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保意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生物教学;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83-02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们为了让环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便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环境保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把保护环境立为一项基本国策。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环境科学知识将成为每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成为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重任。
1 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的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提出要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这不仅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应围绕五个目标来展开:(1)意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2)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多种经验和基本理解。(3)技能目标:使学生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技能。(4)态度目标: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绝不能发展经济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培养学生具有参与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责任感。(5)参与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并且能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行动。其中意识目标既是环保教育的基础目标,又与态度目标、参与目标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2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2.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 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环保素材
目前中学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倡导环保行为,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1]。高中生物中,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环保内容,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的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适时地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为了不让环境污染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2)联系身边环境,进行教学渗透
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寻找鲜活事例,加大对环境保护有关知识的讲解力度,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3]。例如,根据学校旁一条小河因受严重污染,使鱼类剧减的实际,在《细菌》一章中,从河中取回河水、河泥样品,进行生物、化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鱼类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废水及养殖场粪便等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藻类生物过度繁殖,而死亡尸体的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鱼类因缺氧而难以生存。通过以上联系身边的生活环境,唤醒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又如,不少学生旅游时常见在树上刻字的现象,在讲授《茎的辅导作用》一节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做法对树生长的影响,从而既加深学生对筛管输导作用的理解,又培养其爱护花草数木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当地鸟类的锐减及鼠害增加,青蛙的减少及虫害增多,城区经常的“雾天”,硫酸铜浸泡的“绿棕叶”等一些实例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3) 讨论时事热点,加强环保渗透
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如有新闻报道,新疆因其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棉花种植成为其农业支柱作物,但近年棉蚜的大面积爆发导致减产40%。简单的介绍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防治新疆棉蚜爆发?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对棉蚜可采用农药喷洒、转入抗虫基因、引入天敌等防治方法,并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由于大量喷施农药不但达不到及时治理的目的,还污染了环境,也使得生态系统中其它物种受到极大的破坏,农药治理不足取;而抗虫棉对此棉蚜没有作用;选用引入天敌的方法,在防止环境污染的同时,又保护了包括棉蚜等昆虫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对新疆地区特殊而又脆弱的生态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科研工作者正是应用食物链原理,引入棉蚜的天敌――瓢虫,采用生态棉技术,即在棉田中间套种苜蓿(瓢虫栖息地),使棉蚜降到最小安全值,既降低了成本又增产,达到了“生产、环保”双赢的效果。学生在讨论中参与热情极高,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了学科发展动态,真正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了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1)进行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还有“爱鸟周”、“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我们可结合环保纪念日等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召开主题班会(如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举办环保论坛、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4]。
(2)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环境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第二节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1)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2)观察当地的湖泊、池塘或河流的污染状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的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参观考察,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如利用寒暑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农业生态示范区、当地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从而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价值观念、环境道德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魏秀华.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几点做法.生物学通报,2002,37(3):40.
[4] 潘紫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生物学通报,2000,35(7):30.
Strengthens in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环保意识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雾霾、pm2.5、带血的GDP等词汇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气污染、沙尘暴、水污染等生态问题成为制约人生发展的瓶颈,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考的问题。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国民环保意识,提高全民环保素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生物学科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新的生物教学大纲更是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等基础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明确提出“具有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标”。作为生物学科教师,笔者充分意识到环保教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对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作了一定的探索,并将环保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
1充分利用教材课程,渗透环保理念
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直接或间接与环保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挖教材、精析概念、总结评价、引导深思等多种方式,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将环保知识、环保理念深入到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起环保理念,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保护生态多样性等的重要性。如在讲授“生物和生物圈”这一章内容的时候,首先深入挖掘教材,梳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生物圈、食物链等概念的讲解,让学生深入思考生物教学与环保教育的关系。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幻灯片、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知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从而表明生物圈是包括人类自己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在讲述完章节内容时,通过延伸阅读练习,如关于DDT对环境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II号的资料进一步教育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存空间,尤其应当有意识地保护这一相互依赖、同存共亡的生物圈。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的章节与环保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其与环保知识联系起来。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拓展延伸,跟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扩大绿化面积等环保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以上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将环保理念渗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强化环保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要借助课本知识,直接向学生讲述环保知识,也需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课外资源是学生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课外资源,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简单易于开始的课外活动入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行为。如通过举办环保专题讲座、环保知识义务活动、生活环境调研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开展环保义务活动,强化学生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义务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环保责任,并通过参与这些环保义务活动,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这些义务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如每年的“植树节”,教师可以联系当地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到公园、植物园等地方去植树,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植树,明白植树造林的环保意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培养他们爱护植物的情感,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环保意识。
(2)结合学校实际,举办系列环保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知识相结合,可以与一年一度的“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相结合。主题教育活动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新的认识。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附近的植物园、风景名胜区等,让他们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产生与自然的亲切感情,从而让他们产生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情况,以此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4)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成立环保兴趣小组,让小组成员参与当地植物园的建设,参观当地的饲养员,学习饲养小动物,结合生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小实验。如:废弃电池对水质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捕食的观察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3呼吁从我做起,实施环保行动
环保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就呼吁、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以实际行动实施环保行为。如:洗手时要节约用水,要顺手关水龙头,人走了要随手关灯;洗衣服的时候,要选用无磷洗衣粉;购物少用塑料袋,多用购物袋;吃饭的时候,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学会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资源。如废塑料瓶、废铝罐、含水银废电池、废纸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浪费用水,不浪费电,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等习惯。这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4小结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保教育融入生物课堂教育,并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环保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让学生从小关爱社会、关心国事,强化环保意识,以环保为己任,从我做起、带动他人,为美化生存,环境竭尽力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云国,李小明.环境生态学导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秋才.中学生物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J].中学教学参考,2013(2).
