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命题意图 :阅读表达旨在对考生的阅读理机表达能力相结合能力进行测试,以检测器效度。其所设问题多角度,且呈开放式,更要晓得测试了考生实际理解、运用能力,有助于克服单项选择的弊端,由于它是让考生在持定语言环境下按要求表达,从而又检测了考生的书面表达,又规定了数字限制,所以又检测了考生的归纳和 能力。从更高层面说,也是对外语学习的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检测。
二、命题方式:该题型与传统的阅读理解的体裁和 短语没有太大区别。通常字数不少于200词,难度系数略低于阅读理解题,但文章的层次性跟强,结构清晰。问题 点多样,所给问题通常按文章结构层次和发展方向命题,命题方式通常为七种类型:1、主旨大意2、主观回答3同意句替换4、猜测词意5、及其他类型。改革如下:
命题改革 问题要求 问题模式
主旨大意 概括大意或作者意图或给文章标题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writing the passage?
猜测词义 对文章中划线
进行词义猜测 The underlined word can be replaced by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
英文译意 根据所给的英文句子寻找短文中意义相同的句子 Please find out the sentences which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one
封闭性问题 结合文篇
回答问题 Regular Wh_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开放性问题 结合个人观点
加以表达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其他类型 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给出其他题目
三 解答方法: 每年的高考试题将会从以上七种类型中选五类问题顺序通常按文章行文顺序而设,字数要求一般在50词以下(代替和翻译除外)以控制考生作答时间,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具体数字要求,怎样回答这些题?现结合2013年江西高考卷及四川高考谈谈本对该题作答的几点看法:
1. 主旨概括: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概况和归纳,分清主旨和细节,概括出来的中心要覆盖全文,防止以偏概全,文章标题格式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可以是简洁的短语。也可以是问形形式,如:江西高考2013卷76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no more than 4 words)从第一段中的:“Fishing lovers believe……others say that……”第二段中的 “Supporters of fishing say that it is a nice hobby”及六段中的 “Those against fishing also say that it is a blood sport”这些可知,本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对钓鱼的的看法,所以标题应取为:Different views on fishing.
2 同义替换:该题型就是用同类的词语替代或句型变换,解释句或段的意义,做该题时要注意正确答案的固定特征,正确答案可能和原文用词不同,句式不同,但表示同一意思,要从整体把握,对句子正确理解,并从文中找出文中意义相同的句子,抄在相应位置,一般来说,该题型简单,争取不丢分,如:Which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nnoyance results from our 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由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可迅速锁定答案范围在“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 ation
in dealing with it”中,因此答案判定是If this is the case, it is only because 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ation in dealing with it.
3 词义猜测: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特别是一些连接词,如
关键词: 高三英语 复习 备考策略
从事高三英语教学20年来,每回想起每学年的第二学期,随着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复习时间也越来越紧,学生和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短短几个月的冲刺之后,高三毕业生即将迎来一场充分展示才华与潜能的重大人生机遇――高考。所以,如何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高效备考,无疑是每个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高三英语备考策略。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掌握好基本词汇与基本句型。
高考后期结合《考试大纲》和《高考词汇表》进行查漏补缺特别重要。大纲中新增加的词汇用法,历届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的用法都要特殊注意。对语法知识的复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做练习或高考模拟试题时对语法知识做进一步巩固和落实;要特别关注历届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语法项目: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强调结构、冠词、代词、形容词的级、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it的用法、名词短语做连词、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独立主格结构、介词复合结构、主谓一致关系、倒装语序、同义词、近义词、日常交际用语等在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知识点也需要进一步学习,并融会贯通。
二、“细读”历年高考题,理清出题思路。
无论是出题的思路还是难度方面,历年的高考题命题质量都非常高。如果英语老师在备考时只是把这些题作为最后阶段的水平测试题,那么,实在是有点浪费资源。对此,我的看法是,我们对试题的把握不仅要掌握其题目和基本的出题思路,而且要进一步把各地高考题作为系统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范文,做到把考题中的单词熟练掌握,对长句和难句能够熟练拆分,经典句型能随意模仿。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英语语言能力问题。
三、查漏补缺,强化专题限时训练。
高三第二学期,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上。将做过的试卷整理后,建立错题档案,弥补知识漏洞,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比如,在建立错题档案时发现在非谓语动词、从句方面出错率比较高,就应该重点复习这方面知识。不要注重记多少题,重要的是记住老师在课堂上对这些题的分析过程。到考试前再回顾、反思、比较、消化,以期达到遇到同类试题不再出错的目的。
复习中要加强题型专项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复习中应适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强化训练和题后分析,提高“考点识别、寻找已知条件、排错求证”的思维能力。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带着问题快速搜索信息,根据上下文提示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多读一些原汁原味的文章,通过广泛涉猎,培养英语语感,提高对词、句、篇的理解速度和准确度。
四、降低难度,回归基础,抓基本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高考临近,应当保持冷静,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做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因为,在做了许多专项训练之后,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在此阶段,学生要练一般题,不练难题、怪题。关键是把中档、低档题把握住,这对取得高分非常有利。高考英语改革虽然从强调知识考查向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但是应认识到能力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为依托。尤其是到最后冲刺阶段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词汇复习应做到从不间断、反复巩固。除了记忆和理解之外,尤其要注意常用词汇的使用和辨析,以及一词多义的掌握。语法复习要理清基本概念,着重复习主干知识。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都是高考常涉及的知识点。但切记不要在钻研语法的难点上花过多时间,英语语法不是数学公式,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法就不同。
五、随时关注高考新动向,抓住信息。
