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钻石模型,跨国并购,国家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概述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的企业A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方式,购买另一国的企业B的股权或资产,以实现其企业发展目标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类型之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几年,伴随着国外资本市场的恶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扩张计划。据统计,2006至2009年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由17起增至33起,并购交易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56亿元增至667亿元①。

虽然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但是,仍有众多企业加入这一行列,主要是因为跨国并购有以下几个优势:1)迅速进入他国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2)获得目标企业的资源、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3)以较低价格并购高价值的企业,从而获得经济价值;4)降低进入新市场或新行业的壁垒和风险;5)优化产业链,获得协同效应。

本文从跨国并购对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角度出发,采用双钻石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因素。第二部分为钻石模型理论介绍,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及结果分析。

二、钻石模型理论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在其专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价值。该模型的基本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政府和机会。

此后,钻石模型理论不断发展演变。其中著名的理论主要有:(1)国际化钻石模型:Dunning(1993)认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影响应作为除政府和机会之外的第三个变量,因为这一因素会对钻石模型的各关键因素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弥补了波特的钻石模型的一个缺陷。(2)双钻石模型:Rugman和Cruz(1993)在对加拿大这一开放性贸易经济国家研究中发现,美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和企业对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钻石模型并不能体现出这一点,因此他们提出了双钻石模型来阐述加拿大的国家竞争力来源。(3)一般化双钻石模型:Moon, Rugman和Verbeke(1998)对此前提出的双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将传统的“钻石”分为了“国内钻石”、“全球钻石”和 “国际钻石”。其中,“国内钻石”由本国的大小和实力决定,“全球钻石”代表该国完全进入全球经济时的竞争力,而“国际钻石”则代表了加入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后的竞争力。该模型解决了波特的钻石模型不适用于小国经济的问题。(4)九因素模型:Cho, D Sung (1994)在研究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后提出了该模型。他将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分为九个:物质资源、商业环境、国内需求、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家、政治家和官僚、工人、职业经理和工程师以及机会。这一模型的特点是: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

三、用双钻石模型进行案例分析

本文采用Moon, Rugman和Verbeke(1998)提出的一般化双钻石模型来分析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并考虑跨国并购这一活动中的特有因素,如生产要素中的寻求战略资源,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中的并购战略目标,需求条件中的开拓新市场,以及相关支持性产业中的并购协同效应等,如图1所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真正动因,因此在用该钻石模型研究跨国并购活动时,这些动因将作为主要因素进行处理。通过对各行业的典型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将对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作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

图1:一般化双钻石模型

本文研究的样本是发生在2006~2009年间的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案例。根据时间将样本分成两组,每组五个案例,选取标准是:1)仅限中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并购;2)所选案例企业来自于制造业、生物制药业、金融行业以及服装业等不同行业;3)并购案例在所属行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影响巨大;4)所选案例的信息披露程度较高。如下表所示:

表1:2006~2007年间跨国并购

表2:2008~2009年间跨国并购

将跨国并购的因素归入钻石模型的四个要素中,通过表1和表2的梳理,我们可以用图2的钻石模型将跨国并购对我国的影响清晰的表现出来。

图2: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

图2中的虚线是2006~2007年间钻石,实线是2008~2009年间钻石。由虚线钻石可以看出,由于在生产设备、专利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缺乏,我国企业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都希望通过跨国并购这一活动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并购进入新的市场,布局全球也是并购的另一动因。然而《中国产业集群蓝皮书2008-2009》揭示,我国产业集群度相对较低,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并购企业所在产业群不能较好地为被并购企业提供有效的相关性的支持,而是更多依赖当地管理人员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图2中的实线钻石表明,我国的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实力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试图用手中资金换取更大的筹码。这一阶段,我国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自然资源等更加渴求,也希望能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特别是在几个成功并购案例的影响下,跨国并购更像是“龙门”一般,很多企业期待跳过之后华丽变身。

图2显示,两个钻石相比,实线钻石明显更大些,说明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在逐渐加大,因此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同时,我国企业也要抓住发展机遇,在制定长期战略时将海外并购纳入考虑范围。

该钻石模型也揭示出了由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力量不足,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更关注于获得生产要素和新的市场需求,在相关性支持性产业方面得不到国内较好的支持。所以,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加大扶持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关性支持的能力。

