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药工业的现状

制药工业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药工业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药工业的现状

制药工业的现状范文第1篇

(接上期)

2、纺织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分析

通过典型的案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纺织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仍处于由政府主导和引导的阶段,由政府牵头或者政府和研究机构共同牵头成立,这些平台的技术服务中包含了部分的共性技术服务,技术合作和服务还停留在如面料分析打样、常规检测等浅层次技术服务,还没有深入到行业、企业的核心、重要的共性技术服务。大部门平台在逐步实现规范的企业化运作方式。国家对各个纺织平台、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还缺少有效地统筹和战略协同,导致产业技术资源分散、低效。还有平台相关的中介机构发展也不完善,使共性技术向企业扩散特别是向中小企业扩散效率不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我国纺织产业的共性技术发展主要以跟踪仿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或产品为主,自主研发投入较少,尤其中小型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研发成本,而是以仿制抄袭的方式进行低成本竞争。虽然国有大型纺织企业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但其设备老化,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制约,无法充分激励技术人才,创新能力较弱,纺织行业内,几乎没有企业牵头建立的纺织行业技术服务平台。

另外,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还没有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运营模式,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协同攻关、各取所得。所以企业真正参与的行业协会,在加强产学研联盟和跨行业集成开发行业共性技术方面,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另外,国家在知识产权的鉴定保护方面也应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渠道,鼓励技术人员共享共性技术成果,使共性技术的推广更加有序和规范。

(1)研发机制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组织结构划分为政府推动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等3种模式。

这些平台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件环境(科研场所、科研设施、信息网络)、柔性环境(政策、章程、管理办法、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和人力资本等。目前在体制设计上主要有两种组织模式:实体组织模式和虚拟组织模式,并在这两种组织模式基础上,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实体组织模式是指完全建立在产权关系基础上,通过建立实体机构,按照企业化运作的组织方式。该模式下的平台就是一个实体组织,成员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较深,合作紧密,严格以股权为合作基础,有明确的合同和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各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

纺织平台的研发项目往往需要各个工艺过程前后紧密衔接,系统性较高,分散到各个独立单位中无法顺利完成。如果采取虚拟组织模式,成员间松散的组织结构使得平台项目开发的难度增大。基于此原因,项目收益的分配难度也就比较高,成员共同完成,各自的贡献程度很难衡量。因此,实体组织模式的采取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纺织属于技术成熟的传统行业,其投入资源的价值能较好的估计,而且研发获得的收益也可预知。

实际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是政府、科研院所牵头,政府推动下成立的以股份制公司化运营的实体组织形式(图2)。其他类似平台如: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实体为浙江省现代纺织研究院)。它的投资结构是中轻纺科技中心占50%股份,浙江理工大学占30%,浙江大学占20%。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虚拟组织模式是指平台在保留各创建单位的核心专长和相应功能的前提下,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为纽带,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形成的面向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态联盟。虚拟组织是基于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网络组织结构,各独立主体的研发资源借助信息技术联接起来,并通过一系列的合同、协议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实现资源集成,但没有积聚到建立一个独立实体的程度。

所以西樵纺织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就是以“产、学、研”联盟为基础的虚拟组织形式(图3)。

总结各纺织产业集群所取得的成绩,政府主导下的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功不可没,或者说,政府提供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不断向前的发展动力。西樵纺织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是直接由政府主导完成技术创新开发,政府与企业间是—对一的关系,如其规定制版公司设计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只能一次性出售给一家企业,这实际上是由政府帮助企业完成个性技术的开发,补齐企业研发能力的短板。因此,虽然新闻报道或政府文件中仍将其称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但本质上它们与真正的“共性”仍有一定距离,大体可以概括为“个性化技术,共性化研究,个性化使用”。

各地实践中出现了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过早地转型为技术服务机构或行业商会,或是将中心定位于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有偿服务的现象,这与当地政府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对技术创新与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不断将行业领先技术共性化并服务于众多企业,方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不绝动力。

(2)扩散机制

共性技术扩散,即某项共性技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扩散渠道在某个产业内或多个产业间被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空间上的转移和扩散,通过共性技术的扩散实现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共性技术的扩散有微观、中观、宏观等3个层次。共性技术的扩散过程中一般都有供给方

