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减排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节能减排
前言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长期破坏环境,引发生态失衡,造成地球热效应和洪水的泛滥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使人们开始觉醒,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
一、建筑给排水设计节能减排的意义
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主要的能耗集中表现在:人民日常生活及从事各项工艺、生产、游乐、环境卫生、绿化、水景等活动对给水、排水、消防、热水、回用水等用水问题上。因此,可以看出建筑给排水的科学节能节水设计,在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方面占有重要的比例。同时,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于世界110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建筑给排水设计对于保障我国居民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是,目前社会对于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能、节水问题,重视度仍然不够,还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理的设计,进而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经济浪费。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增强节能意识,将节能、节水任务放在设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才能保证高效的能源应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措施
1、采用新型节水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给排水节能设计需要全方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进行建筑节水的设计时,如何选择具有节水性能的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就显得很重要,我们不仅要考虑到价格因素和使用这些器具的对象,还应当对各个器具节水性能进行比较。建筑节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推广使用具有节水性能的卫生器具和配水器材,它们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建筑节水工作成效。新型设备的采用可以更好地达到节能效果,具体包括(1)节水龙头的采用。作为每家每户必备生活用品,水龙头既是耗能耗水大户,也是最具开发节能节水潜力用品。目前国内生产供应节水龙头主要存在质量不过关、档次低等问题。开发节水龙头设计、提高节水龙头质量对于节能节水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设计者及有关部门应该向各建设单位推荐使用档次高、质量好节水龙头。(2)公共场所的卫生间不应采用无控制花管长流水的小便槽,而应该推荐使用感应式水嘴、自闭式冲水阀,这种非接触方式既卫生又能达到节能节水的目的。(3)水表等计量装置的采用。节能节水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安装水表等计量装置,有关部门已经做出了明文规定,设计者应该根据物业管理和业主的具体需求采用质量好且合适的水表。
2、合理设定减压阀
首先优先选用高质量产品。减压阀是供水分区的核心元件,一旦发生故障,整个区域的供水都会受到影响,不仅加大耗水耗能率,还会产生振动和噪声,使得配水器材寿命缩短,卫生器具遭受损坏。其次要注意分区减压阀不能串联配置,否则便失去了节能的意义。根据《建筑给水减压阀应用设计规程》,减压比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例如,比例式减压阀的减压比不大于4。如果减压比过大,则说明阀前压力过大,能耗过度,可能导致元器件发热量增大的现象。此时,可增设供水泵组,缩小单一泵组的供水面积。另外要根据设计规程要求选用性价比适中的减压阀,配套设施附近不再设旁通阀。
3、选择合理的二次供水设备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就开始大力发展和应用变频高速供水方式了,是因为传统的水泵―水箱的供水方式中的水资源是很容易受到污染的,气压罐供水以及变频调速供水等新兴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供水方式势在必行。现阶段,我国变频高速供水已经发展到了变频气压供水和变压变量供水的方式了,在充分分析设备运行性能和节约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二次供水设备,是会取得理想的节能效果的。
变频高速供水方式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变频器来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通过用水量的大小就可以实现水泵的循环软启动和无级调速。通常情况下,如果低谷时的用水量为断断续续的小流量时,那么就要保证供水设备是适合断续的供水压力的;而如果低谷时的用水量连水泵最大流量的五分之一都没有达到,那么就应设置小流量泵进行小流量时的自动切换。
4、雨水资源的利用
雨水在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在雨水来临之时,采取一定的装置系统,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集中净化处理,并采取科学手段进行雨水的存贮,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根据净化后不同的水质,做出不同的应用选择,比如可以将雨水收集处理后,当天气干旱时候进行绿化用地的浇灌,城市水池,喷泉的补水,进行洗车,清洗路面等多种用途,绿色建筑中,通过各种方式将雨水收集净化,可以用于洗浴,冲洗卫生间,浇灌花木等。既可以节省各种用水成本,有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3)要充分利用中水中水主要指城市和生活污水处理以后达到一定标准的水质,它是指可以在特定范围内应用的非饮用水。建筑住宅中的中水来源主要包括建筑和居民生活用水,进行中水利用,需要对各种生活污水废水进行收集,专业技术设备上实施处理净化,并进行水质的检测,替代自来水用于生活的非饮用水,不仅仅可以大力减缓城市的供水压力,更可以缓解城市污水的处理负担。