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20-04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其学生哈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925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1959年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2]。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有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3]。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4]。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5]。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6]。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1984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7]。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1991年的论文《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8]。而后,皮特瑞夫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其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异质性战略、不完全流动性战略、事前限制性战略和事后限制性战略的组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2]。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2]。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由于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内生的长期积累过程,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影响核心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因而表现出历史依存性和一贯性;而核心能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保持企业发展的内在一致的动力机制,从而限定企业的战略选择空间和业务活动范围。1992年,著名战略管理学家D.L.Barton研究发现核心能力虽然可以为企业创造出相对于对手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已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表现出不易被改变的核心刚性特征,从而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的问题[9]。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其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蒂斯等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10]。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1]。Catherine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12]。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Radhakrishnan从协调整合观出发,认为企业通过IT的有效应用能够影响其运作过程和管理,从而形成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无法流动的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3]。Wade的研究认为,企业当IT的资源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适合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流动性条件的IT要素,才能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4]。Melville结合企业资源基础论和整合协调论的观点,IT资源与企业的其他组织资源互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企业的业务过程绩效[15]。而Ravichandran研究发现,企业IT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构建,进而为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16]。王念新等基于中国2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PLS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17]。曹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包括资源的获取、整合和释放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18]。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NEC和GTE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比如巴尼的《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蒂斯等人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都是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形成其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Klein利用图示法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其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集合,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公司的技能网络,其过程为:技能图技能网核心能力[3]。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10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19~20]。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中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21]。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3]。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可以发现,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研究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试图形成一套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该技能的标准,并基于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包括AHP、模糊评价、主成分分析、DEA评价等方法,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改进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措施。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马尔科夫链)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 C K Prahalad,Gra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79-91.

[2] 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J].经济管理,2002,(2):10-18.

[3] 范新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演化及评价[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8.

[4] Barton D L.The Factory as Learning Laboratory[Z].1992.

[5] 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6] 芮明杰,陈晓静.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系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2):15-22.

[7] 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8] J.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9] Barton D L.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0]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7) :509- 533.

[11] Dosi G.Dynamic competence and firm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1997,6(2):1-22.

[12] Catherine L W,Pervaiz K A.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35-37.

[13] Melville N,Kraemer K,Gurbaxani V.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T BusinessValue[J] .MIS Quarterly,2004,28(2):283- 322.

[14] Radhakrishnan A,Zu X,Grover V.A Process2orien2ted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l Business Value Creatio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 Emp irical Investigation[J].Omega,2008,36(6):1105- 1125.

[15] Ravichandran T,Lertwongsatien C.Effec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A Resource 2BasedPerspectiv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5:21.

[16] Wade M,Hulland J.The Resource 2based View and Information[J].Systems Research:Review,Extension,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Research[J].MIS Quarterly,2004,28(1):107-142.

[17]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18] 曹,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19] 刘满凤.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3-35.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讲,也需要相关的、通过审核的值得信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为其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产业定位,为其在产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提供指导性的方向。这一切入点,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总结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三)注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指标体系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在明确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确定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因素,合理设计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科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支撑。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科技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合理设计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其发展现状,也有利于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立足站稳。

一、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高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基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等四大原则。1.系统性原则。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其科技资源条件、财务状况、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科技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不能仅考虑单一因素,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才能对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2.可行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现行的高科技企业业务核算指标和统计指标等统一,以利于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指标设计时,必须明确指标的含义,保障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评价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适量得当,且不出现交叉关联性,同时评价方法必须规范化且易于操作。3.可比性原则。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广泛适用于同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计算口径和统计方法必须保持一致,涉及的评价指标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在不同时间维度的纵向对比、以及空间维度的横向对比。4.完备实用性原则。随着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升级以及科技竞争领域的转换,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会发生动态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二、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科技企业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动态变化的基本经济单元,其竞争力水平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确定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高科技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经济运行环境,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通货膨胀因素、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格水平及竞争程度等;政策法律,即国家制定的促进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体制,即宏观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文化与价值观念,即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购买习惯、消费倾向和投资偏好等;竞争环境,即高科技行业的现有竞争者与潜在竞争者的科技资源条件、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水平以及科技竞争地位等;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情况,即企业高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替代品对其产生的威胁等。

(二)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影响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即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重要体现;科技人力资源,即科技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财务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其正常运作的基础支撑,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即高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规模与结构、组织战略、经营模式等因素;企业文化,即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促进了企业成长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完备实用性”四大基本原则,结合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人力资本指标、科技财力资本指标、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和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指标等五大类指标。

