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自主觉醒为先,语文兴趣为本
语文课标强调了作为学习者本身的价值,可见在教学中激活学习者主体自觉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所谓自主意识,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成人的过程,是自我主宰意识、意志与行动。而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习者最终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种自主意识的觉醒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于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叶圣陶有句著名的论述:“‘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这其中的“教”就是引导、启发、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不“教”之目的,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不“教”的境界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觉醒。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的意识觉醒依赖于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当然,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良好语文修养和人格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具体提出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一段话值得语文教师细细品读。只有充满热爱语文、具有强烈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动力,唤醒那一颗颗活跃的灵魂,促进学习的自我觉醒,提升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二、文化传承为先,语言发展为本
中国文字折射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渊源,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性、民族性。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要务,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当仁不让的教学使命。正如课标所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但是,这种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引领是通过语文课程学习中语文发展为基本途径的。文化传承为先,语言发展为本,是当今语文教学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而是一个自如自主地“调整教材”“补充教材”,甚至重新“开发教材”“创新教材”的人。所谓课程意识,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含着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强烈的课程意识意味着广博的教学视野;意味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意味着游刃有余的教学实践智慧。但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还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种文化的传承必须在语言的体验、习得、积累、运用的过程中自然渗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过程,而不是纯粹的“人文”教育,即在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发展的艰难抉择。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的“后记”中指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着“四大洋”:语言、文学、心理、教育。语言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第一大洋”,语文教师应当怀抱着中华文化的视野,在语言的海洋中徜徉,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课内引领为先,语言实践为本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教学原则——“让学”,即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的前提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这种内在的动力,不仅能使学习本身变得快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鼓舞学生自己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让学”的基本要素就是掌握学习方法。语文的知识浩瀚如大海,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好的,而且对语文的学习要在课堂中得以渗透、落实与形成。笔者认为,基本的方法就是课内引领为先,语文实践为本的基本原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学习的方法就是语文实践,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信息化整合模式比较表
一、模式类型及程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接受”为主的接受式认知模式,也称赫尔巴特教学模式,后在我国盛行为“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的确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模式类型单一,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五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四种数字化学习模式,此外还有多媒体演示型、网络专题研习型,这些多样化、偏重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传统语文教学都是震撼冲击。
二、教学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环境观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这显然是一种静态的教学环境论。现代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环境物质教学环境是“硬环境”,它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心理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内部各种人的心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无形的“软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心理基础。它由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教与学的形式等因素构成。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以后,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化教学设备成为教学信息的第三载体,各种特定功能的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使用。如语音室、音乐室、计算机房、视听室、多媒体教室等,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功能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使现代物质教学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现代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此外,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类的物质环境,还包括教学教学信息、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等要素。它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展开,教学环境中的情况和条件也不断发生变化。
三、教学媒体及作用的转变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中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媒体基本上是“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其中视听媒体还是缺少互动功能的单向传输,而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也只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用的辅助工具。在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学媒体正逐渐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多媒体+网络”转变。教学媒体的功能不再只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而是多样化;不仅作为教师讲解和演示用的辅助工具,更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交流工具、成果工具。总而言之,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增进学习效果,扩充学习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互动、协作,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非传统教学媒体所能企及。正如Salomon描述的那样:“计算机只是一连串反应的导火线,是制作面包的发酵粉。”
四、教学方式及过程的转变
教学方式指各种教学方法的配合方式,甚至不仅包括教师进行教学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及整个教学组织的方式。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教学方式在重视教时更把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方法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教学过程也按部就班,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师生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活动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五、师生角色及关系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知识传递的权威,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学生在封闭的状态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师生、生生缺乏双向信息和多向信息的交流。在语文教学信息化整合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研究者;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管理者,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角色则从机械接受知识的封闭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能动建构知识、操作认知工具、积极寻求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开放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他们将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发现、探索和钻研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角色的变化必然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六、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评价主客体单一、方式简单、内容浅显、层次较低等诸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有以下特点:①评价客体(对象)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于对教师所传授知识接受的数量有多少,掌握程度的深浅等为标准。新模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习者,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而对教师评价的出发点则从教改变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及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等,显而易见,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习者制定的。②评价主客体的多元化:传统教学评价主客体单一,忽视评价主客体的多源、多向的价值。新模式评价对象除了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之外,还要对与教学媒体,如多媒体使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等进行评价。同时新评价将教师、学生、家长等纳入评价主体的行列,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③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新模式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有时还可让学生的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等。④评价重过程和综合性:评价重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着重综合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融现代信息技术于语文课程与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探索更新、更丰富的教学模式,这将是21世纪我国语文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创新的有力“生长点”。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空间结构图.转引自杨小徽.中小学教学模式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教育学卷:135.
