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近年来社会对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猛增的态势。但是,从相关企业反馈来的信息却显示,目前高校在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然体现为理论与实践有一定距离的脱节。独立二级学院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办学的灵活性,以及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最终,实现所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生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0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大众对于城乡建筑设施、人居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下文简称:环艺)需求也普遍重视。因此,近年来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猛增的态势。据估算每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突破近百万人。但是,近年来从相关企业反馈来的信息却显示,目前高校在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仍然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而企业则注重实际操作以及协作能力的要求。由此,在“职业为导向”的现代教育模式下,就要求目前高校应该对环艺专业的教育进行创新。
环艺专业的教学创新对于独立二级学院来说,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其所培养的环艺专业学生在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该适应性涵盖时间、熟练两个维度。笔者认为,工作适应性可以从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去理解。因此,独立二级学院对该专业的教育创新也应遵循这一技术路径。
综上所述,独立二级学院对于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便构成了本文的中心议题。
1 环艺专业教学的创新能力的路径构建
“创新”一词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指出创新体现为:创造性毁灭。即新事物的创造和旧有落后事物的毁灭。对于环艺专业教育而言,正如上文所述:目前高校注重的是对学生艺术气质以及艺术感悟的培养,这种旧有的培养模式需要得到变革。然而,笔者认为该模式不应该被当作旧模式而被毁灭掉,应在保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上文也提到,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性涵盖了时间、熟练两个维度。具体而言,体现为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可见,考察环艺专业教育创新路径的正确性,也主要从这两个维度的实现上进行检验。
1.1 专业技能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应突出课堂与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模式。环艺的专业方向按所处空间范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室内装潢设计;(2)室外景观设计。这两个方向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艺术感悟的同时,更需要他们具备真实的施工现场体验。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环节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种团队形式。进而,组织学生项目小组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上述方面的训练。对于如何寻找“施工现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独立二级学院,在进行校园建设过程中本身的施工现场;(2)独立二级学院,自身对外承担任务的施工现场。
笔者之所以引入“学生项目小组”这一团队形式,主要出于对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考虑。通过对本独立二级学院,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岗位统计显示:在毕业后仍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中,有60%承担着项目监理这一工作任务。因此,大学阶段引入这一团队形式,能使他们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5页)
1.2 专业素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专业素质体现为学生的进取心、协作精神,以及业务的创新能力。该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从学生的内心信念上支撑专业技能的施展,最终实现岗位适应的时间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初始要求大多为:(1)责任心和敬业精神;(2)团队合作精神;(3)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说明企业对于大学阶段的专业技能培养的期望值并不高;同时,基于建筑和环境艺术行业资产专用性高的特征,刚毕业的环艺专业学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由此,适应效果的好坏,就主要取决于毕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目前,作为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上述三种精神普遍较为缺乏。为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实训环节中增加“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在企业活动中是普遍开展的,该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团队成员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因此,笔者期望通过引入这种形式,来增进学生的上述三个方面的素质。
1.3 专业精神理念培养的创新路径
另外,笔者建议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环艺专业教师树立创新思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在目前这个市场需求占主导位置的社会大环境中,使环艺专业实践教学更市场化、科学化、人性化,同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提倡艺术创新的同时,引入儒家思想进入教学体系,意在于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度,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来,构建人性化的、和谐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平衡教授,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构建、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对学生创新智慧的开启和提升的作用。
2 小结
近20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住宅区的建设速度与规模空前发展。城市广场、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都已开始加强环境的设计与装修。这些环境建设都存在着十分迫切的艺术文化要求。这一要求的最终实现主要依靠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环艺专业人员。那么,独立二级学院如何办好环艺专业呢?独立二级学院植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环境下,显得比较尴尬。改善这一尴尬的局面,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办学的灵活性以及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最终,实现所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效果。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师范)职业化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能总是沿袭传统的二本或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和套路,应该通过对独立二级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研究和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集教学、科研,承接市场项目“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化教育要突出“技艺并重”的双轨制度,完善、提高设计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结构性转变,动手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需求重要标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通过环艺专业实践教学创作平台的建立,探索出一条创新型的教学思路,学习同类院校先进的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