针对高考题型的变化,要能够及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学生在做题时从容应战。万事忙中错,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做题技巧,反复训练,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高三英语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老师要对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正确判断,然后找准其薄弱环节,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相信在最后的考试中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重庆;新课标;高考;历史;评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9-02
2013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研究今年高考命题特征,为以后高效备考打下基础成为所有高中教师的必修功课。尤其在高考历史命题风格独树一帜的重庆市,今年更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其命题模式、风格会何去何从早已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题特征,在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备战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分值高达32分,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笔者拟谈谈对该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备考能有所启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今年重庆卷第14题以“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世界史部分凯末尔改革、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材料题通常以专题方式考查不同,本题考查的切入点只是“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但却综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会变革,包含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小切口,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第14题以“服饰”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看起来命题切口很小,似乎与教材主干知识关联不大,但紧扣当前“关注民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又体现了历史学科近年来所倡导的以新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今年重庆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服饰”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同时“服饰”这一切入点又体现了社会生活史观的研究方法,而社会生活史观正是当前倡导的新的科学史观指导下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说,“服饰”这一切入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笔者大胆预测,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小切口”模式将在重庆的新课标高考中继续贯彻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题模式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运用科学史观分析问题是师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必须对社会热点话题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注意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热点相联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为了应试去猜命题热点而造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舍本逐末。同时要学会运用新的科学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除了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科学史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科学方法,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的实践中去。
二、大综合
第14题命题切口虽然小,但要求却不低,在考查内容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考查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并重,真正体现了今年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综合性。
1.考查内容上的大综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14题的三个材料分别讲述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凯末尔改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服饰变革。内容分布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既有必修教材中的和改革开放,也有选修教材中的凯末尔改革,还有课外知识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分布的大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真正发挥出高考的选拔作用,防止部分学生在高考备考中投机倒把。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模式在知识深度上通常更强调其基础性,知识广度往往会成为学生备考的难点。因此,在日常的备考复习中,师生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升知识的广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在一轮复习时,当教材的基础知识涉及相关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帮助理解落实基础;在二轮复习时,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将必修、选修中所有涉及的知识加以整合,开展专题复习。第二,注意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新课标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个模块,古今中外混编,这有利于将同一个专题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同一个朝代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会出现在三本不同的教材中,容易造成时序混乱。复习的过程中务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将不同时代的同一专题知识纵向联系;同时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专题知识横向联系。如果新课学习已经较扎实,直接按照时序整合必修教材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开展一轮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三,注意将必修和选修相联系。除了新课标教材在编写中本身存在大量必修、选修知识交叉,联系复习有利于知识全面理解巩固外。从今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是混编在一起的。这意味着重庆新课标历史卷不同于全国绝大部分高考卷,即必修、选修综合出题,没有针对选修教材专门出选作题。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务必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必修和选修有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笔者甚至认为,从应试的角度看,必修、选修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关键词: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概括;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48-04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道新题型,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对此题型进行深入研究,揣摩其出题方式,摸清其考查规律,为学生备考复习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笔者试图以高考能力考查为视角,从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考纲(《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分析、试题分析、学情分析四个方面分析探讨,力求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了共性需要与个性发展并重的思想,创设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其中前两个系列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体现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对新闻与传记及一些科普类文章的考查则体现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