一、以教材为载体,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环保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关于环境污染的现状、环境保护常识等相关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列举学生身边的,尤其是学生耳闻目睹的实例,来说明化学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空气》一课时,让学生在掌握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的发现以及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讨:如“近年来,空气中哪些成分增加了?”“这些成分的增加,带来什么后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小组讨论,从而找到答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引发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出现异常;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酸雨的形成,土壤酸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学生从中了解了大气污染的成因,强化了环保意识。又如,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教师设计提出“水危机”“水污染”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周边水资源的储量和水质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测,探求造成水污染以及水资源浪费的根源,提出应注意的事项和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体会加强环保意识的意义。
二、在化学实验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不仅有时会用到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进行实验,而且很多实验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这就要求我们为了安全和环保,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步骤,严格控制实验药品的试剂用量,设计安全合理的实验仪器设备装置,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加强安全教育,强化环保意识。首先,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上课时,教师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经常会接触到或产生不少有毒的物质,教育学生一定要当心、谨慎。实验结束后,对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乱丢乱倒,并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有毒的物质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教师在化学演示实验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环保意识的教育。
例如,在演示炼铁原理的实验时,特意让学生注意“有一个尾气处理的装置”。这样做就是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尽管排放的一氧化碳很少,但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是会污染环境的,对这样有毒的物质决不能随意抛弃,要教育学生学会妥善的处理有毒的物质,绝不能放过一丝一毫,强化环保意识。又如在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前,就提醒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操作后的废液?使学生们懂得废液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而应倒入废液缸中,减少环境污染。
再如,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有毒的气体,做这个实验之前,为了不让有毒气体污染大气,鼓励学生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为用具支试管代替试管,塞上橡皮塞,用事先螺旋好的细铜丝代替铜片,并穿过橡皮塞,用橡皮管将具支试管与球形干燥管靠近具支试管一端塞上蘸过品红溶液的棉花,另一端塞上蘸过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连接起来。改进后的实验既可通过抽拉细铜丝的方法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又可通过观察品红溶液的褪色,说明有二氧化硫气体生成,还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硫的吸收减少环境污染。改进后的实验,不仅实验现象明显且极大地减少了有毒气体对大气的污染。
三、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要在课外活动中,结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和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有关环保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一是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环保专题讲座。如利用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举办以“关注世界环境,关注未来环境”为主题的化学环保在校园活动;结合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就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和氟里昂的应用及其替代技术开展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结合最近我国出现的食品安全一系列的问题,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等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参观活动。如组织学生去气象局参观空气质量的测定,去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的处理程序;去农技站参观对土壤的检测。三是组织学生环保小课题调研检测活动。如组织学生对饮用水、河水、民用污水、工厂废水的pH值测定,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对比,撰写调查分析报告;检测土壤成分以及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的缺失,指导当地农民因地制宜;调查周围空气污染情况等。四是开展废旧物品的回收。对可利用的废旧物品交废品回收站;对不能利用,严重污染的要特殊处理,如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剧毒农药包装瓶(袋)的集中销毁等。
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不忘环保,提倡低碳生活。如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不乱倒生活垃圾等,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常汝吉.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教学 培养 环保
环境时刻影响着我们人的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环境教育却还没有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重视,还在肆虐破坏环境,使我们本来的绿色家园变成了荒园,饱受自然界带来的惩罚。在这种背景下,绿色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培养环境意识,学校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人们的前沿阵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环保意识也必不可少的当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的课堂上抓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科学实验教师应对学生从小就进行环保教育 ,使其懂得保护环境。
实验是科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而实验材料的获取,实验后的废物处理都与环保紧密相连。因此,绿色化实验对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绿色实验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渗透环保教育所必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科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应当担当起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这个重任。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是责任也是使命。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首先,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材料要绿色环保。指导学生采集植物、捕捉动物样品时,数量要适当,太多会浪费。要从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做起,尽量减少对动植物的伤害,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科技制作类实验,我们可以用一些废弃的可乐瓶、易拉罐等代替。小水轮的制作则可以选用用萝卜、可乐瓶等,"不倒翁"的制作则完全可以用废弃的蛋壳制作等,在材料的选取上,我们变废物为宝物,学会利用废旧物品,一物多用。
