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责任教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 cosxsin(x+ )。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范文第2篇

一、联系生活,陶冶爱国情操

思想品德课是完善学生道德的主要阵地,要关注培养学生思想情操方面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公民的义务”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公民要履行哪些义务,还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意识到自觉履行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什么事例能和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有学生提出:“我家邻居买彩票中奖,他们却想要逃避税收,所以想让孩子去领奖,认为未成年人就可以免税。但是最后才知道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未成年人彩票中奖也要依法缴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大家从这个故事里能得到什么启发?”学生回答:“虽然我们还是未成年人,但是也要履行义务,这也是爱国的体现。”

教师也要认真收集各种社会信息,并组织学生联系学习的内容分析这些信息,尝试从思想道德的角度来探讨,这也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起到陶冶作用。

二、求异扩展,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法过于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忽略了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想象力丰富,教师不可压抑他们的想象,可以让他们针对某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隐私和隐私权”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某地的飞机场为了加强安检,增加了透视仪,你认为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畅想,有的提出:“我不同意这种做法,因为这样侵犯了我的隐私。”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可是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有可能会让成为漏网之鱼,造成危险。”还有学生提出了创新想法:“我认为可以研究一种仪器,在既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又能够保护大家的安全,这样就能够两全其美。”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并在最后进行总结。

创新思维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大胆提出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探究某些社会问题,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知识内化。

“财产留给谁”一课讨论的是财产继承权的问题,教师可以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如果某人遭受车祸致死,他的妻子在丈夫发生车祸的时候已经怀孕,你认为胎儿是否有财产继承权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思索该孩子还是胎儿,并未出生,是否能够继承财产,如果胎儿胎死腹中或出生时死亡,又该如何处理。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查询了很多法律文件,从《继承法》中找到了答案,胎儿也应有属于他的继承份额,但是胎儿出生的时候是死体,则原本属于他的那部分财产按照法定继承处理。这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在合作讨论后找到了答案,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性质就是带有一定的实践性的,注重学生的践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设计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看待事物。课后的作业和社会调查等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为它是课堂的继续,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学生的作业不宜过多,要尽可能地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作业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理论知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九年级教材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身边存在的经济成分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是学生容易发现的,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如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加以补充。对这样作业的完成,学生经历的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了从他人向自我的内化。作业完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科学与中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是重合的,那么,这是不是一种重复教育呢?其实不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的教学重心是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具体点说,包括了解基本科学知识,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等学习科学的方法,初步理解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建立批判、创新、环保、合作等意识。可以看出,方法、兴趣、意识等素养显然不是可以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来落实的,小学科学教法的选用必须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一、选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需要遵守的三个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素养是内在品质,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就可以发展起来的。比如,教师说“你们要学会观察”,学生一听就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了吗?显然不是。学生必须亲自经历观察,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观察意识和能力才能形成这样的素养。也就是,“小鸟不离开窝,永远也学不会飞翔”。还有一点,小学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单调地被动听讲很容易出现厌倦、走神等心理和现象。而当自己成为学习主体时,通常心理和思维就会偏向于积极主动。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应选用一些能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二)过程性原则

从建构主义理论上看,知识的获取是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而素养则必须由学生亲自来生成,也就是自我建构,这样,学生参与了学习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一个经历的过程才行。比如,组织学生做物体斜坡运动实验,教师把斜坡、小球、小车都给学生摆好,然后命令学生把小球放在斜坡上端释放并观察其运动状态。学生是参与了操作,但学生没有经历怎样完成实验的思考、没有亲自体验斜坡怎么摆、没有考虑选用什么材料等,那么,科学实验的方法只能说是感知了局部,并没有掌握。所以,基于素养建构的原理,教学的方法还需要突出过程性,即,让学生经历学习、操作、思考的过程。

(三)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是指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要具有直观感性的特征。这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体验性的学习活跃、开放,对他们来说类似于游戏。比起单调的听讲来说,这样的方式更受他们欢迎,并能体验到学习的有趣。这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更加倾向于积极主动。对科学兴趣、好奇心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第二,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特征上看。他们的抽象、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多学习认知是以直观感性思维来完成。教师说温度,什么是冷、什么是热?光凭教师口述,小学生理解不了,而让他们去摸一摸热水、冷水,马上就能理解和把握。

二、选用合理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一)激发好奇心理的方法

1.游戏法。小学生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活动、实验活动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比如,在学习《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一课的时候,因为直接观察太阳会伤害眼睛,笔者设计了一个室外模拟游戏。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中选派一名扮演“太阳”,其他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冷”“热”“东”“西”“南”等标识牌。在操场上,笔者举起“早晨”的纸牌,扮演太阳的学生要马上跑到同学的东侧,其他同学要举起“冷”“东”标识牌。笔者举起“中午”纸牌,学生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个游戏活动,二年级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参与的。2.比赛法。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加入比赛元素。比如,在学习《水能融解多少物质》一课的时候,笔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先让学生做融解实验观察。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被水融解,哪些不会被水融解”,各组把探讨的结果列成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可(不可)被水融解的物质多且正确。有了这个比赛,小学生就会充分开动脑筋展开学习思考。3.展示法。展示法与比赛法的心理依据很相似,就是利用小学生喜欢竞争和被认可的心理特征。比如,在学习《月相》一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月相”为主题绘制手抄报,把一个月的月相画成图,把相关的知识写出要点。配上漂亮的插图、花边修饰。然后,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让大家品评。这种方法通常与比赛结合,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突出参与过程的方法

