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一、全面了解学生操作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操行还是成绩都属于班级中不甚理想的学生。他们学习目标模糊,学习缺乏动力和自信,学习自主能力较差。在使用计算机方面,只简单运用于游戏娱乐和网络聊天,较少把它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这就大大地制约了学生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另外,学生操作计算机基础也良莠不齐,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操作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明确方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二、树立育人新理念

思想是人们行动的指针,正确的育人观将指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因此,正确地理解新课标,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新课标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其中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知识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能力素养(利用信息或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素养(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或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或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此之下,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也可以从3方面来概括: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力性目标);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认为,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提升信息素养是发展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在具体的信息问题中帮助学生提升。信息能力是指根椐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信息能力提升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探究起点,通过信息的获取与管理、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成果的交流与评价等主题活动,发展学生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明确培养方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职中计算机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明确培养方向,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职中计算机教学中更为突出,继续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巳不切实际,而应采用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人士的共识。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评价 信息素养

信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价值。虽然在现在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列入了学校的教学科目,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评价方式的选择和使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再探讨

1.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误区及原因

长久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也一直存在这样的误区: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一些应用软件,这些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全部。在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的是知识或者说是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人的思想、意识的教育。这些片面的认识,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基本理念。

存在这些误区,一是因为人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的,高中信息技术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只是信息技术科学的一小部分内容,但是它包含了整个信息技术科学的特征,所以,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一方面要站在信息技术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另一方面要根据高中生实际的生理和心里层次,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这门学科;二是因为作为教育者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大纲》的学习还不够深入。

2.信息技术是培养人信息素养的科学

信息技术是指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人们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每个人都希望能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及时的获取信息并能根据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最终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社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敏锐的发现身边蕴藏的信息,再通过学习一些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最终让学生能具有简单的信息处理能力。在高中阶段,我们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包括了一些对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的技术,但是这远远不是信息技术的这门学科的全部,作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记得贯穿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面,才能有能力发觉蕴藏在事务背后的信息,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对高中信息技术评价方式的认识

评价方式一直是为发展更有成效的教学而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目的是在评价形成后,让教师能根据评价的结果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调整对学生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自己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评价方式的认识和思考:

1.在教学中要注意要更注重发展性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随着他们的学习而不断的认识、强化和成长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的情况或者是说以某一个时刻的学生情况做为他最终的评价,我想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取的。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才能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注重学生的发展,避免因为一次两次的结果就对学生有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不全面的判断。在这种不正确的评价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必然是存在问题的,是不能够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的。

2.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存在着许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不管哪一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注重某一方面,都希望从某一个方面能认识到学生的所有,但是在这些评价方式中,总存在我们忽略的部分,虽然对评价方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让我们有了更多认识学生情况的手段和方法,让我们能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学生的情况,但是仍不能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多种的评价方式的综合使用,这样才能清晰全面的认识到学生的情况。

3.将评价的反馈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成效

我们要认识到,评价结果的形成,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下一个阶段教学的起点。评价要能成为指导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推力。教学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而教学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能运用好各种教学评价方式,才能及时的了解教学的情况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的纠正已经存在问题,最终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评价总是在为教学服务的,只有在教学中运用好各种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为教学做好服务,才能在不断的纠正、改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成效。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只有应用好各种评价工具,不断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让学生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苗逢春.《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评价法;信息技术;高中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提出了要求,要求中规定要实现对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总的来说,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从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展开。但是高中信息教学在传统应试思想的影响下,其评价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其中表现的最为显著的是过于注重“教学”,而不注重“评价”,因此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方法改善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多元评价法对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学生,这不但是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一个评估,同时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一个评价。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要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多元评价法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有利的。

1多元评价法的概念内涵

在多元评价中的“多元”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而其中的评价主体并不只是对学生的评价,而是对教师和家长等都要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对学生上机能力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而是学生对自我认识评价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对于评价学生的方法来说,不是再只限制于笔试和上机开始,同时也包括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多元化评价就是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察,以便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机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评价是主要有档案袋评价法和多维度智能评价法两种。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元评价法的重要性