本文通过一般化钻石模型,在对2006至2009年间的典型跨国并购案例分析后,肯定了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并购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深远影响,但也揭示出我国国家竞争力相对较低的原因。由于我国海外并购数量相对较少,信息披露程度较低,因此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来提高准确性。又因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涉及到长期的管理和后续的投资,因此并未列入考虑范畴。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10》

参考文献:

[1]张金鑫,等.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10[Z].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

[2]Moon, Hwy-Chang, Alan M. Rugman, and Alain Verbeke, A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Korea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Vol.7,1998, P.135-150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并购融资; 并购方式; 融资渠道

一、绪论

企业并购不仅是实现企业改造、资产重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企业资源重新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并购能迅速地改变企业的价值,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并购融资有良好的资本市场基础,融资手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并购融资上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可以更加合理地设计并购融资结构,加大了并购活动成功的可能性。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并购活动起步较晚。一方面,并购市场的日益壮大使企业对并购资金的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我国融资工具匮乏,融资渠道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融资中介机构不完善。这两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尖锐的矛盾,本文主要从并购融资方式着手研究这一矛盾。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研究并购活动的运作机理,探索完善我国的并购融资机制,从而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进行并购实践的第一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研究现状

谢健(2008)认为并购融资是并购企业顺利完成并购的技术性条件,通过规划并购双方的资本结构,决定通过哪种手段和渠道融通资金。他着重从狭义融资的角度,即并购资金来源的角度讨论企业的并购融资。要使并购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并购工作前功尽弃,关键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充足的资金,否则,不但并购没完成,还可能受到对方企业反并购的打击,使并购企业遭受重创。刘皖青(2008)在分析并购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把目光转向了并购实例,选取了我国并购实践中一个典型的并购融资案例,即清华同方并购鲁颖电子,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股权置换是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条件下比较适合也比较有效的并购融资方式。黄琨(2005)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自身积累的速度赶不上资本集中的速度,企业应该向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并购经营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冯根福、吴林江(2002)用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收益这些单个并购企业或全部并购企业的业绩指标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并购融资定义的界定、个别案例的评价以及并购融资的绩效研究,主要是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单一、零散和粗略的研究,而未在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这一横向角度上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在完善企业并购融资机制的问题上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没有结合实证进行直观系统的分析。

三、选择并购融资方式的优化模型

在介绍各种并购融资方式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定量方法对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建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优化模型,得出各种方式的选择条件,确定最优负债融资规模和最优股权融资规模。

(一)模型理论基础

以往的并购融资结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并购融资方式问题,理论上,按照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完全信息资本市场中,同一企业内或者同行业的各种企业之间无论采取任何一种融资方式,企业的市场价值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企业的现实经营过程当中,由于投资者和经营者所掌握的信息新旧、多少程度有差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企业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融资,就需要一个最优并购融资结构作为支撑,所以建立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优化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判断在何种条件下采用何种并购融资方式。

(二)模型假设

1.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整体完全收购;

2.经营者可以较充分了解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情况,而投资者不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3.投资者不能准确把握并购后企业的经营能力,只能根据同类企业市场的一般产出能力,估算和制定债务价格与股票价格;

4.经营者被动接受投资者制定的债务价格和股票价格,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并购融资方式;

5.内部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是企业可以选择的三种并购融资方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自有资金内部融资达到所需的并购资金,但仍然渴求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获得更多的并购资金,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6.企业制定的违约惩罚条款较为严厉,提供债务融资的企业不会违约。

(三)选择各种并购融资方式的条件

四、结论

本文以并购融资方式为切入点,结合数学方法和案例对内源融资、负债融资和股权并购融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三种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模型,对企业并购活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国应该更加注重法律体制和金融体制的完善,为企业并购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研究还会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些理论结果也将广泛运用于企业的并购活动中,并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1).

[2] 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

[3] 陈宇,杨华,伍利娜.关联股权交易不同支付方式下的投资者收益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11).

[4] 袁天荣.控股股东在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中的行为动机分析[D].对外经贸大学,2006.

[5] 解保华,高荣兴,马征.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6] 翟进步,王玉涛,李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与并购绩效:“功能锁定”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23-55.

[7] 周小春,李善民.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8(5).

[8] 赵宇龙,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9):51-58.