1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1.1生物质能
20世纪50—70年代,温岭市曾兴起过多次“大办沼气”的热潮,推广沼气池3 200余口,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沼气池已基本废弃。从2006年开始,温岭市实施浙江省“811”污染整治计划,开始对年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进行畜禽排泄物治理,至2011年的存栏生猪50头整治工程,现全市共建成沼气工程109处,总池容达到18 950 m3。通过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全市年可生产清洁沼气207.51万m3,折合标准煤1 630.35 t。
1.2太阳能
从自然条件看,温岭市属日照量四类地区,全年日照总时数约1 850 h,年太阳辐射能达1 280 kW·h/m2,属于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地区,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天然条件,农村太阳能供热、发电已成为温岭市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温岭市农村新能源推广部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研制出双筒型太阳能热水器受到消费者喜爱。1990年,温岭市开始引进玻璃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经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前景广阔。至2011年底,全市共拥有家用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12.5万台,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9处,年可节约标准煤2.17万t。预计随着全市农村新能源发展力度的进一步扩大,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广直至遍布全市。与此同时全市太阳能路灯的安装建设也从最开始的单一太阳能路灯发展到现阶段的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据权威统计,2006—2011年底,全市共安装太阳能路灯(包括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总计达2 978盏,预计未来发展势头将更为强劲。
1.3风能
温岭市地处东南沿海,常年风能丰富。目前在离江厦潮汐电站30 km处的东海塘,已由浙江风力发电发展有限公司、温岭市非普电器有限公司、温岭市东海塘围垦开发公司3方合作的东海塘风电场项目,总装机容量40 MW,单机容量2 MW,年发电7513万kW·h,目前已建成使用,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风电场。温岭市坞根镇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据专家测算,平均风速6~7 m/s,到了台风季节,风速达60 m/s,使物体表面压强超过2 000 Pa。目前,该镇范围内建有一线标准海塘逾7 000 m,其中多半可以用来安装大中型风力发电机,估计可供装机容量1万~2万kW。
2农村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农村新能源市场较混乱
目前,温岭市乃至整个台州市都没有出台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燃气灶具等产品标准。一些生产企业受利益驱使,部分商品经检测质量不过关就投放市场,导致农村新能源产品市场鱼龙混杂,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2.2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个全新领域,温岭市现有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人员仅掌握沼气技术,对太阳能、风能技术较为生疏,因而还需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确保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
2.3政府主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对农村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投入甚微
农村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开发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和配件的科技含量都很高,前期开发及产品制造投入大、成本高,但用户往往都是广大农民,经济条件有限,政府扶持力度微薄,仅靠农民自身难以享受到高科技、高技术带来的实惠和便捷。尽管温岭市早在2009年就被确定为全省首个创建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基地的县级市,2010年10月被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委授予“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中央和上级政府提出了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温岭市也于2009年6月出台《温岭市创建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的指导文件,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而且各级政府在加大工业新能源建设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缺乏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导致相关部门“无米下锅”,有关产业的发展也十分渺茫。
2.4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首先,农村新能源已成为全市新能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主管部门与负责风电场的东海塘指挥部以及负责新能源产业的市工业经济局不隶属于同一部门,各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对农村新能源的统筹发展极为不利。另外,还没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尤其是镇(街道)一级几乎没有专门的管理推广人员,仅依靠人数不多的市(县)级农村新能源主管单位推广效果不佳。
3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3.1加强领导管理,保长效促发展
目前,温岭市的农村新能源工作存在多个部门管理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管理及规范农村新能源生产企业市场行为,影响了农村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建议温岭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设立县(市、区)农村新能源开发管理机构,统一规范行业市场,统筹管理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1]。
3.2健全管理培训长效机制,多宣传谋发展
健全农村新能源建设队伍的培训及考核机制,对各级不同层次的农村能源沼气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大对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的培训[2],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意识。要强化农村新能源技术开发推广的科普宣传[3],借助舆论工具和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在农村对新能源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推介,尤其是利用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进行现身说法,为发展新能源营造良好氛围,从而加快适应农村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3.3加大对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扶持,早规划谋思路