2.1多元评价法改变了传统的一元评价模式

教师深受着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因此没有加强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反而更多的是看重如何提高升学率,这让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更多的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衡量标准。比如有的学生对Word软件非常感兴趣,但在进行课堂教授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在这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在无形中都打消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按照学生当前学习兴致不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

2.2多元评价法可以和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相适应

自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来,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对待学习的思维逻辑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而传统的评价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已经不能和其相适应。但是通过多元评价法可以和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相互适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在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从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去出发,充分的发挥出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同时也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学生在参与考核的同时,教师也是同时需要接受相应的考核。

2.3多元评价法和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能够相适应

教学结果的好坏和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重视,把这三者的工作当成重点,对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队相互配合、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这些能力在评价中也是一个重点,因此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和多元评价法是能够相适应的。

3多元评价法在高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评价目标

对于excel的教学内容来说,其主要是图表的制作。在进行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地位,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核心,与此同时可以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对excel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和实践,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分析,并对学生所做的表格给予评价。高中一年级正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阶段,因此多元评价法的应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进行多元评价法的应用时,要和教材版本相结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通过多元评价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学情,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达到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作业并能举一反三的目的。

3.2评价具体方法

考核内容:(1)美术设计的能力:能否对excel有一个美观科学的设计;(2)基础性操作能力:录入的数据准确率是否高;(3)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中是否能够其他人相互配合,并能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建议;(4)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excel的设计是否满意,认为自己学习中存在哪些需要增进的地方;(5)他人评价:对小组成员评价;(6)家长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如何,日常中是否经常使用excel。

3.3效果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评价结果学教学效果这两方面及时的加以整理,并把这两者计算好,对所存在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要进行反思。通过三方(学生、家长、教师)的对学生多元化的考核,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屈胜春.多元评价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72-73.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评价;信息技术

一、引言

2003年4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终于出台,这标志着我国高中“计算机课程”成功转换成“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课程目标由“计算机技术”全面转型为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新课标呼唤新理念教材,全国很多省市的信息技术教研机构正在进行新一轮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理念在我国中小学开设同类学科以来(从1982年开始)处于最大的转折点。目前,在设计新教材时迫切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大量抽样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对国内现行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分析与评价,以便总结与避免现行教材的不足,发现与继承现行教材中的亮点;二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对象即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寻找现行教材的问题与解决意见,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心理,设计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新型内容与体系结构;三是在编写新教材前,如何正确解读与灵活表达新课标的各项指标。

下面是我们在尝试设计新教材前,在对部分教材使用对象(高一师生)进行问题与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的各项指标与理念为标准,对我国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的分析与比较、反思与评价的总结报告,目的是总结我国现行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发现的问题在新教材编写中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用内容分析法对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做特征分析

(一)从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抽取18套分析样本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近200多套,这些教材几乎全部是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或更早的文件编写的。为了力求这次的教材抽样与分析能反映国内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情况,我们从全国抽出18套有代表性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中所列举的实例全部引自这18套抽样教材中。范围涉及全国,其中有8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

(二)对现行教材进行特征分析的简要过程

对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特征分析的简要过程如下面的流程图所示。[1]

上图中,A代表研究对象即国内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Ax1和Ax2代表全国不同省份或不同出版社的高中现行信息技术抽样教材样本;图中Y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制定的教材分析的类目项(即从哪几个具体方面着手对教材进行分析),是教材特征分析中的变量。对教材进行特征分析要根据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标准,以教材章节为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内容的客观判断,通过对教材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与总结,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可以概括及判定出高中现行信息技术教材的总体特征,然后才能对这些描述性结果做深入分析与评价。下面根据这一量化研究及深入中学调查的结果,总结出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几个突出特征,并作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价。

