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之后,紧接着的问题自然是:中国何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总量,将从2011年的11.3万亿美元增长为2016年的1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而此期间,美国则从15.2万亿美元的经济总规模增加到18.8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到17.7%。

许多国际组织和投资银行都做过类似的预测,像这样的乐观预测也不胜枚举,只不过,各种预测有的依据按照汇率计算的GDP,有的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因此在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上有早有晚。

东亚衰盛史

中国能否按照这些研究预期的方向和时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出了通常按照经济规模进行排位的意义,即关系到中国最终能否完成一个人类历史上由盛变衰,再由表至盛的奇迹。

世界银行对东亚地区有着颇高的期待,称之为“东亚任务”,即期冀该地区保持其既有的、显著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于2025年在经济总量上占到世界的40%。这样,东亚就能重现其历史上的辉煌——1820年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就是40%。鉴于中国经济总规模和增量的贡献率,对东亚的这个期待,更像是对中国的期待。

世界经济史学的最新进展,表现为一个共识: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即欧洲及其衍生地区在科技和经济继而人均收入上所处的绝对领先地位,并非从来如此。

迄今为止,能够得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普遍认可,并广泛引用的长期国别历史数据,特别是现代统计体系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的数据,是由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系统地整理并公之于众的。我们也使用这套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由盛至衰、再由衷至盛的曲折反复。

如图所示,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言,中国人均收入所达到的最高点是1500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而中国经济总规模的最高点则是1 820年,创造了世界全部GDP的近1/3。同时,这张图也以其宏大的跨度,显示了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不再是一个倒U型曲线的变化,而将上个世纪下半叶和本世纪前期呈现出的趋势接续起来观察,已经呈现出一个N字型的变化轨迹,即自19世纪以后的衰落,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时期的宏伟复兴。

中国在30余年的时间里,显著地缩小了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证明了只要选对了道路,即坚持改革开放促经济发展的方向,相对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实现赶超。

减速的临界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宝座的是日本。然而,不久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和“失去的二十年”,最终失去了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日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直至2010年,当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我们的人均GDP仅为4382美元,刚刚进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中国遭遇日本式的“失去的十年”或者更久,与日本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收入水平上的徘徊不同,中国则会成为被困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典型案例。

于是在一片对于中国经济成就的叫好声中,开始出现一系列以预测中国减速为目的,关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何时、在什么条件下,以及以何种方式减速的比较研究。

一项研究来自于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他们根据世界经济史发现,在历史规律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一个经济体经历过高速增长后终将要减速。而这个减速的拐点,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时。这些作者从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发现,过去100年间有40个经济体达到7000美元这个人均GDP拐点,其中31个经济体在拐点之后平均减速2.8个百分点。按照相同的口径,2008年中国达到7000美元这个“魔幻数字”,类似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和80年代末的韩国。而这两个经济体在类似拐点之后,经济增长率都有所减缓。

鉴于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如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放缓、储蓄率和资本形成开始走低、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缩小等等,因此,在这个研究团队看来,既然中国的经济成就是既往“亚洲经济奇迹”的一部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则决定了它的经济增长减速在所难免。

不过,这项研究的结论并不那么悲观,而是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性和机会,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使得中国的减速不会像日本、韩国那样突然和急剧,而是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持续期内逐渐完成。与此同时,在这个过渡期内,产业结构在区域间的重新布局,以及经济增长需求拉动因素的构成等方面的调整将加剧,给中国以足够的时间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世界大变局

当前,全球正处在大调整大变局之中。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物质财富不断积累,全球贸易、投资、人口流动从来没有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互联网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连接在一起,全球拥有移动电话的人数已经超过通电通水的人数。全球化推动的经济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1990-2013年每天生活费不足1.9美元的贫困人口从18.5亿减少到7.67亿,国家之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持续下降,全球收入分布的曲线更加均衡。