其次,实验的设计应绿色化。可采用微型化实验。我们在科学实验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化学试剂,教师和学生一般认为试剂浓度越高实验现象越明显,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化学试剂灵敏度非常高,非常稀的浓度就能达到实验目的,有的实验试剂浓度过高反而影响实验效果。我们应使剂量最小化,在保证其实验效果最佳的同时,使用最小的计量,会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如果剂量太大,不但浪费,反而使实验效果不佳。例如我们在教授"怎样认识岩石"的过程中,我们会用盐酸试剂判断岩石、石灰石等遇盐酸会冒气泡,学生喜欢在岩石上反复试验,若不控制好试剂,就会造成试剂的浪费,而且还易发生危险;若控制好了,实验操作规范化了,有害物质就会大大减少,就有利于减少排向空气中的污染物,而且实验又不受影响,能真正做到减量的绿色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在实验前就要给学生暗示,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将环保思想体现在实验过程中,从小事做起,以点滴事例的实践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把绿色实验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优化材料的利用,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讲过植物的叶 、岩石、蝶或蛾等的观察实验后,可教会学生将剩余材料做成叶画、石头画或标本等。这样既能减少材料的浪费,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可丰富仪器中标本的数量和种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从小节约的好习惯。
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正确处理尾气、尾液,废物的处理也需要环保。 如废液要倒入废液缸并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或埋掉,如有毒物必须经过分解,废酸要用石灰乳中和等。通过引导学生规范、安全地操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实验心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
除过实验后气体的排放,液体的统一收集等,在实验中我们用过的动、植物,它们帮助我们完成了实验,我们应该在最后让动物、植物回归大自然,教育学生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处理废物的能力。在授课及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无论是从实验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做到绿色环保,将绿色教育,环保思想根植于教学设计之中,根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实验教学中自然、和谐、生动地渗透"环保意识",主动减少环境污染,开展绿色实验,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环保方法,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绿色环保新一代。
参考文献
摘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充分加大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本文重点谈谈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意识;对策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不断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使之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减少CO2 的排放,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一是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要充分发挥社团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但是低碳经济作为单独概念并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1.2 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依托。有关专家指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这不仅意味着低碳经济要在生产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当代环境资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日常活动的正当结果,这已经基本成为了人类的共识。
2 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公众参与度,实现共同低碳当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倡导低碳生活、建低碳型社会,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人作为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公众是否积极参与节能环保行动以及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如何,将最终决定着低碳经济推行的实际效果,从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节能环保是典型的社会公共事务,我们每个人理应承担起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积极参与到节能环保的各项工作中去。这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有效推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条件。
3 提高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之对策研究
3.1 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仍不足,对能源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较弱,公民节能习惯还未养成。所以,必须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培养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实践低碳生产和生活。
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在国外,许多城市、企业十分重视媒体对节能的宣传教育。加拿大渥太华就专门办了一份报纸吝啬家日报,专登宣传小气有理、为人们节约过日子提供具体办法的文章,提倡吝啬不是没有面子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报纸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不断刷新。
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利用各种舆论媒体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使社会公众了解中国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节能环保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尽量拉近节能环保与民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节能知识的力度,充分利用特殊时日开展活动。
3.2 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从目前来看,中国公众的低碳意识还比较薄弱,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养成。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的日常起居每年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总量,足足可以充满三个热气球。可见,公众生活方式健康、环保与否对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3.3 哥本哈根大会直接向我们提出了未来现代而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型的责任,让这场运动从自己家中发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2008 年6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公开报告对个人的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这对我们形成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有着指导意义。
3.4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众所周知,二战以后,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流行,这对中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超过正常需要的浪费式、资源透支型的消费,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大量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消费主义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了自然力的严重不和谐。因此,转变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要优化消费结构,提倡 5S 消费原则。和谐的消费观念是生态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优化消费结构是为了将人类的消费行为控制在大自然可承载的能力之内,实现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