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核心

高等教育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核心

高等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养成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为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普教化的倾向依然严重,成人教育自身的职业性特色不突出。具体说,就是实践性、职业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突出职业能力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是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性

诺尔斯(M·Knowls)认为:“成人教育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生活为中心”,成人教育所依持的是社会目标取向。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职业性较强的专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成人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性,要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需要来培养各种实用型或者继续教育提升型的人才。

2.成人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的产业结构正经受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原来以劳动高度密集化和固定化有特征的工作组织正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作组织所取代。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职业迅速更新: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现存职业每过15年将更换20%;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才更换职业的需求增加。

这就意味着,快速的技术更新将造成新工种的不断产生以及旧工种在性质上的持续变化,从业者现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将不再终身受用,而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工作对其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变,真正成为一种应用型、提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向学员传授知识,同时要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他们求职谋生、转业、转岗、转行、全面发展个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的关键——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的应用型、提高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教育功能应更多地体现在提升和发展学员的职业能力上。根据CBE理论,是否将职业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课程设置的基础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具体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种类型。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能力结构关系分析,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结构中最深层次的一种隐性能力,承载整个能力体系。面对来自不同专业、工作背景的学员,成人高等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能力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

2.职业核心能力养成规律分析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支持技术方法应用的非技术性的隐性能力,只有在个体完成任务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应是引导帮助学员的行为改变,而行为的改变必须在长期的职业活动或工作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将职业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地渗透进所有显性课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体系

1.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要把培养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摆脱普教化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性。其次,在深入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合作,掌握职业工种(岗位)所需职业核心能力的侧重点,根据社会需要设计课程。同时,可以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发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双证制”鼓励学员参加社会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最后,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以重点突出教学计划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2.开发显性课程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

由于培养隐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以显性的职业活动为载体,因此有必要将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成显性课程的行为目标,再将行为目标通过职业活动的形式融入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的整体。

由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特点,设计大量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活动,扩大操作性、技巧性、能力性内容的比重,学员通过职业活动训练职业核心能力。

3.积极推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灌输式、一言堂式教学,而要结合显性课程的内容设计出能有效训练学员核心能力的活动项目,灵活运用职业活动来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职业活动的项目驱动下,学员成为学习的主角,通过参与职业活动探究所需知识、训练所需技能,在活动中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使学员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生产,还学会生活,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4.创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既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对显性课程的渗透来实现,故需将核心能力的测评纳入原有课程的评价系统中,才能促进核心能力真正融入显性课程中。通过观察学员参与职业活动的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能力、质量等来评价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甚至可以结合用人单位的职业性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法将其折算成分数计入课程成绩中。

通过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大力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能适应岗位变化及岗位发展的要求,让成人高等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由“理论指导实践”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突出其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真正体现成人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陈伟.成人教育的基本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02 (2).

[2]娄宏毅.诺尔斯成人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中国成人高等教育,2003(06).

[3]梁健民.论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2(5).

[4]柳遂文.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别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5]吕杰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

高等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6-01

新时期,高等院校承担着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级专门人才,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的观念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样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奠基石,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等驾驭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中去。

一、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新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如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性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未来,也关系到我国民生问题的解决。剖析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1.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落后守旧的腐朽思想如拜金、利己主义等等也都趁机入侵,许多工作人员无法把持住应有的工作道德底线,同时由于缺乏法制观念,往往。以至于官僚作风日益盛行,随着经济体制深入变革和社会转型,这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且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资源配置的缺陷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受长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中仍然存在着政府财政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各种资源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行政方式如命令、配额等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分配的,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统管取代竞争、相互分割、资源利用率低等,经常出现公共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也就影响了高校自主办学积极性和有效性。

