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也急需通过改革,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促使农村摆脱贫穷和落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集约性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舞了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传统人力生产作业的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约性差。除此以外,农业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农民单一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鲜少涉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销售,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的产销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观念陈旧,缺乏进组市场的意识,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市场当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此外,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卖给政府,或者是其他个人,无法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2、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利益主要依靠对农产品的生产,而农民无法获得加工和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村经济落后,也导致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崎岖,阻碍了农产品进去市场,导致农产品无法进行流通。(三)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政府财政有限,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了农村的既得利益,最终影响了农村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自古以来,农民就被成为靠天吃饭的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是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还有病虫害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可以说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的综合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要解决农村的水利问题,以及农村交通问题,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准则,以此方可保证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让有需要的农民能够顺利融资,用于农业生产或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等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标语宣传等方式,丰富和更新农民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理念,让农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的相关内容与内涵,帮助农民从传统型农民过渡到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现代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二)农村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与生产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政府就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改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还要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农民要转变意识,与其他农户之间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也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农民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让农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还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及自己农业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以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由于城乡之间长期的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促使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流入农村,提高农村、农民的地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使城乡之间实现商品、人才、资源的顺利流通。此外,政府还应该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创业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完成的,需要农民以及政府的长期坚持和努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

作者:周敏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第2篇

(一)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1]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二)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三)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仍然存在生源流失的现象,一些学生基础教育未完成就迫于生计走上打工之路。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总之,现代农业必然是科技型、技术性、智力型的新型农业,当今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是农村教育水平长期落后所导致的。农村僵化的土地制度、单调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基础教育和过低的农业科技含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还面临着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其根源与以上四个因素直接相关,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发展问题。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家庭经济融合了近年有关农村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各种新思路、新内涵以新的面貌与形式正在成为助推我国农村经济继续的新型动力源泉,因而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热情期待和欢迎。但是,新型家庭经济在各地的推广与普及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新型家庭经济是政府服务下的新型农村经营形式。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真领悟自己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行政义务。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放松对新型家庭经济的有效监管,造成其无序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没有负起科技扶持、政策引导、统筹布局、生态保护和法规宣传的行政责任;要么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统制农村经济的计划经济思维,对新型家庭经济管得过严,没有真正赋予农民适当的生产资料自主支配权和生产经营的自。其次,新型家庭经济还是生态型经济。一些地方为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盲目引进城市和发达地区带有污染性的过剩产能,造成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水源枯竭、植被破坏的环境危机,对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造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最后,新型家庭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有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真正内涵,将农民土地以私人财产的形式强行收购,然后以高价转让,或者据为己有从事独立经营,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及对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也违背了国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搞活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初衷。

四、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第3篇

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从长期趋势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加入WTO将为国内农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第一,我国将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我国能够享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可以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

第二,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过去,我国维持粮食高自给率,是以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围湖、开荒、高化肥及农药投入等追求产量目标的措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影响已经相当明显。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以及油料,相当于中国进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资源,使国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促进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加入WTO后,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将会更容易,伴随这些投资,往往能带来最先进或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我国与国外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为紧密和频繁,这将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因而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

第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参照国际规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另外,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也有相关要求,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国内农业综合素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加入WTO后,我国需要在遵守WTO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承诺降低农业贸易保护程度、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这意味着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

第一,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开放的压力,国内农产品生产将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加入WTO以后,根据WTO农业协议的规定要求取消非关税措施,各成员的农产品进口控制只能通过关税措施。WTO要求的这种进口控制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各成员将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因而,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已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也将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

第二,国家农业发展政策有可能受到被动调整,调整的空间也将受到规则约束。加入WTO,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要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规则,国家农业支持措施尤其是农业投资的范围与力度将受到影响。今后我国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民收入支持、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将受到WTO有关规则的约束。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层次 经济增长 案例分析

问题与假设

在“经济分层次增长逻辑模型与最大化条件”一文中,作者应用了理论研究方法证明了:“在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经济层次是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的新要素”、“当全局性政策变量的边际产出率等于分层次政策变量的边际产出率时,经济总量GDP达到最大化”,提出了“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本文从案例分析角度,论证这一理论的客观性。

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框架

“经济分层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层次如同资金、土地、劳动力一样是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要素,此要素无时不在影响着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影响着要素发挥产出效能。当要素与经济层次相容,要素效能与增长呈正向相关;反之,不呈同比例正向相关或反向相关,此时,要素难以正常发挥产出作用,或产生负作用。政策是调节要素投入的主要管理工具,分层次实施经济政策以及配置要素投入,能优化配置各层次经济的要素资源及其组合,实现要素更好发挥潜能,最终实现各层次经济均优发展,总量更多增长。其理论模型如下:

ΔY=Yd-Yt=θn-m[f(xj)-f(xt)] (1)

设Z=ΔY,则经济总量最大增长的边际条件是:

ΔY:分层次经济总量更多增长;Yd表示单层次政策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总量;Yt表示多层次政策下的区域经济增长总量。x:主要政策要素,xt表示单层次政策所采用的主导投入要素,应用于所有的经济层次;xj表示多层次政策所采用的主导投入要素,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主导要素。n:经济系统内存在的经济层次数;m表示当实施一个总体性的政策时,有m个层次的经济完全适应且需要这样的政策。

分层次更多增长案例研究

为证明经济分层次更多增长的客观性,以下案例将提供有力的证据。

泰罗“生铁实验”与“铁锹实验”

“生铁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微观分层次促进增长的个例。1898年,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进行了“生铁实验”。实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小组(约有75人)中进行的。要求将厂房附近广场上每块重约92磅重的生铁块搬到火车车厢里,起初每个工人平均日工作量是12.5吨。泰罗相信经过对工人体力、搬运动作研究进行分类(分层次)研究后,可以找到搬运生铁的最佳方式,工作量预计能提高到每个工人平均日工作量达到47~48吨的水平。为此,他选择了不同报酬层次(政策)来激励工人。即用“每天挣1.85美元”机会替代原先统一的“每天挣1.15美元”的做法,激励有体力剩余的工人尽力搬运。结果,他的实验对象施密特实现了日工作量47.5吨的目标,其他工人被挑出来加以训练后,每人每天都能以47.5吨的速度搬运生铁,生铁搬运量提高3倍,工人平均日工作量增加35吨。

“铁锹实验”也于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起初,不管搬运什么物料,工厂中每个工人使用的都是相同尺寸的铁锹(统一工具,总体性物化管理政策)。泰罗研究后发现:统一尺寸的工具,存在生产能力的浪费。于是,他提出了:是否存在一个使不同的工人每天的铁锹的运送量达到最大化的可能性?泰罗认为铁锹的尺寸是关键因素,且面对铲运不同物料时,不宜固定在同一种尺寸上。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后,泰罗发现重型物料如铁矿石以小铁锹为宜,而轻型物料如煤屑应以大铁锹为宜;同时不同体力的工人所用的铁铲应该有区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工人的劳动能力。基于泰罗的实验,工厂要根据所要搬运的不同原料来选择恰当尺寸的铁锹,并把它分配给不同体力的工人,其结果是非常出色的,工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每人每天平均工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以上两个案例证明了,根据人的能力层次,分层次组织他们的生产,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出。由个人组成了各种组织就是各种形式的经济体,分层次组织其生产,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出。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实例

从1978年至2003年,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被誉为“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35%。200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增长了9.1%,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总量为14090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25位上升到第6位。出口增长34.6%,对外贸易总额达8512.1亿美元,25年增长了40倍,世界排名从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535.05亿美元。2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实质是分层次、分区域推进发展的结果。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例证。从改革进程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4年。主要是以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再造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从改革体制开始,一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政社分立。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2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发育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将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产品分品种、分地区逐步放开,农产品不再受原来经营分工的限制,实行多渠道直接流通。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改革方面也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并取得了较大突破,例如,基本经营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是不断将集中统一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细分化,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与实力,并根据层次特性,因地适宜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产出的增长。如自1978年至1985年间,每人劳动力平均产量的累计增加量是粮食145公斤,棉花10.7公斤,油料37.4公斤,且其它的农产品都相应增加。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例。1985-2001年,执行了“抓大放小”企业管理政策,国有企业户数从7.4万家减少到4.7万家, 但实现利润从改革前期的1985年的743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238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年1.8万元增加到5.5万元 (张晓松,2002)。工业总产值2001年为14240亿元(以85年可比价格计算)(价格指数,NBSC,2002,P295),比1985的3448.7亿元,增加了10791亿元,年均增长7.38%。大小企业都有较好的发展。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514家,2001年其销售收入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1.9%,实现利税占47.6%(张晓松,2002)。2002年,中小企业已超过了800万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60%(沈路涛,2002)。分层次管理是实现SEO改革目标和扭亏为赢基本对策。

