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67-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06YJ30)

[作者简介] 曾光敏,赣南师范学院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高教管理;

(江西 赣州 341000)

王院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与旅游;(河南 焦作 454002)

张雪琼,赣南师范学院物电学院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江西 赣州 341000)

“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欠发达地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是,他们在经过十几年的跌宕起伏演变之后,除少数脱颖而出之外,大多数或昙花一现或惨淡经营。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挑战日趋严重。如何扬长避短,提出新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施新战略的若干具体建议与对策,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

一、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1.重大机遇。首先,在当今民俗文化旅游勃兴背景下,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性、多样性、独特性,这对于海内外人口数量庞大的客家群体和对客家文化感兴趣的非客家人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而以赣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的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也因此成为赣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明珠,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其次,良好的区位条件正在逐步形成。赣州市周边的闽、粤省区,均属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具有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能力。随着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的初步确立及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这些地区将成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重要客源市场。

第三,政府主导作用将逐步凸现。赣州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重点建设好“三区一带”旅游景区,即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宋城旅游区,……以龙南、赣县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旅游开放带,……大力发展红色、绿色、古色、客家和休闲度假旅游。这些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2.严峻挑战。首先,赣、闽、粤三角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这些地区赋存丰富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土壤。但由于此三角地区缺乏必要和积极的沟通与合作,都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积极“再现”客家特色民俗文化,以达到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赣州市已建成了赣县客家文化城、五龙客家风情园,福建省在原址上开发了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广东省河源市也兴建了河源客家民俗博物馆,广东省的梅州市正在积极筹建梅州客家博物馆等。殊不知,这样近距离的同质旅游资源重复建设,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屏蔽效应乃至严重的空间集聚与竞争,进而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构成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其次,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企业未能摒弃浮躁的心态,科学地认识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及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按照准确的市场定位,推进项目的整体策划、规划、设计、经营。譬如,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大众化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是其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实际上,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见表1),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还未能满足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这个现代经济产物发展的需要。结果,因模仿沿海发达地区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企图开始就做大作强,最终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新发展战略理论的提出

与其他类型的主题公园相比,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处在欠发达地区――赣州市;创造性地再现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正是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新发展战略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应因地制宜而非“模仿”、“克隆”。著名旅游专家保继刚教授曾指出,主题公园的发展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两个必要条件和两个限制条件。必要条件是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关系到旅游客源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条件、投资能力和游客的消费水平,作为高投入高门票的主题公园,缺少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功。限制条件是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积聚和竞争,它们影响着游客的决策行为。首先,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处在欠发达地区――赣州市。赣州市市区人口只有50万人左右,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00.3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91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99元。无论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赣州市都难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匹敌,更无法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提并论(见表2)。旅游需求产生的客观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人们的日常可支配收入。

但是,换个角度加以考察,问题就有转机。(1)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粤高速公路、昌厦公路、105、323、319和206等4条国道贯穿赣州市全境,4C级民航机场开通了飞往广州、北京等航线,厦蓉高速公路和赣韶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这将使赣州成为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2)赣州市周边的珠三角、闽三角地区均属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具有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能力。为此,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可以利用赣州市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采取“草船借箭”的策略,积极开拓珠三角、闽三角的客源市场,从而摆脱赣州市经济发展欠佳的局限和市场承载力不足的制约。

其次,相对于赣州市周边的井冈山、厦门市等地区,赣州市的旅游感知形象不鲜明独特,还未能对外地游客构成巨大的吸引力。加之赣州市内现有三个主题公园以及赣州市周边的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的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与竞争,都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制约。因此,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应该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一致。首先应以小型化、专业化为发展方向,进而做大做强,而非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

2.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必须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对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创意化再现。在主题公园模仿、克隆日益严重的今天,只有特色才能吸引游客的眼球,只有特色才能增强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必须把握市场需求,从创造性地演绎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入手,以差异求特色,以特色求市场。如深圳华侨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原创性与差异化,源于其独特性的卖点与亮点。他从投资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始就十分注重项目的特色化,从浓缩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微缩景区――锦绣中华;从民族民俗文化中吸取精华,建设了中华民俗文化村;用荟萃世界建筑与艺术演绎历史画卷的双重手法,塑造了世界之窗;融器械游乐与情境创造为一体而成就了欢乐谷。所以,抓住了特色与差异化,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抓住了旅游者的兴趣点与兴奋点。

