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趋势

计算机技术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技术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技术趋势

计算机技术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14-01

当前,计算机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也从单一化领域逐步发展到多元化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以使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1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要追溯到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研制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这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这样的机器当时是为军方研制的,后通过多次的技术改造,这台计算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应用的领域拓宽。但该台计算机的程序设备还是外加式的,运行速度较快,但存储容量较小,与现代计算机还存在较大差距。直到数学家冯・诺伊曼领导的设计小组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重大突破,在1946年完成了《电子计算机装置逻辑结构初探》,这一设计成果引发了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制造,英国率先完成了电子离散时序自动计算机,美国相继完成了东部标准自动计算机,计算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了迅速发展期。

20世纪中期计算机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也有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发展到集硬件、软件和固件等为一体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此系统的性能大大提升。同时这一时期,计算机类型开始分化,如通用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类型,此外还有一些专用的计算机如模拟数字混合计算机等。20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的性能也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机关,计算机都广泛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决定了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其设备如音响系统、操作系统等技术性很强,涉及到电子学、光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又要受到电子加工工艺水平、精密机械工艺水平的影响。

2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硅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硅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为了解决物理性对硅芯片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制新技术,计算机领域将会出现一些新技术,给计算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虽然这些新型计算机技术还在发展中,但不久这些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2.1 量子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是根据量子效应设计出来的,借助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实现开关状态,分子状态变化借助于激光脉冲改变,使相关的信息跟着聚合物转变,然后实现运算。量子计算机是立足于力学规律之上进行运算及存储信息的,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是非常大的,不仅能高速地处理数据,还有着安全的保密体系。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科学界一直追逐的梦想,现在还只是利用了量子点操纵、超导量子干涉等方面,此领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必会给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新机遇。

2.2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也就是全光数字计算机,就是用光子代替电子,用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联,光硬件代替电子硬件,从而实现光运算代替电子运算。光与电子相比,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它的能力超过了现有电话电缆的很多倍,同时光子计算机在一般室温下就可以使用,不易出现错误,和人脑具有类似的容错性。这些优势必会提高计算机的效能,使光子计算机获得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2.3 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也即是分子计算机,其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生物计算机的转换开关是由酶来担当的,要更好地显现出酶,就需要酶和蛋白质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技术制作的生物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存储量大,还能运行在生化环境或者有机体中,比较适合应用于医疗诊治及生物工程等。

2.4 纳米计算机

纳米属于计量单位,大概是氢原子直径的十倍。纳米技术从开始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也是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科学家们一直深入研究。现在纳米技术应用领域还局限于微电子机械系统,还没有真正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在微电子机械系统中应用纳米技术知识,是在一个芯片上同时放传感器和各种处理器,这样所占的空间较小。纳米技术如果能应用到计算机上,必会大大节省资源,提高计算机性能。

3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无线化趋势

计算机实现无线化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这与当前笔记本实现的无线是不同的,未来计算机无线化是指网络与设备间的无线连接,如果无线化得到了实现,未来在家中使用台式电脑比用笔记本还方便,因为显示器与主机不用再连线。也就是说实现无线显示器,这种技术被称为UWB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为无线局域网和个人局域网提供方便,带来低功耗、高带宽的优势。

3.2 网络化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走向智能化,未来有可能实现家电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调控家电的运作,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新的家电应用程序,从而提高家电的性能。同时利用互联网也可以远程遥控家中的家电,在办公室就能让家中的电器工作,为生活提供便利。

3.3 人性化趋势

计算机的普及必会要求计算机更好地为人服务,这就需要计算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人性化,这样人们才会真正使用计算机。要实现这个目标,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将会走向多样化,可以通过书写控制,也可以通过语言控制、眼镜控制等。随着智能化的提升,计算机可以自动选择操作流程,使用起来较为简单,有可能达到与家用电器操作一样简单,使用者不需要专门学习就能操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目前,一些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一些领域,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会超出人们的预想。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趋势范文第2篇

一、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基础原理

严格地讲,电脑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即电脑程序可接受的或可执行的外部输入。电脑处理信息过程就是在执行人给予它的外部输入指令或给定程序中的指令。