根据目前温岭市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出台《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发展规划》,确定农村新能源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村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设。要建立推广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4],对沼气等新能源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信贷、税收、资金、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充分调动各方面投入新能源技术研发推广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增加资金投入,在支持工业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忘农村新能源这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运用好“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着重解决农村新能源建设资金缺口大问题。
3.4健全农村新能源后续服务体系,优服务广覆盖
强化队伍建设,成立农村新能源协会,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县(市、区)、镇(街道)、村3级服务站,并鼓励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公司等专业组织,积极探索农村新能源物业化管理新办法,实现政府行为与社会化服务并重。强化政府行政推进,各级政府在管理好后续服务体系的同时,发扬“小政府、大服务”的意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新能源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3.5健全大能源管理体系,大整合成一统
联合发改、建设、国土、环保、农林等部门,按照浙江省体制改革要求,组建市新能源办公室,或者成立市能源局,除贯彻实施国家、省市有关新能源的法律、法规外,还要承担编制新能源开发利用规划,负责新能源的行业管理、业务指导等工作,通过建立市能源局,进一步统筹全市的能源产业规划,使温岭市的大能源格局不断发展壮大。
4参考文献
[1] 李明芹.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探讨[J].理论探讨,2007(3):9-12.
[2] 王斌,刘欢,郑钢.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天津科技,2007(2):11.
关键词:新能源 机制推广 交流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也逐渐加剧。作为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开发与推广农村新能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农民的生活、生产离不开能源,资源又是有限的,发展再生能源能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所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再生能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新能源科技成果服务农村的机制
作为朝阳产业国家必定会把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摆在基础产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作为战略部署。政府需要统一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新能源科技研发远景规划,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制定强有力的扶助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各种措施。政府对新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采取适当的补贴鼓励政策,增强人们的环保和择优用能意识,最终实现低碳、洁净、文明生活。
1.1 新能源科技成果服务的运行机制 新能源科技成果服务农村要建立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农村新能源技术服务市场,对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服务提供支持。要建立专门的宣传队伍,有宣传阵地,利用好广播、宣传网页,同时要抓好基层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带领示范作用,政府要加强引导,帮扶新能源企业,建立服务维护小分队。
1.2 新能源科技成果服务的保障机制 新能源科技成果服务农村应该遵循“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的原则,把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和创立服务体系,作为确保农村能源建设稳定持续发挥效益的重中之重,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上、不断的吸收经验寻求创新和突破,实现管理机构物业化,管护队伍专业化,管护方法科学化。不能单独依靠一家企业或公司自行管理,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包揽,应创出一条社会化、物业化管理的新方案,把公益与农民的自强自立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重建轻管”的老模式。
新能源科技服务农村,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有了保障措施和推广模式,我国的农村发展才会进一步提高。
2 加强高校与新能源企业及科技研究单位的交流合作
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缺乏培养导致人才匮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人才培养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架构不合理、高级人才较少,知识老化严重,且数量不足,专业设置空白,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缺乏。
高校与新能源企业以及科技研究单位的合作重点在于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开设与企业相沟通的新能源专业,形成“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构建新能源学科群的学科发展战略。但是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还远未完全在新能源技术领域释放开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能发电以及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等领域的课程开设的还不够,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新能源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注重有特色的培养学生的“重实践和强能力”的同时,还在培养方式上积极尝试进行校企合作,支持产学研结合,突破核心技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完善科研院所研发体系为依托,以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大力支持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的突破。
3 新能源科技下乡不足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科技下乡,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新能源的服务“三农”还有巨大空间,现阶段仍然存在与“三农”的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新能源科技下乡在推广模式上不够完善。新能源科技下乡在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推广模式上可以采取示范带动,技术人员下乡,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科技下乡才能取得实效。二是新能源科技下乡在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近年来,新能源科技下乡集中在风电资源富足区域开展农村小风电亮化工程、景观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项目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但在当地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三是新能源科技下乡在改善农民生活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近年来,新能源科技给农民生活方式、改善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为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要在推广下乡方面形成规模和典型的事件。
新能源科技服务农村既环保又节能,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还任重而道远,给农民带去洁净和舒适的生活,还需政府引导,企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宏春.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经济时报,2006,7.