众所周知,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型、器”与饮食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赣州市五龙客家风情园对客家特色文化饮食的创造性开发,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而创新性地打造了一种“初始化”的胚胎模式。赣州市五龙客家风情园在试营业过程中,依托园区内仿建客家建筑――龙庆围(仿“龙南关西围”而建),对客家特色饮食进行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园区使游客在充满古朴典雅的客家木雕、石刻、绘画、对联等的客家围屋内,一边品尝特色客家美食,一边欣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客家曲艺、采茶戏表演。这确实让游客真切地感受到了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的淳朴、浓郁的客家风情与文化,也是园区内特色文化中最吸引人、最具魅力的地方。

五龙客家风情园客家特色饮食的成功开发已初见端倪,这表明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并进行创造性地演绎再现,而非简单的“模仿”、“克隆”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与经济效益。因此,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为:依托融“地域性、独特性、传统性、神秘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化演绎“再现”,而非舶来化、模仿化。这样可以依托客家民俗文脉,创意挖掘,做深做透,从而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与卖点。因此,必须建立以客家特色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因地制宜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发展战略。这样,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才能立足实际,以特色求发展,以发展求创新,以创新求发展。

三、新发展战略具体对策与建议

1.以赣州市及闽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为立足点,进行贴近实际而富有成效的市场营销

(1)深入研究赣州市及闽三角、珠三角地区游客心理,确保客源市场定位准确。鉴于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可以在充分开发赣州市客源市场的同时,通过利用客家人“寻根问祖、探亲访友”等客家乡土情结,采取“借鸡生蛋”、“借势发力”的策略,借助赣州市日渐完善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吸引珠三角、闽三角、潮汕地区等客家人前来园区参观旅游,这不失为有效之举。

(2)借节造势,借节扬名,扩大影响。节庆活动既是一种旅游吸引物,也是园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大多是以动态的、开放的项目来进行展示,可以使游客亲身参与其中和深度体验园区产品的特色与魅力,从而增强游客对园区产品的认同感。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也可以利用丰富的客家民俗节庆,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客家文化艺术节、客家美食节、客家祭祖等大型活动进行宣传,以求得良好的传播扩散效果。

(3)加强协作,实现共赢。要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对赣州市及闽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赣、粤、闽三角地区客家聚居地的地缘关系及客家文化的亲缘关系,发挥区域合作优势,建立有效的联合营销机制,进行联合营销,以降低营销成本。

2.深度挖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内涵,分层次进行园区产品开发

(1)浅层次产品开发园区――景观建设。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是以人工建造物――“再现本地”特色客家建筑景观――为基本核心吸引物而开展旅游活动的。因此,特色客家建筑景观的“真实”再现,就成为了园区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2)深层次产品开发――依托客家民俗文化,进行创意化挖掘演绎。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静态人造景观一旦建成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续可塑空间极为有限,而依托园区景观动态地挖掘与演绎客家民俗文化却可随专业人员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得到无尽的开发和更新。为此,我们可以依托园区的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整合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高品位园区旅游项目。譬如,以园区为背景,对客家特色饮食的品尝与制作、客家传统生产生活习俗的再现性表演、客家特色节庆的创意化举办、客家民间工艺的现做现学表演等进行园区产品深度开发,强化游客参与和体验,形成系列化特色园区产品。

(3)强化精细服务,增强游客美好体验。商业最成功的体现,往往是来自商业对人性化的关怀。我们要深刻理解与领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时时处处见微笑,点点滴滴显真情,推行规范化、亲情化、个性化服务,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园区旅游氛围,让游客留下独特的感受与美好的回忆,从而增强园区的市场竞争力。深圳“锦绣中华”景区通过“全程式跟踪清扫”、“陪游客式闭园”的疏导式管理就赢得了游客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3.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园区的经营管理水平

(1)明晰产权,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使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从而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2)创新融资机制,为园区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针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后续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招商、入股、租赁、转让经营权等方式,加大园区筹资规模、融资力度,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1)赣州市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统一管理,避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积极协调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加大对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发展的导向性投入。譬如,要给予政策倾斜和适当的资金扶持,为其提供水、电、交通等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周边环境规划等相应的服务体系建设。