加强中水利用,实现中水应用技术的突破,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引进太阳能设备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能源,太阳能一直保持着充足的能量来为人们服务,所以在建筑行业制备热水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太阳能设备。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集热效率是太阳能设备的突出特点,可以不用在意环境对它产生的影响。另外作为新型高效的节能措施,太阳能设备的实际操作和维修养护工作也是非常的简单的。每种装修材料都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合理使用不同的设备材料,使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能够科学的组合在一起,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果不能够合理使用各种太阳能设备材料,在使用中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装修质量,不仅会对整个节能问题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增加节能成本和整体装修成本。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把太阳能引进建筑设计中,真正的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6、消防给水系统的合理设计
首先,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的水压要求是不同的,生活给水系统静水压力一般是在300~400kPa之间,而消防给水系统的静水压一般是在800 kPa左右,设计者应该单独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对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压力值进行合理确定,减少水资源和电能的浪费。其次,消防贮水池应该进行单独设置,管理者应该对贮水池的存水进行定期更换。设计者也可以将消防贮水池和水景以及游泳池合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和重复利用。
7、废水集中处理
废水集中处理是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中,防止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是手段,其工艺设计原理是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污水,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统计废水的流量,然后集中起来,根据环境保护部门对废水达标排放的标准,对经过处理后的废水引流到中水系统,而无法再次利用的废水,经检验后另行排放,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益。每个城市都应该加强废水处理站的建设,保证长时间的正常运行状态,以免造成能源的浪费。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给排水设计工作对于我国整体的环境保护工作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给排水设计,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1]杨士伟.浅析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措施[J].四川建筑,2011.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给排水工程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常见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及对用户生活造成困扰.针对给排水管道中常见的排水管道堵塞、管道渗漏、噪音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一、给排水管道的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1.1常见问题
(1)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产生的原因是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现象。
(2)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基础不均匀下沉,管材及其接口施工质量差、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3)检查井变形、下沉,构配件质量差检查井变形和下沉,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铁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1.2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单位,大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有些单位鉴于自身的权力,从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也不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就是目前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政给排水工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别建设单位经常以献礼或向媒体交代为名拒绝进行质量检查,甚至只重视工期而不注意质量,一定时间内还经常出现抢干和蛮干的行为。给排水管线各段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在思想上存在麻痹,人为地降低了质量。在给排水的施工中,甚至还出现工程资料与工程不同步,表格不统一现象,经常出现后补资料、甚至出现假资料的情况。在给排水的管理中,监理是起到重要作用的。然而在市政给排水的项目中,部分企业却以种种借口拒绝接受监理的管理,这对市政给排水的工程管理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二、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改善措施探讨
2.1 管道接口
