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经济与探讨

现代经济与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经济与探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经济与探讨

现代经济与探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系统与信息等科学理论,并运用先进科技工具与管理措施,建立起适合现代社会生产的管理体制与组织,使经济管理活动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果,达到世界现代化水平。经济管理现代化也是社会生产力实现不断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这也是我国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艺术性

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特质,这种特质表现是由经济管理特殊性来决定的。经济和艺术其实是相通的,虽然艺术在大众的角度上来看,属于高端范畴,不过,在抽象意义上分析,经济也等同于艺术。忽视世界“二元论”的理论,才能理解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经济对物质世界做出的贡献和艺术对精神世界做出的贡献是等同的,只是形式有区别。而管理在过程中和使用手段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不像经济行为中其他过程那样。

2、经济管理能动性与创造性

经济管理既有艺术性的特征,也有人性化特质,这都基于管理人的学科。人作为管理最重要的因素,所有因素都是以人的因素为中心才能运转起来,因此管理中如果能将人这个主要因素解决好,那么企业其它的管理问题上,也就自然都能得到顺利的解决。

3、经济管理民主性与专业性

西方一直注重先进的管理技术,而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中有些内容是我国企业没有办法实现的,这一点就是决策全员的表决化,也就是管理的民主化。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民主化的管理是发展中国家很难模仿的,更加难以实现。管理专业性则对管理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既要具备管理的能力,还要具备管理的素质,可以通过经济运行的原理,能够熟练地掌握管理工具的应用。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

1、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中国的管理现代化,要遵从本国的国情,同时要同国际公认的标准相结合。由于我国经济东西南北发展不平衡,社会生产力在各个部门间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带来了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且我国有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实际。

2、国外先进工作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我国多年的经济管理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搞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不能弃之不用;同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也应当借鉴并消化运用,如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等,都是管理现代化经济所必不可少的。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管理观念受发展潮流影响,发生了新变化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国门打开后,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面临淘汰,新的管理观念正在滋生,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实现转变,是推动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内容,发现企业当前已经将现代化经济管理放到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放弃了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理念,重新对管理进行了认识,并加大了对管理的重视;此外,现代企业改进了经济管理的模式,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了经济管理中,将经济管理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了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在人员聘请方面,企业聘请了具备专业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依靠完善、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来对经济进行管理,确保了经济管理的专业性和自动性,切实推动了经济管理的发展。

2、企业团队协作精神发展

团队本身的协作,实际上是随着经济体系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的新型团队形式。这种类型的团队本身,可以直接通过任务的需求来构成,也可以在任务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进行重组。也就是说,在如今的市场之上,企业本身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完全告别了以往单纯的孤军奋战模式,如今市场的经济管理更崇尚的是虎狼结亲,创造双赢的时代。在这一新时期发展阶段,企业之间可以直接利用优势互补的方式,来促使各个方面能够亲密的合作。并且在相应的企业管理内部,也依然如此。也就是说,经济管理团队本身必须要确保密切的合作,各个位置的成员都要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为团队的发展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所表现出的合作过程,实际上能够对技能、专业知识等进行有效地共享和传播,让整个团体都有所收获、进步、发展。

3、组织结构扁平化

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之下的企业构成,实际上都是金字塔模式,并且命令是完全从上到下传递的,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权威,实际上就是相应的管理职位,如何对于权威的指挥链进行维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管理原则。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管理人和员工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划分,也就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忠心。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员在企业中表现出的能动性也就被直接限制。在知识成为最重要资源的条件下,必须让员工参与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会催生出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即以激发员工中各种类型并能自我控制的知识型人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目的,在结构上分散而又能被信息和技术紧密联结,有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扁平状。

4、企业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

市场的发展不仅经历了从买方市场转变成卖方市场,也有过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的经历。在变化莫测的市场挑战中,只有那种真正经历过且动脑冷静思索的企业才察觉,消费者其实才是企业顺利开展的根本。在企业整体经营的程序中,消费者在首位,最大程度地达到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管理措施以及工作人员当然也很关键。不过最后对企业兴盛衰败有着直接作用的还是消费者。因此,现在企业的管理重心慢慢地转变成以消费者为中心。

