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产业分析

影视产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产业分析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视产业 国际竞争力 对策分析 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41-02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在文化娱乐栏目里,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电影产业化改革正在进一步加快,中国电影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 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视产业的发展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颁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重点发展具有创意的文化作品和影视制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对产业政策体系进行完善,推动中国的文化产业促进其产生跨越式的发展。随着2010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创作生产十分重视并且加大对其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企业,对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极力支持,鼓励颁发更多的投资和融资政策,对院线管理经营规模进行继续扩大,努力加强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力,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监管体系等从九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而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为了增强中国电影的在国际间的影响力,我国颁发了许多给予中国电影生产企业支持的政策,鼓励中国影视产品从多个渠道实现真正的“走出去”。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经济增长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为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恰好金融危机使全球各地的经济步入“低谷”,文化产业也在这场风暴中经受摧残:世界各地先后取消了一些大型的博览,剧院接连倒闭,电影节停办,电影拍摄的作品数减少。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在海外销售中,中国自己产的电影销售总额超过了35亿元人民币,图书的版权输出和引进从2005年的1:7.2缩小至2010年的1:3。2010年,深圳的文博会文化产品的交易额超过一千亿元。通过这一升一降,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有利于世界文化产业的模式建设并且有利于中国的影视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影视产业提供了多样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于我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我国悠久历史的沉淀的特点,我国影视产业从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以及加入创新思想,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将文化创意和科技更好地糅合在影视产业中,使其在传承原先优秀元素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现如今机遇与挑战布满了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对影视业的文化特性进行重新探讨并且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给出新的定义,重新定位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现代观众的习惯在审美层次和消费习惯上进行相应的改变,让他们慢慢适应我们的影视产品特点。我国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结合了现代科技的特点,融入了现代科技的特色以及技巧,加入各种特效让影视作品显得更有技术性,让国外的观众在观看我国的影视产品时不仅对我国影视作品内容上产生认可,也对我国影视作品的制作技巧上也产生认同感。我国的影视作品将我国的特色与我国的影视产业结合在一起,在文化领域中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并且运用到我国的影视产业中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我国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1. 起步较晚且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的首部电影在100多年前被制造出来,但是自从至今,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被用于宣传一些看法和意见等,并没有被用来售卖以产生金钱上的价值,商业上很难发挥出其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9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渐渐开始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慢慢整合并且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一步一步进入轨道,迅猛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文化产业也开始渐渐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性质仍然发展得不够完善,这是困扰着我国影视产业的一个大难题。1920年美国的影视产业开始走向产业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如今美国的影视产业的产业运行机制已经发展得很完备。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影视产业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中处于弱势较无竞争力。

2.规模经济效应尚未形成

我国现有影视产业的经营模式散乱,还有制作与发行的影视公司数量较多,但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由于规模较小,很多的资源、设备在我国都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影视产业再投资和扩大规模从目前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中国的影视产业中外部规模经济还没有达到形成的要求。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约1160家,各类电视剧的制作机构约127家,规模大小不相等的电影制作机构约100多家。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的影视产业的各类制作机构已然是成为了生产大国,不过与影视产业强国相比较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每一家制作单位的工作都是分离的,之间并没有相关的联系,各自为自己所负责的区域担负起责任。地理位置也分布的天南地北,影视拍摄基地可谓是“遍地都是”。为了拍摄一部电视剧、制作一部电影等,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都会成为制作成本中一笔不小的支出。

3.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影视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产品方面,还体现在专业的影视人才资源方面。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影视专业人才的培育体系关系到该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影视产业市场缺乏一批对经营管理十分了解并且对文化市场发展走向掌握得淋漓尽致的资深专业人士,因此导致开发手段老旧并且没有创意。除此之外,我国当下许多导演和编剧注重短期效益,对抗战片和宫廷剧的市场情有独钟像如今热播的许多剧中,宫廷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虽然宫廷剧在我国得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但是这个收视率仅仅局限在我国,由于国外的观众本身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大了解,再加上语言上的障碍,宫廷剧对国外的观众来说起不到什么吸引。我国忽视了开发具有文化深度的影视作品市场,无论什么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才储备上的过硬才能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这个问题会在根源上制约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二)影视作品与市场需求不符

