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离不开人才。综观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现状,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各种矛盾中尤为显得突出,所以,在加强社区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高校是思想、文化及科技资源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音乐文化人才的摇篮。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独立面对欧洲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有的精神营养。”③要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建立新机制,就需要艺术院校主动出力,对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规划,在地方与院校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所有设置,都是为培养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将来对社会的具体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实践教育,更是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对接。西南地区居住着藏、彝、羌、白、壮、傣、苗、回、僳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拓展艺术实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进而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熟知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以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学院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社会要求,尤其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为中心,广泛搭建实践平台,制定出以学习民族音乐元素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民族音乐、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全面结合的课程结构。学院与地方文化对接,将音乐教学目标与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社会音乐工作者的培养目标,不断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近年来,不但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而且还在少数民族器乐教学方面,聘请优秀的民间老艺人担任专业教师。少数民族器乐不仅是民族文明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升华,学习它的演奏,不仅揭示了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更赋予了我们在传承基础上培育新的音乐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学习、研究和推广民族器乐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技巧,使之成为学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特色品牌课程,逐步建立起独有的本土化民族音乐教学体系,这对于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延续、继承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当地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并与开发地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结合,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让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与学生亲密接触,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从而使学生掌握民族音乐“根”的文化。总之,这些做法可以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二、促进艺术创新
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态势下,如何将我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应当注重高校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以推动文化的更好发展。当前,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边缘化状况逐渐得到改善。高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应突出民族特色,不断彰显优势,立足本土,开展实践,同现有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共同开创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多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具有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色的作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各地民族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强化民族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弘扬和传承所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可最大限度盘活社区内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开展与驻区高校文化共建,积极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而言,高校要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让培养的人才服务社区,这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果,检验理论服务实践、服务社会的时效性。可见,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创作队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为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符合广大群众审美的作品,组织队伍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群众文化生活。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羌族文化重建受到高度重视。灾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建羌族文化,是与羌族聚居社区民众情感紧密联系并鼓舞其信心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羌族的未来。笔者到羌族地区采风,从原住民的羌族歌曲中捕捉了四个乐句的旋律,带着对羌民族民间音乐深深的爱,吸取川西羌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了无伴奏多声部声乐作品《羌山妙音》,用羌族音乐语言表现了崇山峻岭中羌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以天籁般的旋律与精致空灵的和声展现了羌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仿佛“雪山”“、薄雾”升华为天籁般的羌音。2011年11月,笔者带领西南民族大学女子合唱团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参加了“感恩奋进、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新历年篝火晚会”,为北川民众带去了这首作品。演员通过最简单的音符以及和声哼唱,表现出羌族人日常生活的情趣与幸福感。这首旋律优美、风格独特、音域宽广的川西羌族民间音乐作品在社区平台上演绎,获得了羌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少数民族社区群众中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北川,展现出羌族儿女感恩奋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以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为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的音乐作品再次成为文化载体,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度以及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而且也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植入与渗透,推动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树立地方文化形象
在全球化大潮中,随着学界对“西方中心论”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讨论热潮,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跻身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在2012年3月8日全国政协召开的“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就表示:“现在谈文化强国,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而建设文化强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我们全民是一种高素质的文明,拥有高素质的文化,在这种品质下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我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构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集体创作的,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等综合艺术审美价值,形式种类繁多,举不胜举。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地方形象的树立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是地方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和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智囊团,其教学设施、科研团队等资源都可以为民族地区本土音乐研究提供优质条件。反过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又支撑和促进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多年来,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一直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艺术教学实践中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去落实。高校作为建设国家文化形象的团体,在艺术实践中,我们的艺术家、教师以及培养出的学生队伍都是实践与完成这一光荣使命的主体。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树立地方文化形象要通过具备较高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的专业队伍去实践,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整理、挖掘传统文化,反映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从而体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形象,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大众享受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职院校应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立体开放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达到社会育人和育社会人目的。本文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心连心携手社区行爱心实践服务活动为例,分析融入社区的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促进作用。
