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产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有重点地进行经验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研究 发展
一、前言
如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也日趋完善。中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体育产业研究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二、文献统计
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中的所有期刊文献,以“体育产业”为检索词,共找到104623篇,最早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是在1990年,由钱文军发表的《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初探》。从1991年开始,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逐年增长,2004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2003年的2000多篇增长到2004年的4000多篇,这与我国产业规模总体增长趋势是一致的[1]。
(一)文献数量
自建国以来,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并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的文献共有1350篇,最早的是韩丹发表在《体育与科学》的《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变――谈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以2009-2013年为例,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论文中,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期刊来源包括核心期刊和CSSCI,共找到525篇,其中包括2009年143篇;2010年122篇;2011年89篇;2012年103篇;2013年68篇。
(二)期刊分布
通过对525篇文献进行分析,5年间体育产业研究论文分布于80种期刊,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院校学报是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载体,刊载论文数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中,有6个是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类期刊,也是体育类核心期刊,其余是以经济类为主的期刊,这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有关[1]。
(三)关键词
自建国以来,核心期刊和CSSCI上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共有3283篇,最早出现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文献是相建华于1988年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上的《体育经济学研究管见》,可见,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003-2007年,相关文献中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增长迅速,这与前面提到的2004年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大幅度增长的时间相吻合。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类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归纳:
(一)理论研究
目前,对于体育产业的界定,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行业的集合;而另一派学者则强调体育产业是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同时,它又不是脱离体育事业而独立存在的经营体[2]。曹可强认为,体育产业是社会各部门开展的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各部门,还包括提供有形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3]。鲍明晓则认为,体育产业就是由体育商品的产、供、销而形成的行业体系[4]。
综上所述,由于对体育产业的理解不同,因此产生了许多对体育产业不同的界定。但众多学者都同意,体育产业不仅包含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的所有行业,还包括服务业与制造业,包含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
(二)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为政策起步阶段,1992-1997年为政策成长阶段,1997-现在为政策体系形成阶段[5]。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政策的配合,而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自己的事情[6],一个融洽的发展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林显鹏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基本对策:发展体育产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体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7]。
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结构转变过程,体育产业也迎来转变的时机,把握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体育产业相关论文的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分析,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体育产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而随着人们对体育产业的不断关注和更加深入地了解,将会出现研究质量更高,紧随社会发展潮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道荣.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4:380-382.
[2] 韦华.3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3-17.
[3]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 高巍,万兴亚.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之刍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8:12-14.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产业 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西安市15所高等院校。依次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京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外事学院。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讨论与分析
1.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特征
(1)独特的优势
西安市高校发展体育产业有其特有的优势。高校体育的消费对象相对稳定,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西安市高校的办校规模一般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客观上形成一个庞大的、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而且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观念的改进,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多,这些都为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西安市高校的场馆设施虽比不上发达省份与地市的高校的水平,但是各种场馆设施基本上具备,这就为开发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打下硬件基础。
(2)福利体育是主体
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针对学生的体育经营必须是有助于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的行为,因而,对学生不能乱收费,而应采用合理收费的形式。所以,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中针对学生部分应是福利体育,而不是商业体育。福利体育往往被误认为就是免费体育,实际上免费体育仅是福利体育的一种形式,他的另一种形式是低于产品成本收费的优惠体育。几十年来,我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兴办福利体育。但是,长期以来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单纯的消费事业,认为福利体育就是免费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否定了体育的商品性,把福利体育搞成免费体育,造成了只投人无产出的局面。这样的结果,加重了国家财政经济负担,对高校体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和制约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的认识。西安市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优惠体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现阶段,福利体育仍然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主体。
(3)商业体育是辅助形式
