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育 课堂教学 体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是我们的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南。我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过程中,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激发兴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往往带有积极的情绪和色彩,使之向往、喜欢、追求直至迷恋。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长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借助学生熟知的趣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一旦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时,我就适时的教给学习方法,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到学习的甜头和乐趣,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领悟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的价值。每当学生有了兴趣和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就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处处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在学习例题前,出示自学问题,提供自学步骤;自学例题时,加以点拨,切入要害;自学例题后,总结学法,探求规律;尝试练习时,适当提示;巩固练习时,提倡创新;释疑解难时,各抒己见。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从不自觉、不习惯到自觉、习惯而乐于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巧设矛盾冲突,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迫切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二.优化教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曾大胆地做个尝试,在低阶段集中识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到了中段,将整数加减、小数加减组合;整数乘除、小数乘除组合;到了高段,分数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组合,分数乘除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进行组合。由于优化组合,有利于进行的连贯性、循序性和迁移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同化、内化、理解、应用。我通常把课堂教学程序分为三步:一是揭题引趣;二是课中激趣;三是课尾延趣。教学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评一评”的游戏式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三.实践操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会创新。我认为,实践操作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一次为公开课设计教案时,我为教学“圆的周长”设计了一个操作实践环节:让学生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手中圆片的周长。学生互相配合,边测量、边记录数据,大家能够顺利完成。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请同学想办法测量它的周长。学生回答,只能用绕线的方法测量,请一名学生上来操作,绕来绕去都很难测量。由此看来,用绕线和滚动来测量圆的周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到一个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才行。针对学生测量手中圆片的数据,我适时提出讨论题: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讨论,继续测量、计算,得出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了创新。
四.体验成功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
计算要充分利用学生成功的愿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产生更多、更大的创新愿望和创新动力。在继续中,当学生实现了创新目标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成功者,自觉体验创新的成功感。在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时,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四年级学生栽树120棵,白杨树的棵数是水杉树的4倍,白杨树和水杉树各栽了多少棵?
关键词:新时期 提升 班主任 管理档次 对策
新时期,班主任要能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真的要想做到这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班主任要具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更新工作思路,提升管理的档次。
一、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继续抓好养成教育
现在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大家庭成员的德育素质如何,对于大家庭的建设至关重要。中职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转轨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变化很大。 如果这一时期,班主任不能很好把握学生的思想,将不利于以后的班级管理。而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及至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班级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继续抓学生的养成教育。除了完成德育处规定的主题班会外,还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实际状况,在班级里开展“珍惜时间”、“我的理想”、“竞争与合作“良好习惯的养成”等主题班会活动,及时澄清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学生的思想也比较健康、正气。
二、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做老师的得力小助手
班级管理纷繁复杂,如果班主任事事亲躬,不但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同时也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一旦班主任靠不上,学生就会失去自觉性,班里就会乱了套。班主任要采取措施,使用民主推荐与自荐相结合,选出几个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品学兼优、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学生,然后把班里的卫生、纪律、两操、文艺、宣传和自行车管理等工作放手大胆交给他们,让学生来管理学生。定期召开班干部会,不断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我还把一些应急事件的处理故意交给班干部,如考场安排、各种费用的收缴等。
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完善竞争机制
没有竞争,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更没有创造的火花闪耀。依据学生的学习及各方面的情况,选出小组长,小组长再挑选各层次学生,自愿组成合作小组。设置小组名称、小组口号、小组标志(组徽)、小组目标、成员介绍等,张贴在墙。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不断完善小组的管理与评价。如作业检查制度、发言加分制度、纪律的奖惩制度、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加分制度。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行小组捆绑评价积分制。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排序,每月一评比,评比结果贴墙予以公示。这样小组成员一荣俱荣,扣分都扣,让个人的活动影响到小组的集体利益。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个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团结任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是本班教师集体的核心,对有关班级的一切工作都必须负起主要责任。只有充分调动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工作才能全面完成。作为班主任,对学生所学的各门功课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我始终认为,作为班主任,应抓好班级的班风、学风,抓好班级的纪律,给任课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任课教师轻松、愉悦、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做的。我班学生的整体状况很好,得到各任课老师的称赞。公开课、示范课等,老师们也首选我们班。
五、热爱学生,做学生的坚强后盾
如果说对于新生的班级管理,严格的成分占得比例大,那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则更多的是对学生的爱。也就是在学生各方面养成好习惯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以爱为主的人文管理。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通过建立心理交流本,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进而让学生喜欢我、信任我。有的学生与家长有了矛盾,也会告诉我,求助我;有的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也会打电话找我解决(教育叙事记录过)。作为班主任,就要做学生的“主心骨”,做学生坚强的后盾。
六、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单靠班主任显然是不够的,而要先靠各种力量的齐抓共管。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把学校、社会、家庭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我经常主动和家长进行电话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在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
总之,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心灵的耕耘,必须讲究教育有艺术。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马卡连珂的一句名言:“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的确,只有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是千头万绪,要想带好一个班级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多想想方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辅导员工作;思想沟通;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04-03 收稿日期:2016-05-10
课题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XYS11Z16)。
