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思维核心

互联网思维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思维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思维核心

互联网思维核心范文第1篇

现在在财经圈最流行的词汇是什么?答案一定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

但归纳起来说,互联网思维打破了传统营销的三条原则:免费也许比收费营业收入更高,因为他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你的用户不一定是你的购买客户,但也许他就是你的员工,你的粉丝,你的口碑;传播的关键不在于播而在于传,任何产品或服务都要有值得传的价值。

比如360,他做什么,做安全产品,但他卖安全产品吗?他不卖,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收入。360的用户,大部分不是360的客户,只是粉丝而已。传统营销时代,传播就是在电视上播出几十秒,在报纸上登个豆腐块,互联网时代,已经遍地都是媒体,电视报纸更不用说,手机网络已经占据80%以上阵线,但是,网络全民泛化成为特点,垄断已经不太可能,一个品牌的传播已经不可能全覆盖,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而“传”成为互联网语境下品牌营销的重要手段,口传、音传、视传、网传,有内容、有价值才会有民众参与传,于是内容为王、价值为王时代到来。

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最常提及的词汇之一。那么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的、并能够为公司产生价值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

寻求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在是在产品服务同质化的时代实行差异化行销、个性化行销。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找到有别于竞争者的突出优势,使其成为公司永续发展的动力。笔者总结,四大动作,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打造核心竞争力之一,文化引导

在互联网社会大环境下,内容为王、价值为先已经成为大势,然而一般的内容、一般的产品价值已经成为社会疲态,已经失去市场优势,在新的市场竞争下,要想创造出有内容、有价值的信息和产品,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思维引导。一个企业的创新思维,不是平白无故就会出来的,他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培育,一个不崇尚创新精神的企业,能长久持续创造出为社会为客户热捧的产品和服务吗?未来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创造价值能力的竞争,一个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培育创新企业文化的企业,没有理由打造不出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而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所有员工是以继日的朝思暮想,创新也是从脚趾头开始的,而且是自强不息,上下同欲,只有同呼吸,共责任,才能培育创新的文化土壤。

打造核心竞争力之二,抓住趋势

趋势就象荒地上的野草,春风吹且长,天天很疯狂,不用浇肥,不用搭蓬,只要有阳光和水,瞬间三月成草原。趋势也是这样,只有顺着趋势,才能顺手牵羊,养成小肥羊。网络手机化是趋势、渠道网络化是趋势、服务便利化是趋势、一体多能是趋势,媒体电子化全民化是趋势,城镇化是趋势,农场主是趋势,居民是趋势,随时旅游是趋势,汽车生活是趋势。反过来,PC是反趋势,批发分销是反趋势,巷子深是反趋势,纸媒是反趋势,一亩三分田是反趋势,农民临时工是反趋势,限购是反趋势。

趋势来了,就要抓住,一个大的趋势不一定准确,二个趋势进行综合,那就基本不会有错。比如城镇化、农场主、居民三个趋势,汽车增长、服务便利化、旅游三个趋势。还有最大的趋势,一体多能,一个新产品,可以解决以前多个产品才能解决的整合趋势。

打造核心竞争力之三,优势挖掘

传统营销时代,资产、资本、关系是最大的优势资源,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很多的模式从一无所有到凭空而起。阿里如此,百度如此,小米也如此。微信公众帐号中的“逻辑思维”,仅仅凭借其到处收罗的微信内容推送,就积累了号称200万的粉丝,成为被各大传统媒体羡慕膜拜的经典,他凭的就是对文章公众兴趣的嗅觉,是对热点搜索能力的挖掘。

我们很多的客户有什么优势?他们没有高楼大厦,他们没有多少多少的资产,就算是有也不是优势,他们多年所积累的优势,无非是对行业多少年来的服务经验,是服务创新,是因为客户的认可,他们才有了所谓的行业第一,行业黑马。他们未来要做的,是对这一原始领域、优势范围持续提升、持续创新、持续引导,在趋势之下,融入文化创新,筑就更高的核心竞争城墙。

打造核心竞争力之四,强力执行

互联网思维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互联网+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虽然各高校负责部门、组织体系,评估等方面各有特点,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确是都会涉及的,心理健康档案能科学指导校园心理健康工作,因此科学有效的建立和管理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因为目前数据收集和管理在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瓶颈,让众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运用“互联网+”战略,即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下重新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特别是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档案的信息,能更加全面、深入的发挥心理健康档案的作用有了新的方向。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心理事实,科学严谨的记录。