(2)可以通过课题招标等方式积极引导与鼓励政府与民间力量对赣州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展开相关重大发展问题的研究工作,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技术、信息等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0.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到处是浅水湖和沼泽,松、柏、银杏、苏铁等裸子植物密集着,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木贼类、真蕨类和其它蕨类植物遍布低处,覆掩了一地。空气温暖而潮湿。

“你”在一棵大树下盘腿而坐,打量这个从没来过的世界。忽然,头顶上传来一声奇怪的叫吼, “你”不自觉地仰起了头――一个足足有三五十吨之重的大家伙正伸着长脖子嚼着树顶的嫩叶。“雷龙!”“你”脱口而出,从前玩过的网游给了“你”一定的恐龙知识,但这一次,很明显,“你”真实感到了这个大家伙的巨大身形给予“你”的压迫感, “你”还嗅到了它身上成腥而潮湿的气味。你知道,这一切,都不仅仅是网游。

又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生气勃勃地队伍,“你”迎上前去,目接不暇,喟叹、惊奇。

盔甲恐龙凶猛狡猾、敏捷好战,长脊龙背上长着奇怪的大帆,翼龙在蓝天下飞翔甚是神气,黄氏河源龙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具有了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

在一个背风向阳的倾斜面,“你”还发现了一窝一窝、大大小小呈辐射状排列的蛋。

远处走来一群跟“你”差不多的人类,其中的一个叫“恐龙先生”,一个叫“失散多年的表哥”,还有的来自现实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告诉“你”,不远处一棵高达36米的瓦勒迈杉下,因为找不到妈妈,一只叫做“元元”的小恐龙在哭泣。

元元的泪珠很大颗,掉在“你”的掌心里,暖暖的,电脑屏幕前的你动容了,于是, “你”开始跟着元元,一同去寻找它的妈妈。

这是现实版的侏罗纪公园吗?

不,这是虚拟实在的虚拟河源恐龙世界。

“恐龙才是地球上最大的明星”

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说:“恐龙才是地球上最大的明星”,此言不虚。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的河源素有“客家古邑”之誉。2200多年前,客家先民在河源落居,将带过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共生出岭南文化。这是河源历史长河中值得骄傲的篇章。

然而。1 996年后,随着恐龙蛋化石在河源各处的相继发现。这个骄傲提早到了迄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000万年前。

河源是世所罕见的“龙蛋共生地”以及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脚印的“三位一体”共生地。2005年。更以馆藏超1 0000枚恐龙蛋摘下吉尼斯纪录。

拥有了世界第一的恐龙资源,在妥善保护这些资源的同时。如何将河源厚重的恐龙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及开发,如何向中国乃至全球展示和推广河源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并推动旅游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使河源成为创意产业的沃土。这成了河源市委市政府和民众的关切重心。

2008年6月,河源市区龟峰公园南侧占地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的河源市恐龙博物馆开始施工兴建。一年之后,经由翟振明教授的介绍,一家叫HiPiHi的公司开始进入到了陈建华的视野,而HiPiHi公司正是3D虚拟世界平台的中国开创者和运营者。

作为后第一批使用计算机的人。陈建华对计算机一点都不陌生。他身居要职。却在网络开设实名信箱,开启了河源网络民主、网络问政的先河,是广东网络江湖的一位传奇式人物。现在,他还每天使用“围脖”。

同样地,陈建华也很了解虚拟世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和翟振明就“虚拟”一词,有过不少促膝思辨。

2009年12月3日,由陈建华牵头,河源市政府正式与HiPiHi公司签订了“虚拟河源恐龙世界开发与运营”协议。

根据这一协议,HiPiHi公司将协助河源市构造起全球首个三维动画虚拟恐龙世界。而虚拟河源恐龙世界

的创建和运营,也成了虚拟世界平台进入主流应用的里程碑和重要标志。

“这才是大创意”

