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观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龄,心理能力能满足自己学习、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个性心理能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处于积极发展的态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理智、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观,是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内在的联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六条基本特征,既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也给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六个重要的参考维度。
(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群体里的重要分子,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一代新人。他们接受了系统、规范的高等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拥护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但是,“马加爵现象”却使我们警觉:要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种子在当代大学生心中萌发,必须与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否则,心理的严重失衡可能导致行动上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原则的践踏。
(二)诚信友爱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如果说诚信是社会发展的灵魂,那么友爱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从心理健康的外部特征看,心理健康的个体其行为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诚信友爱的,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拖欠归还助学贷款、宿舍内盗、同学间人身伤害等不诚信、不友爱的现象,也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里大部分应该归结到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修养问题,也不排除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内心需求无法实现,或者虽然实现却得不到社会的赞许和他人的认同,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人际不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与他的个人价值选择受尊重的程度成正比。因此,积极发掘心理健康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意义,倡导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互相帮助的社会交往准则,尊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于调节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利互惠、和谐共赢。
(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富有青春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是追求不断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心理健康的个体对自我、对社会的正确认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的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强调充满活力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竞争力,但无序竞争将极大地破坏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适应良好,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掌握或遵循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可见,心理健康能够促进社会的活力迸发和安定有序。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涉及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保护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持续的、更好的外在生存环境,也是内心本能的需求。心理健康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够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同时,能够尊重和认同其他生物乃至环境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从而走向真正的和谐社会。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生命意识还相当薄弱,发生在大学生中的“硫酸泼熊”事件,作为一个反例证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任重道远。
三、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内涵
(一)全面教育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荣共生,这些勾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图景。随着社会的转型,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和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得以凸显。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基础。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二)发展教育观。和而不同,张扬个性,尊重差异,是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为旨归,许多心理学家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布洛克尔认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是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是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
(三)大众教育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特殊化教育,而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每个个体的身心和谐,尽管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应该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带有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某些学生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患有心理疾病而产生恐惧和害羞心理,其实都是出自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而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实行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心理健康大众教育观,正确引导广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心态,提高认识水平,同时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热忱关心每一位同学的成长,为所有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确保全体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全员教育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从学校层面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不只是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搞几次团体辅导那么简单,它也不单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努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教育网络,营造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和格局。
(五)终身教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历时久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局限在大学阶段。教育者应树立心理健康终身教育观,不断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传播给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为学生逐步构建自我终身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师生关系 构建方法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也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地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我就此谈谈观点。
1.改变教学观念,热爱、尊重学生,赏识、研究学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接近学生,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雕塑每一位学生。教育以爱为基石,以欢愉为手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能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采用多种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另外,对学生还要多研究。多年教学经验让我认识到: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等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变化等情况,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老师把博大、无私、睿智的爱倾注给学生,学生更会用敬重、真诚、纯洁的爱对待老师。
2.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体育课堂内的规定性、指令性太多,在课堂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和信息源;由传统的“教书匠”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变,做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由课程内容的消极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开发者;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平等共处的良师益友;从学生的管理者、活动空间的支配者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合作学习的伙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努力创建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教学相长、理解宽容、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
3.转变体育教学方式。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即是将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从过去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朋友;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教学组织为主线、教学策略为龙头,把教学的重点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探索,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改变教师形象,提升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应在教材上优于学生,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如:言传身教的授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实施思想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具有潇洒的仪表和风度及良好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要平易近人,使学生产生信赖感;亲切而幽默能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训练中要防止过分注重对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育人,防止亲疏有别,要有宽容的气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实现自身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爱是教育的灵魂,信任是教育的基础。情感和热爱是培育人才的“源头活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尊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提高个人能力。相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library in sports institutes, elaborated the core values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modern library especially in the sports institutes, and thought that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value, which have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how to use the librar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sports institutes.
关键词: 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核心价值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library;educational functions;cor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316-01
0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体育院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提供专业教育服务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过渡,原有的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亟待于提高。
1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体育院校学生基本素质问题体育院校的学生多数是从体校、运动队特招而来,与综合性院校学生相比,文化素质偏低,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注重本专业体育技术学习,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待加强和改变,应将原来僵硬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变为主动多样的服务模式,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正确应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体育院校体育类专业特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的限制,开设课程注重专项体育技能的学习,缺乏系统深入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的时间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实践重复性强,体力消耗大,休息和娱乐时间较多,学生性格好动难静,静心下来读书相对比较困难,系统地学习阅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与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相悖逆。
1.3 体育院校的培养现状传统观念认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只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就算合格,这种观念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单一的知识结构、狭窄的能力范围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本身已经不再是单纯技能竞赛,体育本身愈来愈多地渗透文化因素,体育正在成为一种文化事业而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趋势客观上要求体育院校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也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人类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条件。
2体育院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为体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其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体育学院图书馆教育的核心价值为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是课堂教育所不可能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而人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对体育院校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人文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自主学习能力又比较差,因此图书馆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提高责无旁贷。
2.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过推荐新书、宣传优秀图书,开展书评,组织专题读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良好的书籍来了解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所包含的智慧。通过一些生动有效、健康活泼的教育可以引导体育院校大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认识事物、理性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正确面对社会中流行的各种思潮和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
2.3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体育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料和文献,教师通过图书馆的参考文献,可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阅览专业书刊资料,既可消化和充实课堂学习内容,又可开阔视野,加深对其主修专业的理解;图书馆还通过对知识的挖掘、整合与揭示,促进知识传播,提高图书馆的阅读利用率;同时促使教练员的教学观念转变及创新,为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知识广博、富有创造力的更高要求,因此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智力的提升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加强宣传,使学生及时了解馆藏文献,并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文献资源的使用方法,具备检索利用文献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具备搜集处理文献和信息的能力,并掌握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方法,打好终身自我教育的基础。