管道接口可采用石棉水泥接口、自应力水泥接口、法兰接口、橡胶圈柔性接口,因为青铅、石棉水泥、自应力水泥等填料接口方法劳动强度大,易开脱,橡胶圈柔性接口已逐渐成为主要的连接方式,橡胶圈接口施工速度快,劳动强度低,密封性能好,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对管道不均匀沉陷的适应性强。橡胶圈接口又分为T型柔性接口、K型柔性接口。
2.2 管道安装
管道安装对接一般采用内拉加外拉法,依靠管道内部的内拉法和管道顶部的外拉法,逐渐将两节管道对接在一起。
内拉法。在已安装完成后的管道内部,架设- 斜梁(斜梁垂直长度略大于管道内径,斜梁上端焊接- 钢板,钢板厚度略小于管道安装后的最小允许间隙,以能插入前后两节管道顶端间缝内为宜。斜梁下端位于己安装的后一节管道内),在待安装的管道外端口架设横梁,用钢丝绳和手拉葫芦将斜梁和横梁连接,逐渐收短手拉葫芦主链,靠前节管道与地面摩擦力制约,拉近待安装的管道,最终将两节管道对接。外拉法。是在管道外部,用钢丝绳分别将已安装好的管道和待安装的管道兜身,并在管道顶部用手拉葫芦和钢丝绳连接,逐渐收短手拉葫芦主链,靠前节管道与地面摩擦力制约,拉近待安装的管道,最终将两节管道对接。
2.3管道水压试验
管道安装完毕,经检验合格,在回填前重力流、压力管道以及设计要求闭水的管道都必须做水压试验。目前,市政给排水管道检验评估标准执行的是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闭水检验前的检查工作。检查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合格;管道未添土且沟槽内无积水;全部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漏水;管道两端木板承载力经核算并大于水压力的合力;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其余封堵坚固不漏水;(2)污水管道闭水检验采用抽查方式进行,按每四段管道抽查一段(两检查井之间的管为一段);雨水管道和雨污水合流管道闭水检验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随机抽查决定;(3) 公称直径小于等于800mm的管道可采用磅筒进行闭水检验,公称直径小于800mm 的管道可带检查井进行闭水检验。
2.4沟槽回填
在整个管道施工中,回填工艺非常重要,回填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整个道路运行状态。沟槽回填:①管道水压试验合格后的大面积回填,宜在管道内充满水的情况下进行;②管道及附件安装完成,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沟槽回填,不允许将已安装完成的管道长期外露,更不允许将其跨越雨季和冬季。
2.5施工质量管理方面
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实行“停、检”制度,施工每到一个质量控制点后暂停施工,首先由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通知总承包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到施工现场联合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善以及正常运转和施工单位能否在施工现场严格执行施工纪律。并且定期开展质量检验评比活动,使用经济手段奖优罚劣。
三、结语
近几年来,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投资和建设管理体制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投资已从单纯由政府投资发展为政府投资、企业等其它社会投资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也由以施工单位自控为主发展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控制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肖美桃 论给排水施工中的相关问题及处理 2007(15)
【2】曾伟 排水管道堵塞常见的几种技术预防措施 2006(7)
[关键词]节水 节能 雨水 中水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44-01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如何节约用水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设计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筑行业普遍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所以提高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者的节能观念,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应该将节能减排放在首位,达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实现节约化生产。
1、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合理选择竖向分区
1.1 在城市供水中,根据城市供水规模大小不同,很多城市市政给水管网压力均在0.2~0.4MPa之间,能满足三~五层多层建筑供水压力。尽量的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水,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次加压能耗。
1.2 利用市政压力,采用叠压供水系统。在城镇给水管网能满足用户的流量要求,叠压供水设备运行后不会对管网的其他用户产生不利影响的地区。在征得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供水部门批准认可时,可以采用直接从城镇给水管网吸水的叠压供水系。叠压供水可以减少水泵扬程及功率,有效的节约了加压能耗。
1.3 在系统的选用时应做仔细的计算,应充分利用市政压力,竖向合理分区,每区静水压力不能过高,避免因水压过高引起的用水浪费和压力浪费。每区供水压力≤0.45MPa,分区内低层部分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0.20MPa。在水泵的选用上,尽量避免水泵在低效段工作,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在给水系统中合理配置减压装置,是将水压控制在限值要求内,减少超压出流的技术保障。因为给水配件前的静水压大于流出水头,其流量就大于额定流量。超出额定流量的那部分流量未产生正常的使用效益 ,是浪费的水量。由于这种水量浪费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 ,因此可称之为”隐形”水量浪费。 在我国现有建筑中,给水系统的超压出流现象是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严重的。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采取减压措施。
