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核心竞争力可持续盈利能力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在企业的战略财务管理中,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焦点,它是实现企业财务竞争力、保持企业财务甚至整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企业能力。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下以五个基本特征:(1)价值创造性。财务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价值创造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社会贡献率。譬如,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资本、要素资本以及知识资本,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既降低成本又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客观差异性。由于不同企业在可控财务资源的禀赋、财务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十分明显。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所以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得以可持续发展。(3)内隐综合性。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渗透于企业财务能力之中,更具有内隐性,不易被人发现。它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始终,筹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活动都离不开财务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一系列综合的财务活动把财务核心竞争力体现出来,使之能为系统的财务活动提供发展的动力以及发挥稳定财务系统的作用。(4)组合协同性。两项或多项财务能力与理财知识结合、创新所产生的新公司理财核心竞争力,不是原来几项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些特征也符合BarnRy检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王艳辉、郭晓明,2005)。例如,集团内部重组产生最明显的组合协同效应是将重组各方的最具优势的方面成功地转移到新公司中,并运用到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或推进产品改进),控制成本费用,降低财务风险,体现出驱动重组的财务协调效应,为新公司创造新的价值。(5)动态发展性。在未来变化莫测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拥有动态发展的财务竞争力,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使得这一优势永久地延续下去。未来企业的财务竞争,将是以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为主导的新型财务竞争。
根据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五点特征,笔者认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可持续创新盈利能力,可持续创新盈利能力的动力是创新,关键是可持续,目的是盈利。
二、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应将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细分为可持续财务盈利能力和可持续财务创新能力两部分。就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和特点来看,对于上述两部分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是不同的。其中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关键在于综合,如何将现有的财务评价指标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对于财务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指标的设计、权重的设置、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德尔菲法;工程咨询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018-03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工程咨询与监理行业发展及对策研究”(批准号:05E004Z)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宋 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罗福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陕西 西安 710055)
一、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优势,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来。根据该文的定义,核心竞争能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知识。进一步,詹姆士等学者通过仔细研究成功和失败企业两方面的例子,认为有效的核心竞争能力是跨越各部门的、能够灵活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群。企业应集中力量,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定位于对将来成功最具决定性影响的、在价值链中充分发挥独特作用的2-3个活动或技能上。梅雅和乌特巴克(M.H.Meyer,J.M.Utterback)认为,核心竞争力特指企业价值活动各环节所蕴含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取决于4个维度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技巧和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而且不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
对于生产组装产品的企业来说,以在个别领域的竞争能力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许有其合理性,就像Prahalad、Hamel以及詹姆士等学者所采用的方法那样。但对于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工程咨询企业来说,由于最终所提供知识产品的质量受到各流程工作质量的直接影响,以价值链上个别环节的竞争能力来定义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不可行的。就工程咨询企业而言,笔者更赞同Meyer和巴顿等学者的看法,即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是一个由多维度能力组成的综合体。
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其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只有这样,核心能力的存在才有其经济现实性意义。二是延展性。核心能力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从横向上看,企业某一方面核心能力的形成可以在相关领域衍生出许多有竞争力的技术或产品,从而为企业带来规模优势和经济效益;从纵向上看,核心能力能够沿着企业活动价值链将其能量持续扩展到各个节点直至最终产品上。三是异质性。核心能力和竞争对手相比必须具有领先或差异化特征,这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四是缄默性。核心能力所蕴含的各项特征,其内容太多,难以用语言来形象地、清晰地描述,这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的缄默性特征是与核心能力本质的知识具有黏着性特征紧密相关的,核心能力不可能离开载体而独立存在,这客观上决定了核心能力的难以复制性。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所提供的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最根本性需求――很强的针对性与个性化、时效上的及时性以及效果的明显性。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延展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在某工程咨询领域的专长和能力能够延伸到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并且在扩展领域中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主要从事的工程咨询领域的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成在某一工程咨询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并在某一个或几个技术领域或职能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缄默性”,不仅包含企业独有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与诀窍等技术特性,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文化特征,其内容大部分难以用语言、文字以及符号来表征,这决定了该特性难以在不同企业间传递和交流,因此,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
二、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模型建立