中国税制改革实例。1994年,实施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双层次征税政策,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税收收入共完成 20450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加3446亿元,增长20.3 %,完成年度预算的108.2 %。税收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增收额超过3000亿元,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央税收收人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58.096%,比1993年20.8%上升了37.2个百分点。

实例分析

泰罗“生铁实验”与“铁锹实验”是对不同体力工人(经济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个体最优化的动作(分层次主要变量),采用分层次的劳动工具,实现“工人―工具―劳动对象”的合理组合,取得更多的产出,带来更多的增长。实验结果证明了:分层次改进工具,因人而异组织生产,获得了更多增长。其本质原因是劳动工具要与劳动者能力相容,最大发挥人的生产能力。经济增长也是如此,只有当推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经济层次相容时,经济才能发挥最大的产出效能。

2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证明了“分层次推进经济增长,实现了更多增长的目标”。中国区域经济改革与开放从农村改革“一统二公”模式为多层次家庭经营模式、从建设“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开始,其实质也是从区域角度,分层次制订了发展政策,引导要素发挥作用,促进经济更多、更快、更好发展。增长核心在于促进要素在相应经济层次内发挥更好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队“单一生产”层次转向“家庭多层次经营”及“农村双层经营”机制转变。农业生产允许按家庭层次的差异性组织,取消传统“统一上下班”模式,适应了全国各地农村的差异性、农村家庭的差异性,激励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调配了各个生产者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资源,结果每个劳动者平均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抓大放小”双层管理体制,以及分税制财政体制。结果表明“双层经营”比以往“单层经营”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大企业”或“小企业”功能发挥需要不同层次的发展政策。而税制改革中划分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提高了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结果促进了收入的增长。

综上案例所述,揭示了经济层次性一直会影响要素发挥作用,证明了“经济分层次是影响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分层次增长值得重视,当经济层次与要素相容,两者相互满足,要素发挥效能最佳,产出最优化;当要素不能满足经济层次时,会抑制要素作用,出现了“抑制产出”;当要素投入超前于经济层次,结果是会因不切实际的发展,造成要素浪费。

经济层次存在是客观的,真实的。因为人类需要存在层次性,如马斯洛“需要层次”。人的需要层次性决定了商品供给层次性,决定了生产层次性。而不同层次的商品生产总和,汇集成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面对于不同层次的需要,假如产商只能供给单一层次的商品,那么,其它层次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这些层次相应的市场需要就得不到满足,结果经济总量不能实现最优增长。显然,经济分层次发展起源于人类需要的层次性,要求按不同层次的需要调整相应的政策,指导经济发展。层次一般是指事物存在的有别于其它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性,可表现为在数量、质量、等级、规模、尺度上的差异性。本文把不同区域经济系统的增长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称为经济系统内部的层次性。

结论、建议与讨论

综上案例分析,本文认为:

经济层次如同资金、土地、劳动力、体制一样是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这个要素客观上一直影响着其它要素的功能与效率发挥。这个要素在过去的经济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往往被经济的“完整性概念”所掩盖,不易被单独识别。

面对不同经济发展层次,按层次需要调整影响要素投入的政策变量,能提高政策效能,有利于引导按经济层次需要投入要素,更加有效地配置各个层次经济体的要素资源,促进其充分发挥作用,优化其产出能力,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多增长。

要素投入与经济层次相容,其功能与效率正常发挥;反之,其功能与效率难以正常发挥,结果造成要素投入的浪费,而且导致经济增长非优化。具有求同性的“一刀切”政策很难同时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的实际需要,如果强行执行“一刀切”政策,不能实现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的最优增长,结果会造成政策易费用增加和政策性经济损失。

根据以上结论,为了促进经济更多增长,建议如下:

树立经济分层次增长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政策制订需要进行经济层次分析,分层次实施经济政策。另外,决策者和政府经济管理者要具备更高的经济层次分析水平,树立“分层次发展思路”,区域层次划分及其政策制定要应各地区经济实际而定。

全国经济发展要确立“分层次推进,全方位发展”的战略思路。根据中国经济分区研究结果,对中国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实施分层次发展战略,即根据各层次经济体的客观需要,优选各个层次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加以政策控制与管理,通过优化配置其资源与投入要素的组合,实现各个层次的经济均能最大化生产和更快增长。

修订分层次的经济政策要成为政府政策研究中心的重点任务之一。因为主导政策变量与发展层次相适应是实现经济体分层次发展的前提。所以,除了象过去那样在国家制订全局性政策的前提下,还要加强经济体层次性研究,分析其主导影响因素,确定各个层次的经济体的主导政策变量。