该活动以让我们关注社会、让社会关注我们为宗旨,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学校、社会、学生互动的全面素质教育平台,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素质教育新思路、新领域。
一、走出象牙塔,融入社区,在社会互动中提升素质教育成果
?倓 (一)开展美化社区绿色环保类活动
在社区开展保护水资源的宣传、调查活动;组织各种志愿服务队,进行植绿护绿、清洁楼道等活动。让居民及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庭,是我们应该爱护的地方,增强环保意识。
(二)开展社区互动弘美德类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或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与老人的交流和相处中,学会尊老爱老,关爱一些容易被青少年忽略的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树立起多方位的观察和体会社会的视角,引导学生的心理成长方向。每个服务队都与孤老结对,定期上门慰问,将活动的延续性保持下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三)开展大手拉小手类活动
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为社区中、小学生创造学习辅导条件,开设学习活动场所,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一个服务队队员辅导一名中、小学生,让学生自身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利用,提高自身的价值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开展多彩社区行類活动
组织学生带着丰富的文艺节目走进社区,走访社区劳模、革命军人、退休教师等先进人物。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深入群众、提高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社区提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体会大学生精神的机会。邀请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文艺组织、社区先进人物进行同台演出和演讲,为学生寻觅许多学习榜样。
(五)开展系部与社区委员会结对子活动
每次活动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全程由学生自发与社区街道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和安排,锻炼学生的对外交涉能力,并定期组织服务队到结对社区报到,参加社区为民服务工作。在活动中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协助关系。
二、丰富社区阵地类型,扩展社会活动范围,提升素质培养目标
社区中拥有各种教育活动资源,都可作为社区活动的阵地。
(一)建立娱乐型活动阵地,体验社会生活
建立家庭学艺场所,如学家务活、厨艺大赛、棋艺比高低;建立娱乐活动场所,如羽毛球、足球、跳绳等体育活动;建立文艺演出场所,与社区青少年、老年文艺队进行联合演出,丰富学生和居民的业余生活。
(二)建立服务型活动阵地,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利用社区宣传栏,进行当下热点问题的宣传及文明美德的倡导。进行普法教育并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深入社区开展关爱老年人活动、环保绿化社区、读书学习互助活动等。不少同学在社区先进人物的实例中,看到了理想是怎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的,道德是怎样在小事中体现的,体验生活的艰辛、俭朴的珍贵,学会如何感恩,如何报效社会,培养了当代青年的良好道德情操。
(三)建立实践型活动阵地,践行专业技能
利用学生不同的专业性,将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既锻炼了学生实践本专业知识的能力,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做出一些有用的事,增加了自身的社会成就感,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获益,社会教育给予高职学生更多自信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区教育资源;作用
有效合理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转变当前幼儿教育的模式,让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全面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较多的问题。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幼教实践工作者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社区幼儿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关联性
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城市发展越来越具规模,社区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社区的服务职能也得到强化。社区幼儿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既丰富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又直接将幼儿带进了具体的生活,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是幼儿教育必须联系起来考虑的问题。
2.从幼儿园的角度看
幼儿园教育更多地侧重课堂教育,虽然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教学的内容既丰富又全面,但从幼儿特点上说,课堂教育有时会局限幼儿的思维,而相对封闭的环境有时会让少部分幼儿产生不适感。而社区教育却是促进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外部补充。适时适度让幼儿融入社区教育,既让他们认识了新天地,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幼儿教育面和视野都相对单一。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除了强调对幼儿的正规学习教育之外,在其他素质教育方面并没有太多有益的补充:(1)因为孩子在家里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2)家长普遍工作忙,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3)考虑到社区的安全性,很多家长并不愿将孩子放在社区与同龄人交流;(4)除开幼儿园上课时间,幼儿还有两个假期近百天时间生活在社区里。所以必须把社区资源的开发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补充。
4.从幼儿成长发展的角度看
成长环境和地位决定了独生子女普遍孤僻、任性、独霸,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品质。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尽快尽早地让孩子融入社区这个大俱乐部,让他们尽早得到锻炼和成长,并在其中体验社区集体生活的快乐,显得非常必要。
二、幼儿教育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意义
1.适应了世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育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幼儿教育必须从学校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环节,社区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2.适应了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
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作为幼儿生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空间,其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认可。但就实践层面而言,家园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挖掘合作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所在。三种教育力量常常孤立、分散,难以优化整合、合力共进。因此,让幼儿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幼儿园,投身于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活之中,受到更为丰富、实在的教育,对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才能及幼儿人格的完善都有重要作用。
3.适应了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就目前幼儿教育来说,主要立足于知识化的教育,让孩子通过书本和课堂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内容。但就孩子发展而言,孩子对很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更没有直观体会,对培养孩子意志力和坚韧品格更是无从谈起,社区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4.适应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家园社区三方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优化与互补以及提供对方所需要的服务,对幼儿综合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长课后对孩子所学知识的考量、引导和补充,是孩子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的必然过程。社区教育,则是孩子知识升华的最好途径,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幼儿园在有限条件下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三、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策略与方法
1.深入社区调查了解,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城市的少年儿童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设施都是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应当经常性地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打开通往社会的大门,引领幼儿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让孩子们在丰富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学会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架设幼儿园和社区沟通的桥梁
