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管理投资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报告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把握行业目前所处的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具体分析该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对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行业总体市场的供求趋势及行业前景做出判断;明确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定位,把握市场特征,发掘价格规律,创新营销手段,提出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行业市场进入和市场开拓策略,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报告属性
【报告性质】专题调研
【报告名称】
2009-2010年中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专题调查分析报告
【表述方式】文字分析、数据比较、统计图表浏览
【交付周期】3—5个工作日
【报告价格】8900元
【制作机关】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
【定购电话】
86-10-88430838(刘老师)88864829(高老师)88864539(云老师)88893867(姜老师)
【传真】86-10-68450238合同下载
报告目录
第一章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第一节市场发展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市场政策……)
一、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趋势
三、市场相关政策及影响分析
1、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2、全球经济危机对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行业的消极影响
3、全球经济危机对上下游产业的消极影响
4、中国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解析
5、行业未来运行环境总述
第二节产业市场基本特征(定义分类或产业市场特点、发展历程、市场重要动态……)
一、市场界定及主要产品
二、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市场特性分析
四、市场发展历程
五、国内市场的重要动态
第三节产业市场发展情况(现状、趋势、市场重要动态……)
一、市场国际现状分析
二、市场主要国家情况
三、市场国际发展趋势分析
四、国际市场的重要动态
第二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经济运行情况
第一节2009年我国产业市场发展基本情况(现状、技术、产业市场运行特点……)
一、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二、市场特点分析
三、市场技术发展状况
第二节我国本产业市场存在问题及发展限制(主要问题与发展受限、基本应对的策略……)
第三节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情况(上、下游产业对本产业市场的影响)
一、市场上游产业
二、市场下游产业
第四节2006年-2009年产业市场企业数量分析(近年内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类型企业的数量变化……)
一、2006-2009年企业及亏损企业数量
二、不同规模企业数量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数量分析
第五节2006年-2009年从业人数分析(近年内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类型企业的数量变化……)
一、不同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分析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比较
第六节本产业市场进出口状况分析(本产业市场内主要产品进出口情况)
第三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生产状况分析
第一节2006年-2009年市场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2006-2009年市场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四、2009年工业总产值地区分布
五、2009年总产值前20位企业对比
第二节2006年-2009年市场产成品分析(产成品、产成品区域市场)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产成品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成品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成品比较
四、2009年产业市场产成品地区分布
第三节2006年-2009年本产业市场产成品资金占用率分析
第四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销售状况分析
第一节2006年-2009年市场销售收入分析(产品销售收入、不同规模的企业销售收入、不同企业类型的销售收入)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
第二节2009年本产业市场产品销售集中度分析
一、按企业分析
二、按地区分析
第三节2006年-2009年本产业市场销售税金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销售税金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税金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税金比较
第五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成本费用分析(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费用利润率……)
第一节2006-2009年市场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销售成本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
第二节2006-2009年市场销售费用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销售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费用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费用比较分析
第三节2006-2009年市场管理费用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管理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管理费用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管理费用比较分析
