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外媒体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海外华语电视 机遇与威胁 对策分析
海外华语电视的概念的限定不尽相同,本文所指的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所办的以华语播出的电视节目,以及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所办的以华语播出的电视节目。
中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海外中文传媒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海外华语电视于6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1963年, 新加坡开办电视之初即办有华语节目,开海外华语电视之滥觞。至20世纪90 年代初,海外华语电视在已覆盖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渐与广播相辅相成,在海外某一地区形成网络。
新世纪以来,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已发展成为全球华侨华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传媒, 并逐步在亚洲的东南亚地区、美洲的美加地区和欧洲的西欧地区形成了三个海外华语广播电视中心。
一、海外华语广播电视所处环境及面临的威胁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水平逐年上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数量也呈现上涨趋势,分布地区也更加均匀广泛。据第二届中国侨务论坛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首次较为明确地统计出海外华侨华人总数: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如今约为5000万人。华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华语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现如今,海外华语电视已经从“运营商”阶段步入“生产商”阶段,不再单纯着眼于经济利益,而是更加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当地的传媒体系。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海外华语电视传播也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出口,也是联系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海外华语电视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节目创作和运营上有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但是纵观全局,海外华语电视仍然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主要面临着来自新媒体和当地主流媒体的威胁。
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和繁荣带给传统电视媒体极大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海外华语电视的困扰,也是电视媒体共同面临的发展“瓶颈”。网络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和容纳海量信息的能力让它成为越来越多人观看节目的首选,尤其在青年一代中占据很大的使用比例。网络的个性化特点也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达到的,与以前电视观众只能被动接受电视台编排的节目不同,用户在自己希望的时间收看到想看的节目。即观众享受到的不再是单向服务,而是双向多媒体服务。加上社交网络的风靡,移动客户端的发展,WLAN的覆盖面扩大,新媒体的强大势头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当地主流媒体仍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从世界大环境来看,西方媒体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华语媒体。拥有世界人口的1/5 的华人,其媒体占有率不到20%,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80% 以上仍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世界传媒格局不均,使得华语媒体的主导地位缺失,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中国价值观在海外的传播与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步伐无法匹配。
二、海外华语电视发展的若干对策分析
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丰厚的受众资源和我国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华语电视的发展潜力无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营策略,立足自身特色,发挥华语电视的优势,有助于华语电视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
(一)确定目标受众,广开宣传渠道
目前,海外华语电视的主要受众是华人华侨,数量日益庞大的华人华侨队伍为海外华语电视提供了基本的生存土壤,华语电视也应当立足于此,发挥好联系本国文化与侨居居民的纽带作用。借助中国强大的影响力和学习华语的热潮,华人创办或经营电视台的目标受众定位也日益拓展,开始转向非华语受众,包括习惯于外语交流的华裔后代。
在华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国际形象始终起着很大作用。以广播电视报刊为主的传媒领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上,华语新闻节目尤其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讨论,让受众了解不同的观点,帮助世界人民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
(二)树立品牌意识,发挥明星效应
华语电视要取得长足进步和长久发展,就要有宏大视角和良好的经营策略。树立品牌意识可以让华语电视找到自身定位,在海外电视台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所谓品牌,就是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海外不乏一些优秀的华人明星,他们活跃在异国的舞台上,凭借自身的出色演出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内地的优秀艺人也不断走向国际舞台,被全世界所熟知。这些都是海外华语电视可以发掘和利用的资源优势,即把明星效应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核相结合,让这些优秀的艺人成为华语电视的代言人,并以此创出品牌,吸引受众。
(三)发挥各级优势,加强内地合作
海外华语电视媒体与中国大陆电视机构的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当时主要是播出大陆寄送的电视节目。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合作方式也有所创新。一些大陆电视台直接在海外投资,创办分台;一些海外华语电视台与内地电视台达成协议,定向收购某些节目;还有一些华语电视台是和当地电视台合办的成果。
美国东方卫视堪称海外华语电视台与内地电视台合作的典范。东方卫视独树一帜、影响力大的重要原因是节目内容丰富,品位高,质量好。东方卫视每天从卫星接收当天的中国新闻,自制当天的环球新闻,还有电视剧、综艺、老年节目、儿童节目等,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享受 。
近年来,我国内地的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内地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和纪录片在国外市场都非常看好,例如《非诚勿扰》海外专场,不仅吸引了许多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报名,收视率也十分可观;大陆热播剧《甄嬛传》不仅在台湾地区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还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展映时已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播出协议。现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外华语电视节目与内地合作的技术壁垒已经冲破,依托中国大陆丰厚的资源是海外电视台成长的“乳汁”,加强与内地合作是海外电视台发展的捷径。
参考文献:
[1]李宇.海外华语电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李宇.大洋洲华语电视:挑战与机遇共存,多元与本土并重[ J] .传媒,2009(2) .