同时,在制订分层次政策时,又要重视部门与全局的关系,即要处理好国家与地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科学管理,制度约束,法律保障,保证各层次经济体的政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经济体的最佳功能。从国家角度分析,既要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全局特性的经济体,又要充分发挥其它层次的经济体在市场经济中拾零补缺的作用,让各个层次的经济体均能最优化增长。

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继续讨论层次划分标准与层次推进程度。中国还有一些“一刀切”政策,依然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如农村土地使用权与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问题,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些管理政策等等,如果科学地推进分层次发展政策,中国经济还有更多层次发展空间。

在经济理论研究上,要利用传统经济增长研究路径,结合经济分层次增长的假设框架,建立更加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多对应”经济增长模型。

总之,案例分析认为“经济分层次更多增长”是客观的,真实的,其理论分析框架是合理的,有解释能力的。理论框架能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增长与分层次发展框架的关系,促进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经济增长理论,对指导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是有益的。

参考资料:

1. 傅国华、姚树洁,经济分层次增长逻辑模型与最大化条件,世界经济文汇,2004

2. 光,GDP超过1000美元的考验,上海证券报,2004

3. 沈路涛,中小企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

4. 项怀诚,“分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在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专家论坛”上的报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 奚恺元,在复旦大学和中欧工商学院发表演讲,2003

6. 张晓松,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世界之最,神州学人,2002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0、2001、2002

8. 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9. [美]F•W•泰罗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范文第5篇

(1)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重点为大江河水利工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农村。在这个阶段内,农村水利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在80年代解体之后,农村地区开始广泛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逐渐分散化建设,集体作为农村经济建设主要单位,传统农业水利逐渐消失;在1990年之后,我国政府部门对水利工程建设高度关注,农村劳动力需要承担水利工程建设义务,较好地推动了农村水利建设。但是由于当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济成本投入比例很低,工程维护质量十分也不高,导致部分工程甚至出现废弃。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主要向两个方向划分转变。首先,逐渐市场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为事业单位,但要逐渐实现自负盈亏及独立核算;其次,增加基层群众管水组织,依托国家管理组织进行管理,构建群众性管水组织难度较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落实难。(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党的之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本质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原有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经济生产实际要求。与此同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运营模式存在较大差距,水利工程管理难度显著提高,对水利工程效益提升造成较大影响。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开始积极尝试通过多种产权划分方式,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明确划分,有效解决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漏洞,让农民群众成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主体。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性质不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本质性转变,传统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和农村地区生产体制之间存在显著差别。改革开放之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基本上都是在政府部门及农村自筹情况下开展,建设完毕之后产权归政府及群众所有。农村联产承包制在全面落实之后,农村地区经济运营逐渐从集中运营模式转变为分户运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政府部门及群众自筹建设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产权上就出现了模糊情况,水利工程管理难度显著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进行明确划分。但现阶段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问题仍不少。(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归属不清,导致部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完成后,没有专门的管理单位进行管理,即便工程出现破损,也没有专门人员进行修复,工程运行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加速了工程的老化,用水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水、跑水等情况,部分工程出现漫灌或者是串灌情况,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投资主体单一。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投资主体及资金来源十分简单,“等、靠、要”思想仍十分严重,农村自我投入观念不强。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逐渐完善过程中,国家投融资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传统资金来源已无法满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实际需求,财政拨款越加严苛,同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贷款贴息机制构建及有偿投入上发展相对滞后,群众自筹能力低下,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1)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在进行改革过程中,农民作为改革核心,构建用水户协会之后,能够有效了解农村水资源应用情况,从而保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顺利落实。所以,需要对农村用水户协会进行调整充实,加强维护,充分发挥出用水户协会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中作用,让用水户协会成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有效的组织者及保证者。(2)明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之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得到了明确划分,工程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农民真正成为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归农民所有,基本上能够实现小型水利工程自建及自用。(3)管理机制得到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及管理模式在明确划分之后,管理主体责任明晰,有效解决了传统建设过程中管理低下的问题。管理人员及所有者都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规章管理制度,自觉接受水务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管理协议内容,最大程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及时对工程进行修缮维护,推动良性化运转,有效保证农民经济效益。(4)农民利益得到保证,管护积极性得到提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后,工程运营模式更加灵活,也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运行安全程度,农民利益得到了保证,管护积极性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以实现。推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