第四节2006-2009年市场财务费用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财务费用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财务费用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财务费用比较分析
第五节2006-2009年市场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第六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资产负债状况分析(总资产、固定资产、总负债、流动资产、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
第一节2006-2009年市场总资产状况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总资产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资产规模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比较分析
四、总资产规模前20位企业对比
第二节2006-2009年市场固定资产状况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固定资产净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分析
第三节2006-2009年市场总负债状况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总负债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负债规模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负债比较分析
第四节2006-2009年市场流动资产总额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流动资产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总额比较分析
第五节2006-2009年市场应收账款总额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应收账款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应收账款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应收账款总额比较分析
第六节2006-2009年市场资产负债率分析
第七节2006-2009年市场周转情况分析
一、2006-2009年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二、2006-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
三、2006-2009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四、2006-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第八节2006-2009年市场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
第七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盈利能力分析(利润总额、销售毛利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
第一节2006-2009年市场利润总额分析
一、2006-2009年产业市场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二节2006-2009年销售毛利率分析
第三节2006-2009年销售利润率分析
第四节2006-2009年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第五节2006-2009年净资产利润率分析
第六节2006-2009年产值利税率分析
第八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经济运行最好水平分析(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产值利税率、资金利润率……)
第一节2006-2009年资本保值增值率最好水平
第二节2006-2009年资产负债率最好水平
第三节2006-2009年产值利税率最好水平
第四节2006-2009年资金利润率最好水平
第五节2006-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最好水平
第六节2006-2009年成本费用利润率最好水平
第七节2006-2009年人均销售率最好水平
第八节2006-2009年产成品资金占用率最好水平
第九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重点企业竞争状况分析(产业市场按销售收入前10企业)
第一节2009年企业地区分布
第二节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竞争状况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法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省、主要业务活动、从业人员合计、全年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货值、工业增加值、产成品)
二、企业资产负债分析
(企业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应收帐款)
三、企业经营费用分析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其中:税金、财务费用、利税总额)
四、企业收入及利润分析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
五、企业营业外支出分析
(广告费、研究开发费、劳动、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应付工资总额、应付福利费总额、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销项税额)
六、企业工业中间投入及现金流分析
(工业中间投入合计、直接材料投入、加工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
第十章2009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营销及投资分析
第一节本产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及建议
一、产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二、企业营销策略发展及建议
第二节本产业市场投资环境分析及建议
一、投资环境分析
二、投资风险分析
三、投资发展建议
第三节本产业市场企业经营发展分析及建议
一、产业市场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产业市场企业应对策略
第十一章2010-2013年我国通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未来本产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产业市场发展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发展趋势……)
