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收稿日期:2013-02-18
基金项目:2012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2-2479);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SK1015)
作者简介:孙青丽(1979-),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景观设计教学与植物造景研究,(E-mail)。
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人才。目前,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还存在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团队建设相对薄弱、实践环节偏少等问题。因此,培养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尚需从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景观设计;人才培养;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37-06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从谋划、造势阶段开始转向正式建设阶段[1]。从中部崛起到中原城市群,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中部地区发展。河南自古处于九州之中,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好才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需要人才,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由此可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需要研究河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郑州都市区“两核六城十组团”发展建设需要更多的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人才。
所谓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核心就是以不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划定了河南省景观设计的标准和红线,同时,也对河南省的景观设计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应重新定位,景观设计的学科建设也应重新确定,从而保证新的培养方案和学科设置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的景观设计人才。
二、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状况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简称LA)专业自奥姆斯特德1900年在美国哈佛创立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景观在中国的发展如果从园林这个概念算起,历史则更为悠久。中国部分高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景观学本科生,同年1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承认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地位。最新(2012年9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等专业并入风景园林,划归在建筑类之下,可以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不论名称之争,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旨在培养从事外部环境建设的专业人才。
河南高校较多专业设置的课程和景观专业知识体系相同或相近。比如理工类院校的建筑、城市规划等专业和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下的环境艺术方向和景观设计方向,以及综合性院校的地理学、旅游规划等专业也都开设了相关课程。此外,也有培训机构如河南园林网培训中心进行相关培训,目标定位培养园林景观行业高级实践性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大量此行业人才。据统计,到2005年为止,园林行业从业人员达500多万,而受过园林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只占3.5%[2]。由此可见,景观人才的培养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就业形势良好。
三、 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景观人才培养供不应求,但行业内对人才求贤若渴和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人才供求矛盾反映出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完善。
(一)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景观设计是研究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高效、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自奥姆斯特德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发展至今,美国现代景观设计教学形成了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的模式,注重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
目前景观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中,各高校设置各自学科时以相近专业作基础,依托相关学科而建,以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其教学体系均不能反映景观的全部,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难以全面胜任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远未达到作为人居环境主要规划设计者和创造者的景观规划设计师要求。据笔者调查所知,河南省各高校培养方案中专业(或方向)培养目标对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针对性不够明确。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2004年12月,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景观学专业教学研讨会,审定本科景观学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核心课(见表1)。根据五年制景观学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涵盖了美术、园林、建筑、资环、地理、生态、文化、植物等内容。表1 景观学专业课程设置