[4]朱辰华.美国华语电视的新发展[J].新闻记者,2005(11).
期望较高,普遍看好。海外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寄予了较高的期望,特别是亚洲邻国和海外华文媒体关注度很高,赞誉之词溢于言表。
亚洲邻国媒体从业者普遍认为北京有能力办好奥运会。《日本体育新闻报》一位资深记者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鸟巢’和‘水立方’非常漂亮,我相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办得很好。我对北京很有信心。”(来源:北京奥运会官方网)日本广播协会(NHK)中国总局负责奥运报道的资深制片人信明先生坦言:“北京像换了个城市,高速路很快,我想更快的是即将为奥运开通的地铁。现在的物质发达程度令我非常惊讶。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奥运场馆建设非常出色。”(来源:雅虎网)
最近,一向比较挑剔和严苛的欧美媒体人对北京奥运的评价也在逐步增多。美国《时代》(Time)杂志北京分社社长艾西门先生说:“奥运最大的意义是让世界上很多人有机会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北京因为奥运的变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人文环境。我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中国博客’,准备在奥运即将到来时报道关于北京的一切。”(来源:新华网)据笔者观察,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网络版4月10日一天刊登了4篇有关中国的报道,其中《China:Contract for Wireless Network Equipment》一文,提及中兴通讯和中国移动签约,将承担中国第一个高速无线电网络设备的安装工程,为北京奥运提供3G通信服务。(来源:省略)
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以来,“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已经成为凝聚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爱国魂的一面旗帜,而海外华文媒体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早在2003年,新加坡《联合早报》等56家海外华文媒体就联合报道了北京首个迎奥运市民日的盛况,同年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又以“老北京、新面貌”为题,连续7天对北京筹办奥运会前期工作作了整版报道。“新北京、新奥运”(New Beijing,Great Olympics)的形象不断吸引着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眼球,他们对北京的新变化感到无比兴奋与自豪,对奥运进展表示满意和支持,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意识。(来源:国务院侨办网)
目光所及,事无巨细。从场馆建设、门票价格,到环保、交通、软硬件服务,海外媒体对北京奥运的关注点涉及多个层面,可谓事无巨细。
据新华社对外部所属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课题组研究表明,世界舆论普遍关注的是“奥运赛事之外的事,以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评价来衡量北京奥运的举办效果”。他们最想了解的依次为:“政治体制、外交、文化遗产、商机、自然环境、奥运体育赛事等。”(来源:文化新闻网)
海外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没有疑问,担心的多是一些细节,如交通和语言,还有东道主的素质问题等。北京奥运官方网站成为获取信息和参与奥运的最佳途径,发挥了奥运窗口的作用,有不少海外媒体人在网上出谋划策,共商一些细节问题。
面对诸如交通、语言、服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海外媒体也真诚地提出了很多既中肯又实用的建议,如:“奥运志愿者应多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以利于提供优质服务。”“北京市民应推广简明实用的奥运英语,便于交流沟通。”针对交通拥挤问题,还认真分析了原因,并提供了对策。这种主动面对问题,认真参与,坦诚建言的精神值得深思。
未雨绸缪,整装待发。2007年1月1日,《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下称《采访规定》)正式颁布实施后,中国政府为海外媒体采访自由大幅放宽尺度,从2007年1月1日到2008年10月17日,境外媒体在华采访只需经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这不仅符合历届奥运会新闻采访的惯例,也是中国政府加入WTO后兑现向海外媒体开放的承诺,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开放和自信的表现。
比利时新闻图片社记者Catherine认为,此举使“我们能更自由地用相机记录中国的变化”。俄新社驻北京首席记者Alexey Efimov也号召俄罗斯“全国媒体总动员,来北京取‘奥运经’”。日本NHK将组织200人规模的奥运报道团,跟踪报道本土观众最关心的新闻,如日本的奥运强项、中国军团是怎样训练的,并将扩专版扩大报道范围。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常驻北京办事处的正式记者已达25名,并准备在中国随时招兵买马,增加雇员。(来源:人民网)每一位记者都是一名优秀的观察家,他们以专业化素养和独特的视角所做出冷静思索和客观评述,本身就是一笔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我们应秉承积极合作的态度,与海外媒体和谐相处,善于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合作双赢,共求发展,打一场漂亮的媒体外交战。
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展示民族风采,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良好契机,也是一个促进东西方合作交流,各国文化共荣共生的巨大舞台。对于海外媒体的这些良言和忠告,我国政府以及媒体机构都应认真面对,冷静揣摩,作出有效反应。我们要在极其有限的短暂时间内尽可能地解决问题,弥补不足,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万无一失。