一、未来发展分析
二、未来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产业市场“十一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2010-2013年本产业市场运行状况预测(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
一、2010-2013年工业总产值预测
二、2010-2013年销售收入预测
关键词:油藏经营管理 开发应用 模式
针对油田地质开况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的情况,通过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油田开发取得较好的开发水平,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达到75%以上。但随着油田进入高采出、高轮次、高含水阶段,油田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给油田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带来的冲击日益显现,低油价与高成本的双重压力促使我们必须全面推行油藏经营管理,实现油田可持续稳定发展。
1.实施油藏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油田开发的特点决定了要实现油田长期稳产和开发方式转换的难度较大,目前油田走过了块间接替、井间接替和层间接替的开采历程,经历了上产和稳产两个重要开采阶段,大多数区块仍为一次采油。由于产能建设接替不足,措施效果变差,出现了递减加速的趋势,同时油田开发的操作成本不断上升,产量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剪刀差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加深的情况下,低油价高成本使稠油开发处在亏损的边缘。这就要求我们开发过程中全面推行油藏经营管理,全面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勘探开发部署,合理制定开发技术经济政策,优化调整产量、产能、措施、成本结构,规范油气开发秩序和生产管理流程,实现油田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稳定发展。
2.油藏经营管理模式
2.1 管理流程
在项目投资管理上全面推行“三优、四严、五控制”管理流程,即:“优化投资方向、优化开发部署、优化方案设计”,“ 严格投资预算管理、严格投资计划管理、严格造价管理、严格市场管理”,“ 加强施工现场工作量变更的控制、加强项目施工质量控、加强验收质量控制、加强结算过程控制、加强投资项目效益的跟踪控制”。
以工艺措施论证会、经营计划例会、生产经营分析会和资金预算会为载体,强化事前论证,注重会议前的沟通,正确处理好科室职能和公司利益的平衡关系。对于必须实施但又投入较大的侧钻、大修、压裂等大型进攻性措施,要提前组织经济效益评价,落实作业区、机关技术部门、公司“三级审批”制度,量化投资分析论证、层层审查把关、强化落实责任,真正按照“投入少、见效快、产出高”的原则,优化措施工作量。总原则是在投资已发生的情况下,用操作成本进行约束,按照国际油价55美元计算公司实际原油销售价格,根据预算结合预测产量进行统筹规划,在生产期的投入至少要保证操作费用总投入。大型措施论证会前,各单位需要准备的材料:地质部门:日产油量预测依据及结果;年产油量预测依据及结果;年产液量预测依据及结果;周期油汽比预测依据及结果;探边井风险预测;技术意见。工艺部门:工艺措施增加产量预测依据及结果;单项工艺措施费用预测;技术意见。作业部门:大修、小修可靠程度预测;大修、小修费用预算;技术意见。环保部门:土地补偿可能发生资金,解决的时间。基层单位:生产期间电费、液量处理费、设备安置和修理费、材料费粗略概算(可以用本采油区的平均价计算),技术意见。经济评价、财务、计划部门要按照综合指标情况进行排序,列出事前评估大表,为公司领导提供技术可行性论证建议和风险提示。通过上述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措施经济有效率。
2.2基建项目管理。
在生产经营运作中,一方面严格立项审批程序,严禁预算外项目发生。另一方面加强预算内项目的投资控制。对百万元以上的较大型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咨询评估,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运用现行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投资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主要应用评价指标如下:
A、财务净现值(ENPV)≥0;
B、内部收益率(EIRR)≥is (行业标准为is≥ 12%)
C、投资回收期 ≤6年
通过有效运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控制项目投资,避免低效投入,杜绝无效投入, 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对小型零星项目均采取工作订单形式,加强审查论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对确定的建设项目采取集中管理,加强投资总量控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
2.3单井评价
通过计算每个区块的操作成本,油井生产的运行费用,以及油井的措施投入费用,根据上月公司原油销售价格,计算该井的临界产油量。如果根据油井周期产油变化规律预测的产油量低于投入措施后的临界产油时,就暂停实施。
单井经济产量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C=(Cz+Cdp+Cdc+Czy+Cr+Ccl+Ccs+
Cq)/Q
C:单井周期吨油成本(元/吨)
Q:单井周期产油(/吨)
Cz:注汽费 注汽成本(包含隔热管摊销)×注汽量
Ccy:掺药费 每天掺药成本×(周期生产天数—K) K为排水期
Cdc:抽油期动力费 电机有效载荷×电价×24小时×周期生产天数
Czy:作业费 起下泵、隔热管、热采井口、封隔器等费用
Cr:燃料费 实际发生费用
Ccl:油水处理费 每吨液量处理费×(周期产液量+周期掺药量)
Ccs:措施费 实际发生费用
Cq:其他费用 材料及人员工资、维修费、实际单井发生费用
如对主力热采单元冷41块所有油井的单井成本进行进行分析,高成本(大于1300元/吨)油井年产量为2.4×104t,占区块2008年年产油23.3×104t的10.3%。在2009年低油价条件下,就要关掉,暂时不生产。
2.4 确定合理的产量规模
根据成本与原油商品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优的产量规模。吨油成本中含不可变的固定摊销部分和可变的操作费用部分,随着产量增加,公司的综合吨油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 现有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关院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投资类课程,以培养我国急需的人才。作为金融学课程核心课程之一,《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是简单地了解证券知识和分析理论要点并不能顺畅的进行资本市场管理工作,学生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资本市场具体情况了解投资管理的环节,熟练应用投资实践方法和手段,进行风险控制。但是,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现实中方兴未艾的资本市场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单一的教学内容组织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 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