技术研发成果;接收方

技术转移、创新模仿或技术成果推广的使用者;技术扩散渠道

制药工业的现状范文第2篇

1全国医药工业分析

1.1总体分析

2006年国家出台了多项与医药行业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正是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医药市场。2006年医药制造业累计完成比2005年增长15.4%,其中原料药同比增长16.7%,制剂同比增长14.3%。虽然医药制造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71.3亿元,同比增加9.63%,但是其中化学制药行业利润同比增长为7.81%,制剂工业利润增长率仅为2.34%,创历史最低。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药品价格一再下调的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化学制药行业亏损面达到25.4%,亏损总额进一步加大。受医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制剂企业受冲击尤其突出,制剂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长42.2%。制剂工业实际上是真正体现制药工业水平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药品的行业,没有一定的利润支撑,难以进行持续的科研开发投入,过低的利润水平也增加了药品质量和安全的隐患,这应当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2006年化学制药行业出货值累计实现35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其中,原料药出口297.8亿元,同比增长17.2%,制剂产品出口5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从2006年全年的出口情况看,原料药出口稳中有降,而制剂出口自8月份以来较快上升,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等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1.2原料药及制剂生产统计

原料药生产:原料药可分为24大类,按产量统计排列首位的是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类药物(见表2)。若按同比增长率排序,前5位的大类是:皮肤科类、消毒防腐类、滋补营养类、诊断类及血液系统类,位居第13位后的大类同期比较均为负增长。

制剂生产:统计的制剂品种共分14种剂型,产量最高的是片剂,同期比较增长最大的是气雾剂(见表3)。但产量排在前6位的竟然有5种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况不由得发人深省。

据统计,1998-2005年这7年间,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递增18%左右;实现利润年平均递增约20%;化学原料产量突破百万吨;国内医药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5%左右。但是2006年的医药工业统计数据给了人们一个警示:随着国家各项有关医药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执行,医药工业虽是一个朝阳行业但竞争将更为激烈。

2上海医药工业分析

2.1总体分析

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报道,2006年1-11月上海市医药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和利税总额均在全国排名第5位,同期比较增长率分别为6.31%、10.83%、12.15%、12.35%和9.29%;新产品产值、管理费用和出货值排名均为第4位,同期比较增长率分别为11.66%、12.17%和31.89%;利润总额排名为第6位,同期比较增长率为7.77%。

纳入统计的上海医药工业企业共有321家,数据显示有85家企业亏损。99家化学工业企业中,有31家亏损。在化学工业企业中有62家为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企业,却有21家亏损。此外被统计的38家中药工业企业中有6家亏损,其中的22家中成药工业企业中有5家亏损。中药工业的亏损比例相对而言似乎比化学工业小一些,但是利润总额却全部为负增长。化学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2.12%,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10.06%;中药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17.28%,其中中成药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为-0.79%。由此分析,是化学工业企业中的原料药厂和中药工业中的中药饮片厂拖了后腿。

2.2原料药生产统计

被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纳入统计的上海原料药厂共有28家,能生产209种原料药,其中15种原料药属于非汇总品种。在汇总的品种中,只有8个品种有2家企业生产,这些品种分别是精氨酸、苏氨酸、盐酸精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盐酸组氨酸、盐酸赖氨酸以及酚妥拉明(上药集团有限公司淮海制药厂已基本停产),其余均为独家生产。把纳入汇总的产量前20只药品列成表4,可以看出帝斯曼维生素(上海)有限公司的品种部分出口,是属于该公司异地生产或称为委托加工的品种。20只药品中有8只同比出现负增长,也没有可以左右市场的品种。全部品种中除了阿奇霉素、头孢拉定、乳酸左氧氟沙星和紫杉醇外,能在样本医院使用领先的品种也不多,而在医院使用情况尚可的头孢哌酮钠、头孢克洛、舒巴坦和罗格列酮等品种却没有产量上报。这种情况告诉我们企业的无奈!所以降低成本、有利可图是原料药厂所必需的;打通营销通道、开拓市场新天地是原料厂所必要的;药品创新、调整品种结构则是原料厂所必不可少的。

在非汇总的品种统计中,上海5家企业上报生产14个品种,其中以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的品种为最多,分别是绒膜促性素、尿促性素、缩宫素、鞣酸加压素、肝素钠(精品)、尿激酶、玻璃酸酶、辅酶A和胰激肽释放酶。除了前2个品种有2家企业竞争外,其余品种基本上被该企业所垄断。肝素钠(精品)全部用于出口,但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的绒膜促性素与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的胰激肽释放酶2006年无产量上报(见表5)。

