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粮食安全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驾驶室;安全性;轻量化
中图分类号:U463.85文献标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1.02.008
Lightweight Cab Design of Heavy Truck Based on Safety
Wan Xinming,Li Yang,Huang Yupeng,Cheng Kuo
(China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ongqing 400039,China)
Abstract:While ensuring the safety of heavy trucks, lightweight desig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ECE R 29 regulations, a finite element model(FEM) of the cab was established. FEM simulated pressure on the front, top and rear part of the cab respectively, and the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formation were obtained. On this basis,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those thre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 potential light weight parts were selected to optimize the design. Then optimization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the tests. The lightweight design reduces 22 kg weight of the cab while improving safety. The lightweight optimization metho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imilar products.
Key words:cab;safety;light weight
在我国汽车对石油的消耗量中,商用车消耗量占整个汽车消耗量的72%,而我国自主生产的商用车相对国外同类车型平均油耗高10%,已成为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1]。国外的研究表明:汽车自质量每减少10%,油耗便降低6%~8%[2]。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政策法规的逐步实施,治超限载的力度加大,以及来自成本的压力,商用车轻量化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已成为众多商用车生产企业的主要研发重点之一。
重型货车是商用车的代表,其驾驶室的轻量化设计对减轻整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3]。本文以满足ECE R29安全法规为目标,确定了以有限元分析为基础,利用灵敏度分析确定优化零件,对优化截面部件厚度的轻量化改进方案[4-5],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
1 基础车型静力分析
1.1 驾驶室有限元模型建立
有限元模型包括驾驶室白车身有限元模型、支架系统有限元模型、车门有限元模型和内饰有限元模型。其中,驾驶室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等均为薄壁结构,划分为4节点或3节点壳单元;前下横梁划分为梁单元;连接支座划分为8节点六面体单元、6节点五面体单元或4节点四面体单元。整个驾驶室模型分为10个分总成:前围、后围、顶盖、左侧围、右侧围、地板、车门、仪表板内饰和底架。分总成内部和各分总成之间使用的连接单元主要为CWELD单元还有RBE2和BEAM单元。模型单元数、节点数和焊点数分别为571045、592267、7279。表1为材料参数设置。
1.2 驾驶室有限元模型验证
模型验证包括质量和连接两部分。通过模型值与实际值对比,实车各总成质量与模型中的质量基本一致,满足工程建模的误差范围。
驾驶室的连接关系以焊点为主,底盘以螺栓为主。模型中,普通焊点采用梁单元来模拟,螺栓则采用刚性连接。部件之间的焊点个数以及位置均以企业的焊接图进行布置。
1.3 基础车型静力分析
ECE R29中有3项试验,分别是正面碰撞试验、车顶强度试验、后壁强度试验。分别验证驾驶室前部、顶部和后部的结构强度,每项试验都有严格的试验流程以及条件(具体见ECE R29法规)。
参照ECE R29的方法,设置顶压、后压、前压分析边界条件及载荷(图1)。底部约束前端转轴部分和后面支架下端,压力10 000 N通过RBE2单元作用于驾驶室上。
通过分析,得到在各个工况下的位移情况,表3为各工况加载点位移值。
2 轻量化改进方案分析
2.1 灵敏度分析
在上述顶压、后压、前压静力分析有限元模型基础上进行灵敏度分析,边界条件及载荷均不改变。设计变量设定为驾驶室白车身部件厚度,约束变量设定为加载点位移。以质量最小为目标函数[6]。根据分析结果,提取顶压、后压、前压各工况下的部件灵敏度系数曲线,如图3所示。
