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教学

微生物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教学

微生物教学范文第1篇

我们采用的病例教学法多为导人法,即在开始上课时即把病例展示出来,因此所取得的效果与病例的设计是否合理,病例是否情节生动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设计病例时着重遵循以下几点。

1.采用能引导出教学内容的病例

所设计病例应与教材及教学内容相呼应,所提出问题能引导出教学内容,并明确所要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即此病例应能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在思考病例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如我们在讲授狂犬病毒时先导人以下病例:李寻欢,55岁,农民,因肌肉高度紧张和唾液分泌过多而人院。他妻子说他最近出现发热和寒颤,身体虚弱,拒绝进食,因不明原因脾气暴躁,难以自控。他是一个狂热的户外运动者和洞穴探险者。病人入院后不久,便有舌气症、恐水证和癫痛发作,神志清醒和幻觉交替。4天后,病人死亡,常规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大脑尸检表明有内基小体的存在。针对上述病例,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病人最有可能患什么病,此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部分了解狂犬病人会出现恐风恐水症状的同学能正确回答。教员接着问,李寻欢病史中没有提到他接触过动物,如狂犬等,他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是否与他的“寻欢”方式有关呢?这一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此为线索,开始狂犬病毒生物学特性的讲解。在讲解其培养方式时,我们讲到狂犬病毒宿主范围广,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均易受感染,特别是狗、猫、鼠、家兔、豚鼠、马、牛、羊及蝙蝠等,除了某些蝙蝠为无症状感染外,其余动物感染病毒后都会致命。教员据此追问,李寻欢最可能接触了哪种动物才染上了狂犬病呢?同学们很容易得出是蝙蝠的答案。教员再接着问,他未有动物咬伤史,也就是说没有被蝙蝠咬伤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再提示学员这一现象与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关,激发学员对传播方式的兴趣。我们讲到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或与狂畜密切接触有关。在大量感染蝙蝠的密集区,其分泌液造成气雾,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李寻欢正是吸人了狂犬病蝙蝠的气溶胶化的唾液被感染。通过这一病例的讲解,学员对狂犬病的症状、病毒培养、传播方式有了深刻印象,又由于其它内容是穿插其间,学员能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病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在病例设计中,应注意语言生动,最好能有引人人胜的情节。例如我们在讲解产气荚膜梭菌时,先给学员看如下病例:小芳,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底一块皮肤,伤口被淤泥污染。她以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回家后在足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可是,当天夜里,她的伤足即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下午到医院时,连大腿都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热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血,恶臭,并有气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厌氧菌”,人院当天晚上就死去了。学生一看这个病例,先乐了,因为“小芳”是歌星李春波的成名曲,在大家心中就是村姑形象。看到病例结尾,学生都不禁严肃起来,对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疾病的严重性有了初步认识,并对为什么会有“气泡溢出”产生疑问,我们再引导学生思考“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对产气荚膜梭菌增殖的影响,学生对该菌“厌氧、产气”的生物学特性有了深刻印象,进而激发对其致病机理的学习兴趣。

3.利用名人效应

在部分病原微生物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些名人曾患此种传染病,设计了一些“名人病例”,取得良好的“名人效应”。在讲授梅毒螺旋体时,我们先以这样一段话开始:“在旧中国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曾是上海滩上的小流氓,一度为某种疾病所困扰(),并将这种疾病传给自己年仅14岁的妻子(陈洁如)。在蒋与陈蜜月旅行之后,陈洁如发现她身上出了疹子.是什么疾病呢?”马上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部分学生回答是梅毒后,教员再引述陈洁如在《我与》一书中对当时情形的描述:“试用各种油膏擦抹,不但无效,而且越来越糟,后来,突然发现腿上也出现疹块,手腕按脉处也出现两块红疤。它们虽不痒,但看起来很不好,我很发愁,我一生从未得过这种病。”教员重点提两个问题,为什么陈用各种“油膏”治疗反而加重病情?为什么蒋在自己症状消失后还具有传染性?从而引起学生对梅毒螺旋体致病特点和治疗方法的思考,对后面讲的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会反复隐伏和发作的特点有了深刻印象。

