;二是企业内员工及各种管理系统在其日常工作及活动中所创造、记录、交换和积累的信息,例如员工间的交流记录、工作心得、经验分享、活动新闻等,可统称为知识及沟通信息,知识及沟通信息高度松散且非结构化,但可能蕴藏着企业的重大潜在价值。

这两个数据维度的发展和融合,催生出了企业内部大数据。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业务流程信息分散地存在于一个个孤立的业务系统中。在过去二十余年的企业信息化进程之中,一个主要的方向是业务流程信息从分割走向集成。从库存管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 (MRP) 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 (ERP),分散的业务信息被集成于企业系统之中,从而实现面向业务流程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跨部门的协同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决策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近年来逐步兴起的企业内社交媒体应用,推动着企业内部数据环境在知识及沟通信息维度上的重大变革。在传统企业组织中,知识及沟通信息借助于通道式或平台式的媒体产生和传播。在通道式的媒体上(例如email),所有的人都可以发信息,但信息的发送对象是明确的、有限的;在平台式的媒体上(例如企业内的新闻网站),信息是开放的,但只有专门的人员才能信息。在企业内社交媒体中,这两种形式被整合在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和分享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开放的、可定制、可再分享的。在这样的应用环境中,跨部门、跨层级的社交联系成为可能,并使得企业能够更为敏锐地应对变化的环境,以即兴式的团队组织来捕捉发展机遇。这种转变带来了三方面的价值:企业知识的有效共享和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内协同创新的有效支持和促进。

进一步而言,当集成化的业务信息与社交化的知识沟通信息相融合,便带来了企业内部大数据。在集成化企业系统、内部社交媒体以及深度数据分析技术的共同支撑下,杰克・韦尔奇所畅想的“无边界组织”在新兴环境下成为可能,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部门边界、层级边界被紧密的业务联系和广泛的社交联系所弱化,结构化的业务流程信息与非结构化的知识及管理活动信息被多维度融合的深度数据分析能力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企业真正具有驾驭内部大数据的能力。

从另一种角度上看来,业务资源整合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企业内的信息创造和传播从集中走向分散,二者相辅相成,使得优化控制与灵活创新的并存成为可能(见图2)。基于业务流程与社交媒体的融合而展开的深度数据分析,将为企业的决策优化、协同创新以及灵活应变开辟广阔的空间。

驾驭企业外部大数据

在企业外部的视角上,数据资源也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与上下游交易直接相关的供应链信息,如交易报价信息、订单信息、上下游企业库存及生产能力信息等;二是市场及社会环境信息,如原材料价格走势、市场需求及消费者偏好信息、顾客服务及满意度信息等。

企业外部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也正是在这两个维度的发展之中呈现出来的。如图 3所示,在传统的商务活动形式下,上下游企业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交易伙伴借助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手段以实现上下游信息交换,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了解消费者,获取市场及社会环境信息。组织间信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供应链信息的集成。通过将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或是借助于电子市场平台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相互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业务信息能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自动交换,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较为充分地掌握上下游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决策,实现交易伙伴之间的协同优化。

在市场及社会环境信息的维度上,信息的创造和传播形态同样经历了从通道式/平台式媒体向社交媒体的转变。公众社交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为社会化商务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初期的社会化商务包括作为对外沟通渠道的企业邮箱、博客、微博或即时通讯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形象、提供客户服务。随之发展而来的社会化营销,则注重在社交网络中通过与顾客及其他商务伙伴的沟通和互动,进而通过实时化、精确化的市场洞察以获取商业机会、开拓市场、把握创新机遇。此外,基于社交媒体的众包、众筹与众创,也日益成为社会化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应链信息集成与社会化商务信息的融合,构成企业外部大数据的核心特征。来自于社交媒体信息源的市场环境信息与来自于组织间信息系统的供应链信息相结合,借助于深度数据分析技术实现面向企业商务网络的预测与优化,并支撑起实时化、精确化、个性化的消费者洞察与敏捷响应,在此基础上为基于网络协同及社会化商务的模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从而,对外部大数据的管理和驾驭,也将成为现代企业在网络化的商务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获取经营优势的关键途径。