树立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课程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社区独特的教育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例如,我院专门请交警指导在院区建立了一个交通道路模拟场所,请交警前来给幼儿讲解、示范交通规则等安全常识,生动的讲述和直观的演示使幼儿对交通规则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3.丰富活动形式、内容,合理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1)立足当地人文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赣州拥有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根据这些人文资源,经常性开展“我爱祖国”、“我爱家乡”、让幼儿当小导游介绍当地景点、利用美工材料表现当地风光等活动,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特色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增添了热爱赣州、热爱祖国的情感。(2)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充分利用家长们的一些专业特长,有条件地把他们请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如是口腔医生的,请她到园里来为孩子们检查牙齿、讲解爱牙的重要性;是建筑设计师的,请他来为孩子讲解各国的特色建筑等等,以此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开阔幼儿视野。
4.以家长学校为阵地进行辐射性开发
通过举办家长会、专题讲座、亲子游戏、家长开放日、宣传栏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及社区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宣传幼儿园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及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
5.利用社区自然环境,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让幼儿通过听、看、触、摸、尝、闻等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世界。如针对绿地、花草和小树,开展“我和小树共成长”“我是护绿小使者”等活动,增进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它们之间的有效合作,拓宽了幼儿教学的视野,丰富了幼儿教育的实践内容,开阔了幼儿活动的空间和区域,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在资源丰富的社区大环境中拓展和训练,幼儿有机会体验以往并无机会体验的劳动和活动,在让他们童心得到有效释放的同时,完善了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结合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和教育,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区教育主要以互动为基础、联谊为前提、诚信为依托、深化为目的。通过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孩子们能力的提升,在园区互通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的有机合作,也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尊重理念。
总之,社区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让幼儿从小就融入社区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让他们尽早感知和认识世界,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能够大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充分亲身体验到爱与奉献的快乐等等。因此,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要尽量做到立足幼儿园、放眼大社区,课堂为本、课外为辅,老师主导、多方参与,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和谐一致的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卫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2-02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1]。是一种进行宣传和普及医药健康知识活动的体现,也是人们预防疾病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方法。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进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2]。本文就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工作中重要的作用浅析如下。
1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
1.1 文字形式教育 包括社区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分发传单、传发课本、小册子、以及报刊、墙板、板报等。
1.2电化教育的形式 利用广播、收音、电视台、播放光碟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报道,宣传车巡回播放音像,达到宣传的形象化。
1.3设立咨询台宣传 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活动之机,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咨询、讲解等,以提问或解答等方式宣传,免费向前来咨询的群众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增加受教育者对健康知识的理性认识。
1.4开展健康教育园地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5电话回访方式 作为健康宣教的一种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社区老人因患某种疾病多有行动不便、不愿经常外出、记忆减退、服药依从性不高等特点,故需要反复提醒服药时间、剂量、方法,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需不断提醒才能真正改变;作为一般的健康宣教很难真正起到效果,而电话随访可随时开展,在电话回访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1.6开展义诊活动 组织医院医护人员开展义诊活动,为广大患者诊断疑难杂症并讲授健康教育知识,免费为广大群众量血压,测血糖,检查身体,开展健康咨询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健康知识送到广大群众的手上。
2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2.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为了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直接面对公众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是关键的一环; 健康教育可以使公众对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正确信息,了解预防和自我保护的具体知识,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公众认识到事件所处的阶段,使他们保持清醒的状态,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维持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尽快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比如: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卫计委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方案,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作为重要防控内容,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
2.2发挥独特的保健功能作用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读书学习等。另外,健康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比如:针对一些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使他们建立合理的饮食、运动方式,保持情绪稳定,定期检查等保健意识,以及在血糖控制和冠状血管扩张治疗上给予指导,使服药更加科学。
2.3具有其它卫生服务的效果 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中,如果融入健康教育,都能增强其效果[3]。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信息的传播贯穿始终。分析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就是围绕健康教育内容对象、方法和时机等方面。分析哪些因素通过人为因素可以改变;在所有可改变因素中,哪些是最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则可认为是某些事件的健康教育重点。如:在预防接种中开展健康教育,通过 量信息传播,让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可提高接种率、及时率及预防接种效果,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应有的努力。
2.4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4]。在卫生保健领域中,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有一些吸烟男医生,并不是他们不懂得吸烟的危害,而是他们的习惯已经形成,而且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存在不健康的因素。要改变他们的行为,需得用健康教育中行为干预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戒烟。
3 健康教育工作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不应该视患者为“疾病”,而应把患者看作是一个患病的社会的人,每一个患者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特点不同,对医学知识认识、掌握和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对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体化教育,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健康教育要因病而异,临床上病种是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预防保健措施也不一样,因此,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浅谈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及作用[J].健康必读杂志,2011,10(10):367.