首先,应较全面地认识国内外工程咨询业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国家和地方、行业有关工程咨询业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借鉴有关学者、专家的论述和研究心得,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对富有业务和管理工作经验的高中级业内专家进行实地访谈和评价指标的专家问卷调查;第三,对调查搜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进一步调整修改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排序,最后确定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1.构建指标体系。笔者对评价指标的设计采取从工程咨询企业实际出发,借鉴一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从7个维度构建出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7个维度分别是:企业综合实力和业绩、咨询人员素质和数量、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营销能力、企业社会信誉度、企业文化。如表1所示。
2.问卷调查和数据挖掘。根据初步拟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表,编制成《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重要度评分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给各领域专家,请专家按规定的方式发表意见,并事先规定指标重要度的级数和每级的量值。本文将重要度分为5级,5级的量值分别取1、2、3、4、5,量值越大越重要。专家可根据对指标重要度的认识,在咨询表相应位置上画“√”。
设拟定出的指标体系中有P个指标,请K位领域专家评议。统计领域专家对每个指标意见的集中度、离散度和变异系数作计算。领域专家意见集中度定义为:
式中:λij为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给出的评价值;鉴于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λj≤3,C.V≥0.3为判据,满足条件的各指标进入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三、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概述。本次向5家大型工程咨询企业和1个工程咨询研究所发放了调查问卷。接受访谈调查的人员为30人。从职务分布上看,都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或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从技术职称上看,都具有中级或高级职称。
2.统计处理。依据以上建立的模型对所调查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新的工程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详见表2)。
3.结果分析。本次实际的调查问卷,令笔者十分吃惊。原本初步建立的7个维度、33个指标,减少到现有的5个维度、20个指标。下面笔者对所有去掉的指标进行分析说明。
(1)开展咨询业务年限,在原来还可以说明企业咨询能力的状况,但是,现在一些中小咨询公司也在迅速崛起,它们当中不乏一些能力较强的企业。(2)资质等级。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工程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选择的都是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工程咨询企业,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甲级资质,所以,不把资质等级作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指标。(3)年营业收入,作为企业的年营业收入一般与当年所接工程的数量有关。而接工程的数量和企业关系网、企业人员素质和数量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将这一指标去掉。(4)利润率,同年营业收入情况相同。(5)企业受表彰和获奖情况。这一指标在笔者调研过程中有很大争议,因为不了解企业所受的表彰和获奖的等级是哪一级别的,如果是国家级的就很重要,如果是一般行业中的就无所谓,反映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专家不完全认同现行的企业和咨询成果的评比奖励办法,这与评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弄虚作假现象及评奖结果多少缺乏社会公信力有关。所以,在此不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指标。(6)专职技术人员数量。数量多并不能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这是在调查中专家的一致反映。(7)专家库、先进技术或专利技术。在调研中许多企业都还未建立起专家库,并且都认为在工程咨询中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以,就目前工程咨询企业来说,专家库、先进技术或专利技术这些指标就显得无所谓了。但笔者认为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指标会表现得更加重要。(8)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程度或已通过认证。对于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如果想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只要找专门的人士进行策划,一般情况下都能通过。所以,这一指标就无足轻重。(9)咨询意见采纳率,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咨询意见采纳率和顾客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设置了顾客满意度就可以去掉咨询意见采纳率。(10)咨询取费率,这一指标一般是用大小来衡量的,然而,工程咨询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所以说它并不像生产型企业那样可以价格优势来取胜,而是要给顾客最满意和最周到的服务。
以上笔者对去掉的13个指标做了分析,下面对保留下来的指标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做一说明:
(1)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从业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为主导。在均值排名前5位的指标中,从业人员素质和数量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两大类指标合计占了80%,其中专职技术人员的从业操作能力排名第1,专家认同度最高;这两类指标变异系数较小,表明接受调查的专家普遍认同以从业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为主导因素来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说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以往的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在逐步消失。
(2)关于工程咨询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财务指标,如年营业收入、利润率等排名都靠后。表明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工程咨询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需要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生产企业有显著区别。许多工程咨询企业虽然具有资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独有的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等企业的核心能力,其竞争力并不强。这说明,高智力服务行业在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已不再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是知识的创造和运用。因此,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程咨询企业更多的是表现为“小巨人”。
(3)关于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本次调查表明,企业核心技术没有占据绝对的主要地位。这也反映出就目前的工程咨询中高科技技术含量还不是很高的状况,在整个咨询工程中还是人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对其中的专业工程经验,专家认同度非常高。
(4)企业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调查中,笔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企业领导者和高级技术人员对所设置的企业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这两大类指标兴趣很大。尤其对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企业关系网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3个指标的认同度最高。对企业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视反映出企业对市场的重视,以及随着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战略的变化能力越来越看重;对企业关系网的重视说明在目前的工程咨询企业中承接工程咨询项目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与该企业的关系网有很大关系,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工程建设市场,尤其是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还很不规范,许多非市场的因素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就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重视反映出现有企业对重要技术人才的渴求,并希望这些人才能长期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 ay-June):79~91.