5、硬件管理转变为软件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济管理中软件的作用日益明显,以往以人、财、物等硬件为主的硬件管理变得逐渐次要甚至被淘汰。软件管理指的是对学习及知识的管理工作,当前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同时企业经济管理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在不断改变。现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由此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优质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有效的经验。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创新给企业带来活力,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管理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软件的渗透和支持,所以,软件管理是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6、网络式沟通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而网络就是整个社会沟通最便捷的方式之一。现代化经济管理要使企业和基层人员实现更好、更快的联系和沟通,要快速完成工作任务,达成企业发展的目标。网络沟通和交通可以满足企业需求,更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利于企业的内部联系,还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将信息有效地、广泛地进行传播。

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现代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完成经济管理现代化并非十分简单的事情。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全以及社会经济的进行,开展现代化经济管理也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了解时代的精神,清楚经济管理的特征,清楚其发展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地推动经济管理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现代经济与探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1、引言

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是生态,环保,文化,休息和舒展的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体,已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景观环境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以及其重要性,支持以及配合城市园林设计的工作。

2、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何为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具体的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作用

景观园林设计是根据生态学与美学的原理,对局地的景观结构和形态进行具体配置与布局的过程,它包括对视觉景观的塑造。 景观园林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让建筑与自然环境产生遥呼相应的关系,达到整体和谐,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

(1)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上来说,景观园林是一种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角色。

(2)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来说,景观园林也是一种社会的. 反应现实生活实景的福利事业,对满足人们休息 .娱乐等物质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强调景观园林的设计与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对被设计地域的人文及自然特征的研究,使其成为景观园林形式. 内容及语言特征的源泉;同时,在现代化的园林设计中,还要从人和环境的需求出发,找到景观园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差异,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提高园林设计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4、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4.1以互动性城市园林景观为设计方向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更多的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4.2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4.3开阔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展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路的两遍模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化面积。

5、园林设计发展方向

5.1合理利用地利条件,科学搭配园林植物

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5.2强调人性化的园林绿化设计

强调人性化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园林设计方面,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经济与探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文化特色;生态原则;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述

规划地块位于嘉兴市南湖新区余新镇北,西临纺工路延伸段,东面临在建及规划拆迁安置房,北隔新四路与二期地块相邻,南面为规划醉里路。地块总建设用地为97703.12m2,西面为超大型规划生态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本次的设计范围是该地块中的三期,用地面积为69226.72m2。

2居住区景观指导原则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业余户外活动及与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小区绿地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以植物材料为主,搭配适当的建筑小品共同构成不同的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空间。居住区应以植物造景为根本,道路系统为纽带,提高绿化覆盖率,利用植物划分组织空间,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从而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改善小区整体生态环境。居住区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小区生活、创造居住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区公共组团绿地设计时,要充分渗透文化因素,创造一定的文化景观。

2.1生态性原则

①尊重原有地形。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尽量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因为破坏后再重建生态系统不但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原有地区的局部生态环境。②保留原有植被。植被一旦被破坏后,重新种植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自然演替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移植大树的做法是对异地生态系统更大的破坏,且大树移植后,生态效益也会下降很多,存活率也不高,造成浪费。所以,保留原有植被十分重要。③保护土壤。土层被破坏后很难恢复,应尽量减少建筑用地。在相关建筑用地,应把表土收集起来,以后可用作屋顶绿化或回填。

2.2树种合理原则

在树种选择上应尽量使用乡土树种,少用外来树种,人为引种及利用外来树种进行绿化存在很多弊端,容易破坏原地的生态多样性、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以保证种植成活率和尽快达到预期环境效果为主,且有好的景观效果。本项目在植物景观上,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乔木为主基调,力求做到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

2.3实用性原则

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本项目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遵守景观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在居住区中要设立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等实用区,要充分满足居住区居民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2.4文化特色性原则

文化是居住区景观的底蕴和特色。本项目充分发掘文化特色,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化符号”并融于景观之中,最终体现特有的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色。如用小品雕塑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等,到处体现自然回归中的人文关怀,同时小区内建有健身广场、停车场等。

3绿地景观生态设计布局

3.1主入口区

小区的主入口是一个静水池,内置一个景墙,此景墙既是一个景观,同时又起到障景的作用,景墙后面是一条流动的水系,该水系用中国传统的理水手法做成,蜿蜒曲折、有开有合,水系两边栽有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垂柳,置石的摆放增加了不少野趣。居民站在水系边可以产生一种自由、放松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小区主入口处道路同时考虑到行车和人流疏散的要求,道路相对设计较宽,并且设计有遮阴树和人行道。

