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资源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人力资源生态概述
(一)人力资源生态的定义
生态是生物学词汇,主要是指生物栖息的地方和种群与环境的关系等,具体是指有机体与其环境逐渐的相互关系。人力资源生态是指人力资源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管理环境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多种内涵,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生态知识影响人力资源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力资源社会生态、人力资源文化生态、人力资源供求生态、组织内部生态。
(二)人力资源生态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生态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社会生态、人力资源文化生态、人力资源供求生态、组织内部生态,是影响人力资源的主要因素,主要内容为:(1)人力资源社会生态,主要是指影响人力资源的各种生态因素,包括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社会劳工政策,福利保障制度与劳工政策是社会对人进行保障的制度与方式,包括养老保险、下岗保险、职业保险等内容,劳工政策是指根据法律界定,对劳工的招工、解雇、工作时间、最低工资等进行规定,保障劳动者的根本权益;(2)人力资源文化生态,主要是指影响人力资源的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包括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在职业生活中,人力资源的文化生态表现为员工的自我发展价值观、员工的职业道德;(3)人力资源供求生态,反映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人力资源供求生态决定了人力资源的价格、人力资源可流动程度以及人力资源投资方式等内容;(4)组织内部生态,主要是指影响人力资源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组织的性质、组织文化、福利、发展前景等内容,对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具有影响。
二、人力资源投资与投资风险概述
(一)人力资源投资
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投资是指用于提升组织人力资源质量和生产能力所进行的投资,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投资包括招聘的投资、定位的投资、使用的投资、培训的投资、挽留的投资,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提升人力资源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在人力资源的研究中,需要明确投资主体和资产载体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投资主要是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为职工提供投资,从而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因为职工投资难以量化,因此对投资的产出与收益无法进行定量计算。
(二)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人力投资风险是在人力投资活动中产生的风险,包括招聘风险、培训风险、定位风险、使用风险、离职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在人力资源的投资过程中,因为投资风险容易使投资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员工离职、员工的培训应用率不足等问题,导致投资收益不足。为了确保人力资源投资成果,需要对人力资源风险进行认识,分析投资风险差生的原因。
三、人力资源生态角度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
人力投资风险是由多种因素产生的,为了确保人力资源投资管理,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生态,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完善人力资源的控制管理,降低人力资源风险。
(一)组织制度系统的保障
人力资源资源投资,需要从以下方面完善组织建设,为完善人力资源投资生态体系提供组织支持,从人力资源生态体系来说,完善企业的组织建设能够降低人为风险,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组织制度的建设包括:(1)投资对象的选择,投资对象的选择是控制投资风险的源头,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投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对象,为了确保人力资源投资,留住投资人员,需要根据员工的职位以及个人的学识等确定人力资源投资对象,从源头上规避对策,确保人力资源的管理;(2)投资内容的选择,人力资源的投资内容包括通用技术的投资和专用技术的投资,不同的投资内容的投资风险不同,为了降低投资风险,需要加强职工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对组织的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投资,提升投资内容的控制管理,明确不同内容的比例,确保投资的重要性与急需性,从而产生最大的收益;(3)合同制约,合同界定了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惩罚权等内容,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加强投资过程中可能的风险以及投资的收益管理,满足双方的利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满足人力资源投资管理,需要通过员工契约、培训契约等方面的契约,满足职工的期望,严格员工的行为,对于破坏合同的行为进行惩罚;(4)过程控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包括投资对象的选择、投资内容的选择;过程控制主要是在投资过程中,对其中的风险进行是被与控制,加强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进行跟踪控制,及时调节,规避风险;事后控制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投资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剩下因素,为提升人力资源绩效创造条件。
(二)激励系统的保障
激励是人力资源控制的重要内容,构建完成的激励体制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的能动性。组织设计的激励制度应该按照以下的原则进行设计:(1)正确认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作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员工激励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激励的有效性,需要注重两方面激励的平衡,针对员工的需求激发职工的主观能动性;(2)应用资产产权的激励,采用人力资产产权进行激励,能够让职工产生公平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透明性,激励制度要开放透明,对每个职工公平使用,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合理,确保激励水平。
(三)人力资源文化的建设
人力资源文化是人力资源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投资中,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构建人力资源文化,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人力资源文化建设:(1)确立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为了提升人力资源投资管理,尊重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能够为生态的完善提供依据,为员工的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2)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的创建,以员工的能力为基础,创建员工竞争的企业环境,为了实现企业的组织目的、组织目标,根据组织的价值协同性培养员工的主动性,能够提升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规避员工的离职风险,协助知识型员工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为知识性员工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同时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与鼓励,创造积极的竞争氛围,从而提升员工获取新知识的意愿;(3)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管理模式是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的重要保障,现代企业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以权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以服务为核心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以知识性员工的培养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目标之一,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力。