1. 强调民族性但文化折扣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影视产业尝试与国际接轨,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时间难以取得其国际上的认可。例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注重艺术性的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但是在传播范围上仍然很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是汉语,但是在中国之外的汉语使用人群多为亚裔聚集地,且绝大多数多在亚洲。欧美国家的观众难以理解电影背后所要表达的文化和意思,考虑语言障碍和文化因素是我国的影视作品在传播交流的过程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2. 迎合本土市场而忽视国际市场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本土文化融入影视产品也不例外。一方面,我国的影视产品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是当下影视产业的主题单一趋同,重复传播不利于影视产品可持续发展,更会使观众对过分刻意宣扬的某些文化和精神产生抵触感。中国影视产品自发展开始就有社会公共服务性,但若要向国际市场发展,那么就不能继续迎合本土市场,也不是简单的出口到国际市场,我们要针对商业性需求来生产供给适销对路的影视作品。

3. 我国影视产业平均产能和质量都偏低

我国的影视作品就绝对的生产数量而言还比较乐观,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影视文化市场上相对符合大多数观众需求的作品数量还无法满足国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另外,低质量影视作品的炮制,将严重阻碍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当下雷人的剧集层出不穷,武侠超人乱入抗战剧。这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两手抓。

(三)我国影视产业投资体系有待完善

任何国家的影视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建设和完善影视产业投资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在影视产业发展的初期,大多数影视产品主要靠国家扶持才能顺利完成制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影视产业的限制,但是由于回报率不高,许多投资者转投其他行业,也不将资金投入到支持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靠政府机构扶持才能发展的影视产业是没有前途的,我国影视产业的若要向国际发展,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影视产业投资体系。

三、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可行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且形成产业规模

我国的影视产业应把优势集中起来形成竞争的态势,对我国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优势,从而降低影视产业的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集团化是美国的影视公司通过亲自实践而得来的战略,要提高中国电影市场的集中度,市场的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应当鼓励国有大型的影视集团继续研究与强化股份制改革,成为国际大型影视集团的股东,与国际电影集团一起经营投资负其相关的责任。除此之外,要鼓励中小型电影公司也有机会融入到产业分工合作中,尽快建立完善的电影产业价值链。这有利于增强我国影视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完整的影视产业价值链有助于开发附加产品的价值。

(二)加强国际营销力度

国际营销渠道的建立主要通过完善发行网络,让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有多种渠道打入国际影视市场。首先,应该让中国的影视产业与其他国家的同行建立长期合作,争取和联合现有的发行网络来促进中国影视产品的出口。其次,要对全球各个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针对不同文化的偏好推出适销对路的影视产品。最后,要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性产生的影响,适当将本土特色结合先进的制片技术,加强我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力度,从而赢得国外的观众。

(三)利用文化因素

中国坚持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立场,支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公正透明的影视产业竞争体系。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影视市场竞争的水平较低,我们尽一切可行的办法保护中国影视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逐渐变小,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仍然很大,好莱坞电影无法替代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特征与认同感,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对于这点,中国的影视产业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多样的文化传统资源,要恰当应用并将其融入作品当中,由于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归属感,不管国人走到哪里,对祖国的热爱与热忱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具有中国特色影视作品在全球的华人华文电影市场拥有十分庞大的发展空间,这让他们观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之后能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此外,中国影视产业可以借助越来越流行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利用这些极受欢迎的平台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的有利因素,推进中国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发展并吸引海外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影视文化产品的关注。

(四)加强政府对电影产业贸易的支持。

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给予中国影视产品制作经济上的支持,并且在技术和题材上进行创新,吸引观众的目光,有利于增加票房。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影视风险投资基金和影视产业基金的发展,这对于扩大影视文化产业规模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环境的好坏与政府是否有在资金上进行支持密切相关。政府可以在影视产业贸易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国际电影市场。例如,颁发一些政策以非关税管理措施的方式来限制国外电影产业资金上的投入;规定国产电影在影片放映的总时间的最低占比,以及规定外国电影在影片放映的总时间的最低高占比;做好外国电影的进入许可证工作,宏观调控进口电影的产品结构,适当采用政策性支持保障国产电影的发展;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影视作品收取不同等级的税来限制外国影视作品进入中国的总量。当然,对于中国的电影作品走向国际市场,我国的电影作品与进口的外国电影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必须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尽可能消除贸易摩擦。