广告监测中应用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广告和判别违规技术依赖于多媒体检索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通过对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建立索引库并进行检索。目前该项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进入应用阶段,比如手写体汉字识别、指纹识别、人体面貌识别、关键字词搜索、光学制导等等,其共同的技术原理,就是必须先由人工建立被识别对象的样本库,然后识别程序再根据设定好的识别标准和特征值进行比对。因此不难理解目前为什么在电视、广播和网络广告监测中计算机程序只能实现广告的自动识别而无法自动识别违法广告。

二、计算机在广告监测中的运用

(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广播广告监测中的运用

电视是视频、音频信号,广播是音频信号,要对电视广播广告进行计算机自动监测首先要将视频、音频信号转成数字信号。目前被广泛利用MPEG系列媒体压缩标准将视频、音频图像及伴音编码压缩。然后再提取视频、音频的特征进行检索对比。

以提取音频特征检索电视广告为例。电视广告和电视新闻一样,采用的是同一种音频格式,监测程序判别广告和节目是寻找广告和节目在音频信号上的强弱等区别特征。技术人员在程序中设定信号区别特征的取值,将符合一定范围值的定为广告,超出一定范围值的定为节目,电脑程序正是根据这个设定标准找出广告提示给监测人员,但当广告样本与节目的特征值接近时,程序就会误认为是节目,出现误检。因此提供适合于识别标准的信号是进行电视广告监测的基础,

然而我们希望电脑程序不仅监测出广告,还应该自动识别出违法广告。但是目前的视频检索或音频检索技术,还是基于视觉或听觉感知特征相似度比较的检索,无法自动识别违法广告。我们虽然设定了一些违法图像。违法词语。但由于视频流特点。截取某违法内容的同时也把非违法因素(如背景音,背景画面)截取下来。程序就无法判定出这两条广告具有相同的违法内容。

总之,现有的音频、视频识别技术还不能使电脑具有人脑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无法根据内容传递出的含义去做判断,而只能根据设定好的特征值去做识别,而违法广告的判定恰恰是要根据广告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去做判定。因此电视广播违法广告的识别,实际就是广告的识别,先由人工将某一广告认定为违法,记录其信息,然后程序根据这条广告的音频、视频值去做对比,找出一样特征值的内容,作自动累加次数,该违法广告的信息实际是第一次人工认定该违法广告时登记的信息,机器完成的是音视频特征值的功能,从而实现在有样本库对比的情况下,自动实现合法广告和违法广告的识别,在特征值明显的情况下,识别率应可以达到90%。

(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广告监测中的运用

网络广告分为图形广告和文字链广告。图形广告根据网页广告与消息的外在特征来设定采集和识别标准。网页上以flash、gif、jpeg等格式出现的80%是广告内容,还有特定的网络地址名(URL地址)和其他特征因素,技术人员就将这些特征作为识别标准,凡是符合这些特征的就认定为是广告。但这一标准,是技术人员经过对网页上新闻和广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判断,一旦有新的网络广告形式出现,技术人员就必须将这一新的形式加到广告的识别标准中,程序才能将这种新形式的广告识别出来。一旦有某条新闻符合判定特征标准出现在网页上,程序就会把它认定为广告,从而出现误检。

网络文字链广告正好与图形广告相反,网页上新闻和各类文章大都是以文字格式制作。从形式上看,二者的制作方式和存储格式没有区别,要区分一个文字内容是广告还是新闻,只有人工点击浏览后才能确定。在数量上,因为二者的外在特征没有可区分的标准,网页消息与广告无法分出比重。有观点认为,可以规定所有网络广告时,添加广告电子标记,程序可以根据这个电子标记进行检索。但是网络广告者是否都按规定添加电子标记,势必要予以检查,增加监督成本。

图形违规广告的判别与电视广告违规判别的方式一样,目前基于多媒体检索技术在网页图像搜索引擎应用中还不成熟,更无法实现语言含义的识别,需要监测人员人工确定违法广告后,程序进行广告网络地址去重,从而达到违法广告的识别。

(三)计算机技术在平面广告监测中的运用

由于平面广告纸媒体的特点,决定了采集和判别违规技术应用上遇到了更大的难题,

首先,报纸杂志广告电子格式的采集有主动采集和被动采集。主动采集是指监测人员通过扫描或拍照将广告输入电脑,这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做大量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告的准确性。被动采集是指由被监测媒体报送电子版的广告或者由第三方负责采集广告,然后将采集好的广告素材提交给监测部门。被动采集方式可以减少广告录入工作量,减少人力投入,但无法保证监测时效性,要在广告3天后才能将广告素材提交给监测部门,仍会出现漏报错报,无法保证广告的准确性。