实施要求提到,各院校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形成不同的课程组合;以本方案为依据,各院校可适当调整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并相应调整课时数的分配及选择课程的内容。对于高校来说,调整是必要的,但是方案所规定的核心课程,按要求各院校景观学专业均应开设。但事实上,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困难,有些课程专业性很强,无相应学习背景的教师难以讲授,“因人设课”的现象依然存在。
课程开设时间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深度。很多高校是在大一开设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大三才学习专业课,刚进入状态,大四则学生忙于考研、实习、找工作等事务,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专业学习。此种情况对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较为不利。
课程衔接也是较为重要的,每门课程的先修课和后继课前后紧密相联。但部分高校存在开课顺序前后颠倒[4],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学校仅开设了几门景观主干课程,专业的方向性不强,学生学习不系统,对关键问题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胜任景观设计相关工作。
(三)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社会上对景观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导致各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为满足教学需求,高等院校招收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如此一来,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职称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除老牌的农林院校、快速发展起来的重点高校外,能招收景观专业博士的高校很少,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学历提升机会受限,短时间改变职称也是不可能的。甚至,在从事景观教学的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的景观人士都属凤毛麟角。不同专业背景的景观设计教学师资队伍是互补的团队,但缺乏核心景观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培养是绝对不利的。
(四)实践环节薄弱
景观设计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是景观学专业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传统的园林还是现代的景观学,都是通过规划、设计和建造等过程完成各种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5]。
学校的景观教学多偏重方案的设计,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案例的设计经验。不能落实于实际施工的设计不能算好的设计,不了解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材料特质的设计师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6]。
景观设计的学习不能不懂工程,施工的流程、工艺必须现场学习,必须经历从图纸到成品才可以对景观设计认知更深刻。很多情况是即使到了大四上学期,学生还不得不坐在教室学重要的专业课,同时应付考研、实习等问题。大四下学期实习的同时还面临迫在眉睫的毕业设计。缺乏实践实习,造成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设计知识无法迅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而必须在工作中重新摸索学习。
四、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途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培养方案的优化是景观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目前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各类高校中,很少有能做到涵盖全部内容,但却在统一核心课程的趋势下,又分别针对自身优势,产生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对于培养多层次的景观学专门人才非常有益[5]。文章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景观培养方案为例进行探讨。
景观设计目前是艺术设计专业下设的研究方向之一。该方向前身是装饰艺术设计,2003年改为景观设计方向,2011年与土木建筑学院联合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研究生。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在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较之前有较多变动(见表2,表3)。表2 景观各类课程结构比例表
表2为景观设计方向的各类课程结构比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及技术技能类课程,全校各专业均要学习。学科平台课程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在此基础上各方向拟定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各类课程的总学分数为167分。由表可知,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15.27%,专业平台课程(24.85%),二者合计40.12%。学科平台课程占到31.74%,相对来讲,学科平台课程过多,专业实践类课程偏少。和学生交流后发现,学科平台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专业学习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由比较复杂的原因造成的,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但应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景观课程教学的发展。
2012年9月,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单列为一个专业,可以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申报新专业的工作正在进行,这是一个契机,结合新专业的申报,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拟定中。
表3 各学期开设课程 注:通识教育课程未包括,课程排序不反映上课前后,未区别必修与选修课,实习课程未单列。
新培养方案中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较大的变动体现在将部分专业课从第七学期提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新增了专业设计。将原来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提到第七学期,便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就业经验。第八学期的专业设计竞赛是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参加一次与专业相关的竞赛,这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参照。