2.2 确定改进方案
从分析得到的灵敏度系数可以看出优化的重点应为地板、立柱和覆盖件。综合顶压、后压、前压各工况情况,本着减少灵敏度系数较大的部件厚度,适度增加灵敏度系数较小的部件厚度的原则修改部件厚度,拟定出修改方案。
轻量化方案中涉及厚度改变的部件如下:地板、驾驶室骨架等主要承载件厚度增加0.1~0.3 mm,面积大的钣金件如顶盖、后围板、侧围板和一些承载力较小部件的厚度减少0.1~0.3 mm不等,总质量减轻约22 kg。
2.3 改进方案的静力分析
由表4可知,改进方案相对于基础车型,其变形值均有了一定的下降,同时白车身的质量也有所减小,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的目标。
2.4 改进方案动态安全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修改方案对驾驶室安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驾驶室顶压、后压及摆锤前碰撞的动态安全性能分析,其计算结果如下:
(1)顶压对比分析
① 顶棚变形情况对比
图7是轻量化改进前后顶篷和地板距离变化曲线对比图。如图7所示,顶篷和地板之间的距离在0.06 s时趋于稳定,采用0.15 s时刻的驾驶员生存空间对其进行评判。可以看出,改进前后差别很小,说明轻量化改进方案对驾驶室在抵抗顶部压力的强度上没有明显的影响。
② 乘员生存空间判断
在驾驶室关键变形数据稳定后,利用乘员生存空间评判标准对驾驶室乘员生存空间进行评判,见表5。
从表5可知,在顶部静压仿真中,乘员生存空间尺寸值和碰撞前差别不大,能够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
(2)后压计算对比分析
图8是改进前后驾驶室后围(变形部分)和前围(未变形部件)之间距离变化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前后围之间的距离变化范围在10 mm内,即处于结构弹性范围内。同时改进前后变化趋势和范围大致相同,不会对驾驶室乘员生存空间构成威胁。
(3)摆锤碰撞对比分析
碰撞之后的假人生存空间尺寸见表6。
从表6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实施轻量化方案之后假人的生存空间有小幅增加。
3 试验验证
按照ECE R29的要求,对改进后的驾驶室进行了顶压、后压、摆锤撞击试验。按照试验要求,驾驶室安装在车架上,车架纵梁安放在横跨车架全宽的枕木垫架上,纵向固定将链条或钢丝绳拴系在车架前端,横向固定用链条或钢丝绳对称地拴系在车架纵向中心线的两侧。
如图9所示,压板以缓慢的速度移动,分别向驾驶室施加向下、向前压力。碰撞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都证明了该驾驶室可以满足法规要求。由于驾驶室的变形较小,因此几乎没有影响到假人的生存空间。表7是顶压及后压试验结果。从表7可知,驾驶室加载位移远远小于法规允许值,驾驶室安全性较高。
图10是驾驶室撞击试验试验的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由于门框等部件未显示的原因,仿真中假人头部上方的空间看似较大,实际与试验的空间基本相同。
经过实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 各种工况下的试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在10%左右。
考虑误差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建立仿真分析模型的过程中,对相关零部件及结构进行了简化,模型参数设置包括材料基本物理参数、材料力学特性、边界条件的简化等因素[7],对模型精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考虑实车制造过程中的成型、加工等工艺造成实车状态与设计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总体来看,仿真结果精度可以满足工程需要,为产品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4 结论
(1)通过分析可知,基础车型驾驶室存在一定的轻量化空间。采用多种优化方法对驾驶室钣金件进行厚度优化,改进后的驾驶室质量减轻了22 kg。在质量减轻的前提下,驾驶室位移值有所降低,乘员的生存空间有较好的保障,整体优化效果明显。
(2)基于灵敏度分析基础上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对驾驶室结构设计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避免了修改完善的盲目性,可节省大量的设计成本和试验费用,缩短设计时间。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
(3)本文首先对基础车型进行分析,再进行灵敏度分析,综合判断需改进零部件的数量,继而进行优化分析,最后进行试验验证的优化方法流程对同类产品设计具有普适性,对于结构轻量化设计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叶爱凤,徐彪.东风商用车轻量化开发[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0(2):7-11.