目前、西安市有些高校已不满足于仅仅开展福利体育,他们开办体育公司或门市部,在体育商业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商业体育的特点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体育商品的经营,盈利是其目的所在。其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大大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体育商品化、市场化,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商业体育在西安市的部分高校中进行了一点浅浅的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现阶段只能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一种辅助形式。
2.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结构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为经费短缺的问题困扰,都在走教学、科研和产业三者并重的路子。而各校的体育部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在努力地发展产业、搞好科研,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笔者对西安市15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是由多种经营形式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较为完整的经济结构。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可从福利体育和商业体育两方面划分,这样就会较清楚地认清他的结构,见表1。
3.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1)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西安市高校的经费都很紧张,像以前以“等、靠、要”为主的资金来源已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因此,以多种形式在福利和商业体育上开发筹集资金,满足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已是必走之路。从教师奖励资金的主要来源看,学校奖金和课时费各占55%,这反映出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在体育产业上开发不够,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信息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则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表2)。这些都造成了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浅层次的福利体育开展较好
以游泳池收人和场馆开放或出租的收人为主的学校各占70%和5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在利用现有场馆进行体育产业开发是成功的。而体育服装、体育健美、健身等体育项目培训班所占比重较小,说明在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教师创收还做得不够。
(3)商业体育基本上没有开发
在笔者调查的西安市15所普通高校中,通过开办体育公司和门市部进行创收的学校有4所,占26.7%,而利用场馆、游泳池开放创收的学校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各占70%和55%),从这组数据就可以看出,目前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的结构主要以福利体育为主,而商业体育开发甚少。体育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往往带来极大的商业利润,象德国科学家研制的分辨促血红细胞生成素的仪器,售价是上千万美元。我们国内王保成教授研制的电子肌肉力量训练仪也价值不菲,这些都说明在商业体育方面,高校体育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追求就会有收获。
(4)场馆设施有待加强
场馆设施是目前西安市高校开发福利体育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尤其是体育馆。各校场馆等基础设施基本都有,然而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同。比如,还有近20%的学校没有体育馆,许多福利体育的项目就无法开展,直接影响到这些学校体育产业发展。目前许多学校按照教体厅[2002]14号文件,正在争取修建新的场馆,这对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和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更好地利用场馆,发挥其综合效益,才能更好地作用于教学。
(5)发展模式较封闭,形不成规模效益
目前,西安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多数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模式单一、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措主要依附于上级有限的财政拨款,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把自身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挫伤了体育教师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6)高校体育的职能使其全面市场化受到一定的限制
体育要有市场,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投入,二是效益。这也是西安市高校产业市场化与竞技体育市场化不能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西安市高校体育只是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跨世纪的综合性人才”为核心职能,以教育、培养和发展身体为总目标。其实施的过程也是在各个高校这一狭小的领域而不是全社会,对外联系几乎为零。这些因素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的市场窄、效益低,外界投资少等特点,这就限制了高校体育全面走向市场。
三、结论与建议
1.西安市高校体育产业结构是有福利体育和商业体育构成的,其中福利体育包括免费体育和低收费的优惠体育。
2.高校体育产业在福利体育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商业体育方面,只有部分学校做了一点尝试,适合于西安市本地环境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模式还不成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3.有些学校场馆的设施条件较差,直接影响到了体育产业的开发。各校在按有关文件争取兴建新场馆时、应充分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4.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5.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把握时间,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翠然: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48~158
[2]辛利等:中国经济体育产业化经营理论与战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X)0,17(2)
[3]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1~116
关键词:民营体育产业;发展动力;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16-06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同年被称为“新非公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民营体育产业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把体育视为纯公益事业,一切体育事务由政府包办,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政府包办的体育事业已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改革开放后,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体育发展经历国家包办的福利型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过程,民营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点和带动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967.15亿元,从业人员55.3万人,实现增加值319.05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95%,产业规模和总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体育产业总产出955.14亿元,实现增加值313.8亿元,从业人员54.76万人,总产出、增加值、从业人员占体育产业的比重已超过97%,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9%;近5年民营体育产业增加值以每年平均26%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高于同期福建省GDP增长速度近10个百分点,造就了安踏、特步、361°、匹克、鸿星尔克、乔丹等42项国家级体育运动品牌和43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取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标志品牌、产品60项,安踏等13个体育制造业企业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成功上市;形成了以泉州运动服装、运动鞋为主,福州、莆田运动鞋类为主,厦门拍类、健身器材为主的体育制造业产业集群[1]。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极具代表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体育服务业比重过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因此研究民营体育产业发展动力,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有助于体育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下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具有内在逻辑、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是产量、产值、增加值、利润、创新等增长过程,是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品质量、产业竞争力不断完善与提高的过程。