四、 政策建议

(一)影视产业层面

培养领导能力类型的影视产业。中国的电影和电视行业正处于转型阶段,在电影和电视的转换应当加强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以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升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加大开发影视衍生品的力度,提高影视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的影视产业着眼于影视本身的开发与制作,通常会把影视衍生品忽略掉,但是影视衍生品的附加价值往往才是真正的大蛋糕,能够产生巨大的收益,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后如果对该影视作品十分喜爱,对剧情或者人物十分喜爱的话,那么有关该影视作品的影视衍生品将会在影迷观众之间大受欢迎。政府要引导相关企业转变对影视衍生品的开发观念,让衍生品开发成为获取影视产品价值的另一种方式,开发影视衍生品让影视产业盈利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并且拓宽了盈利的渠道,我国在获取影视衍生品的利益的同时还可以提取影视产品中的高科技因素,采用先进的制作技术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路线发展。

(二)政府层面

我国政府在影视文化产业的整合升级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结合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并且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积极扩大我国影视企业的经营自,引导和支持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与世界各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建立公正透明的分工合作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邓向阳.中国电影产业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J].媒体经济,2008,(03).

[3] 张海潮,张华.剧领天下[M].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4]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 何春耕.中国电影产业与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6] 朱春阳.我国影视产业“走出去工程”10年的绩效反思[J].媒介经营管理,2012(2).

[7] 李怀亮,万兴伟.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2011(11).

[8] 王国安,赵新泉.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1).

[9] Janet Wasko. How Hollywood Works[M].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3

[10] Colin George Hoskins,Stewart M.McFayden, Adam Finn. Media Economics:Applying Economics to New and Traditional Media[M].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4.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钻石模型,结合电影产业本身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性,提出从融合的角度,借助新媒体发展的契机,增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电影业;钻石模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01-02

1 选择波特钻石模型的原因

电影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文化创意具有相同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更适用于此。

(1)电影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行业,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等高等要素的培育。没有长期的专业培养和教育,是不可能从事电影行业的创造性的工作的。电影行业又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的行业,而这正是迈克尔・波特理论的核心,波特认为创新是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2)迈克尔・波特强调企业组织与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的竞争欲望与创新冲动对竞争优势的作用。电影行业恰恰就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的行业,没有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就没有创意和文化。

2 电影产业钻石模型分析

2.1 生产要素

(1)融资结构不够完善造成资金要素缺乏。当前中国电影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股本融资为主,融资额度有限。同时,中国电影融资的担保体系相对不完善,小额投资、私募资金和间接的融资所融合的资金很难得到回馈和保障。

(2)银幕数量增长迅速。数字银幕、3D银幕、IMAX银幕都是整个电影产业技术革新的具体表现。中国数字银幕迅速增长,2012年总量达到13118块,位居世界第二。

(3)专业电影管理人员缺乏。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影片本身的竞争,更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目前电影业管理人员在专业性不强,在国内市场过度营销,不正当竞争,在国际市场不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模式,不擅长电影的国际营销流程,又不能清楚分析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严重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4)新生代导演数量缺乏。目前国内少数创作者对影片商业性的理解仍然片面,以血腥、暴力、恶搞和低俗为噱头,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未能杜绝。在国际上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为数不多,青年电影创作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品牌效应。

2.2 需求要素

纵观中国的国内电影市场,自身需求基数较小,但增长迅速,趋势向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还在持续增加,这表明中国的电影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功夫片”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但类型过分单一,热潮之后难免显得后继乏力。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预期、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解码失真,使中国的电影影片在国际竞争中产生较大的文化折扣问题,导致目前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有限。

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相关及支持产业是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

(1)衍生品行业。

电影产品制作周期较长、影片前制、拍摄和后制中的复杂性、分散性的特点,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配合与支持。但相关及支持产业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薄弱部分。2013年全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276.8亿元,其中票房收入217.7亿元,非票房收入45亿元,非票房收入占比仅1/8,与美国非票房收入占比2/3相比,仍然处于小规模发展期。

(2)产业园区建设。

目前中国主要的十大影视基地,如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等。这些影视基地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已知的十大影视基地外,目前中国已经立项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有110余家,除此还有很多在建的项目和计划建设的项目。而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总投资约500亿元。

但在国产影视剧的粗制滥造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先前建设完毕的不少影视处于亏损状态下,中国的“好莱坞”、“华莱坞”真正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的并不多。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电影产业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众多“影视产业园”如何能够真正挑起中国“好莱坞”的重担,尚需时日。