成为“大数据企业”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内部大数据的焦点,在于业务流程信息与知识及沟通信息的融合;企业外部大数据的焦点,在于供应链信息与市场及社会环境信息的融合。进而,大数据时代企业组织的基本内涵,在于内部大数据与外部大数据的全方位融合。如图 4所示,大数据企业立足于内外部业务与社交媒体数据的集成交汇。

业务流程数据主要来源于以ERP为代表的企业系统,涵盖了产品、物料、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与企业生产及服务提供过程紧密相关的数据;商务交易数据来源于以供应链管理系统 (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电子化交易系统为代表的组织间信息系统,涵盖了供应商、客户、订单、物流等与外部交易活动紧密相关的信息;内部社交媒体数据包括了企业员工在内部博客、微博、Wiki、内容分享平台、群体化即时通讯工具等应用中创造和传播的信息,以及企业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交流协作平台上所记录积累的数据,涵盖并反映了员工的知识、建言、创意、心态、氛围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信息;外部社交媒体数据主要来源于公众社交媒体,包括企业博客、企业微博/微信服务号、品牌社区等各种形式,所涵盖的信息内容包括市场环境、需求信号、全生命周期顾客行为、个性化偏好、营销互动记录等。

在这四大类型的数据之间,致力于大数据管理的企业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发展策略。其一是以社交媒体与业务数据的融合为主导,以期通过敏捷响应快速发现并应对内外部环境中的变化和机遇。在这种策略下,面向高速数据流的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将成为大数据管理的主要支撑手段。

第二种策略是以内外部数据融合为主导,以期通过全面汇集内外部信息,对中长期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预判,从而实现高度优化的业务决策,并通过对信息环境的掌控,获取企业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领导地位。在这种策略下,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清洗和整合方法,将成为大数据管理的核心支撑。

如何挖掘企业大数据的价值

企业大数据的价值开发高度依赖于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从内外部融合的视角上看来,企业大数据分析包括三个基本维度,即内容、关系和时空。

内容维度指的是数据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例如,G公司是一家大型电信服务商,其内部建设实施了一套“班组博客”系统。在这个内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司中的3000多个工作团队都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用于和交流工作经验、生活体验等方面的内容。经过数年的发展,整个博客系统中积累了博文700多万篇,评论超过1500万条,并保持着每月15万篇以上的博文发表数量,年阅读量超过1000万篇次。对于这一平台所积累的大量数据的价值开发,首先体现在对其信息内容的提炼上。平台上与工作相关的博文内容,如客服案例、经验分享等,经自动筛选分类、主题识别、关键词索引之后,被构建成企业知识库,为业务及管理工作提供快速有效的知识支撑,同时成为员工培训和自学的有力工具。而大量与工作无关的博文和评论内容,包括生活常识、娱乐信息、心情表达、心灵鸡汤等,在智能化的分类整理之后,也成为了该公司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情景,支撑着企业中活跃的氛围,强化了员工的文化认同。

关系维度指的是数据及其所指代的对象之间的联系。在G公司的班组博客中,员工的发表、阅读、评论、回复、关注等行为详尽地反映了其相互之间密集而持续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毫无遗漏地被记录在平台的数据库之中。通过对这些关系结构的深度分析和挖掘,G公司获得了对员工及团队的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更为准确而深入的评估手段。进一步而言,博客平台的行为记录数据与业务系统中的事务处理记录数据,以及员工及团队的绩效表现数据,也能够被有效地关联起来,从而使得管理者拥有强有力的工具,帮助其发现和理解员工的行为特质、工作表现、业务能力之间的潜在关联,进而实现良性优化的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

时空维度指的是数据生成及传播的位置以及数据随时间演变的模式。对G公司而言,其数以千计的业务场所分散在众多城市的不同地点,因此,数据中的位置信息对于虚拟化的团队协同而言具有直接的意义。此外,位置信息也包括了数据在组织功能结构和层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同时,在G公司的班组博客中,对特点话题时间演变规律的分析,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其中对企业重要活动、运营理念相关信息在班组博客中的传播演变模式的跟踪,有效地揭示了员工对管理理念的认知、态度和接受过程。

