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塑料污染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路面微槽 敷设微管微缆 研究 应用
自2014年推行光纤到户以来,我国三大运营商将纷纷投入建设之中,规模在不断增加,各项基础性的光缆数量也在大幅度上涨;而通过大面积极开挖进行管道铺设其成本太高;如果采用开微槽利用气吹敷设微缆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各方面的问题。以下就从这个视角切入,展开对路面微槽敷设微管微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讨论。
一、通信网络建设现状
通信网络的建设实现方式有管道-核心层光缆、架空-配线与中继联接、直埋等;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架空方式,然而,在新的城市发展与建设阶段,各级政府又要求对这种架空光缆影响城市形象与居民出行等情况进行治理。因此,形成了地下通信管道方式,然而,管道资源的紧缺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后来逐渐形成现在所用的塑料管、气吹法硅芯管等。
以我国为例,目前农村地区正在利用前些年架空的电话线实施网络敷设,进行资源再利用;而在城镇、县域则使用闭路形式、网络电缆、无线网覆盖等形式实现网络建设;但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则大多需要通过通信塔建设、基础性的线路敷设、线缆接通等来保障其质量。以下就对路面微槽敷设微管微缆技术进行具体说明。
二、路面微槽敷设微管微缆技术简介
顾名思义,所谓路面微槽敷设即是将路面边进行开槽,然后,按照要求(宽:15-30mm,深:150-350mm)设置微管,并通过水泥回填加固后,通过气吹机、空压机,进行微缆敷设。从通常的微缆微管匹配表来看,允许弯曲半径,静态下为10D,动态下为20D;光缆芯数与适于微管的匹配大概有48-12/8、72-12/8、96-12/8、144-14/10、216-14/10、288-16/12(单位:mm)。
三、路面微槽敷设微管微缆技术特点与优势
从技术物点方面看,路由建设及光缆敷设效率高、施工成本低、管孔利用率高、对道路交通阻碍少、环境污染低、破坏路面程度小、对现有管理影响少。这些技术方面的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具体论述如下:
首先,在敷设效率方面,开窄、浅槽道方式本身效率高;微管体积小、挖掘速度快;回填迅速、气吹便利,合理安排好施工流程后,可以很快完成敷设。无论是道路建设之前、建设之后均可以进行,并不影响其施工,也不会造成诸多其它方面的影响。
其次,从施工成本方面看,传统的需要在架空或者管道开挖中,浪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这种方式下,人力成本低,开挖采用的设备、回填量、敷设工序等,均以小型化、便捷化为特点,所以,成本节约是必然要素;在管孔利用率方面,通过上面的技术简介可以看出,它的利用率非常高,对于空间合理应用也是效率体现的一个层面。
第三,在阻碍交通与污染方面看,并不会造成道路交通堵塞、环境的破坏或污染等问题,因为它采用的是微槽+微管+微缆,所以,影响可以达到最低化。对于现有的管线、路面破坏程度,相对来看,是比较少;而且,在宽度、深度方面的要求基本上都避开了电力、输气管线埋深,因为它们的基本要求是600mm以上,因此,并无实际的影响。
四、路面微槽敷设微管微缆技术应用实例
最为典型的路面微槽敷设微管微缆技术应用实例来自于美国电信运营商Werizon;它在各项优势落后的情况下,面对各种阻碍与困难,提出了路面微槽气吹技术并加以实践,当时的宽度为20mm、深度为300mm;并沿着美国东海岸完成了曼哈顿街区的微缆敷设。因此,虽然作为第二大运营商,但其在业务扩展、网络服务方面却迅速能够占领市场。另一个典型例子来自于马南西亚;某电信运营商也同样利用这种技术,在该地实施微缆敷设,结果效率极高、速度极快,且减少了各项不必要支出的成本;深受当地政府好评。
五、结束语
总之,技术先于社会发展,技术是推动社会演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的时代它也会呈现出新的特征,并对时代精神产生重要影响。
从目前来看,在路面微槽敷设微管微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式的架空或者管道铺设,它的技术特点与优势也充分说明了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价值,因此,应该加大对该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增加对这项技术的深入研究,从中进一步进行技术转移与技术深化,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敷设所造成的成本投入。
参 考 文 献
[1]冯妍.浅谈接入网光缆敷设新技术之路面微槽[J].邮电设计技术,2015(7).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分类;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分子材料――塑料,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样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日益显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塑料进入自然界后难以被自然环境分解,通常完全分解一类塑料需要数十年甚至要上百年的时间。而随着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及发展,对于塑料难被自然界分解这个问题带来了希望。本文主要介绍下这种材料的分类以及可能给在一些领域带来的改变。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定义: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细菌、真菌、霉菌、藻类等)或其分泌物在酶或化学分解作用下发生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2、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类型
按合成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2.1微生物生产型