3.2中心花园区域

中心花园区域沿着轴线由几部分组成,包括功能齐全,水体宽阔的室外泳池,廊架及广场,构思巧妙的下沉花园及跌水瀑布,蜿蜒的溪流等。室外泳池周边有充满趣味的喷水雕塑,营造出活泼,欢快的气氛;儿童戏水池与成人泳池连为一体,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花园中,从楼上望去,精致的水底拼花,让人赏心悦目。泳池一侧是长满了如梅花,海棠,桂花等开花树木及具有巨大冠幅的乔木的儿童游乐场及老年人锻炼的场地。瀑布,流水,蜿蜒的小径,良好的小气候给这个下沉花园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整个下沉花园还具有为地下室通风,采光的独特作用。

3.3次景观轴线

次景观轴线位于东西方向,由一条“枯山水系”和两个半圆形小广场组成,“枯山水系”的设计线条自由流畅,曲曲折折,与主景观轴线水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真真假假的园林设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园林表现手法。两个小广场上设有弧形花架,供人们休息和观赏对面的景观。广场上还设有部分儿童设施和体育设施,供儿童玩耍和居民进行体育活动。另外,小区内还设有休息、娱乐的活动场地,环境幽雅且相对安静,如老年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等休闲活动场地。

3.4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设计根据自然环境进行布置,做到适宜、美观、大方。建筑小品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富有情趣,对环境景观的文化具有传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上。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适当地添加一些雕塑和园林小品,与景观搭配起来显得富有生活气息,内容丰富,在景观中起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强生态意境的作用。

4种植设计

植物是创造景观的重点要素,是体现人居生态性的主导因子,在分析楼盘空间及土质条件的基础上,植物配置要充分体现生态文化,注重景观树种强化主题,将树花、草花、观叶相结合,融合景观设计的理念并提升景观意境,寻求自然活泼的风格与建筑景观与整体环境的融合,建造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控制良好的乔、灌、草比例,以降低日后的日常养护成本,尽量做到少投入,多产出。除满足小区居民对环境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外,努力创造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态与文化型景观。为实现小区全年有景可赏,居住区的树种选择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为准则,进行植物造景,并增加植物配置的密度。乔木、灌木、草本相互搭配,充分展示植物的自然美和生态美。

5基础设施设计

5.1道路设计

本小区的道路设计起到了疏导交通、组织空间的功能又具有观赏性。道路设计曲折变化,形成一系列连续的道路空间。小区绿地道路和路边的块石、休闲座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小区绿地最基本的景观线。而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别是老人,儿童,残疾人),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本小区的道路铺装将尽量采用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如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

5.2灯光照明设计

灯光照明设计的设计原则:安全性原则、美学原则、生态性原则。灯光照明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照明,给人们以安全感。是创造夜间良好交往环境和景观的重要条件。设计时考虑了光源强度和光质以及灯具的造型。灯具的选择和放置合理,地灯和夜间植物、建筑景观照明采取了遮挡措施,避免对居民休息产生干扰。同时灯光照明考虑到了与植物的关系,尽量不干扰植物的正常生长,起到生态作用。

5.3相关配套设施设计

相关配套设施包括座椅、垃圾箱、报栏等,这些设计主要是便利小区居民的生活,对于邻里的交往和休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些设施的设计原则为舒适性、便利性、美观性。

6结语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居住区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广大业主的重视,在居住区环境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今后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将是突出功能性、文化性、生态性、观赏性、经济实用性;更加强调植物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因为居住区景观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人们对返璞归真及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让业主们都能感受到良好的生态、文化景观效果,更要强调居住区景观生态与文化的共享性。

参考文献:

现代经济与探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规划设计;景区节点

1引言

在城建史上,河流水系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长江、珠江、湘江等河流,分别支持着沿岸城市的发展。河流廊道岸线往往是古迹典故沉淀聚集之地,其沿岸城市因此而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且河流的生态游憩功能亦为城市提供了高质量居住环境和优美的景观。

但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特别对于城市内部河道,存在诸如水质污染、河道淤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正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制约。因此,对于城市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立足自然,表现自然,回归自然,使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生共融。