对于政府和国人来说,北京奥运会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人文奥运”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立意高远,深入人心。政府与海外媒体和谐相处,应是一种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在北京奥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前。中国的软实力充分体现在国民的综合素质,只有自尊自重,才能赢得客人的赞许和尊敬。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民素质整体有所提高,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的比例从9.1%和8.4%降到了7.3%和5.3%(来源:人文奥运网)。但小细节的改变更需要时间,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要常抓不懈,人文奥运的理念应促进和影响塑造中国的礼仪之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以和谐奥运感动世界,不然即使多精密的筹备也会因小失大,功亏一篑。
《采访规定》的实施,是与奥运惯例接轨,也是中国政府自信和开放的标志。有实力才会有自信。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有了迅猛发展,才能以这种更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海外媒体起初对这一新规定半信半疑,北京奥委会主席刘淇先后四次在公开场合庄严承诺,北京一定会兑现诺言,落实工作有序进行。落实规定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各级政府的配合并加大执法力度。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展示政府自信力的良好时机,借此力促政务公开,民主透明,高效严谨。兑现诺言,要软件硬件两手抓,软件硬件都要硬,小至餐馆里的英语菜单标准化这样的细节,大至首钢迁址以改善首都环境这样的大事,都要落实好。
因为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如何面对海外媒体及其从业者专业与挑剔的眼光,培养与这些特殊的客人打交道的技巧和素质,这是一个我们不容回避的挑战。要尊重事实,要有承受批评的心态,为海内外媒体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新闻交流通道,是当下的重要任务。中国有能力建设一个更清洁更繁荣更文明的奥运之城,也有能力虚心接受海内外媒体的监督,借奥运东风与世界接轨,展示大国风范。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奥运会既是舞台又是擂台。中国在奥运会期间承诺对海外媒体大幅度开放,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称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人称海外媒体是我们的“检查团、监督队、宣传队”,可以帮我们赢得更多的国际口碑,国内媒体不应放弃这次既学习又竞争的机会。近日,搜狐网和十几家国内媒体成立合作联盟,共享奥运新闻资源,就是一个积极参与竞争的良好开端。只有国内外媒体携手合作,开展媒体外交,才能更好地以国际化视野为全世界人民展示这次体育文化盛宴。同时,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国内媒体也要勇敢面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做到心态更开放、报道更平衡、立场更客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要及时反馈批评和意见,倘能如此,出了问题就能及时整改;若只报喜不报忧,捂着遮着,让海外媒体抢先曝光,反倒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奥运会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证实自己的绝佳机会。国内媒体要抓住这次机遇,向国外同行学习,引导国民素质从狭隘走向高尚,克服盲目自满的medalism(金牌主义观)和狭隘自私的nationalism(民族主义观),突出表现在夺金时的狂喜和自诩、失利时的怒骂和攻击,要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冷静对待输赢,平等善待嘉宾对手,像我们设计的金牌寓意那样,真正做到“以德礼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金元浦教授所说:“我们既应保留传统礼仪中亲切、和谐、敦厚、诚信等良好传统,又要发展大国国民开明开放、自信进取的现代风范。”(来源:人文奥运网)。
参考文献:
1.《英文报刊导读》,马建国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2年3月第一版。
2.《新闻工作者必读》,主编金炳华,文汇出版社,上海,2001年5月第二版。
一、现状
我国媒体近两年来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推动海外站点人员本土化建设工作。
首先,海外人员本土化工作被多家中央对外传播媒体列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工作重点。新华社提出,要大力推进本土化建设,重点做好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雇员聘用工作,创新雇员使用机制和管理评价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雇员对新华社的忠诚度,努力建设一流的职业化雇员团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提出,未来驻外总站的结构里,中国员工和本地雇员的比例将达到1:1。中国日报计划外籍专家队伍到2014年将扩充到80人。
其次,海外雇员数量稳步增加,素质不断提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老牌西方媒体,形成局部优势。截至2010年底,新华社各类雇员总人数增加到2500多人。在阿富汗地区,新华社当地全职雇员数量已经接近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兼职雇员与线人数量则已经超过了这三家西方通讯社。