Ye Aifeng,Xu Biao. Lightweight Development of Dongfeng[J].Automobile Technology & Material,2010(2):7-11.(in Chinese)
青山公彦,樱田澈.商用车轻量化技术[J].轻型汽车技术,2002(8):25-29.
Qingshan Gongyan,Yingtian Che.Lightweight Technology of Commercial Vehicle[J]. Light Vehicles,2002(8):25-29.(in Chinese)
王征,钟绍华.专用汽车造型和轻量化设计的探析[J].专用汽车,2006(4):34-35.
Wang Zheng,Zhong Shaohua. Research of the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in Styling and Lightweighting[J]. Special Purpose Vehicle,2006(4):34-35.(in Chinese)
桂良进,周长路,范子杰.某型载货车车架结构轻量化设计[J].汽车工程,2003,25(4):403-406.
Gui Liangjin,Zhou Changlu,Fan Zijie. Lightweight Design for Frame Structure of a Heavy-duty Truck[J].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3,25(4):403-406.(in Chinese)
王旭,苏瑞意,范子杰.大客车结构有限元分析及轻量化设计[J].汽车技术,2007(7):21-23.
Wang Xu,Su Ruiyi,Fan Ziji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Light Weight Design for Bus Structure[J]. Automobile Technology,2007(7):21-23.(in Chinese)
马迅,过学迅,赵幼平,等.基于有限元法的结构优化与灵敏度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21(4):558-561.
Ma Xun,Guo Xuexun,Zhao Youping,et 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J].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21(4):558-561.(in Chinese)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渲染“中国粮食”,在当时引起一场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大辩论”,实际上,当时对中国粮食问题会造成世界级影响的担忧在国内外学者中已屡见不鲜。仔细思考,如今已经不是“谁来养活中国?”这样的区域性问题,而是“谁来养活世界”这样的世界性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与此相对应,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基本生活的粮食安全问题仍在困扰着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加速了环境的退化,并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稳定。粮食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粮食出口国也包括粮食进口国都无法漠视的重大问题。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不可否认在世界粮食市场价格长期稳定甚至低迷时期,个别国家尽情享受了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所带来的所有益处,可是,这些国家也必将承担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诱致的巨大粮食需求和生物质能源开发消耗的巨大粮食需求以及投机基金引起的粮食金融化导致的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暴涨诱发的长痛。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也具有相对性?
当今的世界,已经由“富有”就可以买到粮食走向“富裕”也未必能够买到粮食的新阶段,以粮食(经济)援助和中断粮食贸易契约为代表的,以粮食作为武器的趋势日益凸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人类真的已经步入重新定义“富裕”这个概念的时候了。也可以说经济学在面对粮食问题时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分析粮食问题对经济学而言真有些强人所难的感觉,抑或是也许经济学已经踏进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基本观点、参照物和分析工具的门槛阶段。何故?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包含着浓厚的政治、军事、生态、社会等色彩。说到底粮食问题是人性的善与恶的完美结合。
《谁来养活世界》旨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世界粮食问题置于世界经济坐标系中,分析世界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消费、贸易和库存的基础上,对农业协定以及粮食价格等进行详尽的考察。以此为依据指出世界粮食面临的问题,并从提高产量、合理消费以及科学制定粮食价格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方略。
《日本的粮食》利用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食品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粮食问题放在日本经济的坐标系中,把握日本粮食发展的态势及空间分布规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以下理论与实践问题:日本粮食生产条件和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分布剖析;粮食生产、农户经济分析、农业组织化、粮食贸易、消费、库存现状、粮食价格与政策等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的把握;日本食品经济的发展;日本粮食问题面临的挑战;日本粮食问题的对策。
本丛书最大的特点是资料详实。许多资料都是第一次使用,前后加工整理的数据超过100万之多。第二个特点是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读者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第三个特点是客观性,也就是在分析世界及各国粮食问题时,完全依据世界粮食发展的客观情况,没有主观臆断的色彩,也没有意识形态的表露。