[9] 李善民.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

[10] Martynova.What Determines the Financing Decisions in Corporate Take over’s: Cost of Capital,Agency Problems,or the Means of Payment[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9.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海运企业 并购 原因 启示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海运贸易的繁荣,为全球国际海运企业,特别是各大集装箱航运企业提供了丰厚的利润,也促使航运企业由单纯的竞争走向战略合作,以此谋求更大的发展。

为了追逐利润,企业经营者都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和动力,但由于世界造船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以及航运企业经营压力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通过内部增长方式,也就是建造新船的方式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的条件并不具备。航运企业一方面要应对各种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也需应对欧盟拟取消班轮业的反垄断赦免,以及由于2005年航运企业并购,尤其是马士基公司以绝对的领先优势给其他航运公司带来的压力,成为航运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并购作为一种选择更加引起航运企业的关注。

1国际海运企业并购典型案例

国际海运企业并购起伏较大,但总体是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自1995年以来,已发生了有记载的3O多次兼并合并的案例(其中较为重要的并购见表1)。

其中,马士基航运(MaerskLines)自1999年以来先后收购了其他三家公司,对世界航运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士基航运是A.P.Miller集团属下的集装箱运输公司,1999年元旦,A.P.Miller集团以2.4亿美元收购了南非箱运(Safmarine)集装箱航运公司,但是保持南非箱运独立品牌。马士基之所以购买南非箱运,是为了弥补马士基航线网络的不足。

1998年5月两公司各自情况及收购后新公司1999年5月份的情况如表2所示:

1999年7月23日,A.P.Miller集团又以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海陆公司的国际班轮业务及相关码头业务,完成其第二次大收购,同时诞生了国际班轮业的巨无霸一马士基一海陆公司(Maersk—Sealand)。当时马士基收购了美国海陆公司约70艘集装箱船、2O万个集装箱、5万个底盘车、IT系统以及相关的18个集装箱码头业务,同时承担美国海陆的部分债务。

马士基和海陆的国际班轮业务合并后命名为“马士基一海陆”,并以此品牌经营。新公司拥有250艘船,总运力超过55万TEU,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尽管马士基与海陆的合并进一步加强了其在航运业的领头地位,但1999年10月6日,欧盟委员会在进行了相关的反垄断审查后,仍认为其不存在垄断威胁,最终还是批准了两家公司的合并。1999年10月10日,A.P.Miller集团开始以新的面目经营海陆国际航线。

1999年5月份两公司情况及兼并后的新公司2000年5月份的情况如表3所示:

2005年5月11日,A.P..Miller集团正式宣布全面收购上市公司一荷兰铁行渣华公司,收购价为每股57欧元,总金额为23亿欧元(约29亿美元),并于同年5月13日向皇家铁行渣华的股东派发1欧元股息。这是马士基三大收购活动中力度最大的一次。马士基集团的此次收购令全球航运界为之震撼,集装箱船队运力规模世界第一的马士基与全球排名第三的铁行渣华的合并,诞生出世界集装箱班轮业的“超级航母”。这笔交易,使马士基公司的全球市场份额从大约10%提高到将近15%,使它更加领先于它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一地中海航运公司,此举也成为全球航运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案。

2国际海运企业并购的原因

国际海运企业并购归根到底是由现代海运企业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即实现企业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航运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引入新的管理机制,改造被兼并班轮企业的混乱及低效的管理方法,有效利用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获得的价值大于兼并收购前两个航运企业价值的简单相加,即产生了“l+1>2”的效果。与内部发展相比较,采用兼并收购的战略具有快速性、低风险陛和经济性的明显的优势。

2.1国际海运企业并购的外在原因

2.1.1战略上的调整和运输业务的重组是各大船公司之间实施收购或兼并的最基本原因。

通过与其他船公司的相互收购与兼并,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的变化趋势与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找准本公司在各航线上的综合竞争能力的位置,尽早的对未来航运走势做出准确的预测,从而巩固自己在某些航线上的地位。

2.1.2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低下亦是造成各大船公司相互收购兼并的重要原因。

通过购并可以充分的利用被收购公司在航线上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地位,找准更细化的目标客户并加以渗透,对提高营运效益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相互购并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航运服务、增加企业营业收入、提高航运企业竞争力,各家船公司之间的强强联合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营运成本、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2.1.3并购能有效遏止由于航线上运力严重过剩所引起的相互恶性杀价现象,保持航线的稳定健康发展,船公司也能得到良好的增长。