4.戏说武侠名人

大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对武侠小说尤其是对金庸的小说十分喜爱,对小说中的武林高手的性格特点与特长非常熟悉。我们借助他们的名字,有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如我们在讲艾滋病毒时将田伯光这个“采花大盗”变成了艾滋病患者,在讲授乙型肝炎病毒时,将黄蓉设计成南方医科大学食堂厨师,以黄蓉不再为洪七公做“叫化鸡”,而改为南方医科大学学员做美食了的生动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描述了黄蓉的乙肝症状后,指出她现在“两对半”结果呈:HBsAg(*)、抗一HBs(一)、HBeAg(十)、抗一HBe(一)、抗一HBelgM(十),同时追问她应该怎么办?食堂应该如何处置她?在后面的教学中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轻松完成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课程。

二、病例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广泛的联系,但教材本身记忆性内容多,推理性内容少,而病例教学法具有真实、生动的特点,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微生物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 自然界 分布 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发酵技术》打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联系,与后续教学衔接。

《微生物学》开设在三年级,学生在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学习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还完成了《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基本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他们还学习了两年的《生物制药设备》课程,对生物制药设备,特别是发酵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工厂中的清洁要求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章节时,《微生物》课程已经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学生对纯种微生物的特点、培养、灭菌以及实验操作已经非常熟悉。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理论、实验知识,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如何将微生物的理论、实验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发酵生产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一、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一)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应用

2.空气中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3.如何防止人对发酵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2.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3.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发酵生产中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习并了解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2.学习并掌握土壤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空气中的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4.学习并熟悉如何控制饮用水的洁净度

5.学习并了解人体中的微生物,如何避免人对发酵的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学习微生物无处不在,树立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培养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发酵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然后理论指导专业学习和应用于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4.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板书设计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水分 2.营养 3.pH值 4.氧气 5.温度 6.保护层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1.种类:细菌、防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依次递减

举出几种可以在发酵中利用的微生物的例子

2.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一)水体的生态条件

1.营养 2.温度 3.氧气 4.pH值

(二)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三)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四)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1.大肠杆菌来衡量 2.饮用水的标准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来源 2.种类 3.分布 4.卫生标准 5.在发酵中的应用

四、人体中的微生物

1.种类 2.在发酵中如何防止污染

四、教学过程(见附表)

五、教学反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微生物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微生物学是一门以独特技术研究微小生物的学科,就课程本身特点而言, 内容繁杂枯燥,逻辑性相对较差,而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如何把握专业特色,,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微生物学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使得微生物的形态是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微生物离不开显微镜,而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上观察微生物的方法只能通过照片;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遗传等微观世界的内容时,只能借助一些挂图或推理,很多东西需要靠想象来理解;因此学生课堂吸收率较低,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外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内容。

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改变,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手段,扩大了视野,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得原来靠想象理解的东西变得一目了然,实际上降低了课程内容理解上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还可以增加课上的信息量,提高课时利用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造成的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生动的微观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机能,提高了对课程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例如,在“病毒增殖”章节,将病毒的增殖过程以FLASH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短短几分钟观看动画的过程,学生对病毒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既掌握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组成,又掌握了病毒的增殖过程等,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多媒体教学重复性好、利用率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既减少了经费开支,又大大地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业务。

2.归纳对比式教学

微生物学知识点较多而凌乱,有许多易混淆的知识点,如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点,四大类菌的菌落特征等。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对其进行归纳对比,比较异同,这样才能使知识层次更加清晰,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时,先告诉同学通过染色后,菌被分成了两类:呈现紫色的革兰氏阳性菌和呈现红色的革兰氏阴性菌,学生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此时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接着讲细胞壁的构造,引导学生自己从中找到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前后所学的知识,并且准确掌握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这一知识点。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摆脱课堂知识的枯燥乏味,提高了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4.“热点问题”教学法

