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诗文;现状;优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积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实际和课标要求大相径庭,为此,笔者就古诗文教学的意义、现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我国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璀璨瑰丽,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文作品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出啊弄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这些作品,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染,保留了清明、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当前,高度重视初中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汉为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弘扬中华传统那个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的抵制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调查中还发现,初中古诗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认识论问题,广大教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深远意义缺乏充分认可;而是方法论问题,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反复诵读和积累,或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把解词释义等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小,通常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的意思和古诗文的干巴巴的译文,而对于古诗文本身精彩的内容,往往忽视了,不去熟读成诵。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实在是本末倒置。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阅读古诗文,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主要应该体现在诵读积累方面。诵读是彰显学生个性和诗文音乐之美的反复诵读,积累是富含生命情趣和思想文化内蕴的自然记忆;诵读积累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情思与言语共生,可以直抵诗文本身意蕴,直通学生肺腑心灵,实属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自然选择。对此,课标研制组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进行了具体说明:“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的两点建议作为具体策略。其一,“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学习古诗文必须读正确、流利,读出自我感受,在读的烂熟于心的历程中陶情冶性。其二,“教师只须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并不需要当即进行深刻理解,教师也无需进行繁琐讲授和深入指导。学生经诵读而积累的诗文,在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很正常,也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古诗文常读常新,人生阅历在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试图通过讲解或其他手段让学生一劳永逸的理解古诗文,断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唤醒与鼓舞
诵读积累古诗文,教师可以借助“限时背诵”、“诵读表演”、“接力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致与热情,提高效率。不过,在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同时,还要鼓舞他们的从容与专注。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的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自然会达到纯熟的境界。”要达到这种高度,教师必须通过付出真心的赏识与赞美、宽容与期待去鼓舞学生。
(二)、点拨与渲染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常给人不著一字儿尽得风流之感。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过程长能够尽可能多的熏陶和感染。点拨方面,可以抓住古诗文的关键词句和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积累,发挥独特想象,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股市的情趣和哲理。渲染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展现古诗文作品描绘的风物与意境,实施古色古香的审美性教育。不过,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可能冲击、覆盖学生凭借词句诵读获得的美感,使他们逐渐远离文本,所以切忌渲染过度。
(三)、适度引导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诵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续写、改写或仿写古诗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四)、与生活相结合
为了优化学生诵习古诗文的外部环境,教师可以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最后,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教《鱼我所欲也》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们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健康成长 作用
中国原是诗的国度,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中国古代的文人以优美的文字、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灵,有的振奋人心,有的开导劝慰,有的逍遥浪漫,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当然,古诗文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什么是健康成长
我们所说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即学生是否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否适应生活、学习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可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拥有健全的身心。然而,中国古诗文“养心修身,润人心田”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好载体,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并充分利用。
二、如何利用古诗文
古诗文教学以“听读”、“诵读”、“思考”、“联想”为主,我认为要想在古诗文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巧选诗文,以德为本。
古代文人赋诗言志,好的诗文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教师在选取教学文本的时候要有取舍。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在此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学校教学应格外注重学生优秀品德培养,以“育人”为目标。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有目的地选择以德为本、修养情操的诗文,因为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情操是身心健康的保障。中国古诗文对品德情操的含义和如何修养也有不少描述。例如,《论语・宪问》中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告诉我们为人既要重恩德又要讲原则;再如宋代诗人程颢在诗中写道:“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形容志士们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诗经・小雅》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是在告诉我们,人们对道德高尚的人崇敬和模仿。
这些诗文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德。如何培养品德,古代文人告诉我们一些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诫人要每天对自己进行审视和反省;《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在告诉我们知错能改的道理;《孟子》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古人自我修养的至高境界。若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选择、推荐这一类的诗文,进行系统性的诵读、品鉴、记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抵制外界的种种诱惑,保持平静心态则有很大的帮助。
2.以“乐”引路,提高审美。
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注重押韵、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许多诗歌更是被改编为歌曲。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入音乐不仅可以达到古典诗词的教育作用,而且可以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孔子曾说:“音乐可以善民心,移风俗,淳教化。”在诗歌教学中尽量结合音乐,精心挑选与所讲古诗词相关的乐曲贯穿教学,这是一个很明智的方法。学生在音乐的带领下,步入古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读懂古诗词,体验诗词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提高诗词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实例不少。举个例子:在学习《诗经・蒹葭》时,我播放了一首由它改编而来的歌曲《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邓丽君的歌声给学生塑造了凄丽迷茫的意境,很切合诗中要表达的那种缠绵悱恻、独自彷徨的情愫。经过聆听乐曲,学生在诵读的时候能较好地把握朗读的情感,在解读诗歌内容时更有画面感,并能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种诗情乐韵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情感体验和诗词意韵抒发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让音乐领路古诗词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加轻松地学习和传承中国古诗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3.知人论世,情感共鸣。
