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节约粮食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2)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一、巧设情境,唤醒审美意识
在品德课堂中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必须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审美的意识较弱,必须得到教师的引导才能意识到生活的美。在情境教学中唤醒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要设置好情境,鲁迅曾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也就是说要通过声音和视觉来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并将思想内涵浸润其中。具体来说,音乐悦耳,可以渲染情境;图画悦目,可以再现情境;故事扣动心弦,都是创设情境的好材料。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优秀情景材料的良好运用,对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等有着很明显的效果。情境的设置,要尽量让学生能够多参与,这样才会有切身之感。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粮食来得真不容易”时,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了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知道了种植庄稼需要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后,可以立刻发动小学生们到校园的种植园里进行十分钟的劳动,小学生们可以分工进行浇水、拔草、松土,人人参与劳动,人人体悟劳动的艰辛。
二、渲染情感,增强领悟能力
在唤醒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深度的教学情境,以其增强小学生对审美的领悟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小学品德课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去领悟,在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中,自己去领悟去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感染力、说服力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领悟力。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个课堂里,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个场景。场景一:山间绿树葱茏,明净的小溪缓缓流淌,不时有飞鸟从树阴下掠过。场景二:宁静的小村前,清澈的河水在奔流,牛羊在河边悠闲地吃草,突然出现一个人向河里倒了一桶黑糊糊的东西,黑色在河流中不断弥漫,面积越来越大,清澈的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场景三:车间里,工人穿着白色的整洁制服在忙碌,一瓶瓶透明、纯净的矿泉水从流水线上奔涌而来。看完了这些以后,老师再让小学生们品尝各种各样的水,有苦涩的水(加入苏打)、咸水(加入食盐)、甘甜的水(矿泉水)、果汁等。然后,老师问学生喝这些水的感受。最后,老师再问那几个场景,哪一个是丑的,哪一个是美的。由于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水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很容易就判断出有关水的美与丑:创造甘甜、清澈的水的人和行为就是美的,把水弄得苦涩、浑浊的行为就是丑的。
三、落实行动,塑造审美品格
审美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审美行动上。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下课以后就糟蹋浪费课间餐,这样的审美能力是没有意义的。“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这个课堂追求的是小学生真真切切的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行为的落实。由审美判断到审美行动,需要多个环节的密切衔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导只是一个环节,教学本身需要做到审美化。一个没有美感的课堂,很难培养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以美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学内容的审美化。追求自由、富于创造、充盈情感等特征都是教学的审美品格。在一般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等,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在高级的审美形态上,教师要表现出包容、宽容,给小学生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内的审美教育再完美,也会有缺陷。老师要在学校的支持下,拿出一定的时间带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小学生对“美”有更真切的感悟。
关键词:实施;主题班会课;要点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主题班会课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教育主题进行的一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是班级育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前不久,笔者观摩了某地区组织的一次主题为“播种文明・收获成长”的中小学班主任主题班会说课竞赛,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四点,主题班会课才更能彰显其育人实效。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题班会课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发自主体内心、自内而外的主动积极地参与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班会课中至关重要。本次说课竞赛中,有的老师始终把握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从主题的选择、活动准备到活动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真正让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己的班会。
例如:一位老师在题为《责任》的说课中谈到:
活动准备:
1.布置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拆分主题,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报刊、书籍、访问等途径,搜集“责任”的相关素材,各小组成员全员参与;
2.素材整理: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各位成员搜集的资料,去芜存菁,达成共识,并将资料制作成PPT,准备与全班同学分享。
以上每一个准备的环节,学生对主题、方法、资料构成都有自主选择和思考的权利,为学生的创造性留有足够的空间,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这体现出了班主任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在这样的准备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并从中得到教育、锻炼、提高。但有的教师怀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表面上看,活动都是由学生在进行组织和实施,但实际上从主题班会的构思、设计、实施,都是班主任一手炮制,甚至连班会课上学生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由哪几个学生说,说多少时间等等,都是由教师精心“预设”的,学生只是演出的傀儡,纵的机器。这样的班会课连学生都知道是虚假的,何谈自我教育?又何谈主体性的发挥?