总体来看,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景观设计的核心课程,未开设景观资源学、近现代景观史、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后两门课程的内容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会涉及。作为设计艺术学院,偏重对艺术和审美的培养,欠缺资源保护、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在保证课程教学稳定性的基础上,参照表1,对风景园林专业成立以后的课程设置有如下建议,具体详见表4。
表4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课程设置将艺术类课程压缩,融入了资源、城市规划的内容,增加了城市规划概论、景观资源学、城市社会学、游憩学、风景区规划设计、3S技术应用、政策与法规等课程,符合“艺术修养、设计主导、理论贯穿、技术支撑”的培养方针(图1)。
图1 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上是根据景观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成立风景园林专业后的课程优化提议,河南其他高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应建立在时展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调整。
(二)专业教育中注入地域特色内容
如何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各地方院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这是因为地方院校以其人才培养和研究实践,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5]。在上述课程体系中,地域特色的内容已有所体现,如郭亮风景旅游点的色彩与审美实习基地。地域文化研究、自然与人文景观考察、景观资源学等可以重点讲述河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将河南的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姓氏寻根文化、酒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选择康百万庄园、洛阳、开封等省内有特色之处作为实习基地。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教学是以中原地区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强调乡土植物的应用。景观工程与技术可以融入地方材料应用的内容。在其他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优秀设计案例能增加对设计课题的理解。此外,课程作业的项目设计应以地方应用为目标,强调设计的文化性。
除课程教学外,通过主题讲座如“中原文化行”“河南城市发展沿革”“河南民居特色”“中原民间传统工艺”等增加学生对河南的了解,加强认同感,培养热爱之情。主题讲座可以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主讲,也可以作为课题交给学生讲解,在学生中间相互交流,增进认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观看《河之南》等视频资料,也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教育,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起直接作用,专业素养深厚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影响。针对现今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内建”和“外引”来解决。
“内建”指在职教师通过提升学历、外出进修、企业实践等提高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校也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并给予有力支持。景观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校教师多是从学生到教师,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实践指导受限。所以,即使存在困难,也应有计划地派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到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假以时日,青年教师必定可以成为景观设计教学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的“内建”也包括综合衡量在职教师的专业背景,根据景观设计教学的需要,按计划引进特定专业的人才,构建多专业背景的互补团队,避免教师专业“扎堆”。
“外引”有多种途径,聘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或聘为“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与大师对话”有助于为师生确立目标,指明方向。同时,必须突破职称限制,聘请有经验的工程项目经理来校代课,这种基于经验的教学可以帮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少走弯路。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指传授知识和考核的形式多样,不限于讲解、引导启发、讨论等形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设计实践课,理论课采用课堂集体讲授的方式,设计实践课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导师制或工作室制比较符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导师制是指由某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工作室的组建可以是由负责人召集一批相同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梯队的团队来完成。对学生公布导师或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提出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由师生互选确定分配方案。选定后由导师或工作室对学生负责,除安排统一上课外,其他时间要在工作室或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根据需要参与项目,加强实践训练。
现场教学在景观设计教学中也多有应用。如植物课程,前期学完基础理论后必须进行现场教学,识别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的学习都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如景观工程与技术,必须到施工现场去认识各种材料、施工工艺和流程,了解施工对设计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画出好看的方案。
考核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应用中要有区别地对待,针对设计实践课的考核形式不宜采用考试,应对学生作品统一要求,由两三位教师组成评委进行点评、总结。课程结束后,举办作业展。这种注重成果展示的方式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如每年均有毕业设计汇展,是大学四年的学结,也为低年级学生指明方向。