2工程项目概况

马桥河位于望城县县城建成区东部,随着县城向东、东南发展,将成为城区内的一条主要河流。马桥河发源于望城县白马乡烟塘冲,流经黄金园、马桥、燕坡、小湖围,在高塘岭(县城)枞树港流入湘江,主河道全长23km,流域面积98.2km2。马桥河总体鸟瞰图见图1。

马桥河现状堤防单薄,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水灾频发,给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桥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急需恢复。河两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有一定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水流缓慢、水量不足等系列问题,难以满足两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保护马桥河生态和创造新城形象景观,都需要对两岸建设区进行规划控制。

图1总鸟瞰图

3景观规划设计构思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城市人口大量增长,使城市变得拥挤,大量的城市河道被侵占,填埋,很多河流被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水充斥而沦为臭水沟,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城市居民由亲水转为惧水,城市与水的关系由相存相依变为相互排斥。随着城市盲目发展造成的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步认识到水系对改善和保护城市人居环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效应,水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居的生态基础。以河流复兴作为契机来推动城市的更新,将其与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相联系,赋予河流水系新的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活力中心”,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由此可见,水与城市如同血脉与人体一样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只有保持城市水系的兴旺,才能保证城市充满活力。因而城市愈加重视和加强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河流的价值逐步被重视,河流空间逐渐恢复,形成城市水网,发挥着城市游憩空间和文化廊道的作用。

望城县马桥河沿岸自然景观元素非常丰富,因此景观规划构思以自然为主――立足自然、表现自然。同时,马桥河流经望城县城,望城县人文历史厚重、精神文化突出、人民勤劳智慧、社会发展迅速、自然特色明显……,而居于县城城内唯一的马桥河风光带是上述优势因素表征的最佳载体之一。因此,马桥河风光带景观总体创意宜适当结合望城县人文特色,合理地展示望城县的综合形象。

4规划目标与理念

根据以上思路,从而形成本项目具体规划设计目标与理念。

4.1规划目标

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兼顾景观环境,实现防洪、治污、排涝及景观综合效益,打造具有望城特色的景观风光带,提升城市品位。

4.2设计理念

以人性化的设计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注重打造乡土特色,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点缀人文景观,突出节点空间和重点区段的景观设计,使风光带成为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和景色宜人的风光带,促进两岸区域的建设与发展,具体如下:

1)自然生态――生态风光带:自然、原始的地形地貌总是具有一种潜藏的美和秩序,设计对原有的肌理空间进行利用和强化,挖掘场所肌理自然美,塑造自然特性空间。

2)人文艺术――艺术风光带:对一个风光带来说,地域场所文化的传承与生长,能够表现一种精神内涵,提升景观品位。传承历史文化,让广大的市民、百姓能够在游憩的过程中领略地方传统文化并聚合生成时代新文明,使风光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5马桥河滨水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5.1景观规划分区

景观功能分区结合马桥河规划区范围内现有的自然资源,以及望城县地方人文资源,根据自然结构的完整性、发展历史的阶段性、地方文化的特异性、居民生活的方便性、两岸功能的协调性、建设管理的有序性、分期实施的持续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马桥河风光带景观功能分为四大景观功能区,竖向设计图见图2,具体景区及主题如下:

1)潇湘湿韵景区(入河口段)――表现“水之野”主题

2)水唱绝响景区(老城区段)――表现“水之魂”主题

3)河奏希望景区(新城区段)――表现“水之声”主题

4)阡陌流觞景区(洗心禅段)――表现“水之润”主题

图2竖向设计图

5.1.1潇湘湿韵景区

从马河桥入河口枞树港桥至小湖坝,总长1300m。该段区域东北侧为湘江,西北侧有斑马湖,东南侧有史家湖和张家湖,其余为大片农田和鱼塘。河段上有锅底湖和小湖。湿地湖水资源丰富,是长沙地区湘江沿岸不可多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资源。自然水体的野性美和灵气在这里得到了毫无保留的展示。因此,入河口河段风光带景观设计表现主题为“水之野”,凸显水的的灵气,利用湿地湖水资源打造潇湘湿韵景观区。与潇湘八景呼应。

5.1.2水唱绝响景区

自小湖坝至马桥河与旺旺路交汇处,总长度2400m。该段区域东部为大面积的史家湖和张家湖,西面为雷锋大道,雷锋大道沿线有重建地一带,有工商银行疗养院和废旧器材市场;马桥河东侧有三湘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因该段区域靠近老城区,活动人数较多,需要设计一定规模的活动空间;同时,老城区建设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所以,本区段风光带结合望城名人、文人诗词、剪纸文化、陶瓷文化等资源打造水唱绝响景观区,传承历史文化和精神灵魂,形成“水之魂”主题。

