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第1篇

鼻病毒

鼻病毒是引发普通感冒的最重要的病原体,约有30%~50%的感冒是由该病毒引起的,目前医学界已经发现了鼻病毒的144个血清型,而新型的鼻病毒还在不断地被发现中。该病毒最适宜在温度为33℃、pH值为7.0的环境中生存,这一温度相当于鼻腔、鼻道的温度,因此鼻病毒一进入呼吸道,就很容易在鼻腔生长,引发感冒。该病毒不耐酸性环境,pH值为3.0时可迅速被灭活。鼻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经鼻、口、眼的黏膜进入人体,在鼻腔内增殖,潜伏期为一到两天,发病时患者常见流涕、鼻塞、喷嚏、头痛、咽痛和咳嗽等症状,体温不增高或略有增高,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因为感染该病毒以后身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常常发生再感染。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33°C时生长良好,但35°C时它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所以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流行的季节。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飞沫和接触传染,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二到五天,平均为三天。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15种不同的冠状病毒毒株,不同毒株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典型的冠状病毒感染呈流涕、鼻塞、不适等感冒症状。另外,也有报道说冠状病毒还可以引起发热、寒战、呕吐等症状。感染冠状病毒后病程一般是一周左右,一般没有后遗症。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流行的SARS也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它引起的则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感冒的病原体之一,可通过手、污染物品和呼吸道传播,每年冬季均有流行,感染后潜伏期为2~8天。据统计,4岁以上的人群,几乎每个人都受过感染。成人和较大儿童感染后表现为普通感冒或气管炎的症状,而学龄前儿童及婴儿,特别是1~6个月龄的婴儿感染后,症状较重,感染该病毒以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坏死物与黏液、纤维等结集在一起,很容易阻塞婴幼儿狭窄的气道,导致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甚至造成死亡。另外,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可造成反复发作的感冒或咽喉痛,就连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抗体亦不能防止婴儿感染,因此至今未有安全有效的预防疫苗。

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无处不在,不过在外环境下不稳定,肥皂水就可以使其失去活性。该病毒往往通过飞沫或人与人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了人的眼睛、口、鼻黏膜后也会发生感染。副流感病毒可造成反复发作的感冒和喉咙痛;也能引发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比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常见于儿童、中老年等免疫力低下者。发病情况因病毒的血清型不同而各异,Ⅰ型副流感病毒除了引起感冒,还可引起严重的喉炎、气管炎或支气管炎;Ⅱ型与Ⅰ型引起病症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不严重;Ⅲ型是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病因;Ⅳ型引起的病症较轻。

腺病毒

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密切接触而传播,还可通过手将病毒传播到眼睛,消毒不充分的游泳池还能引起腺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与其他病毒相比,机体对腺病毒的再感染能产生有效的免疫。正常的健康人一般具有多型抗体,母亲的抗体能保护婴儿免除严重的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腺病毒后会出现咳嗽、鼻塞、咽痛、发热、寒战、头痛和肌肉痛等典型感冒症状。另外,有些儿童感染腺病毒以后还会罹患肺炎。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经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流感的高发季节。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流行性感冒,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在引起人类流感流行史上最为重要,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真正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又可根据H和N抗原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已鉴定出16个H亚型(H1~H16),9个N亚型(N1~N9),近一个世纪在人间流行的只有H1、H2、H3和N1、N2几个亚型,比如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甲型流感的一个亚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至今尚未发现亚型。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强,潜伏期为1~4天,往往突然发病,有发热、怕冷、头痛、肌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和厌食等症状。患者发热可高达38°C~40°C,持续1~5天,小儿温度往往比成人高,可发生抽搐。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心肺功能不全者和婴幼儿感染后5~10天易发生细菌性继发感染,特别是肺炎,常危及生命。

禽流感病毒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第2篇

(辽宁省兴城市宁远动物卫生监督所125100 )

犊牛腹泻是在饲养过程别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程度不同,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犊牛的死亡,如果防治不当则会给养牛场带来很大损失。犊牛腹泻是临床综合症状,其发病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微生物感染、犊牛自身身体条件、饲养环境这3方面。采取防治措施,病前预防,病后治疗。

1微生物感染

犊牛腹泻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引起犊牛腹泻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另外有链球菌、梭菌、芽孢杆菌等。这种感染往往是由于食物、饮水等原因导致犊牛身体内菌落失调,从而引起潜藏在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腹泻。

引起犊牛腹泻的病毒主要是冠状病毒、黏膜病病毒、轮状病毒等。由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犊牛一般死亡率都较高,很难治疗。