诗文是作者抒怀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看到文人的积极向上、豪迈胸襟,也可以看见他们的自然纯真、坦率豁达,还可以了解他们对人生的思索,可以看见他们的爱国热情,等等。透过诗文,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深入了解作者本人。我坚信伟大的诗人穿越千年,依然能散发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要重视对作者人生经历的学习和了解,抓住对人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因人爱诗,因诗动情,给学生正确的情感导向。目前学生学得最多的就是唐诗,诗仙“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象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我们学过他的很多诗篇,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他的乐观和自信,尽管李白的一生充满波折,但是在现实与理想有很大差距的时候,他却没有悲观,而是依然执著追求自己的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说“诗圣”杜甫,身处战乱年代,但是忧国忧民的他依然在诗中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表达自己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文人都有个性,每一个文人都有独具风格的作品,那么不论是深处浊世却坚持九死未悔的屈原,还是隐居山林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还是为因为离别怅然神伤的柳永,抑或是怒发冲冠奋力抗敌的岳飞,总有那么一个诗人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的内心。
三、古诗文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1.对优秀品德的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以礼乐诗书、经史典籍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格特征的人。我们要剔除封建糟粕,吸收借鉴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比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家庭理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都是符合时代要求。我们要通过古诗文这一载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担负起传承中华美德的责任。
2.对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之美,调动学生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在古诗文中,那些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诗人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诗人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古诗文中,大自然已经成为诗人抒感的重要对象,成为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对情感世界的充实。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会调节情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那些激励斗志、自强不息的诗篇,让学生汲取奋发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那些规劝开导,分析得失成败的文章让学生明白成功不容易,失败不气馁的道理。通过古诗文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品诗读文,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古诗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更可以淡泊名利心,净化灵魂。古诗文教学应受重视,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它。
参考文献:
[1]李玉霞.中国古典诗文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9(13).
[2]范爱蓉.论中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4.
现如今,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已然成为古诗词教学的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默契,以期增添古诗文教学之魅力。
然而,世事皆有利弊,亦如同多媒体之于古诗文教学。古诗文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的习得以及语文素养的积淀是有效还是抑制,是强化还是削弱,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故而,笔者现就以《卖炭翁》与《爱莲说》为例略谈自己对在古诗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体会与反思。
一、诗教需要精彩而非光彩
在古诗词课堂中,一幅幅或艳丽、或迷人、或生动的图片,总引人目不暇接;一曲曲或柔情或豪迈或低沉的乐章,也总能引人心神荡漾,浮想联翩。于是乎“古诗词因多媒体而精彩”“多媒体让古诗词焕发光彩”的言说,随之应运而生。
借由同课异构之机缘,笔者有幸观摩了几堂风格各异的《卖炭翁》,教师授课皆会不约而同地为每句话配上相应的画面,然后由同学借图片的帮助展开想象,对凝练之诗句进行补充或扩写而全无字词的推敲与潜心的涵泳,课堂确有光彩之感,但无精彩之味。殊不知,古诗词之精彩,皆隐藏在语言之中,若非细细品味而不足以体味其“力透纸背”之魅力。
《卖炭翁》的语句看似明白如话,但非平淡无味。虽无理解之障碍,但作者之心却未必轻易懂得。就其简单一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鬓之“白”与十指之“黑”的对比,便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指上之黑是无法洗去的,因为这是其长年累月烟熏火燎之贫困生活的见证与烙印。一个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仍要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凌霜冒寒地砍柴烧炭,继续在辛劳中度过余生。
如此这般地将字词化开去理解,深入去品味,老翁之孤苦便跃然纸上。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老翁的悲悯与同情便会自然生发,触痛心怀。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朗读,而朗读时自然也会将速度放慢,音色低沉起来。
可见,诗教的精彩程度来源于课堂对字词挖掘的深度,而多媒体是无法帮助学生真切体味其妙处的,更是无法替代学生实现咬文嚼字后的豁然开朗。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旨。语言是古诗文精彩的依托,抓住语言才能彰显精彩,唯有在“有形”的语言层面沉下去,它才会从“无形”的精神层面浮起。语言是一个宝盒,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发现宝盒内珠宝的璀璨,体会真正的精彩。
二、想象需要启迪而非抑制
不少古诗文课堂往往借助精美的图片点拨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旨在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它给予学生以视觉冲击,起到以图片诠释文字之功用,继而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文字然后展开合理想象,最终实现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审美再创作。
又如执教《爱莲说》,我们总会在课上展示几幅姿态各异的荷花图,激趣之余希冀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刘禹锡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莲花。
诚然,荷花图的确为学生解决了关于“中通外直”“亭亭净植”之疑惑,但之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句子却无真切理解。究其原因,图片释义只是让学生完成了从平面(文字)到另一平面(图片)的过程,但对文章之深意却浅尝辄止。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直观性”是把双刃剑:图片在启发学生想象的同时,也在阻碍抑制着学生的思维。图片的出现,下意识地给了学生一种思维定式,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学生会不自觉地由眼前的画面为思考的蓝本或是出发点进行理解或再创造。且不论文言诗词常常多义多解,但图片之唯一性的特性是无法将其穷尽的。
鉴赏是一种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而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古诗文笔下的景物已非客观现实之物而是加诸作者感彩之物,其具有特殊性、唯一性,这一特殊的画面是无论从何途径搜索到的图片都无法与其吻合的。可见,古诗文教学应由文字切入进行合理想象才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最有效方式。
三、意境需要营造而非再现
古诗词讲究意境之美。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词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古诗词之意境意味无穷,正所谓“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无论是“有我之境”抑或“无我之境”,皆为诗人心中所想,而实际无法达到之场景。
在论及多媒体的好处时,时常会看到如此言说“多媒体能使古诗词的意境再现”,实却不能也,非但不能,且不可也。
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需心领神会,以图片悟意境恐怕只有破坏意境而无再现之实效。19世纪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曾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领略古诗文亦如此,其意境之美实乃“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尚且无法以言辨之,恐多媒体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尔。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现代文学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加以重视,探索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这