5.1.3河奏希望景区

河奏希望景区自旺旺路与马桥河交汇处至长石铁路止,总长度为4500m,总平面图见图3。该段区域东侧为规划的新城综合中心区,西侧为经开区工业园,中间有高科技农业园穿过,是马桥河风光带最精华的地段之一。因该段区域为将来的主城区,活动人数较多,需要设计较大规模的活动空间;同时,新城区建设具有现代文化和发展的代表性。所以,本区段风光带结合“同一首歌,相约希望之城”希望的歌声所表现的现代文化和发展打造河奏希望景观区,展现现代文代和发展,构建“水之声”主题。

图3河奏希望景区总平面图

5.1.4阡陌流觞景区

自长石铁路至洗心禅寺山脚的马桥河河段,总长度为4800m。该段现状马桥河东侧为农田区,西侧现为一片小山丘,规划为工业园。因该段风光带两侧为工农业区,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弯弯曲曲的河道,纵横交错的水渠,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用水。阡陌之水成为工农之源,联想水润万物。规划利用田园景观打造阡陌流觞景区,昭示水的润泽,突出“水之润”主题。

5.2景区景点设计

5.2.1潇湘湿润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野”。“野”即野趣,寓意原始风貌的湿地景观。该段以水生植物景观为主。局部修建亲水木栈道、休闲平台等。堤外保留农田肌理,田埂适当种植水杉阵。整体将形成一处视线开阔、野趣浓厚的景观风貌区。主要景点有:

湘江观流:该景点位于入河口西北侧,两条防洪通道交汇的转角处,设计结合转角处,用麻石铺砌一个直径10米宽的圆形观景平台,高出防洪道路0.3米,做三级踏步上下,平台中心置一高约2米的粗犷麻石,面向湘江一侧模拟欧阳询的书法雕刻红色“马桥河”三字,广场周边种植高大乔木,形成绿色的背景,与广场、石头、红字互相掩映,营造一种生态野性景观趣味。

5.2.2水唱绝响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魂”。“魂”即灵魂,寓意望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段主要结合现状周边用地状况和地形布置景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望城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主要景点有:

望城文墨:位于高乔大道旁马家河桥以南,设计分两级平台,临高乔大道以规则的和不规则的麻石铺地,配以欧阳询父子洗笔雕塑和欧阳询诗词墙为景观元素,二级平台临水,以观景亭和望城名人事迹碑刻为主要景观元素,让漫步其中的人捡拾遗失的记忆和尘封的历史,一同感受古人的心境和历史文人们的豪迈与激情。

纸陶溢彩:在高乔大道旁刘家塘重建地北部临河设计――硬质广场铺地,主广场以碎陶块铺成剪纸图案“鸟语花香图”,中心矗立一座铜官窑彩陶雕塑,一级平台和亲水平台之间使用铜官居民使用最多的陶瓷罐垒成阶梯,展现望城独特的传统民俗。

水唱绝响:位于旺旺路和雷锋大道交叉口上,是进出城区的主要出入口,也是标志性很强的景观空间,设计以望城名人雷锋的主题雕塑和生平事迹浮雕墙为主要景观元素,矗立于简约、平和的广场之上,微笑迎接每个进入望城的客人,向他们展示望城这座希望之城的传统文化和新风貌。

5.2.3“河奏希望”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声”。“声”即歌声,寓意希望、积极、蓬勃的新城风貌。该段主要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布置景观场所,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体现地域及场所精神,集商业、休闲、运动健身、自然生态保护和营造、反映工业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效果图见下图4。主要景点有:

工业色彩:在旺旺路与雷锋路的交汇南侧设计工业文化广场,因其作为工业园区主入口的节点,应具有统帅性的标志性景观空间。设计以规则树列和不规则的彩色铁铸框架为景观要素,以现代简约的艺术形态、夸张的颜色和现代表现手法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工业文明的成就。

文明天地:在金穗路与马桥河路的交汇风光带内设计食文化广场,与周边的食品工业基地和高科技农业园相结合。设计在广场中央放置巨大的地方食品雕塑,如旺旺雪饼、牛奶罐等,与其在周围以雕塑的序列形式展现现代食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城市脚步:位于同心路的重要节点,设计将望城县知名企业的商标不规则地艺术地嵌于铺地中,形成特色的景观步道,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和成就。