2.2国际海运企业并购的内在原因

2.2.1大的更大、强的更强

在海运竞争中,其趋势就是小的变大,大的变强,强的变得更强,否则就要被吃掉或破产,一个海运企业通过合并或兼并另一家海运企业,不仅可能扩张自己的船队规模,而且可以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

2.2.2强强联盟

规模效益是海运企业成败的关键,强强合作是增大规模效益、降低海运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手段。强强联盟是一种协作效应,使海运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导致更大的利润产出。

2.2.3集资

在国际海运界,如果一家海运企业要想在资本市场进行筹资,资本市场一般对其反应比较冷淡;如果两家海运企业联合起来在市场上进行筹资,国际资本市场会对其发出友好的表示。在合二为一后,一家 “现金富裕”的海运公司可以提高整个新的合并公司的举债能力,降低金融杠杆度,大大降低向外举债的成本。

2.2.4获取技术与管理人才

常常有这种情况,一家具有发展潜力的海运企业因缺乏某种技术或管理人才而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这家海运企业不能得到这种技术或人才,或自己研究和开发的费用高于由合并、兼并所带来的成本,就要采用合并与兼并的方式来获得此种技术与人才。

2.2.5税收

税务考虑常常是合并、兼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世界海运界流行着“税收损失结转”的做法,即某一海运企业因各种因素导致经营亏损时,可以享受所在国的税务结转的纳税救济。以税收考虑为目的的兼并不适用于控股公司。

2.2.6流动性

在国际海运界,两家小公司的合并或一家大公司与一家小公司的合并给股东权益带来更大的流动性,它增加了股票的可交易性,股票流动性的提高对股东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3国际海运企业并购启示

从上述国际海运企业的并购案例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3.1收购是实现运力快速扩张和跳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并购案例看,集装箱班轮公司通过并购除了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和服务外,船队运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扩张,在全球排名迅速提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

3.2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

海运企业的并购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强强联合,更多的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走向融合。因此,在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船队运力。要结合公司运力升级目标,选择运力规模合适的并购对象。同时从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角度出发,还要注意被收购对象的船队结构;

(2)经营专长。在考虑并购对象时,一方面要考虑并购对象可有效增强公司主干航线实力;另一方面也可考虑在特定区域航线经营有专长的船公司作为收购对象,以弥补公司的弱势市场,做到优势互补;

(3)文化背景。在考虑收购对象时,文化背景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文化背景相近,二者融合的速度相对快一些;文化背景相差较远,二者磨合期可能会长一些。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通过京瓷公司业务模型的分析,挖掘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优势,分析企业并购后的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的并购无非要通过顺利整合文化、技术、品牌和战略。笔者认为并购后的企业可以借鉴阿米巴的经营管理模式去经营企业,并非将被并购公司改造。只要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就是成功的管理模式,现在的海外并购正需要保持原公司的企业文化等独有的特点。

关键词 :京瓷公司;阿米巴经营;企业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38-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赵泽轶(1989-),男,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京瓷公司成功的一个核心经营模式

“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是由稻盛和夫为保持京瓷公司的发展活力在1964年创立的。这套管理模式,奠定了稻盛和夫四十年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功渡过了经济危机。“阿米巴经营模式”已经在世界各大公司中推广。

阿米巴是非洲的一种单细胞的变形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阿米巴的细胞分裂灵活易变。将企业分割成很多小的组织体(就像单细胞的阿米巴变形虫)是“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的本质。在这个模式中小组织体进行独立核算、经营,实行类似家庭账本式管理。

二、实现企业并购成功的主要因素及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海油并购加拿大的尼克森公司;TCL并购汤姆逊;吉利并购沃尔沃;联想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企业的并购成功与否无非是从文化、技术、品牌和战略上去检验,其中文化整合占有主要地位。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并以此为核心所生成的行为规范和经营风格等等[1]。德鲁克曾指出:想通过并购方式开展多远化的经营,需要的是一个团结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指“共同的文化”或者“文化上的姻缘”。如果没有这种姻缘的存在,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并购后的企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员工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影响跨国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成功的文化差异管理[2]。Kitching指出,由于文化融合不当并购失败占三分之一[3]。Olie指出,很多公司在并购初期就出现了并购后综合症[4]。

失败的例子在企业并购中屡见不鲜,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7年德国戴姆勒—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的合并。这桩工业界有史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并购案件在人们寄予厚望当中却最终悄然无息的倒下了,留给人们的是更多的反思。由于发展理念和文化的不同注定了两家没有“姻缘”只能“分手”。众所周知两家企业都是“自视甚高”的企业,一家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而另一家则是美国人的骄傲;在发展理念和目标上存在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美国人的个人主义的孤傲与德国人的古板是无法进行沟通的;也就意味着这段“婚姻”的结束。