一般《证券投资学》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理论是指导性的,但是具体到资本市场中应当如何开展工作,绝大部份教材中没有这部份内容。随着资本市场机制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联系愈加紧密,投资已经从股民单纯的个人行为变为机构的收益管理与风险控制,并向前延伸到决策制定,向后扩展到风险评估。显然,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及时紧跟市场。
1.2 教学过程过于呆板
首先,目前《证券投资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大多数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掌握住教材知识点,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即使应用案例,一般也缺乏实效性,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其次,即使有相应的配套实验,也是以证券分析软件和模拟炒股为主,教学方法上以运用教授法、演示法为主,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将证券分析软件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师仍居于主要地位,虽然能有助于学生跟随老师熟悉操作步骤,但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考评也是注重课堂表现和试卷分数,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
综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深化与创新,必然要求《证券投资学》课程不断改革。首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理解应用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优化的。具体到《证券投资学》课程而言,教学主体的更新更来源于资本市场实践的创新,当今开放中的中国,正处于投资管理的空前繁荣时期,必将推动微观金融领域的发展,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因此,要把资本市场最新发展动态和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理论前沿介绍给学生。其次,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展以及与相关课程衔接的需要。传统金融学体系内容上板块结构中投资组合理论、证券定价、有效市场理论等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课时压缩的前提下处理好这些深化的知识,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课题;此外,如何做好与《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也是亟待解决的命题。因而,对于《证券投资学》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不仅适时而且必要。
2 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美国教育学家盖奇(Gage)指出:教育家应采用科学家剖析分子的方法来理解复杂的教育现象。因此,此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将建设目标定位在为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金融投资理财人才奠定基础。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基于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渐进式《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借用了研究性课程的要求和方法,采用基于问题学习(PBL)这样的建构主义思想,立体化、全方位规范课程的理念、资源、环节等教学要素,通过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三位一体,由点带面,点面结合结合,通过层次渐进教学,在验证层次(基础理论)、综合层次(专业理论)、创新层次(方法与工具)和研究层次(开放式探究)逐渐递进,逐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当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看到教学改革的真实效果。因此,此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历经相关高校两版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以及四年以上教学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以理念为目标,合理化教学内容
在构思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理念是实施项目的核心,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核心和灵魂。
一方面,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必须不断审视这门与时俱进课程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期间,培养计划对课时数进行了压缩,学生有了较充裕的实践可以自行安排,学习的自主性更大,也需要我们按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适应这些变化,我们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及时增加了市场新的交易品种等新名词、新内容和新技术,同时也对证券分析部分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整合,精简和更新。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和试用,我们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了重新的编辑和出版,使其更加贴近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3.2 以内容为重点,调整课程结构