楚河游弈:位于规划的新文化中心地段,为一大型棋盘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场所,广场上设置一个棋艺残局,棋局向全社会征集,为来此休闲的市民提供一个思考的场景。棋子用当地盛产的麻石制作而成。棋盘一侧设置一老者下棋思考的麻石雕塑,强化场地的文化氛围。在楚河游弈景点周边布置体育健身设施和锻炼活动场所,形成较大的游弈景观区。

河奏希望:位于行政中心轴线与马桥河的交汇点上,是该段的重要节点,也是展现望城发展的重要窗口。设计用简约的艺术形态,展现望城美好的发展前景,结合同一首歌的歌声、音乐喷泉美妙的音乐声和马桥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人与大自然在为望城演奏一首美妙的希望之歌。在场地中央设置了一组“窗口”雕塑,宽和高各6米,形式简洁,寓意展示望城形象的窗口。

桥影同心:位于马桥河与金星路的交汇处,是进入工业园的重要入口,也是展现工业区形象的重要窗口。桥名为同心桥,结合桥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加上对周边景观的巧妙处理,展现一种同心同德、海纳百川、宾至如归的景观形象。

图4“河奏希望”景观节点效果图

5.2.4阡陌流觞景观区

景观表现主题为“水之润”。“润”即润泽,寓意水润万物、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该段主要保留大片的田园风貌,适当的结合地形地貌修建游道和亲水平台,并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地方修建小型活动场所,在活动场所内点缀景观小品,体现农耕文化,例如“丰登台”、“犁、耙、栓牛桩”“晒谷场”等,再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田园景观风貌。主要景点有:

阡陌流觞:星城大道与马桥河交汇处,保留大片农田和多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创造出“阡陌流觞”的意境。

稻香塔影:星城大道以南河段两岸都是以农田风光为主,河西岸离风光带不远处隐约有一古塔。利用朦胧的塔影和整片的稻田,创造出“稻得塔影”的意境。

和源流长:规划在风光带的南端,洗心寺的对面,利用马桥河水面较宽的地方,设计一个节点,只在稍微宽敞的地方留出适当的休息平台,将水面命名为“放生池”,可供人们放生。结合洗心禅寺和“和”文化精神,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场景。

城市脚步:知名企业的商标形成的特色景观步道,展示了城市的发展脚步。

河奏希望:行政中心轴线广场上音乐喷泉美妙的音乐声和马桥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大自然在为望城演奏一首美妙的希望之歌。

阡陌流觞:河东岸保留的大片农田和蜿蜒于农田之间的水系,创造出“阡陌流觞”的意境。

稻香塔影:星城大道以南河段两岸是大片农田,河岸不远处隐约有一古塔,形成美丽的“稻香塔影”景观。

5.3景观植物配置

规划风光带内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道路以香樟,乌桕作为主要行道树种,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栽植,形成一定的韵律感;在各道路交叉口是人们视线的交点,以树丛或小花灌木遍植,再配以圆球形灌木或置石配以南天竹,十大功劳等,丰富人们的视线。在挡墙,斜坡陡坎,种植迎春、紫藤,金银花等藤本植物,软化生硬的立面,丰富景观。

规划骨干树种为枫香、乌桕、雪松,基调树种为香樟、杜英、水杉,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为7:3,选用的特色植物具体如下:

乔木类植物:香樟、栾树、杜英、水杉,广玉兰、桂花、枫香、乌桕、雪松、合欢、女贞、银杏、木芙蓉、乐昌含笑、杨梅、棕榈、落羽杉、柚子树、冬青、蚊母等

灌木类植物:结香、杜鹃、桅子花、山茶花、连翘、月季,四季桂花、红继木、火棘,黄杨球、含笑球、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鸢尾等。

地被类植物:迎春、金银花、常春藤、紫藤、铺地柏、连翘等。

亲水植物:落羽杉、水杉、垂柳、唐菖蒲、荷花、芦苇、睡莲、肾蕨等,从而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植物园林景观。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马桥河沿河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在平面上尽可能临水一边采用开敞空间,通过布置游园、广场、绿地,使城市与沿河风光带相互融合,增强景观风光带的空间效果。在竖向设计上临水利用防洪堤采用多级台阶,既可满足人的亲水性,又丰富了景观空间,无论春夏秋冬,白昼黑夜,风光带通过对建筑小品的造型、绿化的配置、灯光的选择等手段,取得了四季景异、水天一色的景观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6结语