引起犊牛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隐孢子虫、蛔虫、球虫等,这些寄生虫也往往引起人类腹泻。有寄生虫感染诱发的犊牛腹泻常表现于粪便带血、恶臭。

2自身条件

犊牛因为发育不足导致自身身体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不成熟,以及犊牛对各种应激的反应,所以很细微外部原因就容易引起犊牛腹泻。

免疫力低下,初生犊牛自身免疫力很低,一般都是从母乳中摄取免疫球蛋白以抵抗微生物。所以一旦母乳不足,犊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腹泻;消化系统不成熟,由于犊牛没有很成熟的消化系统,所以适合的饲料很重要。犊牛腹泻有时会因为摄入过量的奶,消化不完的奶会在其肠道内发酵,有时奶和代乳制品的日粮配比不均衡会使其营养不良,断奶后的犊牛饲料调配不适当会引起犊牛的消化不良;应激反应;犊牛对一些环境变化很敏感,天气骤冷骤热、去角、断奶等都可能诱发腹泻。

3饲养环境

犊牛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对引发其腹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犊牛腹泻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的常发病,属于严重影响犊牛发育生长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很有可能导致犊牛的死亡,对养牛场的经济也是极大的威胁,所以要从其发病原因入手,探其根源,做好防治措施。犊牛腹泻是指因各方面原因导致犊牛消化系统不正常、下痢的症状。本病常发于10日龄左右的犊牛,并且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尤其到了四季交替变化时发病率更高,对犊牛的危害很大,死亡率很高。犊牛栏舍如果阴冷潮湿、缺乏光照、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很容易引起微生物孳生,严重影响犊牛的健康。犊牛若从不干净的、食槽或水槽中喝奶、吃食、饮水,很容易让致病微生物钻入其身体内而引发腹泻。

4防治措施

对于犊牛腹泻,我们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准备适当药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保持牛舍干净卫生。每天进行清理,及时开窗通风,让犊牛在牛舍内晒晒太阳,还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包括牛舍和饮食器具),这样可以避免因环境条件差导致犊牛感染而腹泻。主要是从犊牛的饮食调配入手。首先,应保证哺乳母牛的健康,让其产出高质量的奶水以供犊牛食用。第二,犊牛出生后应在6~12小时内饲喂母乳,提供免疫力,并且在出生后3天内都提供母乳喂养,以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成熟。第三,适当地增加代乳粉含量,减少母乳,最后以饲料代替。减少应激反应。要注意犊牛的生活环境变化,尽量减少应激,让犊牛维持在平稳的生长过程中。

对于已发病的犊牛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发现犊牛的不良反应。犊牛发病时常表现为厌食、腹泻、脱水、无力,严重时行动困难、身体衰弱、粪便带血。首先应查明病因,判断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饮食过量。第二,综合治疗法,先停食1天,然后补充体液以缓解脱水现象,促进血液循环排除毒素,可采用静脉、腹腔、口服输液的方式。第三,对症下药,发热的使用解热剂,粪便恶臭的使用利泻剂,粪便无臭的使用抗生素。若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进行输血,补充免疫球蛋白。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第3篇

感冒分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和普通感冒两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过三次世界大流行,其他规模的流行则不计其数。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死亡率达1%~3%;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其传染性较流感要弱得多,一般在受凉、淋雨、过度劳累后,以及饮食不当、心理压力大时,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普通感冒一般在一周以内就可自愈,如迁延不愈,会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感冒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冬天气温低,人们容易受凉,从而抵抗力下降。同时,冬季湿度低,呼吸道黏膜表面干燥易裂,病毒便乘虚而入,侵袭呼吸系统。另外,人们多半在室内活动,又因怕冷而关闭门窗,空气不流通,病毒比较容易传播。

过去认为感冒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近年研究表明,感冒患者咳嗽和打喷嚏时带出的病毒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降落到地上,并且仅有8%的飞沫带病毒,健康人只要不是长时间和感冒患者在一起,被传染的机会并不大。手的触摸才是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普遍存在于病人鼻腔的分泌物里,感冒患者擤鼻涕或掏鼻孔时将病毒粘到手上,再通过手将病毒转移到所接触的地方,如手帕、毛巾、门把手、电话机、桌椅等。感冒病毒能在手帕上存活一小时,在手上存活70小时,健康人接触污染了感冒病毒的手或物品后,再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就可能不知不