2、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2.1 以光电控制式水龙头和充气水龙头代替普通水龙头。在水压相同的条件下,节水龙头比普通水龙头有着更好的节水效果,节水量为3%~50%,大部分在20%~30%之间。且在静压越高、普通水龙头出水量越大的地方,节水龙头的节水量也越大。因此,应在建筑中,尤其在水压超标的配水点安装使用节水龙头,以减少浪费。
2.2 使用一次冲水量小于6L的水箱大便器,或者采用延时自闭式水龙头和光电控制式水龙头的小便器、大便器,在出水一定时间后自动关闭,可避免长流水现象。水池、水箱溢流水位均设进水管自动关闭装置,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另外消防转输水箱设置溢流管、放空管回流至地下室消防水箱等方法都可减少自来水的浪费。
3、合理设置和使用水表
3.1 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性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选型和水表本身的问题,水表计量的准确性较差。如有的建筑物水表型号过大,当用水量较小时,水表指针基本不动。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约有40%的水表不符合±4%的精度要求。水表计量的准确性,不仅涉及买卖公平问题,也关系到对漏损控制的评价和采用的对策。为此,应采取措施提高水表计量的准确性。
3.2 水表前加装过滤器影响水表计量准确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网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中杂质堵塞了水表滤网的部分进水孔,造成水表计量不准确。在水表前安装过滤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并减轻水表磨损。国外在给水系统的阀门、水表、用水器具前大量使用过滤器并定期清洗。但在我国,过滤器的效用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只是在少数场合应用。所以应加快过滤器的研制工作,并尽快在建筑中应用。
4、减少热水系统的无效冷水量
4.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功能的完善 ,建筑热水供应已逐渐成为建筑供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据调查,各种热水供应系统,大多存在着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开启热水装置后,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而是要放掉部分冷水之后才能正常使用。这种水流的浪费现象是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在设计中未考虑热水循环系统多环路阻力的平衡,循环流量在靠近加热设备的环路中出现短流,使远离加热设备的环路中水温下降;热水管网布置或计算不合理,致使混合配水装置冷热水的进水压力相差悬殊,若冷水的压力比热水大,使用配水装置时往往要出流很多冷水,之后才能将温度调至正常。因此,新建建筑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选择循环方式时需综合考虑节水效果与工程成本,根据建筑性质、建筑标准、地区经济条件等具体情况选用支管循环方式或立管循环方式,尽可能减小乃至消除无效冷水的浪费。
5、充分利用雨水
雨水利用就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类似于中水,处理后的雨水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厕所冲洗、城市绿化、景观用水以及其他适应中水水质标准的用水。现在我国的大多数建筑都将屋顶的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道,这不仅增加了市政雨水管道的承受能力,加大了管径p增加了造价,同时也是一种对水资源的浪费。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结构是,由导管把屋顶的雨水引人设在地下的雨水沉沙池,经沉积的雨水流人蓄水池,由水泵送至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送至中水管道系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展开了对雨水利用的研究,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当地的用水和污水处理负担。如德国,日本等国在一些城市的建筑物上设计了收集雨水的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小区绿化、洗车、厕所冲洗和冷却水补给等,也可以经深度处理后供居民饮用。
6、利用太阳能用作住宅热水加热的节能技术措施
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节能的重要途径。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北纬40度以北,日照时间较长,均适合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居民生活用水,尤其是热水消耗了大部分的能源,热水的耗能占总耗能的85%以上,所以在阳光充裕的地方,可以优先选择将太阳能作为热源,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能的消耗,其次应该优选空气源热泵作为辅助热源,提供的热水能达到60摄氏度,满足热水使用要求,虽然初次投资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有效的节约了能源。
结语
综上,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节水节能的解决办法很多,除了前面讨论的几个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合理安装太阳能的安装方位、合理的布置管道网络、充分做到水循坏利用、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措施等方式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每一个人开始做起,真正从观念上采取行动,从根本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节能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上册.