第三,海外雇员管理法规逐步完善,管理经验不断丰富,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新华社近年来建立了“海外雇员信息网络”,对各类海外雇员实行分类管理,先后出台了雇员招聘、雇员薪酬、雇员考核等方面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还创办了交流雇员工作经验的内部刊物。
第四,本土雇员作用逐步显现,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在本地采编雇员的协助下,新华社许多驻外分社发稿量和自采率大大增加,稿件时效和稿件质量有所提高,报道面得以拓宽。在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本土雇员多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华社参与国际竞争、争夺国际舆论阵地的一支生力军。
二、问题
然而,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媒体海外人员本土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家媒体也正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本土化道路,诸多状况尚不理想。
首先,协调与共享机制缺失,各家媒体之间乃至各个媒体内部都缺乏有效的统筹。宏观上看,目前我国不同媒体之间没有建立人员本土化的协作与共享机制,各家媒体分别在独自用力、孤军作战,“走出去”的步伐因为缺少相互支持而没有产生团队效应。微观上看,很多媒体内部也缺乏人员本土化的统筹与协调机制。表现之一,是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缺乏统筹,有的海外分社对本媒体的宏观战略理解不到位,聘请的本地人员时常并非当前整体工作最迫切需要的;表现之二,是同一地区不同站点问有时缺乏统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同或者相似的国家和地区,聘请了多个雇员做同一件工作,职位重叠,资源浪费;表现之三,是很多海外站点的前后任负责人之间缺乏统筹,工作思路缺乏延续性,导致每个新负责人到任,都要重新聘一批雇员。
其次,地区发展有失均衡,“强弱倒挂”特征明显。理想的海外本土雇员布局,应该紧密围绕我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部署,有助于实现我国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战略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各媒体的海外本土雇员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而在北美和欧洲这两个全球舆论主战场,海外本土雇员的力量分布却十分薄弱。虽然在亚非拉地区提前布局形成优势十分重要,但从我国对外传播的全局来考虑,这种“强弱倒挂”的状况如果不扭转,一定时期内我国媒体恐仍难实现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战略目标。
第三,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海外站点负责人急需向“领导型”转变。目前,我国各媒体海外站点负责人大多数是长期驻外的记者或编辑,采编经验丰富但管理经验不足、业务素质过硬但管理能力欠缺。这导致有的媒体海外站点往往对本土雇员疏于管理,在业务上任其“自由发挥”;有的不善管理,时常引发本土雇员和内派人员之间诸多隔阂与矛盾;还有的怯于管理,存在放任本土雇员“坐大”为王的风险。凡此种种,最终导致本土雇员的特殊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媒体海外站点的负责人也急需积累对外籍雇员的管理经验,把工作状态从以采编为主调整到采编与管理并重。
三、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我相关管理部门和主要对外传播媒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部署和调整,以加速推进海外分社人员本土化建设工作:
1、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更加重视外籍雇员招聘、使用和管理工作,加速推进媒体海外人员本地化工作。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各媒体使用外籍本土雇员的观念依然较为保守。许多媒体对海外本土雇员的定位还是“内派人员的补充力量”,对国内外籍专家定位依然是从事“修改稿件”、“报道指导”等非核心的、技术层面的工作。有鉴于此,我国主要对外传播媒体应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用更加全球化的眼光看待海外本土雇员在当今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以更加国际化的思维来评估外籍雇员在对外传播中的职能,用更强大的信心和更开放的姿态大力推进人员本土化工作。一方面,媒体要逐步淡化“内外有别”的思想观念,消除对外籍员工的“戒备”或“歧视”心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措施,为雇员提供事业上升空间和途径,让雇员对我媒体有归属感。
2、加大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为人员本土化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许多媒体本土化工作面临的难题之一,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聘请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雇员。此外,国内外政策和法律环境的巨大差异也已经成为影响人员本土化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海外推进人员本地化,我国媒体必须尽快适应驻在国的政策法律环境,这既需要媒体自身的积极调适,也有赖于我国政府加强相关指导,在资讯提供、政策培训、配套法律法规等方面为媒体多开绿灯。
