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性要求。因此,新时期在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培养措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应该保持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各个相关学科都应该积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师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最终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可以说,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既不是其所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也不单纯指代数学学习能力,而是关乎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等,是一种衍生于基础数学知识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高于数学知识的综合素养,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呈现出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加以反映,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对全面推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加强对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创造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环境,逐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积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妥善解决各项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有效发挥数学教育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讲解“垂直和平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创设如下教学情境:“请同学们将两支铅笔向空中抛出,然后让它们掉到桌面上,看一看能够形成什么样的图形?”问题提出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所抛出的类似于“平行”或者“垂直”的情况。这样,教师将学生从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带出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导入“垂直和平行”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探究核心素养也能获得良好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积极倡导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式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将不同的W习方式应用到学习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数形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情况,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用圆圈代表动物的头,用竖线代表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多了或者少了就及时进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学习数形结合学习方式的兴趣,并且其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逐步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新时期教师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将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保证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为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提供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例,教师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寻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小组由于学习思路不同,解题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小组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并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客观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小学阶段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数学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教给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让教师能够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其中,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唯有如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正确认识,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并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才能够保证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学习方法之展望
1.项目学习将成为主流学习策略
项目学习无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流学习策略,为防止以往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中的概念混淆和教学混沌现象再次出现,杂志的“蓝调解码”栏目也从教材架构、教学设计、教师专业成长等多角度对项目学习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但这些探究都离不开项目学习本身所具备的特点。
2.微项目教学成为项目学习的中继
项目学习是一种中长期的学习设计,有的需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因此,采取“微项目”设计,可以让一个学期的项目学习在每一课堂上都存在一个中继站式的微项目,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延续性问题。微项目在项目学习链条上处于内容的末端,直接接触通过学习、应用技术来完成项目;在时间上,微项目存在于每一个中间环节,即每一堂课或课外的辅助学习之中。微项目实际上是项目学习的一个大概的层级,并不必界定划分到多么小才算作微项目。
微项目区别于以往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主题活动式学习以及范例教学。所以,在形式上它包括项目引言、项目选题、项目指导、项目交流三部分,在内容上,它不再局限于一种软件、一种技术的学习应用,但微项目的特点是借助软件、技术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去解决问题,形成产品,因此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相对独立性。
学习内容之展望
编程语言将与VB分手,与Scratch擦肩而过,却与Python牵手。VB作为编程语言,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占居了十几年,虽然以其语法简明、结构规则、控件与代码协同性好等优点成为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首选。然而,虽然近几年基于图形化的编程语言Scratch在小学、初中的编程教学和高中的开源设计教学中绽露身姿,逐步占有了大壁江山,但是在代码编程领域,Scratch并非强项,如应用于高中程序设计教学还是差了火候,于是一个开源设计新贵“Python”即将在新一轮课堂中与我们牵手同行。
学习评价之展望
底线要求之下,核心素养进一步核心化,向标志性与可测性平衡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已经有不少人在呼吁“落地”了。其实,并不存在落地的问题,因为核心素养中的很多内容本来是我们一直在教育中实施的,只不过是根据新的理论进行了整体的梳理架构。当然,更多的人是在考虑所有学科都去落实核心素养怎么办?国家目前推出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从策略上说是一种针对性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但这样做可能原本的核心素养的体系经过一段时间会有所削弱,也或者说是完全融合在各学科具体的核心素养中。
因此,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地位自然是核心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向着进一步核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方式上讲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计算思维在程序设计中的数学模型、算法、编码实现、程序调试等不用说自然是非常具体的,具体到了教学的实例、学习的任务、项目的成果等,可见性非常强。计算思维在其他领域虽然可见性不高,但是其思想方法会超越原来的任务流程或工作方法,往深度学习发展,对问题解决更倾向于技术原理和策略分析的结合。
1问题呈现
课改初期教师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望都非常高涨,随着课堂模式常态化发展,原有的评价方式已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个别学生不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不能理想的驾驭课堂,课堂应急逐渐迟钝;评价机制中把更多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同时,部分权利过大的学生和小组之间出现了不公平的竞争。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学习中打消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出现优等生感觉知识量太少,后进生坐享其成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上观察等分析了出现问题的根源。
2问题根源
2.1学生层面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随着课改常态发展、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日趋丰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现有的学习状态已经不能满足更高阶段的学习成长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和学习的状态已经发生变化。2)后进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接受能力上都比优等生慢,优等生在帮扶后进生的时候怨声载道,后进生学的焦头烂额,慢慢的不愿参与活动了。3)通过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可以带动学生们主动加入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提高主动性。当然不难发现,成绩较好者仍然比学习落后者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在实际的小组合作教学中,总是会有这样的现象,每组中的大部分学生在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而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小组中的“主力军”,其他人依然是“衬托”。所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是课堂改革的关键,同时还要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这样才容易达到课堂效果。做不到自主探究就难以达成合作探究。在改革实践中,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思考、不能集中注意力,就很难跟上讲课的进度、很难理解当日课堂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就脱离了课堂、孤立了起来。
2.2教师层面
1)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原有的知识经验文化素养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需求,教师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更需要研讨培训和学习。2)部分老师的进取心不够,缺少教学创新和特色,对于学校比较优秀的教学就很难“更上一层楼”,也会导致课堂改革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3评价机制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学生对原有的评价机制已没有了新鲜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激发,课堂从而慢慢变得枯燥了。经过对问题分析研究,寻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瓶颈期”的根源,结合课改教师和学生发展特点,采取了基于问题解决为目的的实践探索,收获了显著成效。
3问题解决
3.1学生层面