2.3化学药品制剂生产

按生产剂型统计:14种剂型中,滴剂、栓剂和气雾剂没有上报数字。按产量多少排序则片剂、胶囊制剂居先;按同比增长情况排序则胶囊剂、外用液体制剂与缓释、控释片居前,说明在临床上还是以使用口服制剂为多。上海的药品制剂生产数量除了颗粒剂外,其他在全国范围内排名还是属于领先的,尤其是膏霜剂和外用液体制剂的产量居全国第1位(见表6)。

上海的药品制剂生产同比增长率的统计显示排序在国内不靠前,产量排第1位的片剂与膏霜剂、输液、冻干粉针剂、口服液体制剂和颗粒剂同比都出现负增长,占上报11种剂型的54.54%。全国同比增长情况也不好,14种剂型中,有10种剂型出现1/3省市为负增长、7种剂型有一半左右省市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见表7)。这说明某些剂型的产能过大却由于市场供需变化而严重失衡。深入分析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低水平重复、一哄而上所导致的恶果。

按生产品种统计:上海共上报114个重点品种,合计有155种剂型。按产量统计排列前20位的品种见表8,按同比增长率排序领先前20位的品种见表9。

根据统计产量和同比增长均进入前20位的是维生素B6和维生素AD;均进入前30位的再加上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和红霉素;均进入前50位的品种,则再加上西咪替丁、二甲双胍、头孢唑啉钠、氯雷他定、琥乙红霉素、异烟肼、头孢拉定、维生素C和普萘洛尔。这些数字表明在被统计的147个重点药品中,3/4的品种上海能生产。统计的重点品种中,老药和普药为多,而恰恰这些品种将是在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将大力提倡使用的,所以必须考虑能否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问题。

3分析和思考

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化学制药工业总利润增长率还是原料药工业和制剂工业的利润增长率都小于全国工业的利润增长率。除了本文所述的客观原因外,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因素。2007年将是一个变革之年,医疗体制的变革将从局部扩展到全局。在变革当中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就必须有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以便在目前的医药生产与使用的现状中觅得发展的契机。

3.1企业重组身不由己

近几年来,国际跨国医药企业重组并购此起彼伏,日益高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与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相呼应,我国医药企业也积极参与并购、重组。国内企业重组的主要原因是: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行业要求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国家明确提出培养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推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的计划等。上海的医药工业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以后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

3.2进军OTC市场时不待我

近年向医院推广处方药的企业感觉越来越难了,因为我国习惯的营销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政府重拳打击商业贿赂使一些带金销售的企业渠道变窄,营销方式受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日趋规范化,尤其是广东等地开展的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又使一些小企业难以招架。还有政府大范围和大幅度的药品降价政策使其品种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无法生存。在困难之时要看到我国OTC市场异常活跃,无论从自我药疗的角度还是从法规政策导向的角度去理解,OTC市场绝对是块能让制药企业驰骋的新天地,外国企业各种OTC攻略在我国已频频发动,所以进军OTC市场时不待我。上海属于特大城市,市民的素质较高,自我保健的意识更强,所以上海的OTC市场对上海制药企业来说更不能轻易放弃。

3.3对医改方向必须未雨绸缪

医改方向是全民享有医疗保障。但是在我国医疗保险覆盖面过窄,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缺失,使得作为福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保明显缺乏公平性。所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医疗资源,对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等是政府的思路。

近几年,众多制药企业把品种进入城市社区医疗保险目录和进军农村市场看成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尽早寻找到一片蓝海。由于社区医疗和农村市场是以使用老药和普药为主,而我国化学制药企业目前的产品大部分又都是仿制药,且不少是超过专利保护期10年以上的老药,所以社区和农村市场就给这些老药和普药的生产企业提供了生存之地。但是要霸占这块市场,就必须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上海的制药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向这两块肥土伸出自己的触角。

3.4药品创新刻不容缓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药品价格一再下调的情况下,2006年医药工业的形势不如前几年,不容乐观。2007年,将进一步引导医药行业的竞争向纵深发展,行业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制药工业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南省;工业产业结构;发展战略;高级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3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07