二、恪守教育的道德性
我们总在一味强调德育的实效性,往往忽略了德育本身的道德性。审视本次主题班会说课,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一位老师在说课中这样谈到:
你身边的文明:
请观看几段我从学校监控录像中截取的几个真实的片段(课间休息、课前、午休),说说有哪些不文明的地方。
还有一位老师这样做:
本次活动以新闻联播形式拉开了帷幕――(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片头),由学生担任主持人进行班级新闻播报。
用教室里的监控设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监控并公开,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从法律上、从道德上进行探讨。班级的新闻播报是大家喜欢采用的一种形式,但在熟悉的《新闻联播》的音乐声和片头之后,再出现一张娃娃主持人的脸庞,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种教育方式自身的道德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否道德。
三、确保班会的四“实”性
真善美是德育的归宿,也是主题班会课的追求目标。在本次的主题班会说课竞赛中,班会从主题的挖掘、素材的选择、形式的设计、课堂的生成等方面的真实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凸显,但不少说课仍然还充斥着一些“假、大、空”现象,造成德育的低效。
第一个“实”:主题挖掘要符合现实
主题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只有贴近学生心灵的话题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唤醒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本次班会说课以“文明班级创建”为主题,一些主题班会以小见大,以班级中实际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作为切入口,使学生从中收到启发和教育。
例如:
《轻轻地,别打扰》针对二年级小学生喜欢大声喧哗、打扰别人工作、学习和休息而展开;
《同学,请先不要倒饭》针对初一学生在学校食堂以各种理由倒饭这一普遍现象而展开;
《你文明买卖商品了吗?》针对五年级学生在班上开展商品买卖的行为而展开;
《秩序里的生机》则以校园里的无序行为为突破口而展开......
这些主题的挖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所熟悉、关心的话题,也是迫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实施这样的主题班会课,能够更有效地澄清学生的是非观念,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而也有一部分班会以《文明礼仪伴我行》、《插上文明翅膀,飞向美好未来》为主题“就文明谈文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试图用一节主题班会课40分钟来厘清“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等问题,但往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无法实现主题的深化,班会课的低效就从这里开始。
第二个“实”:内容素材的真实
一节班会课所选择的内容素材应真实,紧扣主题,围绕目标,精心选择,合理取舍,使所选内容真正服务和体现活动的教育主题。例如《同学,请先不要倒饭》一课,包括了节约粮食的公益广告,中国餐桌浪费的新闻视频和具体数据,学校食堂阿姨估算的每天、每周、每月、每期浪费的粮食数量,以及“光盘行动”等真实、丰富、生动的内容素材。例如《从“节约一粒粮”说起――》一课,老师让学生分成小组,在征得食堂管理员同意的情况下,进入学校食堂的厨房,亲身参与、体验食物加工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拍摄记录。这些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其深刻思考、主动反省,形成内在的道德感悟,最终内化为个体的品德。
第三个“实”:形式设计的实效
要让主题班会课富有实效,就需要各个环节和形式的设计扎扎实实,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使活动设计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在每个活动中获得提升。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过于追求形式上的花哨,使整个课堂华而不实。
例如:某课环节和形式设计如下:
环节一:唱读说文明(唱读《微笑说你好》)
环节二:文明人自测(学生做调查问卷)
环节三:文明在身边(欣赏公益广告视频)
环节四:知礼善行(设计文明宣传语)
环节五:礼留心田(齐唱《文明礼貌拍手歌》)
以上设计看起来形式丰富、热热闹闹,但实际环节之间缺少逻辑性和层次性,只是活动的简单叠加和拼凑,而且多数环节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在进行班会设计时,应对主题班会课的作用和定位有正确、清晰的认识,仅仅围绕主题和目标进行系统全面地设计。
有了好的设计,还需要在主题班会课上落实每一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上做足功夫,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发动学生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感悟,鼓励学生敢讲真话,使师生间、生生间能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促进个体品质的发展。