[2]韩艳梅,倪文锦.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3]康霖.现代教学环境构成要素与功能探析.
[4]王志刚.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价值 社会价值
语文学科是承载着浓厚文化、深厚情感、深邃思想的人文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学到读写的本领,而且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语文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得知识,更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它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生,最终达到对自身生命形式的优化和对灵魂的塑造,完成一个社会角色的完美转变。初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课所凸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教师对每篇文章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引导,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课外开展的阅读、写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每个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一、有正确的课堂教学观,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
教学观是决定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理念。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首先要弄明白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从而完成他们的社会角色的过程。这里,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要素(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只能是为之服务的外部条件。因此我的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最终成为社会的人。课堂上的一切都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人的能动性,而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变成了被填的鸭子,变成了只会按老师为他编好的程序去操练和应考的机器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一切都以应考得分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角色性。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和认识潜能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清楚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此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突破点,创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社会为主要舞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整堂课我以故事内容为中心突破点,适时指导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主体,假想以他们以后的社会人生为平台,通过心理的疏导让他们真正懂得“再走一步”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农村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及学生以后如何在社会中学以致用等问题考虑较少,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不加考虑当然更谈不上和自己对号入座。这些困惑长期得不到疏导,学生只知道故事内容,社会性一片空白,心中有困惑,但很少有人去找老师解决,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怕人“说闲话”,怕别人说自己心理有问题。学科教学则可以避免这种尴尬。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的教材的丰富性、形象性、人文性去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因此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把握,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
举例来说,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多数学生只领略了惊险的故事情节,没考虑到如果是自己该会怎样?这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着怎样的影响?也许有少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们不敢或不想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训练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三、在语文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我们应该建立社会语文观,让语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作为巩固和发展课内所学知识的手段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经常开展形形的语文活动,如:经典美文欣赏、经典美文诵读、钢笔书法练习、读书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同时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的不同。在不同时期我们还应举办不同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感动中国人物”读后感征文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提升,有利于良好个性和健全性格的形成,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恰当地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
奖励肯定和批评惩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强化作用。奖励肯定起正面强化作用,批评惩罚起反面促进作用。心理实验证明,奖励是积极性的、建设性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被激化放大。关注优点,优点就会被放大;关注缺点,缺点就会被放大。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所以,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学生犯些小错误,有些小毛病,这时老师只需稍加暗示,点拨醒悟,大可不必大张旗鼓地批评责备。这样的批评虽悄无声息,但深入学生的心田,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体味到独立人格的尊贵。这样恰当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精神上或道德上的满足,进而向更高层次积极迈进。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
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发表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即使学生答错了,教师也要耐心听,并积极地启发引导,最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予以肯定。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学生,让每个小组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让小组成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比较容易发现毛病,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得到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解放,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使语文教学得到升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63―01
中学语文老师语文素养的基础,是阅读能力,以及建立在阅读能力上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引导阅读能力。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引导、指导阅读,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形成思想,并进一步延伸为口头表达和写作。阅读能力直接制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关注语文教师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就是关注语文教改的实质性推进。
一、读者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身份
中学语文教学围绕的是教材中的文本,理想的语文教学就是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进行师生对话,发展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进一步的写作能力。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提到:“要想真正地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