三、阿米巴管理经营植入企业并购企业

企业并购企业只有很好的融合文化、品牌、战略、技术才能从并购中获利,其中文化的融合是四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并购的案例中因为文化的不行融合导致失败的例子并不少见。在2000年时代华纳并购美国在线,一个看似很兴奋的企业并购最终却是一个失败的结果。这两家公司的规模加和达到1160亿美元。在并购之前有人就提出了疑问,两家公司的文化可能是不相融合的,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当时并购心切,没有人在乎文化的不相容。到后来,两家融合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为使企业保持活力,员工保持斗志,企业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管理变革不是原有两个企业经营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员工活力的持续创造。那么如何创造这种活力?海尔张瑞敏提出自主经营体,人人成为利润的创造者;华为任正非提出流程再造、组织变迁;联想柳传志要把联想打造成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这些都是新时期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先行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张瑞敏提出的自主经营体有类似于阿米巴经营管理之处。阿米巴管理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若并购后的企业能让企业保持本土化,作为一个经济体,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可以使员工消除抵触心理。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一个80年历史的沃尔沃汽车的安全性高,并有严格的工会组织,被称为瑞典国宝。沃尔沃隐含的文化远不止这些。吉利,一个中国新兴的年轻民营企业怎么去管理沃尔沃呢?

李书福说:“吉利就是吉利,沃尔沃就是沃尔沃。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不生产吉利,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

李书福说道,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强制的融合。如果强迫融合,不但达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形成负面的阴影。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采取的是非常简单的方法,根本不考虑或者说根本不急于研究文化融合的问题。

一个企业首先有利润才能担当社会责任,并购一个企业并非要把自己的文化还有其他因素强加给被并购企业,我们可以从阿米巴管理经营之道中获得启示,并非要作为子公司对待,可以让其自主经营发展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顾卫平,薛求知.论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4.

[2]赵曙明,张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整合策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5.5.

[3]J.Kitching.AcquisitioninEurope:CausesofCorporateSuccessandFailure[J].BusinessInternational,1973,(2).

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中国移动(香港)用800多亿元兼并8省市移动、日本日产汽车以近百亿元与东风合资、美国百威啤酒参股青岛啤酒、美国新桥投资参股新……一股空前的兼并大潮正席卷中国企业界。据普华永道的调查,在受访的232家跨国公司和产业投资基金中,有七成认为中国的并购活动会加速增长。

这场并购浪潮不仅是企业因为竞争压力和市场需求而自发的内部变革,而且是政府从机制上引导、从方向上控制、从力度上促进的划的经济变革;这场并购浪潮,一方面是全球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组成和延续,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在新的经济建设时期必然产生的过程。

近来,中央有关管理机构不断出台上市公司并购的有关管理办法,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成为市场的焦点。

在世纪之初,随着我国企业将出现的并购热潮,谁能把握这次浪潮,谁就将赢得在21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制高点和主动权。不通过并购而是“滚雪球”式的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中,恐怕是痴人说梦,根本无法长成“巨人型企业”。因此,面对汹涌而来的企业并购浪潮,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一心想早日进入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该如何应对?

从以强吃弱到强强并购

按照参与并购的企业的大小强弱来划分,企业并购包括强强并购、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四种模式。从我国企业并购的短暂历史来看,以强吃弱的形式最为常见,弱弱并购、以弱吃强的数量也有不少,但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之间以战略合作的姿态进行强强并购的形式还为数不多,仅有极少量的案例能够称得上强强并购,如发生在2000年的联想并购赢时通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主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国内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到底应该采取强弱并购为主,还是应该采取强强并购为主。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企业应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都需要经过强弱并购这个主流过程,我国对于这个过程难以跨越;二、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强弱并购更适合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三、强强并购容易使企业朝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而强弱并购则一般没有这种担心。而另外则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应该完全以强强并购为主,首先有选择地做大做强一部分企业,尽快形成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的龙头,其他的并购模式则由市场发展。