觉传染上感冒。

感冒是可以预防的,在此我们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

减少传染机会

这是防止病毒入侵的第一关。主要是勤洗手和漱口。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因为感冒病毒外面有一层油性物质,仅用水是洗不掉的,只有肥皂或洗手液才能把这层油性物质溶解掉。用含有杀菌力的碘质漱口水或盐水来漱口。流感流行期间暂停集会,暂不探亲访友,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出门戴口罩。室内宜勤开窗通风,衣服被褥宜常洗晒。家中发现流感患者,应及时以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关好门窗,将醋倒入铁锅或沙锅等容器,以文火煮沸,使醋酸蒸气充满房间。食醋用量为每间房屋150毫升,严重流行高峰期间用量加倍,连用五天。

提高自身免疫力

这是防止患病的第二关。感冒病毒侵入机体以后是否引起发病,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受凉、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及心理压力大,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病。因此平时要注意科学饮食:少吃油炸、腌制食物,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对增强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有较好的作用;避免过度劳累: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随气候变化着衣,切勿骤增或骤减;保持心情开朗,七情平和;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接种流感疫苗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有害因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24

1981年,世界首次报道了医护人员因职业原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导致护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职业安全也成为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首要问题。现将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职业损伤的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1.1.1细菌:广泛存在于患者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用过的衣物和器具中,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杆菌。

1.1.2病毒:最常见,最危险的有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冠状病毒,其传播途径以呼吸道和血液传播。

1.2化学因素

1.2.1常用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及含氯消毒剂等,是日常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触到的,可刺激皮肤,眼及呼吸道引起皮肤过敏流泪,恶心,呕吐及气喘。

1.2.2常用化疗药:随着医学的发展使用率也不断地增加,如环磷酰胺,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铂类长期接触的化疗药在防护不当的情况下可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食入等途径给护士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

1.2.3麻醉废气:短时吸入 可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烦躁。

1.2.4其他: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体温计,血压计,水温计,其中的汞是医院常见而又极易被忽视的有毒因素。

1.3物理因素

1.3.1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每年至少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液性疾病的传播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其中护士占80%,[2]针刺伤也可对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产生焦虑和恐惧,甚至影响职业生涯。

1.3.2负重伤:护士工作中体力劳动较多,劳动强度较大易造成损伤。

1.3.3放射性损伤:护士常接触到紫外线,激光等放射性物质可造成皮肤,眼睛,及免疫功能障碍。

1.3.4温度性损伤:常有热水瓶,热水袋,易爆的氧气,易燃的酒精烧伤等。

1.4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少患者量大护患关系紧张,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2护理职业损伤的预防措施

2.1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职业防护的基石

院内组织三级管理,分别承担相应的职业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是保障护士职业安全的基本措施。使护士防护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办事,从而减少各种职业暴露的机会。

2.2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是减少和降低护理职业损伤的关键

对护士实施职业安全教育和规范化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要使护士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职业防护,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考核,在为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同时,还要在工作中保护自身免受伤害。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我职业防护意识。

2.3改进护理防护设备,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是防止护理职业损伤的保障建立和完善各科室的防护设备,如感应式洗手设施,配备保护用品,如符合国际标准的一次性锐器回收盒。

2.4重视护士个人的卫生保健

定期进行健康查体及免疫接种是切断传染的有效途径。

2.5对常见的护理职业损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5.1生物性损伤的预防措施

洗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护士每天洗手次数不应该少于35次,在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接触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物品前后无论是否带手套都要洗手。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应带手套进行操作,安全处理锐利器具,污染的针头是导致生物性职业损伤的主要原因,针刺伤最容易发生在针头使用后的丢弃环节。规范医疗废物及排泄物的处理。

2.5.2锐器伤是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注射器针头,输液(血)器针头,各种穿刺针,缝合针,手术刀片,及手术剪刀等锐器,都是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护士对锐器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使用锐器进行护理操作时,粗心大意,技术不熟练及操作不规范,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压力大,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操作时精力不集中而导致受伤。防护的关键是建立防护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操作时戴手套和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使用安全工具,规范操作行为,抽吸药后即用单手套上针帽,掰安时不要徒手,垫上棉球或纱布,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及医疗废物。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及时上报,根据血清学检测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

2.5.3化疗药物损伤

化疗防护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减少与化疗药物的接触;2)减少化疗药物污染环境。在使用化疗药物时要设有专门的配药间,专业的护士按照化疗药物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规范进行,按照化疗药物配制时的防护措施及要求进行操作,静脉给药时应带手套,防止药物外溅。

2.5.4负重伤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预防负重伤的重要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经常变换工作姿势,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合理饮食等。

3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护士的职业安全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护理职业防护不仅可以避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护士的伤害,而且还可以控制由环境和行为不当引发的不安全因素,从而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减轻心理压力,增加职业的满意度,安全感及成就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风险 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