(五)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负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责任。景观设计是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不仅要修够学分,也必须学会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唯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景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包括对景观设计课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创新的设计思维构思方案,有效的设计表达,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种竞赛。每年举办“创意风”晚会、“舞台美术设计”大赛、“创意风尚”摄影大赛、年度艺术作品展评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生才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提出低年级学生必须进行认知实践,高年级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发挥假期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一项硬任务,学生必须提前安排,充分利用假期,让假期成为完善自我的一个“充电”过程。
五、结语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为提升景观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为河南建设贡献景观设计人才,今后仍需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爱华.跨国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3):96-98.
[2]陆立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人才[J].河南科技,2008(3):24-25.
[3]徐进.关于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探讨[J].装饰,2005(4):117-118.
[4]黄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73-75.
[5]任震,徐晓蕾,王洁宁,张吉祥.建筑类院校景观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312-316.
[6]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130-131.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l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SUN Qingli
(College of Design Ar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关键词]矿井 设备 换人 实践 应用
中图分类号:U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56-01
一、煤矿千兆工业以太环网网络平台技术研究
煤矿要以千兆工业以太环网为基础,采用通信与控制领域的新技术,解决就地控制存在的事故隐患,减少各设备之间相互脱节、无法充分发挥效率的缺点,实现先进的、统一的自动化控制网络平台,使整个系统配置合理,信息共享,安全可靠,提高指挥效率和生产率;煤矿井下环境条件恶劣,尤其是信道的故障率最高,采用环网冗余技术,保证在0.3秒快速恢复,提高矿井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操作员站通过环网接收各子系统主控装置上传的信息并发送控制命令;完成数据采集、传输、远程集中控制等功能,并通过WEB服务器、交换设备、各类接口组件、相关软件等与矿井局域网完成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构成一个管控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二、煤矿主井运输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煤矿的主运自动化控制系统要采用开放式、数字化、多点通讯的现场总线形式。矿井系统要对运输路线的设备实现地面监视监控、井下自动控制和现场就地控制外,还有现场编程等功能。实现胶带机的就地自动控制和远程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
运输监控系统要通过煤矿内部网络能够浏览皮带运行的各种参数;组态界面能够显示皮带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能够在监控中心以集控启动和煤位启动两种方式开皮带;能以正常停皮带和急停皮带两种方式停止皮带;组态界面能显示操作记录和报警历史和实时记录;实现皮带模拟量的历史趋势。
三、煤矿采区运输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研究
矿井工作面运输系统控制范围包括跟面皮带机、上拉皮带机、石门皮带机、入仓皮带机及给煤机。用皮带机运输控制及保护系统,采用PLC控制,可实现集中控制:自动、单机、维修三种运行方式。沿线设置拉线急停开关,拉动沿线急停开关拉线可实现紧急停车。实现快速插接、跑偏保护、堆煤保护、烟雾保护、速度保护、低速保护、打滑保护、断带保护、纵撕保护、温度保护、超温洒水、电机电流、电压检测。
四、煤矿信集闭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研究
信集闭控制系统基本功能:电动道岔的位置、列车进路、信号机显示三者之间要有严格的连锁和区间闭塞关系,即使在设备损坏、人为故障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能实现进路自动控制、集中控制、程序控制,实现道岔位置、机车运行区域等信号显示多种功能,实现原煤列车在车场自动调车功能,具有车号显示和列车计数功能。线路区间信号灯为红绿灯,电动转辙机信号灯为黄绿灯,各石门通道口处设申请进入红绿灯信号,并由调度站控制。
使用信集闭控制系统,不需要再停车扳动道岔,可提高机车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行时间,加快矿车周转,减少机车频繁停止、起动次数,同时减少机车频繁起动造成的机车损坏,降低机械故障率。
五、井下无人值守变电所系统技术研究
煤矿根据矿井自动化建设和安全生产需要,拟对井下车场配电所、各水平泵房配电所、中央配电所等进行自动化改造,采用自动控制以实现无人值守的目的。而井下无人值守变电所总体分为井下中央高压变电所和井下低压变电所,主要为井下各设备供电。
该系统通过组态界面能够显示井下无人值守变电所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能够在监控中心进行分、合闸操作;组态界面能显示操作记录和报警历史和实时记录;实现了井下无人值守变电所三相电流、三相电压等模拟量的历史趋势;实现双机热备。
六、矿井数字化图像监视系统技术研究
煤矿在工业电视系统改造中,打破了传统工业电视组网模式,采用总线方式进行视频信号的传输,可以对矿井生产及其它重要工作环节进行实时监视,在调度中心电视墙及大屏幕上定点或循环显示图像信息,显示监控系统的生产信息,对重要图像信息进行录像;同时,系统采用先进的图形处理与识别技术,实现关键地点的突水与火灾报警。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节省投资和方便扩容等有点。