许多微生物能合成高分子,这类高分子主要有微生物聚醋和微生物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研究表明,若给予合适的有机化合物作食物碳源,许多微生物都具有合成聚醋的能力。此外,许多微生物能合成各种多糖类高分子,其中有一些多糖类高分子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可望用于制造不污染环境的生物降解性塑料。
2. 2合成高分子型
将脂肪族聚酷和芳香族聚酷(或聚酞胺)制成一定结构的共聚物,这种共聚物既有良好的性能,又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和聚乙醇酸(PGA)作为新型生物降解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2. 3天然高分子型
自然界中存在的纤维素、甲壳素和木质素等均属降解性天然高分子,这些高分子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但因纤维素存在物理性能上的不足,因此,它大多与其它高分子,如由甲壳质制得的脱乙酞基多糖等共混制得。如日本以纤维素和脱乙酞基壳多糖进行复合,制得了生物降解塑料,采用流涎法制得的薄膜与普通的PE膜的强度相似,并可在2个月后完全分解,盒状制品75天可完全分解,但目前尚未工业化生产。
2. 4掺合型
在没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中,掺混一定量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物,使所得产品具有相当程度的生物降解性,这就制成了掺合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但这种材料不能完全生物降解。目前主要开发改性淀粉与可生物降解或可水溶性塑料的降解塑料合金母料,或以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可以100%地分解,其分解速度可按要求控制在数分钟到一年的时间。
3、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使得它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将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地球与大自然,为人类创造一个无污染的环境发挥巨大作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医疗领域、农业、包装材料,其他领域。
3.1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医学应用
由于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不击一次手术移出,因此其特别适合于一些击暂时性存在的植入场合根据其临床中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药物控制释放。在过去20年,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被广泛用于最贡要的药物释放领域。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制成的药物控制释放系统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而理想的情况应是,药物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加以释放,以满足生理击要。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的避孕制剂是属于控释、缓释制剂,不但要求制剂中的药物能够恒定释放,并且要求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释药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形状以保证有效释药面积。
(2)外科固定。PGA和PL、作为可吸收的合成缝合线被用于外科固定植入体。随后又增加了其在上肢和下肢的应用和整形外科领域获得了新的应用。日前经过改性的PLGA植入体的性质己能更好地适应肌健、韧带和骨骼复原的需要。
(3)组织支架PLLA的物理化学性能能让它作为象肝这样的软组织,象软骨和骨骼这样的硬组织的支架材料;PC、被用作细胞移植和器官再生的人造支架;PLGA被运用于肠和肝再生,以及骨组织工程上。
3.2在包装领域,人们致力于研制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了以取代现在使用的非生物降解高分了。己商品化的有聚己内醋、聚乙烯醇、聚乙一醇、聚乳酸等。这些高分性能优良,可用吹模、注塑等方法加工,但它们的应用并不广泛,因为价格较高,比常用包装材料聚乙烯、聚内烯价格高4― 6倍。
3.3在农业领域光生物降解聚乙烯农膜可使作物成熟期提前,减少杂草生长。通过提高田间温度增加收成,并使收获期提前。可降解农用地膜可节省灌溉水和肥料的用量,避免残留物对下一季作物生长的危害。这种薄膜还可通过在种植前儿周升高土地温度来杀死病原性细菌,可避免使用某些破坏大气臭氧层的农药如一澳甲烷。在日本已用氧俗生物降解塑料包封的农药,可达到长期缓释高效,减少对河、湖的富营养化。近来日本开发出的壳聚糖塑料降解地膜,强度大,尤污染,成本低,可生物降解,而目降解后的产物对土壤有改良作用。纤维蔚微品壳聚糖制备的功能性杂化纤维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生物降解,降解产物对人体尤毒副作用。
除上述应用外,生物可降解高分了在其他领域也得到了运用。例如,用合成生物可降解聚醋作包装材料,在洗涤剂粉中用PA、及其共聚物处理废水,在农业土壤中用特种PH BV片来释放杀虫剂,以及在兽医中用PH BV大药丸来释放药物。用可再生资源如玉米、小麦等淀粉生产的聚乳酸,经纺妊成型制得性能良好的纺织纤维,在服装、农业、渔业、卫生、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己实现半商品化。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产品的逐步商业化,生物可降解高分了的应用前景定会更加光明。(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参考文献:
[1] 赵博,对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4月,28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关键词:土壤 重金属 污染指数 评价