2.系统性原则。系统完整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注重所选测评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为数据的深入挖掘提供基础并能定期获取数据。

3.动态性原则。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注重资料的时间空间延续性。

4.多样性原则。常规收集和随机收集相结合,定量收集和定性收集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信息收集作用,将时时的测评结果纳入心理档案。

5.教育性原则。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时,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6.保密性原则。遵守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

7.经济性原则。经济高效的获得数据是实施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互联网信息化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心理档案测评软件化,手机APP,以自行测评为最佳推荐,减少耗时耗力的集中测评。

(二)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设计

心理健康档案的信息是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辅导的重要依据。因此内容设计是决定其有效性的的重要步骤,通过实践和文献综述设计规划如下:

1、学生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号、学院、系别、专业、年级、联系方式(电话、邮箱)、籍贯、民族、政治面貌、是否独生子女、个人兴趣、身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近亲中有无精神病史问题。

2、学习与就业。主要包括学习成绩、有无挂科、学习态度和习惯、录取专业和自己的愿望的符合程度、上大学的目的、担任班干部情况、参加社团情况、社团活动是否与学习相冲突、获奖情况、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

3、主要社会关系信息。家庭成员结构、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费是否贷款、亲子关系、本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宿舍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谐程度、是否恋爱、与恋人的感情关系状况。

4、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恋爱失败、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5、心理测量信息。主要包括能力倾向、人格特征(卡特尔16PF、爱德华个性偏好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测验EPQ、气质测验等)、心理健康状况(SCL一90,UP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学习心理分析(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困难的诊断等)、职业能力倾向类型(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潜在科研素质、创业素质等量表。

6、统计信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评定材料、心理状态发展报告等。

7、动态反馈信息。心理咨询记录,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发展报告。

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如自杀倾向、重度抑郁或焦虑等。

2 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有效管理决定着心理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运用合适的技术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高效发挥心理档案的动态监测作用,一直是困扰很多高校心理工作的问题,借鉴互联网和大数据下的数据管理策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新尝试,但要做到这些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组织管理框架。

(一)责任主体

在心理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明确管理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具体人员要求是既懂心理学又懂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制定管理条例,落实责任。应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手段,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信息权限分配

心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反馈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不同主体享有不同信息的权限分配来解决这一问题。就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模块而言,心理咨询教师享有的信息权限是:①学生的基本资料一②学习与就业一③主要社会关系信息一④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一⑤心理测量信息一⑥统计信息一⑦动态反馈一⑧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心理咨询教师受专门的心理档案管理条例的约束,须严格保密)。学生本人可以拥有的权限是①、②、③、④、⑤、⑥(学生可以在①、②、③、④更改自己的信息,只能查阅⑤、⑥)。学校管理人员拥有的权限是⑤、⑥、⑧(按校、院等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校级管理人员只能查阅相应权限等级下的统计分析报告)。

(三)更新

心理健康档案应该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要有新资料不断补充到档案中去。由于学生信息很难在入学时全面准确地一次收集到,这就需要学校心理咨询部门从多渠道收集,充分利用信息化校园收集相关数据补充更新档案,例如,互联网上动态时时的测评服务,通过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随堂心理测试既辅助课堂教学环节,又能有效获得阶段性数据。

(四)信息分析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起来会,更重要的是使这些数据产生1+1>2的效果,这就离不开对档案的分析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保存了大量的学生心理测试量表,在管理过程中要使量表数据能更直观、更方便的使用和分析。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考虑,一、保证一定时期一个学生各类量表的连续性。二、应该力争使其能够体现在同类一量表中,尽可能保证心理测评工具的一致性,使所得资料具有真实可比性。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具有指导性意义,心理数据的深入挖掘对建立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分析资料库是有利的,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大数据)来处理学生的档案材料。辅导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迅速查找某一学生的资料,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使测验后的数据处理更为方便快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娟.大学生心理档案指标体系的建构与管理[D].天津:天津大学,2010

互联网思维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2在互联网+的新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就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必须要研究新的方法与路径解决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开始本文写作之前,在网上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92份。调查所涉及高校涵盖国家重点高校、市属重点本科高校和专科学校,所涉及专业有理工类、文史哲类、经管类、医疗类等,所涉及大学生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6.41%和33.59%,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31%、78.03%、15.03%、0.63%,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22%、52.78%,一、二、三、四年级和其他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89%、27.9%、31.44%、5.3%、8.46%,学生党员所占比例21.84%,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0.28%。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深远