2.4 企业战略及同行业竞争

(1)企业战略方面。

电影制作企业通常存在大片扎堆儿恶战、影片主题单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导演、演员人才稀缺,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不成熟表现。另外,国产电影存在对中国的文化品质和特色不重视,盲目地模仿好莱坞的高科技和娱乐性,而丧失本国文化特色和底蕴,丧失真正的竞争优势。

电影相关企业战略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化的市场营销观念及方法,没有把电影产品看成一种商业产品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无法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是电影相关企业在营销的观念上的重要缺陷。

(2)同行业竞争方面。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方面有一定程度垄断因素存在,但具有全国性垄断势力的大院线还没有形成。在电影发行领域,内地发行公司约300家,民营企业占90%,外资目前仍不被允许参与电影发行环节。如表1所示,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传媒、等排名前10位的公司占据了发行市场80%以上的份额。

表1 2011-2012年发行主体市场份额占比

中影华夏华谊光线博纳美亚华乐视安乐星美其他

201138.624.32.04.28.11.60.10.21.119.8

201242.025.69.36.33.32.51.51.21.07.3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在电影放映领域,万达影院、中影星美、上海联合等10家院线排名前十位,且近三年排名基本无变化。目前中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

这几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内陆的整个电影市场,其他的电影公司都是一种小而散的模式存在,跟上述几个大的电影经济公司相比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垄断的存在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政府扶持

纵观任何一个电影事业发展良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其政府的支持无一例外的成为产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为支持国产电影的海外拓展,2004年广电总局批准成立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后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同时,近几年广电局以及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频繁推出政策,给发行、放映方以补贴,如《关于返还放映国产影片上交电影专项资金的通知》、《广电总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进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等。

但是应该注意到,由于中国电影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仍不健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目前补贴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电影主管机构对电影行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导向、价值观导向层面,而对电影业作为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产业以及其出口的重要潜力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2)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如中国的《让子弹飞》在国内上映3天就出现高清盗版,海外也已出现盗版,这样就很难有下游市场开发。国外有惩罚性赔偿,但是中国没有,只有损失赔偿,令人望而却步。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2.6 机会

(1)数字化是近年来引领电影变革的核心技术。当前,全球的很多影院都拥有2K、4K、IMAX、3D、IMAX3D等5种数字放映技术。这些新科技的引入改变了电影产业原有的结构,体现在电影产业制片、发行和放映等环节上。制片环节来说,数字化提升了整个流程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创新生成提供了更多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发行环节上,原有的发行渠道被拓宽,有限电视网络、宽带网络以及卫星传输成为了新的放映渠道。

(2)视听新媒体,以及随之涌现出的视频网站成为电影业重要窗口和延伸。目前土豆网、酷6网、搜狐视频、爱奇艺、豆瓣电影、10多家电影网站,已成为电影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传播平台。

(3)合拍片数量增加,为国际市场进入提供契机。近年来,西方一些电影发达国家的合拍片比例都很高,如英国达60%以上,意大利达40%以上,法国也逼近40%。全球化背景下,合拍是大势所趋。合拍电影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创造机会。中国2009年至今,每年立项报批的合拍片数量在60部左右;2009年至今,中国的合拍片数量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了10%的数量增长比例,2011年甚至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30%。

(4)海外并购。中国电影企业也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2010年橙天嘉禾娱乐集团宣布以1.94亿港元(2500万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公司3.3%的股份,成为首个入股好莱坞影业的中国公司。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并购总交易额26亿美金,之后还将投入5亿美元运营资金。万达收购AMC公司后,将同时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线和亚洲排名第一的万达院线。

3 对策

针对提高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政府、行业协会层面,中间层渠道,核心层为电影产品层面。

3.1 政府、行业协会层面

政府职能需要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参与GATS、RBFS等国际服务贸易谈判,为中国电影业发展争取主动,尽量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宏观环境。

(1)对前端制作方面:进一步强化信息透明度,及时披露审片标准,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曲解,以避免制作核审过程中影片的自我现象。多鼓励创新,鼓励电影作品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电影类型,协助、支持青年电影制作人的成长,并将相关补贴用于此。

(2)对后端发行和放映环节:对于这些盈利性环节,让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在这一环节的角色是监督管理者,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遏制票价乱象。不断

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深入,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从传统版权保护扩大到了在线内容盗版问题。