3、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协作与共享机制,形成媒体对外传播合力。我国各主要外宣媒体目前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彼此间缺乏合作与共享。事实上,我国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体对本土人才的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如能建立国家层面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各媒体很可能形成共赢局面,国家的整体外宣工作也会形成合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整体步伐有望大大提速。另一方面,各家媒体内部也应该加强统筹,国内与国外、同一地区各个站点之间、同一站点的前后负责人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形成良性互动。
4、注重地区均衡发展,加速在欧洲和北美等国际舆论主战场的本地雇员布局。目前我国媒体在欧洲和北美难以招聘到优秀的本土雇员。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媒体资金实力不够雄厚,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本地传媒人才;二是受传统意识形态影响,许多当地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还戴着有色眼镜看我国媒体。有鉴于此,在这两个地区,各媒体驻外站点一方面要搞好公关工作,为人员本土化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物色优秀的海外本土雇员,可以借助当地记者协会及其他新闻机构招聘本地雇员人选,也可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境外第三方聘用和管理方式,在符合当地法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境外人才合作。
近年来,中国媒体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步伐,在海外硬件建设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海外有效落地、扩大海外有效用户已成为中国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
一、英美两国主要电视媒体节目境外落地情况
1.英国境外节目落地情况
(1)“海外频道兼并”与“国际频道落地”并举的双重发展模式
BBC环球公司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在海外建设全资或合资电视台(频道),在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控股、参股的频道数量逾40个,辐射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其电视频道和网站遍布全球各大洲。
BBC世界新闻频道(BBC World News)是BBC海外落地的重要渠道。该频道覆盖全球各地近3亿家庭和180万个宾馆,一些航空公司、移动电话网以及许多主要网络平台都可以收看到该频道。
(2)以品牌节目提升海外渗透和销售
BBC海外竞争力的核心是优质电视节目和版权模式。BBC环球公司通过扩大节目的推广发行渠道,成功地让BBC的电视节目渗透到全球市场。如,BBC的品牌节目《邀你共舞》已辐射到全球70个国家。2010-2011年度,BBC环球公司境外节目销售同比增长14%,达到2.6亿英镑。
(3)新媒体已成为BBC国际传播的新方式、新渠道
2010年,BBC提出网上数字媒体新战略,成立“未来与媒体技术部”,负责数字新产品的开发。2011年全球版的BBC iPlayer开放至11个欧洲国家,每周平均节目点播量超亿。此外,BBC.com已经成为全球综合排名居第45位的网站,并在世界各地开发本土化版本,如,BBC.com美国版、亚洲商业版等,国际用户总量达4.5亿。
2.美国境外电视节目落地情况
(1)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2010-2011年度BBC环球公司节目销售和发行情况
采取本土化战略加强海外落地。在节目制作、内容语言以及传播风格等方面力求贴近当地需求。CNN在海外招聘有上千名记者,在全球拥有30多个演播室。CNN国际频道根据服务地区的不同提供欧洲版、拉丁美洲版、美国版和亚太版等6个版本的节目在全球播出,亚太版节目还按13个国家或地区分别编排。CNN国际频道虽然用英语播出,但在与各地合办的子媒体中,则使用当地语言播出,如CNN土耳其语,日本和韩国播出的一部分内容则译成当地语言后播出。
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扩张。1995年CNN.com上线,成为美国境内首家创办网站的有线电视台,目前拥有新闻、财经、体育等11个子网站。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公司的数据显示,2010年5月CNN拥有7653.7万独立访问用户,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据AC尼尔森公司数据,2010年2月份,通过移动手机查看CNN新闻的用户达到1480万。
(2)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
以多品牌、多版本、多语种的方式加强全球覆盖和落地。新闻集团所属的福克斯国际频道,用41种语言进行对外传播,覆盖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凭借福克斯和“国家地理”的品牌效应,福克斯国际频道的全球业务获得持续快速的增长。
大举发展互动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新业务。新闻集团的业务几乎涵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所有方面,通过数字化新平台,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苹果的iTunes、Netflix的扩展服务等来延伸和拓展新闻集团的核心业务和流行品牌,开发新的业务模式,以支持用户媒介新的消费体验。
二、英美两国主要电视媒体境外落地的运作特点
1.多种形式建立海外媒体公司,以商业模式推动海外落地。
无论何种电视体制,英美两国主要电视媒体境外落地均采用商业运作的方式。BBC环球公司通过独资或合资方式组建公司,直接在当地开展落地工作;新闻集团在进行海外落地和跨国扩张时,往往选择收购兼并当地媒体,默多克对福克斯公司、Direct TV、德国天空公司等一系列公司的收购均是如此。
2.强化内容、人员的本土化,全面实施本土化策略。