在按要求对于课堂教学课时压缩的同时,我们调整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结构。例如,原有的证券市场基本面分析部分,详细的介绍各种分析工具,使总学时膨胀,增加了学生负担,而有些知识实际上是重复学习,学生也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够对证券市场一些共同规律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我们重新制订了教学目标:以证券和证券市场知识为基础,以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理论和套利定价理论为理论架构,以证券定价、证券市场的宏、中、微观分析为能力架构,使学生符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并为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配合课程结构的改革,我们还重新编写了课程教案、调整了相应的实验、实践课程的内容。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构建了坚实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使学生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取上让学生有层次的递进,强化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3.3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在课程中,课前主讲教师将每章的重点、难点和自学要求事先告诉学生,并提供相应的案例和参考书目。此深化学生的感性外,重点在证券分析和证券实务环节,我们逐步加强了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认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在理论环节,我们与相关的衔接课程,例如《计量经济学》等一道,相互配合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强化研究性教学思想,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获取与证券投资有关的实际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中掌握所学知识,基本形成知识上无拘无束、气氛活跃、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过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思索,大胆发表意见,在师生共同讨论先进手段的运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多媒体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证券和证券市场的形象、生动、真实的展示,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了教学质量。
3.4 以应用能力重点,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在《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还尤其注重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注重实务与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实验课程的理论部分,要求学生运用Wind 数据库配合SPSS、EViews等工具软件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配合进行学习,将比较抽象的图像显示出来,并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课程所涉及的大量复杂的公式和图表,改变了以往大量繁琐无味的计算让学生望而却步的情景,这一做法,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取得较好的成果。在实践环节,教师积极联系证券公司等,开辟实习基地,确保实践课程效果和质量,例如,邀请现场工作人员来课堂讲述开户环节,并让学生在基地实践客户经理岗位,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学生、教师和现场指导老师质疑与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答疑,并根据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组织讨论,出现了相互提问的生动局面,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一人满堂灌的状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5 以考核为抓手,强化课程效果
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如前所述,目前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虽然客观,但学生可能花较多时间记忆而忽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因此,这与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点众多的课程掌握情况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教科书上的相关理论很简单,技术指标机械性的记忆也可以做到,但具体应用时学生们却很难活学活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此次改革对考试内容与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首先,除了出勤、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笔试外,增加了三次平时测验以及独立完成一份内容非常综合的《证券投资分析报告》和《实验报告》,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已达到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其次,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邀请现场指导教师对实验、实践环节进行考评。
第三,鼓励学生学完基础知识后,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取相应资格证书,增加就业竞争力。
3.6 以兴趣为先导,探索衍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因此,教学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从改变学生所处学习环境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凝练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累问题,并与教师的问题结合起来,将学习延伸至课下,积极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模式,以深化教学内容和效果。通过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论文)三种不同层次递进的渠道,使学生可以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得到科研能力的提升。