[2]刘博.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纲要(2011-3-16).
[4]专家论坛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2010年1月.
[5]陈曦,韩志群,孔繁华,等.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J].化学进展,2007,19(7/8):1091-1097.
[6]朱俊生.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J].节能与环境,2001(04).
关键词:低碳技术 政策支持 可持续能源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技术”的定义
“低碳技术”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所趋,它被称作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信息革命之后的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所谓“低碳技术”,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的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驱动下,“低碳技术”开始日益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二)发展“低碳技术”的必要性
低碳一词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以及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当时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原本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逐渐依靠进口的时代。依照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所以,英国最早开始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多项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是以付出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耗为代价。特别是在建设领域,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其中的绝大多数为高能耗建筑,这直接导致建筑能耗接近社会终端能耗的1/3;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的排放几乎占到1/2。提倡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建筑,其主要是减少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已成为现如今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这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发展“低碳技术”所面临的困难
正如之前所述,“低碳技术”的研发是今后发展的关键,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我国缺少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尽管我国有关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以及政策的不完善, 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就因难以执行而不了了之。其次,我国低碳技术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的是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有一些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这些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而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的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愿选择给低碳技术项目融资,所以部分银行即使实施了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再者,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基础薄弱。在发展“低碳技术”领域,我国许多技术的研发与国际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可再生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以及氢能技术等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的话,有较大差距。特别像太阳能发电技术,虽然从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应用起来成本太高,必需政府大额补贴才可应用,所以在国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其产业化还存在一定问题。最后,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到目前为止,我国的 “低碳技术”研发绝大多数还只是一些企业的自发行为,缺少统筹安排。各企业都是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相关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信息不畅,技术封锁,所以无法形成公关合力,因此造成了技术研发的分散和重复,使得“低碳技术”难以形成突破。
(四)总国外发展“低碳技术”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们在之前提过,英国是最早开始研发低碳技术的,其重点研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步骤地发展为有竞争力、能尽快实现出口的潜在能源技术。英国政府投资设立碳基金,充分综合了各方力量用以支持低碳技术研究,并且通过实行补贴鼓励企业融资节能减排的技术项目。而日本由于资源匮乏,所以非常重视用低碳技术来发展经济。日本注重利用政府调控手段,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项节能资金用以促进节能技术的开发研究。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技术创新的个人投资,支持开发太阳能技术、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并同时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开发,降低发电成本,强调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澳大利亚也同样支持新能源的普及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清洁能源技术支撑体系。澳洲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促进热能技术升级与太阳能研发利用,设立碳捕集与存储中心推动技术的投资与开发。此外,意大利通过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利用。丹麦在全球率先建立起了绿色能源模式,并形成具有北欧特色的绿色能源技术研发社会支撑体系。我国若想将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借鉴国际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综合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与政策,虽然在碳减排技术、碳捕集以及封存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其共同点在于都强凋了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创新。
(五)发展“低碳技术”所应采取的措施
1.采用优先发展提高能效技术的策略,确保实现碳减排目标。
研究表明,在2005年至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中,单位GDP能耗下降发挥了近90%的作用,与此同时未来我国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能效提高仍有很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据有关推测,通过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2030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可比2010年下降30%和50%。这也响应了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因此,提高能效技术对我国顺利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应优先发展。
2.将节能减排技术作为技术研发的关键选择,从而促进生产的低碳化发展。
节能减排的定义是指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损耗、减少污染排放,其中节能技术又包括减排技术,如循环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依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巴西的2.8倍,美国的4.1倍,英国的6.4倍,日本的7.7倍。因此,我国节能减排空间很大,所以应以低碳生产为主要抓手,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将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从而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
新能源技术是现如今低碳技术的支柱技术,其中包括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氢能技术、核聚变能技术、天然水合物利用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定义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连续、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的研发以及利用技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2010年5年之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水电、核电和风电三项之和所占的总体比例一直在6.7%—8.6%之间。而相对的2010年美国、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法国的核电、水电以及其他的新能源占其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分别达到 12.6%、18.1%、33.6%、39.6%和45.4%。因此得出结论,我国发展替代能源技术具有非常大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六)结语