另一方面,世界上战乱、冲突、地区动荡此起彼伏,难民潮规模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最富裕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贫困人口和中产阶层创造更多机会,而“赢者通吃”法则加剧了工作岗位流失和中产阶层萎缩。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绘制的大象图,展示了过去20年全球经济“蛋糕”分配“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不均衡局面。

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关口

有人将当前世界出现的问题,包括难民潮、收益分配不均完全归咎于经济全球化,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市场融为一体,推动了贸易、投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与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困境”是分不开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达8年的低增长和部分国家经济停滞,加剧了全球收入差距扩大,部分人群包括发达国家制造业蓝领工人利益受到冲击,使得各种矛盾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是让全球化“刹车”、“开倒车’,还是推动全球化继续前进,将关系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处在重要关口。经过金融危机后8年的调整,世界经济出现新曙光。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主要经济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G20制造业PMI加权值持续位于扩张区域,大宗商品市场逐步回暖,持续多年的通缩风险有所缓解,国债收益率逆势上扬,金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高。目前形势下,若为了维护一时利益,关起门来搞贸易保护主义,切断资本、商品和人员流动,寻求自家独享的安全避风港,将会使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大不确定性;而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克服全球化负面效应,打造全球化升级版,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为全球经济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从改革开放初期打开国门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成为最大的贸易国,中国一直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降低,转向更加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创新驱动,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4.6%,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6%。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经济增速缓中趋稳,工业生产价格由负转正、企业效益由降转升、就业增长超出预期,特别是制造业、民间投资等市场力量主导的内生性指标触底回升,表明经济趋稳的因素不断积累,“L”型增长有望进入下半程,从“降速”阶段转向“提质”阶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主旋律。

中国经济转型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30%以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将有效减缓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1. 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将持续提升全球市场需求。需求不足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重要因素,而需求潜力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06年的消费额仅占全球消费总额的6.6%,但到2015年中国消费额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5%。从增量看,近两年来中国都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随着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居民购买力将大幅提升。预计今后5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规模有望达到8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规模将超过2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如此大规模的跨境货物和服务贸易,对各国工商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多机遇。

2. 中国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将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2016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达到2.08%,研发投入强度从1%上升到2%仅用了12年。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教育,让更多人进入到产业链中高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深化全球产业分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中国向绿色发展转型,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016年,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9.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6.6%。中国向绿色发展转型,对于全球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将为投资对象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中国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成为净资本对外输出国,2016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01.1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44.1%,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1.2万亿美元。今后5年,中国将吸收6000亿美元外商投资,而对外投资将达7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不仅为持续低迷的全球投资与贸易注入动力,也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 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将为全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不仅解决了自身13多亿人的温饱问题,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而且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1950年-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和投入运营,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多p边投资贸易体系,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为增强全球经济增长包容性作出新贡献。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2016年开年的头几周里,华尔街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差的开局;全球许多股市暴跌,接近甚至已经进入熊市;国际原油价格在经过2015年年底的短暂反弹之后,在今年年初跌破每桶30美元的大关;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的经济增速,创下了25年来的最低……

是什么原因使得2016年世界经济的开局一片惨淡?接下来2016年的世界经济又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中国“寒流”

对于今年年初世界经济所呈现出的颓势,西方媒体各种分析铺天盖地。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的话,那就是普遍都将其归咎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是不争事实。曾几何时,中国经济一直以双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世界经济看亚洲,亚洲经济看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的共识。

可是,中国经济这种双位数的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GDP的增速为6.9%,这是25年来中国GDP增长最慢的一年。随着这一消息的公布,全球各大股市纷纷下挫,全球市场出现一片恐慌。

一些业内人士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这股寒流,可能会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的政府债务危机之后,引发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中国是今年年初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最主要原因。

客观地讲,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必定会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增长慢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必然会下降,这个道理很浅显。

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中国的进口减少了,对能源、矿产品和原材料等的需求也大大下降。