3.1.1开展主题班会调整学生学习状态针对现阶段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懈怠的现象,采取以基于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主题班会来纠正。班会主题目标明确,按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开展,每个环节突出显色,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各小组把每次班会中梳理出学习态度中的不足与完善这些不足的方法展示出来,得到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切实可行,最后优等生分享了学习的经验。运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在学生成绩、纪律、卫生、德育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进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的进一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3.1.2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待后进生要细心观察学习跟不上的原因,留意其感兴趣的事情和个人所拥有的特长。对其拥有的特长在班级内放大,培养其自信心。以后进生感兴趣的事情为起点,对其进行慢慢的引导到对学习的兴趣中来,慢慢的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同自己相比有一个大的进步。3.1.3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1)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后不难发现,学生都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而且部分学生形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而正是因为学生有了良好的课前预习常态,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才能得以顺利的落实,如果没有预习,自学阶段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2)养成了良好的纠错习惯学生各学科都设置纠错本,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遇到做错的问题,都要在纠错本上进行改正,改正后的问题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加深知识印象,做到以一反三。错题本每天都要及时上交,老师及时批阅,针对暴露的知识点错误老师及时详细讲解。如果学生改正有误,老师再反复批阅纠正点拨,直到正确为止。学生经过了教师一遍遍的讲解纠正批阅,最差的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也会很深刻,学生做题细心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3)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动力,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核心。每节课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每堂课上学生都能静下心来审题,分析思考,参考自学指导提示,完成课堂自学任务。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实效,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3.2教师层面
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潜下心来不断学习和不断自我完善,学习更多的课改经验,积淀自身文化素养。教师德育与学生德育相对接,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到极致,在这个基础上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师学习活动。3.2.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教师如果自身素养不高,很难担负起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只有教师充分解读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为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不断外出学习名校教师经验,不断聘请专家做培训,专家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发展指明道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参与人员认真研读有关核心素养的国内外著作文章,撰写学习心得,定期交流体会,探讨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3.2.2定期召开研究报告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中教师定期召开专题报告会,不断制定下一阶段的实验方案、试验计划,研讨实验内容、试验方法目标任务、前期调查问卷等有效工作,为进一步区域推广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2.3做好“教与学”方式转变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精准对接课堂是学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场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课堂,主渠道还是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提升“教法”、“学法”一样重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是基础素养,是能力素养,所以在抓好基础素养的同时,重点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能力素养中有两大超级素养,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合作能力。所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求实验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新时代的教师角色,秉承立德树人的思想,将知识本位提升到素养本位,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倡导启发式教学,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避免空洞的说教,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效能感引发学生头脑风暴。在学习方式上,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不断完善的特色课堂,充分还课堂与学生,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上全面发展。为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求实验教师人人要做高效课堂的践行者,新课程理念的领航者。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教育质量观,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教育发展观,只有教师积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流、学会做人,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育人的最大价值。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教与学上,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学习上,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特色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质疑问难、分析思考探究辨析、学以致用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氛围和自我效能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真正达到知行合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3.3评价机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核心素养
G623.5
当前核心素养的分析研究逐渐深入,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数学的思想以及本质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综合性与整体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目标密切相关,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素养注重的使知识、能力等统一,[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识、理解等品质,使人们与周边环境发生作用而表现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数学问题,有些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并不直接,有了数学素养就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数感、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与数学直接相关,[2]数的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测量、认数以及统计等数学知识技能等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不同领域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对教材中的话、图片、例题以及习题等进行分析,[3]对知识进行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分析,了解知识技能中的核心素养,以及能够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进行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模型思想、符号意识、推理、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使其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行动以思想作为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才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外化,使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数学内容与实际情境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教师需要让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这一问题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记录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饮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升与毫升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强化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感对于科学直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数学态度以及数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也会有对数以及数运算的适应力和感受力,能够有目的的利用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点进行观察、解释,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感受数学特征。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野营的情境,让学生从野餐到野营进行玩耍,寓教于乐,通过玩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知识。[5]再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村小朋友进入到城市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城市学生到农村之后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知识中,学生可以通过万以内的数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较大数进行大小比较,能够口算几千几百加减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以及符号感。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素材,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数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强化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为主,又高于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性质、定律、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本技能有测量、运算以及画图等。[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数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引导同数相加的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渗透,同时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读法,体会乘法的含义。在数学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层次性的练习,积极转化直观图形、语言文字以及数学符号表示方法,深入的对乘法意义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书写、符号表征、观察以及操作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认识到乘法读好的简洁性,[7]使符号意识得以发展。通过图形以及实物等对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表达,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进行检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数学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活动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等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提高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在数学评价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若教师能够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的把握,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使其更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强化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核心素养的地位,将其置于课程改革中,使立德树人的目标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科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智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一――例谈数感素养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6,33:134.
[2]王玉. 淡化细节 注重本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陈敏.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 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5]李星云. 基于笛Ш诵乃匮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