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防范能力极强的综合系统,是综合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可以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观地监视整个矿区中各重要生产环节和设备,也可及时辅助发现皮带给煤点,转载点等地的堆煤故障,作为皮带运输保护系统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地点可实现无人值守,进而达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
七、矿井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技术研究
根据‘管控一体化”的思想,采用三层网络结构,并结合自动化、信息、计算机、网络、通讯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利用自动化产品、网络产品和工业控制软件、数据库软件,使矿井在“采、掘、运、风、水、电、安全”等生产环节全面实现信息化,并将煤炭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统一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机整体,消除了信息孤岛。
煤矿使用的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压风机变频控制系统、井下胶带集控系统、井下无人值守变电所系统、通风系统自动化以及给排水自动化系统等,矿井的网络设计,体现了集成化的数据管理、集成化的通讯、集成化的编程组态,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
警察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警察文化是渗透体现于警察群体中的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当前,公安机关要推行正规化建设和人性化执法,就必须克服过去队伍建设中的种种弊端,如重用兵、轻养兵,重整顿、轻养成,重治标、轻治本,重片面、轻系统等问题。一阵风式的教育整顿,难以走出整顿——好转——反弹——再整顿的怪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着重从“根上”和“本上”下功夫,没有着重解决好民警的观念、理念问题,没有真正建立起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警察作为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的执法队伍,警察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应时之举,而且是治本之策。用先进的警察文化武装警察、塑造警察,是时代的呼唤和警察自身的需要。
一、警察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警察文化是科学的警察认识观念和系统化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把它作为全局性的战略来对待。在推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警察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具体地讲,就是物质文化要先进,行为文化要文明,制度文化要规范,精神文化要高尚,要着眼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确警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变。倡导“以民为本”的理念,也可以说以维护人民的安全为本。在警察内部,树立“以警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了解警、关心警、尊重警、培养警、规范警、激励警、服务警和凝聚警。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警察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警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搞单打一和一蹴而就,要因警施策、多策并举,在建立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大力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观念正确定位。没有一个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做先导,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搞好新时期公安工作。首先,要解决观念和理念问题,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警察价值观念。警察的最高职业标准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要解决好为什么当警察,为谁当警察,怎么当好警察3个问题,最起码也要按警察最基本标准要求警察个体,做到把自己的事做好,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警先做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观念和公共道德,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辨善恶的水平。其次,要倡导警察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公安机关,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要工作学习化,把工作作为学习的对象,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经常总结,认真总结,不断提高办案水平。要工作学习化,组织和个人都要把学习像工作一样安排、一样检查、一样考核。
关键词 室内空间 光环境 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光,也离不开光环境。光环境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所以人与光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是密不可分,为了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创造舒适的环境,我们更加需要珍惜并不断提高“光的人性化设计”,使人与光环境更加和谐,减少光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污染,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1光的人性化设计
现代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展示人类伟大的征服力量和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带给人类新的苦恼和忧虑,那便是人情的孤独、疏远和感情的失衡。在高科技的社会里,人们必然去追求一种平衡――一种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一种高理性和高人性的平衡。技术越进步,这种平衡愿望就越强烈。所以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件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而这种情感和人性平衡的实现,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是责无旁贷的。