三、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素养”是世界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界达成共识的核心目标,新课标也明确课程目标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以上述“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为标准,现行教材每个层面都明显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足。

(一)教材目标重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指导

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过程。

很多现行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这类信息技术教材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一打开就如同应用软件使用说明书,这种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会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占抽样总数83%的教材存在以下问题:1.章节后有综合实践应用模块,但综合应用的目标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操作,没有指向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某教材在第一章“数据库应用基础”有以下习题:“什么是子查询?”“普通求解子查询的方法是怎样的?”等;2.章节后要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没有设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效果评价方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选择哪些合适的信息资源与工具、学生如何分工进行信息处理、如何合作进行信息创造、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如何评价等),例如,某教材在第八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单元后设有“综合练习”栏目,但只是对制作演示文稿提出了“多种媒体信息能够有机融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方便控制放映过程”的要求,没有对创作过程、方法与评价的设计指导。

还有些现行教材有主题活动应用设计,但提出的内容与活动方式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低于或高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实践能力,或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或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地区差异的实际。这些应用设计对部分地区的学生有如纸上谈兵,不切实际。例如,某教材(没有配套的素材光盘)第三册第二、三章学习目标与教材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设计与制作《首都北京》多媒体素材与作品”,试想一下,没有互联网又无法从其他渠道找到教材内容中要求的视、音频素材的边远地区与广大乡村,如何才能正常进行教与学呢?

(二)教材重技术轻人文,忽视信息社会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教材展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还要求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养成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信息能力包括技术与人文两个方面,人文能力则包括信息评价与选择,也包括新课标所明确要求的信息价值观与信息责任。绝大多数现行教材仍然以“计算机教育”“技术型知识”为核心内容,偏重于语言编程及计算机原理与构造,整本教材只用一两节内容介绍“信息”或“信息技术”后就匆匆而过。例如: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实质上就是典型的“计算机与程序设计技术”的教材,此教材两册共八章,“信息与信息处理”在378页的总内容中只占2页,“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在教材总内容中占99.5%。个别教材重视信息的加工处理,但对信息的真伪与优劣、信息的社会影响的辨别与评价能力则明显没有关注(我们的教材分析样本中,基本没有设计这方面目标与内容的教材),这当然无法承载信息技术教育全面的信息素养内涵。媒体心理学警告我们,青少年好奇心强,没有选择良好信息、拒绝劣质信息的能力,正处于心理与人格定型前的关键时期,信息评价与辨别能力的培养目标不可忽视。

从课程目标角度来看,新课标把目标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计算机与编程只是目标的一部分。从课程内容角度来看,六个模块中有五个为选修内容,但每个选修模块的教材编写都必须是作为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深造。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给学生渗透探究新技术的科学意识与人文精神,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教材编写设计的共识,也成为了我国新课标的核心目标。相比之下,现行教材的编者却严重缺少这些人文意识:教材中很少有人文专题内容,更没有将人文背景与信息伦理渗透到技术章节内容中去。在抽样分析的18套现行教材中,只有一节或两节有相关人文内容的教材占被抽样教材总数的89%,小节内容的标题一般为“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平均每套教材中只有6页与人文有关的内容,在一套教材平均总页数(367页)中只占不到2%的内容比例。从这些阐述人文内容的小节标题名、内容篇幅、具体内容明显可以看出,从“计算机安全”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三)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不能反映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课标要求教材适当选择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信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肩负“大众信息技术”和“专业信息技术”双重教育使命,目标是要促使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阶段从精英技术向社会大众技术的方向延伸。