综上所述, 望城马桥河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讲科学、求和谐、促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观一项重要内容,其设计和建设根据环境的特殊条件,从实际出发,依据生态理论、城市规划原理和美学原则,科学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刻地将城市人问风情与地域特色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使其肌理相连,和谐共融,从而营造出一个生态、安全、通畅、舒适的城市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中科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中科院环境研究中心等.广州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R].2004。

[3]唐恢一编著.城市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现代经济与探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模式 旅游创新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十一五”期间,通过不断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强化行业监管,我国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亟需通过产业创新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要进一步扩大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明确了方向。现代服务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拉动性强、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等特征,与旅游业的融合具备链接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消费形式、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等优势,可以引领和塑造旅游消费潮流、增强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拓展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区域整体价值。

基于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及特征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源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三网融合”,现代广义产业融合概念则将其定义为:一个由信息技术引发的,通过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的、创新性的产业形态,其包含三个识别原则:不同产业之间是否存在着共同的技术基础或技术平台;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否完成了从技术融合到市场融合的创新过程;原有产业之间的界限是否被打破,使得技术、产品和业务相互渗透和交叉,改变了企业生产的成本结构和投资的特征。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归纳产业融合的一些特征:信息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信息技术在不同产业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资本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催化剂。借助共同的技术基础,不同产业间固定化的业务与市场边界开始解构与软化,产业内竞争逐步向产业外发展,产业之间原本的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从而引发不同企业组织之间资本渗透和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形成新的市场结构;在产业融合突破产业间界限在不同地区间进行产品、业务和市场的融合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行业间管制弱化和区域之间的沟通加强,其目的是推动不同产业、不同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重组与流动、合理配置,形成跨越区域的企业并购或联盟。因此,对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所需要素及资本的流动和交易已无法轻易通过传统产业内市场和等级制得到协调的情况下,产业融合就成为解决矛盾、协调以促进经济合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二) 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原因

首先,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旅游企业对利润追求的直接结果,产业融合的结果必将出现大量新业务和新产品,由此获得范围经济;同时产业融合的结果提高了企业规模,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从而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利润。其次,市场需求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直接拉动力,跨越产业边界的消费者需求,无意间促成产业融合;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促成企业跨域产业边界,发展多元化业务,形成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旅游消费方式会发生变化,如日益普及的电子商务交易成为旅游者寻找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旅游企业就不得不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业务。第三,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旅游业实现与其他服务的相互融合,旅游业具有天生的开放性,进入壁垒低,是个竞争较充分的行业,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可以掌握市场的变化和特点,提高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形成特色服务,成为应对激烈竞争的有效手段。

基于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现代服务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集成产业,同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天然融合性,表现在:首先,旅游业与商业、交通、食宿、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与文化创意、会展博览等特色服务业融合发展,可以整合区域优势旅游资源、构建特色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其次,旅游业同金融保险、信息通讯、咨询教育等高端服务业相融合,不仅可以盘活区域服务业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的“存量”,扩大其资源“增量”,促进其资本化和增值化,而且可以优化两大产业资源配置及融合,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新模式的形成。

与信息技术服务相融合。旅游业态在不断变化与创新过程中,技术服务的融入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旅游业积极与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相融合,产生新的旅游商务业态,如携程旅行网、途牛网、芒果网等等,不仅丰富了旅游服务体系,拓展了宣传渠道,便捷了交易方式,而且促进了旅游市场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另一方面,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对旅游产业的积极渗透,可以促进旅游产业本身及要素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提升旅游产业在资源整合、管理水平、质量监督、营销推广、咨询服务等领域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因而,对于目前旅游资源分散、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旅游业与信息技术服务相融合,不仅可以为创新旅游业整体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而且有利于旅游业和服务业突破区域和产业限制,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与金融资本服务相融合。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从资源开发到产业链建设,往往需要规模庞大的资本投入,且投资回收期较长、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因而,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对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起点水平和良性运转至关重要。通过促进旅游业与金融资本服务融合,旅游业可以凭借金融服务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品牌优势,吸引更多资本注入,优化旅游业资本结构,进一步创新旅游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创新旅游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区域旅游业建立高起点的发展规划、高水平的资源开发与产品结构、高标准的产品包装、高起点的旅游策划和规模性的市场营销,而且有利于完善配套的旅游产业链。