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文本的首位解读者,随后的指导阅读、讲读、分析都由此而发,只有教师做到高屋建瓴,对文本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度的发掘,才能顺利进入下一步的教学和对话阶段。解读、分析文本的过程,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能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文本,还要他能够触类旁通,能掌握该文本的周边材料,从一滴水找出一条河的线索。例如,教读柳宗元的名诗《江雪》,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柳宗元背景的足够了解,不能把这些内容与这首诗的读解联系起来,最终的解读,只能是诗词的翻译和基本的诗歌审美讲解,作者的心境、时代特征的表现、当时政治的影响,都被抛开,学生只能了解诗歌最浅层的内容,而将这些内容都添加进去,给学生充分立体的知识和感知,才是语文课的应有之意。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专业的阅读指导和丰富的阅读体验。
学科课程的内在动力,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标定自我身份时,首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读者。这样的读者,要热爱阅读,有所专擅,更能广博。语文教师的阅读量应该超越学生,更超越同年龄、同学历层次的阅读者,成为专业的读者。遗憾的是,受我国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量低下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水平也在低水平徘徊,这应该引起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同行的重视,这种能力的低下,某种程度上直接制约语文新课改的成败。
二、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存在的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寻求借助阅读理解文本的人,要“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把一个静态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由阅读而进入课堂的讲读,变成一次在场的言说。其次,教学就展开了另一重对话,阅读文本是中介,围绕文本,师生开始问―答模式的对话。这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对话模式,学生怎样才能理解文本作者的知识结构,如何从文本阅读、分析中获得更丰富的阅读经验,如何在教室的指导下发现文本隐藏的含义。
这个阅读―对话的过程,给语文教师提出极大的难度。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供足够多的周边阅读资料,寻找学生阅读的盲区,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心得。每一步都需要语文教师有足够的阅读量、有经过大量阅读锤炼出来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经验保证,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教学过程。
三、打造语文教师核心竞争力
语文教育的危机逼迫从业者重新反思,自己的立身之本为何,走近阅读,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是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的应有的要求。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阅读者,甚至成为专业的读者,这是他们所受的教育给予他们的便利,应该成为他们的优势。
其次,语文教师需要比其他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并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成为新课改的推动者。
【关键词】高中语文 网络资源 阅读 微信 微博 影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17
语文是中国教育的一门传统课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文字阅读和实践应用为目的的课程,它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行等的重任。高中是学生求学时期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学业上面临堪称人生第一大考的高考,在生命历程中又处在成年前后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高中语文教育与学习应该受到格外重视。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生活在网络相当普及的环境中的青少年,他们对于网络的熟悉与依赖远胜于同时期的80后90后们,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几乎成了当今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网络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语文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高中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网络的普及以及教育理念的变革,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新鲜“血液”,以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孩子,现在的高中生也不太可能完全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去学习,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来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就成了一个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本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教育思想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做出一些贡献。
第一,在现在的学校教育实践中,QQ和微信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从小学到高中各个教育阶段,从农村到城市,老师们都会建立相应的班级微信和QQ群,这是手机聊天软件普及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但是,现在的班级微信和QQ群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承担老师与家长交流、监督学生课外学习的功能,以老师和家长为中心,学生处于附属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些交流群应该体现学生的核心地位。其实,现在的中学生对微信和QQ的应用也已经十分普及,这些手机聊天软件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有益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老师和家长可以把微信和QQ作为一个推送平台,不定时地在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里默默地推送一些优秀短文。
微信和QQ的聊天功能以及空间的发表展示功能已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老师和家长在这些平台上默默推送的优秀文章,经过“陌生化”的伪装,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无意之间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在这些平台上看到的一些文章,便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评论,化课外阅读任务为自发的休闲阅读,从而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有研究表明,自由阅读和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具有天生的抗拒意识,以完成作业的心态开展的阅读往往会大打折扣,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科任务收效甚微,充分开发微信和QQ的潜能,凭借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原动力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网络阅读的开放性、丰富性与互动性等特点与当代青少年的性格特点非常吻合,因此,现在的高中生比较喜欢网络阅读,纸质阅读在这些孩子的阅读经历中所占比重正在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信息化水平能够越来越高,青少年的思想更加开放和前卫,网络快餐式的阅读正在占领年轻一代的阅读空间。
除微信和QQ以外的其他网络阅读严重冲击着纸质阅读的天下,这是时展的必然产物,需要明确的是,网络阅读有利有弊,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上阅读资源质量的参差不齐,高中生是网络阅读的重要群体,开放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但是,要想使网络阅读资源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有大量的“取精华,去糟粕”的工作要做,高中生的网络阅读需要有正确的引导。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一些网络阅读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阅读取向。
比如,某个网站上的阅读资源整体质量较高,符合高中生阅读要求,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多引用该网站的资源,让学生“顺藤摸瓜”自己去浏览该网站。经典阅读是消除网络阅读弊端的重要武器,在较多新潮内容融入课堂的同时,经典阅读也要常抓不懈,经典具有标杆和榜样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