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摘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抓住关键、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

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路径。为当前我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明确了任务。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以来,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关键技术和优势品种还主要依赖进口、农产品科技含量还普遍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还不够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僵化的矛盾仍是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尽管近年来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宏观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微观层面缺乏政策灵活性和精准性,导致科研力量配置分散、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经费使用多渠道配置,以及科研设施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现象突出、科研投入产出比整体不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成不够。创新链上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互动,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缺乏稳定的协作与联合攻关机制,产学研之间脱节与错位问题比较突出。且资源集成整合方式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手段,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的有效融合,科技资源集成度不够,拳头效应难以发挥。

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足。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还不高。同时,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更多注重短期效益,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缺乏动力,习惯于等靠要,自主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者,我国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术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对采用先进农业技术认知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渠道单一。当前农业科技投入还主要以政府为主,财政科技投入有限,农业科技项目相对较少,申请立项相对较难。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社会资金投入动力不足,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信用贷款,缺乏社会融资渠道,天使投资、科研基金会、风险投资等的供给潜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农业科技激励机制有待健全。管理制度创新还需加强,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成果评价缺乏市场导向,科研人员生产力和创造力束缚于论文数量;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创造发明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创新能力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保障,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普遍偏低。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抓住关键、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重点。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针对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短板,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建立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布局。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和转移。地市级、县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技术成果服务转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示范、农技人员培训、技术需求采集传输等。

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的导向,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科研选题立项机制。强化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赋予其更多的科研自,建立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强化学术引用率、技术使用率、成果覆盖率的评价导向,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和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的宏观环境,制定和完善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财政、金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加大对重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在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现代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农业企业联合组成的y一协调机构,将科技与生产、技术研发与区域产业发展、中央与地方科研资源紧密衔接起来,形成不同部门、区域、学科之间联合协作的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扎实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把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纳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章程,落实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科技体制改革中来。

统筹推进。兼顾好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既要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促进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型政府为支撑的,职责分明、结构合理、开放共享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

重点突破。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问题,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重点突破带动各项改革措施的整体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在继续实施已有的《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的基础上,打破系统界限,从长远和全局的战略角度进行政策设计和整体谋划,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合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 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科技传媒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对施工企业在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应对能力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煤矿企业中层干部能力的思考 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 新形势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问题与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新形势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思考 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对策探索 新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与对策 新形势下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作用初探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 关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农业新闻受众群体及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EB/OL].(2013-02-04)[2013-03-10].http:///zwgk/2013-02/04/content_2326419.htm.

[3] 广西年鉴2011[M].南宁:广西年鉴社,2011:172.

[4] 林继阳,朱朝枝,张良强,等.提高福建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J].福建农业学报,2008(1):72-75.

[5] 黄跃东,王丽玲,陈丽萍.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J].发展研究,2004(11):44-46.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农业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农业技术综合发展平台。平台实现农业创新要素集聚,转化创新成果,实现跨部门,跨组织,跨行业,跨区域的农业合作创新和协同服务。

2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从创新能力、创新服务、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来设计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

2.1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服务和资源配置三大指标,见表1。1)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从技术攻关、平台收入、技术能力三个二级指标来进行评估。三级指标主要考虑到“数量”的要求,从农业方面关于科研的纵向项目来考察,包括R&D经费、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技术市场成交额、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已应用成果登记、率专利申请授权量、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数、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等。2)创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绩效评价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创新服务的评估不仅仅从技术研发和推广两个方面来考察,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创新服务包括研发服务、社会效益和技术推广三个二级指标。同时又将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为优新品种覆盖率、绿色食品增加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土地生产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受灾面积减少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数、农业科技推广人数8个具体的评估指标。3)资源配置。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有效运行是平台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资源配置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资源配置的情况主要从平台基本情况、人员配置和资源整合三个方面来评估。资源整合从资源的整合力度和整合效益来评估整合的范围和质量,人员配置从研发和技术人员的比重和农业技术人员来评估,基本情况细化为农业科研院所占比例、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农业共享信息网的建设和信息等三级指标。

2.2构造判断矩阵本文应用德尔菲法经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采取表2所示的比例尺度进行量化,最后得到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此处,我们分别选取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来说明数值处理的过程,它们分别的重要程度如表3~6所示。3.3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1)指标权重的确定。按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层级结构,在YAAHP软件里按照要求绘制AHP层级结构图,并按照上面给出的判断矩阵设置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经计算可求得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值。2)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存在aij=aik/ajk(i,j,k=1,2,…,n)的关系或矩阵的阶数n=1或2,称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则不必检验。但由于实践中的复杂性,往往不可能实现完全一致性,所以对三阶以上矩阵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方法是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0.10时,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成对比较矩阵A一致性的步骤如下:CR值皆小于0.10,因此我们认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合成权重,见表8。