实际上,过分拘泥于我国企业应该以哪种模式作为并购的主要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经济结构不同,所采取的并购模式自然也会不同。西方各国在已经经历的前四次兼并浪潮中,之所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表面上看是各国政府为维护市场公平而进行管制的结果,而实质上却是因为当时各国间市场相对封闭,国际贸易壁垒森严造成的。从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加速的趋势,西方各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已经十分强大的基础上,均致力于打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世界市场逐步向统一体迈进,企业面对的不再只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因此需要快速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以强强并购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才汹涌澎湃。

在现阶段的我国企业,强弱并购已经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这种并购模式实际上只是企业针对国内相对封闭的市场作出的选择;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需要直面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优势。由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吸引,跨国企业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如今贸易大门越开越大,而同时政府以计划手段对企业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弱,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进入我国,并且呈现出全方位进攻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有紧迫感,应该在战略、策略和制度上加以重视,企业采取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的模式都无法在短期内尽快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强强并购,尽快整合。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力推动间的强强并购,而股市作为企业并购的主战场,更是要创造条件、建立制度促进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强强并购。

强强并购出现的背景因素

以前的一般性的企业并购,往往发生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企业的所有者想把企业低价出售,或者国有企业因为长期亏损而负债累累,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而采取行政性的“拉郎配”方式促使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上市公司,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外,更大的动机则来源于二级市场诱人的融资诱惑、巨大的炒作获利空间以及对上市公司的不断诈取掏空,于是乎报表重组、财务重组甚至概念重组大行其道,而企业重组的方式也主要局限于简单的资产置换。当然,企业为了适应长远的竞争需要,主动采取前瞻性的战略并购也是有的,如1998年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2000年联想携手赢时通,都堪称国内经典的战略并购案例,但这样的并购毕竟很少。

现在,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一体化加速的势头,全球市场逐渐向统一的大市场迈进,区域经济分工越来越明显。从90年代后期至今,世界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扑面而来。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全面接受跨国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之下,跨国企业蜂拥入我国。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竞争实力普遍较弱,资源配置重复,组织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过度竞争与垄断并存,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在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上,企业重组更不应该专注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融资和炒作,而应该放眼国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上,通过战略性的并购重组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甚至整个产业结构,同时更加提倡强势企业之间主动展开战略性的强强并购,以达到快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跨国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的目的。我们认为,战略并购才是企业并购的正确选择,而强强并购则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最有效途径。

强强并购呈现七个特点

我国的这场并购浪潮,从世界范围来看,是全球性的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组成和延续,从国内范围来看,是整个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的并购浪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我国企业需要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做大做强,以迎接全球性的竞争格局,我国企业的强强并购必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战略选择为目的,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在于上市公司的诱人的融资权和二级市场巨大的获利空间。但随着管理层监管思路的调整及市场投资理念的逐步转变,市场炒作的获利空间逐步减小,而市场风险和风险明显加大。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企业的重组将更加规范,利用并购游戏获利的可能将更小,获得财务性收益将不再是收购的最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在全球竞争一体化的格局下,产业整合和发展成为全球并购的主题,调整自身产业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并购的内在驱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强强并购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融资圈钱和市场炒作,而是在明确的战略指导下的战略并购,旨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并购的目的主要为集中并购双方的优势,快速壮大企业实力,迎接国际大企业的不断蚕食,国内市场的竞争甚至与之争夺国际市场,或者最大限度的占领地区市场。前段时间轰动国内的上海汽车参股韩国大宇汽车一案就是上汽公司面对国际汽车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2、并购将以市场行为为主,政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和控制作用。

西方国家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并购一般都是自主的市场行为,而较少政府干预,这样有利于并购后的管理整合。而我国则有所不同,过去国内企业的并购更多的以政府推动为主,企业按照市场要求自主进行的并购行为相对较少,这给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政府和企业都越来越按照市场办事,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的自主程度会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强强并购,更是强势企业间充分按照市场规律作出的战略选择,这对于企业的并购过程以及并购后的整合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影响到某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或者企业领导层利益的强强并购,仍然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积极的推动与协调作用,而对于某些可能导致垄断市场的强强并购行为政府部门则相应的要进行控制。

3、以横向并购为主,其它并购形式也多有发生。

从西方的历次并购浪潮所处的环境以及最终结局,第一次并购浪潮使西方企业迅速形成一些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这些公司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直到今天都具有超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为第一次并购浪潮的任务没有最终完成,后来的第三次并购浪潮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实际上西方企业的第五次并购浪潮虽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合并的并购形式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