一、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协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及高度化,强调的是产业素质的提高。目前,产业结构高级化,更多的是指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特别是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由低往高的演进。产业结构协调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下,产业部门协调发展、供求结构平衡、资源配置合理,并取得较好的整体效益的产业优化过程。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海南省近几年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三次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但是,海南省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海南省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主要的是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由低往高的演变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海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海南省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近几年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到2010年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型,由“三一二”转变为“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15%、27.66%、46.19%[1]。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以下主要是分析海南省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省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海南省工业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近几年,海南省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自2003至2010年海南省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由123.05亿元增至380.76亿元,年均增长17.5%①。

2.轻重工业增长进一步协调,结构偏向重工业

海南省工业发展经历了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发展格局。随着重工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海南省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不断加强,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加值从2003年的68.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1.70亿元,平均年增长18.73%。从占比来看,到2010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所占比重为76.5%,轻工业为23.5%①,这说明重工业已经成为海南省工业经济的主体和增长的动力。

3.优势产业、重点企业贡献突出

海南省工业优势产业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从2003年的食品饮料、制药、交通运输设备、造纸,到2010年逐步形成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浆纸、汽车、制药、农副产品加工为优势产业,这六大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大中型企业生产增势强劲,推动了工业加快增长。2010年一汽海马、金海浆纸、海南矿业、中海石油化学公司、红塔卷烟、海洋石油富岛股份等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2%。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相对配套的产业链,引领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提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4.工业规模和工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海南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完成工业增加值也不断增加。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07.20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354.80亿元,对整个海南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81.06%上升到了2010年的92.11%②,这说明海南省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

海南省工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工业在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工业产品产销形势喜人,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处于高位衔接态势(见表1)。

5.工业园区聚集式发展初见成效

一方面,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到2010年海南省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001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数49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达到354.8亿元,已经形成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浆纸、汽车、制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行业。另一方面,以洋浦开发区、海口高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昌江循环经济区和东方工业区等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海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簇群效应”。

(二)海南省工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南省工业经济总量较小

海南省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总量已经有较大的提高,但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海南省实现工业增加值38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海南省生产总值的1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7%。海南省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但工业总产值在2009年居全国各地区的第30位,总量仅相当于第三位广东省1.53%[2]。

海南省工业总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规模过小。海南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一五”期间,无论是在投资总额还是在所占比重上都有所下降,由2005年最高的27.31%逐渐下降到2009年最低的5.41%,可见,投资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拉动力度还有待提高。

制药工业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药行业;信息技术;自动化

我国的制药行业既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合体,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药产业是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集中型企业总称。制药行业所涉及的领域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品及制片、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卫生医疗器械、制药和药用包装等一系列品项。制药行业对社会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对于保护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1.制药行业概况及发展措施

1.1我国制药产业贡献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制药行业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与制药行业有着合作关系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及降低出口率等等。

根据目前我们的国家形式分析,我国的各项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研发都处于低水平,产业多而小、散乱生产的现象严重,待升级和优化的行业与日俱增,这为制药产业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由于基层医疗市场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改革推进,政府在基层医疗市场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政策,使得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占领了先机,国家政策已经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预留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1.2我国制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方案

制药行业如果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下措施具有推动的作用。首先,改变药品的营销战略,结合自身的企业特色进行个性发展。其次,建立健全的制药能力,保证药品的质量,占领药品主市场。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即将自动化信息技术应用到制药行业。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制药水平,利用信息技术保障药品安全性。

2.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上,制药行业是传统的制造业的代表。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制药行业正在由传统制造业向信息智能化转型。二者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制药行业信息技能智能化主要研究的是制药的生产系统过程和整体性、网络性的生产设施的建议和完善。第二,制药行业信息技能智能化的生产的主要方式涉及到整个制药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将个人和科技软件进行互动,从而使工业化生产更加便捷。第三,制药行业信息技能智能化的物流交换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等一系列资源,既能够将现有的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大大提高,还能够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物流服务支持。

3. 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产业的应用

3.1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系统的应用

自动化信息技术的药业应用表现在新建无菌制剂生产线空调控制系统,生产环境监测系统,第三方生产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控制系统,自动仓库系统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通过加热,冷却、加湿、减湿、过滤、通风以及换气等一系列手段。保证制药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气流速度以及气味等一系列项目达到制药所要求的水平,保证药品的合格和质量的优化。