虚拟河源恐龙世界以虚拟仿真为基础。首创性利用三维虚拟世界的技术和平台,在HiPiHi世界平台上先期构建一个虚拟的恐龙世界,通过互联网、3D虚拟世界对河源恐龙博物馆、龟峰公园、恐龙遗址公园进行虚拟展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放给全球用户游览、体验、互动交流并可参与创意设计和制作。HiPiHi公司将位于河源中心城区2.62平方公里的恐龙文化公园按1:500的比例“搬”到网上。在虚拟恐龙世界,“游客”完全可进入的就是一个与真实对等的虚拟世界。在这里, “游客”们可以携友同游,并邂逅全球各地的游客。在虚拟恐龙世界里,不仅有远古世界与恐龙,用户还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在里面的角色形象、服装、发型、饰品、脸型、身材,甚至可以上传照片,以“真实的自我”与恐龙世界里诸多恐龙、古生物“嬉耍”,同时,还有真人(工作人员)与网友交流互动。在博物馆内,“游客”可随意点击图片、视频、说明,还可以与馆长、工作人员或24小时服务的机器人进行自由交流。还可以实时通话,而每一个视频、图片都是真实拍摄。在游览完恐龙博物馆后,时空穿梭。用户还可以被瞬间传送到6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的远古恐龙世界,近距离动态的了解包括背甲龙、剑龙、迅猛龙、霸王龙、马门溪龙、鹦鹉龙、禽龙、翼龙等在内的各类恐龙的形态与特征。虚拟恐龙博物馆会比现实的更具互动性和科技性。

“这才是大创意,”陈建华说。

“它是个巨大的产业”

但凡接触到“虚拟”一词,很多人就会联想起“虚无”、“虚幻”或“虚假”等词,与客观现实对立,但在陈建华的眼里,虚拟世界是一个开放、自由、全球都能参与的平台,它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具有很大的扩展性。

“我想说,它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陈建华认为虚拟产业集服务业、软件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于一体。对国家实现民族产业崛起意义非凡,因此。他主张河源市文化、旅游、经信、科技、规划等部门跟进,从文化开始。不断将虚拟世界引入旅游景点、城市规划等,同时,他还嘱咐宣传部门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让更多市民了解、认识、熟悉虚拟世界的相关知识。而在不同的场合,只要提到虚拟河源恐龙世界,陈建华也都乐于亲自做做有关虚拟世界的宣传、科普工作。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戏剧旅游资源 开发 思考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一、江西戏剧旅游资源的概况

江西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汤显祖这样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伟人,江西的戏剧资源特别丰富。

(一)赣剧。

赣剧是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古典大剧种,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流行于江西东北一带,明、清两代,以唱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诸腔于一体,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赣剧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全国最有价值的古老剧种之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三)孟戏。

孟戏是明代在中国莲乡――广昌出现的一种特有地方戏曲。孟戏演出套路分为“下座”、“出帅”、“请神”、“辞神”和“上座”五个部分。孟戏唱腔十分古老,属多声腔的曲牌体系,以演唱独具特色的孟戏高腔为主。其中有弋阳腔、乐平腔、青阳腔和海盐腔之余韵,曲调悠扬清雅,悦耳动听,戏曲界称为“江西化的海盐腔”。2006年5月,广昌孟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宜黄戏。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明末清初开始专唱“宜黄腔”。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宜黄县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2006年5月,宜黄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戏剧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戏剧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征,有观赏性、新奇性和娱乐休闲性,可以满足旅游者进行审美、猎奇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观赏性。

江西戏剧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例如,江西采茶戏的伴奏的乐器有唢呐、丝弦乐器、打击乐器、勾筒(属胡琴类)、竹笛等。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演出角色主要是“二旦一丑”,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浑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诙谐逗趣,极富浓郁的赣南客家乡土气息韵味,观赏性极强。

(二)新奇性。

江西地方戏剧新奇性来源于它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赣剧从明代弋阳腔开始,到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的剧种。采茶戏以丑中见美的矮子步,千姿百态的扇子花风韵独特的单袖筒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是一种地道纯正的江西民俗文化。

(三)娱乐性。

娱乐性主要体现故事情节选材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生活真实感极强,朴实自然,风趣诙谐。例如,采茶戏的表演歌舞兼备,舞台气氛轻松活泼,表演语言幽默风趣,融合口头文学、地方俚语、民间歌舞、灯彩形式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有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来源于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感情戏所占比重大。