我国企业生产规模普遍相对较小,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面对国际大企业不断蚕食国内市场,我国企业最需要的是快速做大做强主业,以抵御国际大公司的竞争,甚至与其争夺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显然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其他并购形式的数量会相对较少,尤其是旨在多元化经营的混合并购有时候还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结合我国的经济结构情况,专家认为国内将首先在汽车、医药、钢铁、饮料、证券、等行业中分别产生几家在国内具有很高市场占有率并且具备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4、产业资本与资本必然会相互渗透。

西方企业从第二次并购浪潮开始,出现了多种产业的相互结合,尤其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如当时洛克菲勒公司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则投资美国钢铁公司,到第三次并购浪潮,这种多角化并购则大行其道。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法规的不断完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二者必然会到相互渗透。海尔、红塔、宝钢等大企业纷纷介入金融产业,发动金融购并风暴,这种多角化并购无论对于金融企业扩充经营资本,还是对于产业企业更好的利用金融资本都有很大的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企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中涌现的多角化并购后来被证明大部分是失败的,于是以后便不断的拆分与主业不相干的业务,形成另一种拆分并购趋势。在西方企业的多角化并购过程中,不少企业因此最终走向衰退,如韩国的三大集团盲目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遭受非常大的,甚至导致国民经济的衰退。

我国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虽没有形成趋势,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已经初露端倪,这种结合目前并没有最终成功的证明,对于这种趋向,需要慎重对待。

5、并购的支付形式多样化。

西方企业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杠杆收购的特点最为明显,这跟“垃圾债券”的发行有很大关系;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支付形式更多采用股票支付。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今后企业的并购所采用的支付形式中,现金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小,而股票和债券等支付形式会占主流地位,尤其是强强并购,大量采用现金支付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我国,1998年末的清华同方吸收合并鲁颖开创了换股并购的先河。在近阶段,强强并购的过程中采用股票支付的形式会相对较多,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完成并购的行为将必然出现。

6、跨国并购行为将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在世界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频繁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促进公司发展,以期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据统计,去年全球跨国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以并购形式实现的超过80%。而我国去年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以并购形式实现的比例不到10%,其发展的空间很大。从垄断优势的角度考虑,收购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显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一段时间轰动整个证券市场的新桥入主深发展就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去年入世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强强联合这一国际重组新理念逐渐在我国证券市场得到体现。阿尔卡特与上海贝尔、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的横向拓展无不是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强强联手的典范。

另一方面,我国由于自身实力原因,还较多把眼光放在国内市场,无暇顾及国际市场,但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参与跨国并购,并且规模会越来越大,上海汽车巨资参股大宇汽车就是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

7、并购金额大部分将发生在证券市场上。

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相对完善,强势企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强强并购的案例一般都发生在证券市场上,尤其是后来的并购其支付形式多采用债券或者股票支付,这样减轻了企业的现金负担,有利于企业并购的展开,同时上市公司的并购和证券市场的完善又互相促进。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功能越来越完善,企业并购行为也越来越多的发生在证券市场上,而对于强强并购,如果没有证券市场的平台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值得注意的是,上证所建设新一代交易与信息系统,其目的之一就在于鼓励上市公司并购。该系统建成后,国外上市公司可以在上证所交叉挂牌,国内企业可以在上证所并购国外上市公司。若干年以后,国内证券市场不仅作为国内企业并购的平台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便于跨国并购在国内证券市场开展。

强强并购的环境建设需要加强

1、制度环境

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配套的法规政策,旨在促进和规范企业并购重组行为。2001年12月份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的通知》以及《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抑制作用。

2002年10月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并购重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也先后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外资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公告》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去年11月份,又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相继出台。

可以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所需的基本法律环境已经具备。但这些法律制度并没有经过较多的实践检验,并且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完善甚至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现存制度对于垄断行业的并购缺乏完善的限制措施,对于过度竞争行业的并购也缺乏足够的鼓励措施。需要管理层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解决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管理层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宽容态度,毕竟我国大规模的并购才刚刚开始,不能因噎废食。

2、环境

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11年里取得了飞速,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但企业面临的国内环境并不完全有利于企业的并购重组,尤其是企业间的强强并购。

在企业自身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资源配置重复等问题,这些结构问题必然造成企业间强强并购困难,大部分的企业不具备强强并购的基础,少量的企业存在强强并购的基础,但企业间文化难以融合,并购操作困难,并且存在后期难以整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