[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
关键词:污染减排 问题 措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阻碍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十一五”将污染减排确定为约束性指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治意志,赋予了污染减排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加大污染减排力度。
一、 污染减排存在的问题
1、认识没有完全到位
由于当前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不健全,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 GDP 增长作为硬任务,把污染减排工作作为软指标;特别是一些基层县市还不够重视污染减排问题的严峻性,没有制订防污减排方案,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具体。
2、监管不到位
覆盖各省(区、市)的污染监察体系尚未建立,污染执法主体不明确,污染监察队伍建设滞后,政策法规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现有环境违法行为成本低,环保部门缺乏执法权。
3、基础工作薄弱
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度不够,缺乏统计经费,无法满足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
4、已建成的减排工程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减排效能。
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目前的减排量与其减排能力相差较大,有的连减排能力的一半都达不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率低。二是人为因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关键性处理设施经常停运;夜间减少进水;部分处理设备损坏,不修复,长期不正常运行等。
5、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仍然较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GDP快速增长带来工业COD、氨氮新增量大幅增加;人口数的增加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较大的生活COD、氨氮新增量,火力发电和用煤量增加是导致SO2新增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占据排放总量的50%以上;同时火力发电、工业和机动车是我国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据排放总量的85%。但在经济发展快速、城镇化率提高较快以及煤炭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的大形势下,主要污染物的新增量仍然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 污染减排优化措施
1、 建立环境政策的市场导向机制
工业生产是最重要的污染源。现今的环境政策,尽管其目标是保护环境,但基本是以指令性末端控制为主要手段。这样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只是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将污染物从一种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产生了更多其他类型的污染物。因此,环境保护政策应体现市场手段的作用,谁污染、谁治理,推进防污减排指标交易制度的实施。在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利用市场的价格及竞争机制,允许防污减排指标在企业之间自由地有偿转让。通过经济机制的激励作用,使各个企业竞相采用技术改进来降低排污量,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完成防污减排计划。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过快增长,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缓解环境压力。大力发展“两高两低”制造业,着力构建环境友好产业体系。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防污减排指标完成进度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源头上保护环境。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增产不增污。
3、加大污染减排执法监管的力度
对违法排污企业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群众强烈反映的污染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畅通污染减排违法行为的举报渠道,发挥民众监督力量。实行污染减排执法问责制,对行政不作为、徇私枉法等行为,追究有关负责人和主管部门的责任。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工业园区和重点行业违法排污问题。不定期进行检查。建立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严格监测制度,提高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水平。
4、建立和完善三个体系,加强污染减排的统计工作
做好污染减排工作要抓紧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三大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减排指标体系。做好重点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核定和公布,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及时监控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变化。二是建立和完善减排监测体系。所有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各省、市(地)、县(市)也要分层次确定各自监测的重点污染源。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防污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制订出台有利于防污减排的环境经济政策。
