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交互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整合,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创造性、主体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理解问题更本质的方面,学会提出问题和抽象概括,而这也恰恰符合了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借助多媒体实现数学教学的课堂演示,设计适宜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形象性,其灵活多变的形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集于一体,其图文声像并茂的逼真演示效果使得教学形式活泼而生动,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呆板与单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仪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分段函数时,根据投寄信件的邮资与信件重量间的关系,求信件与邮资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本题的函数关系式并不难求得,难点是学生该如何理解并画出对应的分段函数图像。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计算机输入信件的数值,计算出相应的邮资具体数值,并在屏幕上显示出相应的点和过这些点的图像,学生通过对上述过程的观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深刻地体会到数、式、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和获得分段函数的概念。

在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事件的发生过程设置问题情境:“如图1,一条电路在从A处到B处接通时,可以有多少条不同的线路?”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Authorware软件或PowerPoint软件模拟线路的各种通电情况动态的演示,使学生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引入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将加法原理看作“并联电路”,乘法原理看作“串联电路”)(如图2),所提问题可利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得以解决。

在学习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函数图像时,如何让学生理解A、ω、φ在函数图像中的作用,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若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逐个强调A、ω、φ在函数图像中的作用,然后在黑板上给出相应的图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变化特点。为此,我们可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设计一个反映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函数图像随A、ω、φ的变化而变化的辅助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键入相应的A、ω、φ,可让计算机自动生成一条正弦函数的图像,给学生以直观形象。这时教师要求学生键入相应的A、ω、φ,并观察自己所输入的数据所作出的函数图像与前者是否一致,若完全一致,计算机就会继续给下一个问题;若不一致,学生可根据自己所输入的数据所确定的图像修正数据,直到图像与原来的图像一致为止。这样的教学当然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又如,在求圆周率时,有一种方法是将圆的内接正多边形不断增加,使其面积无限接近于该圆的面积,然后用此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近似代替该圆的面积来求圆周率,结果非常精确。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来制作课件,将教师手工画图变成了计算机辅助画图,这样的一种演示过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理解起来当然更清楚。

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因为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必须注意的是:建构意义下的信息化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等媒体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选择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仍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信息技术只是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这要由课程内容和性质来决定。所以,教师必须选择和设计好教学过程,积极应对变化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计算机等媒体进行教学,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本意:把学习的生动性还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以发挥。

二、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知识复习和学习评价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推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能较快地使学生掌握、吸收,一直是教学思考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尝试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对于这种课件教学的内容,其组织可按章节来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使得课件做到图、文并茂,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来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入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也可以选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做一些编写程序时,使计算机自动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辅助讲解,复习教学内容。由于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强化概念的学习,因此,交互性好、及时反馈和足够的耐心成为数学辅导课件的最大优点。

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的、内容相异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并记录下学生在一个时期(一个月、一学期或一学年)内的测试情况,其结果可利用Excel软件列出相应的统计图,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还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它领域。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可以考虑把2-3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这样可有助于在学生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比如:关于“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的教学,我们就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的。教学中,我们请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实现问题的解答。这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合作,既促进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涉及数学教育的各方面问题,特别是对传统数学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因此,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将对数学教育起到变革性的推动作用,从而帮助学生从依靠纸笔运算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深入思考问题,为学生在未来的高层次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磊,张建明.试论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14).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

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任务设置时,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多媒体制作时,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有关其他学科的学习演示报告。在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字处理软件时,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有效地提高其他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课程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

在课程整合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比如有位数学教师将计算机与数学课教学整合,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讲授“轴对称”概念。他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其他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这样既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第3篇

一、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

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据国外的有关实验证明,使用计算机的程序教学,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二分之一,考试中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并可帮助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学业。拿《蝙蝠和雷达》这篇科学小品而言,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很难使学生理解。而多媒体却具有极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和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了使学生懂得:飞机靠雷达在夜空中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使学生看清楚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超声波便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这样,蝙蝠的耳朵就听到了。在此基础上,我又演示了另一动画:飞机一边飞,一边通过雷达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高山),无线电波就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这时飞行员就会调整飞行的方向或高度继续飞行。当我要求学生完成将下列词语卡片放在方框内的课堂作业时,全班学生都会做,而且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

二、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知识领域

现代教育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事物,还能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无法表现的许多事物。例如,教学课件能广泛使用各种技巧揭示教学命题,将抽象的教学材料形象化和直观化。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上向学生输入的信息,只有在一定的信息背景下,才有可能变为储存,再输出。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要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必须扩大信息源。而在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富有吸引力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可为孩子们提供富有创造力的教材。对于幼儿、低年级的学生,教材可以是交互式游戏的形式,带有色彩鲜艳的图形、动画和音响效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材仍可以保持上述的特点,但借助与CD ROM的巨大容量,教材所含的信息量将会大大增加,学生可以非常容易的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学生能在广阔的天地里生活、求索,思维能力必会产生飞跃。

三、帮助理解,突破重、难点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四十分钟进行教学,突破重、难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重、难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这篇课文时,由于小珊迪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与学生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对课文内容很难把握,感情也难以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演示衣着破烂正向路旁行人苦苦哀求的小珊迪,学生听着悲哀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注视着可怜无助的小珊迪,自然会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对小珊迪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之感油然而生,当朗读到小珊迪就要死的时候,全班学生无一不痛哭流涕,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作业练习也能当堂完成,而且准确率很高。

