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介绍了发声较轻、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橡皮筋振动发声实验,列举的声带振动发声实验也不够直观。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本实验;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合其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不光要求自身的教学语言严谨,符合逻辑要求,能将知识准确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在现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实验改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作为苏科版初二物理的开篇章节,由“声音是什么”“乐音的特性”“噪声及其控制”“人听不到的声音”几部分组成。声音学生一直都熟悉,然而,声音是什么,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介绍了发声较轻、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橡皮筋振动发声实验,列举的声带振动发声实验也不够直观。课本介绍的敲击音叉,使之振动发生,现象不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会用转换法,让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学生的脸颊,让学生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但是这样在课堂上不能让大部分学生体验;或者是让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要求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但是水花溅起不是很明显,而且持续时间较短,不易于观察。

二、物理中放大法的应用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物理方法并没有很好的认识。笔者了解,物理中有很多现象都和物体的振动一样非常微小,不易于观察,这时多采用转换法或者放大法,将不易于观察的现象放大,使之变得更为直观,更易于观察。这是物理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基于初二学生的认知,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以下是在声现象的习题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题目: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小球多次被弹开,说明了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这个实验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 。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放大法。

同时,我发现在后面的力学讲解“力能使物体形变”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演示时一般是用气球来做实验,但是很多的微小形变看不出来,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引导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用一面镜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支激光笔发出光束射向镜子,通过平面镜将光线反射到天花板上。一方面,实验器材简单,另一方面,光点投到天花板上容易找到。这样通过光点位置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小镜子所在平面发生了变化,从而认识到受力后桌面发生了形变。通过学生动手,在实验中让他们将本来观察不到的现象很清晰地看到,使他们觉得新奇,且实验成功了,他们很有成就感!这样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设计实验将声波的振动放大

在不断的教学中将实验进行总结,笔者思考如何能将声波的微小振动放大,适合课堂演示以及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组探究,并能引发他们思考。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以后,我就布置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以后,笔者联想到高中将物体受力发生微小形变放大的实验,想到同样可以将声波的振动通过光的反射将它放

大。在讲光反射时,由垂直入射到偏转平面镜,发现反射光线偏转与平面镜成二倍角度偏转,偏转很明显,由此来引导小组学生能否应用光的反射原理将声波振动放大。在我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反复思考,后来设计实验如下:用废弃的八宝粥盒子,将盒盖盒底去掉,在盒盖一端蒙上橡皮膜,人在盒底一端l声这样就会引起盒盖一端橡皮膜的振动;在橡皮膜外侧粘一块小的平面镜,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白屏上的光斑,记录位置,人对着盒底说话,观察白屏上光斑的情况,结果并不能看到光斑明显的晃动。在不断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发现是因为小平面镜太重,影响橡皮膜的振动,最终决定用轻小的光滑铝箔来代替平面镜,再次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明显看到光斑在之前的光斑位置处晃动。

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而实验又是物理研究、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能直接反映物理过程、体现物理规律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总结,从微小处入手,开发、设计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验,并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一起动手改进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物理兴趣,在操作过程中生成物理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物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31-5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应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能力,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守恒思想是高中物理重要的思想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体现守恒思想的第一个定律,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发展都是革命性的提升。因此,在本节课处理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教学设计,使学生亲历规律的发现,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物理核心素养。

1 教材内容简析

现行某版本高中物理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荡秋千和撑杆跳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利用单摆实验观察小球能否到达对称等高的位置,然后利用平抛运动理论探究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最后通过一个小球从斜坡轨道滚下能否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的活动思考和上海“明珠线”轻轨车站的设计来加深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笔者认为,教材的处理存在以下值得商榷之处:一是实验探究仅比较摆球在左右最高点等高,而“守恒”是全过程一直保持不变,该设计未能体现全过程机械能守恒,从而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守恒”概念;二是理论探究仅以平抛运动为例就推导出机械能守恒条件是仅有重力做功,未能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结论;三是对于有弹力做功的系统内机械能守恒未进行任何探究就给出结论,缺乏探究的普遍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在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实验探究守恒量”“理论探究守恒量”,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和探究式教学设计,采取“情境―探究―建构―发展”模式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顺利建构“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动能、势能和功、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知识和规律,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守恒思想”学生是第一次涉及,学生理解和掌握“守恒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平台和路径。

3 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设定具体目标如下: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3)会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应用机械能守恒解题;

(4)经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5)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回顾功能关系、动能定理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概念,提出以下3个问题:

问题1: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能统称为什么能?