但现行教材在选取新技术与新理论的生活应用、社会影响、发展趋势内容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们在对现行教材内容的调查中发现:79%的学生表示目前教材中的技术内容明显落后,如高中生特别喜欢的网站与动画制作工具(如Dreamweaver和Flash)很少有教材提到,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校外学习才了解这些软件的;教材上介绍的搜索引擎工具已经陈旧(更强大更全面的搜索引擎早已普遍使用);同时,目前对社会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桌面印刷、MIDI(乐器数字化接口)等在现今教材中也很难找到,教材内容长时间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会严重阻碍信息技术的大众化。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我们反映: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与版本的更新速度显得相当迟缓,致使教材明显无法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特有的时代特征与专业特征,更不能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当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四)教材忽视对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

转贴于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中自学成才的占46.67%,接受过全日制本科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或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在全国只占3%,[2]而且这些数据在城乡之间差别极大。这些调查数据说明:我国当前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师资极不成熟,很不稳定,绝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有众多的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可以传授经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研尚在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有规律的深入的教研活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包括省级重点中学在内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怎么教?怎么考?”教师们反映:信息技术作为年轻的学科课程,现行教材中并没有对整个课程和各个专题模块的教与学方式与考核评价方法提出中肯的建议,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作为师生的参考范例,教师们只能各自摸索,大多数教师就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现状是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最主要原因。在18套抽样教材中,有2套现行教材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但将“教与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作为教材内容一部分的意识尚不明确,而且设计的教与学活动也没有体现现代学习理念。

(五)教材强调按学科知识体系编写教材内容结构,忽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要求“充分考虑高中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提倡教材设计要有开放性,内容呈现要有较大的灵活性,每个模块内容根据地区差异、社会实际与技术发展情况“合理延伸与拓展”。但部分现行教材受根深蒂固的“学科中心论”影响,内容编排上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章节,有的甚至把高校的教材内容完全“移植”过来。例如:某教材在第一章就深入讲述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软件系统、工作原理以及多媒体技术与原理,第二章学习操作系统、汉字处理与键盘操作;操作系统的内容结构大多是先学“DOS”,再学“Windows”,先学系统软件,再学应用软件。这种结构的教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教材虽然注意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但太注重知识传播,评价标准通常也是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与记忆。[3]此举有违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更违反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心理规律。2.这样的教材大多按直线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内容面面俱到,忽视小学、初中、高中内容的衔接设计,不适合学生的地区化差异、个性化发展的选择需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前已经用过几年电脑,很熟悉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日常网络应用等内容;很多高中学生反映初中学过的内容,高中还要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希望初、高中教材能合理衔接,避免重复。

另外,也有某些教材以系列信息处理任务为主线组织、编排教材内容;某些教材根据学习者与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技能的要求进行内容组织与编排,把教材重点放在信息技术技能上。这两种教材都是以能力发展为本的内容结构组织方式,占现行教材抽样总数的64%,有很多优点,与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结构的教材相比,更受学校与社会的欢迎。

(六)教材版面设计与呈现方式成人味太浓,不适合青少年情趣化心理需求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版面设计的整体印象是颜色单一,字体单一,栏目的图标式样单一,不同栏目内容的背景色彩与字形变化不多;文字极多,包含信息量多,情趣化、形象化的动画插图极少,内容与版面常是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界面,致使教材与计算机软件使用说明书十分相似;专业术语过多,表达不够通俗易懂,成人化问题比较突出。在版面设计上忽视人文关怀的教材一打开就令学生产生“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的错觉,既不符合信息技术教材设计的特点,又极大地影响初学者的兴趣。

另外,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每页版面挤得太满,抽样教材中没有发现一本教材专门在正文中值得思考与探究的地方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由记录与创作。

(七)教材配套光盘的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无法给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新课标要求设计与整合各方教育资源,营造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现行教材绝大多数是文字课本,远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网络化、电子化的学科特点,更无法及时更新层出不穷的软硬件信息,18套抽样教材中56%没有配套电子教材,这说明当前信息技术教材编者要完全突破“教材就是书本”的陈旧观念还需一段时间。