产业发展研究由来已久,其核心问题是发展动力,对于体育产业动力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学者们主要从运行体系、产业成长、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几个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改革推动力、科技促进力、体育创新力、商业运作力、政府调控力、体育认同度、休闲时间、市场需求、企业能力、产品等体育产业发展动力[2-5],但针对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动力则尚未有人涉及。为此,本研究以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为例,依托2008年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结果、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等数据,力图穿越纷繁的现状研究,剖析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进而为面临经济全球化、国际体育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等生存竞争问题的民营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借鉴全国工商联广义民营经济的界定,本研究所涉及的民营体育产业是指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体育产业,即所有权归个体、集体、股份制、港澳台商、外商以及民间组织等的体育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及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方案,民营体育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制造业两大类。
No.5 2012 产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发展是在各种动力推动下变化的过程,这些动力并不是独立存在和起作用的,各种动力只有通过或者借助于其他动力的支持和配合才会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市场经济规律、一般产业运动和发展规律、消费发展规律等产业发展原理支配着产业发展变化,构成了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机理。产业发展动力源于内生驱动力和外源推动力(图1)。内生动力是指产业内部的动力,即在利益追求驱动下,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并通过规模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构成内生动力推动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外源动力指产业外部的动力,即必须通过产业内部动力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民营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的体育消费需求、资金、人力资源等基础,体育消费结构转变促进了民营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引导和支持体育消费,保障了投资者利益,共同促进民营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产业集群,这些动力协同推动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伴随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不仅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而且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深化了市场经济改革。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现状,可以推断出,体育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此背景下,针对体育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体育产业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建议策略。
一、体育产业现状
(一)体育产业概念
依据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育产业界定,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现状,本文认为,体育产业应是指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为依据,进行的一切生产性和经营性活动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主要包括职业体育产业、健身产业、体闲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产业、特许纪念品销售、体育经纪人(公司)与体育赛事经营推广公司等子产业。
(二)我国体育产业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但是回顾十年发展历程,在综合国力提升显著提升,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体育竞技表演业稳中有升;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体育健身娱乐业快速增长;体育健身培训业异常活跃;体育彩票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体育中介业前景广阔。
二、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对体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相比差距甚远。全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体育消费能力较低,大量的产品库存占据了企业流动资金,在国内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改革只能选择银行贷款。较发达国家相比,单一的体育产业融资渠道,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优化。
(二)体育本体产业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各种体育产业活动总量较低,体育经济活动的内部结构也不十分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康复保健、体育培训、体育场地服务等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落后于以体育信息传播、体育广告、体育用品制造等为主的体育本体相产业发展,体育本体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
(三)体育产业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指导体育活动开展,但其内容不够具体,缺乏配套法规支持,难以规范体育产业发展。尽管近年来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但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管理效果差强人意。个别省市出台的地方法律法规,管理模式和思路不尽相同,管理效果参差不齐。
(四)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体育产业在长期处于行政管理主体框架之内,经营管理深深打上了行政管理的烙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暴露出体育产业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而现有的体育管理人员大都由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组成,而非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他们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增强国民体育产业意识,树立体育产业化发展理念
纵观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历程,体育产业的兴起、发展、兴旺都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发达国家,一般国民都会选择2-3项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健身手段,且愿意为此付出金钱和精力,拥有较高的体育消费热情,而我国的体育人口、体育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增强群众体育意识,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灌输体育产业理念,使人们把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形成对体育产业效益的清晰认识。
(二)建立体育产业融资机制,构建体育产业资本支持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良好的资本支持体系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当建立完善以下六种融资机制,积极构建体育产业资本支持体系,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一是股权融资,通过发行体育股票的方式募集资金;二是债券和基金融资,通过发行债券和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三是商业银行贷款融资,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抵押等方式获得资金;四是体育赞助融资,通过吸引体育赞助获得资金;五是体育彩票融资;六是其他产业中已经运用的投融资模式,如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
(三)加快品牌化与规模化建设,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建设是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的根本途径,对于增强体育用品的市场竞争力作用巨大。通过体育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体育品牌,摆脱国际品牌代工厂、"小伙计"的尴尬局面,通过抢占国际国内市场刺激体育产业发展。此外,通过增加体育用品出口,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构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元体育产业市场需求