(一)科技创新能力指标1.科技投入比值,即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支出总额(包括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经费支出的总额)与同期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的科技投入越高,未来竞争优势越明显。2.知识产权比例,即高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占同期行业知识产权数量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才能提高科技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经济实力。3.新产品产值率,即高科技企业的新产品总产值占同期全部产品的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效果。4.高技术产品领先程度,即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程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大,表明高技术产品的优势越强。5.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即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科技能力,可通过高科技企业的同行业专家进行评分。指标越小,表明竞争对手越难以超越。6.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产品数量。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和科技开发及转化能力。

(二)科技人力资本指标1.研发人员比重,即高科技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研究开发人力状况,指标越大,研究开发能力越强。2.人力资本投资总额,即高科技企业提高员工劳动能力的资本投入总额。该指标最终反映了企业劳动产出的增加。3.人力资本效率,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率。企业综合业绩的提高依赖于人力资本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降低。

(三)科技财力资本指标1.财务效益状况,即高科技企业的财务收益是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2.资产运营状况,即高科技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必须充分考虑生产周期和行业差别因素。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3.偿债能力状况,即高科技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必须与宏观经济环境、融资环境、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一起综合考虑。

(四)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1.组织聚合力,即高科技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同期行业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经营理念的内聚力。2.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即高科技企业有效的生产能力利用规模与总平均生产能力的比值。该指标是企业协调整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实现其价值的程度。

(五)企业影响应变能力指标1.产品市场占有率,即高科技企业产品的销售额与同期行业的产品销售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2.用户满意度,即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获得信赖或好感的人数与企业认知的人数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社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满意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3.企业信誉。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定位及社会认可程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平衡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探讨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构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的逻辑结构,完善现有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拓展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茜茜,赵先振,李姗姗,吴丹.高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技视界,2014(24).

[2]王俊岭.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

[3]刘霞,施小宾,魏豪,黄继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经济师,2011(08).

[4]高鸿雁.对网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07.

[5]白璐.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6]黄志锋,余大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问题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7]王芳.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企业,2005(12).[8]黄东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2.

[9]白辉,钞彩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10]王辛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08).[11]陈红川.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04).

[12]赵隽.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标准与方法研究[J].市场研究,2004(12).

[13]李维胜,秦长文,王永超.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4]夏海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C].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2005.

[15]王军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2008.

[16]杨文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基于IOWA算子的模糊视角[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17]刘焕峰,王哲.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理论的企业财务竞争力模型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32-03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简单来说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而它是由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这三方面所支撑的。它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最为准确的财务指标。无论是企业财务目标、财务能力、财务管理内容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一不依靠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来表现。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异质性、知识特性、统一性、动态性和战略支持性等特征。

一、国内外关于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相关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与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相关的研究大体有五部分。

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指标体系及其测评。WEF和IMD主要依据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来衡量金融业的竞争力。其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包括四方面:中央银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银行规模、贷存款利差、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督是否足以保持金融稳定。在测量方法上,WEF和IMD通过专家调查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竞争力得分,进而对各国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从其考察的方面可以看出,WEF和IMD的研究重点是一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WEF和IMD是最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其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己经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是专业报刊。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欧洲银行家》杂志以及《亚洲货币》等对世界大银行的排名: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对世界1 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排名,主要考核的指标有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经营稳健状况、收益率。《亚洲货币》对亚洲银行排名是为弘扬本土银行在亚太区各国市场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排序标准以业绩指标为主,如用资本回报率衡量盈利能力,以及反映稳健程度的资本充足率;同时还包括一些无形因素,如市场对该机构的评价、扩张的潜力和商业信誉。

三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国际著名信用评价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等公司)每年对国际大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普尔公司对银行评级的方法重点考虑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因素,要对银行评级的方法分长期信用评级和短期信用评级。其中,长期信用评级有AAA、AA、A、BBB、BB、B、CCC、CC的等级,短期信用评级有A-l、A-2、A-3、B、C的等级。穆迪的银行评级具有广泛性,其评价内容包括七个层次:经营环境、所有权及公司治理、品牌价值、盈利能力、风险结构与管理、经济资本分析、管理重心和战略。在分析中,穆迪等评级往往同时使用客观评级法和主观评级法,不过它以主观评级法为主、客观评级法为辅。

四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师用的CAMELS模型。CAMELS评级系统,即骆驼评价系统。该系统主要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赢利性(E)、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CAMELS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银行现场检查评估制度,是建立在检查人根据银行的监管标准对银行机构作出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它规范、统一了美国银行评级体系。