更深入的价值开发来自于上述三个维度的交叉综合。例如,内容维度与关系维度的结合,使得G公司能够识别员工的兴趣偏好、社交特质、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表现之间的匹配关系,也能够更为准确地发现那些分散在不同的员工手中、但具有重要潜在影响力的经验、创意以及机遇信号。内容维度、关系维度与时空维度的结合,使得企业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不同的员工特质、知识技能、团队特性、热点偏好在整个组织中的分布,以及这些结构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和趋势,从而更为有效地调度和配置这些资源。

这些维度上的分析需求,主要需要三方面的数据分析技术予以支撑。第一类是全局视图技术。对于管理者而言,对大数据内容全局状况的把握,往往是开发大数据价值的一个基本需求。然而大数据的体量和结构复杂性往往远远超出人类认知的信息承载能力。因此,有效的技术应当能够在大量数据中提取出一个足够小的集合以呈现给管理者,并使得这个小集合能够充分地代表数据全局。例如,在G公司的博客平台上,一种“代表性博文提取”技术能够在每天所出现的数以千计的博文中自动选择出10篇。这10篇博文在很大程度上全面代表了当天所出现的数千篇文章,既充分反映热点,也不能忽略冷门信号,从而使得管理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来了解全局。第二类支撑技术是关联发现技术,其目标在于敏锐识别数据间的联系。例如,当G公司试图整合博客平台、业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中的数据以全方位分析员工、团队特质以及绩效信息时,大量的数据属性之间所构成的复杂潜在关联网络,就需要强有力的关联发现技术来加以处理。第三类支撑技术是动态跟踪技术,即实时化的流数据分析处理、快速增量数据分析。三方面技术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尚未全面成熟,有待于学界和业界的持续努力和探索。

结束语

从一定意义上说来,业务资源集成与社交媒体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去中心化”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创造和管理,从以往以经营和运作为核心的中心化模式,转化为以分散创造、自由传播、灵活汇聚为特征的众创模式。另一方面,内外部数据融合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去边界化”的过程。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企业与市场环境的信息,以日益多样化、实时化的方式实现。

这样的转变对于企业组织及其员工而言,其影响将会是多方面的。正面的影响可能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的出现、员工能力和技能的发展、沟通满意度的提升、员工关系资本的建立和积累、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增加;而负面的影响则可能包括员工注意力分散、过度争论,以及负面情绪的传播等。所以,建设“大数据企业”的过程,也将会是一个伴随着困难与风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管理者有效地把握创新发展的长期收益与短期业绩之间的平衡,在推进大数据融合的同时防范和控制其中的组织风险,并审慎地思考和重新定义组织内外部边界。

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播素质;社交媒体;报纸;影响

一、社交媒体:负面信息的放大器

2012年4月,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在其官方微博“江宁公安在线”中了一条信息,该微博细数了微博谣言界的十大“战斗机”、常青树级别的谣言,如“吃大盘鸡会得艾滋病”、“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按电铃会被电晕抢劫”、“ 美国的护照和中国护照的对比”、“ 快递公司有你的包裹却不知道地址,是骗你下楼拉你上车”、“有人以鸡蛋袭击车窗前挡风玻璃帮助打劫,千万不能开喷水和雨刮”等等。[1]这些“长寿”谣言是经统计网友转发次数和警方实际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再经核实、实验求证后证伪了的,警方破解了其中的“玄机”,同时还提出了应对策略。

这条微博所呈现出的是社交媒体负面信息传播的一个缩影。社交媒体,亦称社会性媒体(Social Media)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概念,它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作为虚拟交往平台,通过虚拟空间内的信息传播来分享信息和讨论问题,通过不断的交互传播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超过现有的各种传播媒介。由社会性媒体所形成的社交网络使人们走进了数字化的“泛社交时代”,其人际交往的便利性与拓展性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通过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等途径,在相互沟通中创造与传播信息的行为也因摆脱必要的束缚而带来了负面效应,强大的共享传播功能使负面信息迅速放大,网络传谣及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已成为虚拟交往所带来的公害。