3.2 渠道层面

在传统渠道构建方面,通过海外并购和合拍电影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传统受众范围和传统渠道规模。利用借船出海办法,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帮助电影产业提高渠道竞争力。

在新渠道构建方面,抓住新媒体的发展机遇和三网融合的契机,凭借电影产业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借助各种方式进行产业链横、纵向并购以及跨行业合作,如电影频道走出去、并购海外在线视频公司等,从而达到宣传中国文,减少文化折扣问题的目的。

3.3 电影产品层面

针对目前电影产品自身竞争力不足影响海外推广的问题,需要通过人才战略来解决。

(1)培养现有青年导演、编剧。进一步实施青年导演、编剧等扶持项目,给青年电影人才成长机会,支持新锐导演、新演员面孔参评国际奖项,提高国际辨识度和国际知名度。

(2)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国内电影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对电影行业的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很少涉及,也是导致相关专业人才难求的原因之一。

(3)吸引复合型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电影产业领域,重点坚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交叉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4)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注重海外创意、研发、管理、经营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Akbar Marvasti and E.Ray Canterbery,culture and other barri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J].Economic Inquiry,2005,43(1):39-54.

[2]Marshall Reinsdorf and Matthew Slaughter,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Intangibl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3]张庆威,吴国蔚.中国去工业化问题研究与展望[J].国际贸易论坛,2012,(3):62-66.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实物特性;租金收益权;企业财富;效应

2014年,中信证券使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售后返租”了自有物业大楼并回笼大笔现金。此外,其还帮助面临电商经营模式冲击而进行转型的苏宁集团进行了类似操作,达到了“沉睡盘活”、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效果,并为苏宁发展自身实体店提供了一种可供尝试的“资金-商业地产-证券化”循环模式。

一、文献回顾

1、我国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分类与REITs综述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各类债权无疑是我国资产证券化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非金融企业未来收益权作为另一类主要证券化资产,其发展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辨析(徐昕、郭翊,2008;吴越,2013)。对于苏宁、中信物业资产这类较为新颖的证券化实践,有学者(张悦,2014)因其基础资产异于前述两类资产特性,考虑将其单独归为一类。相对于前两类证券化研究而言,该基础资产特性及影响分析较少,值得进一步展开。对于一些金融从业者,苏宁、中信物业证券化行为的另一个理解角度则来自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作为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证券的重要手段(郭臣英、黄汉江,2004;李智,2007等),传统RE-ITs与该类资产证券化确有相似之处,特别当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涉及物业不动产或相关债权时。然而严格来说,资产证券化与REITs这两种相对独立的证券化手段,其区别体现在资产选取范围和实际证券化操作的各个方面,本文也将对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梳理。

2、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影响研究综述

资产证券化的影响效应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监督成本减少、流动性增进(Kehoe、Levine,1993)、监督成本减少(StevenL.S.1994)等积极方面,我国学者张伟、周丹、王恩裕(2006)将这些大多涉及原始权益人的影响统称为财富效应。后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人们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影响也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如流动性脆弱(Allen和Carletti,2007)等。这些负面效应更为宏观,若仅从对微观发起者的影响角度看,与正面财富效应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可以将证券化风险对企业收益的减弱作用当作负面的财富效应。在具体资产证券化研究中,基础资产选择和资产未来现金流期权定价两个方向也涉及到基础资产的微观影响。对于基础资产选择,微观影响分析帮助选择合适证券化基础资产和证券化方式,以定性分析为主。其中,张旭、郭晓音、任丽明、李存金(2014)在军工企业证券化基础资产选择的分析具有较为普遍的借鉴价值;而罗斌、曾祥(2006)、靳晓东(2012)等则考虑建立模型或选择指标体系来发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对于证券化定价方面,基础资产影响分析主要指(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受外在各种因素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期权定价思想(Findley和Capozza,1977)是证券化定价中比较重要的一类方法,即将影响现金流稳定性的(外部)因素看作随机过程进行考虑。一些重要的信贷资产未来现金流影响因素有交易成本(Dunn和Spatt,1985)、借款人异质性(Stanton,1995)。与信贷(债券)定价不确定性主要考虑外部因素不同,物业资产价值及租金本身的变动性就可以被看作随机过程。王志诚(2004),仪垂林、刘玉华(2005)在(不动产)抵押贷款定价的期权思想使用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综上,本文将在分析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侧重分析存在不确定性的商业地产基础资产、租金特性,以及对资产证券化、企业可能产生的新影响、新效应。