作为这些大宗商品的进口大户,中国对它们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这些商品价格的下跌,从而对那些依赖这些商品出口的国家和与之有关的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所以,影响肯定是有的。但如果就因为这个,便认定中国是今年年初世界经济动荡的元凶,就有点危言耸听了。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并不是突然出现的。

中国政府意识到那种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出口的粗放型经济,不具有可持续性,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政府才决定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向依靠服务业来刺激居民消费的新型经济转型。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转型注定是痛苦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在预料之中。但是,中国政府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决策,早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信号早就被市场消化和吸收掉了。因而,把今年年初世界经济的这拨下跌行情,都归咎到中国头上,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正如一些分析师所指出的,中国的经济增速虽然下降,但并没有全面崩溃,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健康的。中国光是2015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瑞士和沙特阿拉伯这两个国家GDP的总和。所以,中国即使在6.9%增速下,仍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那么,接下来,中国经济增长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按照IMF的估计,中国2016年GDP的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6.3%, 2017年更会下降到6.0%。

IMF的估计是否准确,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不管你喜不喜欢,正逐渐变成一种常态,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油价“跳水”

在今年年初世界经济的这拨看跌行情中,除了中国因素之外,另一个颇受瞩目的因素,便是一泻千里的国际原油价格。

1月20日,国际布伦特原油价格跌破每桶30美元大关,并最终以每桶28.08美元的价格报收,创下12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新低。曾经煊赫一时的“工业血液”、“液体黄金”,现在已经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完完全全被卖成了白水价。

油价为什么会跳水?一些媒体叫嚣,这都是拜中国经济放缓所赐。不错,中国经济放缓,对原油的需求有所下降不假。但是,中国并不是导致国际原油价格跳水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乘着这一轮低油价,中国政府悄悄增加了石油的战略储备,中国政府的原油进口不减反增。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同比增长了8.8%,至3.355亿吨。

真正造成这轮原油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原油市场的持续供应过剩。从2014年底开始,国际原油市场的供应过剩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随着北美市场,特别是美国页岩油的蓬勃兴起,美国这个曾经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开始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油以供出口。

这样一来,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仍然比较低迷,对原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以前出口到美国的那一大批原油一下子就没了去处,这直接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的供应过剩,对油价造成了巨大的下行压力。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输出共同体的欧佩克(OPEC),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打压北美新兴的页岩油,一直拒不限产,这进一步导致国际原油库存持续攀升,国际油价的下行压力逐渐加大。

今年1月份,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解禁。作为石油大国的伊朗重返国际舞台,每天超过50万桶原油也同时流向了国际市场,这个数字还会保持上升的趋势。这对于已经供应严重过剩的原油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也成为了今年年初油价跳水的导火索。

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对世界经济起到了打压作用,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些与石油相关的企业,像石油勘探、开采、提炼、运输等企业。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这些石油企业往往都是一些巨无霸企业,对当地的经济、税收、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在,由于油价的下跌,这些石油企业的利润无一例外地大幅下滑,有的甚至出现亏损,从而迫使它们不得不搁置一些投资计划,削减开支,裁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石油行业全行业的不景气,是导致年初全球市场悲观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对于这些石油企业的所在国政府来讲,石油企业的不景气,会直接带来政府财政收入的下滑。

特别是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来讲,石油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石油行业一旦出问题,政府的财政预算就会捉襟见肘,这会直接导致政府削减对公共领域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导致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俄罗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方制裁和旷日持久的超低油价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经济百孔千疮,2015年GDP萎缩了3.7%,卢布兑美元大幅贬值,人们生活水平大受影响。

现在大家非常关心的是,国际油价还要在这个历史低位徘徊多久?从对国际原油市场的需求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原油的需求应该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从供给方面来看,美国和欧佩克都表示不会减产。