社交媒体之所以成为负面信息的放大器,除了公认的把关缺失这一原因之外,更为根本的在于存在于虚拟交往中的一种狂欢心理,或称“围观心态”。BBC全球新闻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鲁克曾用五个字概括网络等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意义:“观众上场了”,[2]而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传播活动中尤其突出。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社交圈,形成了虚拟的人际关系,各人之间似乎非常熟识,但同时在现实中却又可能完全陌生。这个空间里有着海量信息,即时交流互动,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声,而各种不同的声音也会引起不断的关注热情。

这种特征决定了社交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带有更强的消遣性,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传播活动会趋向极端,信息的刺激性越来越强,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围观”心态也愈演愈烈。对信息刺激性的追逐掩盖了质疑与求证的需要,在带有盲目性的回复与转发过程中,更多人充当了推波助澜的传谣者角色。在这种网络狂欢心理的作用下,社交媒体谣言与假新闻“温床”效果日渐突出。

二、虚拟空间需要更高的传播素质

在社交媒体形成的虚拟空间中,由于把关环节的缺失,传受双方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都需要更高的传播素质来抑制传播活动负面效果的放大。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传播素质”是一个特有概念,2003年,这一概念在中国传播学论坛上首次发表,其含义为“一个人能以受众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为取向,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方式手段,卓有成效地进行传播信息与沟通心灵的现代素质,由传播知识、传播品质和传播能力构成”,提出把传播教育与人文、科技教育一样,作为一门基本素质教育来进行,扩大传播教育范畴,使传播学学理走向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综合的“传播素质”。

以传播素质角度来看,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以达到信息传播与心灵沟通双重效果,才是高素质传播的体现。从这一意义上说,当前社交媒体传播活动的负面效果的原因在于互动传播中传受双方传播价值观的偏差、传播心理的失衡与传播方式选择的不当,总体来说,是传播素质的缺乏。在社交媒体传播活动中,传播素质的缺乏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辨真伪,缺少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与求证的意识和行为。虚拟空间中不乏“标题党”、“水军”的存在,或为获得利益,或为吸引眼球,制造出耸人听闻、无中生有的虚假消息,社交媒体突出的共享、交互性使每个人都成为传者,不加分辨地传递这些信息,就等于人人成为造假者,使信息的负面影响迅速扩大。据上海交大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披露,2011年,全国微博账户增长至3.2亿,全年微博谣言数量与去年同比增长了8倍有余,使“辟谣微博”成为必需。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由新浪微博曝光并证实的微博谣言为21起,但截至2011年12月15日,这一数字迅速升至176起。这些谣言的主题以天灾人祸、公众人物、社会民生为最多,分别占13.1%、13.1%和12.5%,有关公权力的谣言比例也超过10%。其中,日本大地震、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微博谣言四起,而金庸、李敖、孔庆东、柴静、芮成钢、白岩松、潘石屹、李宇春等,都被微博谣言盯上,如金庸已被传去世数次,柴静被传失踪等等。事实上,“以讹传讹”并非多数传者的本意,只是多数人虽然经过传受角色的转换,却并不具备作为传播者所应具备的意识——辨别信息的真伪,在社交媒体传播活动中,这是谣言得以传播的根本因素。

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以社交媒体的特点和社交媒体下阅读特点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基于微博和微信这两种主流社交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的现状,并针对微博阅读推广、微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社交媒体的出现迅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沟通方式,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经历、感悟成长、聆听声音,并将其逐渐固化成一种自主行动。当前基于移动平台的数字阅读正逐步兴起,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阅读的一个重要媒介,高校图书馆在工作重心转变过程中,把阅读推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这归功于阅读推广的开展。鉴于社交媒体对用户阅读习惯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其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性,将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为诸多图书馆的共识。

1.社交媒体下阅读推广

1.1为什么要进行阅读推广

1.1.1回归图书馆基本属性的需要。文献载体形态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阅读在启迪个体心智、开拓个体事业、推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而文化功能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传统“重藏轻用”的观念束缚了图书馆管理者的手脚,图书馆营销更是一件“稀罕事”,更不用说去发掘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在面临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图书馆举办了“读书节”“微书评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以期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这些活动不论内容、形式如何,实现了纯信息输出到文化传承的转变,是对图书馆文化基本属性的回归和重视。