国际碳交易市场包括管制与自愿两种交易机制,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不受法律强制性约束,允许企业和个人购买碳抵消量实现其“碳中和”,与清洁发展机制相比项目审批周期短、申请费用低、总体要求较宽松,通常作为强制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前身或补充形式存在[1]。2011年12月11日德班气候会议闭幕,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国际管制碳交易市场受挫[2],自愿减排市场相对扩大,发展自愿减排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3]:(1)可以使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参与到减排交易市场中来;(2)对标准、方法和政策管理进行创新与实验;(3)为将来发展强制碳减排交易市场积累经验;(4)提升企业或个人的公众信誉。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现阶段国内碳交易市场尚属起步阶段,以发展自愿碳减排交易为主。国际自愿减排市场发展多年,相对成熟,相关标准有十几种,各标准发起者与其侧重点不同[1,3],标准所接受的项目类型与审批程序也不同,国内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比较研究国际自愿减排标准之间的差异,对发展、完善我国自愿减排市场有借鉴意义。
2 分析与讨论
2.1 资料收集
通过文献[4]~[10]检索,收集了黄金标准(The Gold Standard,GS),核查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核查减排标准(The Standard for Ver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VER+),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标准(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气候行动储备方案(Climate Action Reserve,CAR),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标准(The Climate,Community & Biodiversity Standards,CCB),维沃计划(The Plan Vivo Standards,Plan Vivo)等七个国际上主要的自愿碳减排标准,并将各自愿减排标准所包含的核心要素分为基本信息、项目信息、核算方法、可持续性要求、审定核查与注册五大项进行比较研究,鉴于自愿减排标准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标准同为基于项目减排开发的标准,所以将部分标准信息同CDM标准进行类比分析。
2.2 基本信息
各自愿减排标准发起动机不同,GS主要目的为完善CDM项目在可持续方面的不足[11],VCS与VER+降低项目申请者的费用与管理负担以吸引更多的项目开发者,CCX与CAR主要为了填补美国没有参与《京都议定书》的市场空白,CCB与Plan Vivo专注于在CDM市场较难通过的森林碳汇类项目。七种标准除CCX标准和VER+标准均为非盈利性机构发起,各标准基本信息见表1。
2.3 项目信息
自愿减排标准所接受的项目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土地利用变更和森林,简称LULUCF(包括减少毁林和退化项目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gradation and Deforestation, REDD)、甲烷回收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节能与提高能效等。
计算LULUCF的方法和程序等规则过于复杂且包含如碳泄漏等不确定因素[12],所以该类型项目在CDM市场难以成为主流[13],国际减排市场的LULUCF项目主要为专注森林碳汇项目的几个自愿减排标准所接受,如CCB和Plan Vivo,这些标准同时对项目所引起的环境、社区和经济综合效益要求很严格;由于一些项目开发者为获取HFC-23的碳抵消利益而专门新建HCFC-22项目(其副产品为HFC-23)[14],CDM不接受任何新建的HCFC-22项目,黄金标准不接受任何工业气体项目,在接受所有减少温室气体项目(《京都议定书》规定能减少CO[,2]、CH[,4]、N[,2]O、HFCs、PFCs、SF[,6]等六种温室气体的项目)的标准中,VER+不接受任何HFC项目,VCS、CCX不接受新建HCFC-22项目。
不同计入期的标准在同一地区针对同一类项目执行,会引发多方面的问题,如计入期不同付费时间也会有所区别,在一些地区就出现了项目开发者倾向于选择先付费的标准[15];又如某些项目计入期为15年,有些项目开发者便会先申请注册计入期10年的标准,再申请另一个计入期为15年的标准,引起项目额外性方面的问题[16]。表2为各标准所接受的项目类型及项目开始日期与计入期。
2.4 核算方法
额外性与基准线是CDM方法学的核心内容。额外性是指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必须额外于在没有注册的项目活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任何减排量,是衡量CDM项目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基准线是指在没有该CDM项目的情况下,为了提供同样的服务,最可能建设的其他项目(即基准线项目)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7]。
额外性评估方法主要分为项目分析法(project specific)和绩效分析法(performance test)[3]。CDM标准采用项目分析法,分为法律法规分析、投资分析、障碍分析、普遍性分析四个步骤[18]。绩效分析法不需要检查每一个项目,而是通过建立一个技术或程序上的门槛来决定额外性,虽然缩短了审核周期并节省了成本,但也可能会因此导致“搭便车”行为。例如,CCX的某些“非农耕(no-still)”类项目就受到质疑,因为农民一直在采用“no-still”技术,根本不具备额外性[19]。
GS对额外性的要求严于CDM,而CCX和CAR为了加快项目审核速度,偏向于绩效分析法,相对严格性弱于CDM,各标准额外性检验方法及其与CDM严格性相比较的结果如表3所示。
GS、VCS、VER+等较早期开发的标准在确定基准线时以CDM方法为主,CCX和CAR主要面对国内碳抵消市场的标准,根据需要的项目类型以自身开发、批准的方法学为主,方便了项目开发者但是在排放量核算的严格性方面遭受了一些质疑[20]。各标准基准线方法学要求如表4。
2.5 可持续性
《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一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但是霍尔姆·奥尔森(Holm Olsen)、莫里茨(Moritz)等人[21~22]认为,CDM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并没有同减排一样重视。自愿减排标准在可持续性方面的严格性也成为衡量其碳抵消项目品质的重要标志,表5从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比较自愿减排标准。
2.6 审定、核查与注册
CDM规定项目在注册之前需要审定,项目注册执行一段时间后进行核查,审定与核查须由不同的指定经营实体(DOE)完成[18]。自愿减排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市场,买卖双方都希望碳抵消量最大化[23],各标准对负责审定、核查的第三方实体的要求就体现了标准严格性方面的区别。