第四个“实”:课堂生成的落实
有的主题班会感觉只是学生“演”班会,教师游离于学生之外,很大原因就是由于在课堂中缺乏生成。一节没有生成的课恰似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怎样克服这个问题?在设计主题班会时,我们应该着眼于宏观设计,形成弹性化的方案,重视过程的开放,强调师生、生生的互动,给学生活动留下最大的空间。例如:《从“节约一粒粮”说起――》一课,就从“粮食需要节约吗?”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观点交锋,充分发表见解。《轻轻地》一课,就把学生教室聊天、走廊行走的“静”的训练纳入其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你文明买卖商品了吗?》一课针对“校园里的商品交易利弊”展开辩论。《责任》一课老师在各小组分享了精心搜集的素材之后的点评……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就不能只是一个“看客”,而要对学生生成的信息及时归纳、整合,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巧妙引导和点拨,将学生的讨论交流和思考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碰撞与交锋,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实现德性生长。
[关键词]公益广告 语言 表现手法 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53-0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和提高。人们希望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创造,需要有适合公众需要的有力的价值导向工具来引导,因此,公益广告随之应运而生。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有的表现形式,在当今社会鲜明地发挥着传播积极文化的时尚作用和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公益广告的定义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针对现实时弊和不良风尚,通过短小轻便的广告形式及其特殊的表现手法,激起公众的欣赏兴趣,进行善意的规劝和引导,匡正过失,树立新风,影响舆论,疏导社会心理规范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道德和正常秩序运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广告宣传。”[1]
从当今的广告市场看,公益广告以电视、广播、杂志为主要媒介进行播放,新媒体、网络、手机及灯箱广告等也都成为了公益广告使用的平台。公益广告从主题的选择、语言的使用上明显不同于商业广告,且其本质区别尤为明显。商业广告推销的是产品,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能够有更多的消费者,进而盈利;公益广告推销的是观念,目的是为了宣传教育人们树立社会提倡的观念,在行为上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推动社会长期的和谐发展。公益广告晚于商品广告进入人们的视野,且从人们的不多见到喜闻乐见,日趋具有生命力。本文收集了部分流传广泛、广为人知的广告用语为基础资料,探讨公益广告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
一、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
(一)语言简洁,音韵和谐
为方便大众阅读和记忆公益广告词,便于理解它的思想、意义,公益广告词的语言简洁,不拖沓,使用意义明晰。同时,为了形象生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运用许多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1)珍爱生命,远离。(“禁烟”公益广告)
(2)体彩手拉手,公益心连心。(“体彩”公益广告)
(3)用心点燃希望,用爱撒播人间。(“希望工程”公益广告)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老人”公益广告)
(5)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社会公德”公益广告)
(6)噪音、尾气,声气伤身;少行、多走,多少健身!(“减排”公益广告)
(7)我健康,我献血,我自豪。(“义务献血”公益广告)
以上七则广告词中,从字数上看,最长的不超过20字,最短的仅仅8个字,其目的是为了方便阅读和记忆。从修辞看,前三则广告使用了对偶。对偶是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利用对偶句式的公益广告词,整齐美观,音韵节奏铿锵,便于记诵。第四、五句直接引用诗歌、名句作为公益广告词,可以更深入地打动民众的心灵,不但便于理解记忆,也凝聚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弘扬了民族文化。第六、七句则用了排比句式,整齐醒目,音韵和谐,易入耳入脑。
(二)委婉含蓄和留白
(8)“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关爱艾滋病人”公益广告)
(9)天地“粮”心,惜食莫蚀。(“节约粮食”公益广告)
(10)爱惜生命之源,“关”住滴滴点点。(“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11)高空抛物,砸在地上一个坑,砸在头上…(“社会公德”公益广告)
(12)在这里,香火不再延续…(“禁烟”公益广告)
(13)这只碗碎了,你就不吃饭了?(“下岗再就业”公益广告)