1.1.2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在组织架构、服务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对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最好诠释。图书馆的物理形态、人员构成、功能、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当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价值已不再是其拥有的海量文献,而在于依托文献提供的各类服务,特别是在文化建设领域有所作为。

1.1.3社交媒体等技术不断出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社交媒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却超乎想象。纸质媒体时代,读者习惯于通过直接阅读纸质文献的方式来满足阅读需求,所以图书馆的入馆人数及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成为一种主流,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人馆人数虽然没有减少,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却持续降低。此外,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垄断地位土崩瓦解,强大的搜索引擎以及网络百科全书已经取代了图书馆在信息来源中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不得不面临存在和发展的危机。

1.2社交媒体下高校读者的阅读特点

1.2.1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和平台,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个体之间的一种有机链接,充分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个体的个性化社交需求。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给它带来了十分庞大的用户群体,微博、微信的用户群体都以数亿计。社交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及时和精准的特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充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内的社交媒体,能够起到富媒体传播的功效。此外,社交媒体如微信本身具备十分强大的可扩展性,为机构和组织使用社交媒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2社交媒体下读者的阅读特点。社交媒体的涌现深刻改变了读者的阅读特点:①阅读趋于碎片化。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内容篇幅都比较短少,如:微博在早期是一个只允许用户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文字,后期在字数上有所扩展但总体依然比较短少,微信同样也是如此。篇幅的短少性决定了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内容较为浅显、零碎,阅读总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点。②阅读的主动性和分享性增强。社交媒体是熟人、陌生人社交而组成的一个虚拟平台,平台上的内容以读者感兴趣的领域为主;在阅读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复制、收藏、转发到朋友圈来实现对内容的分享和赞赏。③阅读的移动性和浅显性。各个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地依附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读者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实现移动式阅读。社交媒体的阅读内容层次比较浅显,主要是以“心灵鸡汤”以及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些领域为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须进行过多的思考,内容上讲究趣味性,而学术类研究的文章很少。

1.2.3社交媒体与当代大学生。高校图书馆面向的读者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社交媒体承载内容的浅显、短少及对个体心灵的慰藉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社交媒体中的内容采用了图片、声音等形式来进行表达,其语言风格较为活泼,更容易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社交媒体也具有分享、及时传递的功能,可实现内容的快速分享、传播。

1.2.4社交媒体对阅读推广的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将社交媒体运用于阅读推广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契合了读者的使用习惯。读者只要进人社交媒体就可以看到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更容易使x者关注和接受,同时通过精细设计内容的推送可以弥补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②扩大了阅读推广的受众面,完善宣传效果。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十分庞大,宣传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更易于实现宣传目标。③改善了图书馆的形象,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问的距离。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更加贴近读者,使图书馆更具时代感和亲近感。

2.社交媒体与高校阅读推广的结合

2.1社交媒体下的阅读推广现状

微博和微信作为社交媒体,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受众面广、用户使用率高、信息接收度高,并且具有即时同步性及信息的到达率达100%的特点,且都是作为用户信息沟通、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不同点是微博起源于传统的博客,而微信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款社交媒体且具有更为强大的朋友圈。当前利用微博微信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包括以下几类:①资源介绍及利用。主要以微资源、微书评、微分享、微图片、微话题为主。②微宣传。包括业界新闻、活动公告、日程安排等。③微服务。具体包括好书推荐、微电影分享、读书节、读书沙龙、微讲座等。

社交媒体出现后,一些高校图书馆积极地将其应用于阅读推广实践活动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堪忧。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为例,截至2016年3月23日,其官方微博拥有粉丝48,542人,微博条数6,538条,关注微博的有387人,图书馆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开放的微信公众号将社交媒体应用于“读书节”活动的宣传中,通过后台统计,2016年2月20日至2016年3月20日期间总的点击次数为17次,同期消息发送次数为7次,发送消息次数为10次。尽管从数字上看各个图书馆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实际效果较差,但由于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应用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交媒体对读者生活、学习的逐步渗透,社交媒体应用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社交媒体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办了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图书馆较多,同时开设的大学亦不在少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12所“211工程”大学中同时开通微博、微信的有52所,其占比为46%。基于社交媒体进行的阅读推广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喜忧参半,存在着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①缺少主题化的“微语录”、一体化的“微体系”,这是很多高校微博阅读推广共同存在的问题。主题化标语的缺失使图书馆的定位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读者很难明白图书馆微博、微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②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平台,都涉及平台内容以及相应平台的设计问题。现有的微博、微信推广平台更多的是把图书馆网站搬到了社交媒体上,没有实现对社交媒体特点的有效挖掘。③宣传推广问题。很多高校图书馆建立官方微博、微信以后,虽然在平台的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的效果却不甚理想。④微信、微博的管理问题。现阶段很多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建立起与社交媒体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其中一些高校图书馆还面临着微博、微信这两种社交媒体如何融合的问题。