3.领导体制的弊端

传统政府注重投入,忽视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相应的效果取得也少,在一些例子中,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再加之管理模式单一,缺乏监督机制。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的是统一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然而这种制度在实施中会导致“政治领导过泛,行政管理过强,学术管理过弱”。一些行政人员在进入岗位之后,想当然的认为这个工作是终身制,逐渐对此失去兴趣。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4.评估监督机制不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我国现阶段仍主要依赖于国家行政权威。经常出现约束不力或者干预过度等问题。大学开始卷入世俗中,失去了原本的清廉和高雅。

二、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改革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全面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大学培养的应该是今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且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学生,是能以己之力为全社会作贡献,并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目标,肩负起责任: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发展。增强管理者责任、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提高广大师生和职工的地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特长, 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精神氛围,获得超越式的发展。

2.转变管理观念

对于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的情况,首先,应当提高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只有这样,工作人员才能认识到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工作评价制度体系,让老师和学生对行政管理者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各方面的工作成绩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高行政管理者的竞争意识和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最后,要不断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确保行政管理者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指示,而是真正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发扬民主也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高校内学术氛围浓厚,如果“百家争鸣”离开民主和自由,学术性活动就无法开展。

3.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监督评估体系

创新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应借鉴国际上先进评价模型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教育监控系统。同时,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教学评估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的环节,以督促引导为主,采取合情、合理、合法的做法,把教学工作带入正确的目标轨道。

高等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1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课程知识结构、内容优化的整合

1.1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

首先,大量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传统方法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处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空间立体图形的绘制、移动、旋转、缩放等课程内容的教学,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将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变得比较直观和容易。又如计算导数和积分、求解微分方程等课程内容的教学,利用数学工具软件计算既省时省力,又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们要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中心,开发出一系列由电子教科书、音像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助教助学课件、工具软件、试题库、教学资源库等有机组成的立体化教材。它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并发挥其优势进行的一体化教学设计,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设计教学要求进行开发、制作并使用,能极大地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其次,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本身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因此,应该精选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典型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把“数学模型”作为高等数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数学模型以寻找实际问题的答案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即通过编制程序由计算机完成复杂的计算解答任务。

1.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优化

从“新数运动”开始,各国数学课程内容中陆续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这不仅说明计算机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说明数学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发展基础。

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完成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工具软件来简化数学上一些复杂的理论证明,从大量繁琐冗长的公式推导和问题计算过程中得到解放,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进行更多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不断压缩理论教学课时的改革需要。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得以更好的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专业、各岗位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与之密切相关联的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应融入离散数学的有关教学内容,充实如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运筹学等一些广泛应用的知识,使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他课程的需要。

2 高等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

2.1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对极限的思想、微元法、研究空间曲而的截痕法等内容,我们在黑板上无法形象直观地示出来。现在,通过多媒体,利用数学软件包强大的符号演算功能,图形、动画功能,使得以前难以表达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演示,并且直观、生动、形象。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技术,为数学这一“思维的艺术体操”提供了崭新的“表演舞台”。多媒体既形象,又直观,同时,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相应地也部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为教师讲课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

2.2 交互式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发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果只是老师单向讲授,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就不会很好,可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时恰恰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在多媒体课件中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兼备,声情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受到感染和启发。这样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加上传统的黑板教学,增添了师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反馈机制更加完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比如运用基于WEB交互式课件,交互性向学生提供一种在线“参与”手段,教师可以根据终端学生情况改变教学组织过程。而且,还可以向终端提供习题操练与在线测试,学生也可以随时通过网上的课件资源在课下巩固课堂的知识,同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双方都找到了便捷有效的交流途径。

2.3 数学实验的实践

数学实验是推动数学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做数学”,以问题情境或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步骤,在计算机上进行探索实验发现数学规律,提出猜想。多媒体信息技术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这种做数学实验的机会,教师可以把适合学生探索发现的内容做成问题解决型、实验模拟型等类型的课件,让学生上机自主学习,变单纯由教师讲授演示为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型教学。在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教学生使用某种方法来解决所给的问题。