(四)感情系统的建设
员工是人力资源生态的主要组成部分,感情是影响员工选择的重要因素,为了规避人力资源投资风险,需要采用感情的方式,使员工对组织产生认同感,形成核心的组织文化,从而完善人力资源生态体系。加强职工的感情投资,完善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感情,使员工与组织形成一条感情纽带,加强成员之间的感情建设,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降低投资风险。
引言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有些城市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限于传统的观光。所以各个地区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生态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美吸引旅游者来本地区参观浏览,开展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业所利用,在不对资源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优化重组,物质能量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利益。旅游生态资源是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享受、体验自然、带来美感具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对象。旅游生态资源还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服务的都能视为生态旅游。
二、区域旅游中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旅游生态资源会因研究的角度与划分方法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旅游生态资源,包括:全国性的、区域性的或景观性的等等。区域是根据某种指标而被划分出来的。如果在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按照区域特点进行统一规划,极易使环境遭到破坏,使植被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所以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有:生态性、特色性、整体性。
想要搞好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就要先明白生态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生态资源的开发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使旅游真的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形式,旅游生态资源是有自然资源衍生而来的,但是自然旅游资源强调以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而旅游生态资源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三、区域旅游中旅游生态资源规划的程序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包含了区域环境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大众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进行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步骤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在进行旅游生态开发前,要对规划的范围、规划队伍的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其中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区域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区域经济与财务内容、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对即将开发地区的研究、对准备开发的地区进行是否有旅游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等等。
(二)规划目标的确定以及保护目标的确定
区域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前,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明确规划要做什么,规划的原因。规划的目标确定不能笼统或按部就班的抄袭别的地区的目标,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本地区的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和环境问题等。
(三)展开实地调查,并进行严谨的分析
实地调查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在明确了开发目标后,要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估,弄明白所规划区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区域内的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生存的现状、基本自然情况等。对需要进行特别保护的区域进行划分,为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第二、对规划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对区域所在的旅游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区域特色,确定如何开发、怎么开发、什么时候开发以及开发的方向,这是之后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的基础。另者,以旅游生态资源的特点确定规划目标,更能够考虑到游客的承载量,从而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第三、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想要开发的旅游生态资源类型和游客的旅游需求情况,评价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知道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游客对其需求程度,从而赢得第一手资料和有效信息,为旅游生态资源的发展找到市场,赢得客源。
(四)分析与综合
在前一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市场状况。这一步,主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市场目标、生态旅游规划等进行确定。还有具体的促销计划制定、旅游交通、宿舍、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预测。旅游开发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也要做一个评估。
(五)规划方案的具体形成、修正与反馈
规划目标已经大概确定的情况下,再将规划的内容进行编制,制定草案,进一步筛选以形成最终的方案。方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要齐全,有科学依据,还要让区域居民参与到旅游生态资源规划中来,使所在区域的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制定方案后,用定量定性法及进行评价,有偏差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纠正。
四、结语
关键词:乡土资源;生态启蒙教育;教育环境创设
生态启蒙教育近年来正不断成为学前教育中的重点开发方向。对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实现生态启蒙教育,能够在幼儿的成长阶段种下生态环境意识的种子,是符合我国可持续性战略与生态保护要求的积极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中进行生态启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l幼儿对生态方面知识的了解欲望,提升幼儿学习动机,有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各方面协调发展。
乡土资源作为包含着本地民俗特色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生态启蒙教育的资源需求。幼儿在进行生态启蒙教育的同时还能使其对本土环境、本地民俗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促进幼儿对家乡环境的热爱、本地乡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然而,在当下的学前教育中,教育理念普遍偏向现代化与西方化,这对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十分不利。因此,在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开展中,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在乡土资源的融入和生态启蒙教育的环境创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快摸索出一条生态启蒙教育途径。