5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的污染源的产生。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一是要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评审和审批的前置条件,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二是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三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全面整顿新开工项目,加大对未审批先建设、不审批也开工、没验收就投产以及违规审批、越级审批的处罚力度,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要坚决停建、停产。
实施污染减排是落实环保工作思路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的具体措旎,是环境优化经济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落实好污染减排,不仅可以优化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可以催生、丰富环保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1]赵华林.挑战中的机遇――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历史使命、内涵与方略[J].环境保护,2008
[2]陈泽萍.环境污染治理与清洁生产们.华北电力技术,2006
关键词:住宅;绿色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7 文献标识码: A
一、水资源浪费现象
1、某些设备的设置的出水口隐形的水资源浪费
在我们现在的卫生器具中都有一些供水的一定水流量,这主要是为了满足设备用水时候的压力需要,卫生器具中所给定的水的一定流量主要可以说是指卫生器具的吸收水的配件的出水口的地方在规定时间里流出去的一定的出水量。咱们平时用的流出水龙头目的就是确保提供水的器材中流出的一定水流量在通过阀们前时所需要的静水时候的压力大小,当阀们前的静水压力大小比流出水龙头大的多的时候,我们提供的供水配件在一定时间内留下的水的质量就会要比之前规定的流水的质量大一些,我们把这种现象就被叫做超压水流,在这个压力变化的过程中实际水的流量和额定水压水流量之间的差值就成为我们常说的超压出流量的差值。在输送和给水资源配置的过程之中,可能因为管道内部被锈蚀、阀门没法关紧、法兰等附件的损坏使得一些我们不容易发现的漏水事件。另外像我们经常使用的水箱、还有水箱中或者水池中的浮球阀的损坏可导致水位测不准让我们对于加水没有掌握,使得水直接从溢流管流出,造成水的不必要浪费。上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也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水资源浪费。
2、不易察觉的无效冷水
按循环的方法分类的话,对于立管循环、干管循环和支管循环三种循环方式是现在热水系统的主要循环方式。而对于现在好多使用要求很低的的只需要定时的热水供应系统如洗衣房和公共浴池或者健身房等持续用水系统使用的不可以循环的方法,即他们将无循环管道取消了来减低建设的投入成本。热水系统采用哪一种热水循环的方式可以说直接取决了打开热水装置以后需要放掉冷水量的数量,这些冷水不能够产生使用的效益,也就是它们是我们浪费的水资源的数量。
二、住宅绿色建筑给排水的节水措施
1、积极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设备
1.1推广使用优质管材、阀门
由于镀锌钢管容易生锈,会造成水质污染,长时间闲置后再使用时会有锈水放出导致浪费。同时接头处如果锈蚀也会漏水渗水。所以采用新型管材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不锈钢管、铜管、PP-R管、PE管、PVC-U管等就能很好的解决此类浪费问题。阀门也是建筑给排水中最常用的配件之一,其类型和质量的好坏也能影响用水的质量。一般的,截止阀比闸阀关的严,闸阀比蝶阀关得严。
1.2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配水器具
(1)以瓷芯节水龙头和充气水龙头代替普通水龙头。在水压相同的条件下,节水龙头比普通水龙头有着更好的节水效果,节水量为3%~50%,大部分在20%~30%之间。且在静压越高、普通水龙头出水量越大的地方,节水龙头的节水量也越大。因此,应在建筑中(尤其在水压超标的配水点)安装使用节水龙头,以减少浪费。
(2)使用小容积水箱大便器。目前我国正在推广使用6L水箱节水型大便器。设计人员应在保证排水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建议用户使用小容积水箱大便器。也可以参考国外(以色列)的做法,采用两档冲洗水箱:两档冲洗水箱在冲洗小便时,冲水量为4L(或更少);冲洗大便时,冲水量为9L(或更少)。
(3)采用延时自闭式水龙头和光电控制式水龙头的小便器、大便器水箱。延时自闭式水龙头在出水一定时间后自动关闭,可避免长流水现象。出水时间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但出水时间固定后,不易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要求,比较适用于使用性质相对单一的场所,比如车站,码头等地方。光电控制式水龙头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且不需要人触摸操作,可用在多种场所,但价格较高。
2、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