1.先学法。先学后教是落实学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即,教师不直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或直接讲授,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先进行独立的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点拨、指导。比如,在学习《加快溶解》这一课时,教师安排学生在家中用食盐和水做实验,通过阅读教材、向家长请教等采用各种方法观察食盐溶解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并尝试归纳。回到课堂上,教师问学生,“哪些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你用什么方法证明温度可以影响溶解速度”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正确的方法和答案进行系统归纳,完成教学。在这个先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向人请教、操作观察、分析提炼等过程,从而使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素养得到有效培养。2.探究法。探究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或一组问题,让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来进行独立的探究。探究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在使用探究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探究的结果可能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这需要教师在最后予以指导和纠正。选用探究法,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素养、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在学习《混合与分离》一课的时候,教师将盐和沙子混合起来,然后问,“同学们,如果妈妈不小心把盐和沙子混在一起了,你能想办法帮妈妈把盐分出来吗?”然后给学生提供操作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并尝试操作。因为刚学过溶解的知识,学生大多可以马上想到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但操作后,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进行过滤,分离出来的盐纯度不高。这时,教师给予提示,再让学生规范地操作一遍即可。3.合作法小学生的知识面、思维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都处于一个不太高的水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和探究式的学习,往往会因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质量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可能根本无法完成自学或探究。这样一来,因为遇到阻碍,学习的过程也就不完整或不存在了,那么,培养素养发展的目的也就落实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会经常使用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互动、相互协助,因为集思广益,通常就能解决学生个体知识、能力、思维局限性的问题。而且,合作互动式的学习因为开放、活跃,还可起到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感受空气》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尝试着把空气封进塑料袋、碗等容器中,一些学生思维不开阔或动手能力差,就不能独立完成,而在小组合作形式下,这就不是问题,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三)落实直观体验的方法

1.情境法。情境法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或展示一个科学现象,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场景中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具有一定趣味性,更主要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经验或视觉直观,从而更容易理解知识,并形成科学的实践意识和思维。比如,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小兔子被老虎追到了河边,可小兔子不会游泳。而且,即便他会游泳也不可能藏在水中憋气好长时间。这时候,他突然看到河边放着一个大水缸,于是有了主意……同学们,你觉得小白兔是怎么躲藏起来的?嗯,藏在水缸里。可是,老虎过来一踢水缸,不就发现他了吗?还有什么办法呢?”把学生放在这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水杯、水槽去做实验。学生学得热情高、印象深,而且还形成了知识的实践运用思维。2.操作法。操作法是比情境法更直观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直接进行科学的体验,与小学生的直观思维习惯和喜欢动手的学习心理吻合度最高。比如,在学习《压缩空气》一课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以及保障学生安全,就不让学生动手,而是自己用针筒进行“射击”演示。这虽然能够说明空气具有压缩性,但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动手操作,他们对空气到底有多大的弹性、力量,是不能形成感性认知的。这样,他们的理解就会处于浅层,而运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不可能得到发展。因而,基于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而不是仅看教师演示。

三、结语

小学科学的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习惯等,小学科学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而应在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三个原则下,多选用游戏、比赛、展示、先学、探究、合作、情境、操作等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分别指向学习心理、素养生成和思维习惯,在具体的操作上,教师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丁正吉.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7.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物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72-3

何谓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说:核心是相对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等最为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何谓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用以适应自身终身学习和改造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特有品质。现就如何通过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来培育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略谈一二。

1 物理观念与应用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应该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概括性认识,即物理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物理价值观等。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物理观念,应当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观念构建”的教学呢?通过“体验”加“感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而“体验”加“感悟”最好的载体便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合作性强,对概念建立、规律理解更加深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回归物理科学本质的教学。

比如,一个具备“运动观”的学生,当他面对运动问题时,会自觉地观察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加以分析来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学最后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小车的运动――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先演示小车下滑,设置情景,继而提问学生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

学生:小车的运动快慢和s、t有关,只需测出s和t即可,再由v=s/t求得速度。

教师:有无其他方案可以研究?比如,假如把小车加长,某人在某位置每隔1 s作一标记点在小车经过的位置上。那么,这些点能否反映出小车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把小车加长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可:在小车的尾部拖上一条纸带――“你走你的路,我打我的点”。这样,小车的运动信息就在纸带上“记录在案”了。

练习:甲同学用手代替小车,匀速拉动纸带;乙同学左手拿秒表,每隔1 s打一点;右手手腕紧靠桌面,并且笔要拿竖直;打第一个点标上0,后面依次标上1,2,3……求出1到6计数点间的速度v。还可以改变拉动纸带的速度(如:加速、减速、忽快忽慢),再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刚才的练习中,同学们其实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只不过是“人工”的。如果我们用交流电做电源,利用电磁原理,每秒打50次,就可以改进为“电磁打点计时器”。