五是国内学者提出的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中国人民银行高级经济师焦瑾璞著的《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是国内少有的研究银行业竞争力专著。焦瑾璞认为,银行业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其竞争对手(外资银行)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他指出了影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因素: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黄兰根据层次分析(AHP)法的原理,构建了目标、准则和指标三个层次的评价体系。目标层为规模要素、技术要素和机制要素;准则层中将规模要素细分为资源规模、市场规模、效益规模,将技术要素细分为人力资本、设备配置和金融创新,将机制要素细分为产权制度、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指标层则是对上述准则层的进一步具体细分。魏春旗、朱枫分别从技术、流程、组织、制度、人才、文化、战略等七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作了系统的理论诠释。姚铮、邵勤华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筛选、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定性指标,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的评价突破了单纯财务分析的范畴。张守凤等将银行竞争力的评价视为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从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个方面用10项指标来反映银行竞争力,并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银行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不同银行竞争力强弱的先后顺序。王松奇等则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不仅要考察现实的结果,更具意义的是考察其背后的过程,并提出了竞争力模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蔡红艳提出了评价金融竞争力的资本配置指标,将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动态化,并就银行业重组、资本市场行业成长性辨识、我国资本市场兼并收购中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分类研究。

二、国外关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一是基于运行制度的核心竞争力。D・福克纳和C・鲍曼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公司所拥有的、在行业中表现最佳的运行和制度。并进而将核心竞争力分成运营能力和制度能力两类。运营能力指“技术”能力,这种能力与公司在市场上的经营情况有关,如销售网络、技术一体化等。制度能力主要是确定公司从事的核心活动的范围,一般有效性制度能力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和创新能力。

二是基于技术和技术创新观的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最早就是从技术和产品创新角度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概念的。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伴随着企业核心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它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企业特定性的专长。这种积累过程涉及企业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不同技术的组合、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核心能力的积累,组织可以很快发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除普拉哈拉德外哈默约和厄特巴克(M.H.Meyer,J.M.UtterbaCk)也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更大程度上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迅速推向市场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和制造能力。另外,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极大地受到企业竞争状况的影响。

三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该流派认为,核心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巴顿 (DorothyLeonardBarton)是该流派的代表。他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特有的、不易外泄的、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巴顿还认为,核心能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麦肯锡(Mckinesy)咨询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等 (KevinP.Coyne,StephenJ.D.Hall,PatrieiaGormanClifford)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四是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Collis和Montgomery均强调资源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作用。他们认为,过于依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是危险的,任何核心竞争力都仅仅具有有限的生命力,并且只会带来一些暂时的利润。他们提出一种有竞争力的和有价值的资源概念。与此相类似,Oliver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时在决策和过程能力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资源类型分析,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和非替代性等特点。基于这一观点,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这些长期的、能获取高于正常利润回报的特性是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战略性资产的竞争力所决定的。因为企业在选择和积累资源上的决策是以有限的信息、认知偏见、因果关系模糊等条件制约下最经济性地合理配置这些资源为特征的,所以,不同企业之间在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时在决策和过程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能力。组织与系统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建筑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库姆斯(CoombS)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还包括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组织特性,它包括企业的技术专长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能力。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拉法和佐罗(Raffa,2010)。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操作子系统中,而且还存在于企业的文化子系统中,植根于复杂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六是基于文化观的核心能力。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运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且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七是基于组合观的核心能力。康特在《战略管理行为》一书中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主要创造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的组合。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这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了技能和能力的组合上。在《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一文中,鲍哥纳和托马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专有技能和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尽可能高的顾客满意的认知。梅约和厄特巴克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指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组合。Petts认为,核心能力是市场上一家公司拥有的特有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组合。Khalid、YanBing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由许多有价值的能力几何而形成的,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以及对于潜在业务的成功具有战略性的弹性贡献。

三、国内关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研究也较多,他们从知识、能力、整合、战略、识别以及实证等多个角度研究企业核心能力。

一是从知识的角度看。胡汉辉、周治翰从知识整合的角度解析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余光胜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知识。慕继丰、陈方丽认为,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核心能力。范徽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秘密武器”,破译的关键是要发现核心能力的本质基础,找出核心能力的实现基础,这两个基础就是“知识资本”。邓修权等在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演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吴价宝基于组织学习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李兴奎、马力认为,组织学习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二是从能力的角度看。李志能、尹晨从理论核心、分析对象、分析视角、分析维度、分类标准、方法论和组织适应七个方面回顾、分析了过去几十年来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说明企业能力理论截然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色。赵怀周等以能力观为主线,以期从理论上阐明核心能力的动态性内涵。

三是从整合的角度看。宁新在分析、整合核心竞争力基本概念的同时,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应与市场机会能力相结合的观点。林祥、李垣从个体技能、组织知识和技能、管理系统、价值观与规范等四个维度分析企业核心能力。

四是从战略的角度看。张国军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扩散是一种战略协同过程。韵江等提出了基于环境战略和核心能力战略的总体互动战略的分析框架。