随着伊朗的加入,世界原油供给量只会有增无减。所以,从供求两方面结合来看,2016年国际原油价格难有大的起色。国际能源组织 (IEA)估计国际油价的这种低迷状况至少会持续到今年年底,已经算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了。 美联储加息

除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原油价格跳水之外,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导致今年年初国际经济舞台动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最近的美联储加息。

去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调高美国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从而结束了美联储长达7年的保持几乎零利率的历史。

美联储的这次加息,不仅是美国自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来的第一次加息,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工业化国家阵营中的第一次加息,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美联储为什么会选择加息呢?按照美联储主席耶伦的话说,这主要是为了让货币政策和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相匹配。

从2008年12月份开始采用的超低利率,是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生的。实践证明,保持了7年之久的超低利率,对帮助美国走出危机,实现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美国的经济状况与7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耶伦指出:美国的经济增长稳定,居民消费稳步提高,企业固定投资稳中有升。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经济正在健康的轨道上前行,因而货币政策需要相应地作出调整。

耶伦的这番逻辑不无道理,但是她所没有提到的是,美联储这次提高基准利率,对全球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美国国内来讲,利率的提高,使得企业的贷款成本上升,从而对企业活动和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国际社会来讲,美元利率的提高,使得美元较之其他货币相对升值,美元变得更加坚挺。这样一来,投资者会纷纷抛售手中的其他货币资产,美元资产在全球受到追捧。这股抛售热潮会重创其他国家的经济。

同时,对于那些拥有美元债务的企业和政府,随着美元的升值,偿还本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今年年初世界经济所出现的一系列消极因素,美联储的这次加息是负有责任的。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的经济并非真的像耶伦所说的那样,已经彻底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比如,虽然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下降,但是员工的实际工资却没有大的变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增长。而员工工资不涨,就会带来消费的不足,因而会从需求方面对经济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不仅如此,这些经济学家担心,美联储过早地选择提升利率,结束量化宽松对市场的人为支持,这可能会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当中产生示范作用。而这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要比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要大得多! 熊市来了?

今年年初,西方的许多媒体惊呼,熊市来了!

熊市是否真的来了?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按照行业惯例,如果一家证券市场的交易指数与峰值相比,跌幅超过20%,那么这就标志着这个市场正式进入了“熊市”。

按照这个标准,今年年初,全球有许多股市已经进入了熊市,像中国的沪市,德国的Dax,法国的Cac 40,俄罗斯的Russell 2000等。世界其他一些股市,像英国的FTSE 100,日本的Nikkei 225都也已经接近熊市的边缘。

2016年世界经济的开局,实在是让人难以乐观。

但2016年毕竟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世界经济到底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这是许多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必须看到的是,影响2016年开局的那些因素,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它们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

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已经变成一种常态,双位数的高速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际能源组织预计国际原油价格的低迷,至少还会持续到今年年底;美联储在去年12月份首次提升利率的基础上,暗示这只是刚刚开始,还会有后续动作, 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继续对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打压作用。所以,2016年的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吸纳能力 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S12006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我过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就业缺口,但很多地区却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反映了我过当前出现的严重结构性失业。

经济学研究发展,就业率会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呈现自然增长的状态。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2%,自然失业率就会下降1%。我国近来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带来的却是高的失业率,与奥肯定律不相符合,经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究其原因则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朱轶、熊思敏(2009)利用DEA方法,引入交互效应模型,对我国整体与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第三产业才是制约整体就业贡献的主导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会对我国就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姚战琪、夏杰长(2005)通过对中国转型期的投资、技术存量的变化、人力资本、城市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综上,国内学者对就业效应的分析是主要利用就业弹性、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或者将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等概念引入,分析行业就业不足产生的原因。因为各个行业间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所以对某一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进而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而且其更多的现实意义更值得重视。本文以就业弹性为基础,分析我国各产业拉动就业的能力,以期对我国就业吸纳能力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条理的进行阐述,为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设定