(14)你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吗?你愿为他人献点爱心吗?请参加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第八、九、十则广告从修辞上用的是双关。第八则广告表面上是艾滋病的“艾”,实际上是关爱的“爱”,谐音双关。粮食的“粮”字谐音良心的“良”字。利用双关语言来表达,可使意义表现得含蓄。所谓含蓄,就是语言内敛不露骨,耐人回味,由此给人以深刻印象。第十一、十二则公益广告则运用留白的手法,留有一定的空白,由人们自己去想象。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第十三则广告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一句“你就不吃饭了”敦促人们要坚强地生活,主动寻求再就业之路。十四则公益广告则用了设问的手法,先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再进行回答。以上几个广告,语言的使用方面都采用了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两方面,一般来说,深层意义的理解才是更重要的,这也需要阅读者有一定的欣赏力和感悟力。因此,公益广告的含蓄美要用适度的语言来体现,既要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明确,又不要使深层语言晦涩难懂。
(三)幽默轻松、意味深长
(15)举手投足间,别忘了我饥饿的大嘴——果皮箱(“爱护环境”公益广告)
(16)爱我,追我,千万别吻我(“注意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17)武术家松动了我的骨头,艺术家拧紧了我的眉头——课桌(“爱护桌椅”公益广告)
以上三则广告用了拟人的修饰手法。例如第十六则公益广告,比起“注意追尾”,运用了拟人的表达方式更生动、平易近人。因而,把严肃的话题用轻松愉快的语言去表达,也就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在轻松的微笑中产生理解和认可,产生寓教于乐的作用。“幽默作为智慧的结晶,既是一种创意方法,又是一种表达创意的手段,它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下,寻求心理轻松和平衡的精神状态,同时,幽默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增强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提升公益广告的魅力。”[2]人们通过产生愉快、兴奋的情绪,同时把这种情绪也带到对公益广告的认知上,会使广告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公益广告语言的感彩
公益广告的推广需要艺术的语言,同时也需要艺术的手段。人们在欣赏一则公益广告时,正如在欣赏一件有魅力的艺术品,要在视觉和思想上同时得到享受。画面、语言越美的公益广告越能感动人,拥有更强的感染力。公益广告不仅要引起公众的关心和注意,还要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公益广告的语言要温馨,充满真情实感。
例如:“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校园文明”公益广告),“计划生育”的公益广告词“计划生育丈夫也有责任”。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对人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警示及约束,对真善美的行为进行诱导,但语言使用对人们给予了高度的关爱和尊重。人的态度,是取决于感情成分上的。比起枯燥的说教,这样的语言能引起感情的共鸣,更有人情味,有爱心,更和谐,也更富有人文气息。人们处在这种温馨的语言形成的社会氛围中生活时,会不知不觉接纳这些信息,形成价值取向。
一则公益广告的产生和消失是与时俱进的,它能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共同问题和人们关心的共同利益,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公益广告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它承担着唤起人们的意识,传播更先进的文化的责任。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公益广告的制作必须永远站在人们的需求上。运用大众容易接受的语言表现手法,让公益广告的语言成为一种精神享受。一则好的公益广告要有能够让公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创意,善于使用艺术的修辞方法,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同时要注意语言使用表达的感情,以此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公益,让公益广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护环境;家庭环保教育;净化空气;有害物质
1、环境保护的意义:
1.1 什么是环境?
广义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通常,可以按照环境的主题、范围、对象等进行分类。按照环境主题来分,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其它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看作环境的对象。
环境法规中指的环境,往往把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1.2 什么是环境保护?