此前,中国长期坚持18亿亩耕地的红线。而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由于不得占用、旱涝保收,中国老百姓俗称“保命田”。中国人口与耕地保有量矛盾长期持续,虽然粮食连续10年增长,但专家表示,由于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城市化发展压力不断加剧,耕地保护和延伸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广东等沿海省份,因为城市边界不断外延,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完善,种地收益远低于土地出让的收益的现象突出。种地不如“种房子”,这让耕地保护十分困难。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民辛勤耕作一年,一亩地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与其苦守耕地,还不如将自家地转用于工业用地。如此情况,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何来?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中央一直要求保证耕地红线,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中占用了大量土地,虽然保证了土地数量的增减挂钩,占用与复垦平衡,但优质土地有限,复垦地往往是山区丘陵,质量很差,产量难以保证,而被占用的往往是良田。
一些专家担忧,如果长此以往,虽然红线仍在,但粮食安全可能面临严重挑战。
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耕地中60%以上质量中等偏下,优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不到3%。专家认为,在2020年前,建设8亿亩旱涝保收、不得随意占用臵换的高质量基本农田,是对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对稳定未来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如果这一计划顺利完成,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时,亩均增加的生产率将为中国额外提供8000万吨优质粮食,大约相当于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3.5%同时,中国政府也将为耕种基本农田提供多种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
上世纪50年代,印度学者发表的《悲惨性成长》引爆了全球农业革命,该文提出,工业发展速度远快于农业将导致农民收入下降,从而引发“工业越发展、农民生活越悲惨”等一系列问题。
据此,美国等国家纷纷开始将工业发展收入大力度用于对农业、农民的补贴,这对于这些国家当前形成的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一年补贴农业的资金足够应付两场科佐沃战争,这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现在借鉴。”位于广东发达地区的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局副局长李溟介绍。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粮食安全事关全局,粮食收购是生产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收购关系到粮农的切身利益,卖粮收入是种粮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当前早稻丰收,粮食市场低迷、价格持续下行,粮农遭遇卖粮难题的情况下,启动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种粮农民的真切关杯,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于稳定我县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确保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早籼稻最低价收购执行预案的准备和组织实施工作。为争取早稻收购工作的主动,全县安排今年早稻收购指导性计划16000万斤(见附表)。
二、执行预案,落实好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今年国家规定,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起止时间为7月16日至9月30日,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每百市斤132元,是指2014年生产的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的早籼稻到库收购价。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各收购企业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做到理解政策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后,所有承担最低价收购任务的委托收储企业,都要按要求悬挂收购质价政策公告牌,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质价政策和现金结算制度,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损害农民利益;不准拒收、限收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对于杂质、水分不符合入仓质量标准而经过清杂整理可以达标的,要按规定进行收购;对于确实粮质有问题而影响粮食安全储存不能收购的,要向售粮农民做好解释工作。同时要搞好便民收购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最大限度方便农民就近交粮的需要。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执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让农民交售放心粮、满意粮,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三、加强监管,维护好早稻收购市场秩序
为保证粮食合理有序流通,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发改委、粮食、工商、农发行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各自职责,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责任机制,要加强对各收购库点落实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全程监督检查,特别是要把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粮食质价政策执行情况、粮食售粮款是否及时兑现,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发现问题要责令改正,切实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监管、农民利益、政策兑现三到位。
四、落实资金,确保农民售粮款及时兑现
粮食部门要积极与农发行和中储粮南昌直属库加强业务沟通、协调,搞好收购资金的测算和筹措工作,确保不因收购资金而影响正常收购。农发行要继续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体作用,协调落实好收购资金发放,一如既往地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工作,保障收购所需资金,做到不断档、不拖欠,确保粮款现场结清,不向农民“打白条”,满足早稻收购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