GS规定项目审定与核查不能是同一家DOE实体(小规模项目除外); VCS规定审定与核查可以是同一家实体机构,而且项目是否通过不由VCS委员会决定而是由核查实体决定;VER+规定审定与核查可以是同一家实体机构,并且项目申请不需要东道主国家政府批准;CCX没有严格区分审定与核查过程,项目提交之后由CCX批准的人员进行核查;CAR也没有严格区分审定与核查过程,项目开发者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之后,由CAR委员会决定项目是否通过,项目运行之后需要由CAR认可的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核查;CCB规定审定与核查可以是同一家实体机构,审定与核查报告在CCB官方网站将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Plan Vivo基金负责项目的审定与核查,所执行的项目必须由Plan Vivo基金批准的当地技术人员进行监测并提供年度报告。各标准审定、核查与注册信息见表6。
3 结论
GS采用CDM方法学并且在可持续性方面严于CDM,项目品质最高,所接受的项目类型和项目审核时间也因此受到了限制;VCS与VER+旨在扩大碳抵消市场并减轻开发者的管理与经济负担,所以虽然在方法学和程序上与CDM非常接近,但在可持续性、审定与核查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简化;CCX与CAR为吸引国内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加碳抵消市场,增加项目类型,简化申请程序,降低可持续性要求,项目数量增加的同时在其严格性方面也引起了较多质疑。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现代产权理论认为: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产权清晰,即明确产权由谁所有,谁支配,谁受损和谁受益,会激励人们有效地利用资源,包括外界的和自身的资源,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这就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所在。与之同理,低效(或负效应)的产权关系状态-产权模糊,会导致经济组织缺乏活力和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这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近十几年来,作为企业组织管理行为的制度创新模式-项目管理法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引进和推行情况,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一实证现象的观察,来分析产权制度上的差异与企业组织管理行为绩效的关系,以期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话题探讨有所裨益。
二、项目管理法的概念及渊源
项目管理法,是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建设领域广泛推行的管理组织行为模式之一。项目管理的一般含义是:于规定期限、费用和质量标准的一次性任务或对象上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其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是:以项目为责任基点,按项目的技术特性进行要素配置与资源整合,以实现组织管理行为的效率最大化。根据通行的看法,项目管理最早是在二战期间,美国为原子弹研制的“曼哈顿工程”中产生。到70年代,美国出现了象CM服务公司(CONSRUCTION MANANGEMENT)这类以提供工程设计、预算投资分析、进度质量控制和财务决算等项目管理专业化服务为主业的管理咨询机构,使项目管理成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和军工航天等领域的综合性应用管理学科。由于工程建设及建筑施工活动特别适合进行项目管理,因此,项目管理法也成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进行组织管理行为方式改革的选择之一。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相适应,项目管理法的最初引进和推广,是源自政府的大力倡导,而不是国有企业内部的自发创新。作为一种组织行为模式,项目管理法最早的国内蓝本是日本大成公司1984年在云南鲁布革电站的工程管理实践。之后,国家计委、建设部自1987年起连年行文,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把“鲁布革经验”作为工程施工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基本模式,向国有施工企业及全行业推广。进入90年代,随着《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试行办法》(1992年)的施行,到建设部于1996年“关于进一步推行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时,项目管理已成为建筑业普遍采取的管理组织形式。
三、项目管理法与传统组织管理行为的效率比较
显而易见,项目管理是现代生产方式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产物。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中,项目管理法是参与主体的组织行为对高强度管理需求的契合。与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相比,项目管理法具有对企业组织行为机制的特殊性要求,其特点是:
(一)根据任务或管理对象的单件性,管理过程的一次性和工作场所的流动性特点,采用项目管理机构与项目实施过程相始终的动态管理。这种管理组织方式不同于传统管理对组织管理机构固态化的追求,它更注重于管理手段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以管理对象-项目做为成本、费用控制的中心,与传统企业的按层级组织划分核算单位的方式相比,项目管理更符合“差异控制应接近差异发生源”的管理学原理。这显然更有利于提高投入产出核算的精确性。
(三)要求对管理手段或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调配。这包括组织内部的模拟市场管理和外部资源按市场交易方式的选择取舍。这是项目管理的制度条件和物质基础。与按部门(或层级组织)分配并控制资源的传统管理组织方式相比,项目管理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更具开放性、竞争性和效率性。
(四)按项目管理要求构建的组织管理机构,强调突出组织的横向协调功能,形成了组织行为与项目管理的网络化联系。这种组织形式可减少纵向层级机构在信息传导和行为效率上的阻滞与损失,进而有利于管理决策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五)项目管理法对现代管理科学手段的包容与支持,如网络计划、信息技术、价值工程、系统论和控制论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项目管理法比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更具成长性、适应性和科学性。