二、物业地产证券模式与REITs的异同分析

1、苏宁云创(一期)证券化模式分析

本节以苏宁资产证券化(一期)为例进行分析,因为其证券化中的具体细节最多借鉴了REITs的形式,这一方面可能与其更为迫切的发行、增信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中信物业资产证券化发起模式的探索。苏宁物业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被称为私募股权REITs,是由于其在资产证券化前的物业处理上借鉴模仿了股权类REITs。具体而言,苏宁通过与私募投资基金(相当于REITs)进行交易(见图1左上部分),获得这11家门店的控制权,并将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从物业等固定资产变为债权收益权以及私募投资基金份额;之后苏宁再通过认购私募投资基金全部份额的方式来实现对这11家门店的间接控制,为进一步证券化做好准备。在不考虑增信措施及其带来的收益情况下,该专项计划基础资产为债权收益权以及私募投资基金份额,而实际主要涉物业租金及本身价值收益。从REITs涉及资产角度而论,可以看作债权、股权均有的混合型REITs或股权类REITs。实际上,标的资产分为债权和私募基金股权,主要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分级增信使用。虽然苏宁等物业资产证券化具有REITs属性,然而仍与真实REITs具有许多差别。一是发起主体不一样。前者为资产拥有企业;而后者为REITs本身。二是发起目的不一样。REITs资产证券化发起者的主要目的为盘活固定资产和融资;而传统REITs为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集合”中小投资者资金并进行房地产业投资。三是基金经营方式不一样。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规定了整个证券化流程,其基金可决策性极小;而REITs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型,其经营都是对物业投资动态调整的过程。四是投资标的范围不同。资产证券化投资标的主要固定为被证券化物业;而后者范围并不确定,由REITs实际经营决定。

2、资产证券化与REITs分类及异同对比分析

在商业地产证券化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对资产证券化与REITs模式的异同进行分析。由于金融机构证券化基础资产以信贷为主不涉及地产,这里实际考虑非金融企业的证券化与REITs的异同。实际上,REITs的投资涉及地产及相关债权,由证券化基础资产是否涉及地产物业可以较好分析二者的关系。

三、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分析

1、商业地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辨析及影响分析

商业地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性质较为特殊,区别于一般债权、收益权资产。在该证券化中,商业地产整体作为基础资产,资产期末价值与各期资产租金收益构成整体地产价值,其中租金部分与收益权又有相似性。事实上,该租金收入与收益权仍有区别。资产证券化的收益权一般来自于企业相关基础资产、产品第三方使用的真实租金、费用,如物业对外租金、水电企业相关水电费;而对商业地产证券化租金来说,其原本是发起企业自有物业的隐性租金成本。由于资产证券化导致基础资产的转移,使得该隐性租金由发起企业向证券化投资者支付。由于商业地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性质,其风险特征将产生如下几方面影响:一是发起企业(如中信、苏宁)物业为自用性质,企业经营风险对资产租金收益的影响更为显著。二是在商业资产较为优质的情况下,资产本身特性通过资产剩余价值能起到较好的企业风险隔离效果。就具体机制来说,由于物业资产能较好变现,避免了发起者违约情况下物业不得不再次租赁以回收租金的缓慢做法。三是相对于仅依赖于收益权的证券化产品而言,商业地产证券化同时体现了基础资产价值与租金价值,无疑使该类证券化产品未来现金流更加稳健。

2、实物地产证券化影响的简单模型分析

这里主要考虑影响资产价格的收益率及相应波动率因素,假定租金与资产价值保持一致变化。资产价格方面,仿照股票价格行为经典模型———几何布朗运动,建立物业资产价格所服从的过程。

四、结论与展望

1、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最新出现的优质物业地产证券化在借鉴传统REITs的基础上,达到了物业地产证券化的目的。但与传统的REITs相比,商业地产证券化在发起者、发起意图、运作方式及基础资产方面仍有显著的区别。与以往类型的基础资产证券化相比,优质物业地产本身价值及租金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改善了企业的融资效果和财富效应。模型指出,资产价格的预期增长和波动对这一效应具有影响,特别是前者能极大地促进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富收益。

2、展望

目前,优质物业地产方面的证券化模式无疑为许多相似企业提供了融资参考。同时,也为人们对使用实物资产进行证券化提供了启示。但仍有两个严苛的标准阻碍了更多实物资产的入选。一是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性,即资产价值不能随着时间而快速损耗;二是实物资产的变现难易度,这是指一些大型特殊项目无法像商业地产快速、高价变现。由此可见,优质商业地产在未来较长时期将会是实物资产证券化的主流发起资产。

参考文献

[1]徐昕、郭翊“:基础资产”选择过程中的法律瓶颈———对于“债权”与“收益权”的法律评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2]吴越:基于内含期权法的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定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3.