就业弹性,指经济每增长百分之一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L表示就业人数,Y表示产业产值,则E表示就业弹性。本文利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测度就业弹性E。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令

对该等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如下等式

对上式进行线性回归,求出β的值,β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就业弹性E,lnA可以表示为常数项。

(二)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的就业人数和经济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本文利用的统计软件 Eviews6,根据对数线性模型估计方法,利用2003-2012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中这十年间中国各个产业的就业人口数与相应增加值的数据,估算各个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 我们得知,2003-2012年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值是-0.2078,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人口则下降0.2078%;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401,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人口增加0.3401%;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 0.1512,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就业人口增加0.1512%。

显然,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最大,第一产业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最小,而第二产业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处在第一、三产业之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就业吸纳能力从就业弹性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而第二产业就业的吸纳能力在持续减弱,因此劳动力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现阶段呈现出来的 “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是结构性失业造成的,我国劳动力资源只是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的匹配不合理。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只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456-456

[2]冯海华.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4):102-110

[3]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107-119

[4]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58-67

世界经济学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工会 职能

经济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也使各国劳动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长期繁荣稳定,而且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导致中国劳动力具备比较优势,从而形成了中国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格局。但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其他新兴的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国家的产品冲击,原来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从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中国丧失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已成定局。如何解决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丧失后,中国经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劳动者就业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设,中国大量传统行业面临重大冲击,在这些传统行业工作的劳动者不得不面临再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急需大量具备行业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劳动者。于是在中国出现了一边是劳动者大量无法正常就业,一边是企业缺少能够胜任岗位需求的熟练劳动者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中国劳动者收入分配方面出现结构性失衡。如何实现中国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就业能力的增强是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国际劳工标准是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共识。通过损害劳动者正当权益,甚至严重伤害劳动者身心健康换取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现象将逐渐被杜绝。但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劳工组织和民间机构和部分国家政府在国际公认的劳工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劳工保护标准。这些新的标准虽然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劳动者的保护,但势必也会对于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同时,保证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同样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二、中国工会的新智能

首先,中国工会组织应当积极加强与国外工会组织的沟通、了解和合作,共同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劳工权益保护。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来,国外工会组织成为推动贸易摩擦和提高贸易壁垒的重要推手。中国工会组织应当加强与欧美各国工会组织的联系,加深了解,加强磋商机制,充分理解各自的利益诉求。通过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在共同促进经济合作和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一道寻求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方法和途径,避免滥用贸易保护主义,共同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劳工权益的保护。

第二,中国工会组织应当积极倡导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关系发展途径,稳步推进经济贸易增长和劳工权益保护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借国际劳工标准为名,施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中国工会组织应当根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劳动关系发展之路。一方面,职工工会组织要积极维护职工利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盲目的,不切实际,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所谓“国际劳工标准”。

第三,中国工会组织应当积极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职工岗位培训和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政策的不断出台,推动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国际贸易结构的转变,减小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过度的依赖。中国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污染了环境,却遭到发达国家产品倾销的调查,真是得不偿失。中国工会组织应当积极引导中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的提升,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随着产业的升级,劳动者的整体收入也将不断提高,减小国际贸易依存度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中国工会组织应当积极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积极引导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尝试企业工会参与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制度,推动优势企业的健康成长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近些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从事这些国际贸易的企业很多都是中小型企业。这就导致这些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时,单个企业因申述成本过高而放弃申述,丧失了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中国工会组织应当积极引导工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促进优势企业快速成长,脱颖而出,迅速做大做强,以提高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G·伊兰伯格及罗伯特·S·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八版)》,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贾朋,张世伟.《最低工资提升的劳动供给效应:一个基于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载《南方经济》.2013年第1期.

[3]张川川.《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载《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

[4]晏林.《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分析》,载《北方经济》2012年第3期.

[5]卢元.《浅析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载《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第7期.

[6]张翼.《受教育水平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载《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