问题2:机械能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3: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如何进行转化?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功能关系、动能定理,为本节课探究提供知识储备,通过复习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引入机械能概念,使学生理解掌握机械能的系统性、标量性和相对性,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转化的量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4.2 设情境,激发思考

教师创设提供三个视频情景,激发学生分别在仅有重力做功、仅有弹簧弹力做功和重力、弹力都做功情况下分析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问题4:观察分析荡秋千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及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转化?

问题5:观察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以一定初速度压缩弹簧及被弹簧弹回过程中,弹力做功情况及物体动能与弹簧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问题6:观察分析蹦极下降过程重力及弹力做功情况及动能与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如何相互转化?

设计说明:本教学片断对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通过三个不同情景的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重力与弹力做功时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定性规律:

(1)仅有重力做负功,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仅有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仅有弹簧弹力做负功,物体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仅有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转化为物体动能;

(3)蹦极下降过程,重力和弹力都做功。重力做正功,弹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少,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先增大后减少。

这一设计丰富了动能和势能转化的类别,为科学系统地探究转化过程守恒量奠定思维基础。

4.3 引发猜想,探究守恒

在上述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启迪学生思维引发猜想,并引领学生亲历探究守恒量的过程。

问题7:上述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有没有规律?转化过程中有没有不变量?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会猜想出“仅有重力做功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变”,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4)守恒的思想:(机械能总量)一直保持不变。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建构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领悟、自我教育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探究的自觉意识和创新能力。

4.5 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4.5.1 巩固知识――学会判断机械能守恒

建构规律后,可以通过例1巩固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两种方法:

(1)条件分析法:判断是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2)定义分析法:判断机械能总量是否不变。

例题1 下列情况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只有重力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的过程,机械能守恒

C.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D.物体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时,机械能将不守恒

E.自由下落的小球落到竖直的弹簧上,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机械能守恒

4.5.2 深化应用――发展学生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例题2启发学生思考地铁站设计的优点,学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题2 如图6所示是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个小坡度,电车进站时要上坡,出站时要下坡。(1)试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2)如果坡高2 m,电车在坡底的速度是25.2 km/h,此后便切断电动机的电源,不考虑电车所受的摩擦力。电车能否冲上站台?如果能冲上,到达站台的速度多大?

学生思考交流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归纳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优点和注意点。

(1)步骤:①确定系统②确定过程③确定守恒④确定参考面;

(2)优越性:比动力学解题更方便,适用范围更广;

(3)注意点:必须明确初末状态的机械能,要确定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设计说明:通过例题与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并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定律解题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守恒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5.3 布置作业――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作业1:课后思考课本第73页小球从光滑轨道斜坡由静止释放能够到达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内侧最高点的条件,并分组讨论交流。

作业2:有一种其尾部有一个小帽能伸缩的圆珠笔,将笔尾部向下用力压笔,笔将竖直弹起一定高度。请你用这样的实验粗略测定压笔的小帽时其内部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并撰写实验报告。

设计说明:学生课后动手、动脑探究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将科学思想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真正提升科学素养。

5 教学课后反思

科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探究学习,不仅是科学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教学后我们有以下反思:

(1)本节课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测结论―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得出结论―迁移应用”。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教学设计既重视实验探究又重视理论探究,既重视定性实验又创设定量实验,实验探究坚持定性和定量并举,理论探究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探究本质。

(2)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要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到实验与探究中来,参与到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情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通过问题层层设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I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意志品质和物理核心素养。这些都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科学素养高、创新意识强、主动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必修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2-75.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运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情景创设,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怎样搭配食物”时,我首先出示了姚明投篮的画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又出示了一个肥胖患者和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最后让同学们分析:他们的身体健康吗?学生自然很好奇:他们的体型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引起了学生的猜想:可能和饮食有关系。那么运动员平时是如何注意饮食呢?这样又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2.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带着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寻找着各种动植物,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惊呼声,蚂蚁,小鸟,蚯蚓,大树,苔藓,蝴蝶…孩子们沉浸在自己探索发现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俨然是一个个小小科学家。通过这类实践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信其道”,教学中师生之间感情融洽,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课外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我会利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找学生谈心或者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师生距离,使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2)平等对话,构建和谐课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做出及时的评价,注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创建合作小组,营造合作氛围。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载体,它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效促进了科学课堂教学。在创建合作小组时,必须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教师及时指导,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他们善于提问。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及时给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