大多数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开启热水装置后,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而是要放掉部分冷水之后才能正常使用。这部分冷水,未产生应有的使用效益,因此称之为无效冷水。这种水流的浪费现象是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在设计中未考虑热水循环系统多环路阻力的平衡,循环流量在靠近加热设备的环路中出现短流,使远离加热设备的环路中水温下降;热水管网布置或计算不合理,致使混合配水装置冷热水的进水压力相差悬殊,若冷水的压力比热水大,使用配水装置时往往要出流很多冷水,之后才能将温度调至正常。同一建筑采用各种循环方式的节水效果,其优劣依次为支管循环、立管循环、干管循环,而按此顺序各回水系统的工程成本却是由高到低。修订后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5.2.10条提出了两种循环方式,即立管、干管循环和支管、立管、干管循环,强调了循环系统均应保证立管和千管中热水的循环,对节水、节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建建筑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选择循环方式时需综合考虑节水效果与工程成本选用支管循环方式或立管循环方式,尽可能减小乃至消除无效冷水的浪费。
3、控制超压出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3.3.5条规定,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而卫生器具的最佳使用水压宜为0.20MPa~0.30MPa,大部分处于超压出流。根据有关数据研究,当配水点处静水压力大于0.15MPa时,水龙头流出水量明显上升。建议高层分区给水系统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大于0.15MPa时,采取减压措施。
4、开发第二水资源―――中水
中水来源于建筑生活排水,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生活废水包括冷却排水、沐浴排水、盟洗排水、洗衣排水及厨房排水等杂排水。不含厨房排水的杂排水称为优质杂排水。中水指的是各种排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我国的建筑排水量中生活废水所占份额住宅为69%,宾馆、饭店为87%.办公楼为40%,如果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成为中水,用作建筑杂用水和城市杂用水,如冲厕所、道路清扫、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消防等杂用,从而替代出等量的自来水,这样相当于增加了城市的供水量。以某高校为例,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水工程的投资大约为3000元/m3~4000元/m3,水处理费用为1.5元/m3左右。该校平均每天用水量约为8000m3,若按计划内用水费用2.4元/m3计算,则每年的水费将高达700多万元,若考虑计划外用水费用及水费不断增长的因素,则每年的水费将突破1000万元。为节约水资源,目前,该校结合生态校园规划,陆续在一批学生宿舍及游泳池等建筑物中设置了中水回用设备,并在保证供水水质的条件下,实现了分质供水。据不完全统计,此举不仅每天为该校节约了1200m3左右的水量,而且将为该校每年节约水费100万元左右,效益十分显著。从长远看,在水资源越发缺乏的情况下,建设第二水资源―――中水势在必行。它是实现污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的有力措施,是今后节约用水发展的必然方向。
5、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就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处理后的雨水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厕所冲洗、城市绿化、景观用水以及其他适应中水水质标准的用水。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结构是,由导管把屋顶的雨水引人设在地下的雨水沉沙池,经沉积的雨水流人蓄水池,由水泵送人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送人中水道系统,为解决降尘和酸雨问题,一般将降雨前两分钟的雨水撇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展开了对雨水利用的研究,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当地的用水和污水处理负担。如德国,日本等国在一些城市的建筑物上设计了收集雨水的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小区绿化、洗车、厕所冲洗和冷却水补给等,也可以经深度处理后供居民饮用。集水面积在1.6万~3.5万m2,贮水槽容积为1000~2800m3,经砂滤和消毒后用于冲洗厕所和绿化。每个系统年利用雨水量在3万吨以上[3]。6消防贮水池的设置及加压高层建筑中消防用水量与生活用水量往往相差甚远,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流量可能是生活给水系统设计流量的好多倍。由于消防贮水要求满足在火灾延续时段内消防的用水总量。因此,在消防水与生活贮水池合建的情况下,会由于消防贮水量远大于生活贮水量而致使生活供水在贮水池中停留时间过长,余氯量早已耗尽而造成水质的劣化。所以为保证水池中的水质符合卫生标准,应定期更换贮水池中的全部存水(包括消防贮水)。所以,当两系统贮水量相差较大时应将两系统的贮水池分建,这样既可以延长消防贮水他的换水周期,(从而减少了水量的浪费),又可以保证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要求。同时,还应使消防贮水池尽可能地与游泳池、水景合用,做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及循环使用[4]。同时,高层建筑群或小区应尽可能共用消防水池和加压水泵。消防贮水量应按其中最大的一座高层建筑需水量来计算。这样,既可避免消防加压给各建筑设计带来的诸多技术问题,又可以节省工程建设和设备投资,降低运转费用,便于集中管理,同时可避免多座贮水池的大量消防贮水及定期换水而造成的浪费。
结束语
建筑给排水的节水技术是建筑行业节水的福星,因为建筑行业本身是一个浪费水资源最大的行业,它水资源的结缘可以说是给整个中国的水资源的缺乏带来了福音。对于建筑节水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建筑自身的资金要求还有给排水的各个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环节。因此设计人员必须从要从整个建筑水系统的整体来考虑,不断向前推出最合适的建筑节水新技术,为我国的建设节水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邱慎初.节水技术与实践综述[C].21世纪中国城市水管理国际研讨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