2 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从哲学层面理解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时,应该是旧有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而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摒弃或全盘收纳;创新时,也不是空手起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旧有理论持有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纵观物理学史,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建立于此前的认识之上,在明确问题之所在后,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进行新的观察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而新的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接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卢瑟福发现的α粒子散射实验,于是卢瑟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鉴于此,本课教学应该抓住“四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开展教学:电子的发现汤姆孙枣糕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以“α粒子散射实验”环节为例,驱动教学的四大问题为:

(1)为何用?阐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动机;

(2)如何做?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过程;

(3)有何得?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

(4)有何获?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经历创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重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美和统一美。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科学探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显然,编者想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各类实验探究或思维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理念,二是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守恒”的思想。就本节课而言,首先从车厢碰撞挂钩、台球碰撞变速、粒子碰撞转化等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规律的欲望――碰撞前后是否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此时学生虽有较大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毕竟因为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验,教材在适当的环节给出了提示或明确说明,如:“实验的基本思路”“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活化、深化科学思维。学生根据对实验器材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知识将会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只需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维来进行因地制宜的实验。“不变量”不是“守恒量”,从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走向普遍性,才能成为规律。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4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具有的以符合科学的方式待物做事的心向、意识等内心准备状态和行为意向,它包含理性态度、实证态度、质疑态度、非功利态度等。态度是可以学习的,积极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具备科学态度方可担当,才有责任心。广西师范学院吴晓莉教授曾说过,科学态度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勇气、尊重规律、习惯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们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正如温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所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人类破解地球各种危机、走向美好生活的法宝和希望。因此,物理教学不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是用物理核心素养来梳理物理培养目标,真正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良好的示范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不搞现代迷信。比如:做演示实验或解题时都严格按照操作规律或解题步骤进行,不拼凑数据,不弄虚作假,对误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为例,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角度看,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从宏观角度审视本节课教学中应该培育的科学态度,如表1所示。

总而言之,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物理学史的典型事件,不断为学生创造培育平台,如此日积月累,一定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达到真正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4(03):5―11.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引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小见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但是这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但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将小组讨论直接等同于合作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全程“放手”管理,认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民主性等众多教学误区,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对一个社会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个人未来能独自面对生活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

(一)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科素养自然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识普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使学生真正的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和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情怀是我国教育现状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教养以及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情趣。

(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现阶段教育中出现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知识授予中处于被动状态。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管束相对较少,自制力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教师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学生的认知、经历有限,难以形成对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会欠妥当,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懒惰自私,很难对自己的人生尽心规划,细心筹谋,需要他人从旁引导。

(三)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观点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现代社会淘汰掉的观点,但现实中还大量的存在。学生应当“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对初中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课程的调整与合并。一方面,简略课本中一些单调乏味、空洞的教条化内容,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引例鲜活生动的课题,赋予课本崭新的生命力。以兴趣为引导,使学生用单纯的信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偏颇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德与修养。

(二)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疏导,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注其情感变化,理解宽容其过失,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重视人才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加大对道德败坏,屡教不改的青少年的处罚力度。

三、现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与学习目标相混。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本身并不相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误将二者等同对待,直接从教学大纲或是教辅书中照搬其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预设目标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虽然制定出了具w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仅仅是建立在其想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标,并非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依旧未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形成较好的核心素养。

(二)视小组讨论为合作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小组讨论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小组讨论管理等方面均明显表现不足,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直接让学生与其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则常常千差万别,同时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划分,因此经常导致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在小学讨论当中全程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未能够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度重视课堂活跃度。在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教师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在看其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下,学生并未对讨论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各说各话,并不懂得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论点论据;而教师对于讨论时间也未能进行合理把控,学生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化讨论,此种低质量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其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受教材局限。历史与社会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意识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在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事实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老老实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常常会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单科课程知识,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受到升学考试等影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则更加倾向于将重点教学内容放置在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则稍显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启发。以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为例,譬如说在八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是图书文献等搜集有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方面的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各项相关资料。但为了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未能对其进行细致浏览和深入分析,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就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任务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总结出秦始皇为何要统一的原因、具体的统一过程以及统一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经过小组内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学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学生在积极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的同时也是激发其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学校组织游携手、徒步毅行的活动,教师随行可以讲解的时间、原因、艰难不易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学生经过此次行走,一定获益匪浅。实践活动的增多不是徒劳的,会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动力。

(三)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有意识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综合复习《八下历史人物》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计评选“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推选本小组的“十大人物”,并在纸上写出推选人物的具体成就,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对人物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发挥出的作用等进行简要概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贵品格,对你又有何启示,学生自己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向优秀人物学习靠拢,在层层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和活跃自身思维,在建立一种家国情怀之下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和互动,令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教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活动,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终以书面形式上交感想,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历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推演历史,将历史,地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互相贯通。例如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当今中西思想的交融,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如今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阔眼界,锻炼文笔,进行课前演讲,使学生摒弃懦弱无为的思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承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定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