中图分类号:X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01-0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壤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土壤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工业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1-3]。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面积大、无法降解、易于迁移的性质。硅矿冶炼厂在炼硅过程中产生大量带有微量重金属元素的粉尘,导致周围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该研究对黎平工业区某硅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当地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环境质量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黎平县工业区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向,以此为依据共设计了4个采样方位,分别为垂直于主导风向的北向(N)和南向(S),下风向的东向(E)以及上风向的西向(W)。以硅厂边缘为起始点,由近及远分别采集100~300 m范围内的土壤样品。用小铲取表层(0~20cm)土壤5~10个分样组成混合样,现场充分混合后采用四分法弃去多余土壤,最后保留1 kg左右的土壤样品,装入备好的塑料袋,带回实验室。将取好的土样平铺在洁净牛皮纸上,捡出石块、枯枝等杂物后,让其自然风干,进一步用瓷钵磨碎研细并过100目的尼龙筛,装瓶并贴上标签,供分析测定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称取0.2~0.3 g(精确到0.0002 g)过100目筛的土壤样品于150 mL三角瓶中,加数滴水湿润,加王水10 mL,在电热板上加热微沸至有机物剧烈反应后,再加高氯酸2 mL,提高温度强火加热至冒白烟,土壤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冷却,加适量去离子水,小火加热除去高氯酸,再用1%硝酸温热溶解,溶解盐类后,仍然用1%硝酸定容至100 mL容量瓶,摇匀,立即转移至聚乙烯瓶中贮存备用。
1.2.2 样品测定
根据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确定过滤液是否稀释及稀释倍数,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样品中锌、铜、铅、镉、铬的含量。具体方法采用国标GB/T 17140-1997和GB/T 17138-1997方法进行测定[4]。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样重金属含量测定
通过对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各项污染物的含量限值进行污染评价[4]。质量分级标准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试行)》(1994年)的规定,土壤污染水平等级可划分为5个污染等级[4]。
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通过测定土壤数据,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两种方法[5],对调查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由表1的单项污染指数可以看出,该硅厂周围500 m受到不同程度的Cu污染,其中E100 m污染最重;在100~300 m范围的土壤已经开始受到Zn的不同程度污染;在100~300 m范围,除了W300 m外均受到Pb的不同程度污染;在100~300 m范围,各土壤样本Cd的污染达到中度污染程度。
从各样点的综合污染指数可知,硅厂周围土壤都达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样点E100 m、E300 m、S100 m、N100 m的土壤为中度污染,其余各样点均为轻度污染。
从各元素的综合污染指数的测定及对照土壤污染水平分级标准可知,该硅厂周边土壤Cu的污染较严重,为中度污染水平;其他3种重金属均为轻度污染,表明土壤轻度污染,作物开始受到污染。4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顺序为Cu>Zn>Cd>Pb。
3 结论与建议
(1)实验结果表明,硅厂的粉尘对其周边的土壤造成了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在距硅厂100 m范围内Cu、Pb、Zn、Cd4种重金属的含量值最大,随着采样点距离的增加,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其中东向污染强度最高,西向污染强度最低。南向和北向在相同距离的污染强度基本接近,由此推测该工业区常年的主导风向―― 西风是影响硅厂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的主导因素。
(2)实验结果表明,硅厂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不同。从各元素的综合污染指数看,Cu的污染较严重,为中度污染水平,其余3种元素均为轻度污染。
可见硅矿冶炼与矿业废物不合理排放已经造成硅厂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进一步污染,同时应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治理研究,通过采取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物理化学修复[6]等手段净化重金属污染,使其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郑喜川,鲁安怀,高翔,等.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J].土壤与环境,2002,11(1):79-84.
[2] 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68.
[3] 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7-211.