3.2.自动化信息技术在生产线的应用

在制药的过程中,无菌原料生产线除了生产视频监控系统和文件控制系统等应用外,自动化在无菌原料生产线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3自动化信息技术在生物发酵的应用

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化工合成原料药和生物发酵等生产线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制药的化工合成生产工艺过程中,制药的生产过程不但复杂,而且生产工艺耗费的时间较长。在制药的过程中,除了控制点比较多以外,还包含了一些其它复杂的控制对象。最具有代表性的药品控制对象就是PM值的监管和控制。药品的PM值直接控制着药品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药品的产品晶型。

对于生物发酵工业的信息自动化过程,与化工合成原料药相对比较具有一定的成熟技术。在补料控制下的逻辑控制的关系逐渐得到优化。最关键的一点是,生物发酵工业的信息自动化的控制器,在扫描周期的选择上得到一定的保障。当然,染菌产生的节能性和在减少发酵系统的阀门的选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制药系统自动化膜过滤回收等其它过程中,自动化信息技术都得到广泛应用。

3.4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在制药的执行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中,自动化信息技术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部分制药企业在规划实施信息技术自动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制药行业合规性这一关键点。针对自身企业的需求,选择适合药业的制造信息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开发商二次开发的难度,保证制药项目实施的质量。

4. 自动化信息技术对制药企业的影响

在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制药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目前,在我国的制药企业的生产方式上,大多数制药行业普遍采用的是间接生产方式。即:在每一步药品的生产操作后,都需要停下来进行核实检查,并且要进行实际的体验,在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生产步骤。而在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利用科学的分析技术,针对上述批量生产的药品生产方式进行转变和发起挑战。

通过科学的分析技术,为制药企业提供了时事性、连续性的产品质量信息。与此同时,将样品的批量生产转化为连续化生产。在连续化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进行不间断的质量检测,不必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中途停止治疗检查。而且,在产品过程后,药品可以马上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便捷程度大大提高。

在将来的制药行业,采用连续性的生产方式将会作为药企主要的生产手段。连续性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使足够多的药品原材料集中在一起,从而生产出大量药品去满足市场需求。在保证药品合格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5.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制药行业的实施重点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规划,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正在引发制造产业内部的变革和产业的升级。在大力推动药业行业,积极自动化信息技术的改革,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状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药的自动化信息技术的重点包括如下几种:第一种,新机制和新化学的药物抗体;第二种,药物产品的全新结构和多肽蛋白药物的制备;第三种,具有临床优势的新型疫苗、具有个性化治疗的药物及中药的创新发展;第四种,除此之外在影像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创新改革。利用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医疗设备的能力和功能进行严谨的升级。

6.总结语

制药企业一体化功能的优化,不但能大大缩短工程项目的工期,还能够提高设计质量自动数据的对比。近年来,自动化信息技术在国内外的各个行业都获得很大的发展。在保证设备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自动化信息技术对的长周期优质的项目运行发挥着极大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制药企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对于自动化控制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科学技术是处于不断地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在自动化的发展背景下也将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制药工业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漓江流域 旅游产业链 工业

一、漓江流域的工业产业现状

工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促进地区经济,其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在客观上促进着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有助于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广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基础产业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并涌现出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汽车、机械、制药、建材、制糖、化工、电力、食品等为主导的一批优势产业产品。而在漓江流域范围内的桂林、梧州、贺州三市,其工业总量规模并不突出,工业在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也都要低于全国,以及全区的平均水平,这种情况直至2005年才有所改变(详见表)。

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02年~2006年

另据统计,2006年漓江流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的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92.4亿元,增长25.8%,而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42.5亿元,增长率为21.3%。此外在创造利税方面,规模以上工业2006年实现利税总额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增长11.3%,双双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十五”期间一系列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已经初见成效,漓江流域工业总体效益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与其他工业发达地区相比,整体规模偏小,优势不够突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在产业构成方面,虽然漓江流域的工业体系所包含的行业门类众多,几乎覆盖了整个工业部门,但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农副食品加工、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仍占主导地位,以2006年为例,仅这六大行业就完成工业增加值480.8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4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

二、漓江流域各市的工业产业结构

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因素作用,漓江流域各市的工业产业及产品构成存在着明显差异。