有些教材开始配套辅助教学型或学习资源支持型光盘,但当前很多配套光盘教材是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下设计开发的,落后的设计理念无法给师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这只是流于形式的文字教材的数字化翻版。例如:某教材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配套光盘中,只有一段说教味浓重的解说,屏幕中心一个大面积的黑色框架是空的,没有配任何视频情境或图片,且配乐声音大于解说,造成严重的相互干扰,这种配套光盘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四、依据新课标设计符合信息社会公民需要的新教材

通过以上对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分析与比较,依据新课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们在设计新教材时应致力于落实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

高中生很快将成为信息社会公民,信息技术教育应以培养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信息活动中负责任的态度与道德,注重在信息技术、生活实际与各科课程的相互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学科,要让学生了解某些技术的实质、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消除中学生对高新技术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渗透给学生探究新技术的科学意识,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

通过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学生形成信息技术文化与观念是当今世界信息素养教育的最高境界,这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者不能将教材定位为技术知识课堂灌输与技术训练的工具,而要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这样的定位中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信息环境的接触、对生活与学习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对信息环境中技术、伦理与文化的认识,足够的时间后,信息运用与处理、信息道德与责任就成为学生个人的自然意识与自然需求,这时信息技术就同化成为了个体的文化素养。

(二)选取学生熟悉、有利于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的教材内容

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选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和城乡差异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内容;从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选取教材内容,不过分注重于某个软件的具体操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的角度,从技术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等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选取教材内容。

(三)设计多学科综合、关注个性差异、地区差异的协作式研究活动

可以依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多个不同主题的多学科综合的实践活动,供学生个性化选择。同时要提供各种资源以创设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环境,创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条件,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与交流信息、创造与评价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同时,考虑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地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教材章节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设计成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符合各地区实际的主题,让不同地区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每一个主题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至少可以包括:活动目标与提出问题、参考资源、活动过程与建议、活动过程与作品的评价方式等。

(四)设计立体化资源与教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与协作平台

立体化资源与教材包括文字教材、配套光盘、专题网站的网络资源与平台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在师生的教与学过程中担任的职能不同,侧重点不同。立体化资源与教材应该突出以学为中心,为师生营造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为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内容还要有利于使用者检索。

文字教材设计要考虑打破传统教科书的样式,可以参考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的教材包括书、活动记录本、评价手册书等,书中有许多空白,需要学习者填入表格、体会、评价、网站的记录,这样的教科书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信息技术师资极不成熟的现状,文字教材应配套编写信息技术教育《教与学活动指导书》,将各个专题模块的教与学活动建议及范例、考核评价建议及范例纳入立体化教材,并根据地区差异提出中肯的建议,这可以引导和启发教师实施更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评价方法,避免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

配套光盘的内容可以是印刷教材的知识扩展、技能练习,也可以是学习案例介绍等,形式要尽量回避单纯的文本,多用影像、图片,目的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信息资源。专题网站要不断更新信息,突破文字教材与光盘版本内容严重滞后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突破文字教材线性表达形式、无动态化内容的局限,形成基于专题网站资源的学习,特别是在编者、学生与教师三者之间搭建一个及时沟通信息、及时更新信息的通道。

(五)将课程教材内容定位为蕴涵整合应用思想的独立学科课程模式

有些国内学者以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进行深层次整合应用为例,仅仅强调信息技术教材应注重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其他学科学习中,这种观点忽视目前中国中小学生家庭的计算机普及率、使用率以及信息技术技能与发达国家同类学生的巨大差异;同时,有些现行教材过分将信息技术孤立于其他学科学习之外。那么,如何在教材设计中把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独立与整合关系的分寸呢?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就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而且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如程序设计等很难融入其他课程中去,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材作为“独立学科”的内容与目标明确、具体、独立,但信息技术教材最终要用所学技术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学习技术与用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内容形态与目标对立统一在“培养信息素养”中。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既要有自成体系的模块式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将所学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各个学科中去的方法与过程,这种带有多学科综合实践的设计理念使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趋向整合应用思想的独立学科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