促进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相互融合。通过促进服务业企业和旅游业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使得企业以最短的时间进入相关或非相关的业务市场,拥有横跨产业专业经营的能力,且透过技术融合可以使得企业融合后的不同业务在同一运作平台上运作,通过补充、协作发挥出更大的效应。实践中,不同产业企业间融合往往通过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来完成,逐步由传统的产业内纵向并购向产业间横向并购或混合并购演变。有鉴于此,政府应通过放松行业管制、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加强区域间企业联系等方式,促进旅游企业和服务企业在产业间进行重组,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区域范围内旅游资源分散和旅游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打造区域品牌、拓展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区域整体价值。

基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旅游产业新经济模式发展对策

(一)产业资本、金融资本、IT资本创新融合,打造“旅游新经济体”

旅游产业链建设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且随着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陆续出台和日趋严格,其对维护资金的需求也逐年快速增加。因此,目前各地旅游开发中暴露出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问题,而仅靠国家、当地政府和企业投资,从长期上看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旅游新经济体”的运作首先就要解决投融资问题,实现资本的有机融合。一个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编制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联合规划,出台融合标准,明确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充分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和服务产业结构,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打破所有制界限,实现以区域内旅行社、景区开发公司为代表的旅游产业资本,以区域餐饮、娱乐、休闲和酒店集团为代表的服务产业资本,同以电子商务、软硬件开发、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IT资本,和以银行、保险、风投为代表的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传统与新兴业务结合的旅游新经济体。具体而言,包括:首先,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各市县主管部门互相开放市场,促进区域旅游业、旅游服务业、IT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资产、人才、知识、管理、品牌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IT服务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跨区域交叉并购或重组,组成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以资本融合为手段的旅游产业资源的重组整合已经成为旅游新业态和产业融合的加速器。

(二)消除行政樊篱,建立跨越行政边界的“旅游和服务产业合作委员会”

资金虽然是旅游景区开发的瓶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根本上是受制于现行旅游景区“政企不分、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管理体制,旅游策划与城市规划、旅游投入与城建投入、旅游管理与景区运营相互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各区域间的旅游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频繁发生,出现了争夺资源、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贸易壁垒等现象,以及旅游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旅游产品结构和功能重复开发等潜在问题。因而,首先,应构建旅游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协调和管理机构-“旅游和服务产业合作委员会”,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旨在通过突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等的“壁垒”,加大服务性资源,如IT、金融、酒店、交通、娱乐等,与旅游性资源,如景点、旅行社等的整合力度,提高两大产业的集中度及集约化经营水平。该合作委员会必须有省级产业主管部门的介入,因为它可以给合作委员会内各市县代表以约束,以避免博弈主体由于地位不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所导致的偏向;其次,设立地区旅游与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由产业合作委员会统一管理,用于重要合作项目的贷款和平衡地区差异,以强化合作的根基和力度。

(三)完善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首先,应完善产业融合创新的保障机制。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融合本身就是创新,区域内旅游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融合的过程中除组织创新外,还会有各种创新性的新产品,因而在培育跨产业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为企业集团创新成长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完善与规范市场秩序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关的法制法规,保护企业集团的创新行为和创新利益。其次,应完善约束产业融合的约束机制,即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产业融合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如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进行约束和监督,从而降低融合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实际上,目前,国家各部委和各省旅游主管部门都还没有关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旅游合作的条约和规范。因此,可以在旅游合作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及组织体系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率先联合提案以推动政府有关部门立法。第三,针对目前高端复合型旅游人才缺乏的现状,各高校应当针对不断出现的旅游新业态,集中力量和优势,通过整合教师资源,优化生源质量,明确培养定位,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同时加强旅游行政、企业、院校骨干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

旅游业发展必须突破产业内循环发展路径,寻求与金融、地产、文化、会展、体育等产业相互渗透的发散型发展。基于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新型旅游业态,其实质是打造“全产业链”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模式,新经济模式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应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透视和分析,明确现代服务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动力来源、融合节点、保障措施,切实推动服务业各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罗富民.论旅游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途径-基于四川乐山的实证分析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袁俊,张萌.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3.潘利.河南省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