低碳技术对于我国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大力发展我国的低碳技术,可以使我国在现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得以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引导和鼓励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低碳技术革新,从而打造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
[2] 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世界环境,2008
[3] 孙丽芝.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
关键词:未来 汽车新能源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236-01
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步较晚,当前汽车行业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在同一时期,全球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正在逐渐恶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汽车产业已经走上“生存或者毁灭”的十字路口,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得以延续的主要途径,因此对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汽车新能源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被定义为采用非常规汽车燃料,或者使用常规汽车燃料,通过不同的动力控制方式或传动方式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特点的汽车。
因为新能源汽车当前还处在探索时期,究竟什么能源能够成为未来汽车能源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包含了许多种类,节能机制和节能效果也各不相同,典型的有混合动气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2 主要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相较于其他国家新能源汽车对我国来说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十五”期间我国就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并以“863”国家项目的形式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呈现“三横三纵”的格局,其中“三纵”指的就是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力汽车。在发展趋势上这三种新能源汽车也有不同的特点[1]。
2.1 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最具可行性的新能源形式
混合动力汽车是通过在汽车上同时安装小功率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方式实现能源节约的。当前看来这种新能源技术是最具可操作性的新能源技术,因为当前我国共保有1.54亿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考虑对旧有车辆的改装。混合动力汽车一方面可以利用已经成熟的发动机技术,另一方面其混合动力的特殊形式也能够推动电池和电机技术的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由于混合汽车带有双动力系统所产生的高额成本,可以有国家、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分担,可以说混合动力汽车是我国当前最现实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技术,离我们的距离也并不远,国内的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已经开始销售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汽车。
2.2 纯电动汽车是汽车新能源发展的最终目标
纯电力汽车是从能源形式上彻底革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其在节能环保和维护保养方面有突出的优势,虽然在行驶里程和充电时间上还存在着种种限制,但是电池技术的瓶颈是不会一直存在的,一旦电池瓶颈得到突破其前途不可限量。总之纯电动汽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就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纯电动汽车的大范围应用和推广还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短时间内希望纯电动汽车解决新能源汽车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因为其在能源节约上种种无可比拟的优势,纯电动汽车将始终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目标。
2.3 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补充
以燃料电池作为电源的电动汽车被称为燃料电池汽车,当前欧洲国家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其研制的燃料电池汽车打破了传统电动汽车行驶里程短和充电时间长的限制。单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性能和使用性能都较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燃料电池的制作和存储都存在问题,而且以燃料电池作为直接电源,汽车的动力性和操控性都存着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燃料电池技术是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在未来燃料电池汽车最有可能应用于长距离行驶运输,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补充[2]。
3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因素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相应与市场需求脱不开关系,只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活动科学、有序的进行,所以相关管理主体要从新能源汽车市场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干预。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其购置汽车的全生命周期会产生购置费用、购置税、消费税、燃料费用和维修费用等支出,这些支出的总和是消费者选择汽车的决定因素。从总支出角度来看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当前管理主体能够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直接补助,以减少消费者的一次性支出;二是增加常规汽车的连续性支出(主要通过抬高油价、增加排污费用等方式实现)。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第一种措施为主第二种措施为辅是较为理想的。
3.2 扶持有竞争力的生产、研发机构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强而有力的研发主体是其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所以政府机构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市场经济活动中有竞争力的生产主体和研发主体进行扶持,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做的较为完善,以一汽集团为代表的国有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就得到了政府的充分支持[3]。
在充分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主体后顾无忧,能够最大限度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进步。
3.3 构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环境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领域的新产品,其在发展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相应的传统汽车既得利益者会极力反对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用设置各种障碍,新事物诞生壮大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政府机构应该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构建一个有利的环境。当前国际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制定较高的节能、环保要求,提高传统汽车的使用费用,限制传统汽车的发展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空间;第二、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税费减免、直接补贴,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费用;第三、政府出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引领新能源汽车的潮流。
4 结语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向,是汽车行业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该文从汽车新能源的定义、主要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樊杜鑫.中国跨越式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