一、学前教育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的理论基础
首先,生态启蒙教育对教育环境存在积极意义。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相关的生态启蒙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幼儿灌输生态相关知识以及一个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新视角。为幼儿提供一个与生态学相关的新视角,不仅能使幼儿明确周边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且满足我国可持续性战略的要求。
其次,生态启蒙教育符合幼儿对发展规律认知。学前教育受众普遍处于一个较小的年龄分段,且所处于这一年龄分段的幼儿在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上普遍较差,无法理解事物的内部规律以及抽象层面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对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择对逻辑思维、抽象知识依赖性不强的相关内容。而生态启蒙教育由于其内容浅显,并符合幼儿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因此在引导幼儿认知的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乡土资源开发和融入的理论背景
首先,乡土资源开发满足当下我国对高质量、低成本教育的需求。当下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趋势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教育的低成本。对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结合乡土资源的生态启蒙,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使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身心发展都能得到阶段性的提升;而充分利用并开发乡土资源则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两方面都存在积极意义。
其次,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条件上存在差异。在现今的我国学前教育建设中,部分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尤其是农村或乡镇级的学前教育机构普遍出现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在满足幼儿生活基本需求后,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教具等方面往往无法满足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弥补幼儿在教学环境上的不足,“就地取材”就成为相关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学中的主要途径。进行乡土资源开发,为办学条件不足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材料,这些都是在相关自然教育、生态启蒙教育以及本地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中较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且乡土资源的独特性成为本土学前教育开展中的一大优势,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是针对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在办学条件不足上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乡土资源在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策略
进行融合有乡土资源的教育环境创设,对教学的环境氛围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乡土资源在生态启蒙教育中的融入,会使得教育环境更加人性化,增加幼儿的归属感。幼儿对环境的认可也会使其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会产生压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整体环境创设中,为了加强乡土资源的融入度,在整体的装修风格上应当避免过多的现代化,装修风格应延续当地的建筑风格,旨在为幼儿提供较为和谐的教学环境,避免幼儿产生抵触心理。
在室外环境创设方面,应为幼儿提供沙土类的玩耍环境。由于沙土类的环境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幼儿在玩耍时的自由度较高,有利于幼儿直接面对生态启蒙教育,且在幼儿进行对环境直接探索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直接的提升。其次,教育机构可以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植物的种植或小动物的饲养。在幼儿直观面对自然环境的同时可以直接参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够使幼儿认识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直接有效地培养幼儿责任意识、提升幼儿的爱心。
在室内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在教学空间及幼儿的生活空间的空白区域进行乡土文化风格的装饰。根据本地不同时期的民俗特色,可以根据节日氛围或四季环境进行走廊、教室等的环境布置。还可以根据本地气候环境等的特点布置乡土文化教室或进行乡土资源教学等,此类方案在对幼儿开展生态启蒙教育中都能起到较为直观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生态启蒙教育是当下对学前教育全面化号召的一大响应。在学前教育等教育过程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对我国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其中,乡土资源的融入,对加快生态启蒙教育进程、加大生态启蒙教育力度等都有着显著作用。如何在今后的生态启蒙教育环境创设中融入乡土资源,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控规;生态规划;景观规划;资源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优选模式。控规是我国现行规划体系框架中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层次和最重要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实现规划的可操作性。尤其随着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控规更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法定地位。控规已成为当前实现生态城市的核心规划载体。然而,现有常规性的控制内容却无法满足生态城市的时代需求,因此,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入“生态规划”显得非常有必要。
1 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必要性与内容构成
随着城市控规法定地位的确立和控规对城市局部地段建设管理力度的加大,城市局部地段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急需得到控规的引导,城市生态规划亟待延伸到城市控规阶段,确保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落实到后续的土地开发建设中去。
为了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层次匹配,城市生态规划需要在城市总规和城市详规两个层面展开,以保证生态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在城市规划各个层次的编制成果中,并得以实施。城市总规与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差别主要是内容差别、深化程度差别、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差别。
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总规阶段和城市控规阶段主要的区别在于总规阶段城市生态规划的尺度更为宏观,而控规阶段的生态规划为中观尺度。
城市总规阶段的城市现状图和城市总体规划图的图纸比例为1/10000或1/25000①。在这个尺度上,对生态要素的形态控制只能是极为宏观和粗略的。城市控规阶段的用地现状图、土地使用规划图和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的图纸比例为1/1000或1/2000。在这个中观尺度上,可以对各种生态要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规划。
2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引入“生态规划”
由于资源(土地、能源、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各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的很多城市新区逐步开始采用了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的规划设计方法。它们更加关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城市生态规划的一些方法与步骤。