作者简介:文 红(196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主力军,也就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2010年湖南省各高校都进行了“心理沟通平台建设”的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0年申报了省级科研项目“心理沟通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的实践探索”,我作为我校一名专职辅导员,于2011年也申报了校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辅导员工作探悉”,探讨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手段。近几年来我校的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重视,配备心理专干一名,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定期开展了很多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讲座活动,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动员全体辅导员和班级心育委员大面积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心理交流,解决了在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交友不慎、世界观人生观交友观有偏差的学生的认知问题、思想偏差和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化解了由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矛盾,良好地处理了学生突发事件,连续几年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院部。现将我院2013―2014年学年度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介绍给大家,以期与各位学者、各位从事学生管理事物的领导、同行们商榷。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包括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少数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初级目标――化解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并科学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2中级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各高校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内心冲突,消除人际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3最高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这一目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吸收和借鉴一些开发心理潜能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有独立意识、智力充分发展、人格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高校心理健康的内容
1三个层次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识别心理异常现象,透析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科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2)传授心理调适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及时调节负性心理和情绪,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开发心理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人格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四大领域
(1)学业发展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考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其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帮助大学生克服不利于学业发展的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2)生活适应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生涯发展教育。通过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具备生涯发展意识,客观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倾向、职业兴趣,做好升学、择业的心理准备。
(4)生命质量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进而欣赏、热爱并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二、学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大学辅导员要能自觉地参与我院心理沟通平台的工作;通过培训掌握心理沟通的基本要求,熟练运用有效心理沟通的方式方法,能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对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行之有效的方法。
(1)辅导员利用院部建立的“心理沟通室”,并充分实现其功能的延伸,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形式,与所有学生建立起全方位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从而全面带动班级其他工作的开展。经常性地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把大多数的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争取杜绝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
联络班级心育委员、团支书和寝室长,通过朋辈辅导助人、自助,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心理弹性得到增强,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现实困境,从而保证班级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2)一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是1∶3000~1∶5000,专职人员远远不能直接面对全体学生,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对学生进行一种专业的“心理咨询”。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心理疾病,只是在学习、交往或者家庭问题上出现一些纠结,需要找人劝解,或者是一种郁闷和负情绪的宣泄,甚至只是需要一种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即“心理沟通”。在其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运用“无条件关注”“倾听/关怀”“(让学生)宣泄”“心理支持”“交互式沟通”等方式(见下图),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扰。
三、2013―2014年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措施
1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学期,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宣传工具、机会以及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常规宣传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利用新生入学的心理筛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世界精神卫生日、毕业生的心理测试、评先评优、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规模的普查机会,开展相关调研,理清班级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联性,以学校德育学科研究基地作为依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互结合的工作模式、工作途径和手段,以开放式的问卷方式和面谈,从每个班选拔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的调研中。
2提升班级心理沟通人员的知识能力,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
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矫治为辅。因此我们在重视对全院学生开展发展性辅导工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案例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院学生,并使自己在实际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
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正常生活、有效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我院在2014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给学生加强了心理健康小知识方面的宣传工作,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作用。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心理健康不是单方面地从以政治思想道德角度为出发点进行指示与说教,而是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的帮助与辅导,运用“关注”“倾听”等沟通技术,让学生的情绪和心情得到慰藉,感到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并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帮助和指导,达到能主动疏导自己情绪的效果。
5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如“心理成长咨询室的大力推广”“心理健康调查表、心育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宣传栏”等。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因此教育科学学院在2013年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开展次数,覆盖爱情、人际交往、压力释放等方面,让学生们学会一定的心理健康小知识,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四、2013年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在系统、规范、有序中顺利进行
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考察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借鉴已有教育资料,举办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扎实工作,拓宽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心理咨询室(又称心理沟通成长室)在工作日始终向全院学生免费开放,个体咨询与辅导的案例也随着学生求助意识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学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能够较好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2)2013年举办第一届“遇见明年的自己”活动,面向全系学生征集一封写给明年的自己的书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对明年的期望,从中发掘积极意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努力方向与改进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2)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和文化活动来推进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比如表演心理剧、心理小报、心理小论文、团队心理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3)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关心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我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了探索:每个班选拔了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调研工作中,各个班普及心理沟通的内容;对学生干部,则以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朋辈辅导能力为目标,进行不断轮训,注意朋辈沟通、热线电话、网络博客、创办手抄报、宣传画、知识展版、征文、广播稿等多种形式;在全院形成一种重视心理卫生,加强心理问题的防范和介入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学生积极投入心理沟通之中。这样,院部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郑少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研究大连:大连海事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