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品在“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1)何谓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它综合了产品设计的安全性与社会性,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内环境的扩展和深化。“人性化设计”作为当今设计界与消费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带有明显的后工业时代特色,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提高操作的效率和使用的宜人性的要求成为设计的任务之一。
(2)光源的需求
室内的光,白天是靠日光,夜间则主要依赖人工光。这两种光除了照明,满足人居的需求, 室内装修的多么富丽堂皇,如果光线不够,肯定是黑糊糊一片,这就是光线的基本作用。如没有足够的光线,一些实体,如家具的立体感表现就不够充分,设计中一些富有美感的细节也容易被湮没。所以,那些善于用光的设计师,往往能让你简单的家中就变化多姿,产生许多居住的情趣。所以人类对光的需求只可能会越来越高。
(3)设计在室内空间光环境的运用
灯光之所以是室内设计师必须重点下工夫的环节,是因光对空间有一种神奇的造型作用,并且光线自身也有极强的表现力。象贝聿铭、柯比西耶这样著名的建筑师,他们营造的室内光环境,就被称为“独特的”、“意味深长的”,“把光引入内部空间的这种建筑造型词汇的必然结果。”这两位“光的大师”处理具体问题的具体的方法或许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注重光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善于控制与把握光的效果。
2光与照明
灯在室内设计里,其功能是产生光,照在室内空间,出现影,最终形成空间的流动和变化。因此,挑选灯具,不能简单以个人好恶做标准。稍微留心,就会发现,灯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光源(灯泡、灯管等)是基础,多大的瓦数产生何种照度,这是最基本的。之后才是考虑灯具,其外观是否和家居的环境和谐,是否符合您的审美爱好。
家中的灯基本上有三种:顶灯、壁灯和落地灯、台灯等。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灯,许多设计师的经验是,先考虑自己居家不同区域的照明需要,接着才是考虑灯具是否美观。一般的居家,大多有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卫浴,因此在灯光的布置上,要考虑到不同的区域在照明和氛围上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在家中产生层次分明的光环境。
如今,人们对灯光的设计愈发大胆起来,一些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想法正成为流行,如在地面向上照出装饰品轮廓的灯光,嵌在墙里制造出低光源效果的灯光,等等。此外,独特的灯具造型,本身也是室内的一件很好的摆设品,这一点也是意外之喜。厨房和浴室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对照明的实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仅在室顶设置一个光源的做法,已日益过时、低效。人们开始逐步选用隐蔽式荧光灯来为厨房间的工作台面提供照明。在储藏柜顶部安装后射灯可以充分展示内部陶瓷餐具,竹篮和玻璃器皿或其他收藏品,使其焕发出悦人的美感。浴室的照明设计最好是或浪漫或平易的情调,复古的墙地砖在多层次灯光洋洋洒洒的照射下,带来了古典的美,而局部的投射光则更将我们引入深邃。
3人的健康需求和光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生命进程完全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只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胚胎才能够完全发育。当幼小的生命离开母体后,其生长的全过程就开始依赖生长激素,而该激素只有人类处于黑暗中时才能够分泌,即使是成年以后,成年人的激素和免疫力也只能在黑暗的睡眠环境中分泌和产生,一旦有了“光”,这种分泌物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或停止。一个人如果连续几天晚上都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其激素分泌会产生紊乱,免疫力下将,精神上疲劳,如长期下去,就会产生心理和生理疾病,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3页)自然规律。
现代城市的夜晚,灯光造成的光污染可谓无孔不入。调查显示,97%以上家庭卧室的窗帘都不能挡住室外“光”的入侵。本来人类的睡眠过程是分泌激素及免疫力、体力恢复的过程,长期处于这样的睡眠环境,人们各种激素的分泌和免疫力会必然受到干扰,严重地损失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睡眠环境的影响,劣质的照明环境也是造成疲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一般人对“灯光”的知识了解甚少,长期以来忽视了对灯光质量的要求,所以有了眼酸头痛等不适症状,也找不出原因。人类的视觉系统在数百年来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自然光,所以只有在接近自然光的灯光环境下人们才会感到舒适。那么,什么样的“灯光”能够称得上高质量的灯光呢?
第一,灯光要由足够的照度。目前我国学校及写字楼等照明场所普遍采用的照明设计标准是80年代制定的,其中办公、学习的桌上照度标准仅为国际标准的1/2,国际标准为300-500勒克斯(Ix),而我国标准约150勒克斯。
第二,光线要稳定。如果灯光足够“亮”,但却在不停地“闪动”,光线不够稳定,我们说它存在“频闪”,频闪深度=[(光峰值-光谷值)/光峰值]0%。当该值超过25%时,会对人的视觉系统造成损伤,“频闪”越深,对人的视觉系统损伤越厉害。
第三,显色指数不低于80。显色指数即为光对颜色的还原程度,我们称为显色性。太阳光的显色指数是100,一般照明灯光的显色指数应在80以上,才能使人较易分辨其颜色的真实,一般用三基色稀土荧光粉制成的荧光灯可达到该要求。简易的辨别方法就是灯光下看手掌:手掌血色分明,光显色指数高;如手掌发青则灯光显色度低。在显色指数较低的灯光下(一般荧光灯为60-70)看东西,眼睛的分辨率低,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另外,还容易造成眼睛对颜色的判断失误。常有人在商场购买衣服回家后,发现其颜色与在商场看到的颜色不一样,原因就是商员灯光显色指数不够。
总之,照明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一部分。如果白天在劣质灯光下工作后感觉十分疲劳的人,晚上又注有光污染的卧室中休息,其疲劳就不易消除,并且造成生理、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这就是形成“城市灯光综合疲劳症”的主要原因。从满足人类照明舒适、健康的角度并考虑到能源的节约,良好的照明应具备四个条件:
(1)足够的亮度。一船桌面的照度应在300勒克斯以上;
(2)稳定的光线。频闪深度(即抖动)低于25%;
(3)显色指数应在80以上(太阳光是100);
(4)光源的发光效率每瓦流明应在100左右。
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有充分地认识照明的特点并加以利用,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身体变得更加健康,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工作变得更加愉快!
参考文献
[1] 于学伟.论室内照明设计与光环境艺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4(21).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