四、强化认识,改革课堂结构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多媒体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简而言之,多媒体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多媒体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一、整合的方法

1.注意选择性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不可估量的优越性,但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在教学中选用多媒体教学必须针对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有的放矢。作为教师,应该对适合多媒体的内容加以精选。就高中数学教材来说,代数中的函数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特别是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变换,数列极限的有关应用,某些含参数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二面角的平面角问题,球的表面积公式的探求,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截面问题;解析几何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圆

锥曲线与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都是多媒体的好素材。此外一些数形结合的习题也是多媒体的素材。

2.注意辅

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过分夸大其功用,从引入开始,到教学内容,到练习,到练习答案,全由多媒体显现。教师几乎不动用课本,学生基本为接触教材,一切都跟着媒体转,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为该用则不用,切忌“黑板搬家”,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注意不能整堂课充满影视画面,应该看到过分热闹的画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会喧宾夺主。因此,多媒体教学应强调注意其辅,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只能辅助教师的教,只能辅助学生的学。如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师不可能知道所有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单靠媒体显然不能预料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因此有些必要的分析归纳过程和运算推理过程还应通过板书或板演充分地暴露给学生。使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辅助”的作用,以确保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推理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步发展。

3.注意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动画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模拟演示逼真的现象和过程,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最好不要将它与普通的媒体(如小黑板、幻灯片)等同用之,要注意运用的必要性。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学生缺少感情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其他媒体无法呈现的,现场演示条件不足的,介入CAI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球的体积》的教学中,对球体积的推导若以做实验进行说明,时间长、不方便,但若所做实验录成录象播放或用动画制作成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将这一难点顺利化解。

二、在多媒体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教学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丰富、生动地呈现知识的内容,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地交流方式,起到适时反馈、评价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因而受到大家的欢迎,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割舍教师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教师要板书课题;在引入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探究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推论;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路径;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证明或解题的过程;在复习与总结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的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之处。虽然这些层面有的可以用多媒体代替,不过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一开始就使用多媒体代替。如必须让学生明白函数图像的产生过程:列表—取值—计算—描点—平滑连结之后,才能使用媒体画图像,否则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模糊,在纸上就不能正确地画出函数图像。

2.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不要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所以,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避免教师急于向学生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下子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学生因此而倾倒,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感到钦佩,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学前教育的核心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86-01

1.合作教学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

合作体育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协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合作教学的特点是尊重学生个性和发挥师生共同潜能,是在师生合作的前提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并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教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合作教学的特点恰好与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具有天然的联系和众多相似一致之处。

2.合作体育教学的教学程序设计

合作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分成合作学习技术合作实践技术两个阶段来实施教学。在合作学习技术阶段又分为新技术讲授和科学分组两个环节,在合作实践技术阶段又分为教学实施和成绩评价两个环节。

2.1新技术讲授。合作教学通常以项目学习为一学习单元,新技术讲授阶段通常是每一学习单元的前半段,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讲授要学习的技术,使全体学生初步掌握和领悟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同时发现、培养体育骨干,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②科学分组。科学地对学生分组是合作教学的关键环节。依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性别、技术掌握差异、体育接受能力、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等因素,将学生科学地分成4人一组。③教学实施。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的互教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达到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④成绩评价。单元学习结束,进行小团体间的个人技术展示、团体展示,及时进行教学评价,评价采取自评、团体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2.2高中体育合作教学开展的主要方法

2.2.1科学分组是合作教学模式的基础。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标准化、统一化的模式,当然,这种方式有着工作量小、易于管理等优点,但从长远来看,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环境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逐步脱离了教育实际。实际上,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爱好取向、体育天赋、知识背景差别很大,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如果不能在分组中体现出来,那么必然就会造成分组不公平,或者使分组流于形式。所以,分组需要教师做足前期工作,可以采用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家访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把资料进行汇总,之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科学组合。切记不可使分组活动成为"表面工程",或者就近原则,或者自愿原则,那样的分组合作模式必然不是最有效的。另外,这种分组的方式可以随着学生知识的改变而调整,随着学生能力的变化、爱好的变化、学习状况的变化也可以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

2.2.2组内加强了解是合作教学的重要出路。合作教学是基于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内的成员需要互相弥补、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的成员之间之前彼此之间了解的并不多,所以需要更多的彼此学习和彼此了解。另外,相互之间的合作方式也需要不断的磨合。一般来说,合作教学的小组是6人制,每组设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监督员等不同职务。其中,组长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主持组内讨论,分配发言任务,协调学习进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组长时要非常谨慎,既要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况,选出的组长必须能有综管全组和发现大家优缺点的能力。或者针对体育课程的特殊性,组长可以侧重选择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来担当,这样有利于组内进步。记录员记录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情况;报告员搜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结果;监督员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学习及纪律情况。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小组合作时间的延长,个人的能力水平的变化和心理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呈现动态变化的,这样既可以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在不同的职位上锻炼,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教师认真观察每一位成员的学习情况,非常有益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师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