两种采集方式各有利弊,采用哪种方式,首先要考虑数据的准确性。不仅广告数量要准确,媒体数量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对某一地区广告市场的发展现状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为广告监管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指导。其次要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广告监测与商业监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及时发现违法广告,根据违法广告的发展变化及时采取和调整广告监管措施,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平面广告监测应该采用主动采集方式。

在采用哪种采集方式上,还有一个广告去重和违规广告自动识别问题。先说广告去重。平面广告被采集登记后保存成图片格式,通过对图像的颜色、形状、纹理、轮廓等特征进行自动提取,并与样本库中的图像进行相似度匹配。由于平面广告图片中所包含的信息分散,且变化无穷,像素的多少、色彩、图案、字形、设计版式等都会对识别的准确率产生影响,因而其识别准确率超不过50%,并且程序进行去重需要的时间也很长,影响

工作效率。

再说违规广告自动识别。广告去重达不到理想目标,平面广告是否可以通过关键字词、违规图形进行违规识别呢?在四类广告监测中,目前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的就是平面广告。它的基础原理是多媒体检索技术中的文本识别(关键字词)检索技术,然而此项技术目前仍然无法实现智能化。这就导致电脑程序可以根据已设定好的违规字词,将平面广告中相同的字词挑出来并进行标注,但是被标注的字词是否违法,仍然需要监测人员进行判断。

文字识别程序是根据已有的关键字词库进行识别,因而不断充实关键字词库。新的违规字词不断出现,关键字词库永远赶不上违规字词的变化。充实关键字词库需要工作人员随时将新出现的违规字词录入,这就产生了一种滑稽现象,本想通过违规字词库识别出违法广告,提高监测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但充实关键字词库和等待机器运行识别程序的时间占据了真正判别违法广告的时间,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文本识别技术是计算机识别技术上的一大突破,但目前更适合对字形进行对比,对于广告违规判别还有待语义识别技术的成熟。

三、现阶段广告监测方式的选择

目前许多省市正筹备建立广告监测机构,考虑如何扩大监测范围。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应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监测方式和监测范围。

电视和广播广告:电视和广播媒体广告量大。重复率高,基于目前音视频检索去重的技术可以较大程度解决采集和识别问题,比用录像机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就可以在采用集中一个部门监测的方式,但要考虑信号接收的区域和质量,否则影响计算机的识别效果。有的省局对电视广告采用远程监测,将地、市一级的电视广告由地方分局进行采集,然后汇总到省局进行集中违规判定,这涉及到广告信息网络传输的问题,需要网络宽带的支持,甚至需要专业的信号接收设备。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量大,但重复率低于电视广播广告。网络图形广告检索去重率可以达到80%,但不能只监测图形广告而不监测文字链广告。根据监测中心抽查的结果显示,图形广告违法率不足1%,文字链接广告违法率达到20%以上。目前文字链广告只能用人工浏览网页方式采集,工作量非常大。截至目前。北京市备案的经营性网站有3565家,新浪、搜狐网站每天图形广告约为200条次左右,搜狐网共有50余个频道,文字链广告在一个频道主页就近100条,一个网站有多少文字链广告无法统计。如果所有频道的文字链广告都监测,一个工作人员监测像搜狐这样的网站1天只能监测到一半频道的内容,而且监测到几级链接为止。法律规定也是个空白。

此外,当人工监测到违法广告后,如何保存网页证据也是一个难题。网页是各种信息组合成的一张“虚拟”图,网络广告和网页上的其他内容是分别投放在网页不同位置,没有固化的载体。网络图形广告根据特定地址抓取,采集程序只能抓取到广告,而无法将该广告内容同时抓取。而网页内容更新频繁,网页层层链链,又使一条网络广告一天内可能同时存在数个网页中。如果违法广告所在的网页不是网站首页的话,其网页内容并不包含网站的标题或名称等,如果采用保存或打印网页的方式。网页会出现内容丢失、页面不完整甚至一些网站出于安全或技术方面考虑会将网页锁死,禁止下载而无法保存或打印。