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深造及今后走向社会之后的工作与个人发展。
一、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新课标还要求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完成从解析者、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转化,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要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是要提倡问题式阅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这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二是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掌握它。教师要善于设疑,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如在讲述《项链》一文时,“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要安排一个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相会的场面?为什么要点明项链是假的这个事实?”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三是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供更加直观、多维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增添学习的乐趣。如教《赤壁赋》一文时,可以提供一段以古筝与洞箫为主的背景音乐配乐诵读,这样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如痴如醉,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清晰的理解课文,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提高。
二、新课标下古代诗文阅读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共五册,“阅读鉴赏”部分79篇文章中古代文学作品达42篇,涵盖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众多经典之作。古代文学作品比重如此之大,可见新课程表中是十分重视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的,所以,在新课改下应高度重视古诗文阅读的教学。
首先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古诗文的创作年代距今久远,汉语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现代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诗文相关知识、包括字词、文体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很难很好地阅读古诗文。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有关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打下基础。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册)中的“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唯大王命之”(《荆珂刺秦王》,第一册)中的“唯”亦是此义,而不是唯一、只的意思。这与当今语境中试用的“唯”字的意思就有区别。
还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宜皆降之”(《苏武传》,第四册)中的“降”为使动用法,“使……投降”。如:“单于壮其节”(《苏武传》)中的“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通假字更是古诗文阅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两首》,第二册)中的“匪”通“非”,“不是”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这种通假情况,把“匪”理解为“土匪”,无疑与作者本意有很大的偏离。
其次,要向学生传授古代文体的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不同文体的古文,如论、序、表、传、记、赋、诗、词等。学生如果能对相关文体及一般何种情况下使用此类文体有明晰的把握,对于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此类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对于其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较为有利。
三、新课标下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现代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主要素材。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创作的,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也更加反映现代社会面貌,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更具有现实性。因此,应该重视现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做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首先,要提倡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与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现代文学作品的产生时间较为晚近,对作品的意蕴往往还没有形成共识。而且,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也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要求。
其次,要重视对人物的多维分析。任务是文学作品中反映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分析任务的语言、行为,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对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多维分析,才能全面把握人物,理解作品。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往的分析往往是批判他的凶残和虚伪,其实我们也应该看到。但是,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中,是可以看到真诚的,包括对年轻时浪漫的留恋,也有遗弃鲁侍萍的歉疚,还有良心对于犯罪的谴责。说明,他本人在心底依然有未泯的人性和良知存在,这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特别是现代社会,学生思想也日益多元,对待人物,这种多维的理解人物的方法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也是事关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关键。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把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个根本标准,探讨做好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人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7—0090—0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指出: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起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用一些名人佳句,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历来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说教课,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如果教师巧妙地把古诗文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或者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预习时收集相关的古诗文,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如,笔者在讲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时,选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当笔者率先背诵起诗中的内容时,学生起初有一些惊讶,继而和笔者一起背诵起来。当背诵至“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时,笔者问学生:“这句诗蕴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经济常识?”“货币”、“商品交换”、“使用价值”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笔者首先肯定了大部分学生的看法,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从“心忧炭贱愿天寒”中发现了价值规律的体现,也就是价格受到了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他们说出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没有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市场经济则具有平等性的特征。通过《卖炭翁》一诗的引用,既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相关经济原理,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 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整的教育应当以人类优秀文化为教育的基础,做到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如,在“融入社会生活,陶冶高雅情趣”一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中有关于欣赏自然美景之乐、体验生活之乐、阅读诗文之乐及文艺创作之乐等内容,便联系古诗文中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结合学校组织的展览及歌咏比赛等活动,精心设计教案,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界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巍峨高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莽莽草原;引导学生去欣赏文艺作品中的人间真情、山水虫鱼;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高雅的生活情趣,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三、 塑造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