五是从识别方法的角度看。方统法论述了识别企业核心能力的几种方法。管益忻提出,培育、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应划清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机制构造、作用发挥等方面的界限。黄继刚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具有循序渐进性。陈畴铺、胡隆基、魏江、叶学锋等人使用模糊方法对核心能力识别和系统评价。

六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康荣平等实证研究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状态和成长方向。受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思想的启示,在会计学领域的理论发展过程中,至今己有学者提出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财务等相关理论。冯巧根提出了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新的财务学视角――核心竞争力财务。所谓核心竞争力财务,就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价值链或供应链企业群的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财务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竞争为动力,围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种系统的财务控制和管理方法。核心竞争力财务是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为人们认识和发展财务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

目前学术界对财务核心能力的结合研究还远远不够。从理论研究层面看,观点各异的结论虽然丰富、完善和发展了财务核心能力的内涵,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不成体系。现有研究的最前沿是将财务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而非从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角度来研究的。此外,他们也未对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财务核心能力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比较零散。竞争力被用来作为解释银行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分析工具,更多的是着眼于表面的研究,而对如何利用竞争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还没有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行为也关注较少。从实证研究层面看,较重视行业层面上的统计评价和整体竞争力的比较。在评价指标上,定量指标较多,忽视了如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结构等定性因素对银行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在数据处理方法上,加权平均法运用较多,也有的进一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进行数据分类,还有的尝试应用层次分析、集对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等,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上主观性较强,会带来一定的偏差;在分析结果显示上,多以综合评价排序为主,缺乏进一步深入地对银行竞争力成长模式与其竞争力因素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于是,独辟蹊径,以财务核心能力的思想为指导研究银行财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无疑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罗宏,陈燕.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J].商业研究,2005,(2).

[2] 孙新宪,胡建琦.财务核心能力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

[3] ,吴贵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1).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内涵;构建;评价

[DOI]10.13939/ki.zgsc.2016.22.060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必须要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管理理论,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展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交替和更迭,展现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受到了广大企业和众多读者的关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应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与技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生产技能的创新,能够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基于知识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显著的特性,将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三,基于资源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企业获取高额的利润回报率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保证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2.1 资本状况

资本状况主要是对企业的资本规模和资本流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展现出企业当前的资产代偿情况,应该对资产的发展状况等因素进行了解,为企业的各项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保障。首先,表现为担保资本金,应该将信用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作为企业各项业务风险的基础,为信用担保业务的开展提供基础,强化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增大企业业务的发展规模。其次,银行协议担保放大倍数,银行担保放大倍数主要是指银行认可的担保资本金与承担担保的资金比例,该项业务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在企业能够承担的范围内,促进信用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规模的扩大。[2]

2.2 企业文化与品牌

企业的文化主要是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企业的各项行为和价值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长期经营和发展的综合,是企业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树立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强化企业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品牌主要是指企业商标和商号的总称,是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区分的重要标志。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质优价廉的商品并不一定能够取得畅销,企业的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市场营销能力

企业要想发展,与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是分不开的,主要面向的是广大的客户,通过市场营销,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企业的经营业务能力,应该从改善销售渠道结构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掌握企业当前的资本金使用情况,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资产有明确的了解。同时,还要注重对企业品牌的宣传,企业品牌的宣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展现出企业担保工作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4 产品创新能力

产品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发展特征,来发展业务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增强产品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明确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将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明确新产品的开发计划,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产品开发能够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要求,应该重视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对新产品开发的各项环节进行监督,确保新产品的开发能够符合企业当前的发展要求。[3]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3.1 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及理论模型构建

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企业评价体系,应该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完善的企业评价体系提供基础。在评价体系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以建立外部条件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结合当前地区的区域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来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控制,来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础。[4]

3.2 评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灰色关联模型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其中灰色关联模型评价法在运用中,主要是根据样板本身的信息为特征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反映出信息的效用价值。该种计算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其计算的可信度较大,并且适应能力相对较强,能够为评价提供较为全面的数据分析。而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是对理性的指标问题进行评价,自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对转化的语言进行弱化,不会对评价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5]

3.3 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在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模糊指标,选取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指标作为企业评价方法的选取,能够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并且受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导致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应该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这些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评价,以此来获取较大的样本数据,通过调查法来对信息进行获取。通过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取,能够完善企业的评价方法,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综合性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6]

4 结 论

核心竞争力对推动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可以从企业的资本状况、企业文化和品牌、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构建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评价的形式,能够对企业当前发展的情况作出分析,本文主要从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评价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国庆,景万,杜智涛.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7):63-72.

[2]徐泓,陈智.量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83-186.

[3]冯国珍.基于财务视角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1(10):100-103.

[4]高喜超,范莉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AHP-ANN组合系统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4(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