2.3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改进策略

为更好地发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作用,笔者针对当前微博、微信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①瞄准社交媒体在阅读推广中的定位构建推广规划。高校图书馆需要对阅读推广工作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主题,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微语录”与之相对应;在高校线下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开展有人文关怀的主题,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的“泡图书馆才是正事儿”,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注意,产生心理层面的共鸣。因此,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要喊出口号,点亮特色。②“内容为王、颜值担当”,社交媒体将“眼球经济”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社交媒体中的内容及版式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图书馆在具体的阅读推广过程中注意微博、微信内容的搭配、构思,能够紧密契合当代读者的阅读特点,如:图书馆可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用较为诙谐的语言尝试对热播剧进行点评;在具体的版式设计上要体现出浓浓的地域风、文化风,打造属于图书馆的个性风采。③加强考核,实施病毒式营销。高校社交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活跃用户数量的增加和保持,通过忠实粉丝的口碑、朋友圈进行病毒式的营销,也可以通过“校园快闪”“二维码扫码有奖”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激起广大师生的好奇心,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送,实现病毒式营销。④构建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科学管理制度及运转体系。微博、微信平台初期建设的难度不大,热莸陌才乓约昂笮日常管理才是确保其建设有所成效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诸多高校的微博、微信管理是一种不规范管理,其表现为内容随机、更新缓慢、对读者留言回复过慢等,直接影响了读者的使用体验。通过科学管理制度以及运转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依托专人负责、科学、有序管理实现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渗透与变革,从而利用社交媒体的特点将读者重新纳入图书馆的影响范围内,最终实现高效阅读推广的目标。

社交媒体的演变范文第5篇

因为其变化不仅限于形式上,更多的是在本质上,而这种本质上的变化是通过社交数据运用的全面性来体现的。也正是社交数据正在不断的被补充完整,进而形成体系后,社会化营销的广告形式才得以由起初单纯的广告推送和banner,过度到后来的线上活动、精准推送,再进化成如今被大谈特谈的原生营销。

广告形式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营销机制才能更加灵活,但是光有灵活还不够,目前的social marketing需要的是更健全。所以,本篇文章笔者是想谈谈在如今体系化的社交数据的基础上,如何做更健全的social marketing。

所谓健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是要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在有了完整的社交数据体系和成熟的推广手段、渠道之余,还需要完善的消费沟通机制以及后台管理系统,让社会化媒体平台、用户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关系闭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降低信息流失,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新的消费模型构建。

健全的社会化营销机制是消费者需求、市场需求和大数据应用需求的转变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更能够分析并确定消费者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布局这种营销战略的大有人在。

起初,Twitter为戴尔搭建了完整的社交媒体平台和体系,一度让戴尔的营销模式成为全球各个企业在进入社交媒体时学习的教材。近来,国内的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两大阵营也为戴尔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目前已经从生产到营销,再到服务等流程与其完全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一个社会化媒体营销体系,并且达到了很难剥离的程度。再比如,腾讯在上线微博后,作为社交平台本身,其社交数据是更偏向于体系化的,在打出商业化口号之后智能推广、品牌运营管理、数据返回等功能悉数出现在大众视野,这种布局也是健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一种体现。