由于网络广告数量大,且有超过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无法全部自动采集广告,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一个地区网站数量少,可以采用集中监测的方式,如果一个地区网站数量多,广告量大,则需要采用分散且抽查监测的方式。

平面广告:平面广告的特点是广告量相对较小,广告重复率也低。但是由于目前计算机技术还不能实现对平面广告内容的自动检索,无法实现去重和自动违规识别,因此要采用人工监测方式。是采用集中监测还是分散监测,就要综合考虑被监测媒体的数量、广告量、监测时间、人员投入等因素来决定。如果监测媒体数量少、广告量也不大,可以采用集中监测方式。而像北京市,现有平面媒体2179家,广告量大,只能采用分散监测方式。

四、对广告监测发展趋势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媒体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面对层出不穷的广告载体,要将新的广告形式纳入监测范围需要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但更重要的是实施监测机构主动监测的监管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经济运行规则还不完善,遵守规则还没有完全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市场主体需要外在监督,因此有这种主动监测的监管方式,便是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产物。

首先,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既要靠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障,也要靠周密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维护。作为监管部门,追求的目标绝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任务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严厉打击违反规则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采用广告监测技术是实施规则的一种辅助手段。市场的变化是无穷的,广告形式也是层出不穷的,单靠扩大监测范围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监管方法,虽然对规范广告经营行为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如市场主体自觉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活动更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查处违法广告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使市场主体的守法经营意识变为一种自觉行为,违法广告自然就会减少。

计算机技术趋势范文第3篇

关链词:计算机发展趋势;云处理;计算机网络

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的

1.1 第一代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946年研制成功的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硬件方面,采用电子管为基本逻辑电路元件,主存储器采用延线或磁鼓(后期采用了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存储器,计算机体积庞大、功耗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软件方面,最初只能使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修改程序都很不方便,5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了汇编语言,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编制程序的困难,因而计算机应用很不普遍。但是,第一代计算机所采用的基本技术(采用二进制、存储程序控制的方法)却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第二代计算机

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其主要特点是:硬件方面,采用晶体管为基本逻辑电路元件,主存储器全部采用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采用磁鼓和磁带,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也从第一代的以运算器为中心改为以存储器为中心,从而使得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体积减小、功耗减低、可靠性增强(1);软件方面,创立了一系列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并且提出了多道程序设计、并行处理和可变的微程序设计思想。从此,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一的计算发展到了数据、事务管理和过程控制。

1.3 第三代计算机

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其主要特点是:硬件方面,计算机主要逻辑部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从磁芯存储器逐步过渡到了半导体存储器,使得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运算精度、存储容量以及可靠性等主要性能指标大为改善;软件方面,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进行了标准化工作,并提出了计算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此外,在产品的系列化、计算机系统之间的通迅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度有了迅速的发展。

1.4 第四代计算机

计算机进入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其主要的特点是:硬件方面,计算机逻辑部件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2),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存储器,提供虚拟能力,计算机设备多样化、系列化;软件方面,实现了软件固化技术,出现了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思想,并广泛采用了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1.5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在存储的容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新的器件不断出现,人们正试图用光电子元件、超导电子元件、生物电子元件等来代替传统的电子元件,制造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模仿人的学习、记忆、联想和推理等功能的新一代的计算机系统(3)。计算机系统正朝着微型化、便携化、云处理和智能化等方向更深入发展。

2 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3 云计算的兴起

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日趋成熟,云计算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大量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和病毒入侵。此外,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基于云计算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也为我们完成各类应用提供了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我们可以用它来做的事情就是无限多的。通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存储技术,就可以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使用比移动硬盘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地图导航在没有GPS的时代,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需要一个新的当地地图而现在,我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拥有一张全世界的地图。甚至还能够得到地图上得不到的信息,例如交通路况,天气状况等等。正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GPS带给了我们这一切。

云计算将为学校与科研单位提供实效化的研发平台。云计算应用已经在一些单位和高校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未来,云计算将在我国学校与科研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各大高校将根据自身研究领域与技术需求建立云计算平台,并对原来各下属研究所的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提供高效可复用的云计算平台,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机资源,进而大大提高研发工作效率(4)。“云计算”对我国是降低计算成本的大好机遇,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使信息与知识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分享。当企业成功演进到“云”,最直观的效果就是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云计算,可以把分散的、低效的、低水平的数据中心逐步淘汰,让子公司的IT变得不再重要,因而大大降低运维成本和使用成本。