[2]MeyerM H,U t terback J M. 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 re Capabil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3,(Sp ring):29~47.
[3]Christine Oliver,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8:9,697-713(1997).
[4]N. Rosenberg,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5]詹姆士・布瑞安・奎因. 战略性外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内涵外延
[分类号]G237.5
1 引 言
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积累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集成多种技术流派的学习能力,它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汇总”。
自此之后,核心竞争力概念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认识。如美国麦肯锡咨询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集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等。虽然对核心竞争力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均是对组织内部独一无二、难以模仿的知识、能力做出界定。据经济学家报社对垒球350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报告表明,核心竞争力被列为现在及未来构成竞争优势的首要因素。正是由于核心竞争力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该理论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充分吸取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养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并较为成功地应用在某些企业的运作、管理之中。
核心竞争力理论源于企业,已有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企业领域,但其核心思想却有着对一般组织的适用性,包括学术期刊领域。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文献调研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在简要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之后,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很少有学者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外延做具体的阐释。不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内涵和外延是完全不同的,针对某一特定行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把握的是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是对该行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只有将概念解释清楚,准确把握,构建起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框架,才能对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2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学术期刊的本质和主要功能是对学术信息、知识的获取与传播,对学术期刊能力的要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围绕办刊宗旨的学术信息、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将获取的知识、信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期刊社内部能力的集合,这些能力能够使期刊具备在内容获取和有效传播方面的竞争优势。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核心竞争力是期刊社内部多种能力的整合
核心竞争力意指“能力”,而不仅仅是资源或资源的简单相加。各种基础资源是学术期刊构建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但资源本身不会促进期刊发展,形成竞争力;只有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配置、合理利用后,所形成的某一方面的难以超越的竞争能力才可称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同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不是单纯某一种能力的凸显。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为期刊社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的组合;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某种能力的凸显,一种期刊需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出来的能力部分构成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又从学术期刊发展的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分别指出提供内容的能力、品牌价值、知识体系、个性化程度等要素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笔者认为,后者观点列举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但将单纯某一方面的能力理解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单纯某一方面的能力难以使期刊获得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模仿起来较为容易,难以对同行业其他期刊形成进入壁垒。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的。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是一种集合能力,植根于期刊的成长过程,是期刊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共享和运用而形成的整合能力。要模仿经过整合的核心竞争力是很困难的,它的整合机制和相关环境条件是难于模仿、复制的。
既然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在的、经过整合的能力,无形的能力需要通过有形的产品与服务来展现。具体地说,就是要以期刊、期刊系列产品以及延伸服务为载体来展现,包括正刊、特色增刊、学术研讨会、学术丛书、专辑(集)、综合性学术网站等形式,以期刊整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等为重要衡量指标。
2.2 核心竞争力获取以价值的不断创新为途径
价值的不断创新是学术期刊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期刊社需要不断拓展更广阔的价值领域。学术期刊的价值包括读者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其价值创新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是使读者从更多方面、更深层次、更广程度上受益,不断提高学术知识服务的形式和质量另一方面是使科技信息、知识更加便捷、快速、有效、广泛地传播,以此来强化已有读者群、拓展潜在读者群,寻找学术期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点。
价值创新包括价值和创新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方面,创新以读者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增加为基础,一味追求发行量、不符合期刊价值取向、违背社会效益原则的盲目创新会使期刊本身丧失合理的学术定位;另一方面,真正的价值实现依赖创新。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界同质创新多,异质创新少。同质创新可使期刊获得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而开拓性的异质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则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有创新才能使组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学术期刊具有受众群体窄、市场需求量有限的特性,作为期刊“原材料”的学术产出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术期刊在和同行业期刊争夺有限的读者资源和作者资源的同时,更要着眼于拓展市场边界,通过不断创新来深化、丰富学术信息服务的层次,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外延分析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依赖对期刊发展各个环节和因素的整和,首先需要明确对哪些因素进行整合,这就涉及到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外延。基于什么才能成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讨论,笔者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层次与要素框架,也就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