依笔者浅见,要形成健全的social marketing有四个方面的工作是绕不开的。

更精准的定位目标受众

确定目标受众是各种营销形式的前提,对社交媒体平台来说,用户划分需要更细化更个性,才能让广告主的人群定位更精准,避免视野盲区,同时也强化了自己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细化和个性需要多维度的信息摄取才能够达成。例如一个用户在某个社交平台上定位并发了一条“吃货的福地,XXX餐厅”的状态,并配以餐厅图片和菜品图片,单从这一信息中就可以从多维度去获得信息,比如这个用户平时喜欢吃的菜品种类,根据此前相关信息追踪到常去的餐厅种类和路线,甚至可以通过其地理定位分析他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区域等。只不过不同平台会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划分。

Youtube就是通过鼓励用户订阅频道来对用户进行个性细分的,在用户订阅自己喜欢的频道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归类,向其推荐类似的相关内容,不仅会提高用户的观看兴趣,同时也会让广告主在这种熟悉的模式里找到真正的投放价值。Facebook则是利用用户上传图片、签到或是第三方平台上的“Like”按钮等方式来对用户提供旅行规划和服务。

充分利用关系链

无论是品牌还是企业,在推广的时候最注重的就是口碑的营造,口碑一旦受到影响,那么无论你的产品多强大,也是徒劳。而在社会属性为主的社交平台,关系链就是搭建这座口碑“大楼”的“地基”。社会化广告营销价值,从4P阶段到4C阶段到现在的4R阶段,它的变化是以产品为核心到现在以关系链为核心,完善以人为理念的价值。

由理念实化到案例的话,我们可以设想一下Chubbies如果不是通过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网站强大关系链的发酵,我想现在的大部分美国人还不会知道那条“专为男人生产顶呱呱的短裤”。在国内这种案例也是数不胜数,下面这个案例可以做最好的诠释。

当初小米以电子商务+社会化营销+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的营销模式将饥饿营销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但这其中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雷军曾表示,小米的口碑营销便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也是超出了他预期。没错,小米口碑营销的成功具体是体现在了与新浪微博之间的无缝合作上,引导用户来建立起优质的口碑。而这一切的运作都是与新浪微博的弱关系链分布脱不开关系的。

建立数据沉淀和数据管理中心

在“2013信息与通信行业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峰会”上,业界一直认为大数据已成为核心资产,并有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的大数据市场有望在2016年接近百亿元规模。对此数据的沉淀在营销领域变得至关重要,有利于提供投资智能决策、风险管控决策、精准营销、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公共设施管理决策等服务,探索出新型商业模式。然而沉淀数据除了在推广上还会有更多的用处,比如客户关系管理。

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或成另一趋势。以往的网络营销更偏重于传播,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更侧重营销中客户关系的管理,即SCRM系统的管理,SAP公司认为对SCRM管理的核心在于客户数据的管理。在此核心的基础上,可以延伸至运营管理、应用管理、推广管理等领域,以此来完善后台管理系统。至于如何更加完善,还需时间和技术去验证。

在管理的过程中,品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亟需创造有效的沟通。鲁花集团市场总监初志恒表示,人3.0时代就是要尽可能减少这种无效沟通,创造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对话平台。

对于这一点,Twitter是通过实时沟通和反馈平台来实现效率优化最好的社交平台。去年飓风“桑迪”席卷美国时,PSE&G公司安排了22名员工,每天花费15小时来阅读和发送Twitter消息、响应用户需求、安全信息,并实时更新电力恢复状况。等到服务恢复正常时,这3个Twitter账号的粉丝总数在此期间从14,787人增长到57,845人。相比Twitter腾讯微博则是通过企业微空间的听众招募、听众互动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用户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QQ进行实时咨询,使之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减少消费用户流失,刺激消费。

促进与消费者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增大ROI,更能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积累和完善。

让数据回流

互联网真正的价值所在并不是无限的创新,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度的挖掘。这种说法很早就有人提出过,笔者对此也表示赞同,对于自己手里握着的东西肯定是最熟悉,也是最能够合理利用的。

社交平台储备了大量的非结构数据,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再巨细的分析,也还是会有大量的数据被浪费,因为信息是具有隐蔽性的。比如,消费者点击了某条广告并购买了一条裤子,表面上消费者的信息获取在裤子上,但实际上这个消费者有可能是想买衬衫,随便看了看裤子,甚至更有可能这个消费者不喜欢裤子,仅限于某种特定原因才买了它。这就是信息的隐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