3 高等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等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区。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片面地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确实对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还是要结合课程的特点来应用。实际上,高等笛Ы萄е械脑怂阒っ鞒煞趾芏啵在制作课件时,及时录人分步呈现会使课件全程很长,课件翻页太多,有时还会造成图、式分离,难以对照思考。这时如用黑板、粉笔边写边讲,讲的过程中设问点拨,关键处提问研讨,小结时概括小结,则这样动态形成的板书也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维的时空,也同时为学生算、画、证、操作提供动脑、动手的实验示范。有些方便易行的演示操作,可以不必动用多媒体动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将多种媒体手法进行优化组合,最后形成纲要信号图,也是课件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联盟化 高等教育 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联盟化的定义

联盟化是指不同国家的若干高等教育机构,以增进合作、共享资源、促进交流与合作为目的,根据特定协议而成立的服务于联盟成员、推动地区或全球高等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的发展趋势。也有学者在更微观的层面定义,联盟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相互结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目的的运作过程(夏东民,2010)。

在全球漫长的教育历史中,联盟化产生的时间并不长。西方发达国家于19世纪开始出现大学联盟,如189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密西根大学等组建的大十联盟(Big Ten Conference),1958年芝加哥大学发起的CIC大学联盟(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种“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或称“大学国际联盟”才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如1982年美国发起的“国外研究同盟”(The University Studies Abroad Consortium),1987年欧盟发起的“伊拉斯莫计划”(Erasmus Programme)和1997年发起的“环太平洋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2 联盟化的意义

联盟化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各高等教育主体基于国际合作的特征与需求做出的积极回应。首先,高等教育的“世界性”特征淡化了高校个体、乃至国家的边界,整个高等教育资源被置于全球性的人才市场和智力资本市场中。孤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无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生存;其次,随着校际合作的增加,各高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需要一种机制为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同时需要为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中,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一对一”的双边合作模式逐渐凸显出各种弊端,如无法以最优的方式配置教育、科研资源,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界多元合作的需求,无法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浪潮的优秀创新人才等。

在这一背景下,各种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应运而生。虽然联盟成立的目的、范围各有侧重,但归纳起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组织性。高等教育国际联盟一般都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指导方针和活动程序。各个成员高等院校推举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对联盟的日常事务、合作项目等进行指导和评估。第二,门槛性。一般而言,高等教育国际联盟不鼓励对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完全开放,相反都有严格的入会条件,如高等院校自身的实力、国际声誉、在某领域的贡献等都会成为是否吸纳入会的考量标准。第三,独立性。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并非通过一个机构把成员格式化,相反却鼓励和提倡每个学校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异质性。在联盟中,每个成员的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对于其他大学都应保持异质性和吸引力。

3 联盟化之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联盟化起步较晚。国内联盟中,较为知名的是200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成立的C9联盟,但在国际范围能还未能产生较大影响;国际范围内,部分高校逐渐开始零星加入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的联盟化在中国仅是开端,还未形成潮流。

启示一:积极融入高等教育联盟化的道路中。2007年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是否参加国际大学联盟,同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一样体现了国际化的本质特征,是高校国际化的定量考核标准之一(Brand, 2007)。中国高校需要打开思路,把加入高等教育国际联盟作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融盟化的潮流。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学校近几年十分重视加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联盟,如“中欧精英大学联盟(TANDEM)”、“欧洲顶尖工科大学联盟(T.I.M.E.)” (Top Industrial Managers for Europe)、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Sino-Spanish University Consortium)、“中俄工科大学联盟”(Sino-Russian University Consortium)等。这些在国际上可视度较高、声誉较好的联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同时对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启示二: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是以自身需求为基础建立的国际或地域组织,有利于中国高校快速接触有同样需求及相关资源的国际知名高校,并在联盟的框架和制度体系内与其他高校展开有效交流和互动。例如,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加入“欧洲顶尖工科大学联盟(T.I.M.E.)”。T.I.M.E联盟成立20余年来,会员已覆盖欧洲最好的工科大学,发展为世界工程教育领域最著名、最为认可的大学联盟。该联盟的性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身特色非常吻合,通过加入T.I.M.E联盟,一方面引导学校进入世界工程教育领域最优秀的高校网络圈;另一方面由于成员的性质、需求较为类似,有助于学校在此框架下与各成员高校开展双边、多边合作。