城市新区生态规划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变革传统的规划建设方法与程序,强调生态要素的保护,采用了一些先进的交通、能源、水资源利用、垃圾处理系统的规划方法与技术。由于上述因素导致的相对高昂的开发成本,城市新区生态规划往往占据有利地理位置,结合产业转型机遇,在具有极高开发价值用地上,进行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的探索。
某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规划面积约4km2。生态科技城规划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生态规划的方法与步骤,在该规划中,生态规划团队通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团队的密切配合,较好地将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指标落实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成果中。
生态规划的方法包含两个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和指标设置层面。系统规划层面的应用包括采用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制定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背景下的绿地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规划,应用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制定能源规划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在指标设置层面的应用是利用生态补偿方法制定各系统的生态指标。
2.1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针对目前城市详规阶段常忽视场地自然因素,土地利用功能忽视场地自然条件,绿地系统生态效益不佳,难以形成稳定生态安全格局的问题,应该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认识到目前城市环境是人工―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
采用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综合考虑规划区各种自然资源(水系、植被、生物多样性、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充分保护重要的自然因素,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空间规划策略使绿地系统与保留的自然因素相互联系,同时嵌入规划区周边的生态系统,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物种多样性。由于城市环境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属性,绝对保护不但难以实现,而且未必最好,所以应当探索结合土地利用功能,将保护与利用适度结合。
2.2 综合资源规划方法
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出综合资源规划,通过开源节流,提高需求侧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来源多样性,积极采用可再生资源,末端采取节约措施减少资源需求。
采用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制定能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提倡开源节流,通过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考虑多渠道选择水资源、能源,提高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显著降低水资源、能源耗用。
综合资源规划方法(Integrated resources planning,IRP)是“需求侧管理”概念与传统能源规划结合的产物。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可以应用到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中来。文中的“区域”并非城市级别,而是指社区、街区、成片开发区等规划单元,规划面积在数平方公里以下,建筑能耗指终端能耗即采暖、空调、通风、生活热水、设备用能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建设和区域开发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建筑能耗增长的趋势明显。作为建筑节能的基础,应当使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据必要的位置,通过规划控制性指标来约束。
2.3 生态补偿方法
目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缺乏指导性与鼓励性措施来激励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生态规划中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方法来制定指导性与鼓励性措施,引导耗用较多资源的建筑承担更高的环境指标与责任。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自然与社会角度的生态补偿),采用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
生态补偿是一个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概念。从自然属性角度,生态补偿也可称为自然生态补偿(Na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其内涵被界定为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或者可以看作生态负荷的还原能力。
生态补偿从社会属性角度来看是通过调整损害或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将生态环境外部性进行内部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本或生态服务功能增殖的目的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调整和改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相关生产关系,最终促进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
生态规划中的生态补偿既体现为人―物,物―物又体现为人―人关系。本文认为生态补偿方法可以应用到城市详规阶段中,用以抵消部分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改善和维护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和生态服务功能。生态补偿方法可以应用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系统生态控制性指标制定,以及从生态角度出发,协调各系统之间关系,以达到更好的生态效果。
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从社会属性出发的生态补偿是指通过指标设置等制度安排,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与自然环境的改善。具体体现在生态规划中,表现为两种形式的生态补偿:(1)单一系统的生态补偿;(2)跨系统的生态补偿。
3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生态规划的步骤及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
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生态规划的规划步骤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样分为现状调研、规划方案确定和指标引导3个阶段,应该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进行,将生态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系统规划与控制性指标中去,切实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
3.1 生态调查与评价
3.1.1 调查各种生态要素
生态规划全面调研各种生态要素现状,包括自然生态要素和人工生态要素。将调研成果纳入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规划的调研成果中,辅助其规划方案的确定。除了传统空间规划中强调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外,还包括地理、地质、气候、土壤、动植物、水系、自然景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蕴含量以及水资源状况等等自然生态要素。
3.1.2 分析上位规划(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总规阶段的生态规划
包括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针对上位城市规划及上位生态规划的不合理之处,提出调整建议和方案。如果上位城市总规缺乏上述分析,则利用生态规划方法,自行对规划区进行分析。
3.1.3 确定生态要素的保护策略
确定各种生态要素的保护策略。以生物多样性为例,需要对规划区自然生态状况作出评价,确定需要采取的景观空间规划策略。例如是通过保护场地的植被斑块,保持现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还是修复与重建自然生态系统。
3.2 生态规划方案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确定