在“新闻与传记”系列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下能力的培养目标:一是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二是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三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1]
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考的出题思路:《课程标准》对“新闻与传记”系列的能力要求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规定了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纲分析
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编排形式相适应,2010年全国新课程考试大纲设计出由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组成的试卷形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范围和考查要求均作出明确的规定。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评价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实用类文本的范畴,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文学、科普文章四大类。
《考纲》中明确规定了对四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目标,即了解四类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1年的考纲在总体原则和具体要求方面均与2010年保持一致。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以上能力考查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概括、鉴赏与探究能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试卷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卷可以分为卷面和试题两方面。
就卷面呈现形式而言,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基本固定,主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兼有客观性选择题(新课标卷是由三道主观性简答题和一道客观性多选题构成)。分值一般在15-25分。阅读语段的容量一般在1100~1300字。所选文段内容可读性强,人物事迹感召人,思想启迪人,精神打动人;情节曲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娴熟地使用了某种艺术手法;语言质朴生动,文中不乏富有哲理性、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句子。既便于命题者出题,又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如2010年所选文段是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2011年所选文段是关于绘画大师黄宾虹的内容。
从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层面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和课标与考纲精神相一致,主要集中在概括、鉴赏与探究三项能力的考查上。
1.概括能力
文本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概括的过程,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与把握逐渐明确文章中心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文本的考查都离不开分析与概括这一过程,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多是传记人物、新闻事实或客观事实,对此类文本概括能力的考核主要要求学生能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能力的要求应在“懂”上下功夫,即要求学生把文章的基本内容读懂即可。
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设题方式为:“文章从哪几方面表现传主特性的?”“概括传主主要性格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等等,如2009年江苏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2]即是。
对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因其反映的多为客观生活而显得实用性较强。此类概括题的解题思路可按以下思路去分析和总结,即对文本的概括其实是一个将文本逐渐压缩内容、逐渐彰显的过程。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去精取粗、去肉取干的过程。首先是对整个文章的压缩过程,即分层;其次是对层次内部中心意思的明确过程,这是对段落的逐渐压缩过程,即提炼出关键句、关键词;然后是整合,也是就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部分进行同类项合并,梳理出一条条的要点;最后是用语言呈现答案的过程。为了能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可简单以下面的方式呈现:
分层提炼关键词合并同类项答案呈现
以上环节中,前三个环节都是思维过程,属于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过程。如果我们在复习中,将此思维训练过程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强化分析,使学生明白阅读题考查的基本环节,这样学生对此类题的掌握会更容易一些。
例如,2010年高等学校全国统考(辽宁卷)第三题。此题要求考生概括黄遵宪在新加坡的主要功绩。通过梳理全文,答题区间定在文章第二段。此段共有七句话,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说黄遵宪来到新加坡,第二层是黄遵宪在新加坡的一些业绩,第三层是当地百姓对黄遵宪的态度。认真审题后,可以发现,这道题的答案要点集中在第二层里,这是第一步骤;第二步,对第二层进行再压缩,发现第2句为一个内容,第3、4句为一个意思,可合并为一层,第5、6句为一个意思,可合并为一层;第三步,提炼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动词;第四步,整合相关动词为一个简洁的短句,成为答案的一个个采分点。这样,黄遵宪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详察民情,体察疾苦,改善待遇;一面与洋人斗争,一面保护华侨利益;提倡华文教育。[3]
值得注意的是,概括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语言呈现环节,也就是体现在卷面上的同学们的各种答 案。对答案的基本要求应遵循以下几点:就一句话而言,应是语言简洁、文字平实、短句的形式;就一个完整答案来说,应该是不同角度的几个短句构成的。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又如,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的第3题是“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走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可知答案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说众人和袁隆平面对人才外流的情况的不同态度。第二层主要说袁隆平对人才外流的看法。这样,这道题的答案集中在这一段的第二层中,再对第二层进行压缩与提炼,整合成答案要点。即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二是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三是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都会随时回来。[4]
2.鉴赏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社科类文本阅读考查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鉴赏能力的考查。换句话说,实用类文本阅读不仅需要学生看“懂”,更要求学生看“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这属于更高一级的审美范畴,即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文本进行评价与品评。
对鉴赏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设问方式为:“试从……角度对文章加以赏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等等,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即是。
此类试题的答题方式一般可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展开,首先应能辨清文章的写作手法或写作特色,其次结合此手法或特色围绕文本进行细节分析与评价,最后是要能分析出运用此手法后对文本表达产生的效果。答题过程可简化成如下的表述方式:
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分析+效果(好处)