[4] 国家环境保护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直饮水系统的概况,并结合笔者的设计对当前住宅建筑的管道直饮水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raight drinking water systems in China, an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the design of the current residence architectural pipe straight drinking water system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一、引言
苏南地区自来水水源主要为长江水,水源污染较轻,基本优于Ш类水体,自来水水质在全国也属一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来水水源受到污染和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使得城市的自来水水质有所降低,人民群众对自来水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承诺2006年、2007年和2010年实现自来水“直接饮用”目标,达到欧共体水质标准。从目前发展情况和经济实力来看,自来水水质状况一时还难以达到与国际发达国家水质标准接轨,在此的情况下,管道直饮水不失为一种提高饮用水水质的、辅的有效手段,是桶装水的替代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二、直饮水系统简介
目前我国饮用水行业主要产品包括瓶装水、桶装水及饮水机、家用中央水处理机、分质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等。
瓶装水、桶装水一般由厂家采用山泉水、天然河道等水源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碳滤--微滤(或纳滤、超滤)--紫外线消毒--灌装,当然也有直接采用自来水经砂滤--碳滤--微滤(或纳滤、超滤)--紫外线消毒--灌装,此类水制水成本高且存在大量的运输和销售费用,且打开后不宜保存,灌装的材料也存在浪费和污染问题。
饮水机、家用饮用水处理机基本属于同类产品,区别在于一般饮水机采用桶装水作为水源,经碳滤吸附处理后直接供饮用,此类设备的主要问题是无法控制碳滤材料的使用周期,往往活性炭已饱和,成为污染源而用户依然不知,导致桶装水受污染。家用饮用水处理机一般以自来水为水源,经砂滤---碳滤后直接供客户饮用。有一些家用饮用水处理机也会带软化水处理流程,大多安装的饮用水出口距设备有一定的距离。此设备一般是一年左右(或更长时间)需更换滤芯,但各地水质和市政给水管网的差异较大,长期使用依然难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可靠,且一般此类饮用水设备出水量较小,设备运行效率较低。
分质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是近几年苏南地区好多住宅的直饮水供水系统,也将此作为生态环保、绿色建筑的一个卖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阶段分质管道直饮水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有需求、有效益、有问题”。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一般流程为经砂滤---碳滤---保安过滤---微滤(或纳滤、超滤)---调节水箱---臭氧消毒---变频给水的循环管网,管道中的直饮水始终处于循环状态以保证水质安全卫生,砂滤和碳滤设备由专业厂家维护管理,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
住宅直饮水系统设计
在我们住宅中设计的直饮水主要指分质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直饮水机房一般在总面积为10~20万平方的小区设置一个,机房面积约25m2。机房必须设置在独立的封闭间内,并满足生产工艺卫生要求,天花板、地面、墙壁应使用防水、防霉、易消毒、易清洗的材料铺设。机房靠近集中用水点,所有的器材和设备符合食品级卫生标准。
在分质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的设计中,由于涉及的规范较少,现按《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规程》CJJ110-2006执行,其中对水质标准、检验、管道冲洗及消毒、机房的独立布置等有强制性要求,而对管道的布置、安装要求不高。主要涉及的条目有以下几条:
5.0.7 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应设循环管道,供回水管网应设计为同程式。
5.0.13 各用户从立管上接出的支管不宜大于3m。
5.0.5.1 住宅各分区最低饮水嘴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35MPa。
5.0.9 直饮水在供配水系统中的停留时间不应超过12h。
5.0.16.1 管材应选用不锈钢管、铜管或其他符合食品级要求的优质给水塑料管和优质钢塑复合管;
11.2.1 管道直饮水系统试压合格后应对整个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
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5.7.3.6条在以上规范基础上补充了一条“立管接至配水龙头的支管管段长度不宜大于3米”。
根据这些设计要求,在设计中直饮水供水系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此要求管道设计成循环管线问题不大,但要形成同程式难度较大。因现在住宅小区多为高层和多层住宅穿插布置,室外分质直饮水系统管道布置难以保证均为同程。
2.按《住宅建筑规范》要求8.1.4条住宅的给水总立管、雨水立管、消防立管、采暖供回水总立管和电气、电信干线(管),不应布置在套内。公共功能的阀门、电气设备和用于总体调节和检修的部件,应设在共用部位。根据此要求,直饮水立管只能布置在共用部位,若厨房不靠近共用部位则远远超出此要求。如下图:
此图中入户的直饮水支管由立管至饮用水水嘴距离16.7米,管道中停留水量约3.0升,已超过一个人一天的饮用水量。该项目中支管的长度远超出建给规范规定的要求,导致管道内直饮水停留时间过长,死水区增加,无法保证水质的安全可靠。若想保证直饮水的安全,又要满足规范要求,就必须采用支管循环,并设置供、回水表,这样设计的问题是造成管线过多,计量麻烦,在实际操作中不现实。个人认为最理想的办法是将直饮水供水立管靠近用水点布置,并能在户内设置远传水表,这样才能保证减少配水支管中水的停留,否则干管的水质再好也无法保证用户的直饮水安全卫生。但这样的理想设计不能满足《住宅建筑规范》要求,要解决直饮水的卫生要求,就必须适当放宽规范对直饮水系统立管及其水表的布置要求。
因现在住宅开发商普遍的压缩成本,分质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竞争,对直饮水系统的管材、供水压力压力的控制均较为松懈,而直饮水系统的安全卫生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可靠符合食品级要求的供水管材和稳定直饮水管网,过高的供水压力易导致管道的泄漏,直接影响直饮水系统的卫生。
在管道安装完成后,管道要进行清洗较麻烦,所以部分安装单位在进行完简单的试压和消毒后直接进行运行,在实际运行中因管道中的少量泥沙导致循环管道堵塞,此人为因素也应引起重视。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