医院是集中收治病人的场所,感染对医护人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以往人们并未十分关注,去年初暴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感染率最高,致使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与职业保健问题充分暴露,提醒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尤其是利器损伤、针刺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更大。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医务人员肝炎的患者中,因废弃针头刺伤者占10%-30%[1],供应室则更为常见,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因供应室工作人员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回收与洗涤已感染过病人血液、分泌物的器械、针头、物品,暴露于各种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或缺乏相关的知识,特别是职工人员文化层次低,自身防护意识不强,在工作过程中被感染的几率很高,这不仅易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因此,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加强对各类人员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树立职业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隔离预防措施,加强管理是当务之急,对防止交叉感染发生,控制医院内感染,确保安全生产及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供应室工作中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针刺伤、刀割伤及玻璃器皿、不锈钢贮槽等在洗涤处置中的意外伤害,是最常发生的。科室100%工作人员均有不同程度受到损伤,使其在精神和肉体上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由于长时间站立进行洗涤工作,搬运重物等可能造成脊柱、关节及肌肉的损伤、风湿性关节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1.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和化学消毒剂,每天回收和处理各类配用过化疗药物的注射器,工作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发放各类消毒液等化学物质,大部分都具有挥发性和刺激性,对人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轻者造成皮炎、鼻炎、支气管哮喘;重者导致中毒、流产、致癌等[2]。

1.3生物因素

洗涤接触被传染性病毒和细菌污染过的医疗器械,如乙肝、丙肝病毒、冠状病毒、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其它传染性疾病,供应室工作人员是受感染的高危人群。

不恰当的清洗会给患者及工作人员带来危险,使用的清洁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环境不符合标准都有潜在和严重风险存在。

1.4技术因素

操作不熟练、工作不扎实、动作粗暴或工作时注意力分散、说话、开小差、心不在焉、工作缺乏预见性、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不戴防护工具等,都可造成意外损伤。

1.5其它因素

如噪音、使用陈旧设备、超声波清洗机、全自动清洗器、大功率排风扇、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时的噪音等,可严重干扰人体内分泌,使人烦躁。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质量。臭氧是眼睛和肺脏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因此,使用紫外线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乳胶手套的使用对过敏人员可引起各种反应。易燃易爆气体和设备,如甲醛、蒸汽管道、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热鼓风干燥箱等的使用,均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转贴于 2.风险管理

2.1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制定教育计划,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掌握有效的消毒预防措施,增强自身防护意识,保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严格做好周围环境的消毒隔离工作,定期进行工作环境检测监控。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严格消毒隔离制度的实施,是保证减少交叉感染的关键环节。任何存在侥幸心理、不做好防护工作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有害于自己,也可能坑害他人。

2.2建立健全自我防护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洗手和避免利器刺伤。实行标准预防。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把任何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认为具有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在接触回收和清洗污染物品时应戴双层手套,内层为一次性手套,外层戴乳胶厚手套,工作日寸应集中精神,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操作流程,避免被锐器割伤。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而引起接触性皮炎。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强化手的清洗及消毒,每次操作完毕应严格洗手。脱去手套时也应洗手后才做其它工作。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加强医源性废物的消毒及分类,感染性废物用双层黄色袋包装,损伤性废物放于锐利器具盒集中运输,统一毁型处理。

2.3改进再生器械用后的流程处理及完善防护设施

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流程进行操作,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作初步处理,回收处置各类医疗器械时应戴双层手套:流动水冲洗一配制清洗消毒液于超声波机内浸泡超洗一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洗涤消毒干燥上油一包装一灭菌。钢针头经超声波机超洗后先灭菌,再在针头钻洗机上逐个钻洗,分类加工后灭菌备用。对于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先行灭菌后再清洗消毒灭菌。取消配药用的玻璃注射器,改用~次性注射器,特别是化疗药物严禁用玻璃注射器,从而避免在洗涤过程中对供应室人员的损害。加强仪器设备的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购进全自动清洗机,改善和减少人工操作,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因长时间站立操作而发生颈椎病及腰肌劳损。

2.4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应急预案措施

合理设计装修室内工作环境,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确保在洗涤消毒灭菌过程中不发生再次沾染,提高工作效率并进行隔音隔热设置,尽量减少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肘噪音和蒸汽对人的影响,配置中央空调,无菌贮物室及监测室内安装医用型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清洁区紫外线灯配置定时调控开关,在工作人员下班时间进行照射消毒。消毒剂存放仓库注意通风,安装排气扇等,创造有利于自身防护的环境。同时工作人员应熟练应用防护技术,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每项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和防护意识,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标准。检查督促防护工作殊措施的落实,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防纠正。发生锐器伤时,要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措施。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心电与循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