如《永恒的托尔斯泰》一文中第三道题是“传记常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并非如此。本文通过恰切的表现手法,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全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对此类题的作答思路依上述三步答题过程分别为:第一步明确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作家,用意是和托尔斯泰作对比,所以,文章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即在文中将托尔斯泰与现代作家海明威、福克纳、川端等作对比;第三步说明效果或好处,即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使文章观点更鲜明突出,从而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3.探究能力
新课标试题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道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却正好考查出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常见的设题形式是:呈现一种观点,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或启示(例如: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看法。[7]);或者就一类文本的写作方式进行适度的评价。
对开放性试题的探究完全可以遵循着两大步骤:入乎文中,出乎文外,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来答题。
首先是要“入乎文中”,即如何从文本中找到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是开放性探究题最重要的一个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将文本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其次还要“出乎文外”,进行适度发散与探究,可从“怎么办”这一角度来论述。这样,一个答案就可涵盖试题最基本的几个考查范畴。
例如通讯《黄山中救助的英雄》中关于考生对探险活动的看法就可依此作答:
首先明确观点:赞同或不赞同;其次,是什么——本条新闻是讲述18名大学生探险遇险后黄山公安干警奋力搜救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事迹;再次,为什么——对本条新闻事件从深层次做探究;最后,怎么办——在当下,如何探险,要不要探险,给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4.综合能力
新课标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还设有一道客观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主要考查形式是五选二,五个选择项设置从内容的准确性上分为四个层次:最准确——准确——次正确——错误,赋分值分别为3分——2分——1分——0分,体现了高考命题差异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倾向。
对于选择题错误项的排除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有些错误项设置往往比较明显,可能曲解了文章的原意,也可能就是一种常识性错误。以2010高考海宁卷(新课标卷)为例,A选项中说因为国际水稻会议的推介使袁隆平广为人知,这一点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明显地发现这一说法过于片面。再者也可从文中找到错误的依据,袁隆平广为人知并不是因为这次国际会议的推介,此项错误明显,错误的设置相对简单,可以很快地依据原文排除。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以得分的三个选项中,有一个1分的选项,这种选择项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可能和文章所表述的中心稍有偏离才造成赋分较少,这需要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才能筛选出最正确的两个选项,得到宝贵的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情分析
作为新课程高考试卷中的一道新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也是学生选择作答最多的一道题。
学生选择此类阅读的原因,笔者以为,它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比至少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实用类文本内容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类文本的内容,学生易于对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筛选;二是实用类文本内容的言外之意要远远小于文学类文本的意外之旨,学生易于对文中的主要意思概括与整合。作为教师,我们也更倾向于教会学生学会做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在每次模考或高考中,学生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比重明显大于文学类文本。
学生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思维误区与认知盲点。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相比较文学类文本,对此类阅读题的概括要相对简单一点,但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易犯的错误,一是找到相应答题区间照抄原文,另一类是架空文本,自说自话,这两种问题在学生作业或试卷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又如,在开放性探究题的考查中,学生往往或会因找不到文本的主要内容而自说自话,或脱离文本谈得过于空泛。总的说来,失分原因可概括为:未能对文章做准确概括,未能对题目进行清晰界定,未能围绕问题进行有效作答,未能对答案进行分层分点规范答题。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和学生们共同做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做题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答题的思路,将标准答案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细致分析,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标准答案中存在的答题思路和隐含的得分因素,在日常的演练中不断提升学生做题水平与反思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阅读的本质是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则是围绕相关文章考查学生们是否读懂读透,命题者在设问形式上一般是遵照“概括—整合—鉴赏—探究”这一思路设题的,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训练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矫正练习,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旧理念的问题
新课改首先是教育实践者理念上的改革,然后是教学实践课改操作,不能单纯地把新课改冠上几个新名词就是课改了。如整合、探究、三维等。错误地理解“情感与价值观”与“思想教育”是一回事;小组讨论一窝蜂就是“合作探究”;引入一点新的信息技术就是“整合”。事实上还有部分教师仍抱残守旧,仍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有的旧瓶装新酒,翻新几种花样,敲敲边鼓,算是大张旗鼓地搞新课改了。
2.文本与考试的问题
旧教材教什么考什么,新教材教得多考得少,教者心里没有底,不知如何应对。下面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教师洋洋洒洒地教了一学期,考试时只有古诗文能看得见,抓得着。
现代文阅读毫无边际,学生在三年中不可能更多地去涉猎中外名著,因为他们不只是学习一个专业,还有其他学科。据说用韩寒的文章去考他本人,结果也不能答满点。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每个人与标准答案是有一定偏差的,文本教学与考试的问题亟待解决。
3.教学方法的问题
中年教师认为:教了大半辈子的学,居然不会教了。这就是新课改之下教学方法的问题,老式的教学方法不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又不适应,就出现了不会教的现象。从理论到实践,从课改到操作,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从“满堂灌”到“满堂论”再到“满堂演”。人家的先进经验没学会,自己的方法又忘了,岂不成了“邯郸学步”?教法不改变,新课改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新理念需要勇气和决心,首先是少搞一些形式主义,公式化检查,减轻教师应付检查的压力,多一点探究新课改理念的自由和空间,多办一些讲座,培训班,搞一点对外交流、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老教师运用新技术教学的能力。其次是教者的理念更新,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
2.了解课标,把握考试方向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课改后,人们的目光还是盯着考试,课堂变不变不重要,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考试如何变,特别是初升高考试,盯得更紧。必须把教的、学的、考的统一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成绩。
3.创新教法提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