所谓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质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健康地发展,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1.3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就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
2、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2.1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2.1.1 废物回收利用:包括分类收集、分选和回收。
2.1.2 废物转换利用:即通过一定技术,利用废物中的某些组分制取新形态的物质。如利用垃圾微生物分解产生 可堆腐有机物生产肥料;用刻塑料裂解生产汽油或柴油等。
2.1.3 废物转化能源:即通过化学或生物转换,释放废物中蕴藏的能量,并加以回收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或填埋气体发电等。
3、家庭环保教育
节能减排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拉开帷幕,189个国家将在世博会上展示最先进的绿色科技、环保技术。回想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55个国家做出到2020年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减放的承诺,总理在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表示,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将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提倡绿色环保、提倡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目前全国乃至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重要任务,家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孩子的节能减排意识,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3.1 事例:乔治·布兰森和阿丽娜·桑切斯是一对热衷环保生活的夫妇,他们在40多岁时有了自己的企业,夫妇俩住在洛杉矶一套带有3间卧室的房子里。他们觉得,虽然自己在节约能源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日常用水量始终降不下来,把问题归结于莲蓬头不够节水。为了将环保做得更好,他们减少30%到40%的花园洒水量、提高阁楼绝缘性、换掉旧热水器和一个莲蓬头。此外,他们俩换掉车子——布莱森先生1997年买的萨博和桑切斯女士1998年买的沃尔沃,改成相对省油的混合动力车,一年可以节省1200美元的汽油费,并减少50%的汽车尾气排放。这对夫妇表示,总有一天他们将会改用电动车。
3.2 家庭如何对孩进行环保教育
当今社会,人们对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新的认识,发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强烈呼吁,这就意味着我们将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显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加强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尽管社会和学校是对幼孩子实施环保教育的窗口,但家庭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发挥他们的优势,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环境保育启蒙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3.2.1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环保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孩子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份子,家里的大小事务应该让他们参与进来,装修房子的时候或者平时家里摆放美化环境的物品必然涉及到种类和材料的选择,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让孩子了解并做出判断的好机会。比如选择花卉类时,可以选择仙人掌、龟背竹、昙花等能在晚上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茉莉昼夜都能放出挥发性香清油和负离子,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洁,所含的芳香能消除疲劳。燕子掌(玉树)、观音莲、黑法师、八宝景天、长寿花等白天晚上都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家具尽量选择木制品,少用复合板类,因为这种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甲醛。选择墙面漆的时候先看各种元素含量的多少,超标的品牌一定不能选择。
3.2.2 加强家长自身的环保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应该多看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及媒体报道,来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多关心我们周围的环保状况。同时,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不随地吐痰、瓜皮果壳仍进垃圾箱,不在公共场合喧哗等,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在平时,家长要多收集一些相关的知识,如:在教孩子认识骆驼时,就请家长给孩子讲讲什么是沙漠?沙漠化给人类带来表示们后果?家长们都认真落实,又看书又翻资料,然后讲给自己的孩子听。结果,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沙漠,沙漠化给人们带来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所以,人们要多种树,治理沙漠使沙漠变绿洲。另外,可以参加“环保绿色”活动,家长从中获得了对我国一些珍贵动物如何进行保护,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认识,并能影响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能够懂得许多保护动物、保护水资源等知识。
3.2.3 深入大自然,萌发孩子保护环境的情感
大自然是孩子环保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场所,经常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结合所听、所见、所闻和所想,启发和引导孩子观察自然,发现问题,让幼孩子逐步认识到自己是环境的一分子,自己无时不刻都不能离开生存的环境。所以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除了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玩沙区、玩水区、观察角和种植园地外,应把孩子带入大自然中去,使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更加深刻与丰富。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去找一找自然中的小动物、小昆虫等。又如:利用春天、秋天等时机,带领孩子游览参观大自然,采集果子、落叶等,观察季节变化的一些明显特征,深刻感受季节的转换所伴随的环境中万物的变化,感受到优美环境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兴趣。一旦孩子在观察中发现新奇的事物,家长就应进行及时的引导,从周围环境扩大到广大的空间,使孩子意识到世界是很大的,自然界是充满趣味的,它与我们人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萌发保护自然人人有则的情感。
3.2.4 抓住契机,培养孩子良好的环保习惯
有句话是这样讲的“教育无出不在,关键看你是否有心”。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的教育时机,那么我们家长就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秋天到来之际,可以带孩子去看一看秋收的情景,体验一下农民收割的辛苦,感悟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帮助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在平日里,家长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垃圾分类,把可再生的垃圾分开,利用塑料罐、易拉罐做一些手工作品带入学校或者装饰自己的房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创造力又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同时,还要教育孩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好习惯,对于孩子在环保习惯上的错误行为应帮助分析事情错在哪里,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使孩子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优美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能创建好的;环保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潜移默化下,孩子的环保意识才能得到增强。因此,家庭参与环保教育,共同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是促进孩子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