英、美两国都非常注重根据本地需求,强化内容和人员的本土化。CNN根据当地的不同需求,聘用了上千名海外记者,在全球设立了30多个演播室,而且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编辑了不同版本的节目。BBC则能根据当地受众需求,把BBC品牌节目加工制作成当地本土化版,如BBC环球公司与法国TF1频道携手,为其量身定做的法国版《与明星共舞》以及美国版《疯狂汽车》等。新闻集团则对控股的境外媒体,从节目到管理,从编辑、记者到主持人都实行全面的“本土化”。
3.实施全媒体化的推广策略,并将战略重点向新媒体转移。
英、美主要电视媒体的落地方式几乎涵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方式,同时,又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和对国外媒体的政策情况,确定主要使用哪种媒体实现有效覆盖。特别是在新兴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主要媒体境外覆盖的主要手段之一,借助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新方式扩大传播范围也越来越成为落地的重要方式。目前,BBC网站的用户数接近国际电视受众的两倍,已经成为BBC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
4.统一部署,采取多样化落地策略。
BBC环球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将境外落地覆盖、节目推广等海外业务的重点集中在英国本土之外的大洋洲、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五大区域,并由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五大区域的境外业务开发和监管,以寻求更多的境外业务发展机会。在落地方式上越来越灵活,除了频道落地、节目销售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和援助的方式实现节目落地,如联合制作播出等,也是BBC、新闻集团等国际主要媒体节目落地的一个重要方式。
5.重视节目品质,依靠内容品牌提升海外落地。
BBC一直推崇“内容为王”,更把“质量放在首位”确定为21世纪的战略方针,BBC通过高质量的节目,追求受众和市场影响的最大化。CNN所隶属的时代华纳将“依靠在制作、获取和内容的独特优势”作为其首要战略目标,精心打造内容品牌,CNN正是通过独家新闻报道,树立了品牌形象。新闻集团则以市场和受众需求为导向,打造优质节目,引领内容制作。
三、中国媒体与世界主要媒体境外落地的比较分析
与国际主要媒体相比,中国媒体境外落地的差距主要集中在有效入户、落地方式、内容建设等方面。
1.覆盖高、入户低的特征明显
2011年,BBC的海外注册用户数达到2.7亿,CNN的海外注册用户数也超过 1亿。虽然中国媒体在海外整频道覆盖用户快速增长,但海外实际注册用户较少。根据全球的收视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媒体在北美、欧洲、非洲等地区的收视排名较低,与BBC、CNN、FOX等国际媒体的收视差距较大。中国媒体在实现全球覆盖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有效实际用户的增长仍是一大难题。
2.落地方式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国际上,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业务发展迅猛,相比之下,中国媒体的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等海外覆盖刚刚起步并且90%以上的用户集中在国内,中国媒体在本土化网站建设以及新媒体研发应用方面,离国际一流媒体建设仍存在差距。
3.内容质量和本土化程度是短板
从节目内容方面看,我国的长城平台集成频道节目面临内外传播无差别、内容同质化、节目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媒体的外宣频道尚缺乏特色,仍存在针对性、贴近性较弱,优质内容不多等问题。
4.在运作方式上需淡化宣传色彩
在境外节目落地运作机制上,中国媒体需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一步淡化宣传色彩,以规避外国政府在政治、法律和经济方面对节目准入的限制。
四、中国媒体推进海外有效落地的发展对策
1.改进落地推广策略,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近年来,中国媒体的海外落地工作在覆盖国家或地区、覆盖用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海外注册用户数方面与国际一流媒体仍然差距较大,覆盖高、入户低的特征明显。调整海外落地策略,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数量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坚持走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内涵式科学发展道路,由追求覆盖规模向扩大海外实际用户转变,在加大海外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境外酒店、海外家庭等目标对象的落地和入户,提升海外收视,真正实现由覆盖向入户的转变。
2.根据外圆内方原则,以市场化和商业化开展海外落地。
创新体制机制,外圆内方,事业主导、企业主体,从市场的角度切入,用企业的方式运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准则的有效机制。可以以多种身份,通过合资、合作、兼并等多种方式海外落地,更容易被海外社会和民众所接受。
3.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进中国新媒体的海外落地。
中国媒体需要加强研究国外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用户新需求,实施新媒体境外落地战略,利用新媒体条件下,信息跨境流动的特点,依靠新媒体平台和各类移动终端推动新媒体节目的本土化制播,推动新媒体在境外的有效落地,使中国媒体的海外传播逐渐实现由单一电视媒体向全媒体发展转变。
4.加强海外受众调研,创新节目形态和节目编译方式。