三、江西戏剧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将赣剧、采茶戏旅游融入江西旅游开发项目中。

进一步挖掘、整理江西戏剧资源,打造江西戏剧文化特色品牌,使戏剧演出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以旅游带动戏剧市场,恢复古戏台、戏院,结合仿古茶馆、餐厅等,构建表演平台。紧抓旅游发展脉搏,跟随旅游发展脚步。如果戏剧的旅游发展起来,江西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就会自觉自发的受到重视。

(二)打造江西戏剧文化特色品牌。

可以邀请知名赣剧演员和知名戏剧导演创编一部具有文化性、艺术性、高品位的旅游演艺作品,江西地方戏剧是草根戏曲,老百姓的戏,有突出的地方特色,一定能以个性魅力吸引旅游者。对江西旅游而言,将戏剧文化注入江西旅游中,让所有来到江西的人,喜欢戏曲艺术的游客体会和品位到江西戏剧浓郁的乡土气和地方特色。

(三)加强赣剧、采茶戏等地方戏剧旅游宣传。

由于戏剧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戏剧旅游要重视宣传。利用微博作为网络宣传手段,在微博上江西的文化、历史、名角等图文信息,通过发帖对江西戏剧进行宣传,拍摄网络短片、微电影等在视频网上播放,以提升江西戏剧的名气。采取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报刊广告、宣传图片、旅游指南、诗词小说等手段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提高江西戏剧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扩大江西戏剧的社会影响,从而激起中外旅游者的游览欲望。

(四)细分旅游群体。

戏剧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要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对于戏剧的研究者可以定期举办江西地方戏剧研究会或者是戏剧艺术节;对于戏剧爱好者可以定期举行一些专场演出。

(作者:欧阳卫,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工商系;石力,南昌大学艺术与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王晓元.音乐和戏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当代戏剧. 2009(4)

[2]朱江勇.戏曲故事与旅游结合探析———以《玉堂春》、《沙家浜》为例.经济研究导刊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赣剧;舞台音韵;性质;发展

江西素来被誉为“戏剧之邦”,赣剧是整个江西省最主要的戏曲剧种,在众多剧种中最具影响力。赣剧兼唱高腔、昆腔、乱弹以及其它各种曲腔,是一个典型的多声腔剧种。赣剧起源于明代的戈阳腔。其舞台语言是基于江西东北部方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将汀西东北部方言书面化与官话化后而形成的。

一、赣剧音韵的形成

一个剧种是以方言抑或以官话作为唱念字音的标准,往往与剧目内容的雅俗、演员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文人参与创作的成分多少有一定关系,但作为一门面向大众传播的艺术,戏曲通行地的语言状况应该是影响戏曲舞台语言形成的更为主要的因素。赣剧发源并主要流行的赣东北地区,方言情况非常复杂,汉语三大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徽州方言在此交接,闽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官话方言诸种方言岛散布各地,区域内未形成可作共通语的权威方言。赣剧一开始便走以官话为舞台语言的路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适应观众接受的需要,以便于跨越不同的方言区域作更大范围的流播。这显然与其他一些流播范围较小(一般只在某个单一方言的区域内流播)的地方小戏情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江西省支派众多的各地采茶戏,基本上是以各地方言为舞台语言的。同样在赣东北流播的赣东北采茶戏,便是以贵溪方言来唱念。因为它主要只在贵溪和周边的弋阳、万年、铅山等同属于赣方言区鹰弋(鹰潭弋阳)片的几个县市流行。这实际上也表明直接承自弋阳腔的赣剧自形成之初便是一种水平、档次更高的“大戏”,其流播区域、规模以及影响力都超过称作“三脚班”的采茶戏这样的小剧种。建国后政府开展戏剧改革,合流饶河调和广信调并定名“赣剧”,显然也是考虑到赣剧的历史源流和现状发展因素的。

当然,作为地方戏曲,其舞台语言也必定与戏曲通行地(包括原生地和流播地)的方言发生密切关联。体现在赣剧上的,便是“官话地方化”。所谓“官话地方化”,是指“在地方戏曲舞台语音形成过程中,演员的官话发音朝着与流行地方言相接近的方向变化。”