3.1 基础层
基础层指构建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支撑资源,就象是一个个零散元件,有待整合以使价值得以彰显。
人力资源构成基础层的核心,在学术期刊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学术期刊行业组织的运作、发展和生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根植于人力资源。期刊人与作者、读者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有赖于期刊人的主体意识与办刊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最核心、最活跃的能动性要素。人力资源的范畴在这里可包括主编、编辑、经营者;主管、主办单位领导;广义上的人力资源也可以扩展到长年发展、累积起来的优秀作者队伍。主编的理念和决策为期刊发展指明方向;编辑的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决定了期刊的最终学术品质;经营者的宣传、发行、广告经营等一系列工作使期刊提高了知名度,获得了经济效益;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的支持与信任可为期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并不是要强调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知识、能力为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所做的贡献,个别杰出人才不能构成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拿不走、拆不开”的特征决定个别人才的流失不能将核心竞争力带走。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在良好文化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下,人力资源围绕竞争目标的最佳组合,最优配置和每一个人能力与智慧的充分发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都具有价值增值的作用,这就需要界定具备何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成为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成为组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对人力资源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①洞察能力。这是对每一个期刊人的要求,尤其是对期刊社社长、期刊主编、期刊主管领导的要求。②执行能力。主要是针对期刊各级运作人员,包括编辑和经营人员,一线实际工作能力的差异直接导致最终期刊与系列服务质量上的差异。
作者资源、读者资源、战略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构成基础层的支撑。具体来说,对作者资源的占有也就是对学术信息来源的占有,对期刊来说,作者对期刊的忠诚比读者的忠诚度更重要,直接决定了期刊内容的价值与质量,因此,作者资源是期刊人应采取主动、重点争取的资源。读者资源包括对个体读者、机构、研究团队、课题组、图书馆、科技公司等用户的不断拓展,在图书馆资金日益缩减的情况下,可重点维持图书馆订户、争取机构订户、发展资金雄厚的科技企业订户。战略资源指运用资源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组织资源包括组织结构和制度两方面内容,其中组织结构是期刊经营管理各要素发挥正常作用的载体与有效运营的平台;制度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具体规定,是保证期刊编辑、经营工作轨道的正常运转,是调控内部各种关系的有效工具。信息资源是指快速、有效获取信息的平台与机制,包括对作者信息、读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政策信息、相关法律信息等的获取和利用。
3.2 转化层
转化层指可以直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主要包括学术竞争力、经营竞争力、服务竞争力、组织竞争力4个方面。它是以期刊人为主导,通过对基础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而形成。其中,学术竞争力是学术期刊最根本、最重要的竞争力,是期刊快速、准确地传播最新学术进展的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术品质,学术期刊就丧失了发展的根本,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营竞争力在这里是指狭义的经营,即以学术期刊为依托所衍生出的发行、广告、培训、国际合作、研究会、会展、产业经营、资本经营等经营能力。服务竞争力是指期刊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层次的提升,将期刊服务由简单的以单篇论文为单元的服务上升到以信息、知识为单元的服务等。组织竞争力是指促使期刊社有效运转、难以模仿的组织架构,如覆盖学科不同层次、不同分支的集群化的出版组织结构等。4个方面的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经营、服务、组织竞争力的强化将促进期刊及其系列产品学术品质的优化;学术竞争力的提升也将对其他方面竞争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期刊的发展应遵循“全面发展、优势突出”的原则,全面整合、提升4个方面的能力,夯实基础;并根据学术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确立核心发展方向,重点培育某一方面能力,以形成同行业其他期刊所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发展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3.3 表现层
表现层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期刊往往会形成某一方面的品牌,如学术品质品牌、组织品牌、服务品牌、经营品牌等。品牌是核心竞争力最为集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核心竞争力就像是树根,为品牌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3.4 期刊文化是整合各种要素的有力工具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围绕满足人类需要沉淀下来的,通过互相联结而形成调整每个特殊群体独特行为的不成文的非正式制度。文化渗透于各种能力之中,为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主要包括:①理念,理念具有的规范力和推动力是打造组织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因,对形成期刊社全体人员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往往起到“谐振效应”及“导引效应”。②价值观,价值观是期刊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组织作取舍、辨是非、明赏罚、论能否、定褒贬的尺度和标准。学术期刊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4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4.1 基本特征
表明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是构成核心竞争力重要条件:①价值性,包括为读者、为社会创造价值和为期刊社赢取价值两个方面,它是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基础,是竞争均势的来源;②稀缺性,核心竞争力的特质是其他同行期刊所不具备的,是竞争优势产生的基础;③难以模仿性,期刊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其他同行业期刊想模仿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其读者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其他期刊难以替代的,这是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特征,是竞争优势的来源;④可扩展性,也就是“溢出效应”,核心竞争力优势可以逐渐辐射到其他领域,使期刊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它是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和扩展的重要保障。
4.2 衍生特征
根据4个基本特征,不难得出以下推论:①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由于其难以模仿,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②动态性,长久来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某期刊的优势领域被同行业其他期刊分得一席之地时,其核心竞争力不复存在。
4.3表现特征