受众和用户调查,是世界主要媒体参与国际竞争、推进境外节目有效落地的基础。中国媒体应加强对落地国家和地区受众的收视研究,特别是海外重点地区和主流城市的调查,根据当地受众实际需求,“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地创新节目形态和节目编排,编译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版本;通过与境外公司或媒体机构合作、聘用当地工作人员等方式,增强节目的贴近性和针对性,按照当地受众的收视习惯和语言风格,制作风格多样的、多语种的特色节目,提高节目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
5.强化市场意识,以内容营销推动有效落地。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摘 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越来越令人瞩目,对外宣传工作日益完善,但是国际媒体有关曝光率低、宣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仍然存在。结合蝴蝶效应,拓宽对外宣传渠道、避免负面形象的传播及利用文化资源塑造区域形象等可以作为中原经济区舆情海外传播工作的突破口,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形象的树立和传播,增加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和投资意向,促进进一步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舆情;海外传播;蝴蝶效应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未来十年,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知识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舆情的正确、及时处理、应对、回应和有效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中原经济区舆情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我党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的态度和意见,对舆情的翻译也会直接影响中原经济区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活动。目前,中原经济区的舆情海外传播虽然已经展开,但是在国际媒体中的曝光率较低,对外传播效果有限,因此,通过媒体将中原经济区目前的发展机遇和优势传递给国际社会,从而得到关注,吸引投资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崛起必不可少的一步。
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指的是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意味着一个初始的微小的变化将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说明系统的最终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依赖性。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蝴蝶效应在传播中有明显的体现。尤其是网络环境日益发达,消息随时随地被网络迅速传载。一个消息的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社会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舆情发展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舆情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社会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如果想要获得足够的认同和支持,舆情的对外翻译是向海外弘扬我经济区的建设状况和发展绘图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区域发展形象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而蝴蝶效应不仅影响区域形象系统,更是对区域长期稳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为了增加国外商界、企业界、个人对中原经济区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国外投资者对中原经济区的兴趣,从而增加海外技术和资本投资,为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制造业等各方面投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关注中原经济区的国际形象传播成为推动经济区建设重要的一方面。而在形象传播的过程中,公众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对于国外的受众同样如此,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信息。考虑到蝴蝶效应的重要影响,提升和宣传中原经济区的海外形象需要整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开展形象营销活动。
2 中原经济区舆情现状及策略
目前,尽管中原经济区的对外宣传工作已经有序展开,但是曝光率少、吸引力弱的现状不容忽视。从网络传播来看,国内网络平台上还没有中原经济区的英文官方网站,也没有系统的关于中原经济区的英文介绍,国际知名的互联网站上关于中原经济区的信息几乎无法见到。另一方面,根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这5年,国际主流媒体关于河南的英文报道数量逐年递增。从稿件来源看,中国日报网和新华社等国内媒体是主要稿源。从报道题材来看,经济类稿件占70%以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报道寥寥无几。从报道内容来看,许多外国媒体都是直接引用国内媒体的报道,极少对其进行评论或者编辑整合。从报道态度来看,大部分报道为中立态度,而消极报道中,一半以上是直接援引中国国内的媒体。(1引自河南日报)