[3]张悦:我国资产证券化现有模式分析[J].时代金融,2014(9).

[4]郭臣英、黄汉江: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4(3).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产业 制造业 关联效应

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这个时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飞速发展,而生产业和制造业二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对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广东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外向型经济的广东省许多年来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2008年后,随着金融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日益显现,曾经为广东经济腾飞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却也正在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广东省制造业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广东省要保持其在全国制造业界内的优势地位,就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适应甚至超越潮流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2007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研究广东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以及探讨了对制造业有重大影响的生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并且对生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以期得出一些对广东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竞争力的实用性建议。

广东省生产业与制造业投入产出法关联效应研究

对生产业和制造业概念的界定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国家标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得出制造业共有17个行业(见表3)。其次,依据生产业的特性,将生产的行业界定为8个产业(见表3)。

(一)生产业与制造业经济关联效应分析

本文采用了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1. 直接消耗系数。通过归纳和计算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广东省2007年直接消耗系数表(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获知,广东省制造业对生产业的直接消耗较大,为0.0515,即每生产一个单位制造业产品需要消耗的生产业产品约为5%。而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更大一些,为0.1700,经济意义为每生产一个单位生产业产品需要投入17%的制造业产品。

2.完全消耗系数。表2为广东省2007制造业对生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2304。数值较大说明了在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较多的消耗了生产业。而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6854,相比对其他产业的消耗程度,表明生产业对制造业的间接需求更多一些。

(二) 生产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一般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达了各个行业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笔者截取了2007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各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交叉项部分,重新组成一张只涉及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矩阵,以此矩阵为基础,计算得出相应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生产业与制造业拉动作用分析。本文的影响力系数经过处理,表示的是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的影响力水平。

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见表3,排名为各行业在各自产业内的名次。在制造业内,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最高;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最低。在生产业内,影响力系数最高的行业是综合技术服务业;最低的是房地产行业。制造业大部分影响力系数的值远大于生产业。

感应度系数——生产业与制造业支撑作用分析。本文的感应度系数同样表示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感应度水平。

感应度系数见表3,可以从表中看出,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用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感应度排名为前两位,并且它们的感应度系数值也较大;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排名最末。制造业的感应度值普遍大于生产对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而生产业内,感应度系数最高的是金融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

生产影响广东制造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OLS回归分析

(一)全员劳动生产率

本文采用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制造业的产出效率,公式如下: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制造业从业人员数

广东省历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呈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表明广东省制造业的产出效率正在逐年稳步提高。

(二)生产指标

根据参考国内已有学者对生产研究的相关文献,且从生产的内涵出发,本文将生产分为上、中、下游以及全程生产,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如表4所示的生产指标体系。

(三)OLS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用LD代表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可以建立出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

LD=α1UP+β1MID+γ1DOW+δ1FUL1 +δ2FUL2+δ3FUL3+δ4FUL4+ε

对上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内为各系数的t值,从回归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程度比较理想,各回归系数基本符合经济意义,各指标对RCA影响效果也较为显著。

回归结果表明,我国上、中、下游以及全程生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支持作用影响,但他们的回归系数都比较小。由于本计量分析中所选的指标不够完善,所选的指标只是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折衷。此外,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服务的外部效益也远远超过了统计的范围,所以以上回归关键在于度量生产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正向支持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直接贡献和完全贡献,我们可以发现广东省生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贡献远不如完全贡献。这表明,广东省生产业对制造业产品的终端推广和营销等方面能做更多贡献的潜力依然很大,有待发掘。

一方面,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的数值反映了广东省生产业发展较滞后,尚未跟上制造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制造业对生产业的平均支撑作用在不断地加强,而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则在减弱。生产业对于制造业的终端环节的影响力不足,那么将会直接影响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并会制约生产业自身的发展和升级。