二、赣剧音韵的性质

从语言的性质去分类,我们将戏剧语言分为两个大类别。“一类是南‘方言共通化’以方言作为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共通语’,另一类是由‘官话地方化’形成的以当地共通的语言为基础的“地方官话”。戏曲上所称官话,就时间上说,并非指现代的民族共同语(北京话),而是所谓“旧官话”,即历史上(近代)的官话。而就空间上看,赣剧舞台语音的官话还属于“南音”而非“北音”,即所谓“南方官话”。戏曲上称所使用的官话通常有“中州韵”的说法。有学者认为,中州韵“基本上是两宋时代的标准‘普通话’,也即宋代官话的读音。”’京剧便称其韵白为中州韵。赣剧韵白与京剧韵白的不同就在于保留了入声韵,这正好折射出旧官话南北两派的分野。

从目前的情形来分,赣剧的唱念字音节奏具有典型的官话语音基本特征,赣剧的舞台语言和官话有许多共同特点,所以它可以分入官话类别之中。戏剧概念里的官话,并不意味着现代各民族共同承认和使用的国语普通话,它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特殊概念,从时间上看,它是指“旧官话”,也就是历史上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从地域上来说,赣剧音韵所属的官话类别不属于北方官话,它是“南音”,也就是“南方官话”。中国戏曲韵文中有“中州韵”的概念,“中州韵”被很多语言专家认定为南北宋时期的标准国语。也就是宋代的官话。中州韵的一大特征是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人声,京剧的语言发音就是典型的“中州韵”。“中州韵”以北方话为基础,而赣剧韵白中存在入声韵,这一点正是南北方官话的标志性区别,因此,赣剧舞台语音是一种具有赣东北方言色彩的南方官话。

三、赣剧音韵的内部差异

赣剧音韵的内部差异,有反映饶河调和广信调两派流播地方言的空间差异,也有反映艺人新老派发音之间的时间差异。

饶河调流播的区域属于赣东北赣方言区北片,广信调流播的区域属于赣东北吴方言区及赣东北赣方言区南片。赣方言与吴方言差异自然很大,即便是南片赣方言(特别是与吴方言区相交接的东南片)因受吴方言的影响也与北片赣方言有不小的差异。这种流播地方言之间差异的影响,使得饶河调与广信调在舞台语音上也有某些不同。例如鄱阳方言中的古人声字虽独立成韵,但读成舒声韵(调值为44)。因此饶河调中就有古人声字与舒声韵字相押韵的情况。在赣剧传统剧目《还魂记》中就有“锁、座、坡、火、窝、我、多”与“落、阁”相押的情况。

四、关于赣剧音韵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的改变势在必行。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就是改变之一。赣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不是一个凝固的艺术,它随时间的变化,区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赣剧音韵虽然不会像一般的自然语言一样显著地变化,但仍将依照社会发展规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舞台语言“普通话化”的演变趋势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赣剧舞台语音已经属于官话,应该不存在观众听不懂的问题,而这种官话的“旧”和“地方化”,实际上正是构成赣剧作为“地方”戏曲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当代统一的官话”的普通话对戏曲舞台语言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五、总结

在赣剧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赣剧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 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这样,在继承传统戏曲的过程中才能不失其一些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传统”。

参考文献:

[1]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景观、再现、地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的背景意义

孝通先生说,文化是“from the soil”,即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以地域为基础的遗产描绘的就是人类在大地上形形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而我们栖居的土地也正是我们民族的景观艺术发生和归属的地方”。

大部分的文化遗产被散布在广大的乡村,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像文物一样的保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剧烈的人为破坏(为主)和渐进的自然损毁。笔者认为,基于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再现,应该像城市文化景观一样的保护,并且迫在眉睫。

基于当前的状况,研究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建设性破坏,在基于文化景观以及民俗保护的前提下,创造宜居的村镇环境。以风景园林的角度,做好对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以及地域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此同时使部分传统村镇旅游开发的合理开展。

2.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读法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研读,整理,并对国内外传统村镇景观资源的保护的文献进行研究,并对通过实地调研所研究的具体区域进行详细记录。