热点问题是媒体报道最多、也是大家最关心、最深入人心的问题。对于那些与微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如能“趁热打铁”, 则可引导学生用已知的信息建立联系, 获得知识。如禽流流行时,在讲到“病毒”章节时,先简单描述禽流感的流行概况, 此时同学们表现出兴趣浓厚、互相交流, 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大家思索和讨论: 禽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 此次流行的型别是什么, H和N都是什么含义, 针对禽流感采取什么措施等,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互动的教学情境, 既可使同学们有目的地去学习, 又可活跃气氛, 调动思维,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又如,讲到“伴孢晶体”时,可简单说明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和“生物农药”, 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新知识点的讲解。

结合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因图片丰富、内容详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而深受学生欢迎, 这种授课方式, 既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5.实验教学与课程相配套教学法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要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实际过程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分布、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实验的上课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实验课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进行,通常是2人一小组,10人为一大组进行,保证人人有全过程动手的机会。实验课时告诉学生,制片如制作优秀,可被拍摄保存下来,并将引用到下一届学生理论课的多媒体课件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微生物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学

医学基础课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课学不好,那么在学习临床课时就会有困难。因此,各学校非常重视医学基础课的教学,然而,在诸多的基础课中,多数学生却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其中原因很多,来自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对象是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重视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的认识

在课程安排上,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在大多数医学专业课程中,都设为考查课。主观上,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考查课程很容易过关,不用下功夫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向学生讲清楚,医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学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间缺少哪一环节都不行。否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就有可能遇到困难。

二、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中专教材的特点是简而精,许多内容是概括性的讲述,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有困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问题向学生做更进一步地阐述。例如,在讲授免疫学时,就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而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大肠杆菌O157及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另外,在细菌学各论的讲解中,教材都没有讲细菌的分类,我们在讲细菌学各论之前,先把细菌的命名法,分类法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清楚了种、型、亚型、株等之间的关系。这样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就会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力求做到了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成绩差。

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牛奶、鸡蛋等)、花粉、紫外线等而过敏;甚至母亲因接触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母亲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又另外讲授了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蔬菜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提问,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温度较高的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进行讨论并总结。

基础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以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前,就生理学内容中的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进行提问。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学效果好。

四、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注意归纳总结

微生物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专 微生物学 教学策略 以人为本 改革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中的微生物学部分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基础理论学科。熟练地理解微生物学,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医学学科有积极的影响,中专微生物学包括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微生物知识的学习,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技能、操作,从而运用理论知识能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微生物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权利给予充分尊重,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生物教学的活动中来。通过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不断地优化,才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学,而是教学与育人有效地结合,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效地结合。

在微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定的情境与氛围,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部的身心都在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紧随教师的教学思路。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中的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要想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在黑板上注明重点的过程,节省了课堂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微生物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用现代微生物的课堂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使得繁杂的信息具体化,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每个感官,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全心地去体会、去领悟。

(二)启发式教学法

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所学知识记忆的强化,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归类总结教学法

归类总结教学法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三、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注重精炼讲解、明确实验目的、清楚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时刻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出现的问题,对于这些要及时地指导与纠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的流程,让学生明白如若操作程序出现错误,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

(一)学生操作能力的不断增强

微生物学实验课就是通过实习、示范教育、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技术,掌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最基本的操作技术,运用不同的形式来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示教操作一般都是由教师来演示,教师在示教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技能。

(二)学生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

针对某一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科学、综合地分析。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三)对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亲自参与科研课题与课题的设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科研思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能力等等都有所提高,对学生在科研工作科研素质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满足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四、总结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广大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对微生物教学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微生物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与调整。

【参考文献】

[1]陶俊峰.对医学中微生物学"三大"教学策略的探讨[J].中外医疗,2009,28(27):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