由于以上原因,计算机在将来必将出现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智能性,可以使人们摆脱重复的工作和单调的操作,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比如未来的的人将不再需要现在的身份证,银行卡等,只需要带上一个便携式的移动终端就可以,这个终端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一块电子手表等,通过它们我们将可以支付账单、购买车票等等,现在的实体纸张类型的票具和现金将会被计算机电子化,这样我们出门旅行只需要上移动终端就可以走遍天下。

参考文献

[1] 杨民东,谈高师院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高教研究,2002.1

[2]Gartner.Gartner Introduces the Infrastructure MaturityModel [R].Publication Date:2004-11-19,ID Number: 600123095

计算机技术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取证技术;发展趋势

1计算机取证技术

1.1计算机取证技术概述

计算机作为当前网络技术应用的载体随着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逐渐成为人们进行网络犯罪的主要载体。在许多的网络犯罪事件中,不难发现许多网络犯罪事件都是黑客将计算机作为入侵的目标。在入侵计算机系统后盗取人们的信息,攻击计算机的运行网络。计算机实际上成为网络犯罪者的协助者,但是凡是发生过的事情必定会留下痕迹,网络犯罪也不例外[1]。在不法分子攻击计算机的同时,会有许多犯罪证据留在计算机内,计算机取证技术正是利用这一点采集和分析网络犯罪证据,并进一步找出涉案人员。

1.2计算机证据的特点

首先是隐蔽性,计算机取证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运行网络来收集证据的,根据网络的广泛性,收集到的证据都可以很好地隐蔽起来。其次是精密性,众所周知,现在的计算机的运行系统采用的是二进制的计算方式,借助数字的形式将证据保存在电脑的硬盘当中。而数据并非是一直连续着的,如果有人因为某些原因删改它,则会很容易导致证据变化,并且是利用技术难以查清的。最后是高效性,网络证据的收集较为快速,并且携带方便、可以重复利用。尤其是在多媒体出现以后,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纳入计算机证据的范畴之内。

2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发展

2.1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关键

2.1.1取证的程序

计算机取证的流程是:获取、剖析、表现。下面针对各个计算机取证的程序进行详细分析。想要获取信息首先要锁定所需要的证据,计算机证据的易修改的特性就决定了一旦找到需要的证据,要马上通过程序将其固定在一个易发现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当前收集到的证据不会发生变化是有效的。其次,因为计算机证据一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数据信息异常杂乱,这就对于整理证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在简单整合证据之后,再对证据进行深入剖析,找到与本案相关的信息并上报给需要的机构。最后关于证据的表现不是简单地将证据摆放到桌子上,而是要证明获取信息的的途径是合法的,以保证计算机证据的有效性,并可以利用这样的分析结果对整个案情进行合理分析[2]。

2.1.2证据的获取

证据的获取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的证据,另一部分是所有证据。单一收取所需要的证据往往会造成许多线索的遗失,损害证据的有效性。而所有证据的收集,则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下展开的。收集这个案件涉及的数据信息,再一一地加以整理找出所需要的线索,从而进一步推动案情的进展。

2.1.3恢复删除数据

在可以当作证据的数据中删除的数据信息一般分为两类,文件系统级的数据和应用级的数据。一般来说,文件系统级的数据大都是用来保存数据的,它主要为计算机的系统访问服务,大部分文件级的数据都拥有一个特定的文件或位置。若是某个文件被意外删除,相对的整个文件目录下的所有数据都会被系统隐藏,并非是完全删除,还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恢复重新激活的。而应用级的数据的恢复就更为简单了,只要在硬盘当中收集带有相同特征的数据就可以进一步恢复数据[3]。

2.2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目前的计算机取证技术发展得还并不是十分完善,存在许多局限,并不能完全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从以往的发展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2.2.1系统的研究计划

在以往的计算机取证工作中并没有完全科学的系统对计算机取证技术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要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计算机取证作为一项安全的部署划入计算机安全规划当中,要在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之下,取得计算机取证的最大效果,为以后的计算机取证提供依据。并且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研究计算机取证技术,制定一套适合计算机取证技术发展的科学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以促进计算机取证技术科学合理地发展。