如前所述,核心竞争力是集合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同时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经过一定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具备系统性和内在性的特征。也正是基于此,核心竞争力是无法或者不易通过简单的市场交换购买到的。
4.4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独有的特征
特征是:①学术期刊作为记录、传播、传承知识的载体,对其社会效益的要求高于经济效益,这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至上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学术期刊要将“社会效益至上”作为竞争原则,在依靠核心竞争力进行延伸时,不仅要遵照一般企业“紧紧围绕并服务于核心竞争力”的宗旨,还要牢牢把握拓展界限,不能违背社会效益至上的指导原则。②学术期刊之间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市场竞争,虽然在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一些杂志社成为独立的事业法人或企业法人,但很多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期刊发展需要的决策仍然不是期刊社可以自主决定的,往往需要主管、主办单位的审批过程。主管、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程度对期刊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术期刊在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戒除对主管、主办单位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还需重视对主管、主办单位资源的利用,努力争取上级单位对期刊社发展规划的信任与支持。
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直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的攀升,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围绕成本控制的管理向围绕供应链协同的管理转变,以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产业效益为核心,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我国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
一、制造业供应链简析
第一,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概况来讲,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突出表现为五个特点:一是产业链长,产业链内的产品设计、生产资源等数据交互量大且复杂,必须依赖于供应链管理来保证敏捷化制造;二是制造业供应链多为订单式与预测式生产的结合;三是协同制造能力比较薄弱,需要依靠供应链管理实现生产的顺利延伸;四是供应链较短,通常无需经过分销商而是由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客户三部分组成;五是供应商、客户常常有其自身的供应链。
第二,供应链竞争力的内涵。
供应链的竞争力依赖于企业对供应链的认同,只有企业在供应链中面向终端需求,融入自身竞争力,才能体现出供应链系统的价值,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供应链竞争力是企业群围绕终端需要共同提供的,不仅能够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而且难以被效仿。
供应链竞争力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整体性,即企业群整体的发展方向与实力大体一致时方可有效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形成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二是动态性,即供应链竞争力是企业群长期合作中积累而成的,会随着技术发展、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供应链的成熟而得到提升和拓展,为竞争者设置一系列的壁垒;三是价值性,即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大的降低浪费,促进产业价值最大化;四是异质性,即供应链竞争力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是经过长期的协同合作积淀下来的,难以被竞争者轻易拥有。
二、供应链协同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供应链协同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与竞争力的内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协同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其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这一传统的构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已经被供应链协同管理所取代,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够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更快的资金周转效率、更低的物流费用,进行精益化生产,而且能够为供应链中的企业群整体带来更多利益;
其二,虽然在构建和实施供应链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运营成本,然而从长期来看,其所带来的利润空间更为广阔,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一般能够降低一成以上的管理成本;
其三,当前国际上的大型制造企业通通依靠供应链协同管理来拓展业务范围,借助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而非传统的依靠企业自身设备的增加、技术的革新、厂区的扩建,一个产品的诞生往往是全球多个国家范围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的,这种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能够更为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快速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第二,制造业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供应链的构建,应以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相互信任为根本,在强调共同价值与协调的同时,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收益。具体策略如下:
其一,明确品牌建设方向。众所周知,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必须围绕整体品牌建设开展,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进入市场的供应链进行细化,进而确定终端消费品的基本特征,掌握品牌特色,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核心技术与管理方案。
其二,选择战略、价值观统一的合作企业。对于打造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讲,能否选择战略、价值观一致的合作伙伴,对链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业。这就要求企业负责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从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及自身战略构想的认同度两个方面出发。
其三,组建公平合作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系统应避免链主对其他合作者的“殖民”领导。在合作中,将合作者的优势转换成特色竞争优势,巩固和提升系统核心竞争力。
其四,渗透企业文化。企业之间在长期合作中,彼此间的文化也会相互渗透,并由此形成供应链系统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是推动企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与超越的。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是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该领域一流水平,强于竞争对手的独有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根据高校的特殊性其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即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具体方式实施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从而使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具体包括:
(一)独特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即难以模仿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体现的是一种“相对优势”。它是高校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并深深地烙上了学校漫长发展的历史烙印,如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
(二)整合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对分散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不同资源,如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才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它体现的是一种有机整合性,即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效整合及有机结合的一体性。
(三)创新性 创新是高校生命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从高校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关系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高校的创新不仅包括教师的学术创新,还包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可变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形成过程和形成之后,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因此,高校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并不断地延伸辐射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人才及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上,从而引导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是由Mansour Javidan在1998提出,用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层次 主要包括:第一层级为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第二层级是职能能力,即开发资源的能力,由一系列业务过程组成,如市场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分配和后勤保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第三层级是竞争力,即跨越职能边界和协调各种职能能力的能力,战略业务单元中的一系列技能组成,它们统一各职能部门的能力,如开发新产品的竞争力;第四层级是核心竞争力,处于等级的最高层次,跨越战略业务单元之间的边界,来自于战略业务单元中不同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是一系列技能和知识在业务单元之间分享,是战略业务单元整合与协调。
(二)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高等级建立在低等级各要素的整合基础上;公司的价值随等级的递升而增加;等级中的更高层次有更广阔的组织范围,更难以完成,开发核心竞争力依赖公司在不同战略业务单元和公司其它各部分之间成功的统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核心竞争力等级与战略等级的关系 公司层战略确定公司的使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类型,两者呈直接相关;业务单元战略与每个业务单元在产业中的竞争战略有关,在竞争中形成有利的可持续的竞争地位,确保战略完全利用它自身的竞争力和职能能力;职能战略的发展是确保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每个职能群体的关键步骤是帮助实现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的设计以业务单元战略的能力为基础,确保充分利用职能资源和能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通过有效资源配置与整合,使高校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根据Jvidan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构建以下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如图1所示:
(一)资源层 有形资源主要有校舍、办公设备及实验、科研器材等;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了教学科研人员(含实验辅助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20世纪90年代衍生的校办产业人员;无形资源则包括了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合同及各类契约、高校校名校誉、公共关系、高校知名度等各类知识、智力、权力和信息、学校发展前景,管理水平等。
(二)能力层 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三方面。
(三)竞争力层 管理竞争力的强弱和水平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环境资源条件能否优化组合、高效运行;学科是承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单元和中心环节,学科竞争力体现在构建和形成的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结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科组织和梯队,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和平台,运行高效、富有活力的学科运行机制。教师竞争力包括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知识储备力、业务技能力、学术创新力和精神影响力。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学校办出特色是21世纪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办出特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中小型学校也有一个办出不同特色的问题,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校园文化是围绕高校教学中心工作所建立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语言习惯、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是高校组织力的灵魂及创新力的源泉。
(四)核心竞争力 资源环境整合竞争力指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联合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创新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包括学科创新能力、学术创新、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等。定位竞争力即特色竞争力,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是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校职能和企业顾客价值战略定位理论,整合以学生关系为导向,保障每个学生顾客价值最大化,实现“关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五)高校竞争力体系保障――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高校财务竞争力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其中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高校环境适应规模、环境适应度、投资环境适应度、竞争地位优势度、竞争成本优势度、竞争利润优势度;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资源配置规模与水平、资源配置优势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周转优势度、现金支付保障率、资源配置质量,资源配置规模可用总资产、和净资产来衡量,表明高校的资源配置总规模和自有资源规模;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利益协同总量、投资者满意度、教职员工满意度、现金偿债保障率、学生和教职员工协同显示度。因此,加强财务竞争力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四、结论
本文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理论,根据高校的现状,构建了以财务竞争力为保障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有利于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内外合力、优化学校运行、汇聚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动力,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导向,从而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