总之,项目管理主要诠释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对组织管理行为的资源化定义和对要素配置效率的追求,使管理目的的实现不仅仅依赖对一般性生产要素的直接管领,而是强调知识、技能和资本密集程度所提供的,动员与支配社会性资源的能力,以促进组织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四、项目管理法在国有施工企业组织管理行为中的效能衰减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项目管理法对于企业组织行为效率的合理性是毫无疑义的。同样应该肯定的是,项目管理法是建国以来建筑业最具创造意义的企业组织管理行为革新。在十几年的推广实践中,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得益于项目管理法的施行而高速高效的建成(如京津塘高速公路、葛州坝水利工程、引滦入津工程等),并对传统的行业管理体制、观念和企业组织行为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与冲击。但是,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行为的低效率,使人们对项目管理法这种相对单一的管理技术手段,对于传统体制框架下的企业组织效率的刺激能力,怀有深深的疑虑。实际上,在相当一些国有施工企业(包括许多大中型企业),所谓的项目管理早已悄悄地向传统管理复归。最明显的例子是项目管理机构已成为传统的企业分支机构。这其中或许有些属于企业根据总体战略所做的内部结构调整。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类倾向的发生更为普遍:
(一)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调配功能残缺,不能为项目管理法的实施提供基本的物质运行条件,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进行资源管理。
(二)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横向协调与监控作用虚置,网络功能不健全,对项目作业层的调控功能定位模糊。
(三)项目机构组织固态化,机构的封闭性强,信息传导阻塞和失真。
(四)项目组织机构的利益局部化、长期化,成员的“谈判意识”强烈,项目经理责任制演变为个人承包制,利益刚性与组织效能呈反向增长。
(五)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组织方式并存,资源待遇、经营条件和经营收益上的差别,导致企业内部成员间的利益摩擦,降低或消解了项目管理法的示范性与带动性。
上述因素的存在,使企业的组织运行成本增加,抵消或降低了内部组织管理创新的收益。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企业经营观念、生产技术条件和管理者素质等微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既定的产业政策环境、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组织结构条件等外部性的宏观因素。具体的讲,这种外部因素造成的项目管理法对企业组织行为改善的效能衰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以来的计划管制,忽视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进步,造成行业的组织结构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化的专业分工发育不全,缺少项目管理法所依赖的专业分工条件的支持。我国的国有施工企业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定规模等级的,专业分工局限于部门和一般学科分类。尤其是曾经长期按企业等级计取工程费的政策,显然不鼓励行业内合理的社会分工,而且不利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生成发育。由此形成企业全能型和粗放式生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全行业在低水平下过度竞争,进而难以造就技术服务型的专业化项目管理经营主体。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业担负着多重角色和职能,利益取向多元化,企业管理人员官僚化,组织机构行政化。由此造成多重角色目标的利益冲突和内部机能紊乱,并且难以提供项目管理所要依托的,具有合理弹性与单一目标的管理组织形式,使项目管理只能在原有的组织框架内进行,从而无法体现项目管理法的优势。
(三)迄今为止的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方式,主要依靠放权让利作为激励手段。它不能产生由产权责任明确而形成的完整意义上的约束激励机制。由于风险和利益的极度不对称,这种经营方式不仅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规制,反而强化了内部成员的“利益自主”意识。为了追求对承包利益和经营资源更放任的支配权,项目管理的决策事项时常被“谈判动机”所支配,从而产生企业组织行为的效能递减,使项目管理法所要求的效率及经营目标被削减或放弃,使项目管理蜕变为单纯的利益承包而不是风险承包。
(四)在上述体制性问题的困境中,构建项目管理法所要求的“企业组织横向网络功能”,在实际上会形成对组织整体功能和职权的“横向分割”,其结果是对项目管理的失控和企业组织的总体协调水平的下降,加大了实行管理组织形式变革的成本,使企业不得不继续强化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依赖,使项目管理法徒具虚名。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产权制度安排的状况,对企业组织管理行为效率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不同的产权制度,对经济组织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五、项目管理法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探索表明,企业组织的效率提高与完善,不能仅仅依赖领导者或企业成员的主观智慧和道义力量。即便是一件看似明了的管理方法移植和学习,也必须具备相应的产权制度条件。对于国有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法的施行与产权体制缺陷的修正,是一个必然相关的问题。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组织管理行为的失范和效率递减问题。因此,国有施工企业必须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来培育和塑造组织创新与激励能力。当前,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应逐步进行以下国企改革方面的工作:
(一)建筑业作为一般竞争和劳动密集行业,应尽一切可能,在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实行企业产权多元化,按《公司法》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合作公司,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实现彻底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让企业成为真正市场化的产权主体。
(二)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市场化的行业管理体制,取消一切违反市场公平与效率原则的非法行政干预,保护竞争,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规范交易。
(三)进一步改进工程造价的计算方式,促进专业化分工,鼓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培育高技术专业化项目管理咨询服务机构。
(四)按照项目管理法的内在要求,进行组织管理行为的修正,改善内部控制,发挥经营资源和企业组织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