2.2.2集成自动化

传统的取证活动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的,即使在计算机技术得到极大进步的今天,也是人工操控计算机来收集证据。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加入个人的情感,使得取证的速度与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为了方便以后计算机取证技术的发展要尽快实现计算机取证的自动化,通过计算机自己的运行整合证据,并进行第一步的分析之后再呈现到人们的面前。人们根据计算机初步整理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并进行进一步分析,促进网络犯罪问题的解决。自动化的计算机取证缩短了人们工作的时间,并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机取证效率。对急需处理的案件来说,计算机取证自动化作用较大,也提高了我国网络犯罪事件的处理速度[4]。

2.2.3标准化的工作

对于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都需要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同样计算机的取证工作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方便以后计算机取证的发展,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法律作为当下最为可靠的证据,用法律来保护计算机取证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相同的评价标准来判断计算机证据的有效性。为计算机证据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法律支持,值得电子证据在实际生活中更有说服力,进一步推进网络犯罪事件的解决。

3结语

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要加大对网络犯罪的监管力度。应用计算机取证技术,在未来是大势所趋。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取证技术,弥补当前它所存在的不足,为网络更好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综上所述,计算机取证技术将会成为解决网络犯罪问题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在当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取证技术,共同保护网络运行的安全。

作者:卢卓飞 单位:无锡市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柴功昊,秦东愉.面向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智能取证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172-174.

[2]李志刚,朱巨军.一种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电子取证的溯源策略研究与实践[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1):137-138.

计算机技术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技术 发展趋势 探讨

计算机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基础,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等多方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更新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并且在自身飞速发展演变的同时还衍生出众多的发展方向。如今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涉及广泛,例如军事、政治、文化等。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析,从而对计算机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浅析和探讨。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历史步伐

20世纪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标志着我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和重量庞大,运行速度也慢,成本也非常高。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国家机关和一些先进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一些高度数据的处理,处理器也随着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利用。到了1982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样计算机的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也可以更广泛的得到发展和利用。所以计算机的应用逐渐从政府机关开始延伸到中小型的公司企业,最终甚至延伸到了普通家庭中来。总体来看,计算机一直沿着积极的方向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是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首先计算机被高度利用在国防,军事和科技研发中。其次,计算机的微型领域也是得到了科学迅速的发展,融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中。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社会进步的速度也在不断更新。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发展的原因

2.1 时展的需要

如今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而发展。最初计算机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繁多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需要,加之计算机的发展技术还不够成熟,会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不同领域的需要促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由于国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大量需求和利用,需要通过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对计算机各种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计算机的革新技术的速度也随着需求而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2.2 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在计算机技术更新的研发中,开发者需要有活跃的设计开发理念创新,并要把这些创新理念实际应用到具体计算机技术操作当中。当然创新理念在应用中需要不断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存在利用价值,会不会对原来的操作产生更为便捷的途径。在检验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失败或者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改,并促进其开发研究内容的更加丰富和实用。当某一个计算机技术成熟后会对下一次的技术革新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的计算机

如今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要求日益趋高,很多计算机的旧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量数据整理的需求。所以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来满足需求。智能化的计算机的研究利用,它在较之前的计算机有了处理速度上的提升,以及更全面的数据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节省更多的时间,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

3.2 新型的计算机

硅技术在近些年的技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所以要发新的技术成为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入到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纳米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的研究开发。而今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新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指日可待。

3.2.1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采用光子硬件和光子运算方式,数据处理量大,处理的速度也快,使更为复杂的数据的处理在光子计算机的技术上得到优化。所以光子计算机会随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会成为新型的计算机类型。

3.2.2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运算处理储存和分析处理源,它是在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原理的依据上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运算的。与传统的计算机比较起来,量子计算机在计算速度方面也是要快许多的,主要原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通过量子来进行计算。并且量子计算机在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比传统计算机有明显的优势,这目前是很多人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追求。

3.2.3 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把纳米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的技术中来,通过纳米原件体积小的优势来取代传统原件,并且其导电性会比一般传统的计算机原件有明显突出的优点,相信纳米技术一定会成为计算机技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计算机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也不断朝着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2]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工程技术,2012(05).

[3]郑宏莉.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