面对这种现状,政府应该从国内具有较大海外影响力的媒体如中国日报网、新华社等媒体入手,大力宣传中原经济区的概念内涵、历史传承、文化背景、战略定位等方面,使中原经济区在媒体中的形象丰富化和立体化,多角度与媒体沟通,尽量使媒体呈现出中原经济区的正面形象,增强中原经济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原经济区的对外宣传工作主要依赖于国家主流的对外媒体,而缺乏独立性,不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原经济区的风貌和吸引力,在信息传播的源头上处于劣势,无法为国外受众提供丰富的有效相关信息。因此,中原经济区应该考虑设立独立的对外传播渠道。例如,(1)中原经济区官方网站英文版的建立。国外受众会在新闻传播媒介中了解到和中原经济区相关的热门新闻,但是相关的信息是有限的,如果有兴趣的受众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中原经济区的英文官方网站,他们将会获得更系统、全面的信息。中原经济区的官方网站中不仅有中原经济区的介绍、发展历程,还有最新消息。英文版官网的建立能够向全世界对关心中原经济区建设或有意加入其中的国外消息受众开启一扇直通核心消息的门,能够让国外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动态,尤其是中央政府对中原经济区的支持和认可,由此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和意向。(2)创办英文报纸。我国现有新闻类英文报纸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两类,国家级主要是《中国日报》,地方级有《上海日报》、《深圳日报》、《广州英文早报》、《今日北京》等。从报纸上能看出,发行英文报纸的都是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英文报纸的发行将会有助于提高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形象和宣传高度,有利于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明确的、极端的形象信息往往能够更快地传播,因而普遍认同的正面形象和典型负面形象的传播速度将会更快,由此导致的蝴蝶效应会导致信息传播效果的放大。因此,除了拓宽对外宣传渠道,宣扬中原经济区的正面形象,还应该最大程度地避免负面事件的发生。2006年6月至2011年1月澳大利亚主要媒体《先驱太阳报》有关河南的报道有78篇,其中关于河南实质性报道的正面报道占19%,负面报道占69%,中性报道占12%,而在对河南的经济报道上,更加关注安全生产问题,尤其以煤矿事故最多,在各项报道中多出现“危险(dangerous)”和“事故(accident)”等词。(王绚)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是河南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值得反思的问题,但是应该注意到,负面问题的广泛传播会对地区区域形象的设立产生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关于河南省发展的亮点如经济总量达到32155.9亿元占全国第五位,以及郑东新区CBD的建成等反而在国外报道中鲜有提及。因此,提高中原经济区舆情海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是对外宣传工作的重点。
文化传播是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其文化资源在国际范围内传播范围小,影响力较弱,与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符。造成文化大省如此窘境的原因在于文化宣传途径过于狭窄;缺乏国际运作的经验及忽视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等。(秦法跃)而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不仅有助于提高区域形象,还可以增加软实力,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添光加彩。
另外,据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在河南投资的企业数量占全省合资企业总数的70%,投资额约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60%。截止到目前,已有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投资,河南已签约海外及省外资金4000亿元。(胡春艳)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数量在不断上涨,但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中原经济区的对外传播承担着吸引外资的重要任务,如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积极正面区域形象,优化有效投资环境是对外宣传工作的重点。
3 总结(下转第286页)
(上接第52页)任何媒体传播的初始变量都是微小的,但是一旦发生蝴蝶效应,就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中原经济区的对外宣传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应主动拓宽中原经济区英文消息的传播渠道,增加中原经济区在国际视野中的曝光率,加强在地区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中原经济区的海外舆情传播应该结合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底蕴,利用蝴蝶效应现象,注重建立良好的区域形象,以期赢得全球范围内的关注,获得来自更多层面的支持,吸引国内外投资,进一步完善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国家中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板块。
参考文献
[1]朱夏炎,何彧.加强对外传播提升中原经济区品牌形象[N].河南日报,2013,1.
[2]逯艳.外宣翻译对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2013,1.
[3]王绚.中原经济区在英语国家的跨文化发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2.
[4]胡春艳.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海外华资引进[J].开放导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