2.5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体育院校是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院校,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突出、知识全面、有较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一方面优化馆藏资源,不仅向读者提供体育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文献资料,还提供与之相邻的非专业知识、文史知识及科技情报信息等,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图书馆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如跟踪形势及当前社会热点,在馆内或校内适当地方设置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专题周刊栏目,扩大知识渗透面和力度,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职能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它通过向读者提供服务,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张树中.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
关键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45-03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对此展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都作了重要概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也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同时还给各级各位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和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
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如果要实现不断进步以及发展的宏伟目标,就需要这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人们不断奋斗与拼搏,在努力与奋斗的过程中,核心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是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
不论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想对社会产生持续长久的影响以及期望的作用,都必须从青少年这一阶段就开始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后备强大力量,青少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或者衰败。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外来的事物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状态,他们对于是非黑白也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对于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是属于年龄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下文中所阐述的几个原则。
首先,就是要熟记要求。这个原则实际上是就是理论教学,要求青少年群体能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精髓部分熟练掌握,不要流于形式。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使它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最为巩固的部分,成为脑中最为深刻的记忆,只要需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调动出来使用,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由于青少年群体还无法接触到更多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内容,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及理解。但是如果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铭刻在自己的思想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知识认知能力也随之更上升到新的台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也会不断深入,透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性格。
其次,就是树立楷模。这个原则的侧重点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而展开阐述的。树立楷模,就是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最为典型的抗战英雄、道德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推选出来的楷模性的人物。比如说我国现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章都是典型的抗日英雄人物,这些标杆性人物与青少年的年龄相仿,他们的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触动更大,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模仿。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人物。比如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等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具有很大社会现实性。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让青少年模仿楷模人物的行为,甚至可能深入到性格、思想的层面。
再次,就是从自身做起。这个原则强调的重点是青少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去。只有自己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下,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谦虚好学,互帮互助。这个原则主要想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虚心接受批评的品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浮躁的年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就会出现刚愎自用、自负狂妄的情况,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置之一旁,以自己为中心,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大的阻碍。因此,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虚心接受外界的意见的习惯,并能够对意见进行甄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否能够帮助、引导他行走正确的道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因此,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施以援手,帮助其成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父母应该从幼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则,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主要是由家庭以及学校构成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责任。
老师应该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循循善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优良品格的培养,教书更要育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少年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是青少年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学应该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思想道德问题上出现动摇的时候,给予援手,以同龄人的关怀和帮助让青少年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原则贯彻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和日常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我国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的道路的体现。[2]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理解和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仅会感觉到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恰当、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但是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形成的,要从少年时代的教育方面多着手,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形成较为固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地认同以及接受,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不经意间都会表现出来,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期待的,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的良好青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四化”是提出的,这四化指的是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生活化。[3]认为青少年要深刻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事、做人。在谈话中也指出,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白事理,懂得国家大义;而且要遵守社会的纪律、风气;然后要做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4]他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党员同志提出的,还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上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求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出为社会所期待的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为人们所更好地理解运用,而具体化的、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理解将会有更大的帮助,大部分人不太喜欢太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且也是生涩难懂的,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处处感知到它,对于它的认同感会上升。日常化是一种较为常态的教学,教师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延伸,给他们讲解一些社会上道德高尚的人的一些例子,对他们走入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也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知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乏味的,空洞的,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要求教师将这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并将理论转变成常识,引发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共鸣,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的结合,也使得教师的教更有效果,学生学习得更好。形象化更多的是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美好的,反面事例的讲述则让他们明白什么又是不道德的以及丑恶的。而生活化则是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理解、融入。
学校要注意用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中更好地接受,在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常常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榜样,让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好学、修德、笃实和明辨
为什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从的话中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青少年正是出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日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国家来说,青少年的培养影响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对于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几项措施。他认为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好学、修德、明辨以及笃实。青少年应该有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方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方关于这一点都很认同。比如说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我国也有“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的说法。可见,知识和美德的养成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坚持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文明、诚信。明确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青少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决定做事。是非观念要明确,把错的当成对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以至于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笃实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实际中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只是单纯地讲空话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践行那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小学老师教给学生要孝顺,就会常常给他们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升入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外的活动反而变少了,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会多很多,要多出去经历,而不是整天呆在寝室。
四、结语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固定并形成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经过接受理论、实践、再次学习以及实践的反复过程。因此,知识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道德培养、明辨是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几个方面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学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应该是学习,不仅仅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培养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能力,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应该抓紧自己的学习时光,这个学习阶段青少年群体不用承担较为沉重的社会责任,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到处奔波,是青少年最能够心无旁骛学习的黄金时间。青少年既应该努力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视角之外的浩瀚知识,在不断提升自身涵养的过程,也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4-7.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3-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咨询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激烈的竞争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知识储备,也同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德育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个性心理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指对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2.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属性,目标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3.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好能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
1.面对的挑战相同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元化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事实,而多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同样令人无所适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2.教育目的相同
在学校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
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做主体,让其在活动中去实践、思索、选择。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德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变原有的保姆式、管教式德育为开放式、自主性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和自主选择、自我管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以诚相待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缺乏人情味。师生之间唯有建立深厚感情,老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有德,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德育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德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2.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机构,完善教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保证教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同时,要完善和优化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让心理教师更好地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塑造完善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教育,它关注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可行方案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它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活动、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德育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必将成为学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教育,199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