进行城市新区生态规划的7大系统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绿地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绿色建筑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参照生态规划各系统规划的成果,最终确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规划图、市政设施配套和公共设施配套。在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生态指标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指标的确定
根据生态规划的7大系统规划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编制对整个规划区和其中各地块具有约束力的生态指标,然后将生态指标分类,划分为规划区生态指标总表和各地块生态指标表。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和行为控制)确定。
生态指标结合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和地块导则中,指导和约束后续的土地开发和建设。通过制定量化的生态指标约束规划区的3大资源(土地、能源、水资源)的耗用量,鼓励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良好的利用结构。对区内的建筑提出绿色建筑要求,鼓励高效、节约、循环利用资源与绿色的生活方式。
3.4 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分析
城市新区生态规划的成果最后落实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规划图、市政设施配套和公共设施配套、控制指标和备注中。
4 结论
虽然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生态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总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制约,限制了生态规划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生态规划还是可以显著提升规划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集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措施
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生死存亡。目前,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重点,虽然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些政策并制定方案对于生态进行了保护,但是生态问题依然较严重。我国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林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既要完成生态建设目标,又要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林业资源,为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生态建设,提高林政资源管理能力,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1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
1.1对于森林中的树木进行管理
林木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是林政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森林,而树木是森林的重要构成[1]。对于森林资源进行运用,能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林业资源,并使森林的保护作用得到体现。树木在地球上有着极为漫长的历史,在尚未有人类出现之时,树木就在地球上扎根生长,并成为森林,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森林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树木,能够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支持,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功能,能够自动修复小范围的损失。但是,如果森林遭受了较大的破坏,想要恢复,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树木作为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产品的主要原材料,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行业。为此,在进行林政资源管理时,应该重视林木管理工作,认识到林木管理工作的用途,严格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适度地对森林资源进行砍伐,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林业管理思想,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找出适宜林业发展的措施,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对于林木生长的土壤进行管理
林木生长的土壤对于森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能够为林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也是林政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能够使当地的生态得到保护,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野生动物及一些药材的生长提供支持[2]。对于林木生长的土壤进行管理,能够为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支持,使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在对林业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保护林木生长的土壤,将林地的使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大力度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发生林地变为农田的现象,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除此之外,要分析不同地区林木的生长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措施,使林地资源被科学地使用,降低林地资源使用和保护的纷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国家的林业发展需要。
1.3对于林权进行管理
对于林权进行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林业管理水平。林权作为林政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其原本的制度进行改革,能够使林业相关工作更加规范,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一直以来,对于林权进行管理都是林政资源管理的难点之一。为了满足现代生态建设的需求,集体林权制度发生变化,使原本的林权管理更加完善,推动了现代林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都较明确,能够提升人们对于营造林工作的热情,主动地加入林业生态建设中,提高森林覆盖面积。
2开展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的措施
2.1健全制度
对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需要做到以下3点:①要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地开展。②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成立专门的团队。长久以来,对于森林进行的保护和利用争执较多,为了在满足生态建设基础上推动经济的发展,应该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严格地按照法律要求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开采,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水平,使林政资源管理真正地落到实处。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对于林政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使林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顺利地开展,推动我国林业经济水平的提升。
2.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林政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从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着诸多的未知性,很可能出现一些现有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林政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