3总结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农业高级人才的摇篮,是从事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探索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知识传播的枢纽。近年来,高等农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辽宁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科研、教学、管理和推广等方面的各类农科专业人才。同时,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农业继续教育以及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为辽宁现代农业、农村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员以及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骨干、规模管理者、企业家、各种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间组织者。(四)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基地”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的源头,它既担负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责任,又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使命。近几年,随着现代化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当地社会、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这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站的顺利实施,为实现高等农业院校进行科技兴农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等农业院校提高辽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支撑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构成:(1)搭建农业创新基础平台。重点实验室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平台的重要基地,是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是高水平基础研究、聚集和培育优秀科学家、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平台。(2)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应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区域内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大型企事业和检验检疫、质量标准检测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建立。(3)构建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高等农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有关农业科技各方面现有的科技文献资源,提高科技文献的利用率。(4)创建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高等农业院校要逐步推进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自然科技资源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立统一技术标准、技术平台的共享机制,扩大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的数量和范围,提高自然科技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能力,建立“学校+企业+农户”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创建“学校+企业+农户”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将这些基地与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挂靠,并与企业相关单位进行横向联合,把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及“高、新、特、绿”的生态产品向下辐射到农户。“学校+企业+农户”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主要包括:(1)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依据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势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从师资队伍中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人员走进农村,分别作为基地的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镇)长,便于专家、学者与农村进行联系,这些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经营理念,深入农业第一线开展走访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2)根据当地农业现状,优先选取当地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联合省内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区(点)推广最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现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提供技术咨询与规划。(3)构建适应实际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技能培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实施“一心双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一心双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指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这种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其构成是:(1)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试验示范站,打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新通道。(2)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培训对象,建立“大学—试验站—示范点”多层次技术培训体系,定向制定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3)组建多领域、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相互协同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团队。一是高等农业院校要以项目为纽带,组成一支高校科技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共同参与的推广队伍;二是在地方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4)高等农业院校和示范区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借助电视网络、电信、报刊、电台等信息传播媒介,构建全方位、多渠道、高覆盖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实施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特派行动在实施科技特派行动的过程中,要依托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师资优势,结合院校自身学科建设特点,派出学校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科教兴农工作。要不断完善以项目为纽带,由高校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所组成的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为主体的科技特派行动,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区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出贡献。实施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特派行动主要包括:(1)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组织学校专家、教学科研人员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形成科技特派团,派驻到全省各市、县、乡,根据当地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组织学校专家、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科技特派组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助企业开展科技龙头企业创建活动。(3)学校选派教学科研人员,毕业生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县(市、区)的农村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等活动。(4)选派村级示范户、特派科技员、农民技术员到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创建“一院三区”的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以科技为基础,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形成集“基础研究、科技开发与应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企业孵化、加工、物流、交易、会展”于一体的现代高水平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致力于打造成国内创新能力最强,功能齐全的农业硅谷。“一院三区”,“一院”即创建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院主要由区域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区域龙头企业组成,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主要负责基础性研究,龙头企业主要负责新产品的商业开发及产业发展。“三区”即:(1)成立科技创新区,彰显科技资源聚焦效应。农业科技园区应创建依托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农业科技创新区,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2)打造企业孵化区,实现科技资源最密集。孵化区内的农业企业依托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师资优势,搭建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交流平台,技术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和农业技能人和培训中心,创建农业科技中试基地,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保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3)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形成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主要实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开展教学科研与商业生产结合的科技、推广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提高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核心区农民人均收入。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

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人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

1.1.2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虽然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基本健全,但其内部缺少动力,人员流动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来用人制度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果创新的动力。三是许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而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

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人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人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曰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生产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1农业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以政府主办的科研机构为主,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省部属科研机构,它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事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创新问题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动过程中不断教育培训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2农业技术创新系统

逐步推进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突出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时,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2.3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是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等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各类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构成主体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4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以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障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2.5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

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山西省的农业特色,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学科带头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农户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措施

3.1逐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人,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2012年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94?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人推进农业科技进村人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人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方面建设3.4.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认定一批优势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

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

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人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