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应当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多层次、针对性为培养方向,整合优化体育产业人才教育资源,与高校学历学位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具体来说,教育机构应把培养跨国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国际性体育经营组织决策人才与国际性公司体育运动行销策划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要求受教育者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体育企事业单位、不同职业领域经营管理能力,并熟悉政府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过程和依据。
(五)加强体育产业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针对我国体育产业法规不完善,地方性法规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管理层面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加强高危体育项目安全监管,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开展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义良.我国体育产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一、宁波优势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进入发展快车道。市民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强烈,体育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宁波体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与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积极态势。以体育健身服务、运动休闲、体育用品、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为主的体育产业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和繁荣,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不断提高。2010年宁波市体育产业增加值高达35.8亿元,占全市GDP的0.69%;2011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量达10.43亿元。同时,宁波市体育产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布局不合理,扶持政策不到位,聚集效应不明显,主体产业比重偏小,体育用品业大而不强,体育竞赛业受制于管理体制等。
当前,宁波市正努力整合现有体育资源和自然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宁海国家级户外运动休闲基地、象山县海钓基地、东钱湖体育休闲基地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十大体育运动休闲基地,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运动休闲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确定以体育运动休闲业为亮点产业,健身娱乐业为主导产业;积极扶持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通过市场调节来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加快发展体育彩票业。由此可见,宁波市优势体育产业主要有健身娱乐服务业、运动休闲业、体育用品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彩票业。
二、宁波优势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与措施
有效的扶持政策是宁波市优势体育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宁波市优势体育产业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全方位、多系统的“给力”扶持政策,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政、税务、金融、土地等,以促进宁波市优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
(一) 加快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通过制定政策,引导、规范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市场行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政府把发展体育产业纳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体育产业的针对性指导及组织协调,建立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推动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体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育行政部门按照“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健全的市场机制,使体育企业真正成为竞争主体。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二)完善优势体育产业的财政、税收和投融资等扶持政策
继续强化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对优势体育产业的组织领导,完善支持优势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公共财政对优势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应根据产业实际,积极建立健全优势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优势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体育运动休闲基地建设与创评,支持体育健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和星级评定,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和产业链建设,鼓励企业参加全国性、区域性重点展会,支持体育用品产业人才培养、体育广告宣传等。政府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优势体育产业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体育产业投入的力度,合理整合体育产业的财政扶持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统筹效应。对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及体育配套设施的体育健身服务业、运动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优势体育产业,通过财政手段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快速发展。
2.落实税收减免支持政策
根据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文件精神,对于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关于体育竞赛表演等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体育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发生的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捐赠支出,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政府对于群众健身的公共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公共开放的程度等,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拓宽投融资渠道
制定并完善支持优势体育产业融资的相关法规,创建优势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和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优势体育产业融资的配套机制,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投资、市场引资、彩票募资、银行融资等渠道全方位筹集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促进体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体育产业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优势体育产业。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优势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进入体育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探索建立体育产权交易平台,将体育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列入交易内容,为民间资本进入体育产业投融资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民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完善体育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开发适应体育产业的贷款担保服务。
(三) 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保证优势体育产业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起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体育服务认证相结合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宁波市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加强对体育企业的指导,协助其进行体育产品质量认证,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赛事组织依法开发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要抓好宁波体育品牌产品的整合、打包和推介工作,鼓励引导设立体育用品展示交易平台;积极引导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宁波市体育竞赛表演、全民健身等项目;建立宁波优势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加强优势体育产业信息的交互共享。
(四) 完善优势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