桂林是一座基础较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其工业体系以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及电子机电产品为主要支撑,已经形成了产品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涌现了以燕京啤酒(桂林漓泉)、三金药业、天和药业、电力电容器总厂、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生产企业。同时,在桂林所辖的县域经济部分,兴安的电力、水泥及酒业生产,资源的水电能源、化工、冶炼,龙胜的水电能源及滑石生产,荔浦的木业加工,还有永福的酿酒及药品保健品生产和全州的电力、冶炼、酒业生产,也都各具特色及优势,是地区的支柱性工业。

梧州是广西最早的工业策源地,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拥有轻工、纺织、机电、船舶、化工、食品、医药、皮塑等多个行业,其中的日用化工和食品工业更是名闻中外。梧州生产的豆浆晶、龟苓膏、蛋白肠衣、铅笔、锻压设备、工业锅炉等在广西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华牌电池、田七牙膏、冰泉牌豆浆晶等品牌的产品畅销国内外。在林产、林化工业方面,除了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依托丰富的松脂资源,梧州的松香产业年产量已超过10万吨,是全国四大松香生产基地之一。另外,梧州的人造宝石加工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十分迅猛,到2002年,梧州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人造宝石加工基地,宝石加工网点遍布全市城乡, 其产量占到了全世界产量的50%。

贺州则是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型的特色工业,初步形成了电力、林化、造纸、制药、电器材料、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体系。其辖区内的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广西区内惟一拥有独立电网的上市公司,在保证贺州市基本用电的同时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是“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另外,贺州的松香加工、造纸产业的发展也较为突出,在地区工业GDP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各市的具体产业布局方面,除了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各地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通过市区工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原有的市区工业中心进行调整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桂林,通过采用“一区多园,滚动开发”的模式,以国家级的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又开发了以机械制造、汽车配件、精细轻工产业为主的铁山工业园和以化工、建材和特色农副产品产业为主的苏桥工业园,以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秧塘工业园。通过同样的产业布局调整,梧州的旺甫工业区,以及贺州的旺高工业区、信都工业区和平桂西湾工业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业发展较之前有了极大的进步。

三、漓江流域旅游产业链中的工业

传统工业的职能是生产既定的产品,而生产过程、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文化都是为生产而设定的,而工业与旅游的结合则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或是作为提供相关产品设备的支持产业,或是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直接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

首先,作为支持产业,工业系统为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和安全卫生提供各种设备和旅游商品,从而成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相关轻纺和手工业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桂林的珠宝首饰和美术陶瓷业围绕着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制作和销售,曾一度十分红火,这些企业因产品具有的独特艺术特征,被作为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进行开发,所形成的旅游商品生产体系也就成为了旅游工业的重要构成。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单纯的购买旅游商品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某些特殊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其相关的系列活动所吸引,因而也就出现了将这一系列生产活动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来进行开发而所形成的工业旅游产品,而这也是旅游工业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按产品开发方式的不同,工业旅游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景观型产品,主要是水库、水电站等,其特殊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在选址时对地形地貌的特殊要求,而同时企业又与衍生的风景合为一体,风景景观在整个工业旅游产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探究这类企业特有的水轮机、变压器、发电机组和中央控制室,气势磅礴的铁塔和输电线路以及雄伟的钢筋混凝土重力坝等工业建筑,还可以回归自然,享受独特的自然风光,例如桂林的青狮潭水库、全州天湖等。二是民族文化型产品。这类企业或是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传奇的配方或商标故事,或是作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企业,代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化水平,具有历史的因素和民族的情结。其旅游活动主要定位于展示企业发展进程中丰富的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景观,注重活动的参与性,也带动了人们对企业产品的关注,例如桂林的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冰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司等。三是企业成长型产品。作为新兴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良好的成长性,而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同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都是消费品,让消费者亲眼目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科学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比广告更为形象的宣传方式。开展这类企业的工业旅游,就其内容而言,应在生产过程、厂区厂貌参观的基础上,增加企业产品的展示和创建公益性较强的行业科普景点,例如桂林的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梧州的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四是综合型产品,主要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园区内不仅聚积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加上园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道路,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综合优势,其代表为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铁山工业园区等。

参考文献:

[1]骆方金:桂林市工业所有制及部门结构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4.

[2]覃必元:梧州市主导工业产业的选择与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