2.2实地调查法

对所研究的具体地区的传统村镇进行大量的现场勘察,,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调研,通过观察,走访,询问,拍照,测绘等具体方法,详自地记录,已达到能够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各方面信息,并获得第一手详细资料,加以分析利用。

2.3实例分析法

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域为依据,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认识在具体地域下,该地区文化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3.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概念

3.1景观

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或人工的地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一般分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下对景观都有着不同意义上的理解。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将其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其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有美化的作用;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则把景观当作一种资源;而更为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设计师或者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包括园林绿化和小品。也就是说但就算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3.2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一种地域的人、地关系的具象反映。

文化景观最初是个地理学的概念,从十九世纪中叶,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的发展它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在影响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把他们加工成文化景观。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在他的人类地理学(Anthropogeography)中,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他称之为历史景观“他认为文化景观是因人类活动而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形式,是一个独特组合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强调了种族、语言和宗教景观的研究以及文化传播的意义,认为人的活动、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署 文化景观是居民同土地长期和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价值的地方,它体现了自然和精神环境的一致,体现了地方精神土地利用和生态学的传统知识

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法》 将文化景观定义为神话、传说、事迹、历史事件等所定的空间及相关联的环境。

综合以上 经过长期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该地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的观改造,它包含的人类起源和演变、民俗和经济状况、艺术和信仰等多种内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交流与抗争的历史。

4.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方法总结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输血打针,让它延年益寿”。

村镇文化景观也正是如此,历史文化景观也应该同样如此,对它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对某一时间段单纯的复原,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场地历史研究中,并且通过现状调查中了解其演变和转化的过程,经过研究分析从而确定有哪些部分需要改变,哪些部分需要恢复,以及哪些部分需要使之继续演变。

下表是笔者通过对第一批我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地域,基于地貌坏境,文化区系,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

序号 村镇名称 地貌环境 文化区系 主要特征

1

山西省静升镇 黄土高原 三晋文化 古镇呈封闭城堡式格局,黄土高坡窑洞合院式民居的典范

2 江苏省周庄镇 太湖平原 吴越文化 古镇保持着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井字型水乡格局

3 江苏省同里镇 太湖平原 吴越文化 古镇被河桥分割成川字形,退思园体现了江南园林风格

4 福建省古田镇 闽西山区 闽台文化 旧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

5 重庆市西沱镇 四川盆地 巴蜀文化 云梯街吊脚楼群沿山脊垂直长江布局,巨大高差呈特色景观

6 北京川底下村 华北平原 燕赵文化 古村规划布局严谨,明清为古骚道,北京四合院民居的代表

7 山西省西湾镇 黄土高原 三晋文化 保存较为完整的黄土高原古村落,窑洞城堡式明清古建筑群

8 安徽省西递村 皖南山区 徽文化 徽文化和徽州古村落典范,较完整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格局

9 福建省田螺坑村 闽南山区 闽台文化 古村落由5座土楼组合而成,集中体现了客家建筑文化特色

10 广东省鹏城村 珠江平原 岭南文化 古村落保存有众多明清建筑群,并设防盗的军事要塞

11 陕西省党家村 黄土高原 三秦文化 古村落依源傍水,四合院,哨楼等建筑至今保存完整

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镇(村)基本特征比较中可以看出,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

空间上 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各集团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

时间上 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了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集团的变迁和发展

5.总结

思考:如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继承传统村镇景观特色

在如今各种中国风盛行的现状下,如何才能够做出真正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园林作品,是现今景观设计师遇到的一大难题正是做好中国式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历史村镇景观保护与再现中,如何才能让历史文化村镇中恰到好处的再现出历史文化景观,并且为生活在周围的村民打造出宜居环境,从而使得真正的文化与景观得到真实的传承;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都可归结为传统村镇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历史村镇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再现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保护与再现两个词是不可分离的,例如:在传统村镇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再现中,仅仅按原来的工艺和样式建造一个园林作品是不可取的,同时它也必须得满足现阶段居民的审美需求,生活需求。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景观,是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适应地域气候,土地,及人文过程的表露,它是一种乡土景观;它使我们当今人们可以更为透彻地,从更深层次地了解地方的风俗与文化。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