广东省生产业的发展影响比较局限,存在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的现象,还不能对制造业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与此同时,现有的生产业的服务质量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虽然生产对制造业的正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发展生产,使形成带动自身和制造业共同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江静,刘志彪.生产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J].南方经济,2009.10

2.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

影视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问题;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青岛市蔬菜产业经营模式现状

青岛当前的蔬菜流通仍以农户-批发商-批发市场-消费者为主经营模式。为了解现阶段青岛市蔬菜产业的经营模式,我们对青岛市多家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批发市场中54%的是属于批发商,34%的是属于零售商,9%的属于农户种植直接去市场卖,仅有3%的是生产企业链接市场出售,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青岛市蔬菜批发市场大部分是批发商在出售蔬菜,零售占小半儿,农户直接出售和生产企业链接市场所占份额十分少。

市场中43%的采用的是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贩销商―零售终端的销售模式,31%的采用农户―贩销商―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的销售模式,11%的采用的是农户―贩销商―零售终端的销售模式,其余的15%采用农户―合作组织―加工企业―零售终端的销售模式。

调查中发现有25%的人采用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在农贸市场出售,25%的人选择的主要销售渠道是供给加工企业或零售商,只有5%的人有选择网络销售渠道,45%的人还是选择的主流的批发市场销售。

1、接下来,我们了解下批发市场中商贩们对蔬菜价格的看法,调查的人群中大多数人对蔬菜的价格不满意,普遍认为价格较低,而少部分人则对蔬菜的价格比较满意,认为蔬菜的价格已经足够高。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近年来的收人状况不稳定,其余的人则是一半是在递增,一半在递减,这正体现近年来蔬菜的价格由于种种原因不够稳定,导致他们的收入不稳定。

二、青岛市蔬菜产业经营模式的问题

从调查的青岛市蔬菜产业经营模式的现状来看,青岛市的蔬菜产业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调查的批发市场中绝大多数的是批发商和零售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菜贩子,只有极少数的是农户或者蔬菜生产企业直接到市场出售,经营模式方面,大多数还是采用主流的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贩销商―零售终端和农户―贩销商―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的经营模式,其中涉及加工企业的模式所占比例较少,这无疑就会多增加了一个环节,就会多出这一个环节的费用,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可以看出青岛市的蔬菜产业经营模式上还是相对较为落后,现在较为先进的加工企业链接市场的销售模式还是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在销售渠道方面,农贸、批发市场仍然是市场的主流,只有极少数的商贩采用网络销售渠道,为此我们调查了为什么当下时兴的网络销售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何不受欢迎,调查中发现80%的人认为蔬菜的网络销售不可行,因为蔬菜属于易变质品,需要长时间的保鲜,但是当下的物流水平并不是很高,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选择网络销售的话成本势必会上升,并且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商贩的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操作复杂的电子商务系统,这又暴露了青岛市的蔬菜冷链物流发展的并不是很完善,技术上难以支撑网络销售的高要求。

在蔬菜价格方面,政府难以保证蔬菜价格的稳定,政府相关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太少,导致源头上蔬菜的生产,过程中蔬菜的运输,都太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各种收费环节多,税收高,所以蔬菜的价格非常不稳定,商贩的收入也非常不稳定,他们纷纷表示急需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政策优惠和对市场的开拓。

三、青岛市蔬菜产业经营模式的改进方法

1、首先应该经营模式上做出重大改变,改变当下主流的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贩销商―零售终端和农户―贩销商―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的经营模式,代之以较为先进的加工企业链接市场的销售模式,减少整个供应链的环节,减少中间成本,提高利润。发展农超对接,企业+基地模式,直供直销社区等较为先进,有发展潜力的经营模式,开展新思路,多创新大家支持、认可的经营模式。

2、增强全民综合素质,提高全民科技文化水平,当下时兴的较为先进的网络销售渠道,易受商贩知识水平的限制,目前利用网络销售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主流,不加强此方面的推广力度,势必会跟不上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流,开展相关的学习辅导班,提高商贩对网络销售的认知程度,积极鼓励商贩采用网络销售,尽快完善相应的网络咨询中心,弥补商贩们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

3、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稳定蔬菜的市场价格,提供相关的技术、资金支持,最大程度的开拓市场,做好市场的规划,提高市场的利用率,建立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们的需要和要求,提高政府公信度。