3.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1.课前认真查阅资料。我在上“太阳钟”这一课前,让学生自己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日晷”。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学生对日晷的好奇性和探究欲望。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兴趣;分组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引进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课堂。计算机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为素质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与思想,信息技术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1 初步认知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轲斯基(paul zarkowski)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现在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它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课堂中老师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探索培养小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能力,对学生的信息道德等进行培养和提高。

2 使用多元教学手段,探索培养途径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那么,备一节信息技术课,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第一,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有趣的学习任务。例如,在讲授《图形图像媒体》一课的时候,我选用的教学软件是光影魔术手。光影魔术手是一个照片画质改善和个性化处理的软件,简单、易用,即使是没有接触过的人都能因其操作简单方便而加工出精美的效果。对比教材中所用的ACDSee看图软件,光影魔术因为贴近生活,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表示以后会继续使用这个软件,并对这个软件各种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

其次,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素材,而且这种素材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很自然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比如,在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一章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演示文稿。

2.2 课堂中多使用分组教学,引入竞争机制

分组教学,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多任务都要学生通过开展合作完成,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课改下,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分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感情。我校一节公开课《家居设计----Word中自选图形的使用》,采用的是分组教学模式。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8人。组内再分工,客厅、卧室等由不同同学完成。教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也引入了竞争机制----组内互评与全班评价,还有最后的“笑脸”评价。无论作品有没有被选中,用心去做了,都会得到老师的一个“笑脸”标签,表示对这节课的肯定。课堂中,学生表现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3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自然,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在《利用Word来制作贺卡》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贺卡,作为母亲节和父亲节对父母的一份心意呈上,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又如在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下载信息时,要提醒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观念。还有,在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时让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加深学生保护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

信息科技课向学生传授信息科技知识、技能,训练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将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对学生的作业,做得好的,我从不吝于表扬,而稍有欠缺的,我会及时指出并提醒学生改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自觉查看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认真听课并完成课堂作业。

4 课程整合不断创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即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即综合地学习信息技术、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信息素养培养,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信息素养已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必将是现代人的另一个重要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自身学科的优势,研究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方法策略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及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在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始终贯彻以任务驱动学习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评价学生,以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创新,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郭维廷.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教育网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

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呢?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净化、升华人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取材内容的广泛性及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当你翻开教材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无处不在。音乐教师巧妙设计构思,精心备课,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一堂课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去改变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的谴责、热情的歌颂,全身心的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唤起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智能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特殊工具,已被普遍认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纷纷加入到学习音乐的行列。经现代医学专家研究认为,认得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甚至有些科学家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因素起着其它科学无法代替的作用。孔子、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而且对音乐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音乐对其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才帮助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演奏时通过手指的灵活运用,对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行锻炼,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同时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开阔音乐视野,获得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三、音乐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可以愉悦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浓厚审美情趣。当然,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个非常长期、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坚持,血药持之以恒的不断积淀。大学生应该明白自然和谐、社会良好秩序和社会正义,要抛弃自己那些比较龌龊的、阴暗的、低级趣味的想法,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高雅、文明、自然、和谐的人生品格,通过音乐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养成自己最有意义、最有人生价值和最有社会价值的价值取向。音乐艺术通美的结晶,启迪人类的思想内涵,感染人类的关爱情感。通过音乐教育这种非常轻松,非常美丽和非常爽心悦目的方式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给大学生一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能使精神愉悦、情绪振奋,同时通过音乐听觉器官穿入大脑皮层,起到较强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作用。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如跳校园集体舞、随着节奏做健康游戏、练习唱歌、学习乐器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环节学生的学习压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集体协作能力,对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都非常有益。

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多数受到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今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那些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