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平均每天上网将近4个小时。3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每天上网的时长大概是多少?”数据显示,每天上网1到3小时的占37.63%,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学占52.9%,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同学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对“您怎样看待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时,有64.77%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大学生上网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上网时长都已很高,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候,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已深深烙上互联网的印记。

(二)家庭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多么的重要。从问卷调研中,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在“您认为以下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程度”(1―5分是从“完全没有影响到非常有影响”)的17个选项中,在影响程度最高的前5项中,就有3项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它们分别是: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已有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不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面对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共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真正下大力气落实与践行。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偏差。在“您所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清晰?”中,选择“非常清晰”的只有31.44% ,选择“一般”的占55.56%,选择“不清晰”的占13.01%,因此,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定位并不明确。“雨过地皮湿”式的举措短期内虽有所成效,但只会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片面、肤浅的理解,取得的成效不大且不能持久。

(四)原有的教育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许多高校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制,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在自己岗位上都在实施核心价值教育,可是并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活动仅重视内容上的形式化,不能够产生共振作用。调查问卷显示:有69.95%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有专门负责机构;有69.19%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或者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44.3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采用了互联网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主要还是主题讲座、课堂讲授、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

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被接受的程度与其重要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实际,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是要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增强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贴近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新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生态优化10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网络自由和网络共享的保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互联网在物理时空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接收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开放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即时的传播速度,在为大学生提供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书本,丰富开放的信息也让大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光更开放。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机制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各个环节,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生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模式转换11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力量,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日渐突显,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油,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时显得十分无能。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长要逐渐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互动体系。努力化解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不良影响,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思想、方法与路径上的契合点,建立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学校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机制。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想等表现,充分运用互联网方式与学生家长互动联系,应设立由校党委、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大学生教育机制,建立由高校客罚高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高校应与社会互动,将社会上的高雅文化艺术、影视作品与优良风尚引入校园,推动社会道德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增长,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社区、优秀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密切联系,为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制定“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gn/2015/03-05/71031 16 shtml.

[2]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6.

[4]陶淑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大众文艺,2013(15).

[5]付静静.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互联网思维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益品牌;品牌传播;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经历的巨大飞跃,不仅伴随着物质与技术的发展、催化,而且伴随着思维工具的更新迭代。如今,大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思维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逐渐成为一种营销推广思维的起点。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回归人性,看重人的价值。随着近些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公益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公益品牌的推广也成为很多公益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借助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思路来进行公益品牌的推广,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一、何为互联网思维?

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目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互联网将是创造明天的外在动力,创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互联网其实是一种观念,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我把它总结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而如果能够更好应对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这种智慧就可以称为互联网思维。

二、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五大利剑对公益品牌进行推广

(一)利剑一:用户思维:专注于经营理念和受众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他思维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展开。用户思维指的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以受众为中心”来考虑问题。

公益品牌的推广,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打动受众,让广大受众参与到公益项目或者公益行动中来。在公益领域中,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信息公开、透明,自己所捐赠的款项的透明程度和去向,而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为公益组织,公益机构提供一个信息开放的平台,时时更新公布所募捐的款项,以及所有款项的去向。

其次,就是公益组织所设计的公益活动和公益产品要能站在受众的角度,相对大众所真正关心和喜欢的活动。例如,笔者随同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成员走访的广州拜客,是专门专注于提倡绿色出行的公益组织,他们平常会组织一些“公益骑行”的活动,不仅有效的拉近了受众的距离,对自己的公益品牌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目前,拜客广州也通过互联网开发了自己的APP,专注于约骑活动,提供骑行地图,骑行交友等服务信息,这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使得受众的粘性更高,对品牌的认可度也大幅度提高。

(二)利剑二:平台思维:公益组织对商业化模式的借鉴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战略的精髓,就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未来公益组织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活动内容的竞争,也包括平台与平台的竞争。在我们之前采访的一些公益组织和公益媒体中,很多都表示想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平台,连接公益活动与受众的平台。例如南都公益全媒体,就利用南都的公信力,不断的有公益组织找南都合作,南都就逐渐发展为一个平台,成为一个中枢机构。又如广州微乐益公益发展中心和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建立了互联网志愿支持系统,此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普通人方便的搜索,可以有效整合大家的碎片时间,目前该系统的注册用户是120多万人,总系统是170多万人。广州志愿者联合会是希望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幕后的平台的角色。