[2] 赵丽波.健康教育在社区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0(19):124.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14-02
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而积极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促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本文将对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本社区随机抽取的140例慢性病患者,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4±2.25)岁;其中男85例,女55例;140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42例,糖尿病患者26例,慢性气管炎患者33例,脑卒中患者25例,冠心病患者14例。
1.2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1.2.1开展慢性病健康普查活动
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普查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社区卫生人员对社区居民的运动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等进行问诊,并对既往所患疾病、就诊及用药情况作简单了解;其次,对社区居民的脉博、呼吸、体温、血压、体重、身高、皮肤、浅表淋巴结、肺部、心脏、腹部等做常规的体格检查,并对其听力、口腔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大概的判断[1];再次,对诊断有慢性病的患者做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三项(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脂、空腹血糖、心电图、腹部B超等项目的辅助检查;最后,告知普查患者的健康检查结果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如对慢性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针对患者患有的慢性病类型辅以相关的治疗处方。
1.2.2举办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
在本社区举办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讲堂,并将检查出有慢性病的患者随机抽取140例做为主要教育的对象,邀请专业的慢性病健康讲师对社区居民重点讲解慢性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两方面的内容。通过讲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生原因,针对居民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运动方式进行规范的说明和指导,并给予居民一些有效预防慢性病的措施。
1.2.3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手册
对社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主要针对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并在社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帖宣传标语等方式,能够使居民对慢性病有一定的认知[2]。
1.2.4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实行动态管理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大力宣传和普查后,随机抽取出患有慢性病的140名患者,将其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社区卫生人员对这140名患者进行资料建档,并说服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治疗慢性病的药物。通过心理辅导、慢性病健康知识宣传等一系列的工作,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和对慢性病治疗的积极性。
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加以干预,并叮嘱患者限烟限酒,降低食用盐的摄入量。指导患者做有有益健康的运动,让患者能合理地控制体重、平衡膳食。社区卫生人员主要将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一年的健康指导干预,再与一年前未干预时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比对分析。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针对14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发现,在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进行慢性病健康普查,并给患者发放慢性病相关防治资料后,患者对于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见表1。
2.3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控制情况
本社区的140例慢性病研究对象,在经过社区卫生人员严格的健康知识教育与饮食、运动、服药情况等方面的干预后,其所患的慢性病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做比较,在一年的健康干预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和控制。
3 讨论
社区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以慢性病防治为导向,融合健康知识普及、医疗、预防、保健、等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慢性病的认知,提高对慢性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以及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3]。社区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的卫生人员通过对社区居民制定规范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并采取相关的措施等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利用社区资源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活动与过程,从社区卫生人员普及慢性病的专业知识到建立居民的健康行为意识,使社区居民通过对慢性病的了解能积极的对自身身体健康负责。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主要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进行的,其健康教育对象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4]。社区卫生人员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社区居民体重、饮食、运动、睡眠、烟酒等方面干预控制,树立起居民正确的健康观与人生观。
本社区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一年的时间内将社区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慢性病健康知识的讲解、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在一年的时间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人员的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加强运动,按时吃药后,其慢性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或控制。由此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其认真地接受慢性病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社区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将慢性病健康教育普及到社区每个居民,才能使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长惠.社区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201.
[2] 蓝玉娟.浅谈健康教育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