启示三:在联盟化道路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本土文化参与的全球化并不是世界文化来包围我们,而是本土文化要走向世界”(李岩松,2009)。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异质性,因而中国高等院校在融盟化的道路中,一方面需积极学习、利用联盟成员的优势资源,同时对自身资源有精准的认识和清晰定位,保留自身的异质性。

4 小结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需求日益旺盛、合作形式日益多元化、合作关系日益网络化。在此背景下,联盟化发展成为因势就导的发展思路和整体趋势。和市场经济中的“分蛋糕”不同,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是把蛋糕做大的过程,而联盟化正好符合这一趋势,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从合作中优化自身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辐射面、提供更便利的交流合作条件,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Brand Uwe and Gero Federkeil. How to measure inter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dicators and key figures[Z].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2007:92.

[2] 杨启光.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区域院校联盟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31-36.

高等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内涵;特点;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55-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进入智能化时代。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目前,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指为了适应信息化要求,在院校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任职教育信息化进程,使信息技术成为推动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关于教育信息化内涵的表述,笔者认为,就是要以硬件支撑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软件资源环境,大力依托信息人才队伍,不断促进院校教育改革和院校教育发展。

1.硬件支撑平台

硬件支撑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物理载体,是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投资较大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

2.软件资源环境

教育软件资源环境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直接体现。软件资源建设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虚拟教室和实验室、多媒体素材(包括图形、文字、动画、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题库、网络课程等一些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3.信息人才队伍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将网络技术与学科专业知识相整合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和院校教师共同参与其中,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大量吸引信息技术人才进入院校,充分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师关于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二、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院校教育信息的核心是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建设现代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军校任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是使教学形式不断创新突破。粉笔加黑板的授课、辅导方式越来越淡化,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授课、导学越来越普及。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学形式、授课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利用信息网络使教育资源实现网上共享,特别是不同院校之间的学员都可以依托网络接受其它院校教师的教学、辅导。

二是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传统教学过程一般概括为备、教、批、辅、改五个环节,教学过程相对刻板简单,立足于教师精读,学员理解记忆和练习。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过程而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和学两方面表现为开放性、合作性、整合性、交互性、现代性,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探索,必须不断创建、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和学双边活动的良性互动,进而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模式。

三是使学习方式跨越时空界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场所、学习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个别辅导越来越广泛和具体。如何大力辅导和支持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如何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检查作业、组织考试等,已成为教师研究的新课题。学员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信息资源的兴趣、理解水平也不同,教师必须充分整合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

四是使教学资源得到无限延伸。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学资源的外延不断扩展,从目前的纸介质,逐步发展到磁介质,光介质的领域,这相当于为教学发展安装了强劲的加速器,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随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备的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设施的建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备课已被广泛使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扩充教育网站,建设教育网校。并且可以在纸质教材电子化的基础上,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纸介质教材为蓝本,利用了网络更新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充分融合信息网络的优势和传统教材的优长,大力建设网络教材。

三、实现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教的模式、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等多方面的综合融入,特别是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师生组合、环境与条件、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评价等要素上的信息化改造。

一是强化创新观念。构建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发展现代院校教育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所在。院校上上下下都应当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高综合素质,既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发展经过了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靠新的教育观念作支撑才能不断有所发展。

二是加强资源建设。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依赖丰富、实用、便捷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所依赖的物化设备和物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做到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在利用自身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整合外部资源。

三是培养人才队伍。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在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