(三)利剑三:简约思维:关于公益品牌和公益产品规划

在公益产品和公益活动的规划和品牌定位中,要力求专注和简单。而对于公益传播的内容设计,则力求简洁和简约,简约,意味着人性化。简约所追求的另一个层面则是专注。对于许多公益活动选择的设计,要专注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例如:青海淳公益,就专注于青少年校园防灾减灾的教育,又例如广州拜客,就专注于广州城市的绿色出行,提倡环保理念,就在这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简约思维另一个方面就是互联网传播的简约,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信息冗杂,用户需要的是马上了解公益信息与活动,如何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就言简意赅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公益品牌需要格外考虑的因素。

(四)利剑五:社会化思维:传播链的有效整合与优化

在社会化的时代,用户遗忘的情况经常存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可以重塑公益组织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关系,另外,利用社会化网络,可以重塑组织管理和公益新的运作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特征是人基于价值观、兴趣和社会关系链接在一起。公益组织面临的用户是以网状结构的社群形式存在的,如果能够通过互联网把各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联结起来,共享信息与公益活动,便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减少时间和沟通成本。

另外,社会化媒体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用户是使用者的同时也是传播者,利用新媒体网状结构的社群,能够更加迅速的进行公益品牌的传播,扩大公益品牌的影响力。

(五)利剑五: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成为公益组织资产与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思维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供暖;业主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09-01

1 华通热力的“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互联网对供暖行业的冲击力有多么巨大,华通热力将始终保持“两颗心”不变:业务的核心不变,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的初心不变。

1.1 继续夯实供暖基础,核心业务不变

华通热力从2002年建立之初就确定以供暖为主要核心业务的方针,经过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目前在管项目200余个、合同面积5000万平方米、服务客户20余万家,成为供暖行业的领军企业。但是,这并没有使华通热力停止前进的脚步;相反,华通热力正在昂首阔步的扩大现有供暖面积,以多条路径并举继续夯实供暖基础。以供暖为核心,是华通热力未来业务发展的基石,只有夯实这个核心基础,才能在未来涌现更多的商业契机。

1.2 以客户为中心,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的初心不变

华通热力能否取得长足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为业主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华通热力所有业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着业主展开,以客户为中心,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是华通热力不变的初心。近些年来,华通热力通过加大对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规范的服务准则等措施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同时,建立呼叫中心系统,实现对业主报修、投诉、咨询的及时高效处理,使业主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核心业务不断夯实,业主满意度不断提高,这将为华通热力借助“互联网+”发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

2 华通热力的“以转变应不变”

互联网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在保持业务的核心不变、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的初心不变的同时,华通热力积极探索新的着力点,围绕着不变实施转变。

2.1 由供暖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变

拥抱互联网就要有互联网思维,华通热力在运用“互联网+”时首先是将供暖企业的思维转变为服务型企业的思维,只有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思想中才能有更大程度上的服务行为。华通热力不是在锅炉房里烧锅炉的“黑领阶层”,也不是只会简简单单修补的“蓝领阶层”而是能够为业主提供优质供暖服务的“白领阶层”。华通热力的每位员工不只拥有供暖的标签,更应该拥有能够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的金字标牌。服务的思维也体现在主动性上,华通热力并不是业主“找上门”才提供服务,我们的主动性体现在夏季维保、体现在上门检修、更体现在全年7*24小时的应答、应急机制。

2.2 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

互联网具有简洁、多元的特点,华通热力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方式上也在努力实现简洁化、多元化。缴费方面:从现金缴费到微信缴费再到即将推出的APP缴费,从服务网点缴费到免费上门缴费;报修方面:从人对人的报修机制到人对机器的一键式报修机制,从电话催促式报修到派单式一站报修,从多次报修未果到一次报修即可解决。华通热力正在用简洁、多元的服务方式,为顾客提供极致的专业服务。

2.3 从对物管理到对人管理的转变

互联网思维为华通热力带来了管理理念上的转变。目前,华通热力基本实现对所有项目的5S管理,通过标准化的5S管理达到供暖的安全、平稳。以此为起点,华通热力正在实现从对物品、设备的管理转变成对员工的管理,通过规范流程、掌控过程、提升细节的新管理思维,不仅能够实现供暖的安全、平稳、高效,更能够提升员工的服务质量。从对物的硬性管理到对人的科学管理,外在表现是管理对象的转变,内在实质是服务品质的提升。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华通热力正在结合自身优势,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服务途径,努力夯实供暖基础,为顾客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优质服务,提升用户的服务愉悦体验感;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华通热力也在努力思考供暖行业新的前进动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华通热力也将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与业内外企业共商供暖行业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